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管理】 ManagementbyObjectives,簡稱MBO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目標管理是一項已久為人知的管理技術,由美國管理大師杜拉克(P.F.Drucker)所倡導,後經奧地爾尼(GeorgeS.Odiorne)鼓吹,而成為企業界應用最普遍的管理方法。
奧地爾尼曾說:「目標管理是一種程序,由組織上下各級經理人會同制定共同的目標,確定彼此的成果責任,並以成果作為指導業務及衡量貢獻的準則」。
簡單地說,目標管理就是將組織的總體目標轉換成為組織單位各部門及個人的特定目標,而且強調目標必須是明確的,可證實的。
假如每個人都達到了他們的目標,則所屬部門的目標也就達成,整體組織目標也就實現了。
目標管理是利用目標來激勵而非作為控制的工具。
目標管理的基本精神有2:(一)提高效率:只要能達到組織的目標,可選擇對組織最有利、最有效的方式進行。
(二)提高個人能力:人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一般人僅只發揮應有能力的一部分,而目標管理的目的就是引出個人最高能力。
目標管理有4項基本要素:(一)目標的特定性:MBO中的目標應將所期望的事物做簡潔的說明,且這些期望不是抽象,而是可以衡量、可以評鑑的明確目標。
例如:提高銷售量6%。
(二)參與決策:傳統的管理方式是由上層主管訂定目標,而後指派給下屬來實行。
但目標管理最大的優點是利用參與決策的方式取代單向制定目標的方式,透過高度溝通的過程,由上司與部屬共同制定目標及決定績效的衡量方式。
(三)明確期限:每一個目標都應有明確的完成期限。
(四)績效回饋:朝向目標的進行過程中,MBO須不斷尋求回饋,定期評估以改正錯誤。
實施目標管理制度在程度上可以分為4個階段:(一)目標的設定:擬定整個組織長期目標與策略以及發展建立部門和個人的工作目標。
(二)行動的計畫:根據目標擬定達成目標的必要行動計畫。
(三)自我控制:個人須自行做系統性的監督及績效衡量,以糾正錯誤。
(四)定期檢討:定期檢討進展情形並評估績效,一旦行為偏離目標時,就須採取更正的行動。
整體而言,目標管理的兩大優點就是參與感和雙向溝通,此兩大優點可以讓每個工作人員不斷地監督、控制自已,以達成任務,而且可以獲得更高的工作滿足感和成就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