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編譯館】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國立編譯館為附屬於教育部之學術機構,掌理學術文化書籍及各級學校教科圖書之編譯、審查、研究等業務。
編譯館係於民國21年(1932)6月建立於南京。
在教育部各附屬單位中,成立時間最早。
22年4月,組織條例由國民政府正式公布施行,一時俊彥宿儒均紛紛參與工作。
26年7月,抗日軍興,奉命遷廬山,嗣遷長沙。
次年復移重慶。
28年4月,再遷江津白沙。
31年1月,擴大組織,教育部部長陳立夫為表示對編譯工作之重視,特親自兼任館長。
同年8月,因戰事吃緊,再遷巴縣北磅。
33年2月,陳兼館長辭職,由陳可忠繼任。
34年,修正公布組織條例。
35年,復員遷返南京。
計抗戰8年之中,該館雖顛沛流離,而工作不輟,對於提供抗戰時期全國同胞之精神食糧及大、中、小學學生之教科用書,甚有貢獻。
36年5月,組織條例再經修訂公布,沿用至今。
38年6月,編譯館在臺北市重行組設,館長由教育部部長杭立武自兼,以示重視。
當時因業務緊縮,館內僅設人文科學編譯、自然科學編譯及教科書編輯3委員會。
39年2月,杭兼部長以部務繁忙,不克兼任,改聘梁實秋繼任館長。
以後歷任館長有王鳳喈、劉拓、王天民、熊先舉、曾濟群、趙麗雲諸氏,皆為學術界知名之士。
目前編譯館設有人文社會組、自然科學組、大學用書組、專科及職業學校教科書組、中小學教科書組、中華學術著作編審委員會、世界學術著作翻譯委員會、出版組等業務單位,及總務組、祕書室、會計室、人事室等行政單位。
此外,尚有教科書資料中心,蒐藏中外古今教科書10,000餘冊,以供編輯人員研究參考;
並有圖書室,購置工其用書及一般參考書50,000餘冊,以便館員查閱。
該館人員分2類:一篇行政人員,須由其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派任;
一為編審人員,分助理編審、副編審、編審及編纂等4級,係比照大學各級教師資格聘任。
現今全館人員合計為80餘人。
編譯館遷臺後之主要工作,一篇編審各級學校教科用書,一篇編譯學術文化書籍。
前者計已編輯出版大學用書600餘冊,專科職校教科用書300餘冊,中小學各版教科用書3,000餘冊,審查中小學及職校教科用書、標本、儀具20,000餘冊(件);
後者計已編印中華叢書400餘冊,翻譯世界名著500餘冊,編輯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著及通俗讀物100餘冊、通俗科學叢書100餘冊,編訂統一科學名詞100餘種,審查連環圖畫3,700餘冊,出版研究報告數十種。
以及發行期刊500餘期等。
近數年並注重工具書之編纂,現在進行中者,有〔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教育大辭書〕、〔力學大辭典〕及〔環境科學大辭典等〕數種,總字數將達35,000,000字,該館可謂任重而道遠者矣!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