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硯,研墨和添筆之器具,是我國傳統的文房用品,與筆、墨、紙並稱文房四寶。
漢劉熙〔釋名.釋書契〕云:「硯,研也;
研墨使和濡也」。
漢許慎〔說文〕云:「硯,石滑也」。
「滑」訓作「利」,與研磨同義。
最原始的硯,是陝西半坡遺址附近臨潼姜寨出土的研磨顏料的研磨器。
古代的硯,用銅、鐵、陶、石等不同質地所製,造型也多種多樣。
其中石硯多取天然礫石,唐劉禹錫〔送鴻舉師游江西〕詩云:「使君灘頭揀石硯,白帝城邊尋野蔬」。
隋唐以後,漸漸以陶泥燒造,同時先後發現了端石、歙石、魯石、洮石等適宜於製硯的石材。
這些石材除了具有堅實、滋潤、細膩、發墨、不傷筆等特點外,其石質有各種紋理,使人喜愛,如端石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等;
歙石有羅紋、眉子、金星、魚子等。
東漢以前的硯,大多附有研石,東漢以後逐漸不用。
漢及魏晉之硯,大都作盤形。
又因古人席地而坐,硯石底部有足,以便取用。
漢代至兩晉又盛行圓形三足式硯,北朝多方形四足式硯。
至唐,隨著造墨技術之發展,硯的樣式也日益增多,如龜式、屐式、箕式及山峰多足式等硯。
平足無足硯出現於五代時期,此為硯的形制重大變化,因唐末高腿桌椅出現,人們寫字作畫,逐漸伏案之故,硯從几下置於案上,有足硯乃為減少。
在硯上刻製銘文,也始於五代。
宋元以後,石硯普遍採用,達官貴人、文人學士尤講求瑞、歙、洮等石。
明清時期造型更為豐富,有方形、長方形、多角形、圓形等。
各種硯石,以人手溫潤,質地精堅而易受墨,又不滯留於硯上者,方為佳品。
硯的悠久歷史,也是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反映,它與每一時代風尚和生活、生產情況多有關連。
自宋至清,硯譜之編計有多種,其中以宋米芾〔硯史〕、宋高似孫〔硯箋〕、清于敏中〔西清硯譜〕、清高鳳翰〔硯史〕最為著名。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