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編排法】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千字文編排法為中國文書的一種編排法。
〔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梁朝的周興嗣編的。
這部書用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後連貫,押有韻腳。
內容包括自然、歷史、人事、修身、社會、倫理、教育、飲食、居住、農藝、園林、祭祀及至各種社會文化活動。
全書所選的一千個字,都是古代常用的。
多數句子都採用普通的文言語法結構,適應了兒童識字造句的需要。
因此,從南北朝到清末的1,400多年中,成為影響最大、流傳不衰的童蒙讀物,凡識字者人人自啟蒙開始便背得滾瓜爛熟。
由於〔千字文〕的這一特點,從很早開始它便被應用於圖書、檔案等的編排法上。
在敦煌遺書中就發現有一批用〔千字文〕編號的帳簿及記有千字文帙號的佛經目錄,其時代當在唐五代之間。
此後,千字文編排法在社會上一直被廣泛應用,古代官府及私人的檔案、佛教的〔大藏經〕、科舉考試的試卷、商人帳冊、以至一部分圖書的函冊、甚至商店鋪面的門板等等,都常以〔千字文〕為序(多截取〔千字文〕前面的一些字,很少全用的)。
古代的家譜印出後也常以〔千字文〕編號,然後按號分送給各房並留下紀錄,以防遺失或被販賣。
在這裡面,以佛教的大藏經千字文帙號為最完善,其影響也最大。
大藏經千字文帙號約產生於晚唐,到五代時已在全國流行。
其方法如下:將全藏經典依其結構體系依次排列好,然後以卷為單位,按篇幅多少合帙,一般每帙約100頁到200頁左右,大體是10卷經。
遇到一些篇幅較短的經,每帙也可能達20多卷。
然後用竹製、布製或錦製的帙皮把它們包裹起來。
合帙以後,按帙的先後順序與〔千字文〕逐一配置,每帙給一個千字文號,然後把這個千字文帙號寫在帙皮上。
佛經由卷軸式演變為經摺式後,帙皮由函式書套代替,帙號即寫在書函上。
採用〔千字文〕作帙號後,有序的千字文帙號便將數千卷佛典組織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祇要對佛典的結構體系稍有了解,便可以憑籍帙號大體判斷出該帙在藏經中的位置。
如果再配有一本標著千字文的隨架目錄,則檢索、查閱佛典,整理書架上的佛藏就非常方便了。
此外,千字文帙號的另一個重大作用,就是通過帙號把一帙、一帙的經典相對固定下來,每帙各收哪些經典相對固定下來,晚唐、五代我國漢文〔大藏經〕在全國範圍內最終統一,並在其後千年中流傳不替,千字文帙號的維繫固定作用是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千字文帙號非常完善,有人認為其他俗人的千字文編排法都是由此而產生的。
但另一方面,僧人受俗人影響而發明千字文帙號的可能性也很大。
這個問題目前尚待研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