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武英殿原為清宮內廷一處建築物之名稱。
據清吳長元〔宸垣識略〕記載:「武英殿在北京皇城之熙和門西南向,崇階九級,環繞御河,跨石橋三、前為門三,內殿宇前後二重,前貯書版,北為浴德堂,即修書處,其後為井亭。」
清廷因設修書處於其中,遂聲名顯著。
所謂武英殿修書處,乃清室主控內府出版圖書的專司機構,其設立的確切時間已難考知,據淨雨〔清代印刷史小記〕一文中說:「武英殿之列版印書,未詳始於何時,今考御定全唐詩及御定歷代詩餘,皆康熙四十五、六年(1706、7)刊行,何義門則康熙四十二年(1703)已兼武英殿纂修,是其由來久矣。」
另據近人劉國鈞〔中國古代書籍史話〕書中指出:「清代官刻書,幾乎集中在內府,內府刻書處稱為武英殿修書處,是康熙十二年(1703)所設,因此它所刻的書,一般稱為殿本。」
劉氏並未注明所依據的資料,按清康熙12年(1673)聖祖曾敕令廷臣補刊明經廠本〔文獻通考〕之脫簡,並冠以御序出版,是否從此即有武英殿修書處的設立,在未得到其他明證前,未敢臆測。
但康熙早期或中葉已有武英殿修書處的設置,應不必置疑。
至於武英殿修書處的組織,則載錄於〔大清會典〕卷98中。
武英殿隸屬於內務府,設有管理王大臣,下再設兼管司2人,以內務府官兼任,下又設正監造員外郎1人,副監造、副內管領各1人,委署主事1人,庫掌3人,委署庫掌6人,實際負責行政事務。
而刊印書籍工作,則另設書作及刷印作等職位。
書作掌界畫及托裱等事,刷印作則掌管寫樣、刊刻、刷印、摺配、齊釘等責任。
為使出版之圖書,正確無誤,又設校錄10人,從國子監肄業生內選用。
同時為提高工作效率,規定5年內如果當差勤謹,由總理王大臣酌量奏請議敘以資鼓勵。
此外,武英殿修書處,還兼負一項重要任務,即在每年除夕時,得向皇上進呈時憲書。
大約每年10月朔日,便由欽天監繳來時憲書,然後由修書處依照規定式樣,雇寫宋字人批為紅字,裝作2冊,在年終隨著奏銷黃冊,一併進呈御覽。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