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普喬丹公式】 Clapp-JordanFormula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1970年代之後由於通貨膨脹及財源緊縮的影響,有關圖書館館藏規畫及評鑑皆在企求圖書館經營達到成本效率(Cost-Effective)或成本效益(Cost-Benefit)的最佳狀態,因之,館藏評鑑方法有質的評鑑、量的評鑑及館藏使用情形等3種主要方式,「克拉普喬丹公式」即屬於量的評鑑方法之一種。
克拉普(VernerW.Clapp)與喬丹(RobertT.Jordan)二人在1965年共同發表「QuantitativeCriteriaforAdequacyofAcademicLibraryCollections」一文,二氏認為一所大學圖書館的基本館藏量是50,750冊書,「克拉普喬丹公式」主要是配合學生、教師人數等為變數來算定大學圖書館的標準藏書量;
該公式最大的特色在能考慮到各種讀者所需的資訊量之不同,但不能分辨不同學科的資訊需求量為該公式之運用上之限制,然瑕不掩瑜,「克拉普喬丹公式」仍在量的評鑑法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克喬二氏之基本公式建立之後沃克特(MelvinJ.Voigt)、麥克音尼士(R.M.McInnis)及美國大學院校圖書館標準(StandardsforCollegeLibraries)等皆仿效或修正本公式;
大抵上除基本館藏量外,分別以頒授學位別、系所數目、課程數目、教師學生人數等為變數,藉資構定館藏鑑衡標準。
總之,從「克拉普喬丹公式」問世以降,公式評鑑方法由於精確簡便,常為大學圖書館館藏評鑑時採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