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館】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起居注館為清代記注皇帝言行,編纂起居注的機構。
也稱作起居注公署,起居注直房或起居注衙門。
隸屬翰林院。
我國早在周朝就設史官,記載君王的言行及國事。
〔史記.秦本紀〕:「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
〔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每當天子臨朝,史官須侍立階下左右,秉筆記錄,然後退而編製,以為起居注。」
它是在原始紀錄的基礎上,經過整理編修而成的,為歷代編製實錄及正史的史料來源。
此後,歷代都有專記當朝帝王起居言行的這種記注材料,由於史官敢於秉筆直書,所載史實翔實可靠,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秦漢兩代均以史官掌修起居注。
魏晉及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
北朝時北魏設置起居令史,隸屬集書省,掌修起居注。
以其他官員兼修起居注者稱修起居注或監起居注、典起居注。
北齊設置了起居省,為專門修史機構,隸屬中書省,以其他官員兼任其事,掌修起居注。
隋代煬帝大業3年(西元607年)設置起居舍人。
唐代太宗貞觀2年(西元628年),設置起居郎,隸屬門下省。
高宗顯慶元年(西元656年)並設起居舍人,隸屬中書省。
皇帝臨朝,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聽,退而書之。
後來起居郎與起居人曾分別數度易名為左、右史。
左史記注皇帝起居法度、典禮文物、遷拜旌賞、誅罰黜免,以成起居注。
右史掌修記言之史,記錄制誥德音,每季末匯總以授國史館。
五代的後唐、後周設置起居院,掌修起居注。
宋代初期,雖然設置起居郎、起居舍人,分別隸屬門下省、中書省,但實為寄祿官。
另外於中書省內設置起居院,以三館一閣的崇文院官員充任修起居注官和同修起居注官掌領其事。
元豐改制後,廢起居院,仍由門下省的起居郎與中書省的起居舍人共同掌修起居注。
遼代設置起居舍人院,隸屬門下省,設有起居舍人,知起居注、起居郎等官。
金代設置記注院,院官初以諫官等兼任,後以尚書省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兼任,稱修起居注。
元代設置起居注,因所記之事為省、臺、院、諸司的奏聞之事,與帝王的言行無關,後罷。
設置修起居注,由給事中兼任,又置同修起居注。
明代初期設置起居注,不久便廢。
清代於康熙9年(1670)始置起居注院。
設於紫禁城內的太和門外。
康熙57年3月至61年廢止。
雍正元年(1723)後置,後成為定制。
以日講官兼攝記注官,稱日講起居注官。
由翰林院、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經局官以原銜兼任。
乾隆以後定員為滿記注官8-10人,漢記注官12人。
另外設有滿漢主事及筆帖式等掌管出納文稿,校對典籍及翻譯奏章等事宜。
記注官除隨侍皇帝左右,記注皇帝言行外,還要隨時收錄各衙門的檔冊及有關公文的副本。
記注的內容依次為:皇帝的起居、諭旨、題奏、官員引見。
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內容較為豐富。
清代將起居注稱為〔起居注冊〕,起自康熙10年(1671)9月,康熙18年前每月編作一冊,以後每月編作兩冊,迄於宣統2年(1910)12月。
現存世總記12,064冊,有滿漢兩種文本,還有正本與稿本之別。
主要收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獻處。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存有漢文本3,944冊、滿文本711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獻處存有漢文本3,348冊、滿文本4,061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