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類】 NaturalClassification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自然分類(NaturalClassification)是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特質,把相似者類集起來,把相異者區分開來,並按照其自然順序編類。
由於該特質對於事物之存在及辨識各類事物相當重要,故被採用為分類的依據。
自然分類,基本上是一種哲學的分類系統,它以事物的主題內容為重,並對語意文脈(SemanticContext)做有系統的安排。
其目的在以最經濟的方式,對各類資訊提供最大量的檢索。
它不同於分類學(Taxonomy),因為其以可見事物的分類為主,它亦與抽象分類(AbstractClassification)及人為分類(ArtificialClassification)有別,因為後二者均與語言、主題內容無關。
故語意文脈是自然分類的重要特徵。
自然分類之產生係基於人類溝通的需求與方法,它與自然語言(NaturalLanguage)有著密切關係,而且非常依賴自然語言。
因為它必須藉用自然語言的特性,使其能被瞭解而具實用性。
然而它卻可突破自然語言的限制,在語意文脈的基礎上,依據獨特的文法,建構一套人為語言(ArtificialLanguage),使得分類更具彈性。
故自然分類雖以自然語言為基礎,但並不僅以字詞本身的意義來建構,而係透過語意分析(SemanticAnalysis)將自然語彙加以標準化、規範化,並經由上下文語言環境來界定語彙之間的關係。
在語意文脈的安排方面,主要有4種型式:順序(Sequential)、層級(Hierarchical)、組合(Associative)及屬性(Attributive)。
自然分類均採用混合型式,而不以單一型式來安排。
目前通用的分類表皆具此特色。
例如,4大分類系統中,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DecimalClassification)基本上是層級的;
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LibraryofCongressClassification)基本上是順序的;
國際十進分類法(UniversalDecimalClassification)基本上是組合的;
冒號分類法(ColonClassification)基本上是屬性的。
但是每一個分類系統均於若干主題內採用其他型式,以應其類目配置特殊的需要。
自然分類系統,主要是由註記(Notation)與標示(Label)組成。
註記是分類表中最小的單元,它是建構語意文脈的要素。
註記有其獨特的符號系統,代表一種人為語言,它的文法結構嚴密,以便提供較較廣的語意文脈。
每一註記皆有一相對應的標示,其由一種或多種自然語言形成,主要的功能是揭示註記的意義。
為使分類表更為完備,必須編製標示索引,內容應包含語彙與註記,且類表與索引用語須一致。
自然分類法使用於開架書庫,對於讀者資料的查尋幫助相當大。
而自然分類之評鑑,主要是以檢索效率為依據,從檢索的相關性(Relevance)、回現率(Recall)即可評定其實用性。
現今有關分類理論的研究,著重於自然分類的目的、機能、限制、自然語言的運用及語意文脈的構成等方面之探討,以便為自然分類系統建立具體之理論基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