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藏〕】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開寶藏〕,中國木刻雕印史上的第一部漢文大藏經。
開寶4年(西元971年),宋太祖趙匡胤命高品、張從信前往益州(今成都)雕經,完成於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8年(西元983年),歷時13年,經板130,000塊,每版刻字23行,行14字。
藏經內容,以〔開元釋教錄〕分類及所載經目為依據,第一次採用千字文編次順序,起「天」字,終「英」字,共480帙,5,048卷,卷軸式裝幀,版首刻小字經題、卷次、版號和千字文編次,卷末有大字雕造年月干支題記及小字刻工姓名。
現存最早印本為開寶5年刻〔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81「李」字號殘卷。
全藏印本曾於宋太宗雍熙元年(西元984年)由日本沙門奝然傳入日本(日本京都大德寺藏本為西元984年印造)。
端拱年間(西元988-989年)傳到高麗後,高麗王朝即據以覆刻,約在1011年開雕,至1025年工畢,是為〔高麗藏〕的初雕本(1935年曾在韓國發現18軸殘卷,日本南禪寺藏有40卷,共存58卷)。
〔開寶藏〕刻成之後,除了刷印流通之外,百年間曾經過3次校勘修訂,增入〔貞元釋教錄〕所載典籍和宋代新譯經論,形成3個不同版本:(1)咸平修訂本,宋太宗端拱2年(西元989年)至真宗咸平年間(西元998-1003年)校訂本。
(2)天禧修訂本,宋真宗天禧(1017-1021)初年校訂本,於乾興元年(1022)傳至高麗和契丹。
(3)熙寧修訂本,宋神宗熙寧4年(1071)校訂本,於宋神宗元豐6年(1083)傳至高麗。
熙寧本修訂完畢後,即於是年8月10日將全藏板片賜給顯聖寺聖壽禪院公開流通印行,並指派一名聲望較高的僧人主管印經院事宜。
此外,宋徽宗大觀2年(1108)印本,現存者有〔大集經〕卷43(無雕造年月)、〔阿惟越致遮經〕卷上(開寶6年雕造)、〔中論〕卷2(開寶7年雕造)、〔十誦尼律〕卷46(開寶7年雕造,相傳係敦煌出土,1923年流入日本,是迄今所知最完整無缺的一卷,全卷46版綴成,共長21.66米)。
〔開寶藏〕板片何時毀損不存,已經無考。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