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傳遞服務】 DocumentDeliveryService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文獻傳遞服務是應資料使用者對特定已確知之出版或未出版文獻的需求,由圖書館或商業服務單位等資料供應者,將需要的文獻或其替代品(Surrogate),在適當的時間內,以有效的方式與合理的費用,直接或間接傳遞給使用者的一種服務。
文獻的形式含紙本、縮影、電子等類型,傳遞方法有人工與自動化方式。
在這過程中,主要包括作者撰寫、資料儲存、需要者申請、傳遞、接收及付費等要素。
文獻傳遞服務的發展,主要是因應圖書資料迅速成長,人們對於資訊的需求日益迫切所致。
早期圖書館提供的文獻傳遞服務係以館際互借(InterlibraryLoan)為主,服務項目包括圖書借閱、資料複印,傳遞方式採郵寄。
這種服務型態在1960年代歐美國家非常盛行。
為改善往返郵寄費時的缺點,1970年代許多圖書館紛紛以快遞傳送方式處理較緊急的申請案,並漸採用傳真機作為傳送工具。
唯初期傳真機屬類比型,傳送一頁需花費6分鐘,頗不經濟。
直至數據傳真機問世,並於1979年成功地應用於美國聯邦圖書館網路模範計畫(FederalLibraryNetworkPrototypeProject,簡稱FLNPP)與電傳圖書館資訊網路(TelefaxLibrary,InformationNetwork,簡稱TALINET),傳真機始普遍被使用於文獻傳遞。
1980年代初期,美國數州推展州內文獻傳遞系統,其中伊利諾州的系統間的圖書館傳遞系統(IntersystemLibraryDeliverySystem),尚以專車運送方式傳送18個區域系統的文件,最短的路程45分鐘可送達,最長的路程約需8小時。
電腦與通訊傳輸技術的結合,促使文獻傳遞服務朝向多樣化發展,書目網路系統,線上索引、摘要、全文資料庫,線上合作流通系統;
電子郵件(ElectronicMail)等,有效加強讀者與館員查詢資料的能力,擴大可用資源的來源,而能即時知道資料的所在位置,並線上傳送訊息。
儲存資料的媒體則擴及磁帶、磁碟、影碟、光碟等。
傳輸媒介亦由電線、電纜,演進至微波、紅外線、光纖及衛星,傳輸範圍則已達遠距離的跨國傳輸。
1990年代電子文獻傳遞服務陸續由商業公司推出,較著名的有科羅拉多州研究圖書館聯盟系統公司(ColoradoAllianceofResearchLibrariesSystemInc.)的UnCover2、費克森研究服務公司(FaxonResearchServices,Inc.)的FaxonFinder與FaxonXpress、線上電腦圖書館中心(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OCLC)的ContentsFirst與ArticleFirst、及研究圖書館群公司(ResearchLibrariesGroup,Inc.)的CitaDel等。
這些系統均提供約萬餘種期刊的目次或文獻索引、摘要,讓讀者能夠線上訂購,並於24-48小時內經傳真或網路取得全文,歐洲共同市場近年來亦積極推展館際電子文獻交換(ElectronicDocumentInterchangeBetweenLibraries),以聯結各國的文獻傳遞系統。
即時的電子文獻傳遞系統,建立「應需要提供」的服務模式,為讀者開闢更便捷的資訊服務,並促使圖書館重新考量其館藏發展政策。
內容範圍、產品費用、檢索方式、資料庫新穎性、傳遞方式與時間等,是評估文獻傳遞服務的重要指標。
為使此項服務有效地發揮其功能,通訊協定、檢索指令及相關標準的訂定與遵循是重要關鍵。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