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分散管理制】 DecentralizationofLibraries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一般來說,圖書館分散管理制比較像是站在讀者立場,或者說是應讀者要求,直接為讀者著想的服務方式。
事實上,任何秉承圖書館學原理的作業原則,應該都是以讀者利益為依歸。
表面上是為管理方便的許多制度,其實也是為提供更好的服務。
因此館方應隨時隨地讓讀者體認,由便於管理出發的措施,並非為工作人員著想,而是為透過較好的管理,發揮較大的功效,提供較佳服務。
分散制度的方便性較強,尤其是就地理因素而言。
然而空間與人力資源等需求量大,圖書資料較多複本之需,水電等物資耗費亦重,因此非充裕之經費莫辦。
時至今日,不但圖書館學具多學科性質且採跨學科取向,一切學術性與非學術性閱讀行為,也幾乎可說是莫不如此。
昔日以方便為重的分散制,反因不同性質資料不在一處而形成不便。
例如心理學資料在心理系系館或理學院圖書館,哲學資料在文學院圖書館或哲學系系館,社會學的在法學院等。
對於各該系師生而言,分散的館藏與參考服務,是比較方便。
相反的,對同時需要這些不同學科資料的社教系、圖館系等師生而言,卻造成極大的不便。
當然,一事的利弊,都有許多變數。
例如有些大學的校本部,或公共圖書館的總館,位於地價極高的市區,甚至受限於種種因素,經費再多,也無法取得擴建用的土地。
在此情況下,分散制度成為勢必施行的唯一選擇。
反之,如果總館建坪既大,預定地又多,而其他各地區卻是用地難覓,當然不能考慮分散。
相形之下,圖書選擇與採訪、分類編目、裝訂處理等,似乎比較不必分散。
其中一大先決條件是總館與分館間有良好的交通管道。
概括而言,公共服務比技術服務適合採行圖書館分散管理制。
根據經驗,分散制的最大優點,在於資料與人才方面之利於專精,但較難確保整個館務的一致性與一貫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