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 Sou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靈魂是讓生命體表現出生命現象的推動力量;
所謂生命現象包括思考、意欲、情緒之表達和行動。
古代哲學中,靈魂常視同心靈(mind)或自我(self),當代哲學已不再用這個名詞。
哲學討論靈魂常集中在下列議題上:組成靈魂的要素,靈魂的功能,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係,及靈魂是否不滅等。
柏拉圖學派(Platonism)的支持者認為靈魂是由非物質性(immaterial)和非肉體性(incorporeal)的實體(substance)所組成。
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則認為靈魂是由原子(atoms)所構成,而構成靈魂的原子和構成物體的原子並沒有差異。
笛卡爾(R.Descartes,1596~1650)主張靈魂的構成物是思考性的實體(thinkingsubstance),而物質(matter)的構成物是其延展性的實體(extendedsubstance)。
康德(I.Kant,1724~1804)認為靈魂為物自身(thing-in-itself),根本不可能為人類理性所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James,1842~1910)認為靈魂只是許多心理現象(psychicphenomena)的組合,其本身並不獨立的存在。
在靈魂的功能問題上,傳統的主張認定靈魂是駕馭肉體的機制;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認為靈魂是生命的動力,是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存在體的要素。
這些觀點最近遭受行為主義的挑戰,其中最有名的反對者是英國哲學家萊爾(G.Ryle,1900~1976)。
對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及靈魂是否不滅兩個議題上,古希伯來人認為靈魂是肉體活動的力量,存在於人的血液當中,隨著肉體的毀損而滅亡。
柏拉圖以為靈魂與肉體是兩個不同的實體,肉體是靈魂的囚房,肉體之死亡代表靈魂的解放,靈魂最佳存在的狀態即是不與肉體結合的獨立存在;
靈魂具有不滅性。
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是肉體所表現出之功能,靈魂之於肉體的關係就好像是視力之於眼睛的關係,若眼睛毀損,視力即不復存,同理,肉體不存,靈魂亦不能存在。
但例外的是,靈魂中的理智部分(nous)並不依附於肉體,故可獨立存在於肉體之外,但這部分是否具有不滅性,亞氏並未說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