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暫留原理】 PersistenceofVision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視覺暫留原理或稱視覺暫留作用、或視覺暫留性。
視覺暫留是指人類的眼睛,對看到的物體或移動物體,約有1/10秒時間延遲與殘留,。
如開燈1/10秒之後,我們才能看見物體;
若關燈,1/10秒之後,我們原看到的物體才會消失,因之,此種視覺延遲與殘留的現象,稱之視覺暫留。
電影的形成,即是利用視覺暫留原理而製作的。
如16mm無聲電影,每秒鐘18個畫面(早期為每秒鐘16個畫面),或稱18格(Frames)。
16mm有聲電影和35mm電影等,是每秒鐘24個畫面,也就是24格。
電視、錄影媒體,是每秒鐘以30個畫面呈現給觀眾。
可是在錄影帶上的磁粉面,肉眼是看不見的,而影片上每一個畫面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錄影媒體呈現靜止畫面(StillPicture)讓觀眾仔細觀察,慢動作畫面能讓觀眾了解過程,加快動作畫面回增加趣味,以上3種動作,可以在放映時處理,也可以在做節目時剪輯處理之。
而影片在放映時,可以放映靜止畫面,但是,慢動作畫面(SlowMotion)、加快動作畫面(FortMotion)、以及靜止畫面皆是在拍攝、或印片時處理製作,而不能在放映時處理。
這些動作的處理,是依視覺暫留作用原理而顯示。
為了對視覺暫留原理的加深了解,茲再舉例,如我們的舉手敬禮是一秒鐘,手從腿部到眼眉上方,而影片拍攝依次記錄了24個畫面,放映畫面時是依次放映,當我們看後面的畫面時,前面的畫面仍未消失,因之,此種視覺延遲而產生動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