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是中國現行主要文獻分類法之一,簡稱[中圖法],由北京圖書館等單位倡議,由36個單位組成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編輯委員會組成的編輯組編制。
1973年擬出了草案,次年以試行本形式影印,1975年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1982年出修訂2版,1990年出修訂3版。
是由國家組織全國集體力量編制的大型綜合性圖書分類法,用阿拉伯數字和拉丁字母作為標記符號。
1975年由中國科學技術情報(資訊)研究所會同有關單位,根據類分科技情報資料的需要,將其擴充,修改成基本結構相同的[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簡稱資料法)也於是年出版,並於1980年進行了修改。
1980年由黑龍江省圖書館負責在[中圖法]基礎上改編成[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本)](簡稱[簡本])供中小型圖書館使用。
1984年由[中圖法]編委會主編,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編輯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2版索引出版,1985年又根據[中圖法]編成「期刊分類表」。
至此,以[中圖法]為基礎,形成了適用於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的圖書情報(資訊)機構,可類分多種文獻的完整的分類法體系。
[中圖法]的基本結構分為5個大類: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哲學;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綜合性圖書。
並在此基礎上擴展為22個大類:A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B哲學;
C社會科學總論;
D政治、法律;
E軍事;
F經濟;
G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H語言、文字;
I文學;
J藝術;
K歷史、地理;
N自然科學總論;
O數理科學和化學;
P天文學、地球科學;
Q生物科學;
R醫學、衛生;
S農業科學;
T工業技術;
U交通運輸;
V航空、航天;
X環境科學;
Z綜合性圖書。
[中圖法]有6個通用複分表:總論複分表、世界地區表、中國地區表、世界時代表、中國時代表、中國民族表。
此分類法特點是適合綜合性大型圖書館的需要,又能照顧各類圖書館和情報(資訊)機構類分圖書資料的特點,為全國圖書資料的統一分類編目創造了條件。
[中圖法]雖基本上遵從層累制原則,但又不拘泥於層累制,採用組配編號法以解決圖書分類分散與集中的問題,對於共性的類目,則盡量採用仿分與複分,而且註釋比較詳細。
1981年[中圖法]被批准為國家標準的試用本。
目前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以及一部分科研部門、機關團體的圖書館都採用這個分類法。
圖書目錄統編卡片也印有它的分類號,中國標準書號也根據它編制圖書分類的種次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