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魏晉玄學之興起,是由於漢代儒家經術專在承襲師法,注重訓詁,有記誦而無思考,尚保守而無創作;
且著重禮儀繁文束縛人心,再加以戰亂頻乘,人心恍忽,厭惡現實,而趨虛無,尋求思想解放,演為清談之風,老莊思想因而抬頭,此為魏晉玄學形成之時背景。
魏晉玄學創始者,首推何晏、王弼。
據〔魏志.曹爽傳〕記載:「何晏子平叔,東漢末大將軍何進之孫,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作〔道德論〕及文賦等著述凡數十篇。」
後其母改嫁曹操,何晏被曹操收為養子,尚以公主並賜爵為列侯;
惟在曹魏政權中長期未受重用。
至正始初,以投曹爽所好,始被起用,初為散騎待郎,後遷侍中、尚書。
晏主選舉,其宿與之有舊者,多被拔擢。
〔世說新語〕亦載:「何晏為吏部尚書,有物望,時談客盈坐。」
劉孝標於此注引〔文章敘錄〕說:「晏能清言,而當時權勢,天下談士,多宗尚之。」
王弼當時即為何晏清談時的座上客。
王弼係建安七子王粲的侄孫,父王業,曾為尚書郎,祖輩曾為漢三公,屬名門士族。
據〔魏志.鍾會傳〕裴注引何劭〔王弼傳〕載:「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能辯能言。」
其著作有〔老子江〕、〔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書。
何晏為吏部尚書,作〔老子注〕後見王弼所作〔老子注〕比他的寫得好,因此將他的著作改寫,名為〔道德二論〕。
何晏奇王弼之才,曾向曹爽引荐,因王弼長於理論,而拙於事功,未被重用。
惟何晏極推服王粥,自認王弼在玄學上的造詣比他高深。
後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曹爽被殺,何晏亦因株連被害。
王弼則因官卑職小,沒有被殺害,僅免掉他的官職,同年病死。
〔晉書.王衍傳〕載:「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
無也者,開物成稱,無往而不成者也。
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在當時複雜多變的社會矛盾中,士族借玄學以觀察宇宙人生,成為士族在亂世中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以無為本,開物成稱,使「貴無」哲學成為當時時代精神。
何晏、王弼的「貴無」思想,主要是發揮〔老子〕和〔周易〕的哲學思想,後來向秀、郭象提出「崇有」思想,主要是發揮〔莊子〕的哲學思想。
趙翼〔廿四史劄記〕亦載:「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祖述老、莊謂天地皆以無為本。
向秀好老、莊之學,嘗註釋之,讀者超然心悟,郭象又從而廣之,儒墨之跡見鄙,道家之風遂盛。
……是當時父兄師友之所講求,專推究老、莊,以為口舌之助。
……隋時五經之外,仍不棄老、莊,且又增佛義,晉人虛無之習,依然未改,且又甚矣,風氣所趨,積重難返。」
玄學又稱「玄遠之學」。
「玄遠」和「玄虛」、「玄妙」語意相似,均指超越於自然和社會之上的宇宙本體,〔老子〕書中的「玄」或「道」,又稱為「無」,依王弼的解釋:「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
又說:「窮極虛無,得道之常。」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卻全有,必反於無也。」
均在說明老子有生於無之義。
魏晉玄學並不著重探討宇宙的發生和演化,而是在於探討宇宙之本體,易言之,不著眼於宇宙萬物怎樣由「無」發生出來,而直指宇宙萬物存在的本質就是「無」。
王弼從「體」、「用」兩方面談「有」、「無」之辯證關係,指出:「凡有之為利,乃以無為用。」
意思是說「有」的存在及作用,是由「無」發生的功用。
他並舉例說明,車輪、器皿和房屋的存在及發生效用皆依賴於「無」。
所謂「無」,是指器皿、車輪當中的空間和房屋當中的空間,車輛、器皿、房屋等實體所以能發生功用是依靠其中的空間,即「無」。
以此「無」為禮,「有」為用,體用不能分離,有體始有用。
王弼認為「道」即是「無」,無形無名,不具有任何具體屬性,故具有普遍的抽象意義,而能成為萬物存在的依據;
而具體事物,有形有名,具備一定屬性,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成為萬物存在的根據。
此種論點,提高了哲學的抽象思辨性,對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何晏〔道論〕中亦說:「有之為有。
待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
夫道之而無語,名之而無名,視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則道之全焉。
故能昭音響而出氣物,包形神而彰光影,玄以之黑,表以之白,矩以之方,規以之圓,圓方得形而此無形,白黑得名而此無名也。」
意思是說一種事物既是黑的,就不會是白的,既是方的,就不會是圓的,因此要比黑白方圓更根本的東西,方能成為黑白方圓存在的根據。
由於道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才能成為有名、有形、有聲的根據,方圓靠它呈現出形狀,黑白靠它呈現出顏色,而本身卻不具有何形狀和顏色。
這裡何晏的論點,與王弼是一致的。
惟王弼與何晏亦有相異的論點。
據〔魏志.鍾會傳〕引用王弼的話說:「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要樂,無論甚精,鍾會等述之;
弼與不同,以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
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
今以其無累,便謂不能應物,失之多矣。」
何晏、王弼都認為聖人智慧自備,與天地合德,與「道」周始,故能體沖和而通「無」。
惟王弼認為聖人亦有自然之性,故不能無情,因此聖人亦有哀樂和孔子之與顏子,遇之則樂,喪之不能無哀。
魏晉玄學中另一重要命題是言意之辨。
王弼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
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
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
此處所說的「象」即卦象,是用以象徵一類事物的,「意」指義理、哲理。
王弼將〔周易.繫辭〕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加以發揮,故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就是說意要由象表達,象要由言表達,言、象能夠表達意。
王弼又將〔莊子.外物〕中莊子所說的「得意忘言」和〔周易.繫辭〕中孔子所說的「言不盡意」聯繫起來,也就是用〔莊子〕來解〔周易〕,以言、象為得意之工具,歸結為「得象忘言」和「得意忘象」,指出言、象僅為得意之工具,而非意本身,因此得到意,工具即可丟掉,如同得到兔可以丟掉蹄(套索),得到魚可以丟掉荃(竹簍)一樣。
因此固守言、象而得不到意,言、象本身也失掉意義。
所以只有忘象才可得意,忘言才可得象。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在使意經過言、象,而又能擺脫言、象。
王弼所說的意是指玄妙之「道」,也就是絕言超象之「無」,由此可知王弼的論點,指出在於「得意忘言」為得「道」的途徑,他所說的「言不盡意」目的在探尋象外之「意」;
其方法著重內心之體認而輕向外之追求;
主張「修本廢言」、「崇本舉末」。
魏晉玄風大暢,王弼的影響為多。
魏晉玄學自何晏、王弼倡導以來,一般玄學家大都在哲學上推崇老、莊,在倫理上則推崇孔子。
王弼把孔子說成能夠「體無」的玄學家,企圖調和儒道思想,化除「自然」和「名教」之間的矛盾。
至阮籍、嵇康等更發揚竹林精神,強調個性自由,曠達而不拘禮法;
阮籍作〔大人先生傳〕,謂「世之禮法君子,如蝨之處褌」。
其後王衍、樂廣更長於玄言清談,俱宅身世外,名重於時,天下言風流者以王、樂為首,一般士大夫知識分子,無不崇尚清談,而使清談成為風尚。
東晉中朝,王導、謝安執政,成為清談領袖,主張休養生息,無為而治,政治轉向清明,倡導玄言清談,在穩定政局方面,產生了意外的效果。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