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本】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清康熙年間,設修書處於武英殿,專司內府圖書的出版責任,後世因稱武英殿修書處刊印的圖書為武英殿本,又簡稱為殿本。
有清一代,武英殿刊印過多少書籍,歷來並無詳確資料可資查據。
然就〔清宮史〕、〔續清宮史〕、〔嘯亭雜錄、續錄〕、〔書林清話〕、〔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等書的記載,得知武英殿所刊印的書籍,以御撰、御批、欽定等書為主,其次是經、史、子、集各部類中的重要書籍,而佛釋書刊,也有少數出版。
據民國59年(1970)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印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普通舊籍目錄〕,載錄殿本書700種,足以推想武英殿修書處刊印圖書總數量相當可觀。
清室歷朝武英殿出版的圖書,以康、雍、乾三朝最多,道光以後,國勢日漸衰微,武英殿在經費不足之下,刊印書籍,漸次減少,甚至到微不足道的境地。
由於武英殿仰仗天府雄厚的財力、人力,因此,殿本圖書書品絕佳,不但校對審慎,同時寫刻工緻,紙墨精妙,印刷考究,裝訂也高雅,達到既存真又完美的境界。
民國22年藏園傅增湘氏評殿本書說:「紙幅選製,尤為精湛,開化紙潔如玉版。」
應非虛詞。
殿本書又可區分為刊本、活字本、套印本等3種。
就刊本而言,武英殿本有其獨特的風格,講究紙墨,力求書本能爽心悅目,字體有宋體字及軟體字兩種區別。
宋體字橫輕直重,橫細直粗,是四角斬方的字,能達到整齊畫一的目的,多用在正文。
軟體字則係以平常楷書、行書或草書直接上版雕梓,多見於序、跋處。
武英殿也用活字排版印刷,活字的材質分銅、木兩種。
銅活字印本都集中於康、雍兩朝,其中以〔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最負盛名,全書10,000卷,印成於雍正4年(1726),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銅活字印本圖書。
至於木活字,則是清乾隆年間金簡建議使用的,以排印從〔永樂大典〕輯出的一部分圖書(計138種)規模最大,這便是學林艷稱的〔武英殿聚珍本叢書〕,也是我國印刷史上最大的木活字印刷工程。
至於套色印刷,也常見於殿本書中,如康熙間四色套印本〔古文淵鑑〕、乾隆間套色印本〔唐宋文醇〕等,均為其顯例。
晚清西洋新式印刷方法傳進我國,如鉛活字排印本,石印本等等,武英殿本中,更不乏其例,可見清乾武英殿修書處,曾利用各種方法生產圖書,而所獲得的成績,亦極可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