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 VocationalEduc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職業教育係針對職業需要及學生需求而進行職業準備與增進職業能力的一種教育措施,這種教育通常不包括大學或更高學歷所進行之職業準備與增進,而只包括訓練半技工(semi-skilledworker)及技工(skilledworker)的職業內涵。
職業教育的發生,與人類的歷史一樣的久遠,自文明發軔之初,人類即開始將生活的知能傳遞給下一代,在原始社會裡,雖然沒有學校的設施,但兒童及青年從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生活所必需的知識,養成謀生的知能,此即為職業教育的最原始形態。
及至正式教育制度形成以後,教育的內容逐漸與謀生知能脫節,學校所教的常屬於文雅教育的科目,教導謀生知能的職業教育遂演變成為學徒制。
到了十八世紀末期,工業革命發生以後,家庭工業破產,工廠制度確立,傳統的學徒制遂演變為職業教育制度。
我國職業教育制度與西方的職業教育同樣來自父傳子、兄傳弟的學徒制,與西方不同的是,我國倡導正式職業教育,並非因科學昌明或農工發展的結果,而是滿清末年受列強侵略,有識之士乃倡導職業教育,以謀求自強自救的一種手段,於是在同治五年(1886)設立福建船政學堂,同治六年設立上海機械學堂等一連串職業教育機構,以求培養人才,求做堅船利砲以固國本。
後來配合時代需求而在學制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但成效不彰。
及政府遷臺以後,為配合國家的經濟發展,便大量投資以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培養出許多優秀之基層技術人才。
根據民國八十年的統計,職業教育與高級中學教育的在校學生人數比已成為七十二與二十八之比,可見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中的重要性。
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各行各業中的基層技術人才,故我國教育部將職業教育區分為七大類,即工業、商業、農業、家政、醫護、海事水產及藝術。
基層技術人才係包括「技工」及「半技工」等二種領域的人力;
「技工」領域的人力,則須具備以下的三種特性:1.工作內涵以技能為主,但其工作必須具有相當豐富的相關知識才能勝任,其工作以動手做為主,心力為輔。
2.技能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整個行業的全部或大部分,同時工作應具備獨立性,對工作必須具備充分之判斷力。
3.工作的應用普遍,在一地區或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皆具有共通性。
至於「半技工」之工作內涵與「技工」相似,而其工作技能則較為狹窄,工作重覆性較高,因此技能之學習較容易,且可達到熟練的階段。
一般而言,一個「技工」的養成會隨各行各業的特性而有異,以工業領域的「技工」來說,約需一千八百小時的實際操作訓練方可達成,一個「半技工」則需要一千小時的實作訓練方可養成。
由於工作特性屬於動手實作訓練,故職業教育在各國之教育制度中,皆屬於大學程度以下的學校來培養。
至於大學程度的職業教育,係指培養職業科目師資的教育措施而言。
民國四十二年,政府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設立工業教育學系,下設工場師資組及相關科目組,以培養工業職業教育的師資。
民國六十一年,省立臺灣教育學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前身)成立職業教育學系,下分工業教育組及商業教育組,以培養工業職業教育及商業職業教育的師資,後來擴充為二個獨立的學系。
民國七十八年,改制後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成立職業教育學院,下設工業教育、商業教育二學系及工業教育研究所,是我國第一個以職業教育師資培育的學院,繼續擔負職業教育師資培育、進修及學術研究的責任。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