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漢簡】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居延漢簡為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
時代約自西漢武帝末年(西元1世紀初)至東漢中葉(西元2世紀初)。
烽燧為漢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
居延漢簡是繼敦煌漢簡之後發現的最重要的漢代邊塞屯戍文書。
第一次發現於1930年,由西北科學考察團發掘採集,出簡較多的有10個地點。
加上另外20個地點發現的少量簡版,共有10,200枚左右,現藏臺灣的中央研究院。
第二次發現於1972-1976年,由甘肅居延考古隊發掘採集,共發現近20,000枚簡牘,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居延漢簡的內容絕大部分是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一小部分是書簡、曆譜和私人信件等。
最早的紀年簡是西漢武帝征和3年(西元前90年)的。
居延漢簡是研究漢律、漢代邊防制度等珍貴資料。
對居延漢簡的整理:勞榦於1943年出版〔居延漢簡考釋〕考證之部,2冊;
1957年在臺灣出版〔居延漢簡〕圖版之部。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9年出版〔居延漢簡甲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80年出版〔居延漢簡甲乙編〕,包括圖版、釋文、附錄、附表、釋文均經重新校定。
第二批漢簡內容尚未全部公布,部分釋文發表於〔文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