【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 LandUseSuitabilityAnalysis
【辭書名稱】環境科學大辭典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為1960年代,為保育自然環境免於受都市及工業發展之破壞所發展之土地評估方法。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係藉助地理圖之繪製,透過疊圖分析來找出在以環境供給面之考量下,最適宜作某一種土地使用之區位分佈。
此方法之發展以IanL.McHarg之專著"DesignwithNature"為代表。
土地潛力分析(LandCapabilityAnalysis)以及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常被交替地使用,其目的均為透過環境資源分析,輔助決策、土地使用規劃、或資源管理。
雖然許多研究者對此兩種用語有其固定之偏好使用,或未刻意考量其用意,然而,其語意以及對環境評估或土地分類,在本質上是有差異的。
土地潛力分析為一較一般性之觀念,主要係針對土地對於一般性人為使用之"限制",而將土地作不同等級之分類;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則針對某一界定之土地使用別,分析土地資源對該種使用之適宜性,其重點較著重於機會面(opportunity)之考量而非祇考慮限制面。
由於適宜性分析係針對某一特定土地使用別,因此其探討內容亦較深入。
在進行適宜性分析時,會涉及二項作業內容:(1)劃分一地區為同質性之土地單元;
以及(2)評估每一土地單元對某種土地使用之等級。
評估方法主要可分為下列種類:(1)型態法;
(2)數學組合法;
(3)同質區界定法;
以及(4)邏輯組合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