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圖書館】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北京大學圖書館創立於1902年,原名京師大學堂藏書樓,原址位於北京沙灘後街。
1912年更名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
1918年遷至沙灘北京大學紅樓第一層。
1935年在松公府建成專用館舍。
1937至1945年與清華、南開二校圖書館先後組建長沙臨時大學圖書館和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
1952年隨學校遷至海淀現址,同年原燕京大學圖書館併入。
1975年建成現在使用的專用館舍。
梅光羲、王誦熙、劉綿訓、任鍾樹、陳希彭、徐鴻寶、章士釗、李大釗、皮宗石、袁同禮、馬衡、蔣夢麟、毛準、向達、藍芸夫、謝道淵、莊守經先後擔任館長。
毛澤東、張申府、顧韻剛、夏元瑮、錢稻蓀、樊際昌、嚴文郁等先後在館工作。
館藏以康有為強學會藏書、清政府調集的各省官書局書籍和方大登捐贈的碧琳琅館藏書為基礎,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獻均著意收藏,尤以人文科學文獻最為豐富。
至1990年藏書逾4,200,000冊,包括中文書籍1,200,000冊、中國古籍1,500,000冊(含善本160,000冊,以季盛鐸木犀軒和馬廉不登大雅之堂二家專藏最負盛名,200餘卷敦煌卷子、北宋刻本[大唐西域記]、南宋刻本[史記集解]、[漢書]、[後漢書]、明弘治刻本[西廂記]、清乾隆間批注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清鑄雪齋抄本[聊齋誌異]等珍品均久為學界矚目。)
、外文書籍950,000冊(以1533年瑞士版希臘文本和1572年羅馬版拉丁文本[幾何原理]等2,000餘冊稀見藏書最為珍貴。)
、報刊合訂本550,000冊(含中文報刊19,700餘種和外文報刊10,000餘種。)
、縮影聲像資料40,000餘件。
1990年採集中文書籍54,000餘冊、外文書籍17,000餘冊、縮影聲像資料2,500餘件,訂購中外文報刊6,200餘種,並從建有文獻交換關係的500餘所國外學術機構中接受贈書7,000餘冊。
專用館舍面積24,500平方公尺,其中書庫面積11,000平方公尺,閱覽室面積5,800平方公尺,有閱覽座位1,500席。
工作人員321人,其中聘任高級、中級、初級專業職務者分別為32人、82人、61人。
館內設:採訪部、編目部、流通部、閱覽部、文科文獻中心、學生部、期刊部、自動化部等單位。
有小型計算機1臺。
微型計算機26臺、終端機16臺,採訪、編目、期刊、流通工作已試行計算機作業,全館系統正在規畫之中。
編輯出版有[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叢書]、[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醫書]。
週開館70小時。
1990年外借書刊475,000冊次,並提供國際聯機資訊檢索、光碟資訊檢索、縮影複製、靜電複印等服務。
校內有29個系、60個研究所,有教師2,400人、職工3,900人、大學本科學生8,000人、研究生2,600人。
圖書館與49個系所圖書室組成校內文獻資訊服務網。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