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法】 Interview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訪問法是在系統研究與發現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屬於調查研究的一種方法。
尤其對社會學家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有如試管之於化學家,顯微鏡之於微生物學家。
訪問法之起源甚早,從前研究技術尚未十分進步之時,大多採用此法來收集資料,如古代所謂採風問俗。
現代所用的訪問法則是從醫生和病人的會談以及心理測驗發展而成。
訪問法是利用語言、面對面、親自從事的口頭會談,面談的內容通常是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因此問卷法屬於書面調查,而訪問法則為口頭調查。
有人又將訪問法稱為接談法或晤談法或面談法。
訪問法是一種社會調查法,並且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技術,研究者利用語言探明被詢問者的意見、態度、希望、憂慮或企圖等,有系統地蒐集第一手資料。
所以訪問法是蒐集資料的主要方法,也是最有效最妥當的程序,凡是可用語言描述的事件、情境及內在經驗。
都可運用訪問法來蒐集。
廣義的訪問指根據特定目的所做的會談,包括精神診斷、精神治療、指導及人格評價等;
狹義的訪問指為蒐集一群人本身或熟人的消息或意見所做的會談,又稱研究訪問(ResearchInterview),其目的為描述、解析或預測現象問的關係。
訪問法依目的可分為調查某群體之一般傾向的話間與了解被訪問者之全部真相的訪問;
就形式分,可分為個別訪問與團體訪問,可為一對一面談或一對多或多對一面談;
依方法分,可分為正式訪間或稱標準化訪問及非正式的話間或稱無結構或低度結構的訪問,二者之差別在有無調查表或記錄回答的方式。
正式訪問與非正式訪問的優劣互見。
正式訪問的問題和記法皆能因標準化方式而達到一致的目標,可以比較各紀錄之異同,較具可靠性,且能減少因發問的技巧而影響回答之錯誤。
而非正式訪問的特點是富彈性、重品質、能深入而又不受限制,尤其是用在態度、情感、價值判斷方面的問題,但訪問工作無法大規模進行,訪問員需具較高素質,所得結果不能量化,較費時費錢。
除了當面訪問,近來又發展電話訪問(TelephoneInterview),且日漸普遍。
其優點在於較面談節省時間、經費;
在事件發生後可較快進行,比較容易控制、掌握、訓練訪問員;
電話訪問易使用電腦輔助(CATI,ComputerAssistedTelephoneInterviewing)。
電話訪問的缺點則為電話裝置並不十分普遍及平均,尤其是在鄉下,且有些人的電話不刊登,選樣之代表性較差。
訪問法是一種調查研究的方法,通常要先選樣,決定訪問的對象,選樣要避免錯誤與偏差,才具有代表性。
訪問時用問卷但不要太正式嚴肅;
依問卷對每一受訪者提出相同的問題,依序發問,不可遺漏;
澄清受訪者之問題,在二主題間有過渡性的陳述,使受訪者有心理準備;
訪問中因疏忽造成的改變要記錄下來;
所有訪問所得資料之紀錄,要加以整理分析。
記錄時最好隨手記下關鍵字詞,所記錄語氣要用受訪者的字眼,不要摘要記錄或改寫,最好整句記下,可利用機器輔助記錄,但要事先徵得受訪者同意。
訪問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訪問要先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關係,為受訪者接受,使受訪者了解調查的重要性,並澄清受訪者可能有的疑慮,由於受訪者約合作使訪問者感到滿意且愉快。
訪問者必須受過訓練,注意服務、外表及所用的方法與技巧,才能執行正確、完整、有效的訪問調查。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