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刻本】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元刻本乃元代(1279-1368)刻印的書籍。
元代統治者十分重視文化典籍對加強思想統治的重要性,故也吸收漢族文化,歷朝都重視書籍的印行。
其又承宋、金之傳統,各地官刻,由官家撥款,不惜費用,選擇良工。
太宗8年(1236)6月,「耶律楚材請立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編集經史」。
至元15年(1278)4月,「以許衡言,遣使至杭州等處,取在官書籍版刻至京師。」
元代國家中央級的刻書機構,有祕書監的興文署、藝文監的廣成局、太史院的印曆局、太醫院的廣惠局或醫學提舉司。
至元13年,興文署雖曾併入翰林院,但刻書活動並未中斷,其召集良工刊刻諸經、子、史,以[通鑒]為起端。
藝文監的廣成局也「掌傳到經籍及印選之事」然廣成局所刻,今已無傳本。
元代出版的書籍,數量多,質量高的要推書院刻本,這與元代統治者對學校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元代書院發達,書院有學田收入,可作刻書之資。
葉德輝[書林清話]曾將元代各路儒學、書院刻本舉例列表,可資參考。
元代的私刻本也相當可觀,據記載,太宗13年大臣姚樞棄官隱居輝縣,「又汲汲以化民成俗為心,自版小學書,[語孟或問]、[家禮],俾楊中書版[四書]、田和卿版[尚書]、[聲詩折衷]、[易]程[傳]、[書]蔡[傳]、[春秋]胡[傳],皆脫於燕。
又以小學書流布未廣,教弟子楊古為沈氏活版,與[近思錄]、[東萊經史論說]諸書,散之四方。」
[書林清話]卷4「元私宅家塾刻書」共著錄39家刻印之書60餘種,可窺見一斑。
元代坊刻,甚少經史大部及諸子善本,唯醫書及帖括經義淺陋之書傳到最多,其數量超過兩宋,劇印地區以福建為最,著名者如葉日增廣勤堂、建安余氏、劉氏日新堂等。
元刻本在版式上有其特點,元初多接近宋刻,中葉以後行格漸密,多四周雙邊,絕大多數是黑口。
字體,據清徐康[前塵夢影錄]卷下云:「其時官本刻經史,私家刻詩文集,亦皆摹吳興(趙孟頫)體」。
實際上,元代所刻之本,多仿宋體及呈扁形楷書,極少類趙孟頫書體者。
元刻基本上不避諱,其諱例只限於全用御名,而元代諸帝之名又多是音譯長名,故前代舊籍及當時人之著述中,幾乎沒有可避諱之處。
此外,元代坊刻本多用簡筆字。
紙張多用竹紙、黃麻紙,甚少草莖紙。
官刻本刻工精良,紙塞上乘;
私刻本校勘,審慎細緻。
元代雕版之中心在杭州、建陽、平水等地。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