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虞稜(1629-1691)】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黃虞稷,字俞邰,一字楮園,江蘇上元縣人。
他的先人世居福建泉州,泉州宋代稱溫陵,所以虞稷又常自稱是溫陵人。
生於明崇禎2年(1629),卒於清康熙30年(1691),享年63歲。
虞稷的父親黃居中明末時曾任南京國子監丞,平時頗好讀書作詩,並有60,000卷的藏書,放在他的千頃齋中。
所以虞稷可說是家學淵源,自幼便受詩書薰陶。
〔江寧府志〕說他7歲時便能作詩,在當地有神童之稱。
明崇禎17年,虞稷入江寧縣學為諸生,不久明代滅亡,他的父親以83歲高齡哀痛絕食而死,虞稷遂承繼父志,在家讀書,並以藏書為職志。
此後30餘年,虞稷擴充他父親的藏書至80,000餘卷,並先後以我貴軒、朝爽閣和千頃堂為他的書室命名。
他並和志同道合的藏書家互換書籍閱讀,例如他與丁雄飛就互約「每月十三日丁至黃,二十六日黃至丁」,相互借閱,這就是著名的「古歡社約」。
與其他的朋友之間還有經史會等。
此外,他更和友人周在浚將家藏的唐、宋祕本公開,徵求有財力的人出錢刊雕,以廣流傳,世傳〔徵刻唐宋祕本書目〕就是這樣編成的。
這種開放的胸襟,在當代的藏書家中頗不多見。
康熙20年,虞稷被推薦到京師參與〔明史〕的編修,他負責從事列傳及藝文志的編纂,清廷給他七品官的服裝和俸祿,事實上並未授宮,所以終虞稷一生,可說是一介平民。
虞稷在明史館內發揮了他目錄學的專長,他的名作〔千頃堂書目〕約在此時完成,後來的〔明史藝文志〕都是從這部書目刪定而成。
虞稷在明史館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又被推薦轉往江蘇太湖洞庭山上的包山書局內編修〔大清一統志〕,虞稷負責福建部分,刻苦勤奮,積勞成疾,在〔一統志〕編輯完成後,即病卒於家。
虞稷師事周亮工,與錢謙益、林古度等人為忘年交,並與江南諸名士多有往來。
除〔千頃堂書目〕外,另撰有〔褚園雜志〕等書。
詩作則散見於〔清詩匯〕及〔國朝詩人徵略〕等書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