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備要〕】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清乾隆時所修〔四庫全書〕,收書3,457種,然除輯自〔永樂大典〕之134種,以木活字印行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外,多未印行。
且收書既較多,而乾嘉以降清學盛時著述又未收入。
光緒初張之洞撰〔書目答問〕,選書約2,000種,民國18年(1929),范希曾補正,又增約2種,皆能反映當時的學術成果及需要。
〔四部叢刊〕及〔四部備要〕即在此時先後問世。
〔叢刊〕選書,四部要籍,分配勻稱。
正史則另印為百衲本〔二十四史〕,印刷則據古本縮影,以存其真。
〔備要〕編印稍後,勢必有所分別:經部以〔十三經〕為主,凡收漢至唐古注,唐宋人注疏,清人新疏,共3組。
又朱熹〔四書集注〕。
而小學類有〔說文〕段注,〔廣雅疏證〕等10種,總義類有〔經義考〕、〔經義述聞〕,都是清學的名著。
史部有〔二十四史〕,古史類有〔逸周書〕等12種,表譜考證類〔歷代史表〕等12種。
其他別史、雜史、載記、傳記、奏議、地理、政書、史評等類,僅各收1至7種,而無紀事本末類。
子部有:周秦諸子24種,儒家34種,收〔法言〕至〔中說〕,周、張、程朱、陸、王諸家,歷朝學案,〔困學紀聞〕、〔日知錄〕等。
兼顧漢、宋、明、清,而義理、考據俱有。
其他則農、醫、算法術數、農、小說、諸家,各收2至7種。
釋道僅收正廣〔弘明集〕、〔參同契〕。
集部中別集類收漢魏六朝13家,唐25家,宋29家,金元明僅共11家,清31家。
總集類10種,中有〔六十名家詞〕,〔元曲選〕,若干名家詞集,則入別集。
詩文評10種。
由此可知,所選偏重漢學,先秦兩漢、清人著述特多,宋、明人著述很少。
而元人散曲,竟未入選,不免畸重畸輕。
其所據底本,多係清代所刊。
一則清人著作多,一則所能利用宋元舊本,資源有限,遠不能與〔四部叢刊〕相比。
然如〔魚玄機集〕,則據黃丕烈舊藏宋刊孤本。
以宋本也不能無誤,且板式、字體大小不一,因全部重排,以資畫一。
鄭重校刊,以改古本之訛誤,與〔叢刊〕存真相對。
〔四部備要〕用仿宋鉛字排印。
該鉛字係錢塘丁善之、輔之弟兄,費10多年心力,取宋版書仿寫,製成銅模,名為聚珍仿宋版,設局印書,而經營不善,原擬讓售商務印書館,終為中華書局所得,用以印〔四部備要〕等,古色古香,遠較一般鉛字匠氣十足為勝。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