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編目】 CooperativeCataloging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在圖書館的技術服務項目中,分類編目是極耗費人力與時間的一項,為避免各館重複的編目工作,以節省人力與時間,又為求編目品質之精確,因此乃有合作之議,合作編目、集中編目等合作方式於是產生。
所謂合作編目,簡單的說就是各圖書館分享編目紀錄,以避免工作的重複;
集中編目乃是由一中心負責各合作圖書館的編目工作,製作聯合目錄及目錄產品,供各館使用。
自1970年代以來,圖書館自動化興起,各資訊系統與媒體相繼發展完成,促使了合作編目的進行,現今的合作編目為經由系統之連線,採用標準的著錄格式,進行書目資料的建立、檢索與互享,達成「分擔編目責任,共享書目資源」之目的。
合作編目的功用則除了避免重複工作、改善編目品質外,尚有加快編目速度、節省編目費用、統一編目規格及便利館際合作等。
美國國會圖書館於1934年成立合作編目及分類服務部,1940年改組為記述編目組合作編目股。
1956年起,國會圖書館與美國及加拿大兩國的其他主要圖書館共同合作,將彼此所作的編目卡片彙集成冊,每月發行一次,即〔全國聯合目錄〕(NationalUnionCatalog,簡稱NUC)之由來,為舉世規模最大的離線合作編目系統。
1965年國會圖書館開始機讀編目(MachineReadableCataloging)之測試,1969年3月正式啟用,即[LCMARC],現稱[USMARC]。
機讀編目格式的確定,成為進行書目資訊分享,推展自動化的依據,伴隨電腦及通信技術之進步,1970年代美國為書目供用中心及圖書館網的盛行時期,線上圖書館中心(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簡稱OCLC)、研究圖書館資訊網(ResearchLibrariesInformationNetwork,簡稱RLIN)、及西部圖書館網(WesternLibraryNetwork,簡稱WLN)皆為美國著名的書目供用中心,並逐漸發展成國際性的中心。
英國圖書館間合作編目的進行,於1950年的集中編目活動才漸露端倪,同年〔英國國家書目〕(BritishNationalBibliography,簡稱BNB)問世。
1965年英國圖書館時對機讀編目的可行性產生研究的興趣,1968年開始以〔英國機讀編目格式〕(UKMARC)收錄全國圖書資訊。
1969年伯明罕圖書館機械化合作計畫(BirminghamLibrariesCooperativeMechanisationProject,簡稱BLCMP)開始運作,為英國第一個自動化編目合作服務,1983年推出線上支援服務(BLCMPOnlineSupportService,簡稱BOSS),完全成為一個線上網路系統。
隨著機讀格式的使用以及BLCMP提供編目服務之普及化,許多類似組織相繼成立,帶動英國合作編目之蓬勃發展。
我國在合作編目方面起步甚晚,雖有聯合目錄的編製,但僅具部分合作編目的效果,嚴格來說不能算是合作編目。
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76年(1987)1月擬具「學術圖書館合作編目建檔暫行辦法」,邀集臺大、政大、師大等16所國立大學院校試行一年,此一作業方式係將中西文資料分開處理,中文資料由中央圖書館建檔,西文資料由各館向中央圖書館逕行寄送新書傳單,再由中央圖書館集中比對、建檔、印卡。
試行結果雖不如預期,但亦發揮了(1)中國機讀編目格式之普遍應用,(2)各館館藏資源特色之凸顯,(3)編目技術之改進,(4)全國書目網基礎之建立,及(5)編目負荷之減輕等效益。
76年11月中央圖書館奉行政院核准發展全國圖書資訊網路,79年3月成立書目資訊中心,負責推動網路系統各項業務,80年10月完成並啟用與16所國立大學圖書館連線的線上合作編目系統,自此我國圖書館事業邁入電腦網路合作的新紀元,節省各館一書重複編目的人力、物力,有助於目錄的標準化,達成「一館編目,多館分享」的目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