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新館】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總圖書館為日據時代所建造,其設計配置多已不符現代化作業需求。
興建新館之議溯自民國71年(1982)教育部評鑑大專院校圖書館,明文指示臺大應興建新館:74年,圖書館會同圖書館學系成立籌建圖書館規畫小組,共同研擬「興建圖書館計畫草案」;
75年春假期間,臺大提報教育部「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構想」計畫書中,首次正式揭露興建圖書館新館之構想;
同年10月,校方指示成立圖書館興建工程籌建小組,進行「國立臺灣大學興建圖書館新館建築計畫書」之草擬工作,為求設計之完美,該計畫書經多次修正,至13版始定稿。
新館工程已於78會計年度起逐年編列預算開始興建,預訂民國86年完工。
新館位於臺大校總區椰林大道末端,基地面積為6,476平方公尺,是校總區未來發展之幾何中心。
其建築風格採哥德式,為配合校園整體規畫,及遵循臺大建築形式管制原則,設門廳、迴廊、並採用十三溝面磚為建築物面材,充分呈現出古典的形貌。
由於其外觀宏大平實、目標顯著,建成後將成為臺大的新地標與表徵。
為落實現代化圖書館需具備之全方位功能化、可塑性、安全性與便利性之設計,新館之設計係以配合校務之長期發展、未來30年讀者群與館藏資料之增長、以及圖書館營運之開拓為構想目標;
館舍規畫為地面5層、地下1層,總樓地板面積35,411平方公尺。
各樓層之配置為:地下層有演講廳、24小時自習室及閱報室等;
1樓為一般性資料閱覽區、指定閱讀區、當期期刊陳列區及行政人員工作區;
2、3、4樓分別專藏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科技圖書資料,4樓並設有視聽資料及輿圖資料區;
5樓為特藏與珍善資料區。
新館之興建為臺大校總區自光復以來最重要建築工程之一,其意義有3:(1)其內部空間為圖書館館務作業重建工作空間,並為讀者提供多元化及現代化的閱覽環境;
(2)其外觀造型為校園塑立新的形象,成為校園精神的新指標;
(3)其周邊布局將融匯既有之景觀,使校園展現向心整合與柔和親切感。
前臺大校長孫震先生於民國77年「國立臺灣大學興建圖書館新館建築計畫書」第13版付梓之際,為文表示對新館的深切期許:希望藉該建築硬體之完成及管理服務水準之提升,而使臺大賦予社會大眾的觀感將不只是「聯招第一」或「學術第一」的刻板印象,而是一個充滿溫馨的學園。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