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信檔】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寄信檔是軍機處抄錄寄信上諭的一種重要檔冊,在雍正年間軍機處設立以前,諭旨已常以寄信方式發交兵部,由驛站馳遞地方文武大員,寄信諭旨,或寄自內間,或寄自親信廷臣,不必一定寄自軍機大臣。
其出名寄信的大臣,或詳列官銜姓名,或但書姓氏。
至於寄信諭旨的封發,或由赴任大員攜帶,或由齎摺家丁捧回,或隨督撫奏摺發還之便封入報匣寄出,並非全由兵部火票馳遞,制度尚未畫一。
乾隆年間,軍機處的組織逐漸擴大,職權日重,章程益詳,軍機大臣面奉諭旨事件更多,寄信制度漸趨一致,寄信諭旨,多由軍機處交兵部封發,因其寄自內廷,習稱為廷寄,廷寄制度漸趨一致。
因寄信對象官職的高低,而有字寄與傳諭的分別。
字寄格式,首書大學士或尚書某人字寄某員,並載所奉上諭年月日,次書上諭內容,文末書明「遵旨寄信前來」字樣;
傳諭格式,首先書明奉上諭日期,次書上諭內容,文末書明「軍機大臣遵旨傳諭某官某人」字樣。
凡行經略大將軍、欽差大臣、將軍、參贊大臣、都統、副都統、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總督、巡撫、學政等員諭旨,稱為軍機大臣字寄;
其行鹽政、關差、藩臬等員,稱為軍機大臣傳諭。
各省臣工奏摺除循常例行公事批諭發還外,凡奉硃批「另有旨」、或「即有」者,即由軍機大臣撰擬寄信上諭,由軍機章京繕寫。
寄信上諭進呈御覽,經述旨後封入紙函,鈴蓋軍機處銀印,交兵部加封,由驛馳遞。
嘉慶朝(1796-1820)以降,寄信諭旨又分為一般性的字寄與奉密諭的密寄2類。
密寄是極機密的寄信上諭,頒發密寄時,多標明「軍機大臣密寄」字樣。
咸豐、同治年間,因軍機大臣兼議政王大臣或贊襄政務王大臣等銜,因此,寄信上諭或書「軍機處贊襄政務王大臣字寄」,或書「議政王軍機大臣字寄」等字樣。
現存寄信上諭檔,始自乾隆初年,春夏兩季為1冊,秋冬兩季為1冊,全年共2冊。
其簿冊規格,橫約18公分,縱約29公分。
嘉慶11(1806)起,寄信上諭檔政書廷寄檔,每季增為1冊,全年共4冊。
自道光朝(1821-1850)以降,或每季1冊,或每月1冊,數量不等。
在現存寄信檔內含有譯漢寄信檔及譯漢廷寄檔,是由滿文寄信諭旨譯出漢文的寄信上諭檔。
在寄信上諭檔內抄錄的文書,包括字寄、傳諭、知會、交片、函札、供詞、清單等。
其諭旨多為朝廷指授方略的祕件。
在清單中含有宮中祕方,例如嘉慶19年5月間,直隸大名等縣70餘莊,因衛水倒漾,時疫盛行。
清仁宗令軍機大臣寄信直隸總督那彥成,附寄避瘟丹方。
那彥成即按丹方配製,廣為散發。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