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輸出入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9 02:45: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輸出入法

 

Input/OutputMethods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輸出入法是指利用電腦的週邊設備,將人類可以理解的資料,轉換成電腦可以處理的內碼,以供電腦從事資料處理,且將處理結果再利用週邊設備再轉換成人類可理解字符的過程。

 

電腦輸出入法的演變與電腦硬體的進步密不可分。

 

在1951至1958年間第1代電腦剛誕生,真空管與記憶磁圈是電腦的主要硬體結構。

 

當時孔卡(PunchedCards)是電腦輸出入最主要的方法。

 

1959-1964年第2代電腦問世,電晶體取代了真空管,而磁核仍是電腦的主要記憶體。

 

但這時輸出入法中,已進步到利用磁帶(MagneticTape)來進行。

 

由於磁帶可以重複多次的讀寫,加上可快速的運轉便於蒐尋,因此較之孔卡便利許多。

 

1964-1970年間第3代電腦登場,積體電路(IntegratedCircuits)取代電晶體成為電腦的心臟。

 

電腦體積大幅縮小,除了磁帶之外,磁碟(MagneticDisks)、磁碟組(DiskPacks)等大型資料儲存媒體廣泛使用。

 

1971年之後以大型積體電路為主的第4代電腦正式來臨,此時電腦的功能不但優於以往各型的電腦,其資料處理的速度更加快速。

 

各種輸出入法更是多樣化,常見的週邊設備有光學掃描機(OpticalScanners)、彩色圖形印表機(ColorGraphiesPrinters)、雷射印表機(LaserPrinters)、觸控式螢幕(TouchScreens)等。

 

其他較不為一般人所使用的特殊輸出入的設備,在感應設備有聲控或眼控的感應輸入裝置;

 

用於各種場所的電眼監控器;

 

各種貨物進出感應的條碼掃描器;

 

或用於軍事設備上各種自動控制的設備。

 

現今由於電腦體積日益縮小,而功能日益增強,使得各種輸出入法的應用也更趨多樣化。

 

電腦輸出入的作業,是一連串資料轉碼、傳輸及資料抓取與載入的複雜過程。

 

這過程之中,隨時有可能因為硬體、電流或介面不穩,產生錯誤的資料。

 

因此,電腦在從事資料的輸出入時,必須有一套偵錯的程式,隨時控制資料輸出入的品質。

 

電腦輸入的控制包括資料獲取(DataCapture)、批次資料準備(BatchDataPreparatlon)及批次資料輸入(BatchInput)等3個步驟。

 

當電腦在執行資料輸入各項階段時,必須進行一連串的控制步驟,以防止不當錯誤的資料輸入。

 

控制的步驟包括錯誤的防犯(ErrorPrevention)、錯誤偵測(ErrorDetection)及錯誤更正(ErrorCorrection)等。

 

例如批次輸入的錯誤防犯中,即包括防止寫入過程的錯誤、防止輸入資料欄位限制的錯誤。

 

而在輸出控制中,為能確保輸出的資料正確並且完整,其作業包括輸

 

出處:理程序及電腦終端機的顯示螢幕控制。

 

在輸出控制過程中,輸出作業須能夠透過螢幕,顯示不正確或輸出不完全輸出狀況的告知。

 

一旦發現有不完整的傳輸,可要求系統重新輸出等。

 

透過輸出入作業的監控作業,將使電腦的輸出入更加穩定。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11:33 , Processed in 0.13671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