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 Internet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網際網路不是一個實體的網路,它原是以TCP/IP通信協定建置的各大網路彼此相連,供連線者互通信息、互傳資料、共享各類資源。
Internet源自美國國防部建立的分封式交換網路ARPANET(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
1969年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UCSB)、史坦福研究中心(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簡稱SRI)及鹽湖城的猶他大學等4個單位的連線開始,最初採NCP(NetworkControlProtocol)為通信協定,1980年起開始協定。
同年美國國防部為便於民間及學術單位享用這種成果,將ARPANET分為ARPANET及MILNET,前者供非軍事機構使用,後者維持供軍事單位使用。
此後美國國防部通信處(DefenceCommunicationAgency)要求凡電腦主機間的連線應採用TCP/IP協定。
Internet因其發展經費來自美國國防部的ARPA,原名ARPAInternet,ARPA改名為DARPA後,易名為DARPAInternet,其後又名為TCP/IPInternet,或稱FederalResearchInternet,因資助Internet的經費由政府單位及企業團體分擔,不再是DARPA獨家資助,雖然歷經上述各種名稱,一般簡稱它為Internet。
Internet原為促進國防研究而設。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為使其設置的高速電算中心為全國各學術單位及研究機構使用,因而架設NSFNET。
NSFNET設置13個區域網路(RegionalNetwork)中心,各區域網路中心原以56kps線路相連,於1988年改用T1(1.544Mbps),1992年採T3(45Mbps)的線路。
NSFNET由於連線者快速成長,後來成為美國境內Internet的骨幹,1990年6月ARPANET終止運作。
臺灣於1991年12月經由普林斯頓大學的JvNCNet(JohnvonNeumannCenterNetwork)連上NSFNET骨幹,正式成為Internet的一環。
1980年代後期連線Internet的單位在美國及全球各地快速展開,其主要原因如下:(一)美國境內數個大型網路如NSFNET採用TCP/IP作為建置網路的通信協定。
(二)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及BoltBeranekandNewman(簡稱BBN)促使採用UNIX作業系統之機器以TCP/IP相連:美國境內電子計算機學系多數採用UNIX作業系統,此系統可免費取自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開發的BSD(BerkeleySoftwareDistribution)。
1985年DARPA(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資助BBN開發UNIX下可執行TCP/IP,而加州大學將它融入BSD中隨之發行,各大學因而普遍採行TCP/IP作為主機溝通的協定,而且廠商將之商品化。
(三)公益資源多:在共享的理念下,各單位紛紛將其開發的軟體、製作的各項資源如文件、資訊系統等經由網路提供自由取用。
Internet應用層的主要功能可歸為3類:(一)遠程載入:即連線端成為遠端主機的終端機,以使用遠端主機的各項資源,Internet遠程載入的協定名為Telnet。
(二)檔案傳輸:提供查閱遠端主機處的檔案目錄、互傳終端與主機間的檔案、查閱遠端主機系統設定的情況、作業系統名稱等。
Internet檔案傳輸的協定名為FTP。
(三)電子郵件:提供電子郵件傳輸的功能。
Internet電子郵件的協定名為SMTP(SimpleMailTransferProtocol)。
這3類功能一般分別使用,新近有人將之整合,成為更易於使用的系統,著名的如Gopher、WWW(World-WideWeb簡稱W3)、WAIS(WideAreaInformationServer)、Hytelnet等。
Internet上各節點的識別分文數字及純數字兩種,前者名為DomainNameSystem,採層級式分散管理制度,其最右邊的編碼在美國境內原歸納如下;
美國以外的地區則採ISO-3166的編碼。
.edu為教育機構.com為商業團體.net為網路組織.gov為政府機構.mil為軍事單位.org為財團法人.ARPA為ARPANet例如:Hollis.Harvard.edu為哈佛大學的一個節點;
Fscat.Oclc.org為OCLCFirstSearch系統的代碼;
Twnmoe10.Edu.tw為我國教育部3090主機的代碼。
純數字編碼,名為IPaddress,採4個8位元組,分4個單元,各單元間以點隔開,例如:Hollis.Harvard.edu128.103.60.31database.carl.org192.54.81.76marvel.loc.gov140.147.2.69twnmoe10.edu.tw192.83.166.3Internet的組織、管理與電話系統很像,連線者各自負責所屬端的費用與線路的維護,並未設置正式的組織統籌管理。
1983年熱心Internet應用與發展的人士組織Internet運作會(InternetActivitiesBoard,簡稱IAB),以革新TCP/IP通信協定及領導Internet的研發方向、出版有關的文獻、及研討應用網路各項相關的識別制度。
IAB分為IETF(IntemetEngineeringTaskForce)及IRTF(InternetResearchTaskForce),前者負責改進TCP/IP各項標準,研討其他通信協定與Internet連線的整合工作,後者專注於組織及探討更先進的網路概念。
為促進Internet的發展,原建置Internet的人士發起組織InternetSociety,其目的為確保Internet的持續成長、發展、全球化、提升建置Internet相關的科技及應用。
此協會採會員制,其經費、參與人士來自全球各大機構,包括政府、學術與商業機構。
此協會為增進會員的溝通,每年舉辦會議,名為InternetNetworkingConference,及發行[InternetSocietyNews]季刊。
1988年VintCerf先生開始研究Internet與商用網路電子郵件的傳輸,1990年經由TheCorporationforNationalResearchInitiatives(CNRI)的轉接MCI與Internet間的電子郵件互通,Internet在商業界的應用因而展開。
Internet歷經各界人士的努力,已成為全球最著名、使用者最多的網際網路。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