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分類法】 BroadSystemofOrdering,簡稱BSO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概括分類法是由國際文獻聯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forDocumentation)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於1971年發展的主題號碼表,亦稱為主題層面參照碼(Subject-FieldReferenceCode,簡稱SRC)。
概括分類法之發展,導源於聯合國世界科技資訊系統(UniversalSystemforInformationinScienceandTechnology)計畫。
分類表於1978年由國際文獻聯盟正式出版。
此分類系統主要的功能,係作為現存的分類表、索引典(Thesauri)、及其他資訊檢索系統的轉換機制(SwitchingMechanism)。
它並非要取代或補充任何分類、索引系統,其目的在於促使他們在一般的基礎上,能夠完全相容,以便於資訊的傳輸與交流。
正如其名稱所顯示,此分類法的架構非常簡單,僅提供4,000個複分項目(Subdivision),但大多數皆可依據現代多面式分類(FacetedClassification)的基本原則,自由地加以組合。
它主要的特色是採用一套新式的註記系統(NotationSystem)。
此註記法完全以數字為基礎,數字由3組號碼組成,由左至右分別為3位、2位、2位數字,其間以逗點區隔。
採用此「3,2,2」形式,以顯示其層級化的結構,並確保其最大的親和力與彈性。
概括分類法具有3個基本層面,即資料來源的型態(相當於一般分類表的形式複分)、時間、地點。
在每一個主題範圍內,再做以下5個項目細分:(1)運作之工具或設備;
(2)運作;
(3)過程、互動;
(4)部分、次系統或產品;
(5)研究主體、整體系統。
其結構如下:716BuildingConstruction&Services,10,30BuildingMaterials,30BuildingConstructionWork,37TimberConstruction,40PartsofBuildings,45Walls,50EngineeringServices&Installations,52Heating,70Finishing&Decorating較複雜的主題可以由此表不同部分的類號加以組合,唯其間須以連字符號(Hyphen)加以連接,例如建物營造之環境問題,即以716-390表示,其中390代表環境。
雖然概括分類法並非為圖書之分類而設計,但可應用於概括之排架分類表,以便讀者於開架閱覽室瀏覽相關館藏。
此國際性轉換語言,未來在資訊系統之運作、轉介網路(ReferralNetwork)及國際叢刊資料系統(InternationalSerialsDataSystem,簡稱ISDS)將扮演重要角色。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