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經】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石刻圖象、文字,在我國起源甚早,自西元2世紀以來的儒、釋、道三家,且以刻石作為保存其經典之用,可知用石刻來記錄文字,其功用實遠勝於青銅器皿的銘刻。
釋氏刻經,幾遍天下,房山雷音洞之2,300餘石,極其雄偉!
中山之法果寺,寶山之萬佛溝;
或建石,或摩崖,莫不大書精刻,皆其特徵。
儒家之六經,自遭秦火,漢、魏、唐、宋勼刻之外,官私石刻,寥寥天壤,據晚近學人葉鞠裳見聞所及而錄存者,唯〔孝經〕有兩全本,一為石臺〔孝經〕,唐天寶4年(西元745年),明皇御注御書。
一為宋光堯書,紹興14年(1144)7月上石,在四川遂寧縣(初刻本在臨安,已佚)。
此外,以易卦部分較多,如:李陽冰篆書謙卦,皖中有兩本,一在當塗之太平府學;
一在蕪湖縣學。
又南屏山興教寺有司馬光摩厓書家人卦,幽居洞有艮損益三卦,皆溫公八分書。
而桂林彈子巖有張南軒書〔論語問政章〕。
其節錄經文者,有朱熹書〔易經〕中太極一則,刻於武陵,「敬以直內,義以方外」8字,刻石於道州,諸家著錄,祇此而已。
茲述漢、魏以降歷朝遞刻之石經如次:按漢之熹平,魏之正始,唐之開成,宋之嘉祐,以及西蜀孟氏,南宋高宗,皆嘗有石經之列,今唯開成十二經(無〔孟子〕)存西安府學,尚為全本,但字經後人剜改,其異同詳見烏程嚴氏校文,此外祇存殘石,或僅存殘拓孤本。
至於漢代之石經,創始自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年)王莽命甄豐摹古文經、傳於石而刻之,計有古文〔易〕、〔書〕、〔詩〕、〔左傳〕。
此後歷朝皆有石經,其文字今尚可考見者,有漢熹平、魏正始、唐開成、蜀、北宋、南宋及清7種:(1)熹平石經皆八分書,刻於東漢靈帝熹平4年(西元175年),經傳計〔易〕、〔書〕、〔詩〕、〔儀禮〕、〔公羊〕、〔論語〕6種(按〔儒林傳〕作五經、此從〔蔡邕傳〕);
(2)魏石經立於正始中,每字有3種書體,一列古文,次篆書,次隸書,各一列,故亦稱三體石經。
其古文,頗似宣和博古圖所摹鐘鼎文,隸書秀勁,亦與上尊號受禪表諸碑異。
魏石經之立,上距熹平已60餘年,雖有殘損,已經修補,且正始所刻之〔尚書〕、〔春秋〕二經,亦表裡刻,表為〔尚書〕,裡為〔春秋〕,與漢石經之諸經自為表裡者,微有不同。
據〔說文敘〕及〔漢書藝文志〕稱,〔尚書〕、〔春秋〕皆有孔壁本,是即漢、魏間傳據之古文。
以此二經立諸太學,以應古文學家之要求,實當時必要之舉。
其所以用三體者,以古文難識,列篆、隸二體於其下,以為釋文,蓋即所謂「以今文讀之」之意;
(3)開成石經,刻於唐文宗開成2年(西元837年),有九經文字;
(4)蜀石經為蜀孟昶命毋昭裔楷書〔易〕、〔詩〕、〔書〕、〔三禮〕、〔三傳〕、〔論〕、〔孟〕十一經;
(5)北宋石經為宋太宗翻雕蜀十一經;
(6)南宋石經為高宗御書五經於臨安府學,吳氏續刻之者;
(7)清石經為清乾隆間詔刻十三經於太學,嘉慶8年(1803)加以磨改。
以上率皆官方所刻(甚至御書)之石經,至於民間立石撰書的經典,數量尤多,不勝枚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