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1:27 編輯
【臟腑說】
人身一太極也。
靜而生陰,則為五臟;
動而生陽,則為五腑。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吸門內氣管所系,手太陰肺、手少陰心,居於膈上;
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居於腹下。
臟數五,其形象地,靜而得方。
食管所系,足陽明胃,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一路貫通。
足太陽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足少陽膽(有上口而無下口),兩腑對照。
腑數五,其氣象天,動而行健。
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絡,有經無形。
以五臟位置言:
離為心火,居南;
坎為腎水,居北;
坤為脾土,居中;
肝不全居左,而震為肝木,居左,氣自行於左;
肺本不居右,而兌為肺金,居右,氣自行於右。
以五腑位置言:
初以胃,統納水穀;
次以小腸,釐清水穀;
於是大腸消其穀,膀胱滲其水,膽則司其事。
以陰陽匹配言:
心與小腸合,丁丙共宗;
肺與大腸合,辛庚一本;
脾與胃合,己戊伴居;
肝與膽合,乙甲同體;
腎與膀胱合,癸壬並源;
包絡與三焦合,營衛相親。
以陰陽交媾言:
三陰從天降,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絡,列之於上;
三陽從地升,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列之於下。
其中脾陰胃陽、肝陰膽陽、腎陰膀胱陽,更迭相濟。
以臟腑經絡言: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
(手太陰肺,從中府而走手大指之少商;手少陰心,從極泉而走小指之少衝;手厥陰心包絡,從天泉而走中指之中衝;)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手陽明大腸,從手大指商陽,而走頭之迎香;手太陽小腸,從手小指而走頭之聽宮;手少陽三焦,從手四指關衝,而走頭之絲竹。)
所以肺、心、包絡、大小腸、三焦,皆稱之曰手。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太陽膀胱,從頭睛明,而走足小指之至陰;足陽明胃,從頭頭維而走足次指之厲兌;足少陽膽,從頭童子 而走足四指之竅陰;)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足太陰脾,從足大指隱白,而走腹之大包;足少陰腎,從足心涌泉,而走腹之俞府;足厥陰肝,從足大指大敦,而走腹之期門。)
所以膀胱、胃、膽、脾、腎、肝,皆稱之曰足。
以陰陽多少言:
太陰、太陽為正,少陰、少陽次之,厥陰(陰盡也)、陽明(並左右之陽,兩陽合明也)又次之(本王啟元《內經注》)。
肺、脾得正陰之氣,以太陰稱,心、腎屬少陰,包絡與肝,則厥陰矣。
受陰氣,以是為差。
膀胱、小腸,得正陽之氣,以太陽稱,三焦與膽,屬少陽,胃與大腸,則陽明矣。
受陽氣,以是為差。
以臟腑功用言:
主宰一身者心,而小腸為受盛之官;
宣布萬事者肺,而大腸為傳導之官;
謀勝千裡者肝,而膽為決斷之官;
頤養四體者脾,而胃為倉廩之官;
精貫百骸者腎,而膀胱為津液之官,三焦為氣之父,包絡為血之母。
夫一臟一腑,五臟而稱六腑者,以三焦屬腑,故言六腑。
然三焦屬腑,而稱六腑,包絡屬臟,宜亦可稱六臟。
由斯而論,言六腑,必言六臟;
言五臟,只可言五腑,以合天地之數。
何必參差其說,而言五臟六腑哉!
縷陳臟腑,燦然可考,而有不離乎臟腑,亦不雜乎臟腑,非形象之可繪,言語之可傳者,妙在元關一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