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活字】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銅活字乃以銅鑄成的印刷活字。
1403年,朝鮮已開始製造大量銅活字印書。
製法是先用黃楊木刻字,再翻成砂模,注入銅液成字。
中國銅活字流行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南方,以無錫華氏會通館、藍雪堂、尚古齋、安氏桂坡館等排印書籍最多。
此外,蘇州的金蘭館、五雲溪館、五川精舍、吳郡孫鳳以及常州、南京、浙江、芝城(福建省建甌)等地均有銅活字印本傳世。
我國最早的銅活字本是明弘治3年(1490)華氏會通館印成的〔宋諸臣奏議〕150卷、50冊。
華氏會通館銅板印書可考者約15種,在明人銅活字印本中數量首屈一指,其中弘治13年(1500)以前印的〔宋諸臣奏議〕、〔錦繡萬花谷〕、〔容齋五筆〕、〔百川學海〕、〔九經韻覽〕、〔古今合璧事類前集〕、〔文苑英華篡要〕、〔音釋春秋〕等,相當於歐洲的搖籃本,特別珍貴。
其同縣人安國(1481-1534)所印書,質量好、數量也頗豐(僅次於華氏),得後世好評。
正德16年(1517)印成的〔東光縣志〕可說是中國唯一的銅活字本方志,可惜已失傳。
明代銅活字印本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嘉靖31年(1552)芝城所印〔墨子〕15卷,白紙藍印,別具一格,最為藏書家所稱道。
清代最重要的銅字本則是雍正6年(1728)印成的〔古今圖書集成〕,共64部,每部10,040卷,5,020冊,這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銅活字印書。
道光年間林春祺曾著〔銅板敘〕一文,說明他造銅字的原因及經過,是我國有關製造金屬活字的僅有文獻。
明清兩代的銅活字本所傳不多,主要藏於北京圖書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