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聖神源流(軒轅教)】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中華聖神源流」其來有自;
中國人類出自本土,五十萬年前,北京人求生存的進化,到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已有夫妻,原始形態的政治領袖,知結繩紀事、骨針縫紉、雕刻骨飾,成為華人文化背景。
據考古發掘科學研究,距今七千九百年的斐李崗文化,七千五百年的河姆渡文化,七千一百五十年的仰韶文化,六千五百年的大汶口文化,社會已經相當進步。
農產稷麥稻梁,已有生產供應,家畜豬狗較牛羊為多,彩陶使用慢輪修整,也有以攝氏千度火燒而成者。
聚落因遊耕關係,或種植方式而移徙。
定居者,建有方形半地窖住屋,圓形宗廟,公共墓地,與民居分開,葬物葬儀,略有定式。
與大汶口文化相當的,距今六千七百年的伏羲時代,伏羲始畫八卦,揭開中國歷史第一幕。
中華民族七千年歷史,凡發明創造,創造垂統,大有功德於人民者,方稱聖人,極受尊崇;
堅而升化,則為神明。
茲志中華聖神之源流如下:伏羲(約4754B.C.)太昊伏羲,風姓,教民畜牧,馴伏六畜,功德無量,群后戴為共主,以龍紀;
始畫八卦,說明宇宙現象,人生過程,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展現中華文化的曙光。
神農(約3494B.C.)炎帝神農,姜姓,都陳,遷魯;
首製農具耒耜,教民種植穀類稷黍粱,農業興起,數千年尊祀為農神。
神農遠遊山水,遍嘗百草水泉,始製藥物,以療疾病,演易曰連山。
黃帝(約2674B.C.)黃帝軒轅,姓公孫;
世亂,黃帝修德振兵,統一天下,融合江淮河濟四瀆民族,以工建國,食衣住行育樂民生六大需要,都有重大開發,巍巍大中華。
黃帝致力道德修持,達於極致,而後與神通。
史載:「鑄鼎荊山下,有龍下迎,我祖上騎升天。」
孫顓頊繼為天子,有聖德,心法曰:「溉執中而遍天下。」
唐堯(約2333B.C.)帝堯年二十即帝位,彩陶精美多樣,乃有陶唐之譽。
帝堯用人得當,舜禹在內。
帝堯謹行祭天,禪讓帝位于舜,心法曰:「允執厥中。」
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虞舜(約2233B.C.)帝舜大孝,克勤克儉,祭祀上帝神明,創始制禮作樂,禮至不爭,樂至無怨;
使人心成為道心,以達中庸之道。
帝舜心法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夏禹(約2183B.C.)帝禹以疏導方法治洪水,十三年胼手胝足,櫛風沐雨,寸陰是寶,功成災除;
便利航運,建立水利系統,灌溉農田,孔子曰:「禹,吾無閒然矣……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帝禹手定神州版圖,全國分為九州,將中央對地方,明定賦稅、土地、人民的關係。
禹貢曰:「成賦中邦,錫土姓。」
[史記.夏本紀]作:「中國,錫土姓。」
邦國同義,中國國名,沿用至今。
帝禹定頒曆法,最為合理,孔子主張:「行夏之時」;
夏曆或稱農曆、陰曆,今仍盛行民間。
夏道尚忠,致孝乎鬼神。
周公旦(約1111B.C.)周之建國,文王造而未遂,武王遂而未成,周公旦抱成王而成之。
周公旦訓政成王,其建國綱領:一曰宗法,倫理規範,民族混合;
二曰封建,分封建國,區域移民;
三曰井田,農業合作,水利灌溉。
民族民權民生均有建設;
其思想為尊天。
老子,任周守藏室之史。
主無為之說,著[道德經]五千言,言天下之至道。
老子三寶是:慈、儉、不為天下先。
孔子(約551B.C.)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
弟子三千,開平民教育之先河。
法天道,立人道,以建「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通天地人之謂儒,儒學成家,自孔子始,天從大聖,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
墨子,以功利濟世,倡兼愛學說,任宗教工作,尊天尚義,追蹤大禹王;
著[墨子]傳於世。
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1925),立承先啟後,救國救民之大志,興中華,建民國。
第三國際代表請問國父,你的革命思想基礎是甚麼?
國父答:「我國有一個正統的道德思想,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及孔子。
我的思想就是繼承這一個正統的道德思想,來發揚光大的。」
國父的宇宙觀是天人一體;
先總統蔣中正繼承國父遺教,領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強調天人合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