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經樓】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拜經樓,清代藏書家吳騫藏書室名,建於乾隆45年(1780)。
錢大昕稱吳騫以拜經名其樓,乃取倣於東莞臧氏之例;
臧氏即臧庸,字在東,號拜經,清乾隆、嘉慶時學者,有拜經家塾,藏書十分豐富。
吳騫取拜經為樓名,一方面表示他崇敬經典,一方面顯現他的謙虛和志向。
拜經樓內藏書精良,吳騫將極為珍貴的善本祕籍置於千元十駕專室收藏,並以之與黃丕烈的百宋一廛互稱風雅。
樓內藏書皆吳騫本身節衣縮食、竭盡心力的成果,並沒有依賴先世的遺留。
在訪求書籍的過程中,吳騫先後得到馬氏道古樓、查氏得樹樓、毛氏汲古閣、錢氏絳雲樓、張氏涉園、徐氏傳是樓及錢曾述古堂的部分藏書,又常與吳門、武林諸藏書家互相鈔校,所得鈔本甚多,而對於未見之善本祕籍亦不惜重金購歸,且有託好友代購的情形;
如鮑廷博曾為他購得〔千頃堂書目〕。
在吳騫這樣的努力下,藏書達到50,000卷,而陳鱣、張衢則稱有100,000卷之多;
樓內藏書類別及數量依〔拜經樓藏書題跋記〕所載為宋元刻本45種,其中臨安三志為宋刻極品,十分珍貴。
舊鈔本、鈔本、自鈔本及影宋鈔本有150餘種,稿本則有17種,這些藏本中同一著作多收有異本,並經著名校勘學家盧文弨、錢大昕、周春、鮑廷博、杭世駿、朱彝尊、陳鱣、黃丕烈、顧千里等人的校勘,所以多屬精善之本。
此外海昌地方文獻的大量收藏是另一特色,吳騫在〔海寧經籍志備考序〕中明言:「予於海昌先賢著述,搜訪垂數十年,露抄雪購,頗費苦心。」
對海昌地方作了很大的貢獻。
拜經樓為吳騫的主要藏書所,另蘇閣及吳壽照、吳壽暘的藏書所都有部分藏書,由於藏書的分歸各處,所以吳騫藏書數量有50,000及100,000卷二種說法,當是個別和總數的差別。
拜經樓藏書在吳騫之後由其子吳壽暘及其孫吳之淳、吳之澄繼續加以保存,總計拜經樓共存在一百多年,當時著名藏書樓如許氏惇敘樓、胡氏華鄂堂、馬氏道古樓、許氏學稼軒等早已先後散佚,都比不上吳氏拜經樓的長久,子孫保存之功甚鉅。
道光25年(1845)秋,管庭芬二次至海昌訪書時,拜經樓則已毀壞,藏書散佚,因而他發出「遺書塵封,問奇無自」的感歎。
此後再也沒有關於拜經樓藏書的消息。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