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嚴經疏論纂要】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20:59:31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一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初大意三叚。


疏 初明來意。先通後別。通則此下五品為答第二會初如來地等十句問故。古德但有三品答前。謂前明修生之因。今辨修生之果。因圓果滿。故次來也。若答前問。何以重請。由因果隔絕。念法希聞。因德尚深。果必玄玅。故念請耳。別明此品。則前品因終。此品果始。故次來也。


鈔 若答前問下。解妨。先問。以前六會。共答前問。皆不重請。故問此品。何以重請。由因果下。古德答此。乃有二意。一因果隔絕。前諸會同因。故不別問。此下是果。果隔於因。故此重問。二念法希奇。果不思議。故復念請。


疏 二釋名者。如來果法。迴超言慮。故以為名。斯即佛之不思議法也。


疏 三宗趣者。先總後別。總明說佛果德體用。心言罔及為宗。令總忘言絕想速滿為趣。別就宗中。三門分別。一通辨佛德。若說百四十不共佛法。通於權小。若五法攝大覺性。猶通於權。若言唯一味實德者。約理頓說。若言具無盡德。是此所明。故後文中。初標十問。答具多門。類通十方。一一無盡。


鈔 初通辨佛德。言百四十不共者。已見光明覺品。今重舉總數。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斷習氣。一切種玅智。為百四十。而通權小者。小乘亦說。但相劣耳。權大說者。皆悉超勝。此約五教。已有其二。若五法下。正明實教。故云通權。權實皆有。但實教中會歸法性。不壞相耳。若言唯一味下。二即頓教。若言具無盡下。三即圓教。從故後文中下。四辨今經是圓教德。


疏 二別顯義相。諸佛功德。不出二種。一者修生。二者本有。初謂信等。本無今有。後謂真如。具性功德。此二無礙。應成四句。一唯修生。二唯本有。以性相區分故。三本有修生。謂如來藏待彼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本有。無分別智。冥符理故。若權教所明。二德不雜。法報四句。亦有差殊。依此經宗。雖有四義。而無四事。本有如真金。修生如嚴具。然由嚴具。方顯金德。嚴具無體。全攬金成。故唯金不礙嚴具。唯法身而不礙報化。唯嚴具亦然。既互全收。故十身無礙。八相該於法界。丈六徧於十方。諸根毛孔。各無限量。亦不礙量。量與無量。無有障礙。


鈔 二別顯義相。於中有二。初正顯二德。言信等者。此通行位。信為萬行之首。則該進念定等。位亦以信為初。五十二位所有行德。皆有二故。若權教下二揀權異實。初明權故。言不雜者。如轉依果有二。一所生得。即是四智。二所顯得。即是涅槃。涅槃本有。四智修生。修生有為。修顯無為。故二不雜。法報四句者。遮救。恐外救云。我宗亦有四句。何異前融。一唯法。即在纏法身。二唯報。即四智菩提。三亦法亦報。謂真如出纏。具諸功德。四非法非報。所謂應化。今言亦有差殊者。正揀權也。雖有四句。染淨時乖。法報非一。思之。出依此經宗下。三顯實教。舉喻四句。喻上四句。今更以喻。總喻二德。如修生在因。漸顯於本有。在果圓滿於本有。非本有理有漸有圓如初生月。明雖漸滿。而常帶圓月。以圓月常在故。故十五日月。徧在初一二三等中。則知滿果。徧在因位。亦令後後。常具前前。前前常具後後。以初一日。有二日月。乃至十五日月。以十五日月。即初月故。法合可知。由此。故云修生本有。以初圓時。先已圓故。本有修生。以初生時。亦已圓故。忘懷思之。


疏 三顯不思議之義。泛明有四。一理玅難測。二事廣難知。三行深越世。四果用超情。今文通四。正辨後一。就後一中。復開為四。一何者不思議。畧辨十種。一智超世表。二悲越常情。三無思成事。四同染恒淨。五所作祕密。六業用廣大。七多少即入。八分圓自在。九依正無礙。十理事一味。文竝具之。恐繁不引。二於何不思議。此有四位。一過世間。二越權小。三超因位。四顯法自體。三云何不思議。亦有四種。謂非聞思修。及報智境故。四何用不思議。亦有四種。謂令信向故。起行求故。隨分證故。圓滿得故。前竝是宗。唯何用為趣。即此宗趣。可以釋名。


鈔 四何用下。徵不思議意。謂如來說法。本欲利生。令絕言思。於物何益。答意云。令信入故。謂欲證入。要須心絕動搖。言亡戲論耳。


論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能說法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此品依如來身口智三業得名。云何名不思議。想心不能及。名為不思。情識名言不能及。故言不議。明如來智用。非識心妄情思慮所知故。情亡想寂。智現乃應。名為不思議。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既說菩薩住處攝生住持之宜。此品即明能化之智。故名佛不思議。非情識議量所為。任智自性徧周。不為應物。故有此品來也。三釋能說法主者。說法菩薩。號青蓮蕐藏。明前品菩薩得法成忍。得心自在。號曰心王。此明根本智圓明。清淨無染。名青蓮蕐。以根本智圓明。能成差別智名藏故。告蓮蕐藏菩薩者。明根本智告差別智故。為表相成故。此品意明以自心王根本智。說差別智。教化眾生。自佛事業大自在用故。為此會中。從阿僧祇品。至出現品。有八品經。總談佛果位中心行法則故。該前五位差別同所歸故。不移十三昧之體暜光明智。而有此八品法門。及一部經故。皆約自佛智德。立菩薩名。而說自法。令易解故。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長科為三十五叚。前三叚是問。并佛加持及青蓮蕐獲益。後三十二叚是答。


*次正釋文。五品分二。初品總明佛德。後四別顯佛德。古德後二為平等因果。此但三品果法。有將此三配體相用。後二可然。初品有妨。有相用故。今依賢首。初品總顯佛德體用。次品別顯勝德之相。後品別明勝德用益。又初品明德。次品明相。後品明好。


鈔 後之四品者。是疏新意。欲將五品。答其十問。然有三重。一此品總明佛德。具答十問。如下科釋。二者。一一門中含答十門。亦如下釋。三者五品廣答十問。如下說分之初。古德已下。敘昔。疏且述古。便依三品科經。


*今初分四。一請分。二加分。三證分。四說分。今初。


爾時大會中。有諸菩薩作是念。諸佛國土云何不思議。諸佛本願云何不思議。諸佛種性云何不思議。諸佛出現云何不思議。諸佛身云何不思議。諸佛音聲云何不思議。諸佛智慧云何不思議。諸佛自在云何不思議。諸佛無礙云何不思議。諸佛解脫云何不思議。


疏 文二。先明請人。後諸佛下。正顯所念十法。皆云不思議。即前果用超情。離於說相故。此十句。義竝多含。皆通真應。不得一向就應而辨。然此十問。攝前暜光後二十句所成果問。謂身攝六根。智攝佛境佛地及最勝三問。自在攝五。一神力。二神通。三十力。四無畏。五三昧。此竝前開此合。


鈔 然此十下。對前相攝。今當先列第二會初二十句問。一如來地。二如來境界。三如來神力。四如來所行。五如來十力。六如來無畏。七如來三昧。八如來神通。九如來自在。十如來無礙。十一如來眼。十二如來耳。十三如來鼻。十四如來舌。十五如來身。十六如來意。十七如來辯才。十八如來智慧。十九如來最勝。二十欠光明。故唯有十九。然句句皆有云何是言。經中十句。次第可知。此中攝彼。不依次第。對前成三類故。一前開此合。二前合此開。三無開合。欲以此少。攝彼之多。故先明前開此合。乃有三句。攝前十六句。第二前合此開。以前二句。攝五句。第三節。彼此一句。則此中初合有三。次此開有六。後此不開有一。具足十句。彼前初開有十六。次合有二。後不開合亦一。成十九句。就初前開中。第一身攝六根者。身即六中之一。兼攝欠光明一句。故有七句。第二智慧攝三。兼能攝智為四。第三自在攝五。兼能攝自在為六。故成十七。


疏 前境界中。開出國土。所化所依之境故。前所行中。開出出現。本願。種性。種性即悲智之行。本願就因辨行故。出現是佛暜賢行故。出現與行。互有寬陿。下出現品行是其一故。前之無礙。此開解脫。作用無礙名解脫故。所以開合者。顯義無方故。名多同者。顯不異故。


鈔 前境界下。第二前合此開中。亦有三節。而初境界國土。無能攝句。境界由前智慧已攝境故。故雖三節。但有二句。境界是所化之境。國土是所依之境。第二節所行攝三。即有能攝。然三皆行故。言出現與行互有寬狹者。遮難。恐有難言。彼十門出現。行是其一。如何此行能攝彼耶。故以互有寬狹通之。如以菩提為門。則菩提之性。攝於涅槃。若以涅槃為門。則涅槃攝於菩提。前之無礙者。是第三節。則前但有一。此則具於無礙解脫。


疏 音聲即辯。雖無開合。名有寬狹。義旨大同。


鈔 音聲即辯下。第三無開合。前後各一句。


疏 更為立圖。


○佛不思議法品初十問。 ○如來名號品二十問。


一國土◎───────◎二如來境界


二本願◎


三種性◎ ─ ◎四所行


四出現◎


─── ◎十一眼


─── ◎十二耳


─── ◎十三鼻


五身◎ ─ ◎十四舌


◎十五身


◎十六意


◎二十光明 (前文闕此)


六音聲◎───────◎七辯才


───◎一佛地


七智慧◎ ◎二佛境


───◎十八智慧


───◎十九最勝


───◎三神力


───◎五十力


八自在◎ ─ ◎六無畏


───◎七三昧


───◎八神通


───◎九自在


九無礙◎ ─ ◎十無礙


───十解脫◎


疏 此十義相。第二會中已釋。至下說分重明。


*第二加分。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則以神力加持。智慧攝受。光明照耀。威勢充滿。令青蓮華藏菩薩住佛無畏。入佛法界。獲佛威德。神通自在。得佛無礙。廣大觀察。知一切佛種性次第。住不可說佛法方便。


疏 加分中三。初加因神知機故。次則以下。顯加相。三業加故。初句總。餘句別。謂意語身。以光即教光故。後令青蓮蕐下。加所為。為具說德故。文有八句。一外制無畏。二內證深寂。此意業勝。三威德內充。四神用外徹此身業勝。五具四無礙。是語業勝。六徧觀機教為廣大。七知性無差為次第。八授記善巧為方便皆說德也。所以加青蓮蕐藏者。果德離言。藉因顯故。因果同時故。性德無染最超勝故。一德具含一切功德故。


鈔 果德離言者。此文有四節。此對表花之義。經宗有因果二分。十地已明。花引果故。二因果下。表蓮蕐義。謂有問言。是花引果。何要蓮蕐。故答云。餘花花前果後。此花不有則已。有則花實雙含。又無染故。故舉蓮蕐。三又問言。蓮蕐有四。何要舉青。故疏答云。最超勝故。智論云。水生花勝者。即優鉢羅花故。四又蓮蕐。一蓮多子。表一含一切故。此釋藏義。


*第三證分。


爾時青蓮華藏菩薩。則能通達無礙法界。則能安住離障深行。則能成滿普賢大願。則能知見一切佛法。以大悲心觀察眾生欲令清淨。精勤修習無有厭怠。受行一切諸菩薩法。於一念中出生佛智。解了一切無盡智門。總持辯才皆悉具足。


疏 十句。初四自利。次三利他。上皆自分。後於一念下三句。勝進。竝顯可知。


*第四說分。分二。先承力總告。


承佛神力。告蓮華藏菩薩言。


疏 告蓮蕐藏者。非同佛心。無以受佛德故。亦名蓮蕐。不言青者。不礙能說為最勝故。


*後正顯佛德。畧有二義。一總下五品。共答十問。此品答佛種性。佛以功德為種性故。次二品答身。次一品答本願。後一品答出現。其國土問。初會已廣。餘或經來未盡。或前後攝之。二者此品具答十問。謂佛德無量。畧顯三十二門。門門皆具十。有三百二十德。以顯無盡。昔以初十標宗畧答。具答十問。所餘唯有別答。而超次答前十問。今謂三十二門。如次答前十問。而門門皆含答十。欲顯佛德。一具一切故。亦顯所問能包含故。而其標門之名。多不同前者。為顯佛德無邊量故。文分為十。初二門答國土問。第二念念出生下二門。答本願問。第三不思議境下二門。答種性問。第四暜入下二門。答出現問。第五離過清淨下五門。答身問。第六演說下二門。答音聲問。第七最勝下三門。答智慧問。第八自在下八門。答自在問。第九決定下三門。答無礙問。第十一切智住下三門。答解脫問。以身及自在。含前暜光諸問多故。用門亦多。而文多有三。謂標。釋。結。義相至文當顯。今初二門答國土。


佛子。諸佛世尊有無量住。所謂常住大悲。住種種身作諸佛事。住平等意轉淨法輪。住四辯才說無量法。住不思議一切佛法。住清淨音徧無量土。住不可說甚深法界。住現一切最勝神通。住能開示無有障礙究竟之法。


疏 國土即是所依所住。初門明其常住法門。後門明其徧住法界。不唯國土。不在方所。為真土也。今初文二。初標。後釋。釋中九句。顯於如來應機說法。含答十問。則十問皆成住處。下皆倣之。一起應之心。答種性問。悲為種性故。二演法之身。答身問。三轉法之意。答本願問。本願平等。利一切故。四能轉之辯。答音聲問。音出辯故。五所轉之法。答自在。自在不思議故。六轉音周徧。答國土。國土是音所至故。七所顯之理。答智慧。智慧能住法界故。八能化之通。答神通問。九演法之益。答無礙問。文唯九句。脫於出現。或通前諸句。出現皆能作前九故。答此十問既爾。答初二會。類例可知。


鈔 今初下釋文。但明記上十問。尋文易了。或開或合。顯義無方。


論 已下通十種無量住。總有三十二種無量暜徧周無礙總別同異成壞自在因陁羅網門。答前十問。問佛不思議法故。於此三十二種。如因陁羅網。互叅暜徧周法門中。約數有三百二十種。答前十問。此三百二十種因陁羅網互叅法門中。以明佛不思議。無盡無盡。重重重重。無限無限。如下一一叚中。自具十法。如經自明。不煩科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徧無量無邊法界。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能明見。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一切諸佛有無邊際鼻。能到諸佛自在彼岸。一切諸佛有廣長舌。出妙音聲周徧法界。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應眾生心。咸令得見。一切諸佛有無邊際意。住於無礙平等法身。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一切諸佛有無邊際清淨世界。隨眾生樂現眾佛土。具足無量種種莊嚴。而於其中不生染著。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菩薩行願。得圓滿智遊戲自在。悉能通達一切佛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普徧法界無邊際十種佛法。


疏 二暜徧法界者。明其徧住。謂六根三業。皆徧法界土故。標中無量是事法界。無邊是理。此二無礙。及事事無礙法界。竝為所徧。列中。則顯前十皆徧一無邊身。含答三問。一正答身。其暜徧諸趣。是有悲性。及出現義。次六是身別相。亦是於身。兼答暜光眼等六問。出玅音聲。答音聲問。第八答三問。謂無礙答第九。解脫答第十。神通力答自在。第九別答國土。第十答本願。及智慧問。 初二門答國土問竟。


*第二二門答本願問。此門明乘願現其八相。後門明願不失時。今初。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念念出生智。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從天來下。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菩薩受生。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出家學道。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轉妙法輪。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教化眾生供養諸佛。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不可言說種種佛身。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種種莊嚴。無數莊嚴。如來自在一切智藏。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無量無數清淨眾生。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三世諸佛種種根性。種種精進。種種行解。於三世中成等正覺。是為十。


疏 然願以後得智為體。從其願智。生八相等。非生智也。別中一乘願下生。二受生種族。三學解脫道。四明其出現。五音聲。六化生嚴國。七現身。八自在。相嚴福嚴。嚴如來藏故。九是無礙。十即智慧。正徧知故。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不失時。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不失時。一切諸佛成熟有緣不失時。一切諸佛授菩薩記不失時。一切諸佛隨眾生心示現神力不失時。一切諸佛隨眾生解示現佛身不失時。一切諸佛住於大捨不失時。一切諸佛入諸聚落不失時。一切諸佛攝諸淨信不失時。一切諸佛調惡眾生不失時。一切諸佛現不思議諸佛神通不失時。是為十。


疏 二不失時者。行止在緣。根熟化現。未熟便捨。非願不周。若機熟失時。便違本願。別中一出現。二成本願有緣。三知種性與記。四自在。五現身。六智住於捨。七六根無礙。八淨國攝信。九強音調惡。十即不思議解脫。 第二二門答本願問竟。


*第三二門答種性問。此門雙明報應種性。皆真正故。後門唯明法身種性。今初。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比不思議境界。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一加趺坐。徧滿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一切諸佛放一光明。悉能徧照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於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諸身。一切諸佛於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罣礙。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徧往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


疏 體相超言念。故云不思議。下位不及。故云無比。別中。一身。二音。三乘願放光。如其本願所得光故。四出現。五國土。六智慧。七自在。八威德種族。九無雜之礙。十解脫體同。上之五叚。皆畧指陳。兼答十問。已下恐繁不顯。說者隨宜。


佛子。諸佛世尊能出生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所趣向。而能出生迴向願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皆無有身。而能出生清淨身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本來無二。而能出生能覺悟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我無眾生。而能出生調眾生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本來無相。而能出生了諸相智。一切諸佛知一切世界無有成壞。而能出生了成壞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有造作。而能出生知業果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有言說。而能出生了言說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有染淨。而能出生知染淨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有生滅。而能出生了生滅智。是為十。


疏 二出生智者。明法身為種性也。從無性中出其智慧。非答智慧故。別中十各二句。皆上句知性。即無性之性為能生。後句出生智用。第三二門答種性問竟。


*第四答出現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普入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有淨妙身。普入三世。一切諸佛。皆悉具足三種自在普化眾生。一切諸佛皆悉具足諸陀羅尼。普能受持一切佛法。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四種辯才。普轉一切清淨法輪。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平等大悲。恒不捨離一切眾生。一切諸佛皆悉具足甚深禪定。恒普觀察一切眾生。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利他善根。調伏眾生無有休息。一切諸佛皆悉具足無所礙心。普能安住一切法界。一切諸佛皆悉具足無礙神力。一念普現三世諸佛。一切諸佛皆悉具足無礙智慧。一念普立三世劫數。是為十。


疏 此門明徧現常現。非有出沒方為真現故。別中云暜現三世諸佛。況自身耶。又一現即一切現。以三世佛無二體故。如文殊般若中辨。別中云三種自在者。即三業化也。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難信受廣大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悉能摧滅一切諸魔。一切諸佛悉能降伏一切外道。一切諸佛悉能調伏一切眾生。咸令歡悅。一切諸佛悉能往詣一切世界。化導羣品。一切諸佛悉能智證甚深法界。一切諸佛悉皆能以無二之身。現種種身充滿世界。一切諸佛悉皆能以清淨音聲。起四辯才說法無斷。凡有信受。功不唐捐。一切諸佛皆悉能於一毛孔中出現諸佛。與一切世界微塵數等。無有斷絕。一切諸佛皆悉能於一微塵中示現眾剎。與一切世界微塵數等。具足種種上妙莊嚴。恒於其中轉妙法輪。教化眾生。而微塵不大。世界不小。常以證智安住法界。一切諸佛皆悉了達清淨法界。以智光明破世癡闇。令於佛法悉得開曉。隨逐如來住十力中。是為十。


疏 第二十種廣大法者。明出現之相。謂大用無涯。故云廣大。凡小莫測。故難信受。文顯可知。 第四二門答出現問竟。


* 第五五門答身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大功德離過清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具大威德離過清淨。一切諸佛悉於三世如來家生種族調善離過清淨。一切諸佛盡未來際。心無所住離過清淨。一切諸佛於三世法。皆無所著離過清淨。一切諸佛知種種性皆是一性。無所從來離過清淨。一切諸佛前際後際福德無盡。等於法界離過清淨。一切諸佛無邊身相。徧十方剎。隨時調伏一切眾生離過清淨。一切諸佛獲四無畏。離諸恐怖。於眾會中大師子吼。明了分別一切諸法離過清淨。一切諸佛於不可說不可說劫入般涅槃。眾生聞名獲無量福。如佛現在功德無異離過清淨。一切諸佛遠在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若有眾生一心正念。則皆得見離過清淨。是為十。


疏 即分為五。一此門總顯無過。如來三業。隨智慧行故。三業等事。不出於身故。別中十句。多同出現品身之十相。思之。


鈔 別中十句者。彼之十相。即是十身。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究竟清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往昔大願究竟清淨。一切諸佛所持梵行究竟清淨。一切諸佛離世眾惑究竟清淨。一切諸佛莊嚴國土究竟清淨。一切諸佛所有眷屬究竟清淨。一切諸佛所有種族究竟清淨。一切諸佛色身相好究竟清淨。一切諸佛法身無染究竟清淨。一切諸佛一切智智無有障礙究竟清淨。一切諸佛解脫自在。所作已辦。到於彼岸究竟清淨。為十。


疏 二究竟清淨。明過不生。揀異因淨。故云究竟。惑障諸垢。永不起故。別中前四功德身淨。次三色身。次一法身。次一智身。後一意生等身淨也。


鈔 後一意生者。由言解脫自在。故云意生身。言等身者。等取願身化身等也。


佛子。諸佛世尊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何等為十。一者若有眾生專心憶念則現其前。二者若有眾生心不調順則為說法。三者若有眾生能生淨信。必令獲得無量善根。四者若有眾生能入法位。悉皆現證無不了知。五者教化眾生。無有疲厭。六者遊諸佛剎往來無礙。七者大悲不捨一切眾生。八者現變化身恒不斷絕。九者神通自在未嘗休息。十者安住法界能徧觀察。是為十。


疏 三十種作佛事。即明身之業用。別中亦多同出現品身相。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盡智海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無邊法身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無量佛事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佛眼境界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無量無數難思善根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普雨一切甘露妙法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讚佛功德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往昔所修種種願行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盡未來際恒作佛事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了知一切眾生心行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福智莊嚴無能過者無盡智海法。是為十。


疏 四無盡智海法者。即如來六根三業。皆智慧深廣相應故。亦別廣智身。可知。


佛子。諸佛世界尊有十種常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常行一切諸波羅蜜。一切諸佛於一切法常離迷惑。一切諸佛常具大悲。一切諸佛常有十力。一切諸佛常轉法輪。一切諸佛常為眾生示成正覺。一切諸佛常樂調伏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心常正念不二之法。一切諸佛化眾生已。常示入於無餘涅槃。諸佛境界無邊際故。是為十。


疏 五十種常法者。明身中意業恒常。用無斷故。 第五五門答身問竟。


*第六二門答音聲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演說無量諸佛法門。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演說無量眾生界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眾生行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眾生業果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化眾生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淨眾生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菩薩行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菩薩願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一切世界成壞劫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菩薩深心淨佛剎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一切世界三世諸佛於彼彼劫次第出現門。一切諸佛演說一切諸佛智門。是為十。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為眾生作佛事。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示現色身。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出妙音聲。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有所受。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無所受。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以地水火風。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神力自在。示現一切所緣境界。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以佛剎境界。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嚴淨佛剎。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寂寞無言。為眾生作佛事。是為十。


疏 此門明以音聲辯說。兼答暜光辯問。後門十種作佛事。明種種說法。謂六塵四大。舉動施為。皆能顯法成益。無非佛事。非獨音聲。如淨名說。別中初身。二音。三四皆智。受為成彼檀故。不受令彼倣佛。行少欲故。又以無所受受諸受故。餘可知。 第六二門答音聲問竟。


*第七三門答智慧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大願堅固。不可沮壞。所言必作。言無有二。一切諸佛為欲圓滿一切功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一切諸佛為欲調伏一切眾生故。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如是而為一切眾生而無斷絕。一切諸佛於信於毀二種眾生。大悲普觀平等無異。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終不退失菩提之心。一切諸佛積集無量諸善功德。皆以迴向一切智性。於諸世間終無染著。一切諸佛於諸佛所修學三業。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為迴向一切智性。成於無上正等菩提。一切諸佛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及照一切諸佛之法。令諸菩薩心得清淨滿一切智。一切諸佛捨離世樂。不貪不染。而普願世間離苦得樂。無諸戲論。一切諸佛愍諸眾生受種種苦。守護佛種。行佛境界。出離生死。逮十力地。是為十。


疏 初此一門總明權實因果之智。兼答暜光最勝之問。智慧最勝故。結云住十力地。兼答佛地之問。別中四。即三念處行。餘可思之。


鈔 四即三念者。亦云三念住。念謂能緣之慧。處謂不增不減平等之理。初一心聽法不憂。二一心聽法不喜。三常行捨心。以法界中減退相不可得故。增進相不可得故。即涅槃相故。如次配之。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障礙住。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皆能往一切世界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住一切世界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於一切世界行住坐臥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於一切世界演說正法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於一切世界住兜率大宮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入法界一切三世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坐法界一切道場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念念觀一切眾生心行。以三種自在教化調伏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以一身住無量不思議佛所及一切處。利益眾生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開示無量諸佛所說正法無障礙住。是為十。


疏 二無障礙住。明智慧離障。以智慧所作無礙故。一切無礙。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無上莊嚴。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皆悉具足諸相隨好。是為諸佛第一最勝無上身莊嚴。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六十種音。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無量百千清淨之音以為嚴好。能於法界一切眾中無諸恐怖。大師子吼。演說如來甚深法義。眾生聞者靡不歡喜。隨其根欲悉得調伏。是為諸佛第二最勝無上語莊嚴。一切諸佛皆具十力諸大三昧十八不共莊嚴。意業所行境界。通達無礙。一切佛法咸得無餘。法界莊嚴而為莊嚴。法界眾生心之所行。去來現在各各差別。於一念中悉能明見。是為諸佛第三最勝無上意莊嚴。一切諸佛皆悉能放無數光明。一一光明。有不可說光明網以為眷屬。普照一切諸佛國土。滅除一切世間黑闇。示現無量諸佛出興。其身平等悉皆清淨。所作佛事咸不唐捐。能令眾生至不退轉。是為諸佛第四最勝無上光明莊嚴。一切諸佛現微笑時。皆於口中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一一光明各有無量不思議種種色。徧照十方一切世界。於大眾中發誠實語。授無量無數不思議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為諸佛第五離世癡惑最勝無上現微笑莊嚴。一切諸佛皆有法身清淨無礙。於一切法。究竟通達。住於法界。無有邊際。雖在世間。不與世雜。了世實性。行出世法。言語道斷超蘊界處。是為諸佛第六最勝無上法身莊嚴。一切諸佛皆有無量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是為諸佛第七最勝無上常妙光明莊嚴。一切諸佛皆有無邊妙色。可愛妙色。清淨妙色。隨心所現妙色。暎蔽一切三界妙色。到於彼岸無上妙色。是為諸佛第八最勝無上妙色莊嚴。一切諸佛皆於三世佛種中生。積眾善寶究竟清淨。無諸過失離世譏謗。一切法中最為殊勝。清淨妙行之所莊嚴。具足成就一切智智。種族清淨無能譏毀。是為諸佛第九最勝無上種族莊嚴。一切諸佛以大慈力莊嚴其身。究竟清淨無諸渴愛。身行永息。心善解脫。見者無厭。大悲救護一切世間。第一福田。無上受者。哀愍利益一切眾生。悉令增長無量福德智慧之聚。是為諸佛第十最勝無上大慈大悲功德莊嚴。是為十。


疏 三十種無上莊嚴。即智慧成益。由內具智嚴。故外具諸嚴。標中。超下位。故最勝。上無加。故云無上。別中十義。結名自顯。一相好身。二圓滿音。三以功德嚴意。四放光。五微笑授記。其緣甚眾。離世間品亦明。六法身中真如出纏。故云清淨無礙。即法性法身。本智反照故。於一切法究竟通達。即智慧法身。智契法界。俱無邊際。雖在已下。應化法身。了世已下。功德法身。嚴理智故。了世實性。成上不雜。生下出世。行出世法。則功德僃矣。言語道斷。即虛空法身。亦實相法身。體絕百非。言亡四句。唯證相應故。超蘊界處。顯是無為。翻有漏蘊。成五分法身。若翻界處。則外六塵亦國土身。則十身圓融。成真法身矣。七即常光。八金等玅色。九中具真應種。三世佛種。即真如無性故。應種可知。十中起必智俱。故無渴愛。動與道合。故身行永息。心善解脫。成上無愛。見者無厭。成上行息。此皆功德。亦無愛見。成下大悲。既為第一田。故受施之中。更無過上。 第七三門答智慧問竟。


*第八八門。答自在問。即為八叚。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自在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明達種種句身味身。演說諸法辯才無礙。是為諸佛第一自在法。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未曾失時。隨其願樂。為說正法。咸令調伏。無有斷絕。是為諸佛第二自在法。一切諸佛能令盡虗空界無量無數種種莊嚴。一切世界六種震動。令彼世界或舉或下。或大或小。或合或散。未曾惱害於一眾生。其中眾生不覺不知。無疑無怪。是為諸佛第三自在法。一切諸佛以神通力。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於一念頃普現一切世界莊嚴。此諸莊嚴。經無數劫說不能盡。悉皆離染。清淨無比。一切佛剎嚴淨之事。皆令平等入一剎中。是為諸佛第四自在法。一切諸佛見一眾生應受化者。為其住壽。經不可說不可說劫。乃至盡未來際。結跏趺坐。身心無倦。專心憶念。未曾廢忘。方便調伏而不失時。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悉亦如是。是為諸佛第五自在法。一切諸佛悉能徧往一切世界一切如來所行之處而不暫捨。一切法界十方各別。一一方有無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無量世界種。佛以神力。一念咸到。轉於無礙清淨法輪。是為諸佛第六自在法。一切諸佛為欲調伏一切眾生。念念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一切佛法。非已現覺。亦非當覺。亦不住於有學之地。而悉知見。通達無礙。無量智慧。無量自在。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是為諸佛第七自在法。一切諸佛能以眼處作耳處佛事。能以耳處作鼻處佛事。能以鼻處作舌處佛事。能以舌處作身處佛事。能以身處作意處佛事。能以意處於一切世界中住世出世間種種境界。一一境界中能作無量廣大佛事。是為諸佛第八自在法。一切諸佛其身毛孔。一一能容一切眾生。一一眾生。其身悉與不可說諸佛剎等而無迫隘。一一眾生。步步能過無數世界。如是展轉盡無數劫。悉見諸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轉淨法輪。開示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說法。盡虗空界一切眾生諸趣受身威儀往來。及其所受種種樂具。皆悉具足。而於其中無所障礙。是為諸佛第九自在法。一切諸佛於一念頃。現一切世界微塵數佛。一一佛。皆於一切法界眾妙蓮華廣大莊嚴世界蓮華藏師子座上成等正覺。示現諸佛自在神力。如於眾妙蓮華廣大莊嚴世界。如是於一切法界中。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莊嚴。種種境界。種種形相。種種示現。種種劫數。清淨世界。如於一念。如是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一切念中。一念一切現。一念無量住。而未曾用少方便力。是為諸佛第十自在法。


疏 初一總明自在。兼攝加持。初總可知。別中全同八地之中十種自在。但深廣不次耳。一法自在。論經云。無中邊法門示現故。二心自在。無量阿僧祇劫三昧入智故。由在三昧觀機故。化不失時。三勝解自在。大小淨穢。隨解轉變故。四財自在。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嚴飾住持故。五命自在。不可說劫命住持故。六如意自在。一切國土中如意變化故。七智自在。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文中生界無邊。機熟相續。故念念應成。而真成在昔故。佛於三世。非是新覺。亦非不覺。住在學地。又顯雖念念覺。離覺相故。非三世覺。亦離不覺。故不住學地。又云。而悉通達無量智等。即十力等。八業自在。六根互用。廣大佛事。是佛業故。然非改轉。一根不變。本來具故。九生自在。一切世界生示現故。十願自在。隨心所欲佛國土時。示成三菩提故。上來唯三與八。取意而釋。餘竝論經之文。其第十自在。文有四節。一一念現多佛。於一類界成佛。二如於眾玅下。類顯餘界。三如於一念下。類顯餘念。四一念一切現下。總結深廣。一切現者。一念便現法界。諸形諸時諸神力故。一念無量住者。常無現故。而不動如來少許方便。故云自在。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思議圓滿佛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一一淨相皆具百福。一切諸佛皆悉成就一切佛法。一切諸佛皆悉就一切善根。一切諸佛皆悉成就一切功德。一切諸佛皆能教化一切眾生。一切諸佛皆悉能為眾生作主。一切諸佛皆悉成就清淨佛剎。一切諸佛皆悉成就一切智智。一切諸佛皆悉成就色身相好。見者獲益。功不唐捐。一切諸佛皆具諸佛平等正法。一切諸佛作佛事已。莫不示現入於涅槃。是為十。


疏 第二不思議圓滿佛法者。明圓滿自在。謂前十自在。八地容有。故顯如來十種圓滿。又無一法不自在故。方云圓滿。別中二即證成菩提十力等。云一切佛法。九即具有法輪教法。三通福智。故曰善根。四唯是福。但云功德。餘可思準。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善巧方便。何等為十。一切諸佛了知諸法皆離戲論。而能開示諸佛善根。是為第一善巧方便。一切諸佛知一切法悉無所見。各不相知。無縛無解。無受無集。無成就自在究竟到於彼岸。然於諸法真實而知。不異不別而得自在。無我無受不壞實際。已得至於大自在地。常能觀察一切法界。是為第二善巧方便。一切諸佛永離諸相心無所住。而能悉知。不亂不錯。雖知一切相皆無自性。而如其體性悉能善入。而亦示現無量色身。及以一切清淨佛土種種莊嚴無盡之相。集智慧燈。滅眾生惑。是為第三善巧方便。一切諸佛住於法界。不住過去未來現在。如如性中無去來今三世相故。而能演說去來今世無量諸佛出現世間。令其聞者普見一切諸佛境界。是為第四善巧方便。一切諸佛身語意業。無所造作。無來無去。亦無有住。離諸數法。到於一切諸法彼岸。而為眾法藏具無量智。了達種種世出世法。智慧無礙。示現無量自在神力。調伏一切法界眾生。是為第五善巧方便。一切諸佛知一切法不可見。非一非異。非量非無量。非來非去。皆無自性。亦不違於世間諸法。一切智者。無自性中。見一切法。於法自在。廣說諸法。而常安住真如實性。是為第六善巧方便。一切諸佛於一時中知一切時。具淨善根。入於正位而無所著。於其日月年劫成壞如是等時。不住不捨。而能示現若晝若夜。初中後時。一日七日。半月一月。一年百年。一劫多劫。不可思劫。不可說劫。乃至盡於未來際劫。恒為眾生轉妙法輪。不斷不退。無有休息。是為第七善巧方便。一切諸佛恒住法界。成就諸佛無量無畏。及不可數辯。不可量辯。無盡辯。無斷辯。無邊辯。不共辯。無窮辯。真實辯。方便開示一切句辯。一切法辯。隨其根性及以欲解。以種種法門。說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脩多羅。初中後善。皆悉究竟。是為第八善巧方便。一切諸佛住淨法界。知一切法本無名字。無過去名。無現在名。無未來名。無眾生名。無非眾生名。無國土名。無非國土名。無法名。無非法名。無功德名。無非功德名。無菩薩名。無佛名。無數名。無非數名。無生名。無滅名。無有名。無無名。無一名。無種種名。何以故。諸法體性不可說故。一切諸法無方無處。不可集說。不可散說。不可一說。不可多說。音聲莫逮。言語悉斷。雖隨世俗種種言說。無所攀緣。無所造作。遠離一切虗妄想著。如是究竟到於彼岸。是為第九善巧方便。一切諸佛知一切法本性寂靜。無生故非色。無戲論故非受。無名數故非想。無造作故非行。無執取故非識。無入處故非處。無所得故非界。然亦不壞一切諸法。本性無起。如虗空故。一切諸法皆悉空寂 無業果。無修習。無成就。無出生。非數非不數。非有非無。非生在滅。非垢非淨。非入非出。非住非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非眾生非無眾生。非壽命非無壽命。非因緣非無因緣。而能了知正定。邪定。及不定聚一切眾生。為說妙法。令到彼岸。成就十力四無所畏。能師子吼。具一切智。住佛境界。是為第十善巧方便。佛子。是為諸佛成就十種善巧方便。


疏 第三善巧方便。即於法自在。皆權實等無礙故。別中。一知實離言。絕動搖之戲論。而起權開示善根。故為自在。二證實無能所見。而不礙於法真實知見。無縛無解。而至大自在。三無相知相。無性入性。亦能示現依正調生。四證冥三際之理。而演三際益生。五三業湛然。而包含示現。六知非一異。而見一切法。七知時融入。故不住不捨。而不壞年劫。演法無休。八恒住法界。則寂無所住。而成就無量無畏。十辯演法。十辯者。一多故。二非心測故。三隨說一事窮劫不盡故。四任放辯才無有問故。五觸類成辯故。六下位所無故。七無能難屈故。八皆契事理故。九無一句義不能顯故。十無有一法不能演故。初中後善下。明說之德。具七善故。或開為十。瑜伽八十五云。一初善。聽聞時生歡喜故。二中善。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三後善。謂究竟離垢等故。今文云。皆悉究竟。諸經論中。更有多釋。恐厭繁文。餘七經文畧無。九離說而說。故無想著。十了寂起用。於中先知本寂。後而能下。不廢起用。前中亦二。先正顯。後然亦下。釋成。謂色等性無。非遣之使無。故不壞諸法。即空無業等。後起用。可知。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0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21:06:15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二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廣大佛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不能知。去來現在所有一切聲聞獨覺。亦不能知。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疏 第四十種廣大佛事。明神通自在。即答前二會神通問。先總標中。謂八相等中。皆有大用。微細相容故以此攝物。故名佛事。於中先標名。無量下。顯勝。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盡虗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兜率陀天。皆現受生修菩薩行作大佛事。無量色相。無量威德。無量光明。無量音聲。無量言辭。無量三昧。無量智慧所行境界。攝取一切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阿脩羅等。大慈無礙。大悲究竟。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或令生天。或令生人。或淨其根。或調其心。或時為說差別三乗。或時為說圓滿一乗。普皆濟度令出生死。是為第一廣大佛事。

 

疏 列中。先徵後釋。釋中。一明上生佛事。於中四。一別明能攝。二攝取下。所攝廣多。三大慈下。能攝殊勝。四或令下。所攝成益。


佛子。一切諸佛。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以究竟三昧觀受生法。如幻。如化。如影。如空。如熱時燄。隨樂而受。無量無礙。入無諍法。起無著智。離欲清淨。成就廣大妙莊嚴藏。受最後身。住大寶莊嚴樓閣而作佛事。或以神力而作佛事。或以正念而作佛事。或現神通而作佛事。或現智日而作佛事。或現諸佛廣大境界而作佛事。或現諸佛無量光明而作佛事。或入無數廣大三昧而作佛事。或現從彼諸三昧起而作佛事。佛子。如來爾時在母胎中為欲利益一切世間種種示現而作佛事。所謂或現初生。或現童子。或現在宮。或現出家。或復示現成等正覺。或復示現轉妙法輪。或示現於入般涅槃。如是皆以種種方便。於一切方。一切網。一切旋。一切種。一切世界中而作佛事。是為第二廣大佛事。


疏 二降神處胎佛事中。先明智德內圓。後受最後下。明神通外用。於中先一處一時作佛事。後佛子如來爾時下。總攝時處作佛事。此中多處。準下瞿波。乃至十重。此畧舉五。皆後後廣前前。一一切方者。即娑婆。與能遶十三剎塵數剎。十方無間住故。二彼上諸剎。復有眷屬剎等圍遶。交絡成網故。三遶中間海十右旋海故。四盡蕐藏剎海諸剎種故。五一切世界者。盡法界故。


佛子。一切諸佛。一切善業皆已清淨。一切生智皆已明潔。而以生法誘導羣迷。令其開悟具行眾善。為眾生故示誕王宮。一切諸佛。於諸色欲。宮殿。妓樂。皆已捨離無所貪染。常觀諸有空無體性。一切樂具悉不眞實。持佛淨戒究竟圓滿。觀諸內宮妻妾侍從。生大悲愍。觀諸眾生虗妄不實起大慈心。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於一切法心得自在而起大捨。具佛功德現生法界。身相圓滿。眷屬清淨。而於一切皆無所著。以隨類音為眾演說。令於世法深生猒離。如其所行示所得果。復以方便隨應教化。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為作佛事令不退轉。復以廣大慈悲之心。恒為眾生說種種法。又為示現三種自在。令其開悟心得清淨。雖處內宮眾所咸覩。而於一切諸世界中施作佛事。以大智慧。以大精進。示現種種諸佛神通。無礙無盡。恒住三種巧方便業。所謂身業究竟清淨。語業常隨智慧而行。意業甚深無有障礙。以是方便利益眾生。是為第三廣大佛事。


疏 三現生處宮佛事。分二。初無生現生。是誕生相。後一切佛於諸色下。無染處染。是處王宮相。於中四。一三學自圓。無染是定故。二觀諸下。四心愍物。三具佛下。具德攝益。四雖處下。攝益廣深。


佛子。一切諸佛示處種種莊嚴宮殿。觀察猒離捨而出家。欲使眾生了知世法。皆是妄相無常敗壞。深起猒離不生染著。永斷世間貪愛煩惱。修清淨行利益眾生。當出家時。捨俗威儀住無諍法。滿足本願無量功德。以大智光滅世癡闇。為諸世間無上福田。常為眾生讚佛功德。令於佛所植諸善本。以智慧眼見眞實義。復為眾生讚說出家。清淨無過永得出離。長為世間智慧高幢。是為第四廣大佛事。


疏 四出家佛事中二。先明出家意。後當出家時下。明出家相三業二剎故。


佛子。一切諸佛具一切智。於無量法悉已知見。菩提樹下成最正覺。降伏眾魔威德特尊。其身充滿一切世界。神力所作無邊無盡。於一切智所行之義皆得自在。修諸功德悉已圓滿。其菩提座具足莊嚴。周徧十方一切世界。佛處其上轉妙法輪。說諸菩薩所有行願。開示無量諸佛境界。令諸菩薩皆得悟入。修行種種清淨妙行。復能示導一切眾生令種善根。生於如來平等地中。住諸菩薩無邊妙行。成就一切功德勝法。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佛剎。一切諸法。一切菩薩。一切教化。一切三世。一切調伏。一切神變。一切眾生心之樂欲。悉善了知而作佛事。是為第五廣大佛事。


疏 五成道佛事中三。初明眞覺舊圓。次菩提樹下。應身今滿。後其菩提下。演法益生。此頓演蕐嚴。


佛子。一切諸佛轉不退法輪。令諸菩薩不退轉故。轉無量法輪。令一切世間咸了知故。轉開悟一切法輪。能大無畏師子吼故。轉一切法智藏法輪。開法藏門除闇障故。轉無礙法輪。等虗空故。轉無著法輪。觀一切法非有無故。轉照世法輪。令一切眾生淨法眼故。轉開示一切智法輪。悉徧一切三世法故。轉一切佛同一法輪。一切佛法不相違故。一切諸佛以如是等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法輪。隨諸眾生心行差別而作佛事不可思議。是為第六廣大佛事。


疏 六轉法輪佛事中。義通權實。先列後結。列中。一唯菩薩乘。通四不退。二通五乘。世咸了故。三開權顯實。令悟知見決定有故。四通三藏。三藏除癡及三障故。五唯頓法。事理雙絕故。六中道法。不著二邊故。七世諦法。淨所知故。八唯佛法。智徧知故。九唯圓法。無異味故。後以如是下總結。即無量乘為第十輪隨機演故。十皆圓融。為不思議。


佛子。一切諸佛入於一切王都城邑。為諸眾生而作佛事。所謂人王都邑。天王都邑。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羅剎王。毗舍闍王。如是等王一切都邑。入城門時。大地震動。光明普照。盲者得眼。聾者得耳。狂者得心。裸者得衣。諸憂苦者悉得安樂。一切樂器不鼓自鳴。諸莊嚴具若著不著咸出妙音。眾生聞者無不欣樂。一切諸佛色身清淨。相好具足。見者無猒。能為眾生作於佛事。所謂若顧視。若觀察。若動轉。若屈申。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默若語。若現神通。若為說法。若有教勑。如是一切。皆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普於一切無數世界種種眾生心樂海中。勸令念佛常勤觀察。種諸善根修菩薩行。歎佛色相微妙第一。一切眾生難可值遇。若有得見而興信心。則生一切無量善法。集佛功德普皆清淨。如是稱讚佛功德已。分身普往十方世界。令諸眾生悉得瞻奉。思惟觀察承事供養。種諸善根得佛歡喜。增長佛種悉當成佛。以如是行而作佛事。或為眾生示現色身。或出妙音。或但微笑。令其信樂。頭頂禮敬。曲躬合掌。稱揚讚歎。問訊起居。而作佛事。一切諸佛以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種種佛事。於一切世界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以本願力。大慈悲力。一切智力。方便教化悉令調伏。是為第七廣大佛事。


疏 七威儀佛事。於中四。一別舉入城益物。二一切諸佛色身下。通顯威儀益物。三一切諸佛昔於下。言談示現益物。其昔字。晉本所無。即是現益。若言昔者。乃是舉因顯果。必是暜字。四一切諸佛以如是下。總結深廣。


佛子。一切諸佛或住阿蘭若處而作佛事。或住寂靜處而作佛事。或住空閑處而作佛事。或住佛住處而作佛事。或住三昧而作佛事。或獨處園林而作佛事。或隱身不現而作佛事。或住甚深智而作佛事。或住諸佛無比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不可見種種身行。隨諸眾生心樂欲解。方便教化無有休息而作佛事。或以天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以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脩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時說法或時寂默而作佛事。或說一佛或說多佛而作佛事。或說諸菩薩一切行一切願。為一行願而作佛事。或說諸菩薩一行一願為無量行願而作佛事。或說佛境界即世間境界而作佛事。或說世間境界即佛境界而作佛事。或說佛境界即非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一日。或住一夜。或住半月。或住一月。或住一年。乃至住不可說劫為諸眾生而作佛事。是為第八廣大佛事。


疏 八起行佛事中有四。一身心安住行。蘭若唯山林。寂靜通城邑。空閑在無物。二或以天身下。起應上求行。三或時說法下。說默下化行。四或住一日下。時分進修行。


佛子。一切諸佛是生清淨善根之藏。令諸眾生於佛法中生淨信解。諸根調伏永離世間。令諸菩薩於菩提道。具智慧明不由他悟。或現涅槃而作佛事。或現世間皆悉無常而作佛事。或說佛身而作佛事。或說所作皆悉已辦而作佛事。或說功德圓滿無缺而作佛事。或說永斷諸有根本而作佛事。或令眾生猒離世間隨順佛心而作佛事。或說壽命終歸於盡而作佛事。或說世間無一可樂而作佛事。或為宣說盡未來際供養諸佛而作佛事。或說諸佛轉淨法輪令其得聞生大歡喜而作佛事。或為宣說諸佛境界令其發心而修諸行而作佛事。或為宣說念佛三昧令其發心常樂見佛而作佛事。或為宣說諸根清淨勤求佛道心無懈退而作佛事。或詣一切諸佛國土觀諸境界種種因緣而作佛事。或攝一切諸眾生身皆為佛身令諸懈怠放逸眾生悉住如來清淨禁戒而作佛事。是為第九廣大佛事。


疏 九起用佛事中二。初顯起用所依。以是能生功德藏故。二或現涅槃下。正明起用。


佛子。一切諸佛入涅槃時。無量眾生悲號涕泣生大憂惱。逓相瞻顧而作是言。如來世尊有大慈悲。哀愍饒益一切世間。與諸眾生為救為歸。如來出現難可值遇。無上福田於今永滅。即以如是令諸眾生悲號戀慕而作佛事。復為化度一切天人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隨其樂欲。自碎其身以為舍利。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令諸眾生起淨信心。恭敬尊重歡喜供養。修諸功德具足圓滿。復起於塔種種嚴飾。於諸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諸宮殿中。以為供養。牙齒爪髮咸以起塔。令其見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信樂不迴誠敬尊重。在在處處。布施供養修諸功德。以是福故。或生天上。或處人間。種族尊榮。財產備足。所有眷屬悉皆清淨。不入惡趣。常生善道。恒得見佛具眾白法。於三有中速得出離。各隨所願獲自乗果。於如來所知恩報恩。永與世間作所歸依。佛子。諸佛世尊雖般涅槃。仍與眾生作不思議清淨福田。無盡功德最上福田。令諸眾生善根具足。福德圓滿。是為第十廣大佛事。佛子。此諸佛事。無量廣大不可思議。一切世間諸天及人。及去來今聲聞獨覺皆不能知。唯除如來威神所加。


疏 十涅槃佛事。別顯用中之一。於中三。初明涅槃悲戀益。次復為化度下。舍利流布益。後佛子下。總結益滿。若配十問。一本願。二即種性及國土。三是無礙。四十皆解脫。五出現。六音聲。七身。八智慧。九自在。三結。可知。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二行自在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言辭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心念令其意滿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現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世諸佛智慧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剎那即一剎那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剎入一佛剎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語即一佛語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體性平等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是為十。


疏 第五無二行自在法者。明無畏自在。兼答暜光無畏之問。於事明審。決定無疑。故云無二。不畏他難。名為自在。別中初四可知。次三通二義。一以理融相。二事事即入。次二唯理。後一有三義。一同性修故。二互廻向故。三互主伴故。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住。住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住覺悟一切法界。一切諸佛住大悲語。一切諸佛住本大願。一切諸佛住不捨調伏眾生。一切諸佛住無自性法。一切諸佛住平等利益。一切諸佛住無忘失法。一切諸佛住無障礙心。一切諸佛住恒正定心。一切諸佛住等入一切法不違實際相。是為十。


疏 第六明住。住一切法者。明三昧自在。兼答暜光三昧問。如來所住。無非三昧。故徧住一切。文顯可知。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知一切法。盡無有餘。何等為十。所謂知過去一切法盡無有餘。知未來一切法盡無有餘。知現在一切法盡無有餘。知一切言語法盡無有餘。知一切世間道盡無有餘。知一切眾生心盡無有餘。知一切菩薩善根上中下種種分位盡無有餘。知一切佛圓滿智及諸善根不增不減盡無有餘。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盡無有餘。知一切世界種盡無有餘。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羅網諸差別事盡無有餘。是為十。


疏 第七知一切法盡無有餘者。明十力自在。兼答暜光十力之問。十方智慧。照境無遺故。亦顯可知。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力。何等為十。所謂廣大力。最上力。無量力。大威德力。難獲力。不退力。堅固力。不可壞力。一切世間不思議力。一切眾生無能動力。是為十。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八廣大力者。明神力自在。亦答暜光十力之問。文中亦三。初標。次何等下。徵釋。三結。今初。十力是別名。大那羅延等是總稱。故下列中。但依總名。是則標中十力。一一徧下別中。別中十門。一一具前標中十力。則成百門。古德將標中十力。次第配下十勇健法。謂初為廣大力等。則令別中一門。不攝前十。不成百門。亦令餘門無廣大義。初門無最上等。說欲從勝配者。應逆次配之。十中一廣大者。周法界故。二最上者。無加過故。三無分量故。四可敬畏故。五唯佛得故。六作無屈故。七當體堅故。八緣不壞故。九超言念故。十不可搖故。


何者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身不可壞。命不可斷。世間毒藥所不能中。一切世界水火風災皆於佛身不能為害。一切諸魔。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毗舍闍。羅剎等。盡其勢力雨大金剛。如須彌山及鐵圍山。徧於三千大千世界。一時俱下。不能令佛心有驚怖。乃至一毛亦不搖動。行住坐臥初無變易。佛所住處四方遠近。不令其下則不能雨。假使不制而從雨之。終不為損。若有眾生為佛所持。及佛所使。尚不可害。況如來身。是為諸佛第一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次徵釋中。第一身命不可壞力。今逆次配。此即不可動力。乃至一毛不搖動故。文中二。先正明不可動壞。謂情非情境。俱不能壞。後若有眾生下。舉况顯勝。如令耆婆入火取子。入獄問罪等。


鈔 如令耆婆入火者。現相已引。入獄問罪。即報恩經第四。令耆婆往阿鼻地獄問調達云。汝今受罪云何。調達答云。如第三禪樂。今取入中問罪。苦不能害耳。


佛子。一切諸佛。以一切法界諸世界中須彌山王。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山林。宮殿屋宅。置一毛孔。盡未來劫。而諸眾生不覺不知。唯除如來神力所被。佛子。爾時諸佛於一毛孔持於爾所一切世界。盡未來劫。或行或住。或坐或臥。不生一念勞倦之心。佛子。譬如虗空。普持一切徧法界中所有世界而無勞倦。一切諸佛於一毛孔持諸世界。亦復如是。是為諸佛第二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二毛孔容持力。即是不可思。而諸眾生不覺知矣。


佛子。一切諸佛能於一念。起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步。一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國土。如是而行。經一切世界微塵數劫。佛子。假使有一大金剛山。與上所經一切佛剎。其量正等。如是量等大金剛山。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能以如是諸山置一毛孔。佛身毛孔。與法界中一切眾生毛孔數等。一一毛孔。悉置爾許大金剛山。持爾許山遊行十方。入盡虗空一切世界。從於前際。盡未來際一切諸劫無有休息。佛身無損。亦不勞倦。心常在定無有散亂。是為諸佛第三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三毛持大山力。即當不壞。以雖持多大山。身心無勞損故。文中速行廣步。多劫行剎。為一山之量。此山已無邊矣。况有多山在於一毛。况復多毛。窮劫持住。實難思之境矣。


佛子。一切諸佛一座食已。結跏趺坐。經前後際不可說劫。入佛所受不思議樂。其身安住寂然不動。亦不廢捨化眾生事。佛子。假使有人。於徧虗空一一世界。悉以毛端次第度量。諸佛能於一毛端處。結跏趺坐。盡未來劫。如一毛端處。一切毛端處悉亦如是。佛子。假使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其身大小。悉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量等。輕重亦爾。諸佛能以爾所眾生置一指端。盡於後際所有諸劫。一切指端皆亦如是。盡持爾許一切眾生。入徧虗空一一世界。盡於法界悉使無餘。而佛身心曾無勞倦。是為諸佛第四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四定用自在力。即是堅固定力安住故。


佛子。一切諸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舌。一一舌。化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差別音聲。法界眾生靡不皆聞。一一音聲。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脩多羅藏。一一脩多羅藏。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一一法。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文字句義。如是演說。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盡是劫已。復更演說。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次第。乃至盡於一切世界微塵數。盡一切眾生心念數。未來際劫猶可窮盡。如來化身所轉法輪。無有窮盡。所謂智慧演說法輪。斷諸疑惑法輪。照一切法法輪。開無礙藏法輪。令無量眾生歡喜調伏法輪。開示一切諸菩薩行法輪。高升圓滿大智慧日法輪。普然照世智慧明燈法輪。辯才無畏種種莊嚴法輪。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轉如是等差別法輪。一切世法無能為喻。如是盡虗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化身。一一化身。皆亦如是。所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一切法界。其中眾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無變無斷無有窮盡。是為諸佛第五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五常徧演法力。此即不退。言音無變。無斷盡故。文中二。初明一身轉。後如一佛下。明多身轉。前中三。初顯所說多。次如是演說下。明所說常。後所謂下。示所說體。後多身可知。是則常恒之說。前後無涯。生盲之徒。對而莫覩。隨所感見。說有始終。


佛子。一切諸佛皆以德相莊嚴胷臆。猶若金剛不可損壞。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魔王軍眾其數無邊。種種異形甚可怖畏。眾生見者靡不驚懾。悉發狂亂。或時致死。如是魔眾徧滿虗空。如來見之心無恐怖。容色不變。一毛不豎。不動不亂。無所分別離諸喜怒。寂然清淨住佛所住。具慈悲力。諸根調伏心無所畏。非諸魔眾所能傾動。而能摧伏一切魔軍。皆使迴心稽首歸依。然後復以三輪教化。令其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永不退轉。是為諸佛第六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六德相降魔力。即當難獲。然十皆難獲。世多魔惑。偏立難獲之名。


佛子。一切諸佛有無礙音。其音普徧十方世界。眾生聞者自然調伏。彼諸如來所出音聲。須彌盧等一切諸山不能為障。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諸宮所不能障。一切世界高大音聲亦不能障。隨所應化一切眾生靡不皆聞。文字句義。悉得解了。是為諸佛第七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七圓音徧徹力。即是威德。聞皆調伏故。


佛子。一切諸佛心無障礙。於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劫恒善清淨。去來現在一切諸佛同一體性。無濁無翳。無我無我所。非內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無所依。無所作。不住諸相永斷分別。本性清淨。捨離一切攀緣憶念。於一切法常無違諍。住於實際離欲清淨。入眞法界演說無盡。離量非量所有妄想。絕為無為一切言說。於不可說無邊境界。悉已通達無礙無盡。智慧方便成就十力。一切功德莊嚴清淨。演說種種無量諸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於諸法界三世諸法悉等無異。究竟自在。入一切法最勝之藏。一切法門正念不惑。安住十方一切佛剎而無動轉。得不斷智。知一切法究竟無餘。盡諸有漏。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住於實際通達無礙。心常正定。於三世法及以一切眾生心行。一念了達皆無障礙。是為諸佛第八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八心無障礙力。即無量力。離量非量故。初無塵惑障礙。後於不可說下。起用無障礙。心善解脫者。由三種相。一於諸行徧了知故。二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三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


佛子。一切諸佛同一法身。境界無量身。功德無邊身。世間無盡身。三界不染身。隨念示現身。非實非虗平等清淨身。無來無去無為不壞身。一相無相法自性身。無處無方徧一切身。神變自在無邊色相身。種種示現普入一切身。妙法方便身。智藏普照身。示法平等身。普徧法界身。無動無分別非有非無常清淨身。非方便非不方便。非滅非不滅。隨所應化一切眾生種種信解而示現身。從一切功德寶所生身。具一切諸佛法眞如身。本性寂靜無障礙身。成就一切無礙法身。徧住一切清淨法界身。分形普徧一切世間身。無攀緣無退轉。永解脫。具一切智普了達身。是為諸佛第九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疏 第九法身微密力。即是最上。此總收前八。後一更無加故。文列二十五身。或即應之眞。即眞之應。即性之相。即理之智。十身圓融同一法界之身。不可配於報化。故云最上微密。


佛子。一切諸佛。等悟一切諸如來法。等修一切諸菩薩行。若願若智清淨平等。猶如大海悉得滿足。行力尊勝未曾退怯。住諸三昧無量境界。示一切道勸善誡惡。智力第一演法無畏。隨有所問悉能善答。智慧說法平等清淨。身語意行悉皆無雜。住佛所住諸佛種性。以佛智慧而作佛事。住一切智演無量法。無有根本。無有邊際。神通智慧不可思議。一切世間無能解了。智慧深入見一切法。微妙廣大無量無邊。三世法門咸善通達。一切世界悉能開曉以出世智。於諸世間作不可說種種佛事。成不退智。入諸佛數。雖已證得不可言說離文字法。而能開示種種言辭。以普賢智集諸善行。成就一念相應妙慧。於一切法悉能覺了。如先所念一切眾生皆依自乗而施其法。一切諸法。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三世。於法界內如是境界其量無邊。以無礙智悉能知見。佛子。一切諸佛於一念頃。隨所應化出興於世。住清淨土。成等正覺。現神通力。開悟三世一切眾生。心意及識不失於時。佛子。眾生無邊。世界無邊。法界無邊。三世無邊。諸佛最勝亦無有邊。悉現於中成等正覺。以佛智慧方便開悟無有休息。佛子。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現最妙身。住無邊處。大悲方便心無障礙。於一切時。常為眾生演說妙法。是為諸佛第十大那羅延幢勇健法。佛子。此一切諸佛大那羅延幢勇健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去來現在一切眾生及以二乗不能解了。唯除如來神力所加。


疏 第十具足行智力。即是廣大力。因行如海。果智暜周。五無邊界。大用無涯故。文中四。一萬行圓淨。二住佛所住下。智用圓周。三雖已證下。動靜自在。四佛子一切諸佛下。用無涯畔。上之十力。不出三業。可以思凖。第三佛子此一切下。總結可知。 第八有八門答自在竟。


*第九三門答無礙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決定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定從兜率壽盡下生。一切諸佛定示受生處胎十月。一切諸佛定厭世俗樂求出家。一切諸佛決定坐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悟諸佛法。一切諸佛定於一念悟一切法。一切世界示現神力。一切諸佛定能應時轉妙法輪。一切諸佛定能隨彼所種善根。應時說法而為授記。一切諸佛定能應時為作佛事。一切諸佛定能為諸成就菩薩而授記莂。一切諸佛定能一念普答一切眾生所問。是為十。


疏 一明所作決定。無能為礙。此約一類世界。故云決定。於異類界。未必定然。又約佛定能為。故云決定耳。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速疾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遠離一切惡趣。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圓滿殊勝功德。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能成就廣大善根。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往生淨妙天上。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能除斷一切疑惑。一切諸佛若已發菩提心而得見者。速得成就廣大信解永不退轉。能隨所應教化眾生。若未發心。即能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諸佛若未入正位而得見者。速入正位。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能清淨世出世間一切諸根。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除滅一切障礙。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能獲得無畏辯才。是為十。


疏 二速疾法者。明令他無礙。如如意寶。見速獲益。而薄福不覩。十句五對。一離惡趣圓勝德。二成善因感樂果。三除疑惑滿大心。四始入位終清淨。五淨二礙具四辨。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應常憶念清淨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過去因緣。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清淨勝行。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滿足諸度。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成就大願。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積集善根。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已具梵行。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現成正覺。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色身無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神通無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十力無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是為十。


疏 三應憶念清淨者。舉佛無二礙。勸物念持。 第九三門答無礙問竟。


*第十三門答解脫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一切智住。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所集諸業及業果報。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眾生所宜。以三種輪教化調伏。一切諸佛於一念中。盡知法界一切眾生所有心相。於一切處普現佛興。令其得見方便攝受。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普隨法界一切眾生心樂欲解。示現說法令其調伏。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法界一切眾生心之所樂為現神力。一切諸佛於一念中。徧一切處。隨所應化一切眾生示現出興。為說佛身不可取著。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普至法界一切處一切眾生彼彼諸道。一切諸佛於一念中。隨諸眾生有憶念者。在在處處無不往應。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眾生解欲。為其示現無量色相。是為十。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佛三昧。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普為眾生廣說妙法。一切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普為眾生說無我際。一切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普入三世。一切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普入十方廣大佛剎。一切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普現無量種種佛身。一切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隨諸眾生種種心解現身語意。一切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說一切法離欲眞際。一切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演說一切緣起自性。一切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示現無量世出世間廣大莊嚴。令諸眾生常得見佛。一切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處。令諸眾生悉得通達一切佛法無量解脫。究竟到於無上彼岸。是為十。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興於世。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轉淨法輪。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受化調伏。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授記。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諸世界種。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神通。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眾生。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佛事。是為十。


疏 初門明智障解脫。智安事理。故名為住。由離障故。一切能知。二無量不思議三昧者。明定障解脫。由離障故。用廣為無量體深不可思議。故十種之中。各先明在定。後一念徧用。三無礙解脫者。明業用解脫。智論云。菩薩有不思議解脫。諸佛有無礙解脫。所作無障。脫拘礙故。故各於一塵。頓為微緇作用若別答十問者。一答出現。二音聲。三本願。願化盡故。四國土。五即智慧。能授菩薩之記。六佛身。七即種性。云世界種。入世化物之種。應非世界海中之種。以前有國土竟故。八自在。九是無礙。利生無礙故。十即解脫。無不為故。既隨一門。皆答十問。則包含該攝。是以名不思議。然文少結束。似經來未盡。或顯佛德無盡故。相海等。猶答前問故。 第十有三門答解脫問竟。


論 此品大意。明從前進修至此。自己三業廣大用。會佛三業廣大用故。所明業用。不離二諦眞俗二門。一一十法之中。身語智為體。餘七是三業上用故。以青蓮蕐藏菩薩答前十問。有三十二種答。一一答中。皆有十無盡法故。意明至此佛果三業用中。眞俗法滿足。故號佛為無上兩足尊也。 佛不思議法品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0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21:56:35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三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初大意三叚。


疏 初來意者。前品總明果法。此品別顯相德。近答前品身問。遠答暜光眼等六根。非唯眼等徧於法界。而各具多相用。難思議故。


疏 二釋名者。如來十身。標人顯德。言相海者。依人顯相。如來十身。竝如前釋。福報奇狀。炳著名相。相德深廣。故稱為海。故文云。有十蓮蕐藏微塵數相。相體廣矣。一一用徧。相用廣矣。一一難思。互相融入。體用深矣。若此之相。唯屬圓教。標以十身故。觀佛三昧海經。辨相有三類。一畧中畧說。有三十二相。二畧說。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無量相。如雜蕐經中為暜賢賢首等說。雜蕐即此經異名。三中初通權小。示同於人。端正不亂故。次唯大乘。菩薩修八萬四千波羅密故。後唯一乘。一乘修無盡行故。又初化。次報。後屬十身。十身之相海。依主釋也。又初凡聖同見。次唯地上。後唯圓機。然通五位。


鈔 次唯大乘者。即明果相。如因中斷八萬四千煩惱。成八萬四千波羅密。獲八萬四千相好。無量壽觀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即此中等相也。


疏 若語其體。初以形色。次即定慧。後以無盡法界。若語其因。後通純雜。如初會說。故一一相果。皆周法界。前二相因。如瑜伽智度等論。涅槃大集等經。廣如章說。


鈔 通純雜者。即是圓融相因。如前主水神處已明。前二相因者。指廣有源。瑜伽四十九云。一切菩薩資糧。皆感相好作業者。宣說種種業。各各感等。如是三十二相無有差別。當知皆由淨戒為因。若犯戒。尚不得下賤人身。况佛相好。若言各各業感。如契經說。即是別因。就中有一行感一相。如云。若諸有情。有所希冀。隨其所樂。正捨珍財。感得頰如師子是。或一行感多相。如能施悅意發喜飲食嚴具等。感身皮金色。常光一尋。一毛孔一毛生。身皮細滑等。或多行感一相。如言於其父母。種種供養。於諸有情。諸苦惱事。種種救護。由往來等動轉業故。得足下千輻輪相。又由四種修事業。感一切相。謂決定修。感足下善安住。由委悉修。感千輻輪等。由恒常修。感纖長指等。由無罪修。感餘相皮金色等。


疏 三宗趣者。顯無盡相海為宗。令修無盡之行。顯成為趣。


鈔 令修無盡之行顯成為趣者。顯約本有。成約修生。


論 將釋此品。約分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能說法主。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品說自佛三業二智。入不思議際徧周。廣大無限。饒益眾生。此品約三業二智。入不思議智中之報身。故此品來也。二釋能說法主者。明此相海。由行報成。暜賢是行。還令行者自說自行報德之果。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長分九十九叚。


*後正釋文。文有三別。第一誡聽許說。二正陳相狀。三結畧顯廣。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今當為汝。演說如來所有相海。


疏 所以暜賢說者。相海暜周故。令行暜行。獲暜相故。暜賢本是會主。前說已窮。此便說故。或前品末。經來未盡。更應別答國土等問故。


*第二正陳相狀。畧舉九十七相。文通有五。一依處。二列名。三體嚴。四業用。五結數。或畧不具。至文當知。或加成益。業用中攝。然名依體用以立。皆以體用釋名。或單從體用。或雙從二。隨文思之。或名與體用義不相似者。則是文畧義含耳。細論一相。各依一處。則為九十七叚。經自標次。今以類例相從。依十八處。即為十八叚。始自於頂。終至於足。斯即順觀相海。


鈔 一從頂至足輪。名為順觀。二從足輪至頂。名逆觀。故云今是順觀。


*今初依頂中。有三十二相。


佛子。如來頂上有三十二寶莊嚴大人相。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無量大光明網。一切妙寶以為莊嚴。寶髮周徧。柔輭密緻。一一咸放摩尼寶光。充滿一切無邊世界。悉現佛身色相圓滿。是為一。


疏 文三。初約處總標。次其中下。別列名相。後佛子下。總結為嚴。今初。寶莊嚴者。通顯體嚴。事寶。則云皆摩尼等為莊嚴故。亦顯智寶。圓淨嚴故。一一相中。皆有事理二嚴。隨宜解釋。大人相者。大人之相故。二別列中。三十二相。文各唯四。以依處一種。已總標故。此處獨有三十二者。理實應多。為顯圓融。一即一切故。一頂中。便具權教三十二數。若爾。餘何不然。顯頂尊勝故。善生經云。一切世間福。不及如來一毛功德。一切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一切好功德。不及一相。一切相。不及白毫。白毫復不及無見頂相。故知勝也。第一相中四者。一列名。名從用立。二一切玅寶下。體嚴。三一一下。業用。四是為一者。結數。他皆倣此。


鈔 一列名者。謂此名光照一切方等。下辨業用云。一一咸放摩尼寶光等。明知從用以立光名。下諸文勢。皆悉如是。或從用立。或從體德。可以意求。


次有大人相。名佛眼光明雲。以摩尼王種種莊嚴。出金色光。如眉間毫相所放光明。其光普照一切世界。是為二。


疏 二中體嚴。即釋光明義。其光下業用。釋佛眼義。佛眼無不照故。餘竝準思。毫相放光。如現相品說。雲義亦如初會。


次有大人相。名充滿法界雲。上妙寶輪以為莊嚴。放於如來福智燈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諸世界海。於中普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是為三。次有大人相。名示現普照雲。眞金摩尼種種莊嚴。其諸妙寶咸放光明。照不思議諸佛國土。一切諸佛於中出現。是為四。次有大人相。名放寶光明雲。摩尼寶王清淨莊嚴。毗瑠璃寶以為華蘂。光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中普現種種神變。讚歎如來往昔所行智慧功德。是為五。次有大人相。名示現如來徧法界大自在雲。菩薩神變寶燄摩尼以為其冠。具如來力覺悟一切。寶燄光輪以為其鬘。其光普照十方世界。於中示現一切如來坐於道場。一切智雲充滿虗空無量法界。是為六。次有大人相。名如來普燈雲。以能震動法界國土大自在寶海而為莊嚴。放淨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十方諸菩薩功德海。過現未來佛智慧幢海。是為七。次有大人相。名普照諸佛廣大雲。因陀羅寶如意王寶摩尼王寶以為莊嚴。常放菩薩燄燈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於中顯現一切諸佛眾色相海。大音聲海。清淨力海。是為八。


疏 八中嚴內。摩尼名意故。不同如意。


次有大人相。名圓滿光明雲。上妙瑠璃摩尼王種種寶華以為莊嚴。一切眾寶舒大燄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悉見如來現坐其前。讚歎諸佛及諸菩薩法身功德。令入如來清淨境界。是為九。次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菩薩行藏光明雲。眾寶妙華以為莊嚴。寶光普照無量世界。寶燄普覆一切國土。十方法界通達無礙。震動佛音宣暢法海。是為十。次有大人相。名普光照耀雲。毗瑠璃因陀羅金剛摩尼寶以為莊嚴。瑠璃寶光色相明徹。普照一切諸世界海。出妙音聲充滿法界。如是皆從諸佛智慧大功德海之所化現。是為十一。


疏 十一中。如是皆從下。辨業用因。亦業用攝。


次有大人相。名正覺雲。以雜寶華而為莊嚴。其諸寶華。悉放光明。皆有如來坐於道場。充滿一切無邊世界。令諸世界普得清淨。永斷一切妄想分別。是為十二。次有大人相。名光明照耀雲。以寶燄藏海心王摩尼而為莊嚴。放大光明。光中顯現無量菩薩。及諸菩薩所行之行。一切如來智身法身諸色相海。充滿法界。是為十三。次有大人相。名莊嚴普照雲。以金剛華毗瑠璃寶而為莊嚴。放大光明。光中有大寶蓮華座。具足莊嚴。彌覆法界。自然演說四菩薩行。其音普徧諸法界海。是為十四。


疏 十四用中云。四菩薩行者。瑜伽菩薩地云。一切菩薩。畧有四行。一波羅密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次有大人相。名現佛三昧海行雲。於一念中示現如來無量莊嚴。普徧莊嚴一切法界不思議世界海。是為十五。次有大人相。名變化海普照雲。妙寶蓮華如須彌山以為莊嚴。眾寶光明從佛願生。現諸變化無有窮盡。是為十六。次有大人相。名一切如來解脫雲。清淨妙寶以為莊嚴。放大光明。莊嚴一切佛師子座。示現一切諸佛色像。及無量佛法諸佛剎海。是為十七。次有大人相。名自在方便普照雲。毗瑠璃華眞金蓮華摩尼王燈妙法燄雲以為莊嚴。放一切諸佛寶燄密雲清淨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妙好莊嚴之具。是為十八。次有大人相。名覺佛種性雲。無量寶光以為莊嚴。具足千輪內外清淨。從於往昔善根所生。其光徧照十方世界。發明智日。宣布法海。是為十九。


疏 十九云。具足千輪者。梵本云。具千輻輪也。


次有大人相。名現一切如來相自在雲。眾寶瓔珞瑠璃寶華以為莊嚴。舒大寶燄充滿法界。於中普現等一切佛剎微塵數去來現在無量諸佛。如師子王勇猛無畏。色相智慧皆悉具足。是為二十。次有大人相。名徧照一切法界雲。如來寶相清淨莊嚴。放大光明普照法界。顯現一切無量無邊諸佛菩薩智慧妙藏。是為二十一。


疏 二十一示身智二光。俱顯智慧。


次有大人相。名毗盧遮那如來相雲。上妙寶華及毗瑠璃清淨妙月以為莊嚴。悉放無量百千萬億摩尼寶光。充滿一切虗空法界。於中示現無量佛剎。皆有如來。結跏趺坐。是為二十二。次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佛光明雲。眾寶妙燈以為莊嚴。放淨光明徧照十方一切世界。悉現諸佛轉於法輪。是為二十三。次有大人相。名普現一切莊嚴雲。種種寶燄以為莊嚴。放淨光明充滿法界。念念常現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與諸菩薩坐於道場。是為二十四。次有大人相。名出一切法界音聲雲。摩尼寶海上妙栴檀以為莊嚴。舒大燄網充滿法界。其中普演微妙音聲。示諸眾生一切業海。是為二十五。次有大人相。名普照諸佛變化輪雲。如來淨眼以為莊嚴。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於中普現去來今佛所有一切莊嚴之具。復出妙音演不思議廣大法海。是為二十六。


疏 二十六中莊嚴云。如來淨眼為莊嚴者。此通十眼。光照下。顯業用。亦通身智二光。淨眼及光。釋前暜照。現於嚴具。是上輪義。即法輪故。


次有大人相。名光照佛海雲。其光普照一切世界。盡於法界無所障礙。悉有如來。結跏趺坐。是為二十七。次有大人相。名寶燈雲。放於如來廣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諸眾生海。是為二十八。次有大人相。名法界無差別雲。放於如來大智光明。普照十方諸佛國土。一切菩薩道場眾會無量法海。於中普現種種神通。復出妙音。隨諸眾生心之所樂。演說普賢菩薩行願令其迴向。是為二十九。次有大人相。名安住一切世界海普照雲。放寶光明。充滿一切虗空法界。於中普現淨妙道場。及佛菩薩莊嚴身相。令其見者得無所見。是為三十。次有大人相。名一切寶清淨光燄雲。放於無量諸佛菩薩摩尼妙寶清淨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中普現諸菩薩海。莫不具足如來神力。常遊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剎網。是為三十一。


疏 從二十七至三十一。竝畧無莊嚴。亦由名中已含有故。


次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法界莊嚴雲。最處於中。漸次隆起。閻浮檀金因陀羅網以為莊嚴。放淨光雲充滿法界。念念常現一切世界諸佛菩薩道場眾會。是為三十二。


疏 三十二。先名。次最處下。體嚴。此居頂極。特顯別處。故云處中。則知所餘。皆繞此相。畧不明耳。漸次隆起者。正顯其相。智論第五云。如來頂有骨髻如拳。觀佛三昧經云。如合拳。即隆起之相也。


鈔 觀佛三昧者。即第四經。引此成上如拳。拳言尚隱。合拳。即覆拳於頂上。有隆起之相也。然此相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故佛頂尊勝。正明於此。即烏瑟尼沙。蹔念蹔觀。延善住之壽。滅地獄之苦。不受七反畜生。永離人間殘報。


佛子。如來頂上。有如是三十二種大人相以為嚴好。


疏 三總結為嚴。


*第二睂間有一相。


佛子。如來眉間有大人相。名徧法界光明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具眾寶色。猶如日月洞徹清淨。其光普照十方國土。於中顯現一切佛身。復出妙音宣暢法海。是為三十三。


疏 自下竝有依處。故文皆有五。初依處。二顯名。三摩尼下體嚴。謂此相若收。則右旋如覆璢璃椀。若展。則具十楞。有大光明。嚴唯一寶。光具多色。中表皆空。即是洞徹。四其光下。業用。復出已下。即是法光。故此光名。從用而立。五結數。可知。


鈔 則具十楞者。亦觀佛三昧經第二。廣說觀白毫之相。彼經先說白毫之因云。從捨心不慳。不見前相。不憶財物。無所封著而行布施。(下取意引。)持戒忍辱。六度十力。四無所畏。諸玅功德生。次云。我滅度後。有諸弟子。晝夜六時。能於一時中少分。少分之中。能須臾間。念佛白毫。令心了了。無謬亂想。分明止住。注意不息。念白毫者。若見相好。若不得見。如是等人。除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佛告父王。如來有無量相好。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少分功德。釋曰。故應觀察。况依此經。如是而觀。


*第三眼。第四鼻。各有一相。


如來眼有大人相。名自在普見雲。以眾妙寶而為莊嚴。摩尼寶光清淨暎徹。普見一切皆無障礙。為三十四。如來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通智慧雲。清淨妙寶以為莊嚴。眾寶色光彌覆其上。於中出現無量化佛坐寶蓮華。往諸世界。為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演不思議諸佛法海。是為三十五。


*第五舌有四相。


如來舌有大人相。名示現音聲影像雲。眾色妙寶以為莊嚴。宿世善根之所成就。其舌廣長。徧覆一切諸世界海。如來若或熙怡微笑。必放一切摩尼寶光。其光普照十方法界。能令一切心得清涼。去來現在所有諸佛。皆於光中炳然顯現。悉演廣大微妙之音。徧一切剎住無量劫。是為三十六。如來舌復有大人相。名法界雲。其掌安平眾寶為嚴。放妙寶光色相圓滿。猶如眉間所放光明。其光普照一切佛剎。唯塵所成無有自性。光中復現無量諸佛。咸發妙音說一切法。是為三十七。


疏 初一即舌廣長相。於體嚴中。宿善成者。此舉因嚴。偏此說因者。令讚演一乘故。其舌廣長。即語其體。福德人至鼻。權佛至髮際。餘大乘中。明現神足。方至梵世。或覆三千。今直語體。便覆一切。後如來下。辨其業用。演法釋音聲。現佛釋影像。


鈔 福德人者。即智度論文。或至梵世。即法蕐經如來神力品。爾時如來出廣長舌。上至梵世。或覆三千。即阿彌陀云。出廣長舌。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 二舌掌之相。掌謂近根。其光下。顯業用。光照諸剎。令應度者。無俟觀破搏聚。自曉但合塵成。何性之有。


鈔 無俟觀破者。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釋曰。此叚。論名第十色及眾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住處。大意云。眾生世界。但攬塵成。令從麤至細。乃至極微。皆無實體。故云世界則非世界。今云無俟觀破者。觀破但是假想。為未了者。若了法本空。不待觀破。又彼云搏取。今云搏聚。是義引耳。什公云。欲破極微。覺賢云。以一故眾。以眾故一。微自無性。則為空矣。餘如前說。


如來舌端有大人相。名照法界光明雲。如意寶王以為莊嚴。自然恒出金色寶燄。於中影現一切佛海。復震妙音充滿一切無邊世界。一一音中。具一切音。悉演妙法。聽者心悅。經無量劫玩味不忘。是為三十八。如來舌端復有大人相。名照耀法界雲。摩尼寶王以為嚴飾。演眾色相微妙光明。充滿十方無量國土。盡於法界靡不清淨。於中悉有無量諸佛及諸菩薩。各吐妙音種種開示。一切菩薩現前聽受。是為三十九。


疏 後二同在舌端。或居左右。或在上下。觀文業用但有展卷不同。前則卷佛海於舌端。後則展諸佛於法界。


*第六上齶一相。


如來口上齶有大人相。名示現不思議法界雲。因陀羅寶毗瑠璃寶以為莊嚴。放香燈燄清淨光雲。充滿十方一切法界。示現種種神通方便。普於一切諸世界海。開演甚深不思議法。是為四十。


疏 上齶既有。下亦宜然。或是梵本脫漏。


*第七牙有四相。


如來口右輔下牙有大人相。名佛牙雲。眾寶摩尼卍字相輪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法界。於中普現一切佛身。周流十方開悟羣生。是為四十一。


疏 謂左右上下四大牙故。故佛涅槃。四牙不碎。輔。頰也。亦云頰車骨也。


如來口右輔上牙有大人相。名寶燄彌盧藏雲。摩尼寶藏以為莊嚴。放金剛香燄清淨光明。一一光明充滿法界。示現一切諸佛神力。復現一切十方世界淨妙道場。是為四十二。


疏 二右輔上牙名彌盧者。顯玅高故。


如來口左輔下牙有大人相。名寶燈普照雲。一切妙寶舒華發香以為莊嚴。放燈燄雲清淨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於中顯現一切諸佛。坐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是為四十三。如來口左輔上牙有大人相。名照現如來雲。清淨光明閻浮檀金寶網寶華以為莊嚴。放大燄輪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以神通力。於虗空中流布法乳。法燈。法寶。教化一切諸菩薩眾。是為四十四。


疏 四中有法乳等三。同一演法。約資法身名乳。照了萬境稱燈。令其圓淨為寶。即演三德涅槃之法。亦成三德涅槃之益也。


鈔 四中有法乳者。論第三十八云。五想聽法。一如寶。二如眼。三如明。四大果功德。五無罪想。今云法燈。含明眼二義。大果即資法身。無罪總明離過。


*第八齒有一相。


如來齒有大人相。名普現光明雲。一一齒間相海莊嚴。若微笑時。悉放光明具眾寶色。摩尼寶燄右旋宛轉。流布法界靡不充滿。演佛言音說普賢行。是為四十五。


*第九脣有一相。


如來脣有大人相。名影現一切寶光雲。放閻浮檀眞金色。蓮華色。一切寶色廣大光明。照於法界悉令清淨。是為四十六。


疏 上二各應分出上下。放閻浮下。體嚴。以脣色赤好。如日初出紅蓮葉故。後照於下。業用。


*第十頸有一相。


如來頸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世界雲。摩尼寶王以為莊嚴。紺蒲成就。柔輭細滑。放毗盧遮那清淨光明。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是為四十七。


*第十一肩有五相。


如來右肩有大人相。名佛廣大一切寶雲。放一切寶色眞金色蓮華色光明。成寶燄網普照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菩薩。是為四十八。如來右肩復有大人相。名最勝寶普照雲。其色清淨如閻浮金。放摩尼光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菩薩。是為四十九。如來左肩有大人相。名最勝光照法界雲。猶如頂上。及以眉間種種莊嚴。放閻浮檀金及蓮華色眾寶光明。成大燄網充滿法界。於中示現一切神力。是為五十。如來左肩復有大人相。名光明徧照雲。其相右旋。閻浮檀金色摩尼寶王以為莊嚴。放眾寶華香燄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及以一切嚴淨國土。是為五十一。如來左肩復有大人相。名普照耀雲。其相右旋微密莊嚴。放佛燈燄雲。清淨光明充徧法界。於中顯現一切菩薩種種莊嚴悉皆妙好。是為五十二。


疏 右二左三或亦脫也。


*第十二胸有十一相。


如來胷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一切寶色種種光燄輪。充滿法界普令清淨。復出妙音宣暢法海。是為五十三。吉祥相右邊有大人相。名示現光照雲。因陀羅網以為莊嚴。放大光輪充滿法界。於中普現無量諸佛。是為五十四。吉祥相右邊復有大人相。名普現如來雲。以諸菩薩摩尼寶冠而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悉令清淨。於中示現去來今佛坐於道場。普現神力廣宣法海。是為五十五。吉祥相右邊復有大人相。名開敷華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寶香燄燈清淨光明。狀如蓮華充滿世界。是為五十六。吉祥相右邊復有大人相。名可悅樂金色雲。以一切寶心王藏摩尼王而為莊嚴。放淨光明照於法界。於中普現猶如佛眼廣大光明摩尼寶藏。是為五十七。吉祥相右邊復有大人相。名佛海雲。毗瑠璃寶香燈華鬘以為莊嚴。放滿虗空摩尼寶王香燈大燄清淨光明。充徧十方一切國土。於中普現道場眾會。是為五十八。吉祥相左邊有大人相。名示現光明雲。無數菩薩坐寶蓮華以為莊嚴。放摩尼王種種間錯寶燄光明。普淨一切諸法界海。於中示現無量諸佛。及佛妙音演說諸法。是為五十九。吉祥相左邊復有大人相。名示現徧法界光明雲。摩尼寶海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徧一切剎。於中普現諸菩薩眾。是為六十。吉祥相左邊復有大人相。名普勝雲。日光明摩尼王寶輪鬘而為莊嚴。放大光燄充滿法界諸世界海。於中示現一切世界一切如來一切眾生。是為六十一。吉祥相左邊復有大人相。名轉法輪妙音雲。一切法燈清淨香蘂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所有相海及以心海。是為六十二。吉祥相左邊復有大人相。名莊嚴雲。以去來今一切佛海而為莊嚴。放淨光明。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於中普現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及佛菩薩所行之行。是為六十三。


疏 初一當中。左右各五。今初卍字。正翻為吉祥海雲。以依形立名。故先標形相。應廻安名下。以屬體攝。無違前後。左右可知。


*第十三手有十三相。


如來右手有大人相。名海照雲。眾寶莊嚴。恒放月燄清淨光明。充滿虗空一切世界。發大音聲歎美一切諸菩薩行。是為六十四。如來右手復有大人相。名影現照耀雲。以毗瑠璃帝青摩尼寶華而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菩薩所住蓮華藏摩尼藏等一切世界。於中悉現無量諸佛。以淨法身坐菩提樹。震動一切十方國土。是為六十五。如來右手復有大人相。名燈燄鬘普嚴淨雲。毗盧遮那寶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成變化網。於中普現諸菩薩眾。咸戴寶冠演諸行海。是為六十六。如來右手復有大人相。名普現一切摩尼雲。蓮華燄燈而為莊嚴。放海藏光充徧法界。於中普現無量諸佛坐蓮華座。是為六十七。如來右手復有大人相。名光明雲。摩尼燄海以為莊嚴。放眾寶燄香燄華燄清淨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網。於中普現諸佛道場。是為六十八。


疏 分三。初九直語手相。右五左四者。或左脫一。或表右常用故。而前肩則右二左三。相通正等。右中六十六云。成變化網者。光化為網也。


如來左手有大人相。名毗瑠璃清淨燈雲。寶地妙色以為莊嚴。放於如來金色光明。念念常現一切上妙莊嚴之具。是為六十九。如來左手復有大人相。名一切剎智慧燈音聲雲。以因陀羅網金剛華而為莊嚴。放閻浮檀金清淨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是為七十。如來左手復有大人相。名安住寶蓮華光明雲。眾寶妙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如須彌燈。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是為七十一。如來左手復有大人相。名徧照法界雲。以妙寶鬘寶輪寶瓶因陀羅網及眾妙相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國土。於中示現一切法界。一切世界海。一切如來坐蓮華座。是為七十二。


疏 左中七十二云。因陀羅網為嚴者。即是網鞔之相。互涉入故。如來右手指有大人相。名現諸劫剎海旋雲。水月燄藏摩尼王一切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其中恒出微妙音聲滿十方剎。是為七十三。如來左手指有大人相。名安住一切寶雲。以帝青金剛寶而為莊嚴。放摩尼王眾寶光明充滿法界。其中普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是為七十四。


疏 次二左右指二相。


如來右手掌有大人相。名照耀雲。以摩尼王千輻寶輪而為莊嚴。放寶光明。其光右旋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一一佛身光燄熾然。說法度人淨諸世界。是為七十五。如來左手掌有大人相。名燄輪普增長化現法界道場雲。以日光摩尼王千輻輪而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於中示現一切菩薩。演說普賢所有行海。普入一切諸佛國土。各各開悟無量眾生。是為七十六。


疏 後二左右掌皆有千輪者。輪轂輻輞。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功。


*第十四陰藏一相。


如來陰藏有大人相。名普流出佛音聲雲。一切妙寶以為莊嚴。放摩尼燈華燄光明。其光熾盛具眾寶色。普照一切虗空法界。其中普現一切諸佛。遊行往來處處周徧。是為七十七。


疏 陰藏一相。猶如馬王。


*第十五坐處二相。


如來右臋有大人相。名寶燈鬘普照雲。諸摩尼寶以為莊嚴。放不思議寶燄光明。彌布十方一切法界。與虗空法界同為一相。而能出生一切諸相。一一相中。悉現諸佛自在神變。是為七十八。如來左臋有大人相。名示現一切法界海光明彌覆虗空雲。猶如蓮華清淨妙寶以為嚴飾。放光明網。徧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中普現種種相雲。是為七十九。


*第十六髀有二相。


如來右髀有大人相。名普現雲。以眾色摩尼而為莊嚴。其髀與腨。上下相稱。放摩尼燄妙法光明。於一念中能普示現一切寶王遊步相海。是為八十。如來左髀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無量相海雲。一切寶海隨順安住以為莊嚴。廣大遊行。放淨光明普照眾生。悉使希求無上佛法。是為八十一。


疏 左云隨順安住者。髀多行動。故須多寶。隨順而嚴。


*第十七腨有三相。


如來右邊伊尼延鹿王腨有大人相。名一切虗空法界雲。光明妙寶以為莊嚴。其相圓直善能遊步。放閻浮金色清淨光明。徧照一切諸佛世界。發大音聲普皆震動。復現一切諸佛國土。住於虗空寶燄莊嚴。無量菩薩從中化現。是為八十二。如來左邊伊尼延鹿王腨有大人相。名莊嚴海雲。色如眞金。能徧遊行一切佛剎。放一切寶清淨光明。充滿法界施作佛事。是為八十三。如來寶腨上毛有大人相。名普現法界影像雲。其毛右旋。一一毛端放寶光明。充滿十方一切法界。示現一切諸佛神力。其諸毛孔悉放光明。一切佛剎於中顯現。是為八十四。


疏 第三腨毛。通於二腨。若凖晉經。直云毛端。則通身一切毛也。義應如昔。則處成十九。


*第十八足有十三相。


如來足下有大人相。名一切菩薩海安住雲。色如金剛。閻浮檀金清淨蓮華。放寶光明。普照十方諸世界海。寶香燄雲處處周徧。舉足將步香氣周流。具眾寶色充滿法界。是為八十五。


疏 通分為七。初足下一相。畧無左右。而晉經足趺之後。別有足下千輻輪相。此必合有。故後品明足下輪相。名暜照王。今經千輪之言。乃在指間。或以常明易知。指間有異。故舉之耳。名安住者。以足下安平。一切著地。不容針故。


如來右足上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光明雲。一切眾寶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是為八十六。如來左足上有大人相。名普現一切諸佛雲。寶藏摩尼以為莊嚴。放寶光明。於念念中現一切佛神通變化及其法海。所坐道場。盡未來際劫無有間斷。是為八十七。


疏 二足上。


如來右足指間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法界海雲。須彌燈摩尼王千輻燄輪種種莊嚴。放大光明充滿十方一切法界諸世界海。於中普現一切諸佛所有種種寶莊嚴相。是為八十八。如來左足指間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海雲。摩尼寶華香燄燈鬘一切寶輪以為莊嚴。恒放寶海清淨光明。充滿虗空普及十方一切世界。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圓滿音聲卍字等相。利益無量一切眾生。是為八十九。


疏 三足指間。


如來右足跟有大人相。名自在照耀雲。帝青寶末以為莊嚴。常放如來妙寶光明。其光妙好充滿法界。皆同一相無有差別。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坐於道場演說妙法。是為九十。如來左足跟有大人相。名示現妙音演說諸法海雲。以變化海摩尼寶。香燄海須彌華摩尼寶。及毗瑠璃而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諸佛神力。是為九十一。


疏 四足跟。


如來右足趺有大人相。名示現一切莊嚴光明雲。眾寶所成極妙莊嚴。放閻浮檀金色清淨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其光明相猶如大雲。普覆一切諸佛道場。是為九十二。如來左足趺有大人相。名現眾色相雲。以一切月燄藏毗盧遮那寶因陀羅尼羅寶而為莊嚴。念念遊行諸法界海。放摩尼燈香燄光明。其光徧滿一切法界。是為九十三。


疏 五足趺。如來右足四周有大人相。名普藏雲。因陀羅尼羅金剛寶以為莊嚴。放寶光明充滿虗空。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坐於道場摩尼寶王師子之座。是為九十四。如來左足四周有大人相。名光明徧照法界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平等一相。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自在神力。以大妙音演說法界無盡法門。是為九十五。

 

疏 六足四周。因陀羅尼羅者。此云帝青。如來右足指端有大人相。名示現莊嚴雲。甚可愛樂閻浮檀清淨眞金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十方一切法界。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無盡法海種種功德神通變化。是為九十六。如來左足指端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神變雲。不思議佛光明月燄普香摩尼寶燄輪以為莊嚴。放眾寶色清淨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演說一切諸佛法海。是為九十七。


疏 七足指端。上六各左右為二。文顯可知。上來畧列九十七相。次第數名。譯者安置。既不說盡。豈不盈百。足下闕一。脣齶不開。設合此二。六根皆辨。耳何獨殊。若加兩耳。及足下一。則圓百數。以顯無盡。豈不玅哉。况此中所列。於三十二。尚有未盡。豈暜賢力不及百耶。晉經有遺。但九十四。亦無次第之數。故知九十七數。不在生情。配屬諸法。


*第三結畧顯廣。


佛子。毗盧遮那如來。有如是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一身分。眾寶妙相以為莊嚴。


疏 別說難周。故須結畧。非畧能盡。故須顯廣。一蕐藏塵。相已無邊。况十蕐藏。則無盡無盡。非暜眼者。安能覩歟。既三十二相。權實不同。互有互無。故不會釋。 如來十身相海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9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22:01:58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四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初大意三段。


疏 初來意者。前品明相。此品辨好。相好雖殊。俱用嚴身。以答前身及眼等。兼自在問。好依相有。德劣於相。故次明之。劣德之用。用成頓益。翻顯大相。德難思矣。


疏 二釋名者。如來。標人表德。隨好等顯德依人。隨好是體。隨逐大相。益姿好故。光明者用。功德者德。謂從好發光。光能益物。顯好之德。故以為名。如來之隨好等。亦如來有隨好等。通二釋也。


疏 三宗趣者。明好勝德為宗。令物敬修為趣。


論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說法之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何故名為隨好光明功德者。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蓮蕐藏世界微塵數。相海莊嚴其身。此品約其佛身。相中隨相無性功德故。以約行報得。成大人之相。隨行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以立品名。故以隨行破煩惱之玅理智慧。以成報相之光。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大人之相。約如來行生報得故。即令暜賢說。為暜賢行。是一切諸佛行故。此隨好光明。明法身根本智無性隨行。無體無相功德以為光明。能大利物。還以無形質無體性光照有緣。如無形質天鼓音聲說法。令解脫故。此品須來。然雖理行無二。同為一體。今約感果利物之殊。不可無其次第。三釋說教之主者。明如是玅理之果。寶手是引接義故。表以法身玅慧性光。引接一切眾生。故立此品。何故如來自說。如來自說此品者。明佛果中二愚。一數法廣大愚。二隨好光明功德愚。此二位法。非諸菩薩智所及。至佛果滿方明。以理智法身。但與行作無依之體。達妄之緣。其行中所感功德之相。即屬暜賢行成。即暜賢自行報生。還令暜賢自說自行報終之果。阿僧祇品。是數法廣大。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體無性無依功德故。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暜賢行之所及故。但與行為依止故。是當暜賢行滿。佛果位終之法。是故如來自說明當位自說自位法門。令後學者不惑故。


*次釋文中二。先畧。後廣畧中二。先標果好。二舉因對顯。今初。


爾時世尊。告寶手菩薩言。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名圓滿王。此隨好中出大光明。名為熾盛。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


疏 佛自說者。有二意故。一僧祇因終。此品果極。故二皆佛說。二好用劣相。而用難思。恐物不信。故佛自說。告寶手者。亦有二義。一說手隨好。彼主此門故。二令當寶重起信手故。有隨好者。總相舉也。即足下之好。與後名同故。德用周僃。故云圓滿。攝益自在最勝名王。光名熾盛者。如日具德。由此復能攝諸眷屬。百萬等顯多。復云七者。淨七支。修七覺。照七地故。


鈔 照七地者。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即是初地。四正行地。從二地至七地。五決定地。八地。六決定行地。九地。七到究竟地。從十地至如來地。


*第二舉因對顯。


佛子。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得十種清淨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咸生歡喜踊躍稱慶。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愛樂。彼天生已。此鼓發音而告之言。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於如來所種諸善根。往昔親近眾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於彼命終。來生此天。


疏 舉因對顯者。為顯勝故。此有數重。一以相德深廣。言不能僃。故置之說好。二好德復多。以三十二相。既有八十隨好。十蓮蕐藏之相。好彌多矣。且舉其一。三一中置勝。但說劣者。故明足下。四足下一好。復有多光。但說一光。五果位一光。亦不可說。故寄因顯。因光成益。三重頓圓。況果一光。如是展轉。況於諸相。況復總說如來諸德。果海絕言。亦斯義矣。文中二。先光照分齊。即前圓滿好中放光。故不別標放處。而非前光。好具多光故。後彼世界下。光所成益。於中二。先令離苦。淨宿善益。後從彼命下。轉報生天。得聞法益。於中初示宿因謂昔近善友。必聞暜法。成金剛種。心不放逸。顯曾修行。種諸善根。通見聞等。次毘盧下。顯其現緣。後於彼下。結因屬果。文從畧故。結屬生天。理實息苦。及淨眼等。皆由此因緣也。是知佛光等照。不種善因。無斯勝益。何以一光。頓成斯益。無盡功德之所顯故。純淨法界之所流故。非如權教。八十隨好但嚴於形。生信而已。此中畧無墮獄之因。謂雖修乘戒行寬故。


鈔 謂雖修乘者。初地已引。別有一解。以全悟意。往昔親近眾善知識。親近法蕐涅槃經等眾善知識。心不放逸。顯曾修行。依諸經修行。後聞此經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便生毀謗。故墮地獄。由聞歷耳。種金剛種以為宿因。毘盧遮那大威神力。以為現緣。因緣相資。頓升十地等。據此。即非是戒緩墮於地獄。故十地品云雖此眾淨廣智慧。甚深明利能決擇。其心不動如山王。不可傾覆逾大海。有行未久。十生五生。解未得。未有蕐嚴圓融之解。隨識而行不隨智。聞此生疑墮惡道。我愍是等故不說。此即是生疑墮地獄。又偈讚品云。如來廣大身。究竟於法界。不離於此座。而徧一切處。若有聞此法。恭敬信樂者。永離三惡道。一切諸苦難。釋曰。定知不是戒緩。又出現品云。如乾草(艹*積)等須彌。投芥子火必燒盡。供養如來少功德。必令滅苦至涅槃。何以故。性究竟故。全悟雖是後軰。不忍見疏。失於經意。所以扶同拯教。異於古人。緣疏已行。不可改疏。請後賢審詳。


*第二廣辨。但廣於因。果難說故。文中亦二。先廣淨宿善益。後廣聞法益。今初。


佛子。菩薩足下千輻輪。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四十種光明。中有一光。名清淨功德。能照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隨諸眾生種種業行。種種欲樂。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


疏 摧下惡趣之苦。放足下輪光。四十光者。表四十位。無不照故。中有一者。置廣說畧。能照已下。分齊過前。隨諸已下。淨惑成德。故前光受清淨等名。以重況輕舉阿鼻耳。


*第二廣聞法中。長分為六。一畧標勸誨。二爾時諸天子下。聞已生疑。三是時天鼓下。總示所因。四諸天子如我說下。正明勸教。五時諸天子聞是音下。依勸詣佛。六說是法時下。見聞益深。


既生天已。聞天鼓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汝當敬禮。爾時諸天子聞天鼓音。如是勸誨。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發此微妙之音。是時天鼓告諸天子言。我所發聲。諸善根力之所成就。


疏 前三可知。


*四正明勸教。有四。


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諸天子。如我音聲。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業報成佛。亦復如是。非十方來。


疏 一以己喻佛。無我無來。


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獄。地獄及身。非十方來。但由於汝顛倒惡業愚癡纏縳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來。諸天子。我天鼓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羅蜜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淨音聲。示現如是種種自在。諸天子。譬如須彌山王。有三十三天上妙宮殿種種樂具。而此樂具。非十方來。我天鼓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


疏 二以他喻己。顯來即無來。文有三喻。竝顯可知。然惡業善根。是來因緣。因緣無性故。來即無來。非先有法在十方中。從彼來也。故因緣者。即是智慧。智慧之法。本非因緣。云何念言。有何因緣。


鈔 然惡業下。遮難釋文。恐有難言。地獄及身。既由惡業。即從惡業中來。前業成佛。即從善根中來。何以竝言非十方來。故今釋云正由從業。即是從緣無性。來即無來。若不從緣。則有定性不得無來。中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即無定性。若無定性者。云何有是法即因緣故空義耳。故因緣者。即畧暗引涅槃二十一為證前疏已引。彼經云。智慧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問於因緣。今取此勢。汝諸天子。何因向疑。何因發此微玅之音。


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末為塵。我為如是塵數眾生。隨其所樂而演說法。令大歡喜。然我於彼不生疲厭。不生退怯。不生憍慢。不生放逸。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住離垢三昧亦復如是。於右手掌一隨好中放一光明出現無量自在神力。一切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知。況諸眾生。


疏 三以己況佛難思之境。合中舉手隨好者。別舉顯勝。上救下趣。故舉足光。今約現通。故說手也。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樂具。著五欲樂。障諸善根。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捨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而能出生無量無邊不思議事。汝天子天女亦復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種種上妙宮殿園林。如我天鼓不生不滅。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生不滅。汝等若能於此悟解。應知則入無依印三昧。


疏 四正勸往詣。誡不應留。於中二。先總誡勸。後著五欲下。廣釋。於中亦二。先釋前誡。有法喻合。後諸天子下。釋勸。於中有六。一順釋。為報恩故。二諸天子其有下。反釋。三諸天子汝等下。示其恩相。四汝等今者下。勸往增善。五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下。示法令修。謂說二空。非男女喻。以顯人空。不生滅喻。以顯法空。六汝等若能下。勸修成益。言無依印者。既解悟無生。則能所雙絕。儻然靡據。故曰無依。以斯智印。印定萬法。不收不攝。任心自安。故稱三昧。


*第五依勸詣佛中分五。一獻供不遇。二時有下聞其所在。三時諸天下。觀見下生四諸天子眾下。發心欲往。


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萬華雲。一萬香雲。一萬音樂雲。一萬幢雲。一萬蓋雲。一萬歌讚雲。作是化已。即共往詣毗盧遮那菩薩所住宮殿。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欲申瞻覲而不得見。時有天子作如是言。毗盧遮那菩薩。已從此沒。生於人間淨飯王家。乘栴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時諸天子以天眼觀見菩薩身。處在人間淨飯王家。梵天欲天承事供養。諸天子眾咸作是念。我等若不徃菩薩所問訊起居。乃至一念於此天宮而生愛著。則為不可。時一一天子。與十那由他眷屬。欲下閻浮提。


疏 前四可知。


*五教見佛儀。於中二。先教識受生。令捨曲見。後教發心悔過。令其必見。今初。


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菩薩摩訶薩入離垢三昧亦復如是。非眼所見。而能處處示現受生。離分別除憍慢。無染著。


疏 由前不遇。後覩下生。不離有無。情存彼此。故示體用。顯無生現生。文中有法喻合。法中先誡其曲見。後但以下。示其正見。是知佛化所生。非歿生也。


鈔 先教識者。涅槃二十一說。若見如來實王宮生。納妃生子。雙林滅等。是二乘曲見。是知已下。即淨名經觀眾生品。舍利弗問天女。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日。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非沒生也。


疏 二諸天子如我下喻。三菩薩下合。於中先明法身無生。徧而叵見。後而能下。應無不生。即處處皆有。有感此中亦見何須更下閻浮。離分別下。顯應生之德。拂其諸見。以無分別智而生。非謂有選生處。雖處王宮而無憍慢。諸天圍遶而無染著。


*第二教發心悔過中三。先標教誨。次徵問其方。後如法正教。夫欲悔過。須識逆順十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隆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鈔 夫欲悔過下。先明所治之病。此即天台止觀之意。今初。但畧彼名。若具云。一自從無始。闇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我人。計我人故。起於身見。由身見故。妄想顛倒。由顛倒故。起貪嗔痴。痴故廣造諸業。業則流轉生死。二者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勸惑我心。倍加隆盛。三者內外惡緣既具。則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善。都無隨喜。四者縱恣下七全同。但八言虜扈者。亦云跋扈。皆不尊敬貌。下結云。是為十種順生死流。昏倒造惡。如廁蟲樂廁。不覺不知。積集重累。不可稱計。四重五逆。極至闡提。生死浩然。而無際畔。


*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尅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今此三叚。文皆具有。而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勝劣言故。


鈔 次起十種下。二顯能治之藥。彼云。今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心。翻除惡法。先正信因果。決定孱然。業種雖久。久不敗亡。終無自作。他人受果。精識善惡。不生疑惑。是為深信。翻破一闡提心。二自愧尅責。鄙極罪人。無羞無恥。習畜生法。棄捨白淨第一莊嚴。咄哉無鈎。造斯重罪。天見我屏罪。是故慚天。人見我顯罪。是故愧人。以此翻破無慙無愧心。三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寄。聖賢呵棄。無所恃怙。年事稍去。風刀不賒。豈可宴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詐眠望脫。忽聞斷頭。心大驚怖。遭生老病。尚不為急。死事不賒。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履湯火。六塵五欲。不暇貪染。如阿育王弟。坐於御牀。希大帝王。聞旃陀羅。朝朝振鈴。一日已盡。六日當死。雖有五欲。無一念受。行者怖畏。苦到懺悔。不惜身命。如野干決死。絕無思念。如彼怖王。以此翻破不畏惡道心。四當發露。不覆瑕疵。賊毒惡草。急須除之。根露條枯。源乾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葉頭陀。令大眾中發露。方等令向一人發露。其餘行法。但以實心向佛像前。自求改革。如隱處有癕。覆諱不治。則致於死。以此翻破覆藏罪心。五斷相續心者。一懺己後。更不復作。若懺悔已。更重作者。譬如王法。初犯得輕。若更作則重。初入道場。罪則易滅。更作難除。若能吐之。云何更噉。以此翻破常念惡事心。六發菩提心者。昔自安危人。徧惱一切境。今廣起兼濟。徧至虛空界。利益於他。以此翻破於一切處起惡心也。七修功補過者。昔三業造罪。不計晝夜。今善身口意。策勵不休。匪移山岳。安填江海。以此翻破縱恣三業之心。八守護正法者。昔自滅善。亦滅他善。不自隨喜。亦不喜他。今守護諸善。方便增廣。不令斷絕。勝鬘經云。守護正法。攝受正法。最為第一。翻破無隨喜心。今疏但云。隨喜他善者。取意對上耳。九念十方佛者。昔親狎惡友。信受其言。今念十方佛。念無等慈。作不請友。念無等智。作大導師。翻破順惡友心。十觀罪性空者。了達貪欲嗔痴之心。皆是寂靜門。何以故。貪嗔若起。在何處住。知此貪嗔。住於妄念。妄念住於顛倒。顛倒住於身見。身見住於我見。我見則無住處。十方諦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如日出時。朝露皆失。一切諸心。皆是寂靜門。樂寂靜故。以此翻破無明昏暗。是為十種懺悔。順涅槃道。逆生死流。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云何懺悔。設入道場。徒為苦行。終無大益。向以起心者 。從微至著。故翻破。則從粗至細。謂先起信心。次生慚愧等。如垢衣受垢。先微後著。洗濯之時。先去粗垢。後除細垢。言此中則以勝劣言故者。謂菩提心最勝等故。


*今初標教誨。


諸天子。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治其意。住善威儀。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等頭。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舌。以盡法界眾生數等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疏 教誨中。文有四節。治其六失。一發菩提心。為懺所依。以是行本。攝眾德故。首而明之。翻昔惡心徧布。自安危人。今悲覆法界。廣利有情。


鈔 一發菩提心者。依菩提心懺。方為真懺。不發心懺。非是真善故。五十八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故。以是行本下。通不次妨。義如前說。


疏 二淨治下。令淨三業。為能懺體。淨治其意是意止行。住善威儀。義通止作。謂當發露不覆瑕疵。及斷相續心。翻前六七。三悔除一切下。令懺四障。即所滅之非。謂惑業苦。業報二障。約因果分異。既懺報障。則怖畏惡道。以翻不畏。天子新從彼來。故不廣明。於煩惱中利鈍分二。邪見斷善最可畏故。別明見障。又障所知。亦見障故。餘如別說。四以盡法界下。運心暜徧。令無不盡。由昔起過。既徧諸境。今悔昔非。故暜運三業。等眾生界。一一佛前。及眾生前。皆發露懺悔。既人天凡聖。皆對懺悔。則自愧尅責。翻無慚愧。由意徧運。令身口徧。頭即頂禮。兼身為總。五輪著地。此言徧者。為以何徧。故下次言。善三業徧。此即修功補過。翻縱恣三業。


鈔 於一一佛前者。佛為懺悔之主憑佛能除。眾生是所觀對之境。昔曾惱害故。既於人天者一一眾生中。有天一一佛前。即聖。聖天見我屏過。人見我顯過。故為慚愧。此一叚疏用一叚經。而有二意。一以徧對翻無慚愧。二由意徧運下。亦以徧對翻第四縱恣三業。


*第二徵問其方。


時諸天子聞是語已。得未曾有。心大歡喜而問之言。菩薩摩訶薩云何悔除一切過惡。


疏 上言猶畧。餘義未盡。故次徵之。


*第三如法正教正教觀罪性空。兼顯妄計我人。撥無因果。外遇惡緣。而文分二。先明發聲之因。


爾時天鼓。以菩薩三昧善根力故。發聲告言。


*後正說教誨。於中分五。一別觀業空。二總觀四障。三別觀見惑。四對業觀報。五總結懺益。今初。


諸天子。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


疏 業為報因。三障首故。非先有體。從十方來正顯空義。但從顛倒生。釋空所以。由業障海從妄想生。故無自性。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則決定無疑。能如是知。即名菩薩。


鈔 由業障海下。即暜賢觀經。引此成上二義即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也。言令此空慧與心相應者。亦即暜賢觀經。


*第二總觀四障。


諸天子。如我天鼓。說業。說報。說行。說戒。說喜。說安。說諸三昧。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說我。說我所。說眾生。說貪恚癡種種諸業。而實無我。無有我所。諸所作業六趣果報。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疏 即天鼓說法無說喻。以喻俗有真無。先喻中。初舉所治。謂業報二障。後說行等五。即是能治。謂行善。止惡。喜他。安他。住定。


鈔 以喻俗有者。即中論意。緣生幻有為俗。無性空理為真。


疏 後諸佛下合。於中先隨俗說有。言我我所者。即是見障。說貪恚癡。即煩惱障。後而實下。勝義實無。有無二文。三障影畧。既無我所。翻破第一妄計人我。


鈔 有無二文者。謂說有中。畧無報障。說無之中。畧無煩惱。從既無我下。會前十心。


*第三別破見惑。


諸天子。譬如我聲。不生不滅。造惡諸天不聞餘聲。唯聞以地獄覺悟之聲。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非生非滅。隨有修集。則受其報。


疏 見惑深險。故廣破之。文有三喻。一鼓無生滅隨聞喻。喻業雖無生。隨修感報。謂向觀業空。為遣執有。若謂為空。諸佛不化。故今顯非斷無。翻破撥無因果。


鈔 若謂為空者。中論云。諸佛說空法。為離於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故今顯下。會上十心。以是緣成無性之無。故非斷無。所以經言。而受其報。亦同淨名。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聲。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無有間斷。若來若去皆不可得。諸天子。若有去來。則有斷常。一切諸佛終不演說有斷常法。除為方便。成熟眾生。


疏 二聲無去來喻。喻歸中道。定有即常。定無則斷。俱亦是二。故雙破二見。顯離斷常。文中先喻。諸天子若有下合。若有可來即常。去而不來則斷。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


鈔 中論偈云。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說。


諸天子。譬如我聲。於無量世界。隨眾生心。皆使得聞。一切諸佛亦復如是。隨眾生心悉令得見。


疏 三鼓聲隨心喻。喻佛由心見。遣其心外定執。懺主令其真念十方諸佛。翻破外遇惡緣。


鈔 令其真念者。若不了唯心。見從外來。取色分齊。豈知即心即佛。若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真念佛。善知識云。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佛無形相。心無生滅。心境一致。故為真念。


*第四對業觀報。


諸天子。如有頗梨鏡名為能照。清淨鑒徹。與十世界。其量正等。無量無邊諸國土中。一切山川。一切眾生。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現。諸天子。於汝意云何。彼諸影像。可得說言來入鏡中。從鏡去不。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雖能出生諸業果報。無來去處。諸天子。譬如幻師。幻惑人眼。當知諸業。亦復如是。


疏 文有二喻。一鏡像體虛喻。喻雖有而無。謂鏡像依鏡現。像非去來。果報由業生。何有來去。二幻師惑眼喻。喻業招報。雖無而有。又業亦如幻。又幻非有無。即中道矣。


*第五總結懺益。


若如是知。是真實懺悔。一切罪惡悉得清淨。


疏 可知。


*第六見聞益深中二。先明餘眾益。


說此法時。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兜率陀諸天子得無生法忍無量不思議阿僧祇六欲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捨女身。發於無上菩提之意。


疏 以三昧力。聲暜聞故。


鈔 以三昧力者。釋妨。妨云。此土兜率天鼓說法。云何益及百千億等剎耶。答意可知。


*後正辨當機益。於中二。先一重益。後其諸香雲下。展轉益。今初。


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迴向。得十地故。獲諸力莊嚴三昧故。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悔除一切諸重障故。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七寶蓮華。一一華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諸菩薩一一隨好。放眾生數等光明。彼光明中。有眾生數等諸佛。結跏趺坐。隨眾生心而為說法。而猶未現離垢三昧少分之力。爾時彼諸天子以上眾華。復於身上一一毛孔。化作眾生數等眾妙華雲。供養毗盧遮那如來。持以散佛。一切皆於佛身上住。


疏 文二。先得法益。後以眾生下。見佛益。今初皆有故字。義似牒前為因。則見佛為益。而前來未有得十地等處。為何所牒。是以晉經皆無故字。應言聞說暜賢廣大迴向故。便得十地。獲諸力莊嚴三昧。上句得位下句成行。分得十力為莊嚴故。二明見佛益中三。一明見因。二即見下。正明見佛。三爾時下。敬心興供。言以上者。上來持蕐詣佛。猶未散故。毛孔出蕐者。已得地位故。上所持中。有香葢等故。下見香見葢。竝皆成益。


*第二展轉益中二。一聞香益。二見葢益。竝依前供成。今初。


其諸香雲。普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世界。若有眾生身蒙香者。其身安樂。譬如比丘入第四禪。一切業障皆得消滅。若有聞者。彼諸眾生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瞋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了知如是。悉是虗妄。如是知已。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


疏 有法喻合。法中由脫障故。得解脫樂。故喻四禪。無八災患。若有下合。由滅障故。得淨善根。是為益相。文中先顯所滅。即八萬四千。古有二釋。一云。眾生煩惱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復各有十。即為一百。計應分為九品。但上品重故。開為三品。中下輕故。各為一品。合為五百。復於內外境起。謂自五塵為內。以他五塵為外。一一各五百。即為五千。別迷四諦。則成二萬。并本一千。則有二萬一千。依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經文自具。二有云。以十惡為本。展轉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自他五塵為一千。正迷十諦法門。謂四諦。三諦。二諦。一諦。或迷說成諦等十諦。或迷十善。故成一萬。然迷十諦。空有不同。分成二萬。或迷十善二諦。亦分二萬。并本一千。餘如經辨。然二皆有理。任情去取。更有異釋。如賢劫經等。非今經意。


鈔 或迷說成者。即五地中十諦之義。


疏 後了知下。能滅。謂了惑本虛。居然不生。故晉經云。此諸煩惱。皆悉除滅。除滅故清淨。惑亡智顯。即自在光明。善根成就。言香幢雲者。即九地善根。至下當明。


*第二明見葢益。於中二。先正明得益。二明攝化轉益。今初。


若有眾生見其蓋者。種一清淨金網轉輪王一恒河沙善根。


疏 準晉經云。種一恒河沙轉輪聖王所植善根。所謂白淨寶網輪王等。是則多箇輪三。非一輪王之多善也。梵本亦然。而言清淨金網者。準瓔珞上卷。金輪在十迴向。初地已上。皆是琉璃輪。而增寶數為別。是知舊譯為寶網者。勝金網也。言一恒沙者。謂從九地已還。乃至十住銅輪。以此十地所化分齊。比前如恒沙矣。故晉經云。寶網輪王等。等取前也。


*第二攝化轉益中二。先明得位益。後成德益。今初。


佛子。菩薩住此轉輪王位。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教化眾生。佛子。譬如明鏡世界月智如來。常有無量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化現其身而來聽法。廣為演說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間斷。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菩薩安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亦復如是。若有暫得遇其光明。必獲菩薩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


疏 有法喻合。法中直明攝化分齊。已如前釋。喻中初化無間斷。喻上法中教化眾生。後若有聞名必生其國。喻下合中遇斯光明獲十地位。後合中。初句總合。準晉經。亦復如是下。欠放曼陀羅自在光明之言。今經影在後喻合中。若直云得遇斯光。前文無放光處。為遇何耶。言得十地者。此品總有三重。皆得十地。故名展轉益。一諸天子聞鼓說法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出蕐葢雲。見者得輪王位。即是十地。三輪王放光。遇者復得十地。此三位皆齊等。同時頓成。各塵數多類。總是一隨好中一光之力。餘光好等。彌更難說。言以先修行善根力者。顯頓益之因。因聞暜法。修暜善故。


鈔 今經影在者。出今經闕光之理。即後得初禪喻合中。經云。菩薩摩訶薩。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放摩尼髻清淨光明是也。若直云得下。以理成立。


*第二成德益中。先喻。


佛子。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所有宮殿。而得受於梵世安樂。得諸禪者。悉亦如是。


疏 喻意云。欲界修得色定。以欲界眼見色界境。喻菩薩頓證。未轉凡身。見十地境。以法力故。是則三祇可一念而届者。明一攝一切故。塵劫不窮一位者。明一切攝一故。如是遲速自在。是此圓教。非餘宗也。


*二合中。初正明得益。後顯境分齊。今初。


菩薩摩訶薩。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放摩尼髻清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清淨眼。乃至十種清淨意。具足無量甚深三昧。成就如是清淨肉眼。


疏 言得菩薩第十地者。猶是牒前合中。以德依地成。所以重牒。不然。則成兩度放光。各得十地。言成就如是清淨肉眼者。謂上諸德十眼。皆依凡身肉眼而成。故就結之。


鈔 猶是牒前者。即是前明鏡世界喻中。合文云。菩薩安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亦復如是。若有蹔得遇其光明。必獲菩薩第十地位。以德依地成下。出重牒所以。不然下。反以成立。


*後顯境分齊者。即顯肉眼境界廣大。肉眼尚爾。餘眼玄玅。不可說也。文中三。初假設譬喻以顯境多。次正明能見。後結德有歸。今初。


佛子。假使有人。以億那由他佛剎碎為微塵。一塵一剎。復以爾許微塵數佛剎碎為微塵。如是微塵。悉置左手。持以東行。過爾許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此微塵。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悉以集成一佛國土。寶手。於汝意云何如是佛土廣大無量。可思議不。答曰。不也。如是佛土。廣大無量。希有奇特不可思議。若有眾生聞此譬喻。能生信解。當知更為希有奇特。佛言。寶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記。決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獲如來無上智慧。寶手。設復有人。以千億佛剎微塵數如上所說廣大佛土末為微塵。以此微塵。依前譬喻。一一下盡。乃至集成一佛國土。復末為塵。如是次第展轉。乃至經八十反。


疏 分三。初明一重廣大。二寶手於汝意下。問答顯廣。三寶手設復下。復積前數。重顯廣大。


*第二正明能見。


如是一切廣大佛土所有微塵。菩薩業報清淨肉眼。於一念中。悉能明見。亦見百億廣大佛剎微塵數佛。如頗梨鏡。清淨光明。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


疏 先見前廣剎之塵。肉眼能見。已是超勝。況一念耶。次亦見下。明見多佛。後如玻瓈下。明見之相無心。無來去矣。


*第三結德有歸。


寶手。如是皆是清淨金網轉輪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疏 歸輪王善。差別因果竟。此品之末。經來未盡。


鈔 此品之末者。以說展轉益竟。應須結歸本光。及隨好力。并現瑞成益等。今竝無此。明是未盡。


論 隨文釋義者。於此品中。十三段文。約立三門。一說光明所因。從何所來。二蒙光觸者。以何因緣。三明天鼓從何所因而能說法。第一說光所因從何所來者。從如來自體性自清淨法身根本無依住智自性清淨功德所生。能成相好。無所依止。故名隨好光明功德品。此之光明。一切眾生同共有之。為不以暜賢行願。助揚顯發。不能顯現。暜賢願行。不以此光明體。亦不能得成法界無限大用。是故此經名為覺行互嚴經。至此二行圓滿。遂乃各各自顯其功。前品大人之相。因暜賢行成。還令暜賢說故。此品隨好光明。是佛自果無作法身無依住根本智光。是佛自說。但依教主。以取經意。舉光之中。其隨好光無量。今依此品。畧舉其三。一初舉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名圓滿王者。都陳根本智無依無性。而能暜照自在。名圓滿王。別舉此光中隨用云。此隨好中出大光明。名為熾盛。此明隨用能破迷惑。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者。此明隨用僃根。七百者。都數約七菩提分。息六道苦。乃為七百。百者。數之長也。皆令發起一乘中十地道故。為此光體。是佛果光。光所及者。皆依本故。次舉兜率天為菩薩時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塵世界。地獄眾生得眾苦休息。得十種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捨地獄身生兜率天。聞天鼓音而為說法。得離垢三昧。登十地道。此明光照往因。十信解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惡道者。遇光苦息。三業復本。此明三生成果。第一生修十信解心。心不精專。作諸惡業。第二生惡道住地獄中。三蒙光照觸。苦息生兜率天。天鼓響音告法。成十地果。此為三生。若也於此教中。依智發心。專求不懈。無放逸心。修方便定。入佛智慧。生如來家。為佛真子。便名成佛。如輪王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輪王相。雖未當位。是王真種。體無差別。如是十住初發心菩薩。創從信種。修方便定。自顯正智。生如來家。雖未有神足通力當其佛位。然其真智慧種。與佛不殊。從此一生。加行修治。隨其正智。入變易生。神通自在。如人一生身語意業。修有為十善。尚得生天。報得天神通。何況正智慧現前。法身體會。無心作惡。專學慈悲。豈可不入變易生身也。若也直約第一義論。通於生死。總為變化。悟智即佛。不約神通。為神通是利眾生之權方便故。若直取覺義。智是正覺自餘神通降生成佛。總屬行收。今至此品。明覺行圓滿佛。前之二種光明。一名圓滿王。一名光幢王者。且約佛果法身根本智圓明破惑之大用。一切修道。不會此根本智光。無成佛期。二舉足下千輻輪光名圓滿王者。明成菩薩升進加行之光。為足表所行。行故。常放四十種光明者。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地前 四位也。中有一光。隨於一切六道種種諸欲所樂。皆令成熟。乃至阿鼻地獄受無間苦。遇斯光者。皆生兜率天。天鼓響音說法。及以悔除諸惑。得離垢三昧。或得無依智。印定一光。是一切六道應根起信之光。餘三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加行成十地道果滿之光。為地前三賢位。是圓會悲智。願行已終。十地但成此地前十迴向之功。不別有位。以此但放四十光明。不放五十也。無功之果。是佛自位。不屬行故。明足下光。是表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願行之位。十地約法而成。功滿前願故。三右手掌中。一隨好光明出現無量自在神力者。此表引接光。以手是引接義故。此乃宜同一切世間三界所行方便。非世間天人及三乘所知故。且舉此三種光明。僃世諸有已徧。自餘廣多不論。第二蒙光觸者。何因緣者。經意明先世有信心故。如經云。汝往昔親近眾善知識。即明昔曾有信心之種。雖造惡業。生於地獄。為有信種。光及其身。苦息種存。便能發意。捨身生天。若無先世信種。設光照身者。不覺不知。三明天鼓從何所因緣而能說法。如經云。但以毘盧遮那三昧力故。般若波羅蜜威德力。故出音聲。大約三緣而得聞之。一毘盧遮那菩薩三昧之力。二於無體性三昧中。有自在無作玅慧。三眾生昔曾聞此無性法身大智慧之種。方堪得聞如是玅聲。迷除得道。如離垢三昧者。是無性玅理。自體無中邊。等虛空性。性自無垢。具無限智慧知見。自無我所。須以方便定發起方明。如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是也。又如善財於玅峯山上。得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者是也。總是十住初心。創始發顯故。至此品中。不離初處滿故。還向暜光明殿。說十信心處。說此十一品。十一地。及佛果之門。表此意也。不離一念。不隔一時而成果故。方便三昧者。任無作性。蕩然自定。不收不攝。任心自安。萬惑自淨。道自現爾。方可任用施為。不失其理。然以暜賢願行。方成悲智大用無作法界緣起之門。一如其上五位進修行者是也。若約此品法門。天鼓所說無生理智。及說悔除過惡之法。甚善甚玅。修道發菩提心者。可以持誦作意。倣而學之。以方便定慧力。勤思觀察。還同此品。剎那成佛。於中法門融通次第。具如此品。此暜光明殿中十一品法。是都該一部。及無盡古今。總不移毫念也。須當如是信解修行。名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故。當知十地及等玅二位總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法則而成。 隨好品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9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22:24:04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五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初大意三叚。


疏 初來意者。先通後別。通謂二品明出現因果。故次來也。亦名平等因果。謂會前差別因。成此暜賢之圓因。會差別果。成性起出現之果。又前約修生。此約修顯故。若爾。何以更無別問。復何以差別果終而無瑞證。平等因竟。便有瑞耶。即以此義。顯是會前。若更別問。便有隔絕。欲會前故。不以瑞隔。暜法希奇。因果各瑞。又前應有瑞。經來未盡故。所以無耳。


鈔 若更別問下。別答三問。初答不問之難。二欲會前故。不以瑞隔。通前第二差別果終而無瑞難。三暜法希奇下。通第三平等因竟。便有瑞難。又前應有下。第二經來未盡答。以第四十八經終。無結束故。此後更合有經。然此但通第二前無瑞證難。


疏 別謂此品先因後果。義次第故。亦遠答前第二會初所行問。及不思議品念請本願問故。前雖已答。下二深玅。故重明之。亦猶相海隨好。而玅中之玅。古德別為一叚因果。


鈔 古德等者。然平等因果。乃是古意。為欲順古。故為此通。若疏正意。欲將五品。皆答所成果問。已如不思議品初說。


疏 二釋名者。初通顯二品義名。依性起修。依性起用。差別相盡。因果體均。故云平等因果。又因是果因。量周法界。果是果果。境界如空。因果俱盡未來。利樂含識。故名出現。


鈔 初通顯二品。疏文二。先約平等釋。於中亦二。先約同歸一理。所以平等。依性起修約因。起用約果。相盡同真。所以平等。後又因是果因下。約二事交徹。故云平等。以是得果不捨之因。故云因是果因。依果起果之果。故云果是果果。如空法界。二文影畧。


疏 別則品名暜賢。即標人顯法。明此行法。非次第之法。行者。顯法非人。德周法界為暜。至順調善曰賢。依性造修曰行。然暜賢行。諸經多有其名。品中雖廣。今畧顯十義以表無盡。一所求暜。謂要求證一切如來平等所證故。二所化暜。一毛端處有多眾生皆化盡故。三所斷暜。無有一惑而不斷故。四所行事行暜。無有一行而不行故。五所行理行暜。即上事行。皆徹理源。性具足故。六無礙行暜。上二交徹故。七融通行暜。隨一一行。融攝無盡故。八所起用暜。用無不能。無不周故。九所行處暜。上之八門。徧帝網剎而修行故。十所行時暜。窮三際時。念劫圓融。無竟期故。上之十行。參而不雜。涉入重重。故善財入暜賢一毛所得法門過諸善友不可說倍。又上十行。通收為二。若位後暜賢。則得果不捨因。徹窮來際為暜賢行。以人彰法。則暜賢之行。若位前位中暜賢。則以德成人。但修暜行。即曰暜賢。亦則暜賢即行。但從行名故。


疏 三宗趣者。亦先通後別。通以二品明平等因果為宗。會前差別為趣。別以此品明平等圓因為宗成平等果無二為趣。


論 將釋此品。約作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說教之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暜賢行品。為明從初會菩提場。如來是佛果。如十暜賢菩薩。并已下菩薩神天等眾。是佛暜賢行故。從第二會暜光明殿。說不動智佛無礙智等十智如來。以成十信心。明其能信自心是不動智佛。是自心之本果。餘九亦然。文殊師利覺首目首等十首菩薩。是自身所行暜賢之行。以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十一地。所有十十等佛號。十十等菩薩名。乃至無量佛號。無量菩薩名。皆是自身自心進修佛果。自暜賢行。直至於此暜賢行品。是一箇自心佛果。一箇自心暜賢行。至如來出現品。方明自己佛果現。理智體用方終。以此出現品中如來放睂間光灌文殊頂。口中光灌暜賢口。令其理智法身玅慧。文殊師利共暜賢菩薩自相問答。如來出現所有境界。方明自身理智玅慧。暜賢行海。佛果進修。始終圓滿。付囑流通。亦在出現品內。離世間品。是佛果後常道無始終暜賢行故。法界品。是佛常道法界。如以佛果後暜賢行。依義亦可作利世間品。是自己道行已滿。純是利益世間。無世間可離。無出世間可至故。以暜賢行恒利益眾生為本故。餘義至後品重明。以此品。通該十信已來。至出現品。一勢始終因果本末以立其品名。大約此一會。十定已來十一品經。總以十定之體通收。始末不出一剎那際故。此品以明佛果位內自行暜賢行滿故。以立其名。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前品果極。性智光明以利眾生。此品明暜賢行能利物故。有理智無行。理智乃處俗不圓。有行無理智。其行無由出俗。故理行體徹。方成不二自在之門。以此。此品須來。三釋說教之主者。此品何故暜賢為能說教之主者。為此品行門。是暜賢之行滿故。還令暜賢自說。明暜賢是法身本智玅理之用故。二法獨行。即不圓故。先舉法身性智之光。次說暜賢之行故。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長科為十五叚。如文。


*次正釋文中二。此品辨因。後品明果。前中亦二。先長行直明。後以偈重顯。前中又二。先正說。後瑞證。今初亦二。先明說因。後正陳今義。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大眾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隨眾生根器所宜。略說如來少分境界。何以故。諸佛世尊。為諸眾生。無智。作惡。計我我所。執著於身。顛倒疑惑。邪見。分別。與諸結縛恒共相應。隨生死流。遠如來道。故出興於世。


疏 文二。先標前少說。然暜賢說者。以人表法故。言指向者。一近指向前隨好品。為障重地獄眾生。畧說隨好少分用故。廣說難思。二通指前所說之果為少分境。果海絕言故。三遠通差別因果。雖有圓融之義。以五位漸次。因果殊分。逐機就病。未盡法源。故名少分。則顯下平等因果。逐法性說。因果圓融。名廣大說。二何以故下。徵釋所由。徵意云。何以前名少說。釋文二意。一者成上。諸佛世尊所以出世者。以眾生有無明等十過。未宜廣說。故先明差別等。二者生後。謂眾生既過滋多。障累無盡。則一治一切治。一現一切現。眾生無盡。因果亦窮來際。前之所隨。由未盡故。十過者。一者無明。二作惡行。晉經名諸纒。則亦是惑。此二為總。次六皆無明。三計我我所。四著身見故。六地云。世間受身。皆由著我。五三倒四倒等不能決斷。六乖僻正理。七徧計分別。八結縛恒隨。九隨生死流。義通業苦。因流果流故。十遠如來。行邪徑故。此結成其失。結縛等名。如常所辨。


鈔 結縛等者。非唯易故。指於常解。然上經文。早已頻釋。恐後學難尋。今更具出。經云。一無智者。即是無明。此通獨頭相應二種。二作惡者。即諸纒也。此有八種十種。言八種者。謂一昏沈。二睡眠。此二障止。雜集第七云謂修止時。昏沈睡眠為障於內。能引昏沈故。三掉舉。四惡作。此二障觀。論云。於修觀時。掉舉惡作為障於外。能引散亂故。五慳。六嫉。此二障捨。論云。於修捨時。慳嫉為障。由成就此。於自他利。恡妬門中。數數搖動行人心故。七無慚。八無愧。此二障尸羅。論云。淨尸羅時。無慚無愧為障。由具此二。犯諸學處。無羞恥故。言十纒者。更加忿覆。雜集論云。數數增盛纒繞身心。故名為纒。由此諸纒。數數增盛。纒繞一切觀。行者心。於修善品。能為障礙。更有五纒。謂愛。恚。慢。嫉。慳。經云。結者。雜集第六問云。結有幾種。云何結耶。何處結耶。此有三問。答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應為頌曰。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論云。愛結者。謂欲界貪。恚結者。謂於有情。苦及順苦法。心生損害。慢結者。即七慢等。無明結者。謂三界無知。見結者。即三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取結者。謂見取。戒禁取。疑結者。謂於諦理猶豫。嫉結者。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發起心妬。慳結者。耽著利養。於資生具。其心慳惜。釋曰。云何結。何處結。二問廣答如論。


*第二正陳暜賢行中二。先明所治廣多後是故諸菩薩下。能治深玅。今初。既一惑成百萬障。則一障一切障。義則惑惑皆然。今從重說。文中三。初標。次徵釋。後結成。今初。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


疏 標瞋最重。除瞋之外。更徧推求。無有一惡如瞋之重。故晉經云。起一瞋心。一切惡中。無過此惡。決定毘尼經云。菩薩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瞋。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菩薩善戒。亦同此說。言於他菩薩者。若於菩薩起瞋。其過尤重。以令菩薩廢大行故。是以大般若中。天魔見諸菩薩。互相是非。過常大喜。


鈔 故晉經者。以今經譯者為順文。令人誤解。故引三經以正其義。謂習禪者。聞經不見諸法為大過惡。便云。惡本性空。故云不見。見則妄想。雖是正理。不順今經。故引三經。明是無惡過此。為不見有耳。決定毘尼者。經但一卷。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或有欲相應心而犯於戒。或有嗔相應心而犯於戒。或有痴相應心而犯於戒。何者為重。佛言。若有菩薩如恒河沙欲相應心而犯於戒。或有菩薩由一瞋心而犯於戒。因嗔犯者。當知最重。所以者何。因瞋恚故。能捨眾生。乃至云。所有諸結。能生親愛。菩薩於此不應生畏。所有諸結。能捨眾生。菩薩於此應生大畏。乃至云。大乘之人。因欲犯戒。我說是人。不名為犯。因嗔犯者。名大過惡。名大墮落。於佛法中。是大留難。是以大般若下。證於菩薩起瞋最重。彼說魔見眾生互相是非。亦生歡喜。而非大喜。若見菩薩互相是非。則生大喜。過於常喜。如二虎闘。小亡大傷。二俱無益。菩薩亦爾。自他竝損。皆失二利故。


*二徵釋。


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何等為百萬障。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世界障。生諸惡趣障。生諸難處障。多諸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頑鈍諸趣障。壞失正念障。闕少智慧障。眼障。耳障。鼻障。舌障。身障。意障。惡知識障。惡伴黨障。樂習小乘障。樂近凡庸障。不信樂大威德人障。樂與離正見人同住障。生外道家障。住魔境界障。離佛正教障。不見善友障。善根留難障。增不善法障。得下劣處障。生邊地障。生惡人家障。生惡神中障。生惡龍。惡夜叉。惡乾闥婆。惡阿脩羅。惡迦樓羅。惡緊那羅。惡摩睺羅伽。惡羅剎中障。不樂佛法障。習童蒙法障。樂著小乘障。不樂大乘障。性多驚怖障。心常憂惱障。愛著生死障。不專佛法障。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不得菩薩諸根障。不行菩薩淨行障。退怯菩薩深心障。不生菩薩大願障。不發一切智心障。於菩薩行懈怠障。不能淨治諸業障。不能攝取大福障。智力不能明利障。斷於廣大智慧障。不護持菩薩諸行障。樂誹謗一切智語障。遠離諸佛菩提障。樂住眾魔境界障。不專修佛境界障。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不樂與菩薩同住障。不求菩薩善根障。性多見疑障。心常愚闇障。不能行菩薩平等施故。起不捨障。不能持如來戒故。起破戒障。不能入堪忍門故。起愚癡惱害瞋恚障。不能行菩薩大精進故。起懈怠垢障。不能得諸三昧故。起散亂障。不修治般若波羅蜜故。起惡慧障。於處非處中無善巧障。於度眾生中無方便障。於菩薩智慧中不能觀察障。於菩薩出離法中不能了知障。不成就菩薩十種廣大眼故。眼如生盲障。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不能辨了生語言故。成就舌根障。輕賤眾生故。成就身根障。心多狂亂故。成就意根障。不持三種律儀故。成就身業障。恒起四種過失故。成就語業障。多生貪瞋邪見故。成就意業障。賊心求法障。斷絕菩薩境界障。於菩薩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於菩薩出離道中心生懶惰障。於菩薩智慧光明門中心生止息障。於菩薩念力中心生劣弱障。於如來教法中不能住持障。於菩薩離生道不能親近障。於菩薩無失壞道不能修習障。隨順二乘正位障。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疏 釋中二。一總顯。二何等下徵列。標雖百萬。畧列百門。古人寄位分五。初障十信行。二不樂佛法下。障十住行。三不得菩薩諸根下。障十行之行。四樂誹謗一切下。障十向行。五不樂與菩薩同住下。障十地行。言口如瘂羊障者。此是耳根障。以生邊地不聞法處。故口無所說。舌根之障。次下自明。昔結云。菩薩萬行。不過此五。起一瞋心。一切頓障。此釋非不有理。如賊心求法。豈獨障於地耶。是知通障一切。信尚不起。況後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能障同所。亦皆無盡。故知百萬。猶是畧明。


鈔 古人寄位下。二斥古釋。刊定同此。又所障下。四結成正義。猶是古釋。故有又言。疏意取此。不欲局配。故為正義。


*三結成。


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


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心者。疏 可知。


論 第三何等為百萬障門已下。說一百箇障門。與百萬障門為首。以防修道者。於他菩薩起一念瞋心。如經自具。如有修道者。大須慎之。如上修道。創始發心。須慮亡想盡。其道乃會。情在想存。我見求道。終不相應。須依智人。自摧憍慢。敬心徹到。方以定觀二門。決擇上二界禪。聲聞外道。及權教菩薩所修定慧。一一須知。方識正法。方始心無邪正。求差別智門。以大願力。長大慈悲。成暜賢行。如作賊心求法。不善調心。慠慢心增。於他菩薩起一念瞋恨。當入百萬障門。如經具明。作惡神惡鬼等難。已得一分求道之心。助成勢力。怒不可當。諸有發心者。應當防之。如法謙敬。一心志求。亦可常須誦持此暜賢行品。以防三業。令使應真。


*第二能治深玅中二。先正顯。後結勸。今初文有六位。位各十行。初一始修。後五成益。故後五叚。展轉依初。是為初即攝後。一治一切治也。說有前後。得即一時。今初。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心不棄捨一切眾生。於諸菩薩生如來想。永不誹謗一切佛法。知諸國土無有窮盡。於菩薩行深生信樂。不捨平等虗空法界菩提之心。觀察菩提入如來力。精勤修習無礙辯才。教化眾生無有疲厭。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是為十。


疏 分二。先標舉勸修。後何等下。徵列及結。於中十法。攝為五對。辨五種修。初二約人。明謙敬修。敬上愛下故。次二約法。明真正修。順教知事故。次二約心行。明廣大修。樂大行。堅大心故。次二約智。明增勝修。內入果智。外起勝辯故。後二約悲願。明長時修。眾生無盡。悲此不疲。世界無邊。願住不著故。


*第二清淨。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十法已。則能具足十種清淨。何等為十。所謂通達甚深法清淨。親近善知識清淨。護持諸佛法清淨。了達虗空界清淨。深入法界清淨。觀察無邊心清淨。與一切菩薩同善根清淨。不著諸劫清淨。觀察三世清淨。修行一切諸佛法清淨。是為十。


疏 清淨者。依前正修行時。成離染故。文中二。初躡前起後。後徵數列名。下皆倣此。列中十句。次第從前十句而成。一由不捨眾生。故達深法淨。以眾生皆有佛性。即妄而真。為深法故。二由敬上。故能近。三由不謗。故能護。四由知無盡。故了如空。五由菩薩行不離法界。故深入。六知菩提心等虛空。故無邊。七觀察菩薩皆同此觀能入佛力。故名為根。八精修不懈。故不著劫數。九由化無厭。故觀三世眾生。化未化等。十由願住世界。能修一切佛法。


*第三廣大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法已。則具足十種廣大智。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心行智。知一切眾生業報智。知一切佛法智。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知一切陀羅尼門智。知一切文字辯才智。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辭辯善巧智。於一切世界中普現其身智。於一切眾會中普現影像智。於一切受生處中具一切智智。是為十。


疏 廣大智者。垢染既拂。本智自明稱性相知。故云廣大。亦從前十。及次十而成。然有開合。恐煩不配說者隨宜。


*第四暜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智已。則得入十種普入。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眾生身。不可說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說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不可說處入一處。一處入不可說處。不可說根入一根。一根入不可說根。一切根入非根。非根入一切根。一切想入一想。一想入一切想。一切言音入一言音。一言音入一切言音。一切三世入一世。一世入一切三世。是為十。


疏 暜入者。事隨理融。本來即入。智了法爾。無境不通。故身心皆入。亦從前三生。可以意得。非根者。境識及理。皆非根也。


*第五勝玅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已。則住十種勝妙心。何等為十。所謂住一切世界語言非語言勝妙心。住一切眾生想念無所依止勝妙心。住究竟虗空界勝妙心。住無邊法界勝妙心。住一切深密佛法勝妙心。住甚深無差別法勝妙心。住除滅一切疑惑勝妙心。住一切世平等無差別勝妙心。住三世諸佛平等勝妙心。住一切諸佛力無量勝妙心。是為十。


疏 勝玅心者。由前知法本融。則事理無礙。應機成益。名勝玅心。從前四生。亦可意得。


*第六善巧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種勝妙心已。則得十種佛法善巧智。何等為十。所謂了達甚深佛法善巧智。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深入莊嚴佛法善巧智。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知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以自心自力於一切佛法不退轉善巧智。是為十。


疏 善巧智者。由上理事無礙。今則權實決斷。名善巧智。有十一句。後二合一。餘皆如次。從前十成。一即言亡言為甚深。二無依故廣大。三如依空生色。故能說種種。四住無二邊。故證平等。五了種智深密。故了差別。六無差全同。七若無疑惑。則佛法莊嚴。八以平等成一方便。九三世法。約差別門為無量方便。十由住佛力。得知佛無邊。自力不退。從前十既爾。從前四叚亦然。如是展轉。不離始修。故隨一法。具一切矣。


*第二結勸。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已。咸應發心。恭敬受持。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得具足一切佛法。悉與三世諸佛法等。


疏 一行能具一切。故疾得菩提。


*大文第二證成中二。一現瑞證。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雨出過諸天一切華雲。香雲。末香雲。衣蓋幢旛尼寶等。及以一切莊嚴具雲。雨眾妓樂雲。雨諸菩薩雲。雨不可說如來色相雲。雨不可說讚歎如來善哉雲。雨如來音聲充滿一切法界雲。雨不可說莊嚴世界雲。雨不可說增長菩提雲。雨不可說光明照耀雲。雨不可說神力說法雲。如此世界四天下。菩提樹下菩提場菩薩宮殿中。見於如來成等正覺演說此法。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疏 於中先此界。後如此下。結通。


*二諸菩薩證。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過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來詣此土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佛如來最大誓願授記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賢。各從普勝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來詣此土。悉以佛神力故。於一切處演說此法。如此眾會。如是所說。一切平等無有增減我等皆承佛威神力。來此道場為汝作證。如此道場我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作證。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疏 亦先此土。後如此下結通。言授記深法者。少用功力。疾得菩提故。同名暜賢者。皆有此行故。暜勝界者。依此暜法最為勝故。暜幢自在者。此行成果。高出無礙故。


*第二以偈重顯中二。先敘述。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觀察十方。洎于法界。欲開示菩薩行。欲宣說如來菩提界。欲說大願界。欲說一切世界劫數。欲明諸佛隨時出現。欲說如來隨根熟眾生出現。令其供養。欲明如來出世。功不唐捐。欲明所種善根必獲果報。欲明大威德菩薩為一切眾生現形說法令其開悟而說頌言。


疏 文二。先說儀。後欲開下。說意。此有十意。偈中竝具。文顯可知。


*第二正頌。


汝等應歡喜 捨離於諸蓋 一心恭敬聽 菩薩諸願行


疏 正頌中。百二十一頌。分二。前二十四。顯說分齊。餘皆正辨暜賢行相。此是伽陀。與前長行綺互。共顯暜賢之行。前是畧明十法展轉相生。此則廣顯諸門。畧無展轉。又前多顯體。此多辨用。前中二。初一誡聽許說。


鈔 此是伽陀者。是孤起偈。揀非祇夜。不重頌前。


往昔諸菩薩 最勝人師子 如彼所修行 我當次第說 亦說諸劫數 世界并諸業 及以無等尊 於彼而出興 如是過去佛 大願出於世 云何為眾生 滅除諸苦惱 一切論師子 所行相續滿 得佛平等法 一切智境界 見於過去世 一切人師子 放大光明網 普照十方界 思惟發是願 我當作世燈 具足佛功德 十力一切智 一切諸眾生 貪恚癡熾然 我當悉救脫 令滅惡道苦 發如是誓願 堅固不退轉 具修菩薩行 獲十無礙力 如是誓願已 修行無退怯 所作皆不虗 說名論師子


疏 次正示分齊。於中有二。前九頌。許說過去菩薩行。


於一賢劫中 千佛出於世 彼所有普眼 我當次第說 如一賢劫中 無量劫亦然 彼未來佛行 我當分別說 如一佛剎種 無量剎亦然 未來十力尊 諸行我今說


疏 後許說三世佛菩薩行。於中二。前三偈。舉說時處。前二時。後一處。


諸佛次興世 隨願隨名號 隨彼所得記 隨其所壽命 隨所修正法 專求無礙道 隨所化眾生 正法住於世 隨所淨佛剎 眾生及法輪 演說時非時 次第淨羣生 隨諸眾生業 所行及信解 上中下不同 化彼令修習 入於如是智 修其最勝行 常作普賢業 廣度諸眾生 身業無障礙 語業悉清淨 意行亦如是 三世靡不然 菩薩如是行 究竟普賢道 出生淨智日 普照於法界 未來世諸劫 國土不可說 一念悉了知 於彼無分別 行者能趣入 如是最勝地 此諸菩薩法 我當說少分 智慧無邊際 通達佛境界 一切皆善入 所行不退轉 具足普賢慧 成滿普賢願 入於無等智 我當說彼行


疏 後十一偈。明所說行。於中前四。諸佛出世行。即暜賢行。故名因果圓融。後七菩薩三輪願智行。即暜賢行。 前二十四頌顯說分齊竟。


於一微塵中 悉見諸世界 眾生若聞者 迷亂心發狂 如於一微塵 一切塵亦然 世界悉入中 如是不思議 一一塵中有 十方三世法 趣剎皆無量 悉能分別知 一一塵中有 無量種佛剎 種種皆無量 於一靡不知 法界中所有 種種諸異相 趣類各差別 悉能分別知


疏 第二正顯暜賢行九十七頌。分二初六十七。明即悲大智行。後未安者下三十頌。即智大悲行。今初有十種行。一初五頌。明善入帝網行。


深入微細智 分別諸世界 一切劫成壞 悉能明了說 知諸劫脩短 三世即一念 眾行同不同 悉能分別知 深入諸世界 廣大非廣大 一身無量剎 一剎無量身 十方中所有 異類諸世界 廣大無量相 一切悉能知 一切三世中 無量諸國土 具足甚深智 悉了彼成敗 十方諸世界 有成或有壞 如是不可說 賢德悉深了 或有諸國土 種種地嚴飾 諸趣亦復然 斯由業清淨 或有諸世界 無量種雜染 斯由眾生感 一切如其行 無量無邊刹 了知即一剎 如是入諸刹 其數不可知 一切諸世界 悉入一刹中 世界不為一 亦復無雜亂 世界有仰覆 或高或復下 皆是眾生想 悉能分別知 廣博諸世界 無量無有邊 知種種是一 知一是種種 普賢諸佛子 能以普賢智 了知諸剎數 其數無邊際 知諸世界化 剎化眾生化 法化諸佛化 一切皆究竟 一切諸世界 微細廣大剎 種種異莊嚴 皆由業所起 無量諸佛子 善學入法界 神通力自在 普徧於十方 眾生數等劫 說彼世界名 亦不能令盡 唯除佛開示


疏 二。十七頌。深入時處微細行。


世界及如來 種種諸名號 經於無量劫 說之不可盡 何況最勝智 三世諸佛法 從於法界生 充滿如來地 清淨無礙念 無邊無礙慧 分別說法界 得至於彼岸


疏 三。三頌。明了佛心祕密行。前一偈半。躡前起後。後一偈半。正顯難了能了。


過去諸世界 廣大及微細 修習所莊嚴 一念悉能知 其中人師子 修佛種種行 成於等正覺 示現諸自在 如是未來世 次第無量劫 所有人中尊 菩薩悉能知 所有諸行願 所有諸境界 如是勤修行 於中成正覺 亦知彼眾會 壽命化眾生 以此諸法門 為眾轉法輪 菩薩如是知 住普賢行地 智慧悉明了 出生一切佛 現在世所攝 一切諸佛土 深入此諸刹 通達於法界 彼諸世界中 現在一切佛 於法得自在 言論無所礙 亦知彼眾會 淨土應化力 盡無量億劫 常思惟是事 調御世間尊 所有威神力 無盡智慧藏 一切悉能知


疏 四。十偈。了三世佛攝化行。


出生無礙眼 無礙耳鼻身 無礙廣長舌 能令眾歡喜 最勝無礙心 廣大普清淨 智慧徧充滿 悉知三世法


疏 五。二偈。六根無礙行。


善學一切化 刹化眾生化 世化調伏化 究竟化彼岸 世間種種別 皆由於想住 入佛方便智 於此悉明了 眾會不可說 一一為現身 悉使見如來 度脫無邊眾


疏 六。有三偈。如化無方行。


諸佛甚深智 如日出世間 一切國土中 普現無休息 了達諸世間 假名無有實 眾生及世界 如夢如光影 於諸世間法 不生分別見 善離分別者 亦不見分別 無量無數劫 解之即一念 知念亦無念 如是見世間 無量諸國土 一念悉超越 經於無量劫 不動於本處 不可說諸劫 即是須臾頃 莫見脩與短 究竟剎那法 心住於世間 世間住於心 於此不妄起 二非二分別 眾生世界劫 諸佛及佛法 一切如幻化 法界悉平等 普於十方刹 示現無量身 知身從緣起 究竟無所著 依於無二智 出現人師子 不著無二法 知無二非二


疏 七。十頌。三世間自在行。此中玄玅。宜審思之。


鈔 此中玄玅者。大經文理觸途多玅。但文言浩博。不能具釋。又理玄文易。故令思之。既云玄玅。今重畧釋初偈法喻雙標。能觀之智。明橫周豎永。次偈達二世間。假名無實。即是假觀。三有一偈。雙離分別。及無分別。以成空觀。四有一偈。解念無念。即中道觀又二即是觀。三即是止。四即雙運。五不動遊剎。於器界自在。六融念劫。於時自在。上二事理雙遊。七遣二不二。善會中道。通二世間。八結三世間。等同法界。九結能徧身。十結能所不二。上半無二遣二下半復遣無二。若著無二。即是於二。有能所故。故知無二非二故無所著。


了知諸世間 如燄如光影 如響亦如夢 如幻如變化 如是隨順入 諸佛所行處 成就普賢智 普照深法界 眾生剎染著 一切皆捨離 而興大悲心 普淨諸世間 菩薩常正念 論師子妙法 清淨如虗空 而興大方便 見世常迷倒 發心咸救度 所行皆清淨 普徧諸法界 諸佛及菩薩 佛法世間法 若見其真實 一切無差別


疏 八。六頌別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


如來法身藏 普入世間中 雖在於世間 於世無所著 譬如清淨水 影像無來去 法身徧世間 當知亦如是 如是離染著 身世皆清淨 湛然如虗空 一切無有生 知身無有盡 無生亦無滅 非常非無常 示現諸世間 除滅諸邪見 開示於正見 法性無來去 不著我我所


疏 九。五頌。非身示身行。法身藏者即前藏身。暜賢菩薩自體徧言。亦同此也。


譬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事 其來無所從 去亦無所至 幻性非有量 亦復非無量 於彼大眾中 示現量無量 以此寂定心 修習諸善根 出生一切佛 非量非無量 有量及無量 皆悉是妄想 了達一切趣 不著量無量 諸佛甚深法 廣大深寂滅 甚深無量智 知甚深諸趣 菩薩離迷倒 心淨常相續 巧以神通力 度無量眾生


疏 十有六頌。非量示量行。 已上六十七頌。明即悲大智行竟。


未安者令安 安者示道場 如是徧法界 其心無所著 不住於實際 不入於涅槃 如是徧世間 開悟諸羣生 法數眾生數 了知而不著 普雨於法雨 充洽諸世間 普於諸世界 念念成正覺 而修菩薩行 未曾有退轉


疏 第二三十頌。明即智之悲行中。亦有十行。一初四偈無住攝化行。


世間種種身 一切悉了知 如是知身法 則得諸佛身 普知諸眾生 諸劫及諸剎 十方無涯際 智海無不入 眾生身無量 一一為現身 佛身無有邊 智者悉觀見 一念之所知 出現諸如來 經於無量劫 稱揚不可盡


疏 二有四偈。非身現身行。


諸佛能現身 處處般涅槃 一念中無量 舍利各差別


疏 三一頌。分布舍利行。


如是未來世 有求於佛果 無量菩提心 決定智悉知 如是三世中 所有諸如來 一切悉能知 名住普賢行


疏 四二頌。知佛大心行。


如是分別知 無量諸行地 入於智慧處 其輪不退轉 微妙廣大智 深入如來境 入已不退轉 說名普賢慧 一切最勝尊 普入佛境界 修行不退轉 得無上菩提


疏 五三頌。法輪深入行。


無量無邊心 各各差別業 皆由想積集 平等悉了知 染汙非染汙 學心無學心 不可說諸心 念念中悉知 了知非一二 非染亦非淨 亦復無雜亂 皆從自想起 如是悉明見 一切諸眾生 心想各不同 起種種世間 以如是方便 修諸最勝行 從佛法化生 得名為普賢


疏 六五頌。了知根器行。


眾生皆妄起 善惡諸趣想 由是或生天 或復墮地獄 菩薩觀世間 妄想業所起 妄想無邊故 世間亦無量 一切諸國土 想網之所現 幻網方便故 一念悉能入


疏 七三頌。了世業惑行。


眼耳鼻舌身 意根亦如是 世間想別異 平等皆能入 一一眼境界 無量眼皆入 種種性差別 無量不可說 所見無差別 亦復無雜亂 各隨於自業 受用其果報 普賢力無量 悉知彼一切 一切眼境界 大智悉能入 如是諸世間 悉能分別知 而修一切行 亦復無退轉


疏 八五頌。了達根境無礙行。佛說眾生說 及以國土說 三世如是說 種種悉了知


疏 九一頌。知四種說法行。而剎說等者。畧有三義。一約通力。二約融通。一說一切說故。三約顯理是說。菩薩觸境皆了知故。則觸類成教。如香飯等。


鈔 九有一頌者。即三世間。及時為四。若時分三世間。則成六種。若於三世各三世間。則有九種。總一切說。即是十義。從而剎說等者。釋義。剎及三世。此義微隱。故疏釋之。言融通者。一塵即攝一切。何得剎中無說。言顯理者。如色即顯質礙。即顯緣生。即顯無常。即顯無性等。言則觸類成教者。證顯理義。如前教體中明。


過去中未來 未來中現在 三世互相見 一一皆明了 如是無量種 開悟諸世間 一切智方便 邊際不可得


疏 十末後二頌。三世攝化行。 普賢行品平等因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9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22:34:33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六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此品分四。初來意。


疏 來意者。前品明稱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體雖平等。不壞二相。先因後果。義次第故。亦為答前不思議品出現念故。答第二會所行問故。會釋如前。


*二釋名。


疏 釋名者。如來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稱。出現是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總名。如來雖見上文。對出現故。重辨十身皆有出現。且寄三身以明。然來即出現。為分人法。曉喻分明。故重辨之。若依法身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理常現名為出現。故文云。普現一切而無所現。又云。體性平等。不增減等。若依報身。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本性功德一時頓顯。名為出現。故文云。如來成正覺時。於一切義無所疑惑。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等。若依化身。則乘薩婆若乘。來化眾生。故曰如來。則應機大用一時出現。文云。以本願力現佛身。令見如來大神變。又云。隨其所能。隨其勢力。於菩提樹下。以種種身成正覺等。今以新佛舊成曾無二體。新成舊佛。法報似分。無不應時故。即真而應。應隨性起故。即應而真。三佛圓融。十身無礙。故辨應現即顯真成。


鈔 新佛舊成者。以報就法。如出模之像。像本舊成。故無二體。新成舊佛者。以法就報。如金成像。金像似分。以有未成像金故。今成像竟。似分二矣。


疏 若以來為現義。則如來即出現。持業釋也。若分人法。三皆如來之出現。揀餘出故。


*三宗趣。


疏 宗趣者。平等出現為宗。融差別果為趣。


論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如來放光加文殊暜賢所由。四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如來出現品。為從第二會暜光明殿說十信心。以不動智佛為初信首。次無礙智佛等餘九佛。是十信中進修。又明一智中具十種智故。隨行立名。從十信中。信進修行。不離根本智不動智體。起大悲願行。修差別智。成大慈悲。至此位滿。名為如來出現品明前初會菩提場中出現始成正覺者。是毗盧遮那佛出現。此品中出現。是菩薩進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滿出現。故名出現品。亦如善財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智悲二行滿故。便見慈氏如來。是表如來出現義。是故如來以光加此二人問答。說如來出現之門。文殊表現根本智。暜賢是差別智。成就饒益眾生之門。二釋品來意者。明前五位中。文殊暜賢及佛果三法已周。此明佛果行圓滿故。此品須來。三釋如來放光加文殊暜賢所由者。明如來眉間光。是佛中道佛果智光。以灌文殊之頂者。明佛果智德高勝。為令文殊起問佛果之門。如來放口中光灌暜賢口者。明暜賢是差別智滿。欲令說法故。問曰。何故如來不自說此品。所以放光。加此文殊暜賢二人。答曰。以表法故。令後學者易解故。非是如來自不能說。云何為表法。答曰。為明文殊是佛法身現根本智者。暜賢菩薩是佛升進修行差別智者。明至此位。根本智及差別智齊滿周圓。方始名為如來出現。表以法身自性白淨無垢中。能現自體無依明淨本智。問差別智。自說自己修行行解之心。與古今諸佛合其智德。方是自己所行覺行圓滿佛故。是故如來放光加之。成法則故。明一切菩薩果滿功終。法皆如是。佛所放光。許至佛位故。法非謬故。表明如是法身根本智差別智利生萬行齊僃周圓。方是自己如來出現。表文殊是現根本智者。暜賢是說法者。佛是果也。思之可見。大意明文殊暜賢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門。還令說佛出現之法。佛是根本智。自體無言。凡是有言。皆是差別智。初會菩提場中毘廬遮那佛出現者。明初會菩提場。是毘盧遮那如來放光成法。與初發心修行者為樣式故。明表法身根本智。與差別利生行周圓滿故。令此二人。說自佛與古佛出與恰相似故。如是文殊暜賢。是古今諸佛之共法。若初發心者。從初發信心已來。皆悉遊履此之文殊暜賢二行。至此方滿故。如是進修。皆不離初信中不動智佛。十智之體故。以明時不動。智不動。行不動。能徧遊十方不動。一入多不動。多入一不動。小入大不動。乃至如經所明。為達身心理智。無性無依。情識繫亡。法會常爾。故以此五位升進。或昇天表法。或身徧十方。終成。不離暜光明殿本智之體一剎那際。是故此果已終之法。還 不離說信心之處。暜光明殿說。還如善財至慈氏如來。還見文殊信心初友。入暜賢身相似。恐後學者迷法。一一以善財。將行表之。令易解故。大意依此可知。又約此一部之經。有三終因果。二種常道。一從初菩提場。至毘盧遮那品。有六品經。是佛自分五位中因果。即以十暜賢海月光大明菩薩通神天等五十眾是。二發信心菩薩。五位通信心。即六位因果者。從第二會。於普光明殿說佛名號品已下。至第八會暜光明殿。如來出現品。有三十二品經。明菩薩發心因果一終。此三十二品中。第三禪佛華三昧品未來。是此修行中加行之次第。三自文殊師利至大塔廟。說暜照法界修多羅門。化善財令南求五十三勝友。明以行勸修五位一終之因果。為表但說教。由恐在行還迷。以置善財是發心能行行者。五十三善知識。是已行行之人。一一求學升進。與後發菩提心者。作五位升進之樣。令不迷其行故。其中意。至文方釋。二種常道者。如法界品。離世間品。於出離道。常利眾生。恒真法界。非虛妄也。常真法界。是常道佛果故。恒利世間眾生。無求自利。是佛常道之暜賢行也。是名此經三終因果。二種常道。如第二會至第八會中如來出現品。是名發心菩薩升進五位一終。付囑流通。總在此品。明此品是五位進升果圓之末也。有人於法界品終。覓付囑流通。此為未得經之意趣。以法界品。總該一部教體。及以三世古今。無本末時分寂用之大體。非是安立加行。置因果。所為但以引接菩薩發心。乘法界乘。引接迷徒。至此如來出現品。以明經五位加行進修功熟處。方論流通付囑故。若論根本法界。性自不迷。性自不悟。無出無沒。不成不壞。無流無通也。此付囑流通。意從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終處說。故非在法界品後也。如法界品。直論一切諸佛功終之果。是自流通。不須付囑。如法界品中。如來師子座。暨于法界。無有邊涯。此明果極也。如此如來出現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終之力。方始純實。創登功畢。二行圓周。便說付囑流通。明果初滿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為自以法界功滿常以法界行勸眾生。以方便行。倣而學之。名為付囑流通。方便行者。即五位中方法是也。即諸波羅密。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大願。大智。大悲等是。一切諸佛法。皆如是方能成也。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之中。長科兩段。


*四正釋文。文為七分。一加分。二本分。三請分。四說分。五顯名受持分。六表瑞證成分。七偈頌總攝分。今初有二。先毫光加請主。後口光加說主。前中三。初光。次加。後益。


爾時世尊。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普照十方盡虗空法界一切世界。右繞十帀。顯現如來無量自在。覺悟無數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暎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已。而來右繞菩薩眾會。


疏 光中有十。分三。一光出處。睂間者。表證道。離有無二邊故。表無住道。離真應二邊故。白毫者。表所出現。性無垢故。能詮出現諸教本故。二放大下。辨光明體。如所說故。三無量下八段。皆是光業。初眷屬光即是因業。總攝諸法。皆此生故。四其光下。舒業。五顯現下。敬業。六覺悟下。覺業。七除滅下。止業。八暎蔽下。降伏業。九顯示下。示現業。十作是下。卷業。


*二正明加相。


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


疏 所以加此菩薩者。如名所顯故。性有二義。一種性義因所起故。二法性義。若真若應。皆此生故。亦有釋云。此之玅德。即是文殊。說此法門加性起稱。此釋無違大理。以文殊大智為能顯。暜賢法界為所顯。共成毘盧遮那之出現故亦是解行滿故。佛出現也。從頂入者。是加持相。玅智之極。方能顯故。


*第三加益。


時此道場一切大眾。身心踊躍生大歡喜。作如是念。甚奇希有。今者如來放大光明。必當演說甚深大求。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於蓮華座上。偏袒右肩。右跽合掌。一心向佛而說頌言。


疏 加益中二。先大眾同欣。知法將被故。二玅德領旨。知令求說主故。於中二。先長行。身心致敬。跽者。跪也。


正覺功德大智出 普達境界到彼岸 等於三世諸如來 是故我今恭敬禮 已升無相境界岸 而現妙相莊嚴身 放於離垢千光明 破魔軍眾咸令盡 十方所有諸世界 悉能震動無有餘 未曾恐怖一眾生 善逝威神力如是 虗空法界性平等 已能如是而安住 一切含生無數量 咸令滅惡除眾垢 苦行勤勞無數劫 成就最上菩提道 於諸境界智無礙 與一切佛同其性


疏 後偈頌讚請。十偈分二。前五讚。後五請。前中初一總讚申敬。餘四別讚放光。中有讚因讚果讚用等。文竝可知。


導師放此大光明 震動十方諸世界 已現無量神通力 而復還來入我身 決定法中能善學 無量菩薩皆來集 令我發起問法心 是故我今請法王 今此眾會皆清淨 善能度脫諸世間 智慧無邊無染著 如是賢勝咸來集 利益世間尊導師 智慧精進皆無量 今以光明照大眾令我問於無上法 誰於大僊深境界 而能真實具開演 誰是如來法長子 世間尊導願顯示


疏 後五中。初一自敘得益。即是領旨。次偈領眾意請。次偈歎眾堪聞。次偈敘佛令請。後偈正求說主。已領佛意。故不請佛。


*第二口光加說主者。示所請故。


爾時如來。即於口中放大光明。名無礙無畏。百千億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盡虗空等法界一切世界右繞十帀。顯現如來種種自在。開悟無量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暎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已。而來右繞菩薩眾會。入普賢菩薩摩訶薩口。其光入已。普賢菩薩身及師子座。過於本時。及諸菩薩身座百倍。唯除如來師子之座。


疏 文中三。初光。次加。後益。今初亦十。一出處。口放者。表教道傳通故。二光名。令得無礙辨。不畏大眾及深理故。餘如前辨。二入暜下。加中入口者。教以口傳故。如佛說故。加暜賢者。是暜賢行之果故。所證法界。由理顯故。三其光入下。明益中。唯除如來。揀師資故。


*第二本分。


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佛所示現廣大神變。令諸菩薩皆生歡喜不可思議。世莫能知是何瑞相。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我於往昔見諸如來應正等覺示現如是廣大神變。即說如來出現法門。如我惟忖。今現此相。當說其法。說是語時。一切大地悉皆震動。出生無量問法光明。


疏 本分中三。初徵事而問。次引例以答。答即是本。後說是語下。表瑞證成。顯說希奇。纔聞其名。已有徵故。大地動者。大法將顯。大惑將傾故。出同法光者。冥加智慧。助發請故。


*第三請分中。有長行與偈。


時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法願為我說。佛子。此諸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眾會。皆久修淨業。念慧成就。到於究竟大莊嚴岸。具一切佛威儀之行。正念諸佛未曾忘失。大悲觀察一切眾生。決定了知諸大菩薩神通境界。已得諸佛神力所加。能受一切如來妙法。具如是等無量功德。皆已來集。佛子。汝已曾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所承事供養。成就菩薩最上妙行。於三昧門皆得自在。入一切佛祕密之處。知諸佛法。斷眾疑惑。為諸如來神力所加。知眾生根。隨其所樂。為說真實解脫之法。隨順佛智。演說佛法到於彼岸。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善哉佛子。願說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法。身相。言音。心意。境界。所行之行。成道。轉法輪。乃至示現入般涅槃。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如是等事。願皆為說。


疏 前中四。一總舉法請。二佛子此諸下。歎眾堪聞。三佛子汝已下。歎說主具德。四善哉下。標章別請。前二可知。三中別歎十事。一供多佛。必曾聞故。二成玅行。曾已修故。三定自在。有所依故。四親證入故。五知教道故。六除他疑故。七上力加故。八審根器故。九能隨說故。十順智到彼岸。得意深故。有如是下。總結。既有說德。堪宜說故。第四標章別請中。初句讚善。躡前三段。後列十事。以顯無盡。一如來出現之法。此是總相。總集多緣。成出現法。法含持軌。餘九是別。初三即三業祕密。四境即智之所緣。亦分齊境。五依境修行通因通果。六成菩提道。七成轉法輪。八應必示涅槃。九若存若亡見聞皆益。僃斯九事。一化始終。有云。初一所依之法。餘九能依之德。亦有斯理。如是下。結請。


*第二偈請。


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欲重明此義。向普賢菩薩。而說頌曰。


善哉無礙大智慧 善覺無邊平等境 願說無量佛所行 佛子聞已皆欣慶 菩薩云何隨順入 諸佛如來出興世 云何身語心境界 及所行處 願皆說 云何諸佛成正覺 云何如來轉法輪 云何善逝般涅槃 大眾聞已心歡喜 若有見佛大法王 親近增長諸善根 願說彼諸功德藏 眾生見已何所獲 若有得聞如來名 若現在世若涅槃 於彼福藏生深信 有何等利願宣說


疏 十偈分三。初一讚德標請。頌前第三段。次四舉法別請。頌前第四段。


此諸菩薩皆合掌 瞻仰如來仁及我 大功德海之境界 淨眾生者願為說 願以因緣及譬喻 演說妙法相應義 眾生聞已發大心 疑盡智淨如虗空 如徧一切國土中 諸佛所現莊嚴身 願以妙音及因喻 示佛菩提亦如彼 十方千萬諸佛土 億那由他無量劫 如今所集菩薩眾於彼一切悉難見 此諸菩薩咸恭敬 於微妙義生渴仰 願以淨心具開演 如來出現廣大法


疏 三有五偈。歎德勸請。通頌後三段。於中初偈總讚請。次二偈勸說之方。以法深難領。故請說因喻。次一偈半。歎眾堪聞。末後半偈。結請所說。淨心。顯無說過。具演。文義周圓。


*第四說分。大分為二。初別答十問。後佛子如來以一切譬下。總以結酬。今初十段。答前十問。各有長行偈頌。一一具十。今初答出現之法。長行中二。初標告歎深。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如來性起妙德等諸菩薩大眾言。佛子。此處不可思議。


*二隨義別顯。於中三。初法說深廣酬前因緣。二喻明深廣雙酬因喻。後總結成益。結土十喻。今初。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何以故。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所成故。過去無量清淨殊勝志樂所成故。過去無量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成故。過去無量相續行願所成故。過去無量修諸福智心無厭足所成故。過去無量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所成故。過去無量智慧方便清淨道所成故。過云無量清淨功德藏所成故。過去無量莊嚴道智所成故。過去無量通達法義所成故。佛子。如是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成於如來。


疏 中分三。謂標釋結。今初總標多因。成出現果。二何以下。釋。於中二。先徵以總釋。後何等為下。徵數別明。今初先反釋。約能成之緣。事。即所成因體。後以十下。順釋。向言無量。乃是總相。今明有十箇無量。以顯無盡。理實則有百千阿僧祇數無量。此十無量。皆徧十喻。言百千者。古人云。以十無量入中十喻成百。以後結中十句。一一結前百門為千。其中更有別義。方成無量。今以下列十中。門門皆云無量。則不俟相入。是知百千之言。但是數之總稱耳。二徵數別明中。一始發大心。誓期出現故。此心何相。二明上求勝志。三明下化慈悲。四行以續願。此行謂何。五明不出福智。六別顯福嚴。七別明智嚴。八淨前功德。九嚴前智慧。所謂方便道。教道。證道。無住道。正道。助道。一道。二道等。皆莊嚴故。十窮究法源真實智故。三佛子如是下。結中。既皆過去積因。多法圓滿。令二利果。一時出現。故出現言。通真通應。


*第二喻明深廣中。十喻各三。謂喻。合。結。喻酬譬喻。合酬因緣。故文云。非以一緣一事而得出現。又前法說。多約往因。此中合文多約現緣。十中。一大千興造喻。此喻為總。總喻眾緣以成出現。故云以無量緣等。下說雲雨。皆此所霔。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緣。無量事。方乃得成。


疏 初喻中四。一總辨多緣。二別顯緣相。三顯彼因起。四性相結成。今初先反後順。緣即因緣。如眾生業。及風雨等。事即事相。謂如所持水。及宮殿等。


所謂興布大雲。降霔大雨。四種風輪相續為依。其四者何。一名能持。能持大水故。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三名建立。建立一切諸處所故四名莊嚴。莊嚴分布咸善巧故。


疏 二別顯中。先雲雨上霔。後風輪下持。一能持者。若無此輪。雨無停處。二水若不減礙起天宮。三水雖巳減假此成立。謂減一節水。起一重天。如嚴冬急流重重冰結。四雖起總處。無別莊嚴。故須第四。


如是皆由眾生共業。及諸菩薩善根所起。令於其中一切眾生。各隨所宜而得受用。


疏 三顯彼因起。謂上雲等。畧由二因。一眾生外增上業。言共業者。謂多有情。應生此界。共業同變。於中有四句。謂共中共等。


鈔 一眾生者。揀異內異熟業。謂多有情者。即唯識釋初能變中。處之一字。論云。所言處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眾燈明。各徧似一。釋曰。此釋共變之義。相似名共。論又云。誰異熟識變為此相有義。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起故。有義不許。乃至云。經依少分。說一切言。諸業同者。皆共變故。釋曰。此揀通局。即今疏文。疏依此義。云應生此界。故下經云。各隨所宜而得受用。若不應生。豈安樂界所有眾生。變為此界之穢土耶。於中有四者。即唯識第二。引瑜伽論說。共不共中。各有二種。共中二者。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獨能用故。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宅。及鬼所見為水火等。即於彼境。非互用也。不共中二者。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識依用之緣境。非他依故。二不共中共。如自浮根塵。他亦受用故。根即不耳。


疏 二菩薩善根。此有二意。一約同居。謂地前菩薩。二約能化。謂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等。便修彼因以取彼國。故有眾生類即菩薩佛國。令於其中下。顯受用果。謂先成器界。後起眾生。依之而住。如俱舍婆沙等辨。


鈔 一約同居者。地前菩薩。未生受用同居變化。亦以善業共變此土。二約能化者。即淨名意。能化菩薩。非自業成以大悲故。取土攝生。及眾生之類。皆淨名經。並如世界成就品引。謂先成器界者。俱舍十二云。壞從獄不生至外器都盡。成劫從風起。至地獄初生。論釋云。謂成劫中。初一劫。起器世間。後十九劫。起有情漸住壞中。後劫壞於器界。前十九劫。有情漸捨。二十中劫。初劫唯減。後劫唯增。然此二時等中。十八成壞。時量法爾。先成必在後壞。


疏 各隨所宜者。謂水族眾生得水受用等。又人羅剎宮殿無礙。菩薩眾生。淨穢同居。


佛子。如是等無量因緣。乃成三千大千世界。法性如是。無有生者。無有作者。無有知者。無有成者。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疏 第四性相結成中。先結前生後。後法性如是下。正結此句為總。此法性言。通於性相。無有生下。別顯性空。亦遮其妄計。謂非冥性微塵等生。非自在梵王等作。無神我能知。上三顯能作空。無有成者。顯所作空。雖能所俱空不礙相有。故云而得成就如是無礙。為法性如是。


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因緣。無量事相。乃得成就。所謂曾於過去佛所。聽聞受持大法雲雨。因此能起如來四種大智風輪。何等為四。一者念持不忘陀羅尼大智風輪。能持一切如來大法雲雨故。二者出生止觀大智風輪。能消竭一切煩惱故。三者善巧迴向大智風輪。能成就一切善根故。四者出生離垢差別莊嚴大智風輪。令過去所化一切眾生善根清淨。成就如來無漏善根力故。如來如是成等正覺。法性如是。無生無作而得成就。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一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次合中。畧不合第三顯彼所因以次下二喻。自別合故。合四輪中。前三是因。後一二利果滿。因圓果滿。佛出現故。一品之內。多以依喻正者。非唯義類相似。實則外由內變。故令外器。全似於內。是以上云。菩薩善根所起。眾生共業所生等。蕐藏品中。已畧開顯。


*第二洪霔大千喻。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將欲成時。大雲降雨名曰洪霔。一切方處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大千界將欲成時。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名成就如來出現。一切二乘心志狹劣。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諸大菩薩心相續力。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二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此之雲雨。即前喻中興雲降雨。正喻出現法門。廣大難知周十方故。言心相續力者。若約信受。但是圓機。堅種相續。能受深旨。若約具受。則八地已上。得無盡陀羅尼。方能受持。乃至十地。方受如來雲雨說法。是以文言。除大菩薩。由初義故。但揀二乘。


*第三雲雨無從喻。


復次佛子。譬如眾生。以業力故。大雲降雨。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以諸菩薩善根力故。興大法雲。雨大法雨。亦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三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菩薩善根。如生共業。感彼出現。法雲法雨。機感而現。非先有一方所。從彼而來。機謝而去。亦非歸至舊所。故體無生滅。


*第四大雨難知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降霔大雨。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無能知數。若欲筭計。徒令發狂。唯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羅。以過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無不明了。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一切眾生聲聞獨覺所不能知。若欲思量。心必狂亂。唯除一切世間主菩薩摩訶薩。以過去所修覺慧力故。乃至一文一句入眾生心無不明了。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四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喻深非心境故。古云。教廣行大。因深果遠故。非預二乘。亦不乖理。但是大機。即世間主。無能所行。即能知之。


*第五大雨成敗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降雨之時。有大雲雨名為能滅。能滅火災。有大雲雨名為能起。能起大水。有大雲雨名為能止。能止大水。有大雲雨名為能成。能成一切摩尼諸寶。有大雲雨名為分別。分別三千大千世界。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有大法雨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眾生煩惱。有大法雨名為能起。能起一切眾生善根。有大法雨名為能止。能止一切眾生見惑。有大法雨名為能成。能成一切智慧法寶。有大法雨名為分別。分別一切眾生心樂。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五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況佛滅惑成德。喻中初一即壞界之時。三即以水止水。合中初二滅惑成福。次二滅障成智。即止觀雙運。後一權智照機。又無二同二乘。無三同外道。無四增無明。無五非種智。此即分上總中法雨令差。


*第六一雨隨別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其所雨無量差別。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雨於大悲一味法水。隨宜說法。無量差別。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六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喻佛一味隨器。隨器即合前差別。


*第七勝處先成喻。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宮殿。次成欲界諸天宮殿。次成於人及餘眾生諸所住處。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諸行智慧。次起聲聞善根諸行智慧。次起其餘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諸眾生善根異故。所起宮殿種種不同。如來大悲一味法雨。隨眾生器而有差別。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七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喻佛勝緣先濟德。文中先正明。後佛子譬如下。牒以釋疑。先成由業力。法異由機殊。不乖第六一味。


*第八事別由因喻。


復次佛子。譬如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生。徧滿三千大千世界。生大蓮華。名如來出現功德寶莊嚴。徧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時摩醯首羅淨居天等。見是華已。即決定知於此劫中有爾所佛出興於世。佛子。爾時其中有風輪起。名善淨光明。能成色界諸天宮殿。有風輪起名淨光莊嚴。能成欲界諸天宮殿。有風輪起名堅密無能壞。能成大小諸輪圍山及金剛山。有風輪起名勝高。能成須彌山王。有風輸起名不動。能成十大山王。何等為十。所謂佉陀羅山。仙人山。伏魔山。大伏魔山。持雙山。尼民陀羅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雪山。有風輪起名為安住。能成大地。有風輪起名為莊嚴。能成地天宮殿。龍宮殿。乾闥婆宮殿。有風輪起名無盡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海。有風輪起名普光明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諸摩尼寶。有風輪起名堅固根。能成一切諸如意樹。佛子。大雲所雨一味之水無有分別。以眾生善根不同故風輪不同。風輪差別故世界差別。


疏 喻佛成辦大事德。亦是德殊由智喻。喻中分三。初蓮蕐表佛。總中畧無。名出現者。表佛現故而言大者。準五卷大悲經第三云。有千葉故。光照十方者。金色光也。言爾所佛者。有千枝蕐。表千佛故。故劫名賢。賢善多故。餘多同此。二佛子爾時下。風輪起處者。即有力遙持。廣前建立風輪。三佛子大雲下。結因有屬。


鈔 準五卷大悲者。經云。阿難。何故名為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淨居天子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玅蓮蕐。一一蓮蕐。各有千葉。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子。因見此華。心生歡喜。踊躍無量。而皆讚言。奇哉希有。奇哉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名此劫。號之為賢。我滅度後。當有九百九十六佛。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具足一切善根功德。放於無上大智光明。名不斷如來種不思議智。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與諸菩薩一切如來灌頂之記。當成正覺出興於世。佛子。如來出現。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清淨離垢。能成如來無漏無盡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普照。能成如來普入法界不思議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持佛種性。能成如來不傾動力。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逈出無能壞。能成如來無畏無壞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一切神通。能成如來諸不共法一切智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出生變化。能成如來令見聞親近所生善根不失壞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普隨順。能成如來無盡福德智慧之身。為一切眾生而作饒益。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不可究竟。能成如來甚深妙智。隨所開悟。令三寶種永不斷絕。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種種莊嚴。能成如來相好嚴身。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不可壞。能成如來法界虗空界等殊勝壽命。無有窮盡。


疏 二合中亦三。先合蓮蕐表佛喻。於中一切善根功德。合上大水徧滿。放於下。合生蓮蕐。謂不斷種性。如蕐表佛故。普照十方。合上光照十方。與諸菩薩下。合知佛當出。第二佛子下。合風輪起處喻。此十智光。次第合前所成唯果德。能成通因果。又能成即實之權。所成唯差別之德。故下結云。同一體等。


佛子。如來大悲一味之水無有分別。以諸眾生欲樂不同。根性各別。而起種種大智風輪。令諸菩薩成就如來出現之法。佛子。一切如來同一體性大智輪中。出生種種智慧光明。佛子。汝等應知如來於一解脫味。出生無量不可思議種種功德。眾生念言。此是如來神力所造。佛子。此非如來神力所造。佛子。乃至一菩薩不於佛所曾種善根。能得如來少分智慧。無有是處。但以諸佛威德力故。令諸眾生具佛功德。而佛如來無有分別。無成無壞。無有作者。亦無作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八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第三合結因有屬。於中三。一結因即能成之智。合上一味之水。風輪不同。此輪由一節水減。一重輪生。如澄水垽。今推能成。由一味大悲。二佛子一切下。結果。即所成之大智。從一實之智。隨權而生。合上風輪差別故世界差別。三佛子汝等下。結緣。即由眾生異。合上以眾生善根不同。兼釋外疑。於中又三。初牒前正理。一解脫味。即能成之水。水具二義。悲及解脫。二文影畧。種種功德。通能所二智。二眾生念言。舉外疑情。然感應之道。畧有三義。一互相成。二互相奪。三緣成性空。今眾生以緣奪因。純推佛力。失因緣義。


鈔 以緣奪因者。此中化生。以眾生自力為因。佛力為緣。餘可思準。


疏 三佛子此非下。如來為釋。於中初以因奪緣。一向言非。次但以下。為說正義。初句因緣相成。後而佛下。有二義。一成上因緣。雖隨眾生。心無分別。二成第三義了性空故。緣成故無成無成故無壞。所成既空。何有能成作者。及作法耶。


*第九四輪相依喻。


復次佛子。如依虗空起四風輪能持水輪。何等為四。一名安住。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堅固。此四風輪能持水輪。水輪能持大地令不散壞。是故說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虗空。虗空無所依。雖無所依。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安住。


疏 況佛體用依持德。亦廣建立風之別義。喻中二。先明能持之風有四者。一一時持水名安住。二。多時不動名常住。三。與劫齊量。四。體性堅密。是以俱舍云。假使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彼但有一。與此不同。二此四下。四輪相依。準俱舍論。次上水輪厚八洛叉。洛叉億也。次上更有金輪。厚三億二萬由旬。然其世界。或說三輪成。謂風水金。或說五輪。謂下加虛空。上加大地。今欲稱法。合成四輪。則地中含金。金亦地故。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依無礙慧光明起佛四種大智風輪。能持一切眾生善根。何等為四。所謂普攝眾生皆令歡喜大智風輪。建立正法令諸眾生皆生愛樂大智風輪。守護一切眾生善根大智風輪。具一切方便通達無漏界大智風輪。是為四。佛子。諸佛世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徧饒益。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來出現。如來出現依無礙慧光明。無礙慧光明無有所依。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九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二合中。先合能持四風。有配四攝。義則少似。既合以如來出現則成太局。今謂一未信入者。以四攝暜攝示以正理。二已信受者。建立教法。三已入法者。令其成行。四已成行者。令其得果。二佛子下。合四輪相依。一慈悲合地。能厚載故。二方便合水。曲隨器故。出現合風。力能持故。無礙合空。如空無礙故。故淨名云。其無礙慧無若干故。文意雖但取展轉相依不妨有似其事若準偈中。慈悲之前有一切佛法。以況樹林。則五重相依。


*第十大千饒益喻。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既成就已。饒益無量種種眾生。所謂水族眾生得水饒益。陸地眾生得地饒益。宮殿眾生得宮殿饒益。虛空眾生得虗空饒益。如來出現亦復如是。種種饒益無量眾生。所謂見佛生歡者。得歡喜益。住淨戒者。得淨戒益。住諸禪定及無量者。得聖出世大神通益。住法門光明者。得因果不壞益。住無所有光明者。得一切法不壞益。是故說言。如來出現。饒益一切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十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況佛利世德。別顯總中。一切眾生。各隨所宜而得受用。合中。次第合前四益。見佛生喜如魚得潤故。戒如平地。萬善由生故。定如宮室。得安息故。慧如虛空。不可壞故。於中二句。初不壞事。後不壞理。


*第三總結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如來出現則知無量。知成就無量行故。則知廣大知周徧十方故。則知無來去知離生住滅故。則知無行無所行知離心意識故。則知無身。知如虗空故。則知平等。知一切眾生皆無我故。則知無盡。知徧一切剎無有盡故。則知無退。知盡後際無斷絕故。則知無壞。知如來智無有對故。則如無二。知平等觀察為無為故。則知一切眾生皆得饒益。本願迴向自在滿足故。


疏 成益中有十一句。各別結上十門。以九十二句。結第九門。故有十一。一多因出現故。二廣故難受。三無生故無從。四非心識故思必發狂。五如空故惑見雙亡。六平等無我故一味。七由無盡故諸乘徧化。八後際無斷故佛種不斷。九無對即無礙慧。十為無為平等。即攝三輪歸礙慧。十一本為眾生故。令利益滿足。若將一一通前十門。未為得意。


*第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十力大雄最無上 譬如虗空無等等 境界廣大不可量 功德第一超世間


疏 三十七頌。分三。初十四頌。歎深許說。次二十二頌頌上十喻。後一頌。結說無盡。不頌上文。今初分二。前十一頌。歎深難量。後三頌誡聽許說。今初亦二。初偈總歎。頌前標告不思議言。後十別歎。即次第頌前總結十一句。亦第九偈。頌九十二句。結既結喻。今此亦即通頌前喻。喻則性相雙明。此中多就性說。古稱性起。彌復有由。


十力功德無邊量 心意思量所不及 人中師子一法門 眾生億劫莫能知


疏 一無邊量。即無量義。


十方國土碎為塵 或有筭計知其數 如來一毛功德量 千萬億劫無能說


疏 二一毛叵量。即廣大義。


如人持尺量虗空 復有隨行計其數 虗空邊際不可得 如來境界亦如是


疏 三空際叵得即無生義。然唯此第三偈。似頌第五如空。第六偈似頌第三無生滅。然取義不同。故皆按次。


或有能於剎那頃 悉知三世眾生心 設經眾生數等劫 不能知佛一念性


疏 四不能知者。離心識故。


譬如法界徧一切 不可見取為一切 十力境界亦復然 徧於一切非一切


疏 五徧於一切非一切者。即如空義。


真如離妄恒寂靜 無生無滅普周徧 諸佛境界亦復然 體性平等不增減


疏 六體性平等。即平等無我義。


譬如實際而非際 普在三世亦非普 導師境界亦如是 徧於三世皆無礙


疏 七前徧諸剎。此徧三世。文綺互耳。


法性無作無變易 猶如虛空本清淨 諸佛性淨亦如是 本性非性離有無


疏 八無變易。故盡後際。


法性不在於言論 無說離說恒寂滅 十力境界性亦然 一切文辭莫能辯


疏 九離言說。故無二無對。


了知諸法性寂滅 如烏飛空無有跡 以本願力現色身 令見如來大神變


疏 十本願現身。故能成益。


若有欲知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虗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是故佛子應善聽 我以少譬明佛境 十力功德不可量 為悟眾生今略說 導師所現於身業 語業心業諸境界 轉妙法輪般涅槃 一切善根我今說


疏 第二誡聽許說中。分二。初一誡聽勸修。淨意如空。總以喻顯。下二句別顯。一離妄取。如彼淨空無雲翳故。斯即真止。二觸境無滯。如彼淨空無障礙故。斯即真觀。此觀不作意以照境則所照無涯。此止體性離而息妄故諸取皆寂。若斯。則不拂不瑩而自淨矣。無淨之淨。則闇蹈佛境矣。此為心要。請後學思行。後二偈。許說分齊。於中初半偈。結前生後。後偈半。正示分齊牒舉十門。畧無行者。三業攝故。闕正覺者。導師中攝。或復畧無。


譬如世界初安立 非一因緣而可成 無量方便諸因緣 成此三千大千界 如來出現亦如是 無量功德乃得成 剎塵心念尚可知 十力生因莫能測 譬如劫初雲澍雨 而起四種大風論 眾生善根菩薩力 成此三千各安住 十力法雲亦如是 起智風輪清淨意 昔所迴向諸眾生 普導令成無上果 如有大雨名洪澍 無有處所能容受 唯除世界將成時 清淨虗空大風力 如來出現亦如是 普雨法雨充法界 一切劣意無能持 唯除清淨廣大心 譬如空中澍大雨 無所從來無所去 作者受者悉亦無 自然如是普充洽 十力法雨亦如是 無去無來無造作 本行為因菩薩力 一切大心咸聽受 譬如空雲澍大雨 一切無能數其滴 唯除三千自在王 具功德力悉明了 善逝法雨亦如是 一切眾生莫能測 唯除於世自在人 明見如觀掌中寶 譬如空雲澍大雨 能滅能起亦能斷 一切珍寶悉能成 三千所有皆分別 十力法雨亦如是 滅惑起善斷諸見 一切智寶皆使成 眾生心樂悉分別 譬如空中雨一味 隨其所雨各不同 豈彼雨性有分別 然隨物異法如是 如來法雨非一異 平等寂靜離分別 然隨所化種種殊 自然如是無邊相 譬如世界初成時 先成色界天宮殿 次及欲天次人處 乾闥婆宮最後成 如來出現亦如是 先起無邊菩薩行 次化樂寂諸緣覺 次聲聞眾後眾生 諸天初見蓮華瑞 知佛當出生歡喜 水緣風力起世間 宮殿山川悉成立 如來宿善大光明 巧別菩薩與其記 所有智輪體皆淨 各能開示諸佛法 譬如樹林依地有 地依於水得不壞 水輪依風風依空 而其虗空無所依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復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 無礙慧身無所依 譬如世界既成立 一切眾生獲其利 地水所住及空居 二足四足皆蒙益 法王出現亦如是 一切眾生獲其利 若有見聞及親近 悉使滅除諸惑惱


疏 第二頌前十喻。即為十段。初喻四頌。以是總故。餘九各二。今初文二。前二頌總顯多緣。後二頌別顯緣相。其第九喻。合云方便依智者。智即頌前出現。然初無礙慧。是佛實智。中二皆權。於中智即知事。方便隨機。合上即權實無礙。對初即悲智雙游。


如來出現法無邊 世間迷惑莫能知 為欲開悟諸含識 無譬喻中說其譬


疏 三結說無盡。 第一答如來出現之法竟。


*第二別答出現九門。先明身業。後八依故。長行中二。先標舉。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見如來應正等覺身。


*後釋相。於中三。初就法總明。次約喻別顯。後就法總結。然總中五徧。通喻中十身。結中十句。別結十喻。亦同前出現。今初。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於無量處見如來身。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於如來。應徧一切處。見於如來。


疏 分四。一總教廣見。二何以故。徵其所由。三諸菩薩下。反釋所以。四應徧一切下。順以結酬。就反釋中。總舉五法。法。是所知法界。及調伏法。事。是調伏眾生行事。故晉經名行。身。即是正。國土。是依。生。是所化。四順結中。應翻上五。成五無量界。身為能徧。四為所徧。一徧法界。二徧調伏界。三徧調伏加行界。四徧世界。五徧眾生界。唯有五界。非是畧也。


鈔 唯有五界者。結是正義。非是畧也。彈於古釋。古云。應有十句。但文畧耳。故今彈之。


*第二約喻別顯中。明如來出現有十種身。一周徧十方身。二無著無礙身。三暜入成益身。四平等隨應身。五無生潛益身。六圓迴等住身。七無心暜應身。八窮盡後際身。九嚴剎益生身。十嚴好滿願身。此即八地十身。而為次不同。一法身。二智身。三威勢。四菩提。五莊嚴。六意生。七化。八力持。九福德。十願。四是菩提者。初成先照。故偈云。日光出現故。五莊嚴者。一一毛孔。隨好光明以莊嚴故。餘文竝顯。顯此十身。舉十喻況。一一喻中。文各有三。謂喻。合。結。今初虛空周徧喻。


佛子。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虗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如是。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況周徧十方身。故下結云。以其心無量徧十方故。喻中先直示。後徵釋。徵云。至不至別。何得俱耶。以一無身。釋上二義。由無身故無可得至。亦以無身故。無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質聚。便礙於色。如鐵入水。水不入鐵。今由無身故徧入色中。法準喻知。此以事空。以況理空。理空即是法身。故經偈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故。為眾生下。此釋外疑。


*第二空無分別喻。


復次佛子。譬如虗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而彼虗空無有分別。亦無戲論。如來身。亦復如是。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眾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業皆得成就。而如來身無有分別。亦無戲論。何以故。從本巳來。一切執著一切戲論皆永斷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無分別喻。況無著無礙身。故結云。所行無礙如虛空故。空無分別不礙顯色。智無分別不礙利生。


*第三日光饒益喻。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於閰浮提無量眾生皆得饒益。所謂破闇作明。變濕令燥。生長草木。成熟穀稼。廓徹虛空。開敷蓮華。行者見道。居者辦業。何以故。日輪普放無量光故。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以無量事普益眾生。所謂滅惡生善。破愚為智。大慈救護。大悲度脫。令其增長根力覺分。令生深信捨離濁心。令得見聞不壞因果。令得天眼見歿生處。令心無礙。不壞善根。令智修明開敷覺華。令其發心。成就本行。何以故。如來廣大智慧日身。放無量光普照耀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喻暜入成益身。暜入法界故。喻合皆有總別釋成。合中別內有十種益。合前八句。初二合初句。世出世異故。三拔四流之苦。與出世之樂。拯二乘沉定水之苦。與菩提樂。皆變濕令燥之義。四道品。通長三乘草木。五信有二義。一成上義。信能增長一切法故。二合成熟。信能必到如來地故。六七二句。合廓徹虛空。一得見聞四諦因果智。二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日。廓淨照徹故。八有二義。令心無礙。成上徹空。不壞善根成下蓮蕐。如赤蓮蕐。不遇日光。翳死無疑。三乘善根。若遇智日則便不壞。九正合開蕐。上已開不壞。今未開令開。十合後二句。發菩提心。即見大道。成就本行。是辦家業。


*第四日光等照喻。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於閰浮提。先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後照於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邊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而彼如來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大行。乃至後照邪定眾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無礙無障無所分別。佛子。譬如日月隨時出現。大山幽谷普照無私。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有分別。隨諸眾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種種有異。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日光等照喻。喻平等隨應身。由住真際。故無私平等。文中二。先正喻。後重舉釋疑。前中黑山喻緣覺者。無法空之光故。不出功德故。不同菩薩。十大山王表十地故。高原喻聲聞者。不生佛法蓮蕐故。大地一種。通含三聚。取決定能生處。喻正定聚。得緣方生。喻不定聚。砂鹵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捨。故皆等照。後釋疑云。日光是一。佛智萬殊。豈為同喻。釋云。豈不向說。但隨山地有高下耶。故知但隨眾生智慧不同。佛無私智無若干也。未違前喻。又既約機說異。則照高未能兼下。照下而猶照高。又若捨化。先捨於小。次捨於中。唯菩薩高山。盡日蒙照。思之。


鈔 又既約機者。如照高山。未照黑山。若照黑山。即照高山。謂說華嚴。是照高山。二乘不預。說阿含等。菩薩常聞等。餘可例知。又若捨化下。約會權歸實。然經但有先照高言。無有後照高山之語。今以義求。必有之矣。會權歸實。先棄人天。非出離故。如平地落照。次捨聲聞。令自悟故。如高無光。次捨緣覺。令起悲故。如黑山掩曜。次捨三乘。歸一乘故。如山銜夕陽故。先大後小。即從本流末。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等。捨小歸大。即攝末歸本。則二義皆具。


*第五日益生盲喻。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生盲眾生。無眼根故。未曾得見。雖未曾見。然為日光之所饒益。何以故。因此得知畫夜時節。受用種種衣服飲食。令身調適離眾患故。


疏 日益生盲喻。喻佛無生潛益身。有目者覩。非是獨為。生盲不見。亦未曾滅。以潛益故。如來智日。亦復如是。無信。無解。毀戒。毀見。邪命自活。生盲之類。無信眼故。不見諸佛智慧日輪。雖不見佛智慧日輪。亦為智日之所饒益。何以故。以佛威力。令彼眾生所有身苦。及諸煩惱未來苦因。皆消滅故。


疏 合中二。先畧後廣。畧中五事皆盲。而無信為總。故云無信眼故。此即涅槃闡提三罪。無信斷善。即一闡提。無解毀見即謗方等。毀戒邪命。即犯四重禁。作五逆罪。此四至惡。猶有佛性。亦為饒益。令離苦集。


鈔 三罪者。一謗方等經。二犯四重。三作五逆罪。


佛子。如來有光明名積集一切功德。有光明名普照一切。有光明名清淨自在照。有光明名出大妙音。有光明名普解一切語言法令他歡喜。有光明名示現永斷一切疑自在境界。有光明名無住智自在普照。有光明名永斷一切戲論自在智。有光明名隨所應出妙音聲。有光明名出清淨自在音莊嚴國土成熟眾生。佛子。如一一毛孔放如是等千種光明。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五百光明普照上方。種種剎中。種種佛所諸菩薩眾。


疏 後廣顯中二。先能益光。後所益眾。今初二。先列十光。後結分齊。今初十中。初三成二莊嚴。慧中二句。一普照事。一照淨理。次三成三慧。初二成聞慧。後一成思修。後四成四智。大圓鏡智無住普照故。平等性智。絕戲論故。玅觀察智。隨應演故。成所作智。嚴土化生故。佛子下。結數分齊。以日有千光。故結云千。實乃無數。五百照下者。五位自分行。五百照上者。五位勝進行。


其菩薩等。見此光明。一時皆得如來境界。十頭。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手。十足。十地。十智。皆悉清淨。彼諸菩薩。先所成就諸處諸地。見彼光明轉更清淨。一切善根。皆悉成熟趣一切智。住二乘者滅一切垢。其餘一分生盲眾生。身既快樂。心亦清淨。柔輭調伏堪修念智。


疏 二所益中有四。初益菩薩。二益二乘。三益生盲。四益惡趣。菩薩有二種益。一益圓機頓證佛境。二益權機。令熟權趣實。諸處。謂五眼等。諸地。謂種性地等。二乘生盲。可知。


地獄。餓鬼。畜生。諸趣所有眾生。皆得快樂。解脫眾苦。命終皆生天上人間。佛子。彼諸眾生不覺不知。以何因緣。以何神力而來生此。彼生盲者作如是念。我是梵天。我是梵化。是時如來住普自在三昧。出六十種妙音而告之言。汝等非是梵天。亦非梵化。亦非帝釋護世所作。皆是如來威神之力。彼諸眾生聞是語巳。以佛神力。皆知宿命。生大歡喜。心歡喜故。自然而出優曇華雲。香雲。音樂雲。衣雲。蓋雲。幢雲。旛雲。末香雲。寶雲。師子幢半月樓閣雲。歌詠讚歎雲。種種莊嚴雲。皆以尊重心。供養如來。何以故。此諸眾生得淨眼故。如來與彼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子。如來智日。如是利益生盲眾生。令得善根具足成熟。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四光益惡趣。文有六段。一拔苦與樂。二佛子下。因起邪見。三是時下。慈音示正。四彼諸下。迴邪報恩。五如來下。佛與授記。六佛子下。結光利益。此中諸益。多同隨好。


*第六月光竒特喻。


復次佛子。譬如月輪。有四竒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四。一者暎蔽一切星宿光明。二者隨逐於時示現虧盈。三者於閰浮提澄淨水中影無不現。四者一切見者皆對目前。而此月輪無有分別。無有戲論。佛子。如來身月亦復如是。有四竒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四。所謂暎蔽一切聲聞獨覺學無學眾。隨其所宜。示現壽命脩短不同。而如來身無有增減。一切世界淨心眾生菩提器中。影無不現。一切眾生有瞻對者。皆謂如來唯現我前。隨其心樂而為說法。隨其地位令得解脫。隨所應化令見佛身。而如來身無有分別。無有戲論。所作利益皆得究竟。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喻佛圓迴等住身。謂等住三世無增減故。合中四法者。一圓智暎二乘。二常身示延促。三由器見有無。四所見無向背。初及後二。皆圓迴義。菩提器者。堪受菩提之人。覩意生身。若心海澄清。妄念都寂。則真見佛矣。


*第七梵王暜現喻。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大梵天王。以少方便。於大千世界普現其身。一切眾生皆見梵王現在己前。而此梵王亦不分身。無種種身。佛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無有分別。無有戲論。亦不分身。無種種身。而隨一切眾生心樂示現其身。亦不作念現若干身。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梵王暜現喻。喻佛無心暜應身。不分而徧故。


*第八醫王延壽喻。


復次佛子。譬如醫王。善知眾藥及諸呪論。閰浮提中諸所有藥用無不盡。復以宿世諸善根力。大明呪力。為方便故。眾生見者病無不愈。彼大醫王知命將終作是念言。我命終後。一切眾生無所依怙。我今宜應為現方便。是時醫王合藥塗身。明呪力持。令其終後。身不分散。不萎不枯。威儀視聽與本無別。凡所療治悉得除差。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醫王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鍊治法藥。已得成就。修學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呪力。皆到彼岸。善能除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及住壽命經無量劫。其身清淨。無有思慮。無有動用。一切佛事未嘗休息。眾生見者諸煩惱病悉得消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喻佛窮盡後際身。喻中二。先彰現德。後彼大下。呪力持身。合中亦二。初合現德。於中初合用藥無不盡。次修學下。合呪力為方便。後善能下。合見者病愈。二及住下。合呪力持身。用前呪藥。持住多劫故。畧不重明藥呪能持。


*第九摩尼利物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摩尼寶。名集一切光明毗盧遮那藏。若有眾生觸其光者。悉同其色。若有見者眼得清淨。隨彼光明所照之處。雨摩尼寶名為安樂。令諸眾生離苦調適。佛子。諸如來身亦復如是。為大寶聚一切功德大智慧藏。若有眾生觸佛身寶智慧光者。同佛身色。若有見者法眼清淨。隨彼光明所照之處。令諸眾生離貧窮苦。乃至具足佛菩提樂。佛子。如來法身無所分別。亦無戲論。而能普為一切眾生作大佛事。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摩尼利物喻。喻佛嚴剎益生身。雨寶利貧即嚴剎故。各有體用。可知。


*第十寶王滿願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寶王。名一切世間莊嚴藏。具足成就百萬功德。隨所住處。令諸眾生災患消除所願滿足。然此如意摩尼寶王。非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如來身如意寶王亦復如是。名為能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若有見身。聞名讚德。悉令永離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時專心欲見如來。悉令得見所願皆滿。佛子。佛身非是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唯除如來自在神力所應調伏。若有眾生因見佛身。便種善根。乃至成熟。為成熟故。乃令得見如來身耳。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疏 寶王滿願喻。喻佛相嚴滿願身。合中先正合。後佛子佛身下。釋疑。於中初雖合喻。已是釋疑。謂有疑云。若念皆見。今何不見。故云少福不見。次疑云。亦有貧下薄福。何以得見。釋云。除可調者。


*第三就法總結。


以其心無量徧十方故。所行無礙如虗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實際故。無生無滅故。等住三世故。永離一切分別故。住盡後際誓願故。嚴淨一切世界故。莊嚴一一佛身故。


疏 十句次第結前十身。其有難者。前已會釋。


*第二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虗空徧十方 若色非色有非有 三世眾生身國土 如是普在無邊際 諸佛真身亦如是 一切法界無不徧 不可得見不可取 為化眾生而現形 譬如虗空不可取 普使眾生造眾業 不念我今何所作 云何我作為誰作 諸佛身業亦如是 普使羣生修善法 如來未曾有分別 我今於彼種種作 譬如日出閻浮提 光明破闇悉無餘 山樹池蓮地眾物 種種品類皆蒙益 諸佛日出亦如是 生長人天眾善行 永除癡闇得智明 恒受尊榮一切樂 譬如日光出現時 先照山王次餘山 後照高原及大地 而日未始有分別 善逝光明亦如是 先照菩薩次緣覺 後照聲聞及眾生 而佛本來無動念 譬如生盲不見日 日光亦為作饒益 令知時節受飲食 永離眾患身安隱 無信眾生不見佛 而佛亦為興義利 聞名及以觸光明 因此乃至得菩提 譬如淨月在虛空 能蔽眾星示盈缺 一切水中皆現影 諸有觀瞻悉對前 如來淨月亦復然 能蔽餘乘示脩短 普現天人淨心水 一切皆謂對其前 譬如梵王住自宮 普現三千諸梵處 一切人天咸得見 實不分身向於彼 諸佛現身亦如是 一切十方無不徧 其身無數不可稱 亦不分身不分別 如有醫王善方術 若有見者病皆愈 命雖巳盡藥塗身 令其作務悉如初 最勝醫王亦如見 具足方便一切智 以昔妙行現佛身 眾生見者煩惱滅 譬如海中有寶王 普出無量諸光明 眾生觸者同其色 若有見者眼清淨 最勝寶王亦如是 觸其光者悉同色 若有得見五眼開 破諸塵闇住佛地 譬如如意摩尼寶 隨有所求皆滿足 少福眾生不能見 非是寶王有分別 善逝寶王亦如是 悉滿所求諸欲樂 無信眾生不見佛 非是善逝心棄捨


疏 頌中有二十偈。次第頌喻。喻各二偈。 第二答如來出現身業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9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23:05:38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七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三出現語業。長行有標。釋。結。釋中三。初就法畧說。二約喻廣說。三以法通結。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音聲。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徧至。普徧無量諸音聲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心得清涼故。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所應聞者無不聞故。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如呼響故。應知如來音聲無主。修習一切業所起故。應知如來音聲甚深。難可度量故。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法界所生故。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普入法界故。應知如來音聲無變易。至於究竟故。


疏 文有十音以顯無盡。各上句標。下句釋。一暜徧者。卽隨類音。然有二義。一約體廣。無聲不至。故云暜徧無量音聲。斯則人天等異。萬類齊聞。上云衆生隨類各得解。二者隨前一一之音。皆能獨徧。如目連不究其邊。二隨樂欲音。謂趣舉一一類音。能隨樂欲。說種種法。上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又云。佛以一玅音。周聞十方國。衆音悉具足。法雨皆充徧。通證前之二義。三隨根解音。謂卽上說中。隨說一法。大小各聞。故云隨其信解。寶積云。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四隨時音。謂卽上大小之法。令聞不聞。皆自在故。云不失時。亦兼隨聞一法。欣憂不同。寶積云。或有恐畏或歡喜。上四多約卽體之用。是圓音義。後六多約卽用之體。顯一音義。謂五外隨緣叩。我無生滅。六內集緣成。何有主宰。七甚深者。欲言其一。則萬類殊應。欲言其異。一體無生。又欲言其一。隨一音中能具多音。故上云。一切衆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欲言其異。卽上多音。唯令聞一。故下喻云。譬如天鼓。發種種聲。懈怠諸天。唯聞無常覺悟之音。故甚深也。八純稱法界。九橫入無斷。十豎歸一極。此十圓融一味。是如來圓音。


*第二約喻廣說中二。初結前生後。次徵釋。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示非無示。


疏 收上十聲。要不出三。約相。則廣無量。約體。則無主宰。約用。則有顯示。今竝雙非。以顯中道。謂莫窮其邊。故非量。隨機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多緣集故。非有主。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當體無生故。無能示。巧顯義理故。非無示。更以四句。明體用無礙。謂一以用從體。由體無不在故。能令上十類。皆徧一切。非唯徧聲。亦徧一切時處衆生如來法界等。雖復於色等皆徧。恒不雜亂。若不等徧。則音非圓。若由等徧失其音曲。則圓非音。今不壞曲而等徧。不動徧而差韻。方成圓音。二以體從用。其一一音。皆具含眞性。三用卽體故。上十類聲。皆不可得。唯第一義。永離所執故。法螺恒震。玅音常寂。名寂靜音。如空谷響。有而卽虛。若不卽虛。非但失於一音。亦不得圓融自在。四體卽用故。寂而恒宣。若天鼓無心。而應一切。長風隨竅。萬吹不同。若不徧同。非但失於能圓。亦非眞一梵音。隨緣自在。名為如來圓音玅音。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第二徵。意云。前言無量等。今何雙非。第三舉喻廣釋。其大意云。性相無礙。體用相卽故。約法難顯。寄喻以明。十喻卽為十段。段各有三。謂喻。合。結。今第一劫盡唱聲喻。


何以故。佛子。譬如世界將欲壞時。無主無作。法爾而出四種音聲。其四者何。一曰。汝等當知。初禪安樂。離諸欲惡。超過欲界。衆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初禪。捨欲界身。生於梵天。二曰。汝等當知。二禪安樂。無覺無觀。超於梵天。衆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二禪。捨梵天身。生光音天。三曰。汝等當知。三禪安樂。無有過失。超光音天。衆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三禪。捨光音身。生徧淨天。四曰。汝等當知。四禪寂靜。超徧淨天。衆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四禪。捨徧淨身。生廣果天。是為四。佛子。此諸音聲。無主無作。但從衆生諸善業力之所出生。佛子。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主無作。無有分別。非入非出。但從如來功德法力。出於四種廣大音聲。其四者何。一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所謂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無福德苦。著我我所苦。作諸惡行苦。欲生人天。當種善根。生人天中。離諸難處。衆生聞已。捨離顚倒。修諸善行。離諸難處。生人天中。二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衆苦熾然。如熱鐵丸。諸行無常。是磨滅法。涅槃寂靜。無為安樂。遠離熾然。消諸熱惱。衆生聞已。勤修善法。於聲聞乗。得隨順音聲忍。三曰。汝等當知。聲聞乗者。隨他語解。智慧狹劣。更有上乗。名獨覺乗。悟不由師。汝等應學。樂勝道者聞此音已。捨聲聞道修獨覺乗。四曰。汝等當知。過二乗位。更有勝道名為大乗。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捨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猒。過於二乗。名為大乗。第一乗。勝乗。最勝乗。上乗。無上乗。利益一切衆生乗。若有衆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希求佛果。聞此音已。發菩提心。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衆生。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劫盡唱聲喻。喻前第六無主。喻中言法爾者。俱舍第二云。生無色界。有二種因。一因力。謂近習及數習故。二業力。謂上界後報業果欲至故。若生色界。則有三因。謂加法爾力。但器壞時。法爾有聲故。然四種音。非是一時。初二火劫。將壞欲界及初禪時。三卽水災。壞二禪時。四卽風災。欲壞三禪時。四聲各別。故非無主。但從緣生。故非有主。合中明佛欲壞生死世間。亦有四聲。說五乘法。


*第二響聲隨緣喻。


復次佛子。譬如呼響。因於山谷。及音聲起。無有形狀。不可覩見。亦無分別。而能隨逐一切語言。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有形狀。不可覩見。非有方所。非無方所。但隨衆生欲解緣出。其性究竟。無言無示。不可宣說。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響聲隨緣喻。喻上第五無生。


*第三天鼓開覺喻。


復次佛子。譬如諸天有大法鼓。名為覺悟。若諸天子行放逸時。於虗空中出聲告言。汝等當知。一切欲樂。皆悉無常。虗妄顚倒須臾變壞。但誑愚夫令其戀著。汝莫放逸。若放逸者。墮諸惡趣後悔無及。放逸諸天。聞此音已。生大憂怖。捨自宮中所有欲樂。詣天王所。求法行道。佛子。彼天鼓音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而能利益無量衆生。當知如來亦復如是。為欲覺悟放逸衆生。出於無量妙法音聲。所謂無著聲。不放逸聲。無常聲。苦聲。無我聲。不淨聲。寂滅聲。涅槃聲。無有量自然智聲。不可壞菩薩行聲。至一切處如來無功用智地聲。以此音聲。徧法界中而開悟之。無數衆生聞是音已。皆生歡喜。勤修善法。各於自乗而求出離。所謂或修聲聞乗。或修獨覺乗。或習菩薩無上大乗。而如來音。不住方所。無有言說。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天鼓開覺喻。喻第九無斷絕聲。徧入法界。化無斷故。喻合各三。一能開覺。二開覺益。三結用歸體。二當知下。合中三者。初合能開覺。別有十一聲。義分四節。而有二意。一初二通五乘。次六通三乘。次一通第一第二乘。後二唯大乘。二者。初一節人天。餘三節配三乘。次無數下。合開覺益。後而如來下。合結歸體。由不住方等。故上能暜徧。是以莊嚴論云。若佛音聲。是有法。非非法者。不能徧至十方。反此故能。


鈔 若佛音聲下。釋曰。此非法言。卽是眞理為非法耳。


*第四天女玅聲喻。


復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佛子。彼善口女從口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當知如來。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衆生心樂差別。皆悉徧至悉令得解。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天女玅聲喻。喻第三隨信解聲。多音隨樂故。


*第五梵聲及衆喻。


復次佛子。聲如大梵天王。住於梵宮出梵音聲。一切梵衆靡不皆聞。而彼音聲。不出衆外。諸梵天衆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獨與我語。如來妙音。亦復如是。道場衆會靡不皆聞。而其音聲不出衆外。何以故。根未熟者不應聞故。其聞音者皆作是念。如來世尊。獨為我說。佛子。如來音聲無出無住。而能成就一切事業。是為如來音聲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梵聲及衆喻。喻化不失時。熟者必聞。卽以根熟為衆。


*第六衆水一味喻。


復次佛子。譬如衆水。皆同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水無念慮。亦無分別。如來言音。亦復如是。唯是一味。謂解脫味。隨諸衆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而無念慮。亦無分別。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衆水一味喻。喻無邪曲聲。從法界生。一體性故。


*第七降雨滋榮喻。


復次佛子。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興大密雲。徧閰浮提普霔甘雨。百穀苗稼皆得生長。江河泉池一切盈滿。此大雨水。不從龍王身心中出。而能種種饒益衆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悲雲徧十方界。普雨無上甘露法雨。令一切衆生皆生歡喜。增長善法滿足諸乗。佛子。如來音聲不從外來。不從內出。而能饒益一切衆生。是為如來音聲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降雨滋榮喻。喻歡喜聲。稱根增長故。離佛無聲。不從外來。離機無聲。不從內出。


*第八漸降成熟喻。


復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龍王。將欲降雨。未便卽降。先起大雲。彌覆虗空。凝停七日。待諸衆生作務究竟。何以故。彼大龍王有慈悲心。不欲惱亂諸衆生故。過七日已。降微細雨普潤大地。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將降法雨。未便卽降。先興法雲成熟衆生。為欲令其心無驚怖。待其熟已。然後普降甘露法雨。演說甚深微妙善法。漸次令其滿足如來一切智智無上法味。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漸降成熟喻。喻無變聲。以皆至究竟故。上先照高山。以顯頓圓。此先小後大。卽是漸圓。將降法雨者。思欲說一也。未便卽降者。恐破法墮惡道故。先興法雲。是說方便。方便含實。如雲含水。


*第九降霔難思喻。


復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於大海中降雨之時。或降十種莊嚴雨。或百或千。或百千種莊嚴雨。佛子。水無分別。但以龍王不思議力令其莊嚴。乃至百千無量差別。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為諸衆生說法之時。或以十種差別音說。或百或千。或以百千。或以八萬四千音聲說八萬四千行。乃至或以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音聲各別說法。令其聞者皆生歡喜。如來音聲無所分別。但以諸佛於甚深法界圓滿清淨。能隨衆生根之所冝。出種種言音皆令歡喜。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降霔難思喻。喻上甚深聲。雖多差別。皆於甚深法界之所流故。


*第十徧降種種喻。


復次佛子。譬如娑竭羅龍王。欲現龍王大自在力。饒益衆生咸令歡喜。從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處。興大雲網周帀彌覆。其雲色相無量差別。或閰浮檀金光明色。或毗瑠璃光明色。或白銀光明色。或玻瓈光明色。或牟薩羅光明色。或碼碯光明色。或勝藏光明色。或赤眞珠光明色。或無量香光明色。或無垢衣光明色。或清淨水光明色。或種種莊嚴具光明色。如是雲網周帀彌布。旣彌布已。出種種色電光。所謂閻浮檀金色雲出瑠璃色電光。瑠璃色雲出金色電光。銀色雲出玻瓈色電光。玻瓈色雲出銀色電光。牟薩羅色雲出碼碯色電光。碼碯色雲出牟薩羅色電光。勝藏寶色雲出赤眞珠色電光。赤眞珠色雲出勝藏寶色電光。無量香色雲出無垢衣色電光。無垢衣色雲出無量香色電光。清淨水色雲出種種莊嚴具色電光。種種莊嚴具色雲出清淨水色電光。乃至種種色雲出一色電光。一色雲出種種色電光。復於彼雲中出種種雷聲。隨衆生心皆令歡喜。所謂或如天女歌詠音。或如諸天妓樂音。或如龍女歌詠音。或如乾闥婆女歌詠音。或如緊那羅女歌詠音。或如大地震動聲。或如海水波潮聲。或如獸王哮吼聲。或如好鳥鳴囀聲。及餘無量種種音聲。旣震雷已。復起涼風。令諸衆生心生悅樂。然後乃降種種諸雨。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從他化天至於地上。於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於大海中雨清泠水名無斷絕。於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於化樂天雨大摩尼寶名放大光明。於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垂髻。於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種種莊嚴具。於三十三天雨衆妙香名為悅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覆蓋。於龍王宮雨赤眞珠名涌出光明。於阿脩羅宮雨諸兵仗名降伏怨敵。於北鬱單越雨種種華名曰開敷。餘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衆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


疏 徧降種種喻。喻暜徧聲。非唯暜徧四洲。亦徧出多雷音。喻中有總。別。結。從四天下。別中有五。一雲。二電。三雷。四風。五雨。此與賢首品。文有影畧。思之。後雖彼下。結。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法王。亦復如是。欲以正法教化衆生。先布身雲彌覆法界。隨其樂欲為現不同。所謂或為衆生現生身雲。或為衆生現化身雲。或為衆生現力持身雲。或為衆生現色身雲。或為衆生現相好身雲。或為衆生現福德身雲。或為衆生現智慧身雲。或為衆生現諸力不可壞身雲。或為衆生現無畏身雲。或為衆生現法界身雲。


疏 合中亦有總。別。結。別中亦有五。前四各有佛子。一以身合雲。有覆陰等故。卽菩提等十身中有四身。名異義同。一卽願身。願生兜率故。第四卽意生身。隨意所生。同世色故。八卽菩提身。具佛十力成菩提故。九卽威勢。具四無畏。能伏外故。亦可十力降魔為威勢。無畏為正覺。有正覺義故。餘六名義俱同。


佛子。如來以如是等無量身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隨諸衆生所樂各別。示現種種光明電光。所謂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無所不至。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無邊光明。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入佛祕密法。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影現光明。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光明照曜。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入無盡陀羅尼門。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正念不亂。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究竟不壞。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順入諸趣。或為衆生現光明電光。名滿一切願皆令歡喜。


疏 第二合電光。不出通明無畏。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現如是等無量光明電光已。復隨衆生心之所樂。出生無量三昧雷聲。所謂善覺智三昧雷聲。熾然離垢海三昧雷聲。一切法自在三昧雷聲。金剛輪三昧雷聲。須彌山幢三昧雷聲。海印三昧雷聲。日燈三昧雷聲。無盡藏三昧雷聲。不壞解脫力三昧雷聲。


疏 第三以三昧合雷聲者。畧有三義。一若秋之雷。蟄蟲藏匿。若入三昧。諸惡不行。二若春之雷。則發蟄開萌。猶彼三昧。發生功德。三雷是雨之先相。三昧是說之先兆。十名思而釋之。


佛子。如來身雲中。出如是等無量差別三昧雷聲已。將降法雨。先現瑞相開悟衆生。所謂從無障礙大慈悲心。現於如來大智風輪。名能令一切衆生生不思議歡喜適悅。


疏 第四以大智合風者。以後得智觀機。警覺加被。令成法器故。


此相現已。一切菩薩及諸衆生。身之與心皆得清涼。然後從如來大法身雲。大慈悲雲。大不思議雲。雨不思議廣大法雨。令一切衆生身心清淨。所謂為坐菩提場菩薩雨大法雨。名法界無差別。為最後身菩薩雨大法雨。名菩薩遊戲如來祕密教。為一生所繫菩薩雨大法雨。名清淨普光明。為灌頂菩薩雨大法雨。名如來莊嚴具所莊嚴。為得忍菩薩雨大法雨。名功德寶智慧華開敷不斷菩薩大悲行。為住向行菩薩雨大法雨。名入現前變化甚深門。而行菩薩行。無休息無疲猒。為初發心菩薩雨大法雨。名出生如來大慈悲行救護衆生。為求獨覺乗衆生雨大法雨。名深知緣起法。遠離二邊。得不壞解脫果。為求聲聞乗衆生雨大法雨。名以大智慧劔斷一切煩惱冤。為積集善根決定不決定衆生雨大法雨。名能令成就種種法門生大歡喜。


疏 第五以說法合雨。於中初結前標後。所謂下。別有十法者。一將成正覺。念相欲盡。聞斯法雨。便細念都忘。得見心性等虛空界。法界一相。始本無二。契同諸佛平等法身。故云說法界無差別。二出胎已後。坐道場前。後更無身。故名最後。法雨名遊戲等者。此有二義。一開為二。為游戲是神通大用。秘教卽心智所契。二合為一。令於秘教出沒自在。故云游戲。言秘教者。卽詮如來三德涅槃。故涅槃經云。秘密藏。安住於此。能建大事。神通作用。故名游戲。在法蕐經。以體從用。名如來知見。深固幽遠。名為秘密。雖初心同禀。而窮究在斯。故亦為說。三一生所繫者。謂如彌勒。更一下生故。所以更一生者。由微細無明。能障所知。故今為說。令淨彼細惑。成種智暜照。上三皆等覺位。四灌頂菩薩。卽十地受職位。十方諸佛。法水灌頂。墮在佛數。能受如來大法雲雨。令具佛功德智慧。廣作佛事為莊嚴故。五得忍菩薩。若取忍淨。八地已上。將止此忍。勸滿福智。不斷悲故。若取初得。有說初地卽得。為說信等功德。後後圓淨。十地地智。一一開發。不斷二利故。六住向行三。卽三賢位。令其入證。眞如現前。依此變化為甚深門。而勝進不息。七初發心者。通信初發心。及信滿發心。旣發上求下化之心。令依願行故。上皆已得本位。故竝為說勝進上位之法。八緣覺者。此下二門。通有二意。一約初求顯說。說其自乘。二約已住密說。密授大乘。如緣覺中約自乘說。則因謝非常。果續非斷。逆觀非有。順觀非無。為離二邊。雖離二邊。而不壞自乘之果。約密。十二因緣卽是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故曰甚深緣起。是為上上智觀故。得不壞佛解脫果故。九聲聞中二者。一顯說。由彼厭患苦集。故說人空。智劍斷之。二約密說應以法空。斷一切惑。故名大劍。十為二聚衆生。故云集善根者。其邪定聚。未堪法雨未定令得。名為成熟。已定。令增種種法門。


佛子。諸佛如來隨衆生心。雨如是等廣大法雨。充滿一切無邊世界。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其心平等。於法無恡。但以衆生根欲不同。所雨法雨示有差別。是為如來音聲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三合上結中。有二佛子。初合結數。後合心等以釋外疑。


*第三通結十喻皆無分量。


復次佛子。應知如來音聲有十種無量。何等為十。所謂如虗空界無量。至一切處故。如法界無量。無所不徧故。如衆生界無量。令一切心喜故。如諸業無量。說其果報故。如煩惱無量。悉令除滅故。如衆生言音無量。隨解令聞故。如衆生欲解無量。普觀救度故。如三世無量。無有邊際故。如智慧無量。分別一切故。如佛境界無量。入佛法界故。佛子。如來應正等覺音聲。成就如是等阿僧祇無量。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文顯可知。


*第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三千世界將壞時 衆生福力聲告言 四禪寂靜無諸苦 令其聞已悉離欲 十力世尊亦如是 出妙音聲徧法界 為說諸行苦無常 令其永度生死海 譬如深山大谷中 隨有音聲皆響應 雖能隨逐他言語 而響畢竟無分別 十力言音亦復然 隨其根熟為示現 令其調伏生歡喜 不念我今能演說 如天有鼓名能覺 常於空中震法音 誡彼放逸諸天子 令其聞已得離著 十力法鼓亦如是 出於種種妙音聲 覺悟一切諸羣生 令其悉證菩提果 自在天王有寶女 口中善奏諸音樂 一聲能出百千音 一一音中復百千 善逝音聲亦如是 一聲而出一切音 隨其性欲有差別 各令聞已斷煩惱 譬如梵王吐一音 能令梵衆皆歡喜 音唯及梵不出外 一一皆言已獨聞 十力梵王亦復然 演一言音充法界 唯霑衆會不遠出 以無信故未能受 譬如衆水同一性 八功德味無差別 因地在器各不同 是故令其種種異 一切智音亦如是 法性一味無分別 隨諸衆生行不同 故使聽聞種種異 譬如無熱大龍王 降雨普洽閻浮地 能令草樹皆生長 而不從身及心出 諸佛妙音亦如是 普雨法界悉充洽 能令生善滅諸惡 不從內外而得有 譬如摩那斯龍王 興雲七日未先雨 待諸衆生作務竟 然後始降成利益 十力演義亦如是 先化衆生使成熟 然後為說甚深法 令其聞者不驚怖 大莊嚴龍於海中 霔於十種莊嚴雨 或百或千百千種 水雖一味莊嚴別 究竟辯才亦如是 說十二十諸法門 或百或千至無量 不生心念有殊別 最勝龍王娑竭羅 興雲普覆四天下 於一切處雨各別 而彼龍心無二念 諸佛法王亦如是 大悲身雲徧十方 為諸修行雨各異 而於一切無分別


疏 頌上十喻。喻各二偈。 第三答如來出現語業竟。


*第四出現意業。先身。次語。後意。義次第故。長行中二。先徵起。後正釋。釋中三。初約法總辨。二寄喻別顯。三總結勸知。今初。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心。佛子。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疏 言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者。約體遮詮也。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者。寄用表詮。然此一文。古有多說。一云。識等有二。一染。二淨。佛地無彼有漏染心心所。而有淨分心及心所。果位之中。智強識劣。故於王上。以顯染無。約彼智所。以明無量。若必無王。所依何立。故成唯識第二。引如來功德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則有王明矣。言轉識者。智依識轉。非轉識體。一云。以無積集思量等義。故說心等叵得。就無分別智以顯無量。非無心體。故攝論第八云。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為所依止。心種類故。以心為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類。上之二解。俱明心意識有。一云。佛果實無心意意識。及餘心法。云不可得。唯有大智。故言智無量故。知如來心。故金光明經。及梁攝論。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佛地論中。五法攝大覺性。唯一眞法界。及四智菩提。不言更有餘法。上之二宗。偏取皆妨。若依前有。未免增益。亦不能通不可得言。又此淨分。此何不說。彼無垢識而得說耶。經何不言染不可得。若依後義。未免損減。亦不能通知佛心言。旣云以智無量知如來心。不言無心可知。明非無心矣。又心旣是無。智何獨立。非唯違上二論。亦違涅槃滅無常識。獲常識義。若二義雙取。未免相違。若互泯雙非。寧逃戲論。若爾。何以指南。今釋此義。先會前二宗。後消經意。今初。若後宗言。唯如智者。以心卽同眞性。故曰唯如。照用不失。故曰如智。豈離心外而智別有。如是。則唯如不乖於有。前宗以純如之體。故有淨心。心旣是如。有之何失。是知卽眞之有。與卽有之眞。二義相成。有無無礙。後消經意者。言不可得者。以心義深玄。言不及故。寄遮顯深。言但以智知如來心者。託以心所。寄表顯深。故晉經云。但知如來智無量故。知心無量。云何深玄。欲言其有。同如絕相。欲言其無。幽靈不竭。欲言其染。萬累斯亡。欲言其淨。不斷性惡。欲言其一。包含無外。欲言其異。一味難分。欲謂有情。無殊色性。欲謂無情。無幽不徹。口欲辯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亦猶果分。不可說故。是知佛心。卽有卽無。卽事卽理。卽王卽數。卽一卽多。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王中非有數。亦非不有數。數非依於王。亦非不依王。一一皆爾。圓融無礙。則令上諸義。各隨一理。不爽玄宗。言寄表顯深者。旣心不可以智知。且託智以稱歎。智是心所。尚以十喻明玄。則所依之心。玄又玄矣。故十喻之末。皆結為心之相。然佛尚不說。凡何敢思。有因緣故。輙憑教理。以示玄宗。望無咎其繁而不要也。


*第二寄喻別顯。舉十大喻。以喻如來十種大智。十智體用。非一非異。亦文各有三。謂喻。合。結。今初虛空無依為依喻。


譬如虗空。為一切物所依。而虗空無所依。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而如來智無所依。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虛空無依為依喻。喻佛無依成事智。合中。謂諸乘之智。依佛智生。如十地云。此十地智。皆因佛智而有差別。離佛智外。無所依學。而佛智果滿。更不依他。豈不依心及依理耶。豈不向言王所無二耶。良以佛智照極。無有智外如為智所依故。智體全如。若有所依。不名如智。


鈔 豈不依心者。次設。難也。依心約法。相宗。依理約法性宗。良以佛智下。釋依理義。於中有四。初正釋。卽廻向經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今但通上豈不依理難。故但引前句。謂彼難云。上言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則智依如矣。何言無依。故今釋云。智外無如。故無所依。然彼廻向經文。自有三意。一約如體性空。故智外無如。智體性空。故如外無智。二如智一味。同一眞體。安得智外更有如耶。三約事事無碍。舉一全收。今但用前二意。以酬難竟。後意卽第四舉况之中。


疏 亦猶淨名云。法隨於如。無所隨故。


鈔 言無所隨故者。經自釋隨如之義。由法卽如法外無如。故云無所隨故。若有所隨。能所未泯。豈得隨如。又法外有如。法非如矣。故無所隨。方曰隨如。此中亦爾。若有所依。智外有法。能所未亡。不名如智。如外有智。智亦不如。故得引例。


疏 文殊般若云。若無境界。由無所依。况佛智外無法可得。以一切法卽佛智故。


*第二法界湛然喻。


復次佛子。譬如法界。常出一切聲聞獨覺菩薩解脫。而法界無增減。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恒出一切世間出世間種種智慧。而如來智無增減。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法界湛然喻。喻佛體無增減智。卽轉釋前依。依者。依此出故。雖出諸智。亦不減少。菩薩解脫成佛智時。亦不增足。以同體均故。如上海中板喻。


鈔 卽轉釋者。謂疏意明初喻為總。含下九喻。故下喻中。節節指初。今以第一喻云。虛空為一切法所依。喻佛智為一切世出世智所依。故今釋之。云得為依。依彼出故。雖出諸智者。如山出雲。山亦不減。菩薩下。如谷納雲。谷亦不增。海中板喻。卽十行品。


*第三大海潛益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小洲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衆生心中。若諸衆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衆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大海潛益喻。喻佛體均益生智。卽雙釋前依。及出生義。謂與衆生心同體故。義曰潛流。穿鑿自心得智慧時。卽是見他佛智。是曰依之出生。又由體同。令外佛加持。資其念力。亦是流入。


*第四大寶出生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若大海中無此寶珠。乃至一寶亦不可得。何等為四。一名積集寶。二名無盡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具足莊嚴。佛子。此四寶珠。一切凡夫諸龍神等悉不得見。何以故。娑竭龍王。以此寶珠端嚴方正。置於宮中深密處故。


疏 大寶出生喻。喻佛用興體密智。釋上能生。以何義故而能生耶。具四寶故。喻中有三。初總明出處體用。次徵列寶名。後結其深勝。合三同喻。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衆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何等為四。所謂無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寶。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大智慧寶。分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知時非時未曾誤失大智慧寶。


疏 列名中。一大圓鏡智。以離諸分別。名無染著。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名巧方便。二卽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若為無為。自他平等。名善分別。三卽玅觀察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故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無量法者。卽攝觀無量總持定門等。而言說者。雨大法雨。斷一切疑故。四卽成所作智。知機知時。作所應作故。


若諸如來大智海中無此四寶。有一衆生得入大乗終無是處。此四智寶。薄福衆生所不能見。何以故。置於如來深密藏故。


疏 三合前深勝。於中先明用勝體深。此中用勝。喻在總中。此中體深。同法蕐髻中明珠。不妄與人。然約下智不及。故稱密藏。不全同喻。故涅槃中明有密語。而無密藏。


此四智寶。平均。正直。端潔。妙好。普能利益諸菩薩衆。令其悉得智慧光明。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後明體勝用深。平均正直。卽平等性智。大慈悲等共相應故。故曰平均。一味相續。名為正直。二端潔卽大圓鏡智。端者。純淨圓德。現種依持故。潔者。性相清淨。離諸雜染故。三玅好。卽玅觀察智。四暜能利益。卽成所作智。此約別配。今以四智圓融故。四德亦該。四寶况四智乃十中之一。則永異餘宗。


鈔 今以四智下。二解妨。妨云。何以將法相宗釋法性義。故為此通。謂彼四智。迢然不同。今一具四。豈得同耶。先將四寶以况四智。此卽別義於一寶上復具四德。卽圓融義。况四圓融。十中之一。豈得言同。欲顯包融。故用之釋。


*第五珠消海水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熾然光明大寶布在其底。性極猛熱。常能飲縮百川所注無量大水。是故大海無有增減。何等為四。一名日藏。二名離潤。三名火燄光。四名盡無餘。佛子。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從四天下。乃至有頂。其中所有。悉被漂沒。佛子。此日藏大寶光明照觸海水悉變為乳。離潤大寶光明照觸。其乳悉變為酪。火燄光大寶光明照觸其酪悉變為酥。盡無餘大寶光明照觸其酥變成醍醐。如火熾然。悉盡無餘。


疏 珠消海水喻。喻佛滅惑成德智。由有前智。無智不生。由有此智。無惑不斷。又前則橫具四智。此則豎具四智。皆是釋前為依之義。喻中二。先總明體用。後佛子此日藏下。別顯用相。此為極教了說。而起世婆沙等說。阿毘地獄在下。火氣上吞。銷鑠海水。葢是少分方便之說。而俗典云。以沃焦石消海水者。或測度而知。或見寶不辨。謂之石耳。又云。注尾廬壑者。但見其消。以名之耳。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有四種大智慧寶。具足無量威德光明。此智寶光觸諸菩薩。乃至令得如來大智。何等為四。所謂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慧光普照大智慧寶。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


疏 合中亦二。先合總明體用。


佛子。諸菩薩修習一切助道法時。起無量散善波浪。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不能壞。如來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於三昧。又以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離三昧味著。起廣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廣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來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無有餘。佛子。若無如來此四智寶大光照觸。乃至有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後合別顯用相。然此四智。古德有配四三昧。初是大乘光明三昧智。二是集福德王。三是賢護。四是首楞嚴。此釋配定可爾。按次乖理。以第三名智光暜照故。若將初為三。以三為初。乃順文理。今更一解。標其所成。卽是四定。約能成智。應別立名。又將豎配諸位。尤異昔解。謂一。佛以卽事而眞智。治於地前。成初四地。令得賢守定。以此三昧。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前三地為世。四地為出世。旣了卽事而眞。則卽散而定。二以卽體之用智。治四地未能起用。令得五地入俗。成集福德王定。三以平等無相智。治五地雖能隨俗。未得平等。令得六七地般若大光功用後邊。成光明定。四以平等無功用智。治七地功用。令入八地。乃至佛果。得首楞嚴定。所作究竟故。果旣具四。因亦通修。且約相顯。為此豎配。不可偏局。


*第六虛空含受喻。


復次佛子。如從水際。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其中所有大千國土。欲色無色衆生之處。莫不皆依虗空而起。虗空而住。何以故。虗空普徧故。雖彼虗空普容三界而無分別。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若聲聞智。若獨覺智。若菩薩智。若有為行智。若無為行智。一切皆依如來智起。如來智住。何以故。如來智慧徧一切故。雖復普容無量智慧。而無分別。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虛空含受喻。喻佛依持無礙智。亦釋前依義。上但云依。猶通外依他力。今明體徧暜容。是則五乘等智。皆是如來大智中物。肇公亦云。夫聖人虛心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有於方寸。其神常虛。卽斯義也。


鈔 肇公亦云下。卽涅槃無名論第七玅存中文云。然則玄道在乎玅悟。玅悟在於卽眞。卽眞則有無齊觀。有無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則非復有無。異我則乖於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何則。夫至人虛心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虛等。


*第七藥王生長喻。


復次佛子。如雪山頂有藥王樹。名無盡根。彼藥樹根從十六萬八千由旬。下盡金剛地水輪際生。彼藥王樹若生根時。令閻浮提一切樹根生。若生莖時。令閻浮提一切樹莖生。枝葉華果悉皆如是。此藥王樹。根能生莖。莖能生根。根無有盡。名無盡根。佛子。彼藥王樹於一切處皆令生長。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地獄深坑。及水輪中。然亦於彼初無猒捨。


疏 藥王生長喻。喻佛窮劫利樂智。喻中四。初顯體用。二彼藥樹根下。別顯用相。三此藥王下。得名所由。四佛子下。揀其非處。先揀後收。收者。亦不厭故。晉經云。不捨生性。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復如是。以過去所發成就一切智慧善法。普覆一切諸衆生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廣大悲願而為其根。於一切如來眞實智慧種性中生。堅固不動善巧方便以為其莖。徧法界智諸波羅蜜以為其枝。禪定解脫諸大三昧以為其葉。總持辯才菩提分法以為其華。究竟無變諸佛解脫以為其果。


疏 合亦四段。而文不次。初合總顯體用有六。一以悲願菩提合根。此為諸佛之本。深難抜故。文有四弘。二依實智所生方便為莖。能幹事故。菩提體故。三依前二智分為諸度。旁陰為枝。四戒定息熱別受葉名。五辨才道品等。親生菩提。開發為蕐。六果可知。上六亦可豎配地位。而下別顯用相。旣云一切菩薩。故但從通釋。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何故得名為無盡根。以究竟無休息故。不斷菩薩行故。菩薩行卽如來性。如來性卽菩薩行。是故得名為無盡根。


疏 二一佛子。越次合得名所由。窮未來際。故云究竟無休。得果不捨因。故云不斷菩薩行。由此故得因果交徹。展轉相生。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其根生時。令一切菩薩。生不捨衆生大慈悲根。其莖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堅固精進深心莖。其枝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一切諸波羅蜜枝。其葉生時。令一切菩薩。生長淨戒頭陀功德少欲知足葉。其華生時。令一切菩薩。具諸善根相好莊嚴華。其果生時。令一切菩薩。得無生忍。乃至一切佛灌頂忍果。


疏 三一佛子。却合前別顯用相。深心樂修善行。卽前方便淨戒亦能息熱。相好如蕐為嚴。文多影畧者。為分能所成故。


鈔 文多影畧者。能成。卽如來悲等所成。卽菩薩悲等。如在佛為方便。在菩薩為深心。在佛禪定為葉。在菩薩淨戒頭陀為葉。在佛卽是菩提為果。在菩薩卽無生忍等。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乗墮於無為廣大深坑。及壞善根非器衆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猒捨。佛子。如來智慧無有增減。以根善安住。生無休息故。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四一佛子。合揀非器。亦先揀後收。無為正位。一墮難出。故喻深坑。又無悲水。取灰斷故。如彼地獄。邪見撥無。貪愛浸爛。皆喻於水。不容善根。又闕土緣。非生處故。後收言無厭捨者。上據現惡闕緣。令生厭怖。直進一乘。故除二處。而同有佛性。久久當成。故不厭捨。是知現惡明無。則無惡必有。


鈔 是知現惡等者。卽生公意。生公忍死。待得大經。以證大義。如何至今。猶不信耶。廣如玄中。今當重釋。言現惡明無者。正作闡提。撥無因果故。無惡必有者。由撥無因果之惡故無。今無此惡。是則有矣。故應問言。頗有新作一闡提不。復有闡提後生信不。若有新作。未作之時。有佛性不。若未作時有。作時無者。佛性可斷。若先無者。則不由於闡提無也。本自無故。後生信心。亦復如是。若有佛性。佛性是可生之法。前則本有今無。此則本無今有。若發信心亦無性者。此亦不干闡提故無。故知但是約於長時。未成果善。抑言無耳。謂抑令恐怖。使發大心。未作闡提。令其莫作。故皆誘物。何定言無。


疏 故涅槃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若能發心。非闡提也。法蕐云。決了聲聞法。餘諸聲聞衆。亦當復如是。結云。根善安住者。常住大悲故。有引向所揀。證無佛性。及定性義。不觀次後不捨之言。况第十喻。平等共有減損佛性。恐毀謗一乘。願諸後學。當誡慎之。無滯權說。


鈔 唐三藏。創自西廻。薦福寺有一人大德。不肯修敬。後因見日。三藏遠涉流沙。廣取經論。誠曰劬勞。然減損佛性。增足煩惱。未知與聖意相應不。言滅損佛性者。以五性之中。唯一性半有佛性耳。謂菩薩性。及不定性之半。以不定性容有無故。餘三性半。一向言無。謂一無種性人。二定性聲聞。三定性緣覺。言一半者。卽不定性中。或無是也。恐謗一乘者。以罪怖之。然法蕐經。特稱玅者。以佛昔說三乘五性。今法蕐云一乘一性。謂一切衆生。有如來知見。更無餘性。故唯一乘。涅槃亦云。佛性者。名為一乘。以凡是有心。定當作佛。故唯一乘。法蕐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終不以小乘。濟度於衆生。又第四云。平等大慧。彼疏自立一乘為宗。而其立義。定有五性。却以一乘而為方便。此豈不是謗一乘耶。謗一乘罪。法蕐具明。事不可輕。如增上慢不信不輕皆作佛言。卽為謗耳。


*第八劫火燒盡喻。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劫火起時。焚燒一切草木叢林。乃至鐵圍大鐵圍山。皆悉熾然無有遺餘。佛子。假使有人。手執乾草投彼火中。於意云何。得不燒不。答言。不也。佛子。彼所投草。容可不燒。如來智慧。分別三世一切衆生。一切國土。一切劫數。一切諸法。無不知者。若言不知。無有是處。何以故。智慧平等。悉明達故。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劫火燒盡喻。喻佛智無不盡知。由此佛智。更無所依。


*第九劫風持壞喻。


復次佛子。譬如風災壞世界時。有大風起。名曰散壞。能壞三千大千世界鐵圍山等。皆成碎末。復有大風。名為能障。周帀三千大千世界。障散壞風。不令得至餘方世界。佛子。若令無此能障大風。十方世界無不壞盡。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有大智風。名為能滅。能滅一切諸大菩薩煩惱習氣。有大智風。名為巧持。巧持其根未熟菩薩。不令能滅大智風輪。斷其一切煩惱習氣。佛子。若無如來巧持智風。無量菩薩皆墮聲聞辟支佛地。由此智故。令諸菩薩超二乗地。安住如來究竟之位。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劫風持壞喻。喻佛巧令留惑智。非但能斷。亦復能留。謂佛有斯巧。授與根未熟。未具萬行菩薩。令留潤生之惑。由此留惑。惑方至盡。得一切智。不同二乘。不為菩提。心期速出。廣明留惑潤生。具如別章。


*第十塵含經卷喻。


復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疏 塵含經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智。文中四。謂法。喻。合。結。今初。所以知佛智徧者。無一衆生不有本覺。與佛體無殊故。以上言潛流。則似佛智徧他衆生。今顯衆生自有。故云徧耳。此有三意。一明無一衆生不有。則知無性者。非衆生數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


鈔 則知無性下。反成上義。卽涅槃經云。除墻壁瓦石。皆有佛性。故無佛性。則非衆生。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則無一不有。以一切人皆有心故。卽知言無佛性者。則無心也。無心寧異瓦礫。此是涅槃一性之宗。故云已過五性。


疏 二者衆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之果法。故云有如來智慧。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况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


鈔 後學尚謂者。卽大乘法師法蕐疏意。彼云涅槃經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總談皆有欲獎衆生。實而明之。亦有無者。藏在一切總有之中。言通別類異者。通相皆有。別揀有無。無有不同。不應一類。况聞衆生者。卽具今宗結成難信。勸令信耳。


疏 三彼因中之果智。卽他佛之果智。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不爾。此說衆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蕐嚴宗。無有斯理。


但以妄想顚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疏 次釋疑。疑云。涅槃云。佛性者。名為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得佛智。那作衆生。釋中先順答前義。謂倒故不證。豈得言無。如壯士迷於額珠。豈謂膚中無寶。


鈔 如壯士者。卽涅槃第八如來性品。北經第七。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睂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捔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抵觸。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覺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卽命良醫。欲自療治。時有明醫。善知方藥。卽知是瘡。因珠入皮。卽便停住。是時良醫。尋問力士。汝額上珠。為何所在。力士驚答。大師醫王。我額上珠。乃無去耶。是珠今者為何所在。將非幻化。憂愁啼哭。是時良醫。慰喻力士。汝今不應生大愁惱。汝因鬪時。瞋恚毒盛。珠陷入體。故不自知。是時力士。不信醫言。若在皮裏。膿血不淨。何緣不出。若在筋裏。不應可見。汝今云何欺誑於我。時醫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力士見已。心懷驚恠。生奇特想。上具經文。下合文廣。以意引之。謂以良醫。喻之善友。煩惱為皮膚。佛性為寶珠。不知為失。惑盡乃得。證知了了。如彼力士於明鏡中。見其寶珠。


疏 後若離下。反以理成。謂若先無。離倒寧有。旣離倒則現。明本不無。如貧得珠。非今授與。是以涅槃恐不修行。故云言定有者。則為執著。恐不信有。故云若言定無。則為妄語。乍可執著。不可妄語。自然智。自覺聖智也。無礙智者。始本無二。絕二礙也。


鈔 如貧得珠者。卽法蕐第四。五百弟子授記品。說繫珠喻。領解得記。是以涅槃下。以涅槃經結成上義。執著過輕。乍可言有。妄語過重。不可言無。况無著而知。更須有矣。始本無二者。此有二意。一則衆生本有佛智。是則本覺不礙始覺。如是而證。名無礙智。二者斷障顯了。則無煩惱所知二礙。


佛子。譬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所謂書寫大鐵圍山中事。量等大鐵圍山。書寫大地中事。量等大地。書寫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書寫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須彌山。若地天宮殿。若欲界空居天宮殿。若色界宮殿。若無色界宮殿。一一書寫。其量悉等。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於諸衆生無少利益。卽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衆生。作是念已。卽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諸衆生普得饒益。如於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


疏 第二喻中二。先明大經潛塵。以喻上文妄纏佛智。大經卷者。佛智無涯。性德圓滿也。書各稱境者。智如理故。潛一塵者。畧有三義。一妄覆眞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塵者。無一衆生不具佛智故。後時有一人下。出經益物。喻上離妄現前。


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衆生。具足在於衆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衆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衆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卽教彼衆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衆生。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疏 第三合中亦二。先合大經潛塵。無量無礙暜能利益。合上書寫多事。衆生身及妄想。俱合上塵。後爾時如來下。合出經益物。如來合上一人。智眼合上天眼。是知不信衆生等有佛智。智眼未開。復何可恠。然如來藏等經。說有九喻。喻如來藏。謂如青蓮蕐在泥水中。未出泥水。人無貴者。又如貧女而懷聖胎。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摩尼珠。落在深厠。如眞金像。弊衣所覆。如菴羅樹。蕐實未成。亦如稻米在糠糩中。如金在鑛。如像在模。皆是塵中有佛身義。與此大同也。


*大文第三總結上來十喻。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等無量無礙不可思議廣大相。知如來應正等覺心。


疏 初總明無依為依。二能出生。三能潛徧。四橫具四智。五豎具四能。六體廣包含。七用無終竟。八知無不盡。九巧能攝持。十處處具足。前九直語佛智。後一乃融自他。此十圓融。畧顯佛智之相。寄顯如來之心。未盡佛心一毫。故應更以無量無礙等知也。


鈔 後總結者。疏文有二。先結上十門。以成未盡。故應更下。正釋經文。由經云。如是等無量相知。如是指前。等卽等後。更明別義。此結有四。一無量。二無碍。三不可思。四廣大。竝徧上十。及所不說。


*第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欲知諸佛心 當觀佛智慧


疏 二十二偈分二。初兩句。約法總顯。


佛智無依處 如空無所依 衆生種種樂 及諸方便智 皆依佛智慧 佛智無依止


疏 餘頌上喻。於中初喻。一偈半。後一四偈。餘八各二偈。竝顯可知。


聲聞與獨覺 及諸佛解脫 皆依於法界 法界無增減 佛智亦如是 出生一切智 無增亦無減 無生亦無盡 如水潜流地 求之無不得 無念亦無盡 功力徧十方 佛智亦如是 普在衆生心 若有勤修行 疾得智光明 如龍有四珠 出生一切寶 置之深密處 凡人莫能見 佛四智亦然 出生一切智 餘人莫能見 唯除大菩薩 如海有四寶 能飲一切水 令海不流溢 亦復無增減 如來智亦爾 息浪除法愛 廣大無有邊 能生佛菩薩 下方至有頂 欲色無色界 一切依虗空 虗空不分別 聲聞與獨覺 菩薩衆智慧 皆依於佛智 佛智無分別 雪山有藥王 名為無盡根 能生一切樹 根莖葉華實 佛智亦如是 如來種中生 既得菩提已 復生菩薩行 如人把乾草 置之於劫燒 金剛猶洞然 此無不燒理 三世劫與剎 及其中衆生 彼草容不燒 此佛無不知 有風名散壞 能壞於大千 若無別風止 壞及無量界 大智風亦爾 滅諸菩薩惑 別有善巧風 令住如來地 如有大經卷 量等三千界 在於一塵內 一切塵悉然 有一聰慧人 淨眼悉明見 破塵出經卷 普饒益衆生 佛智亦如是 徧在衆生心 妄想之所纏 不覺亦不知 諸佛大慈悲 令其除妄想 如是乃出現 饒益諸菩薩


疏 第四答如來出現意業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9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23:13:16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八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五明出現境界。正顯分齊之境。兼辨所緣之境。依初義者。前約智以顯心。此正明智用分齊。依後義者。前明能知。今辨所緣。由所緣無邊故。顯分齊難思。由分齊難思故。方窮所緣之境。二義相成。如凾葢相稱。文中長行分三。謂標。釋。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境界。


*釋中二。先法。後喻。法中亦二。先廣取所緣。顯分齊境。後近取諸心。以況佛境。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虗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疏 文二。先列所緣無邊。後顯分齊無量。今初。先令以無障礙智為能知者。非此不能量佛境故。後正顯所緣。文有十句。一通舉所化。二化時。三化處。四化法。五所化人。六七八三。皆明所證。於中真如。語其體常一味。故云無差別。法界。生法所依。故云無礙。實際。是窮事至實。故云無邊。九化處分齊。後一徧通若約二諦境。前五為俗。次三為真。九通真俗。事空理空。俱是空故。後一雙非。顯前九境。即同無故。若約三諦。空即是真。三真為中道。若以五界攝之。初三是世界無量。四即調伏。及調伏加行界。五即眾生。次三即法界。餘二雙非。二佛子如一切下。顯分齊無量中。先約十境以顯分齊。境智相稱。故皆無量。後約無境顯其非有。乃至真如皆不可得故。是以諸境雲興而常寂也。如無既爾。如真如等。無變易等。亦然。


*第二近取諸心以況佛境。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心境界是如來境界。如心境界無量無邊。無縛無脫。如來境界亦無量無邊。無縛無脫。何以故。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別。如是如是無量顯現故。


疏 於中二。先正明。後徵釋。今初無量無邊。語其相用廣大。無縛無脫。明其體性深寂。次徵意云。何以將心。況於佛境。釋意云。菩薩自心。隨思即顯。故無分量。佛境亦爾。隨機顯現。若身若智。何有量耶。智假思顯。則性無縛脫。不為相縛。後無脫故。


*第二喻顯。有三喻。前二喻無縛無脫。後一喻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通前二叚。今初。


佛子。如大龍王隨心降雨。其雨不從內出。不從外出。如來境界亦復如是。隨於如是思惟分別。則有如是無量顯現。於十方中悉無來處。佛子。如大海水。皆從龍王心力所起。諸佛如來一切智海。亦復如是。皆從如來往昔大願之所生起。


疏 前明降雨無從喻。正喻無縛脫。既無來處。有何縛脫耶。後明海水從心喻。喻無縛脫所因。水從心力為因。非定內外。智從昔願緣起。故來即無來。


*後一海水宏深喻。喻無量無邊。


佛子。一切智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然我今者略說譬喻。汝應諦聽。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拘耶尼有五千河流入大海。東弗婆提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鬱單越有一萬河流入大海。佛子。此四天下。如是二萬五千河。相續不絕流入大海。於意云何。此水多不。答言甚多。佛子。復有十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水倍過前。百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水復倍前。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轉。倍過於前。娑竭羅龍王太子名閻浮幢。雨大海中。水復倍前。佛子。十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百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宮殿各別。其中有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轉倍過於前。娑竭羅龍王太子閻浮幢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佛子。娑竭羅龍王連雨大海。水復倍前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涌出入海。復倍於前。其所出水。紺瑠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眾寶無量。眾生無量。所依大地亦復無量。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海為無量不。答言。實為無量。不可為喻。佛子。此大海無量。於如來智海無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隨眾生心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智海無量。從初發心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應知寶聚無量。一切菩提分法三寶種不斷故。應知所住眾生無量。一切學無學聲聞獨覺所受用故。應知住地無量。從初歡喜地。乃至究竟無障礙地諸菩薩所居故。


疏 文三。先標章誡聽。二佛子此閻浮下。喻顯。三佛子彼大下。法合。喻中三。初別顯水多。文有四節。一四洲水。二龍王雨水。三宮殿出水。四娑竭王兼雨兼出。皆後後倍前。以顯深廣。二其所出下。通顯水相。涌出故潮上。速為寶消。故潮下。此為極說。三佛子如是大海下。通顯無量。兼水有四。第三合中二。先合水無量。佛智一念。即無窮盡。況盡三際。周乎十方。重重重重。安可喻顯。二佛子至應知如來下。合通顯無量。非唯智為佛境。菩提分等。皆分齊境也。智海合水。餘合寶等。竝顯可知。


*大文第三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入無量智慧。利益一切眾生故。於如來應正等覺境界。應如是知。


疏 即結云知。意不知佛境。安能利生。


*第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心境界無有量 諸佛境界亦復然 如心境界從意生 佛境如是應觀察


疏 五偈分二。初一頌法說。


如龍不離於本處 以心威力澍大雨 雨水雖無來去處 隨龍心故悉充洽 十力牟尼亦如是 無所從來無所去 若有淨心則現身 量等法界入毛孔


疏 餘頌前喻。亦二。初二合頌前二喻。同喻無縛脫。


如海珍竒無有量 眾生大地亦復然 水性一味等無別 於中生者各蒙利 如來智海亦如是 一切所有皆無量 有學無學住地人 悉在其中得饒益


疏 後二頌大海宏深喻。但頌通顯無量。餘文畧無。 第五出現境界竟。


*第六出現之行。前明分齊。境智無邊。今彰運用。則悲智無盡。雖智海已滿悲無息故。


鈔 雖智海下。二通妨。謂有問言。行在因中。今果何有。釋云。行雖無量。總不出二。謂智與悲。智行已圓。自利滿故。而運即智之悲。利他不息。若爾。何以下文說真如行。答。此即果滿之行。將說悲智無碍之行。故說真如行之本耳。


*長行中二。先標舉。後釋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


*釋相中三。初雙標二行。次雙釋二行。後雙結二行。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無礙行是如來行。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


疏 義有多含。一無礙行者。即理之事行。真如行者。即事之理行。前即行相。後即行體。又前是即智之悲。後是即悲之智。前即真之俗。後即俗之真。融而無礙為如來行。


*第二雙釋中二。先釋真如行。後釋無礙行。今初。


佛子。如真如前際不生。後際不動。現在不起。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佛子。如法界非量非無量。無形故。如來行亦如是。非量非無量。無形故。佛子。譬如鳥飛虗空經於百年。已經過處。未經過處。皆不可量。何以故。虗空界無邊際故。如來行亦如是。假使有人。經百千億那由他劫分別演說。已說未說。皆不可量。何以故。如來行無邊際故。


疏 真如之名。言含法喻。文中有三。初牒名以解。明體絕三際。故同真如。契如成行。行即如也。過未非緣。故不生不動。現在離緣。故非起也。


鈔 真如之名者。經云。如真如前際不生等。即以真如喻佛行也。若佛行契如。行即是如。故即是法。過未非緣者。過去緣已謝。未來緣未會。故曰非緣。由非緣故。過去無可生。未來無可動。現在雖在緣中。不與緣合。故云離緣。故廻向中。明徧在三世。不同三世。徧在一切而非一切。故緣雖起滅。而湛然無起。


疏 二復舉法界無形。明雙非契中。是知實相等。皆如來行。三舉鳥飛虛空喻。釋非量義。非量有二。一行廣無量。故云。如來行無邊際故。二即事同真。便無分量。故以空喻。既無有量。何有無量。若謂無量。即是量故。雙非永寂。為如來行故。心彌虛。行彌曠。終日行而未曾行。故涅槃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第二釋無礙行。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住無礙行。無有住處。而能普為一切眾生示現所行。令其見已。出過一切諸障礙道。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虗空迴翔不去。以清淨眼。觀察海內諸龍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揚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應正等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住無礙行。以淨佛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曾種善根已成熟者。如來奮勇猛十力。以止觀兩翅。鼓揚生死大愛水海。使其兩闢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斷一切妄想戲論。安住如來無分別無礙行。佛子。譬如日月。獨無等侶。周行虗空利益眾生。不作是念。我從何來而至何所。諸佛如來亦復如是。性本寂滅。無有分別。示現遊行一切法界。為欲饒益諸眾生故。作諸佛事。無有休息。不生如是戲論分別。我從彼來而向彼去。


疏 文中二。先約法總明。後以喻別顯。今初。智無所住。悲示所行。即悲智無礙。自無二礙。令他無礙。皆無礙行也。二別以喻顯中。二喻。初金翅闢海喻。喻即智之悲。後日月無思喻。喻悲不失智。


*第三雙結二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等無量方便。無量性相。知見如來應正等覺所行之行。


疏 性結真如。相結無礙。


*第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真如不生滅 無有方所無能見 大饒益者行如是 出過三世不可量 法界非界非非界 非是有量非無量 大功德者行亦然 非量無量無身故 如鳥飛行億千歲 前後虗空等無別 眾劫演說如來行 已說未說不可量 金翅在空觀大海 闢水搏取龍男女 十力能拔善根人令出有海除眾惑 譬如日月遊虗空 照臨一切不分別 世尊周行於法界 教化眾生無動念


疏 偈頌有五。前三頌真如。後二頌無礙。 第六出現之行竟。


*第七出現菩提。圓行之果故。對緣造修。必有成正覺。故文中三。謂徵起。釋相。總結。徵言正覺。畧顯五門。一釋名。晉名菩提。存其梵語。此翻為覺。正揀二乘。成異菩薩。初會已顯。又單語菩提。但是所覺之道。今云成者。即理智契合之名。二明體性。攝論云。二智二斷為菩提體。智論云。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若依此經。通一切法。如文具之。


鈔 二智。即根本後得。二斷。即斷煩惱所知。此經圓宗。故通一切。


*三辨種類。或說唯一。如智契合。無二相故。淨名云。夫如者。不二不異故。或開為二。大品明。有性淨菩提。及修成故。亦名性淨。方便淨也。或分為三。約三乘故。如十地論。或開為四。涅槃云。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乃至上上智觀。得佛菩提。又四智菩提。亦是四義。或分為五。如大品智論說。發心等。或具明十。如離世間品。唯十為圓。是此所辨。三除前二。四除前三。五除前四。餘皆兼通。同教一乘之所攝故。若業用所現。則無所不收。


鈔 後三除下。約同教門。揀而收之。


*四明業用。文有十門。而體用參顯。各隨別義立目。今統收之。謂緣二諦。斷二障。證二空。起二智。印羣機。現萬像。具十身。徧十方。周於毛端微塵等處。通因及果。業用無邊。具如文顯。五者辨相。即當釋文。畧辨十門。一總明體相。二印現萬機。三體相甚深。四三輪平等。五因果交徹。六體離虧盈。七相無增減。八用該動寂。九周于法界。十暜徧諸心。十門之中。亦可當門別釋。今且以初為總。餘九為別。別雖九門。而釋十義。初釋第一。二釋第十。謂舉初該後。三從第四。次第解釋。第十一門。釋八九二義。至文當知。釋文顯然。不應異解。今初。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成正覺。於一切義。無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二。無相。無行。無止。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


疏 初總明。具有十門。皆含體相用三。一寂照為菩提體。故云於一切義無所觀察。一切義者。真俗境也。觀極於無觀。故淨名云。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如海無心。而能頓鑒。非無所了。故晉經云。解一切義。二經合明。義方圓玅。解即是觀。觀即無觀。既觀念斯寂。無惑習種。無觀是體。照斷為用。合之為相。二等同萬法為菩提體。謂知與理冥。同一圓覺。故云於法平等。而不失照。決斷分明。云無疑惑。既無所疑。即所知永寂。三一成一切成。不見生佛有異。故云無二。以知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故。亦是能所不二。淨名云。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四總指前三。體相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鈔 四總指前三者。釋經無相。即是下文體離虧盈。下釋云。成與不成。常無增減。菩提非相。非非相故。


疏 五即心行處滅。湛然不遷。亦是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鈔 五心行處滅者。釋經無行。即是下文。相無增減。


疏 六雖覺而常定。不住定故。


鈔 六雖覺者。釋經無止。以不住定故。即是下文用該動寂。


疏 七有二義。一橫徧十方。廣無量故。二體無生滅。絕分量故。


鈔 七有二義者。釋經無量。即是下文周于法界。


疏 八亦二義。一豎念念成。無際畔故。二一得永常。無後際故。心無初相。冥符於理。無前際故。


鈔 八亦二義者。釋經無際。即是下文暜徧諸心。


疏 九離邊契中。晉經此前。有無縛無脫竝含在二邊之內。謂若染若淨。若縛若脫。有無一異等。斯邊皆離。不偏住著。故曰離邊。非見有邊。邊即中故。無中無邊。方住中道。


鈔 九離邊契中下。釋經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即是下文暜徧諸心。


疏 十總顯離言。上九寄言顯深。未盡菩提之奧。故收歸性離。令亡言契之。


鈔 十總顯下。釋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即是下文。體相甚深。斯則上九寄言顯深。今菩提離言顯深。


*第二印現萬機。即海印三昧。


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根性欲樂。煩惱染習。舉要言之。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說以為大海。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樂欲。而無所現。是故說名諸佛菩提。


疏 文中三。初法。一念知三世。名一切智。次喻。即舉海印。以喻菩提。無心頓現。三合。言無所現者。有三義。一無心現故。如海。二所現空故。如像。三無別體故。如水與像。不可分異。自體顯現。故名為覺。起信論云。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徧。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斯即無思顯照同體之境為菩提相用。故上文云。於一切義。無所觀察。


鈔 論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諸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徧。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第三性相甚深。


佛子。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音聲所不能及。一切言語所不能說。但隨所應。方便開示。


疏 性離言故。理圓言偏故。


*第四三輪平等。釋上於法平等。等諸法故。意輪等故。何所疑哉。


鈔 意輪等者。緣上標章云。於法平等。無有疑惑故。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時。得一切眾生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得一切剎量等身。得一切三世量等身。得一切佛量等身。得一切語言量等身。得真如量等身。得法界量等身。得虗空界量等身。得無礙界量等身。得一切願量等身。得一切行量等身。得寂滅涅槃界量等身。佛子。如所得身。言語及心。亦復如是。得如是等無量無數清淨三輪。


疏 文中二。先別舉身等。後類結顯多。今初有十三身。前六等事。次三等理。次一等事理。事事無礙。後三等因果。畧舉十三。故結云無量。皆言量者。是所等之分量。皆言等者。即能等之三輪。等有二義。一等彼事理之量。二等彼事理之體。所以等者。彼諸理事。即我所證。能所冥合。彼尚即我。等之何難。是以聖人空洞無像。物無非我。會萬物以成己也。後佛子如所得下。類結可知。


*第五明因果交徹。釋上無二。同一性故。文中三。初標。次釋。三結。今初。


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


疏 八相之中。畧舉其二。故云乃至。此文正同淨名云。若彌勒得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彌勒示迷此旨。但謂理詰之言。不知真得菩提。實如所詰。


鈔 即菩薩品。彌勒為兜率天子說不退轉地之行。淨名難云。為從如生得授記耶。云云。若以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授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應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釋曰。今正釋成正覺義。故但引菩提。若據經文云。乃至入涅槃。則有亦當滅度之義。故今具引耳。彌勒示迷下。第二出彼經意。既為補處。何理不窮。寄於受屈。以悟時聽耳。言但謂理詰之言者。即是迷相。然迷有二意。一約彌勒受難。云一切同如。而我獨得授記。誠乖理也。故云理詰之言。二者彌勒不受難。云理雖一如。行滿得記。何得以理而難事耶。故云理詰。不知真得者。三正會釋淨名。非曰妄詰。真實菩提。誠乃一得一切得耳。則受難不受難。俱迷此理。若顯不迷。應對淨名。實如所言。我已見生。得記作佛。入涅槃竟。


疏 又前章以我等彼。故徧同彼量。今明以彼等我。故全現我中。是知一性平等。反覆相成。


鈔 則前是暜徧。此是廣容。言一性平等。反覆相成者。前章明平等。此章明一性。故下釋中。皆同一性。由平等故。唯是一性。由一性故。何不等耶。故云相成。


疏 此中之成。為理為事。若是事成。何以釋云。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云。成正覺耶。入涅槃耶。此是蕐嚴大節。圓宗之義。不對諸宗。難以取解。然諸眾生。若於人天位中觀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蘊實法。大乘或說但心所現。或說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說唯如來藏具恒沙性德。故眾生即在纏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猶據理說。更有說言。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可說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此宗。舊來成竟。亦涅槃竟。非約同體。此成即是彼成。


鈔 然諸眾生下。即五教意兼人天為六。


疏 若爾。何以現有眾生。非即佛耶。若就眾生位看者。尚不見唯心即空。安見圓教中事。如迷東謂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破。則法界圓現。無不已成。猶彼人悟。西處全東。若爾。諸佛何以更化。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無不化時。故下結云。大悲相續。救度眾生。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切成也。


鈔 隨門不同下。即類結餘門。門雖有多。且畧分四。一約性。即一真法界。二約相。即無盡事法。三約性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離。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約性門者。問。體是佛不。答是。應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經云。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絕能所覺。謂其性平等。一真法界。非佛非眾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身。無自性故。四雙非。性與無性。雙泯絕故。經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世一切空。是則諸佛見。二就相門。乃有二義。一情。二非情。真心隨緣變能所故。然此二門。各分染淨。謂無明熏真如。成染緣起。真如熏無明。成淨緣起。染成萬類。淨至成佛。以修淨緣。斷彼染緣。方得成佛。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於淨緣中因果。因有純雜。果有依正。若約純門。隨一菩薩盡未來際。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約雜門。萬行齊修。盡未來際。若約因門。盡未來際。常是菩薩。菩約果門。盡未來際。常是如來。經云。為眾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覺。若雙辨二門。盡未來際。修因得果。若約雙非。盡未來際非因非果。便同真性。前之二門。雙具悲智。雙融心境。第三性相交徹門中。曲有四門。一以性隨相。同第二門。二會相歸性。同第一門。三雙存無碍。具上二門。依此則悲智雙運。性相齊驅。寂照雙流。成大自在。四互奪雙亡。則性相俱絕。沒同果海。無成不成。第四以性融相門。相雖萬差。無不即性。性德包含。全在相中。以性融相。相如於性。令上諸門。皆無障礙。因果交徹。純雜相融。事事相叅。重重無盡。今就性門四句之內。是即佛門。不取餘三。就相門中。約有情門。是淨非染。是果非因。是一分義。非此所用。就交徹門。佛則性相雙融。生則會相歸性。今經正約第四。以性融相。一成一切皆成。謂以佛之淨性。融生之染。以佛一性。融生之多。令多染生。隨一真性。皆如於佛。已成佛竟。非唯有情。會萬類相。融為佛體。無不皆成。故肇公云。會萬物而成己者。其唯聖人乎。又云。故至人空洞無象。物無非我。以佛之性。融於物性。同佛皆成。以物之性。融物之相。故令三業。等於萬類。即今經意。而非餘門。故云。隨門不同。今是成佛門也。頓教多同約性四門。終教即同性相交徹。始教有二。幻有即空。同會相歸性。但唯心現。多同第二。小乘人天。皆同相門。由此有云。無情成佛。是約性相相融。以情之性。融無情相。以無情相。隨性融同有情之性。故說無情有成佛義。若以無情不成佛義。融情之相。亦得說言。諸眾生不成佛也。以成與不成。情與無情。無二性故。法界無限故。佛體暜周故。色空無二故。法無定性故。十身圓融故。緣起相由故。生界無盡故。因果周徧故。遠離斷常故。萬法虛融故。故說一成一切成也。非謂無情。亦有覺性。同情成佛。若許成佛。此成則能修因。無情變情。情變無情。便同邪見。餘義具如前後廣說。


疏 又此眾生。乃是像上之模。令其去模。則自見己佛。亦見他成。如第十叚。


鈔 又此眾生者。重釋。此是一義。前同佛心塵中經卷。下同第十。暜徧諸心。以見自成。即見他成。同下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二釋。


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虗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


疏 釋中。先總釋。同一無性。故得現成。妄性本虛。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


鈔 三釋中者。此有三意。一云。同一無性故得現成者。謂既無二性。佛證一性。得成佛故。生隨一性。皆成佛矣。二云。妄性本虛生元是佛者。生自有妄。見生非佛。佛了妄虛。生何非佛。三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者。若有可得。今得成佛。證性叵得。佛非始成。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異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亦可說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是成佛門故。故一切皆成佛也。


疏 次轉徵所無。無何等性。同菩提性故。後釋所無。有十二句。前四通生及佛。次四眾生。後四唯約佛。非獨妄空真有。亦非妄有真空。以性融相。法界圓現故。由此無性。說成正覺。又攝十二。總為六對。一能相所相對。謂染相淨相。相待有故。念念之盡。緣所盡故。煩惱永盡。本自盡故。


鈔 一能相所相對者。相為所相。盡即能相。所相法體。即是有為。不出染淨。言相待有故者。釋成無義。染待淨有。故無染相。淨待染有。故無淨相。是故經云。無相性也。言無盡性者。盡即能相。生滅染淨。全是有為。然生滅四相。畧有二種。一剎那盡。云念念滅。以緣滅故。顯無滅性。二一期滅。如煩惱性盡。以性空門。顯無滅義。


疏 二生滅對。約凡。則本自不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故。約佛。菩提非始生故。何有滅耶。三我非我對。有緣無主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四緣非緣對。攬緣生故。緣尚不可得故。五能所證對。能證菩提。因所證故。所證法界。由智顯故。六合不合對。虛空非合。因有顯故。所以性無。成覺是合。理智契合。即為緣起。故非有也。


鈔 六合非合對。虛空無體。不與物合。亦以因緣。顯無虛空。成正覺者。能所契合。亦因緣門。釋無正覺。故一合相。非一合相。


*三結。


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


疏 結中。物物無性。故成種智。證斯同體。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云相續。又只由不知無性故。教化不絕。


鈔 物物無性下。疏有二意。一由證無性。故得成佛。無性即是大悲之體。故得起悲。又只由下。二由生不知佛證無性。故化令知。


*第六明體離虧盈。釋上無相。


佛子。譬如虗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虗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亦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故。


疏 虛空無生。故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寧殊。


*第七明相無增減。釋上無行。湛然不異。行豈能遷。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復化作恒河沙等佛。皆無色。無形。無相。如是盡恒河沙等劫。無有休息。佛子。於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來。凡有幾何。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言。如我解於仁所說義。化與不化。等無有別。云何問言。凡有幾何。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說。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無減。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成等正覺。同於菩提。一相無相。


疏 文中三。初舉喻問答。以化現無形。喻成不異。化多心者。喻修多因。化成多佛。喻證多果。次暜賢下。讚善以合。三佛子下。結此生後。


*第八用該動寂。釋上無止。不滯定故。


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入已。於一成正覺廣大身。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佛子。如來有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是故應知。如來所現身無有量。以無量故。說如來身為無量界。等眾生界。


疏 文中四。初舉所依三昧。覺不滯寂。故名善覺。覺彼一相。故用為方便。二入已下。顯一身之用。既以一相為方便。則物皆一相。故一即現多。三如一下。類顯餘身。如來成正覺時。布身雲於法界。一一皆是廣大之身。竝如一身之現。四佛子下。總結多門。謂上來所現一定為門。餘定亦爾。定門既然。悲智總持等門亦爾。故有無量界矣。是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


鈔 是謂高而無上者。顯高廣義。此及下大包天地等。皆是肇公涅槃無名論位體中文。彼云。經言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


*第九明周于法界。釋上無量。無量有二。一廣多無量。一毛含多。徧法界故。二無分量。皆不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身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如一毛孔徧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故。隨其所能。隨其勢力。於道場菩提樹下。師子座上。以種種身。成等正覺。


疏 文中三。初明一毛含多。釋以不生故。此與前叚分無分異。又此唯現佛。即同類相望。前通多類。即異類相入。又前則住體徧應。此則如理而含。亦如理而徧。


鈔 此與下。揀異第八。有三重揀。一約能現。前身為有分。此毛為無分故。二又此下。約所現揀。前通多類者。但言現身。此云現佛故。三又前下。約義相揀。前住體徧應者。即緣起相由門。由住緣起。一佛身體。徧應一切。成多類故。此則如理下。是法性融通門。法性如空。有其二義。一則廣大。無所不包故。譬如虛空。具含眾象。二則體性周徧故。喻云。譬如虛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一毛含多。即廣容義。徧法界毛。即暜徧義。


疏 二如一毛下。類顯多毛。但容毛處。即是毛孔。次徵意云。身契無生。可許能含法界。虛空無有能契。何能亦含。釋云。無處不至。則無非佛身矣。是謂大包天地。細入無間。


鈔 是謂大包下。一毛廣容。即大包天地。多身入毛。即細入無間。


疏 三隨其下。釋疑。疑云。若爾。何以要就覺樹。釋云。隨機所能受耳。是知坐菩提樹。多身頓成。尚曰隨宜。有頂鹿園。豈為真極。


鈔 是知等者。舉況顯勝。有頂。即是權教中說。真成之處。鹿園。即是八相化身轉法之處。今於此成。即周法界。此處轉法輪。即於法界無盡處轉。


*第十明暜徧諸心。釋前二門。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疏 即分為二。初正明暜徧。釋上無際。念念常成。無際畔故。後廣大下。總結雙非。釋上遠離二邊。住於中道。今初亦二。先指一心。後如自心下。例一切心。前中先標。次徵。後釋。釋云。不離者。有二義。一眾生身心。即佛所證故。二全即佛菩提性故。此即他果。在我之因。非約因人自有佛性。此文正辨佛菩提故。


鈔 此文正辨者。成上非約因人有性是佛性義。今說佛菩提。而言眾生心有之者。即他果佛。在我因人之內耳。


疏 後總結雙非。不離不斷。釋有二意。一不離。結上無處不有。不斷。生下無有休息。二不離者。生佛非異故。不斷者。生佛非一。不同眾生可斷壞故。是名入不思議方便法門。是以不得意者。作眾生思。故是不可。設作佛思。是亦不可。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當淨智眼。無取諸情。


*第三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成正覺。


疏 令依此知。暎前十門。無幽不盡。離此何有真菩提耶。


*後偈。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疏 後偈有六。頌前十門。初二次第頌初二門。次三如次頌六七八。後一通頌四五九十。以同是暜現無量義故。其第三門。但顯離言。故畧不頌。


正覺了知一切法 無二離二悉平等 自性清淨如虗空 我與非我不分別 如海印現眾生身 以此說其為大海 菩提普印諸心行 是故說名為正覺 譬如世界有成敗 而於虗空不增減 一切諸佛出世間 菩提一相恒無相 如人化心化作佛 化與不化性無異 一切眾生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增減 佛有三昧名善覺 菩提樹下入此定 放眾生等無量光 開悟羣品如蓮敷 如三世劫剎眾生 所有心念及根欲 如是數等身皆現 是故正覺名無量


疏 初 頌總明體相。二頌印現萬機。三頌體離虧盈。四頌相離增減。五頌用該動寂。六通頌四五九十。 第七如來出現成正覺竟。


*第八明出現轉法輪。得大菩提。理必轉授。長行中三。初標徵。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


*次釋。相中二。先顯體用。後顯所因。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以心自在力。無起無轉而轉法輪。知一切法恒無起故。以三種轉斷所應斷而轉法輪。知一切法離邊見故。離欲際非際而轉法輪。入一切法虗空際故。無有言說而轉法輪。知一切法不可說故。究竟寂滅而轉法輪。知一切法涅槃性故。以一切文字一切言語而轉法輪。如來音聲無處不至故。知聲如響而轉法輪。了於諸法真實性故。於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轉法輪。畢竟無主故。無遺無盡而轉法輪。內外無著故。


疏 分三。初法。次喻。後結勸。今初。文有九句。減數十也。皆先標後釋。前五顯體性寂寥。後四辨相用深廣。前中一能轉心。二所轉體。三所得果。四能詮教。五所顯理。夫轉法輪。不過此五。今皆即事契真。一能轉心者。由知法無起故。正轉法時。不起心念。言我轉授前人。名心自在。如是方為真能轉也。二所轉體者。即示勸證。名為三轉。此三名輪者。摧障惱故。言離邊者。若有惑可摧。未離於常。無惑可摧。寧免於斷。今永離斷常等邊。方為真能斷所應斷。知與證修亦然。


鈔 二所轉者。一示相轉。二勸修轉。三作證轉。


疏 三所得果者。由斷惑故。得離欲際。由證性空。本無可離。斯際亦遣。四能詮教者。理假言詮。今了本寂滅。不可說故。則終日言而未曾言也。五所顯理。謂即寂滅。今了性淨涅槃。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方為究竟之滅。是知其輪本來常清淨也。


鈔 是知其輪者。即暗引淨名。寶積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之清淨。古來多釋。今取即事之真清淨之理。為法輪體也。


疏 後四相用深廣中。一觸言皆輪。廣也。二即用而寂。深也。下二亦深亦廣。三一即多而無主。四即橫豎而恒虛。謂橫則無遺。無所不轉故。豎則無盡窮未來故而不著內外。則深廣無涯矣。


鈔 故後四叚。明相用深廣。則逈異餘宗。為不壞相。畧引餘釋耳。


佛子。譬如一切文字語言。盡未來劫。說不可盡。佛轉法輪。亦復如是。一切文字。安立顯示。無有休息。無有窮盡。佛子。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譬如書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語。一切筭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處。而無所住。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 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何以故。言音實相。即法輪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轉法輪。應如是知。


疏 第二喻中。文有二喻。一文字無盡喻。喻第九無盡。二徧入無住喻。喻六七八。用而常寂故。於中有法喻合。合中二。先合暜入一切。以上法中。但云入一切言故。今明入餘法。則觸類皆法輪。豈同三乘但用佛聲為輪等耶。一切眾生種種下。正合前文。入一切語。前五易故。畧不喻之。


鈔 豈同三乘者。揀實異權。而言等者。就佛聲中。揀尋常言。如問晴雨。安慰弟子等。亦非法輪。唯取轉法。又要令他斷惑見理。方名法輪。今此乃至數重深玄。一則不論斷不斷等。說即名輪。故經云。如來所轉玅法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二者。尋常之言。亦是法輪。如來無有散亂聲故。言不虛發。如涅槃說。如來一切語言。皆名轉法輪故。三者。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故。四者不揀聲與非聲。徧於法界。皆法輪體。況復一多交徹。相暎融即。豈同三乘之法輪哉。


疏 第三結勸。可知。


*第二顯法輪所起因。


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所轉法輪。應知如來法輪所出生處。何等為如來法輪所出生處。佛子。如來隨一切眾生心行欲樂無量差別。出若干音聲而轉法輪。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三昧。名究竟無礙無畏。入此三昧已。於成正覺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眾生數等言音。一一音中。眾音具足。各各差別而轉法輪。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能如是知轉法輪者。當知此人。則為隨順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則非隨順。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佛轉法輪。普入無量眾生界故。


疏 於中三。先辨論所起因。因機差故。若離物機。佛無說故。次佛子如來下。明因所起輪。物既為力不同。教須適宜差別。於中說法所依之定名者。無礙辨才。無所怯畏。得究竟者。唯佛有故。後能如是知下。結其得失。及第三總結。文竝可知。


*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來法輪無所轉 三世無起亦無得 譬如文字無盡時 十力法輪亦如是 如字普入而無至 正覺法輪亦復然 入諸言音無所入 能令眾生悉歡喜 佛有三昧名究竟 入此定已乃說法 一切眾生無有邊 普出其音令悟解 一一音中復更演 無量言音各差別 於世自在無分別 隨其欲樂普使聞 文字不從內外出 亦不失壞無積聚 而為眾生轉法輪 如是自在甚竒特


疏 偈有五頌。分二。初二偈。頌法輪體用。後三偈。頌法輪所因。 第八出現轉法輪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8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9:00:08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八十九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四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九出現涅槃。轉化既周。安住祕藏。為物示滅。故次明之。然大涅槃。葢眾聖歸宗冥會之所。寂寥無為。而廣大悉僃。形名絕朕。識智難思。
鈔 轉化既周。躡前起後。安住祕藏。顯真涅槃。為物示滅。顯應涅槃。文具二故。


*今以無名強名。亦為五別。一釋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僃塵沙曰圓。體窮真性玅絕。相累為寂。而言大者。橫無不包。豎無初際。此約三德涅槃。若約義開。畧明三義。一者體大。自性清淨故。二者相大。方便修淨。累亡德僃故。三者用大。化用無盡故。般者。入義。性入。真入。示現入故。若圓融無礙。即大涅槃。


鈔 取其義類乃有多方者。即生公釋。遠公同此。言多方者。或云不生。或云無作。或云無起。亦云無為。亦云無相。或云不滅。或云寂靜。或曰安隱。或名解脫。皆是義翻。法蕐序品長行之中。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次即云。佛滅度後偈中又云。佛此夜滅度。明知古德。正翻為滅。亦云滅度。超度四流故。總以義翻者。即唐三藏等。


*二出體性。涅槃既玅絕常數。恬怕希夷。雖逈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義求。不出三法。即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以為其體。所以三者。翻三雜染故。成智。恩。斷故。成法門。法性。應化身故。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種。不離一如。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一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即解脫。圓體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竝不別。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祕密藏。為大涅槃。


鈔 翻三雜染者。煩惱為般若。煩惱即菩提。菩提。即是涅槃之中般若德也。翻於結業。以為解脫。翻苦依身。即是法身。心體離念。本法身故。故三雜染。即性淨三德。二成三德者。般若是智。解脫是斷。法身是恩。法身兼應。應物恩德。三成三身。般若法門身。法身是法性身。解脫為應化身。作用解脫。亦解脫故。若真應對辨。則有真實三德。應化三德。應化三德。一一別從真三德起。今從通義。應身但解脫德攝。


*三顯種類。雖理無不統。義類塵沙。今自陿之寬。畧分一兩。或唯說一。即大涅槃。或說有二。自有三門。一餘無餘。二性淨。方便淨。三真與應。或分為三。此有二種。一約三乘。二即自性。真。應。或分為四。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依。三無餘依。四無住處。有餘無餘。義通大小。今唯說大。於三種內。不明二乘。餘皆具論。融而無礙為大涅槃。如文具之。非獨應滅。四彰業用。囊括終古。導達羣方。靡不度生。靡不成就。故涅槃云。能建大事。則出現法門。皆斯用也。然諸門廣義。僃於別章。畧在文具。


*第五釋文中二。先徵起。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般涅槃。


*後正顯中十。一體性真常。二德用圓僃。三出沒常湛。四虧盈不遷。五示滅玅存。六隨緣起盡。七存亡互現。八大用無涯。九體離二邊。十結歸無住。然斯十叚。隨義雖殊。皆含體用。互相交徹。顯大涅槃。今初分三。初舉法勸知。二指理同事。三釋顯同相。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大涅槃者。當須了知根本自性。


疏 根本自性者。即下所列真如等十。為真應涅槃之根本故。體即自性清淨涅槃。以出二礙。名方便淨。為真涅槃。大悲應物。亦自此流。故名為本。以是本故。但了真如。即了涅槃。


*二指理同事。


如真如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實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法界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虗空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法性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離欲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無相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我性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真如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


疏 同事中。皆云如者。如即同義。能同涅槃。通真及應。所同如等。即自性涅槃。故上句皆有涅槃之稱。真應無本。應非不生。何出現之為玅。故以本該末。以體顯用。今皆圓寂。為大涅槃。


鈔 真應無本下。總顯文意。先反顯。真應涅槃。若無自性涅槃為本。皆非不生。而真涅槃。由性淨顯。共許不生。而應涅槃。皆謂生滅。故今特說應無性淨。安得不生。後故以本下。順顯。以性淨本。該真應末。真望性淨。亦稱末故。真與性淨。二俱為體。該應化用皆為無住三德涅槃。


疏 所以列十名者。欲明究竟玅道。窮理盡性。無不同故。德無盡故。十名已如前釋。於中後二加際言者。窮真於無真。為真如際等故。


*三釋顯同相。


何以故。涅槃無生無出故。若法無生無出。則無有滅。


疏 顯同相者。向言亦如是者。云何如耶。故云如真如等不生滅故。何以不生。以但了因所顯。非生因所生故。既無有生。亦非出障。始既無生。則永常不滅。是知玄道存於玅悟。玅悟在於即真。即真則生滅齊觀。齊觀則彼此莫二。所以真如與我同根。法性與我一體。真既不滅。應滅寧真。是知涅槃名滅者。乃在於無滅者矣。


*第二明德用圓僃。


佛子。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槃。亦不為彼示現其事。何以故。為欲令見一切如來常住其前。於一念中。見過去未來一切諸佛。色相圓滿。皆如現在。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永離一切諸想著故。


疏 德用圓僃者。如來之身。色相圓僃。常現大機前故。文中先標舉。後徵釋。標中約人顯實。云不為菩薩明說永滅。是為二乘迹盡雙樹。竝為凡小。據此亦名揀異灰斷。後徵釋中。文有二重。初釋之中。自有二義。一令稱實。見受用身。即同法身。常住其前。涅槃云。涅槃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淨故。因滅無常。獲此常故。二於一念下。令見三際應用。亦即是常。故云。皆如現在。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下開栴檀座佛塔。見三世佛。無涅槃者。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亦不起二不二想者。遠離覺所覺故。謂既知幽靈不竭。玅色湛然。三際大均。何生滅之動靜。故不起二也。亦不取此一常。故無不二也。下重徵釋。徵意云。菩薩何以能不起想。釋云。菩薩由了法空。本無想著故。既無心於動靜。終不謂佛常與非常。


*第三出沒常湛。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


疏 謂涅槃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不為故。能建大事不礙出沒。以無為故。住淨法界。體常湛然。不礙出沒故。顯迹為生。即是有餘。息迹為滅。即是無餘。故餘無餘。乃應物之假號耳。體性常湛。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是知寂然不動。未甞無為。應迹無方。未甞有為。豈可隨於見聞。以滯殊應之迹。


*四虧盈不遷。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普徧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影。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疏 先喻。後合。然法身無像。故無器而不形。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像非我有。自彼器之虧盈。心非我生。豈暜現之前後。


鈔 論云。經云。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猶谷神。豈有心於彼此。情係於動靜者悉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然則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像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紛紜自彼。於我何為。所以智周萬物而弗勞。形充八極而無患。益不可盈。損不可虧。寧復疴癘中逵。壽極雙樹。靈竭天棺。體盡焚燎者哉。 疏 故攝論第十頌云。眾生罪不見。如月於破器。徧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是以經言。非日咎也。持戒器破。定水無依。菩提器破。智水寧止。無信清珠。故心水渾濁。何由見佛耶。然此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涅槃所流大用。亦涅槃攝。若爾。寧殊出現之身。出現身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非無般若解脫二德。智慧日身。無不照故。永離戲論。即解脫故。醫王之喻。即示滅故。


鈔 然此文下揀定。亦展轉通妨。於中有三。初正揀定。恐有問云。今說法身。何名涅槃。故此釋云。大般涅槃。必具三德。此即法身。餘之二德。從法身流。


疏 此有般若。寧異菩提。若分相說。菩提為能證智。唯是修生。涅槃是所證理。唯約修顯。故涅槃中說。菩提必從生因所生。涅槃必從了因所顯。若攝相說。菩提是即理之智。涅槃是即智之理。即智之理。不礙摩訶般若。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亦是性淨。涅槃修顯亦方便淨。隨一為門。則皆收盡。即大涅槃真菩提也。今以涅槃收之。非唯菩提及身。前後諸用。皆從三德所流。能建大事。


*第五示滅玅存。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殁。無有滅度。


疏 既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鈔 示滅下。滅既是示。即無滅矣。故為玅存。玅存二字。全是無名第四章名。彼論云。聖人處有不有。居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不有故。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無。不在有無。怕爾無朕。斯為玅存。然出沒常湛。兼明於出。今但無滅。故不同也。


*第六隨緣起盡。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疏 有喻。合。結。合中以機喻薪。以涅槃喻火。眾生善根。未熟可熟者。成正覺以熟之。如為火事。若所應度者。皆已度竟。則現般涅槃。寂無所為。如火息滅。故法蕐云。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然現滅現生。皆是涅槃大用。故攝論第十。名涅槃如火。既起滅在緣。則益不可盈。損不可虧。云云自彼。非佛然也。


*第七存亡互現。


復次佛子。譬如幻師善明幻術。以幻術力。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國土城邑聚落。示現幻身。以幻力持。經劫而住。然於餘處幻事已訖。隱身不現。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幻師。豈於一處隱身不現。便一切處皆隱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善知無量智慧方便種種幻術。於一切法界普現其身。持令常住盡未來際。或於一處。隨眾生心所作事訖。示現涅槃。豈以一處示入涅槃。便謂一切悉皆滅度。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疏 由順機故。此滅彼存。非如來身不能長久。前喻約見滅見成。此喻約常見不見。


*第八大用無涯。


復次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入不動三昧。入此三昧已。於一一身。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不可說妙寶華蘂。一一華蘂有師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來。結跏趺坐。其佛身數。正與一切眾生數等。皆具上妙功德莊嚴。從本願力之所生起。若有眾生善根熟者。見佛身已。則皆受化。然彼佛身。盡未來際究竟安住。隨冝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疏 謂正示涅槃。而便分身無邊。窮於來際。不動三昧者。究竟寂滅也。由寂無動。故無所不動耳。涅槃受純陀供處。大同於此。而佛數少。順機不同故。


鈔 涅槃等者。即舉同揀異。彼第十經大眾問品云。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天人雜類。出大音聲。唱如是言。竒哉純陀。成大福德。能令如來。受取最後無上供養。而我等輩。無福所致。所設供具。則為唐捐。爾時世尊。欲令一切。眾望滿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是諸世尊。及無量眾。悉皆現身。受其供養。釋迦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供。爾時純陀。所持粳糧成熟之食。摩伽陀國。滿足八斛。以佛神力。悉皆充足一切大會。爾時純陀。見是事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一切大眾。亦復如是。釋曰。彼經雖言無量化佛。但云受大眾供。無此重重等眾生數盡未來際。此但約文。以明優劣。非當時化。不能暜周。亦以彼證無盡化現。皆涅槃用。


*第九體離二邊。


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虗。但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疏 身若是實。有不可滅。身若是虛。何能起滅。若有方所。此現彼無。由非實故。起滅無恒。由非虛故。能無不現。無方所故。感處即形。本願力故。化周法界。隨堪度故。見則不同。


*第十結歸無住。


佛子。如來住於無量無礙究竟法界。虗空界。真如法性。無生無滅。及以實際。為諸眾生隨時示現。本願持故。無有休息。不捨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


疏 上來九門。初門多顯其體。餘八皆體用雙明。今此分二。初至實際。通結九門之體。後為諸眾生下。通結八門之用。隨時示現。正顯於用。本願力故。顯何所因。無有休息。皆窮來際。不捨已下。明用分齊。誰獨非涅槃而欲捨之耶。


鈔 第十至結歸無住。結上九門。皆歸無住涅槃。於中有二。先釋經文。即是結前之義。言誰獨非涅槃而欲捨之耶者。即側用玄得中文。彼以第九考得難云。經云。眾生之性。極於五陰之內。又云。得涅槃者。五陰都盡。譬猶燈滅等。下結意云。至則五陰不都盡。陰若都盡。誰得涅槃。故玄得答云。且談論之作。必先定其本。既論涅槃。故不可離涅槃而語涅槃也。若即涅槃以興言。誰獨非涅槃而欲得之耶。意云。即涅槃故。更不可得。下引淨名。眾生即涅槃相。此明一體。故無可得。今言一體。故無可捨。眾生即涅槃。若捨眾生。即捨涅槃也。


疏 是則初住實際。故不住生死。後不捨眾生。故不住涅槃。由雙住故能俱不住。前即大智。後即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為無住涅槃。自性涅槃。眾生等有。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佛世尊。獨言具四。故就無住。總以結之。安住涅槃建大事也。


*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日舒光照法界 器壞水漏影隨滅 最勝智日亦如是 眾生無信見涅槃


疏 偈文有六。初偈頌第四。


如火世間作火事 於一城邑或時息 人中最勝徧法界 化事訖處示終盡


疏 次頌第六。


幻師現身一切剎 能事畢處則便謝 如來化訖亦復然 於餘國土常見佛


疏 次頌第七。


佛有三昧名不動 化眾生訖入此定 一念身放無量光 光出蓮華華有佛 佛身無數等法界 有福眾生所能見 如是無數一一身 壽命莊嚴皆具足

疏 次二頌第八。


如無生性佛出興 如無滅性佛涅槃 言辭譬喻悉皆斷 一切義成無與等


疏 後偈頌第十。初句無生之生。次句無滅之滅。次句結歸涅槃無名。後句結其大用無盡。此二無礙。是無住義。餘不頌者。含在此中。第九如來出現涅槃竟。


*第十明出現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前九門出現。一期始終。今明於上見聞。功深益遠。獎物進修。文中三。初徵起。次正顯。後結示。就正顯中分二。先明見聞信向益。後見聞不信益。前中。先法。後喻。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於如來應正等覺見聞親近所種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虗。出生無盡覺慧故。離於一切障難故。決定至於究竟故。無有虗誑故。一切願滿故。不盡有為行故。隨順無為智故。生諸佛智故。盡未來際故。成一切種勝行故。到無功用智地故。


疏 法中。先總後別。今初。見等。如後喻合中。後出生下別。即示不虛之相。有十一句。不出智斷恩德。思之。


鈔 第十出現見聞不出智斷恩者。初三句。標三德果。初句智德。般若滿故。次句斷德。解脫滿故。次句恩德。法身究竟故。次二句。總成上三。三俱願滿。皆不虛故。後六句。覆釋上三。初三句。釋上無盡覺慧。不盡有為。此成事智。隨順無為。此生理智。此二因圓。生諸佛智。即是果滿。次二句。釋上究竟。大悲恩德。窮未來故。種智行成。得法身故。後一句。釋上斷德。得至佛地。無障可斷故。解脫功用故。故上出現意業中云。得如來地。息一切用。


*第二喻中三喻。喻其三德。初少服金剛喻。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疏 少服金剛喻。喻於智德。智慧破惑。如金剛故以有智慧者。必無煩惱。故不共住。


*第二少火燒多喻。


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疏 少火燒多喻。喻斷德。性究竟者。了惑本寂故。


*第三藥王徧益喻。 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齅者。鼻得清淨。若有嘗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眾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淨。若有眾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 疏藥王徧益喻。喻恩德。種種利生故。文中先喻後合。二合中二。先明為六根境界益。合上藥王徧益六根。皆通在世滅後。滅後亦有見故。況憶念等。寶性論中。亦明如來與菩薩為六根境界。大同於此。


鈔 寶性論者。論有四卷。此當第一。是成就自利利他。偈云。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玅色。出于玅音聲。令齅佛戒香。與佛玅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玅。


疏 後若有眾生下。明遺迹之益。合上取彼地土。所經土地。猶通現滅。其塔廟者。唯約滅後亦同法蕐。乃至舉一手等。皆已成佛道。


*第二明不信益。


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


疏 不信益者。此明益深。如來祕密藏經。明罵藥。服之得力。罵沈。燒已還香。罵佛。猶勝敬諸外道。若爾。豈無罵罪。罵罪非無。今語遠益。故法蕐云。跋陀婆羅等罵常不輕。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還遇常不輕菩薩教化。涅槃喻以毒塗之鼓。欲聞不聞。無不死者。故菩薩之名。起自聞謗之日。謗尚遠益。況深信耶。況解行耶。況證悟耶。弘持之者。勉思此文。


鈔 如來祕密藏者。具云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此即下卷。大迦葉問。唯願說是如來祕密藏法。佛言。迦葉。於汝意云何。汝謂我行菩薩道時。所捨手足頭目耳鼻皮肉骨髓血及妻子。畧說乃至一切財物。處處逼惱於菩薩者。是諸眾生。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及諸惡趣。何以故。本行菩薩行時。志意淨故。及大誓願淨戒聚故。於諸眾生。大悲純至。及堅忍故。以大慈故。大功德法故。牢強精進。向大乘故。息心淨故。大願饒益故。不喜自樂故。其有眾生觸嬈菩薩。毀罵之者。菩薩德故。不墮惡道。迦葉。我今引喻。以明斯義。迦葉。猶如病人。良醫授藥。而是病人。故罵是藥。及與良醫。先毀以後。乃服此藥。迦葉。於意云何。藥以罵故。不為藥耶。病不除耶。不也。世尊。雖復毀罵。不失藥勢。而能除病。如是。迦葉。菩薩如藥。及彼良醫。不生恭敬。種種觸惱。然是菩薩。純淨志意。無有缺減。又舉大寶珠。有大勢力。有人毀罵。不失寶力。又罵明燈。燒之亦能除闇。言罵沈者。義引。彼云。罵赤栴檀。以手搥打。連燎弃之。為作何香。迦葉答言。作栴檀香。又云。如人抱執糞穢。弃之。以花香供養是人。有何等氣。答。有穢氣。佛言。供養外道。但有見畏。地獄畜生餓鬼等畏。涅槃喻者。即第九經。如來性品。南亦第九。即菩薩品文云。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令發聲。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不橫死者。即一闡提。釋曰。彼經猶揀闡提。此意取不欲聞。以喻不信而得益耳。法蕐不輕可知。菩薩之名者。亦即此卷。答云。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如日光明。諸明中大。大涅槃光。能入眾生之毛孔故。眾生雖無菩薩之心。而能為作菩薩因緣。迦葉問言。云何未發心而作菩薩因緣。次如來舉夢中見羅剎喻。初聞不信。夢中羅剎。令其發心云。汝若不發菩提心者。當斷汝命。寤已發心。或於三塗。續復憶念。發菩提心。即大菩薩也。生公云。菩薩之名。起自聞謗之日。


*第三結示。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悉離一切諸不善法。具足善法。


疏 可知。 已上第一別答十問竟。


*第二總以結酬。揀喻異法。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疏 上來性起請說因喻。暜賢依請明十出現。皆借象取譬。意顯佛旨深玄。深玄之旨。尚不可以智知。豈言象之能及。故令外忘言象。內絕思求。則庶幾於出現之旨。


*大文第五顯名受持分。於中分二。先長行。後偈頌。今初。準晉經。此前有諸菩薩發二種問。謂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今但有答。即分為二。先顯名。後佛子此法門下。明受持。令知總名。尋名求旨。識受持法。依之修持故。今初。


佛子。此法門名為如來祕密之處。名一切世間所不能知。名入如來印。名開大智門。名示現如來種性。名成就一切菩薩。名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名一向隨順如來境界。名能淨一切諸眾生界。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


疏 有十名。分為五對。一內深外絕對。謂內證三德祕密藏故。外則凡小不能測故。二證寂開智對。三現果成因對。謂性淨萬德。即是佛種。今十門出現。即是現義。四越世順佛對。世尚不知。安能破壞。此十通是佛分齊境。五淨機演實對。知生佛同源。則能淨故。隨緣不變之性。諸佛本故。而性相無礙。因果圓融。為不思議。過此更無為究竟法。前九別義。後一總該。


*第二明受持中二。先辨定法器。後舉益勸修。今初。


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餘眾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法門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諸菩薩摩訶薩。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餘眾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眾德者。王命終後。此諸寶等。於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何以故。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是。


疏 有法喻合。法中二。先標器非器。非器不為。所謂權小乘。可思議乘。歷次修故。名餘眾生。是器則為。所謂圓機。不揀凡聖。趣向大乘。揀於小乘。不思議乘。揀於權乘。一運一切運。十信滿心。即攝諸位。圓融無礙。名不思議乘。後此法門下。明受非受。釋上為不為。有圓信手。能受眾行。故上為之。權小於斯。不盡能受。是故不為。法集經云。是經雖行閻浮提。於能信深法者。常在如是眾生心手中行。亦有以信。解。行。證。皆有手義。以後後破前前。亦是一理。第二喻可知。第三合中。以經合七寶者。若無此法。非真佛故。生如來家。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如來相者。初心頓行佛行故。散滅有二義。一不能信受。則教不行故。二不能修行。則行不行故。般若論云。法欲滅時者。修行滅故。下釋散滅所由。可知。


*第二舉益勸修中三。初畧標釋。


是故菩薩摩訶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以尊重心。恭敬頂受。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信樂此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二廣釋所由。有二。先反顯。後順釋。今初。


佛子。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疏 若不依此教。縱多劫修行。尚非真實。況能疾得菩提。此中設有之言。似當假設。望慈氏讚善財言。餘諸菩薩。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今善財一生。則能淨佛剎等。斯則舉權顯實。非假設也。若實有此不信人者。為在何位。文無定判。義當三賢。以入證聖。必信圓故。若約教道。三祇亦未入玄。所以凡夫頓能信者。宿因聞熏。為種別故。今更不信。當來豈聞。


*第二順釋中二。先明聞信生家益。後信聞成行益。今初。


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出生一切如來所行。通達一切菩薩法性。於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深入如來無礙境界。


疏 先明聞信。後當知下。成益。生如來家為總。餘句為別。別中一以如境為家。無性論云。生如來家者。謂佛法界。於此證會。故名為生。二以行法為家。具家法故。三以俗境為家。世親釋云。由此能令諸佛種性不斷絕故。四遠離非家。五以佛行為家。十住毘婆沙第一云。今此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廣如彼釋。六菩薩法性為家。亦是佛種性故。亦同如來一如境故。七淨當佛家。八住本佛家。九總明因果事理無礙家。前六自分家。後三勝進家。前來初住見心性故。故名生家。四地寄出世故。生道品家。八地無功用故。生無生法忍家。今此通三。兼顯凡夫解心。亦名生家。因果無礙故。


*第二信聞成行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已。則能以平等智。知無量法。則能以正直心。離諸分別。則能以勝欲樂。現見諸佛。則能以作意力。入平等虗空界。則能以自在念。行無邊法界。則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則能以自然智。離一切世間垢。則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網。則能以大觀察。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則能以善根迴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於一法而有攀緣。恒以一法觀一切法。


疏 十句。分為五對無礙。一即觀不礙於止。二見佛不礙入法。三智行法界。不礙起福。四智不染世。不礙悲入。五體絕三世。不礙用而廻向。不入而入。釋上入義。不於已下。復釋不入而入。智體即如。如外無法而可攀緣。故無可入。心行處滅。寂然無入。不失照用故。恒以一如而觀諸法。故名而入。此二無礙。方為真入。又一即是如。便於一中。已見一切。


*第三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


疏 可知。


*第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見聞供養諸如來 所得功德不可量 於有為中終不盡 要滅煩惱離眾苦 譬人吞服少金剛 終竟不消要當出 供養十力諸功德 滅惑必至金剛智 如乾草[卄/積]等須彌 投芥子火悉燒盡 供養諸佛少功德 必斷煩惱至涅槃 雪山有藥名善見 見聞齅觸消眾疾 若有見聞於十力 得勝功德到佛智


疏 即屬第十見聞之益。不頌顯名受持。顯名受持。後文自頌。此頌應在揀法異喻之前。以前長行。鉤鎖顯名。亦是見聞益故。若廻此偈於現瑞後。與後偈相續。文理甚順。四偈分二。初一頌法說。後三如次頌前三喻。


論 如是已上如來出現十無量法。一一法皆有十喻。如經具明。如是已上。都有百喻。喻如來出現身心智慧十無量事境界。皆是非喻為喻。畧示少分。是心智路絕。任不思議無性無作無限自在之功用故。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囑流通中。此法門不入餘眾生手者。樂學二乘三乘聲聞緣覺。樂空無我。願生淨土者。是餘眾生。以未廻心。住變易生死。是餘眾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廻心者。佛所付囑。名曰流通。設令於此法。聖位菩薩自所演說。無凡夫樂學。不名付囑。不名流通。若論十地已去。入佛境界菩薩。十方此土。數分難量。如來何須慮恐無人信樂。無人流通。是故當知。付大心凡夫。及三乘廻心者。令其悟入。名曰付囑流通。不付囑十地已去大菩薩等。經意唯為趣向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法門。明趣向一乘凡夫。廻心悟入法界。乘不思議乘。十信。十住。令其升進故。又舉輪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終後。所有七寶不散滅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無此子。王命終後。此諸寶等。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明知但令凡夫發心悟入。不付囑十地已去諸菩薩。故經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密。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如是菩薩。即是權教中觀空無我。但欣出世。雖修六波羅密。厭苦發心。樂求淨土。非是達自無明。是根本如來智故。此菩薩修於淨行。觀空無我。厭苦發心。取捨全在。二見恒存。非如此教依智發心。達自心境本不思議。無忻厭心。無淨穢障故。眾生境界是如來境界。眾生心是如來心。一如此品所說。


*大文第六現瑞證成。於中二。先現瑞。後證成。今初。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六種震動。所謂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沒。邊踊中沒。中踊邊沒。十八相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出過諸天一切華雲。一切蓋雲。幢雲。旛雲。香雲。鬘雲。塗香雲。莊嚴具雲。大光明摩尼寶雲。諸菩薩讚歎雲。不可說菩薩各差別身雲。雨成正覺雲。嚴淨不思議世界雲。雨如來言語音聲雲。充滿無邊法界。如此四天下如來神力如是示現。令諸菩薩皆大歡喜。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疏 先此界。後類通。動剎等數皆廣多者。法難思故。


*二證成中二。先果人證。後因人證。所以具二者。法玄玅故。因果交徹之法故。因圓果滿之法故。前來諸會唯菩薩者。唯因行故。發心品中唯果證者。果之本故。初心成佛。難信受故。隨義各別。所以互無。唯斯具二。今初。


是時十方。各過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如來。同名普賢。皆現其前而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承佛威力。隨順法性。演說如來出現不思議法。佛子。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同名諸佛。皆說此法。如我所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如是說。佛子。今此會中。十萬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一切菩薩神通三昧。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剎微塵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於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皆得成佛。同號佛殊勝境界。我等為令未來諸菩薩聞此法故。皆共護持。如此四天下所度眾生。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虗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眾生。皆亦如是。


疏 分四。一現身。二而作下讚說。三佛子我等下。引說證成。兼明結通所說。一說一切說故。四佛子今此會下。舉益證成。於中四。一得因位果滿益。一生得菩提故。神通三昧。即十通十定故。二佛剎微塵下。得發心益。與遠記者。不期速成故。又前明一生。即多之一。此辨多劫。即一之多。既一多圓融。何定劫數。妄生多劫。智日不遷。苟執短長。未期成佛。同號佛殊勝境者。緣佛出現境故。三我等下。護持久遠益。四如此下。結益廣徧。


*第二因人證。於中四。


爾時十方諸佛威神力故。毗盧遮那本願力故。法如是故。善根力故。如來起智不越念故。如來應緣不失時故。隨時覺悟諸菩薩故。往昔所作無失壞故。令得普賢廣大行故。顯現一切智自在故。十方各過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一切法界。示現菩薩廣大莊嚴。放大光明網。震動一切十方世界。壞散一切諸魔宮殿。消滅一切諸惡道苦。顯現一切如來威德。歌詠讚歎如來無量差別功德法。普雨一切種種雨。示現無量差別身。領受無量諸佛法。以佛神力。各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說此如來不可壞法。佛子。我等一切皆名普賢。各從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而來於此。彼一切處亦說是法。如是文句。如是義理。如是宣說。如是決定。皆同於此。不增不減。我等皆以佛神力故。得如來法故。來詣此處。為汝作證。如我來此。十方等虗空徧法界一切世界諸四天下。亦復如是。


疏 一明集因。前果人證。承前現瑞之因。故畧不敘。今此顯因果別故。廣出集因。文顯可知。二十方各過下。明現身。雖來自十方。而周徧法界。則來即無來矣。三示現菩薩下。辨其德用。十句文顯。四以佛神力下。發言誠證。皆同暜者。暜法同故。界佛名異者。不失主伴故。暜光明者。常寂光土。無不徧故。佛名暜幢自在者。本智高出。無所不摧。事理無礙故。兼示結通所說。


*大文第七以偈總攝。文中二。先敘意。後正頌。


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一切菩薩大眾。欲重明如來出現廣大威德。如來正法不可沮壞。無量善根皆悉不空。諸佛出世。必具一切最勝之法。善能觀察諸眾生心。隨應說法未曾失時。生諸菩薩無量法光。一切諸佛自在莊嚴。一切如來一身無異。從本大行之所生起而說頌言。


疏 前中二。先說儀。後欲重下。辨意。欲重顯前十門出現故。文有十句。句各一門。而約利生為次不等。一成正覺。二即法輪。三是見聞生善。此三正顯益故。四即出現之法。是前總門。五即是心。約智顯故。六即圓音。七即境界。境界無量。生光亦多。八即涅槃。動寂自在。大般涅槃為佛莊嚴故。九即是身。約本說一故。十即是行。果中說因故。


*後正頌。


一切如來諸所作 世間譬喻無能及 為令眾生得悟解 非喻為喻而顯示 如是微密甚深法 百千萬劫難可聞 精進智慧調伏者 乃得聞此祕奧義 若聞此法生欣慶 彼曾供養無量佛 為佛加持所攝受 人天讚歎常供養 此為超世第一財 此能救度諸羣品 此能出生清淨道汝等當持莫放逸


疏 正頌中四頌。初一頌說。分中結酬。以此總包十叚意故。後三頌顯名受持。初句顯名。餘皆勸持。且分為三。初偈歎深難聞。次一偈。明聞由多善。後偈舉勝勸持。然此一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源。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玅中之玅。玄中之玄。竝居凡類之心。小功而能速證。安得自欺不受。長淪生死之中。今聞解能欣。尤須自慶昔善。


論 此品是自己進修。經過五位已終。理智萬行大悲圓畢也。是自己如來出現。處世利生無著之門。此品如大海。五位加行河。歸流廣大之極。此品如須彌山。諸寶山王。高莫過也。此品如大地。大悲育載一切含生故。此品如虛空。法身智身。法界充滿故。如圓淨摩尼寶鏡。其量徧周十方一切世界。色像咸現其中。無礙顯現。此如來出現法門。亦復以法身玅理。無色無形暜光明根本清淨大圓明智鏡。暜現十方一切眾生業暜賢行海。諸佛身土。咸處其中。無不自在。是故有發菩提心者。當信自心。及一切眾生心。總有如是如來智德自在。當知不久。還同佛身。自信有故。如此品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內在一微塵中。一切微塵。亦復如是者。意令信知一切微細眾生。皆有如來四智經卷之海。云破彼微塵出經卷者。明菩薩自得此已。乃見一切眾生皆等有之。及以方便智。居生死海中。起等眾生數身行。方便引之。令心開悟。達自智境。如佛不異。故云破此微塵。出此經卷。如經云。如大海水。潛流四天下地。八十億小洲。有穿鑿者。無不得水。喻明一切眾生。有自觀察力。無有不得如來智慧大海心故。又經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為明諸佛如來。不異此心成正覺故。又下云。一切眾生心悉如是。悉有如來成正覺。此明凡聖心自體清淨無異。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蕩然。性自無生。無得無證。即成正覺故。便以此法。廣利眾生。是暜賢行故。無心性理玅慧。簡擇一乘三乘人天因果惡道業報。名為文殊。隨差別智。同行知根利生。無有休息。名為暜賢。以大悲救護一切眾生。名為觀音。以此三心。一時修學。名毘盧遮那。慣習心成。名為自在。無法不明。名為無礙。智隨根應。暜徧十方。性無往來。名曰神通。修之在初。慣習總得。妄生多劫。智日不遷。此總非難。何須不作。學而不得。猶福勝人天。不信不修。苦何窮盡。大意此之如來出現佛果之門。文殊玅理。暜賢玅行。等一切眾生。咸共有之。非古非今。性自一體。令後學者。如是信修。深誠非遠。勿自生難。如此品頌云。如海印現眾生身。以此說其為大海。菩提暜印諸心行。是故說名為正覺。意明菩提是無心性無體相無得無證之玅理。通達此法者。名為玅智。以此菩提玅智。暜印邪思妄行。性自無生。名為正覺。論主頌曰。一切眾生金色界。白淨無垢智無壞。智珠無價在衣中。秪欲長貧住門外。廣大寶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暜賢扶。肥壯白牛甚多力。一念徧遊無卷舒。如是寶乘不能入。但樂勤苦門前立。不覺自身常在中。遣上恒言我不及。大體常須自信自己身語意境界一切諸行分 別。皆從如來身語心意境界諸行分別中生。皆無體無性。無我無人。但以法界無作自性緣生。本無根栽處所可得。性自法界。無有內外中間。應如是知。如是觀察。觀自觀他。同一體性。無我無我所。以定慧力。如是修行。既自知已。觀眾生苦。自利利他。皆如暜賢廣大行願。一如此經。五位法則。此品和會。明文殊是顯根本智之法門。暜賢是根本中萬行。無作根本智是佛。故令體用自相問答。說根本智佛果之門。明根本智。因此二行所成。根本智自無成壞。皆因文殊暜賢二法所顯發故。以此還令所顯之因。還自說故。佛自無成壞者也。以明因可說。果無作者故。以此三法。自在圓通。名佛出現世間故。此明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者故。 出現品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8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9:10:12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科分四叚。初明來意。


疏 來意有三。一分來。前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則於法起解。今明託法進修成行分。則依解起行。義次第故。二會來者。前會因圓果滿。生解之終。此會正行。處世無染。通於始終。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品出現之果殊勝。今明依彼。起行圓融。故次來也。雖一分一會一品是同。所對既殊。來意亦別。


*第二釋名。


疏 亦有三別。一分名者。沒彼位名。但彰行法。欲顯行位無礙。前後圓融。故以名也。二會名者。約法。不異分名。約處。名三會暜光明殿之會。第七重會。會終歸始。故雖越四天。同為生解之會。今復重會。通對彼分始終。依解成行。故會暜光。而前分生解差別。故寄歷處以顯淺深。今分起行圓融。故一會竝收因果。亦表成行。不離暜光明智故。此中不隔餘處。何有重會之義。若約次第。前時後時。即是重義。若約圓融。就義名重。故不動前二而升四天。二七相望。亦何所隔。明知約義。亦猶燈光。涉入無礙。亦似燈炷。重發重明。約人。名暜慧暜賢問答之會。


鈔 第七重會下。釋意。明第七已曾重會故。今名三會。而便明七八。俱會暜光。而有差別。而前分下。解妨。文有二妨。初有伏難。即重會不同妨。謂有問言。一種重會。何以前歷多會。此唯一會。答有二意。一前約解。故須多。今約行。故須一。以頓起故。二前約行布。故歷位不同。今約圓融。故一會頓起。在文可思。此中不隔餘處。何有重會之義。即第二顯難重會不成妨。若約下。答有二意。一約行布不壞相邊。約時明重。如人前於此講。續前豈非重耶。若約圓融下。二就圓融門。約義明重。於中有三。初標可知。故不動下。次反難以成。謂汝向問意云。第二至第七。中隔四會。故得名重。第七第八。中無有隔。何得名重。今謂第二望七。亦不隔越何者。既不起覺樹而昇四天。四天覺樹。定是一時。第六他化天後。即說第七。曾何隔越。則二七不隔。亦得名重。今七八不隔。何不名重。明知約義者。結成七八重會。皆是約義而言。不動前二者。文中雖云不起覺樹。以暜光近覺樹故。不別言之。實則不起前二。頓昇四天也。亦猶燈光下。第三以喻明也。光雖涉入。隨燈有異。時處雖一。約義不同。以約圓融。一時頓演。故為此通。亦似燈炷下。復以喻顯。前喻燈異光重。此則燈一光異。燈一喻於一處。光重喻三會不同。


疏 三品名有二。一得名。二釋名。今初又二。一異名。下文十義。至彼當辨。有別行本。名度世經。度即離義。又有別行。名暜賢菩薩答難二千經。此就能離人法受稱。二正辨本稱。總由超絕世染。故受其名。別有三義。一約法。二約行。三約位。約法之中。先世後離。世有三類。一約事相。有二世間。謂器。及有情。此約依正分之。二約麤細亦二。一有為世間。二無為世間。此約分叚變易分之。以變易非三有攝。名之無為。故勝鬘云。有為生死。無為生死。然麤細雖殊。體不出二。三約染淨。有三。於初二中。加智正覺。示同世間。不同世故。如地論辨。二明離者。離有二義。一性離。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故。二明事離。行成無染故。力林頌云。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滅通二義。於事離中。有似離。真離。分離。全離。次下當辨。二約行者。畧為四句。一隨。二離。三俱。四泯。言隨者。凡夫沉溺世蘊。非離非隨。二乘無悲。不能隨世。雖離非真。菩薩能隨。方為真離。故以隨釋離。二離者。有大智故。了世性離。處而不染。亦異凡小。三俱者。悲故常行世間。智故不染世法。既以世與性離無二為其境。故以悲智無二為其行。境行融通。有其三句。一悲無不智。則世無不離。是以常在世間。未曾不出。二智無不悲。故離無不世。是以恒越世表。無不游世。三雙融故。動靜無二。唯是一念。所謂無念。無念等故。世與出世。無有障礙。四云泯者。謂境既世與性離。形奪兩亡。故令悲智俱融。二念雙絕。又由境行相由。形奪齊離。則絕待離言。融前四句。皆無障礙。方為真離世間也。三約位者。凡夫染而非離。二乘分離非真。謂果離分叚。因唯事離。非今所明。菩薩具上真行。可得名離。而非究竟。唯佛為離。故經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然今文中。僃六位之行。即是行離。行所依位。即是位離。故若事若理。若因若果。皆名離也。二釋名者。約法事離。無他受稱。離非世間。即相違釋。若約性離。通持業釋。約行四句。前三句。俱通持業相違二。事理離故。泯句竝非六釋。亦可持業。泯即離故。


鈔 然此釋名。玅則玅矣。易則易焉。故不委釋。


*第三宗趣。


疏 頓彰六位。理事二離為宗。令體性離。頓成真離究竟為趣。


論 將釋此品。約作五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敘致始成覺所由。四釋說法之主所以。五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所以名離世間品。明前品既名如來出現。此品即名得離世間。故名離世間。此有二義。一望說法之主。說教益眾生。是利益世間品。合作利益之名。二望眾生聞法。處世無染。是離世間品故。此約說法之主。及得益者。二義通釋。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是五位升進已終。自己佛果覺行已滿。此品是暜賢常行。自從初如來始成正覺已來。一時同說。是古今諸佛共行。從暜光明殿說十信心法。乃至四十品經。天上人中。不離一剎那際三昧。以暜光明智。一時暜印。一時同說。以此諸會。及至升天。皆云不離始成正覺暜光明殿。此明圓通始末。時法不遷故。此品須來。三釋敘致始成正覺之所由者。何故品初。敘其使成佛之時及處。經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暜光明殿。乃至玅悟已滿者。意明此十定。及離世間品等五位進修始終。皆以此暜賢行體為升進故。又四十品。意謂雖別。總不離暜光明智十定之體。一時同說。無前後際。十方同然。已此升天。但云不離菩提場暜光明殿。如說十定品一會。說十一品經。在於十定初。亦同此品。如前敘致。還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乃至玅悟已滿。以明十定品。以定無前後。暜收一部經之始末及三世故。此離世間品。以其二千法門。暜賢行體。成佛因果。暜收前後。及以三世常然之道。故以敘之。明總是初成正覺時。一時以暜光明智。人間天上。以及十方世界。一時頓印。無有前後。圓鏡頓照諸境。為此教頓為大心眾生。頓舉智境。非如劣解者情識所知故。成佛亦一念成。說教亦一念說。但約智體。非三世時分歲月情量所收故。四釋說法之主所以者。此品何故還令暜賢菩薩說者。明此二千法門。是暜賢所行常行。故還令暜賢自說自行。令諸聞法者。倣而斆之。即行暜賢之行。如是乃至示現成佛。入涅槃。總是暜賢行故。若以根本法身智身佛。無成壞之功。以差別智論。總是暜賢行攝故。是故如來出現品。明自己覺行圓滿故。十方諸佛同號暜賢。以明十住十行十廻向中。但一分覺心。能治一切煩惱。中一分麤惑。行得一分慈悲。雖踐暜賢一分行蹤。然未全具暜賢行滿故。隨位佛果。但同號為月。為眼。為玅。至如來出現品。明覺行齊圓故。是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同號暜賢佛故。明根本智全成差別智用滿得名故。以體收用。此乃就用成名。若約初心信解。即將用從本。本以暜賢用。從根本智。世界名金色。佛果號不動智。能覺之人。號曰文殊。此至自行佛果覺行已圓。即以根本智從用。佛號暜賢。故所行行。亦號暜賢故。如說此品暜賢。是約本從用暜賢。及說十定品暜賢亦是。如初會中暜賢。是毘盧遮那如來自行暜賢。十定品已來暜賢。是凡夫從十信十住已來升進道滿自行暜賢。明自十信心至十地。以用從本。即成根本智。使令圓滿。從十地向十一地。以根本智從用成差別智。一向利生。即說十定已來暜賢菩薩是也。是故說十定品時。已登十地諸菩薩。再三求覓暜賢不得者。明以根本智會用。未及滿故。如來令生想念暜賢。如對目前。方得見者。明純用是暜賢故。即以智想從用。是故出現品中。令文殊問暜賢者。明以體從用故。如說此品暜賢是主。以體從用暜賢。共初如來初會中暜賢。其功相似。是以初會所說法門。皆令暜賢說法。亦是以體從用。第二會以暜賢智用從體。直至十地。皆是以用從體。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圓明。然後十地終。捨三昧涅槃樂。如稠林煩惱故。方令具暜賢大用。始得稱周設教。於生死中自在故。如是安立修行。以智境乃至一時。是故十定。及此品。總通敘致始成正覺菩提埸始末。有發心之士。深須得意。方堪修道。作前後多生尋求。不可相應。但自以定慧力觀照。所緣真俗內外心境染淨偏多處。以理智體用平等法而用治之。散動多者。以定治之。樂寂多者。以平等法身。及大願廻向力。以悲智治之。一如此經五位修行法治之。至究竟趣。若自智不及。志求良匠。不可安然。致無所益。當知此說法主者。是成佛果後。以體從用暜賢。說始終常道暜賢二千種法。用該萬行。八地捨七地中有行有開發。智淨無功。十地捨涅槃三昧稠林行。成暜賢行。入於生死。圓滿大悲。方始自在。第五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有七卷經。如文自明。


*第四釋文。長科十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發起分。四起分。五請分。六說分。七結勸分。八現瑞分。九證成分。十重頌分。今初有三。一器世間圓滿。義如前釋。二智正覺世間圓滿。三眾生世間圓滿。今初。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二智正覺世間圓滿。


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身恒充徧一切國土。智恒明達一切諸法。了一切行。盡一切疑。無能測身。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到佛無二究竟彼岸。具足如來平等解脫。證無中邊佛平等地。盡於法界。等虗空界。


疏 明佛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廣引諸論。已見升兜率品。今但畧明。初句為總。具下二十一種功德。故云玅悟皆滿。後二行下別。於中前四自利。餘皆利他。前中一智德。二斷德。三恩德。四作用平等德。今初二行永絕。即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佛地經名不二現行。不字此宜言無。即永絕義。謂佛智德離所知障。非如聲聞極遠時處等。有不知故。有知不知。即是二行。今無不知。故云永絕。二達無相法。則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彼經名趣無相法。趣謂趣入。即此達義。然無相法。體即真如。無彼有無二相。故名無相。諸法中最淨無客塵。令自他入。勝於二乘。名最勝清淨。三住於佛住者。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世親云。謂住佛所住無所住處。此即釋經。於此住中。常作佛事。無有休息。此即解論。四得佛平等。即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謂諸佛有三事無差。一所依智同。二益生意樂同。三報化作業同。故云平等。五到無障處。則修一切障對治功德。世親云。謂一切時。常修覺慧。對治一切障故。此明覺慧為能治。一切障即二障。為所治。六不可轉法。即降伏一切外道功德。謂教證二道。他不能動故。七所行無礙。即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謂利衰等八法不能拘故。八立不思議。即安立正法功德。謂安立十二分教。餘不能思故。九暜見三世。即授記功德。謂記別過未。皆如現在故。十身恒充滿一切國土。即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謂二種身。徧二種國故。十一智恒明達一切諸法。即斷疑功德。謂自於一切境善決定故。能決他疑。十二了一切行。即令入種種行功德。二釋。攝論易故不解。意云。徧了一切有情性行。隨根令入故。十三盡一切疑。即當來法生玅智功德。謂聲聞言其全無善根。如來知其久遠微善。後當生故。十四無能測身。即如其勝解示現功德。謂隨諸有情種種勝解。現金色等身。雖現此身。而無分別。如末尼等。故無能測。十五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即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謂由無量菩薩所依。為欲調伏諸有情故。發起加行佛增上力。聞法為先。獲得玅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囑。展轉傳來。相續無間而轉。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所求智。意云。佛智為一切菩薩等所求故。十六到佛無二究竟彼岸。即平等法身波羅密多成滿功德。平等即無二義。無二法身。為波羅密多所依。十七具足如來平等解脫。即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此中解脫。即是勝解。隨物勝解所宜。如來勝解。能現金銀等土。佛佛皆然。故云平等。十八證無中邊佛平等地。即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世親云。謂佛法身。不可分限爾所方處受用變化。亦不可說爾所世界。十九盡於法界。即窮生死際。常現利樂一切有情功德。二十等虛空界。即無盡功德。謂佛實智。如空無盡故。今經闕最後窮未來際。總別合有二十一句。義如前說。然佛地攝論。約受用身。此約十身。所以知者。處摩竭提國是變化土。而歎受用功德。明知二身二國。本相融故。不要地前地上。則五位通見故。


*第三眾生世間圓滿中二。先舉數歎德。後列名歎德。前則多人具德。後則勝人具德。今初。


與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皆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從他方種種國土而共來集。悉具菩薩方便智慧。所謂善能觀察一切眾生。以方便力。令其調伏住菩薩法。善能觀察一切世界。以方便力普皆往詣。善能觀察涅槃境界思惟籌量。永離一切戲論分別而修妙行無有間斷。善能攝受一切眾生。善入無量諸方便法。知諸眾生空無所有而不壞業果。善知眾生心使諸根境界方便。種種差別。悉能受持三世佛法。自得解了復為他說。於世出世無量諸法。皆善安住知其真實。於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悉善觀察知無有二。於一念中。悉能獲得三世諸佛所有智慧。於念念中。悉能示現成等正覺。令一切眾生發心成道。於一眾生心之所緣。悉知一切眾生境界。雖入如來一切智地而不捨菩薩行。諸所作業。智慧方便而無所作。為一一眾生住無量劫。而於阿僧祇劫難可值遇。轉正法輪調伏眾生皆不唐捐。三世諸佛清淨行願悉已具足。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切如來於無邊劫說不可盡。


疏 前中二。先舉數揀定。


鈔 前則多人者。以舉多數。次即歎故。後列暜賢諸勝上人而歎德故。


疏 二悉具菩薩下。歎具勝德。分三。初總標。二所謂下別顯。後成就下。總結。別中十九句。皆不出方便智慧。分二。前十歎自分德。後於一念下九句。勝進德。今初前八。皆有慧方便。依體起用故。前五以善能為句首。六知空不壞業果。七知根器。別明識病。八持法化之。後二明有方便慧。皆即事歸實。後勝進中。初句總明速成果智。餘皆果智之用。及後總結。文竝可知。


*第二列名歎德。


其名曰。普賢菩薩。普眼菩薩。普化菩薩。普慧菩薩。普見菩薩。普光菩薩。普觀菩薩。普照菩薩。普幢菩薩。普覺菩薩。如是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皆悉成就普賢行願。深心大願皆已圓滿。一切諸佛出興世處悉能往詣請轉法輪。善能受持諸佛法眼。不斷一切諸佛種性。善知一切諸佛興世授記次第名號國土成等正覺轉於法輪。無佛世界現身成佛。能令一切雜染眾生皆悉清淨。能滅一切菩薩業障。入於無礙清淨法界。


疏 於中二。初列名結數。二皆悉下歎德。文有十句。初總餘別。別中。一契理願圓。暜眼滿故。二攝法上首。為暜化故。三受持正法。有暜慧故。四不斷佛種。暜見有性故。五知佛化儀。光暜徹故。六示現成佛。觀見無故。七淨染機。照其源故。八摧他障。有智幢故。九證法界。覺法性故。上之九句別明。則初句為願。餘八為行。通說則皆暜賢願。宿誓今滿故。如十大願竝暜賢行。現緣所作故。故總句云。成就行願。又此十句。十人通具。文云。皆悉成故。亦句顯一人之德。當釋名故。故總句為暜賢。餘九如次。前已配釋。


*大文第二三昧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入廣大三昧。名佛華莊嚴。


疏 暜賢入者。是會主故。說暜行故。佛蕐嚴者。萬行披敷。嚴法身故。即以法界行門心海為體。持無限故。說法成行。發起為用。依此能故。


鈔 佛蕐嚴下。釋佛蕐嚴三昧。蕐者。菩薩萬行也。以因能感果。故言如蕐。嚴者。行成果滿。契合相應。垢障外消。證理圓潔。隨用讚德。故稱嚴也。三昧者。理智無二。交徹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亦可蕐即是嚴。理智無碍故。蕐嚴即三昧。以行融離見故。蕐即是嚴。一行頓修一切行故。蕐嚴三昧。即多而不碍一故。蕐嚴即三昧。以定亂雙融故。三昧即蕐嚴。理智如故。晉經云。一切自在難思議。蕐嚴三昧勢力故。此即據行為言。名蕐嚴三昧。如賢首品。


*大文第三明發起分。


入此三昧時。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六種十八相動。出大音聲靡不皆聞。


疏 先明地動。警羣機故。後顯出聲。令聞法故。前皆有加而無發起。此有發起而無加分者。前表解可從他。故有他加。此表行由已立。故自力發起。又表行依解起。無別法故不加。攝解成行。亦須入定。聖旨多端。不可一準。


*大文第四起分。


然後從其三昧而起。


疏 三義如前。


*大文第五請分。


爾時普慧菩薩知眾已集。問普賢菩薩言。佛子。願為演說。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依。何等為竒特想。何等為行。何等為善知識。何等為勤精進。何等為心得安隱。何等為成就眾生。何等為戒。何等為自知受記。何等為入菩薩。何等為入如來。何等為入眾生心行。何等為入世界。何等為入劫。何等為說三世。何等為知三世。何等為發無疲猒心。何等為差別智。何等為陀羅尼。何等為演說佛。何等為發普賢心。何等為普賢行法。以何等故而起大悲。何等為發菩提心因緣。何等為於善知識起尊重心。何等為清淨。何等為諸波羅蜜。何等為智隨覺。何等為證知。何等為力。何等為平等。何等為佛法實義句。何等為說法。何等為持。何等為辯才。何等為自在。何等為無著性。何等為平等心。何等為出生智慧。何等為變化。何等為力持。何等為得大欣慰。何等為深入佛法。何等為依止。何等為發無畏心。何等為發無疑惑心。何等為不思議。何等為巧密語。何等為巧分別智。何等為入三昧。何等為徧入。何等為解脫門。何等為神通。何等為明。何等為解脫。何等為園林。何等為宮殿。何等為所樂。何等為莊嚴。何等為發不動心。何等為不捨深大心。何等為觀察。何等為說法。何等為清淨。何等為印。何等為智光照。何等為無等住。何等為無下劣心。何等為如山增上心。何等為入無上菩提如海智。何等為如寶住。何等為發如金剛大乘誓願心。何等為大發起。何等為究竟大事。何等為不壞信。何等為授記。何等為善根迴向。何等為得智慧。何等為發無邊廣大心。何等為伏藏。何等為律儀。何等為自在。何等為無礙用。何等為眾生無礙用。何等為剎無礙用。何等為法無礙用。何等為身無礙用。何等為願無礙用。何等為境界無礙用。何等為智無礙用。何等為神通無礙用。何等為神力無礙用。何等為力無礙用。何等為遊戲。何等為境界。何等為力。何等為無畏。何等為不共法。何等為業。何等為身。何等為身業。何等為身。何等為語。何等為淨修語業。何等為得守護。何等為成辦大事。何等為心。何等為發心。何等為周徧心。何等為諸根。何等為深心。何等為增上深心。何等為勤修。何等為決定解。何等為決定解入世界。何等為決定解入眾生界。何等為習氣。何等為取。何等為修。何等為成就佛法。何等為退失佛法道。何等為離生道。何等為決定法。何等為出生佛法道。何等為大丈夫名號。何等為道。何等為無量道。何等為助道。何等為修道。何等為莊嚴道。何等為足。何等為手。何等為腹。何等為藏。何等為心。何等為被甲。何等為器仗。何等為首。何等為眼。何等為耳。何等為鼻。何等為舌。何等為身。何等為意。何等為行。何等為住。何等為坐。何等為臥。何等為所住處。何等為所行處。何等為觀察。何等為普觀察。何等為奮迅。何等為師子吼。何等為清淨施。何等為清淨戒。何等為清淨忍。何等為清淨精進。何等為清淨定。何等為清淨慧。何等為清淨慈。何等為清淨悲。何等為清淨喜。何等為清淨捨。何等為義。何等為法。何等為福德助道具。何等為智慧助道具。何等為明足。何等為求法。何等為明了法。何等為修行法。何等為魔。何等為魔業。何等為捨離魔業。何等為見佛。何等為佛業。何等為慢業。何等為智業。何等為魔所攝持。何等為佛所攝持。何等為法所攝持。何等為住兜率天所作業。何故於兜率天宮歿。何故現處胎。何等為現微細趣。何故現初生。何故現微笑。何故示行七步。何故現童子地。何故現處內宮。何故現出家。何故示苦行。云何往詣道場。云何坐道場。何等為坐道場時竒特相。何故示降魔。何等為成如來力。云何轉法輪。何故因轉法輪得白淨法。何故如來應正等覺示般涅槃。善哉佛子。如是等法。願為演說。


疏 分三。初標問意。二佛子下。正顯問端。三善哉佛子下。結請願說。今初。當機眾集。說法時至。此為問意。何以前來諸會。先問後定。今乃翻此。此有二意。一說儀無定。前表重法。感而後應。此明悲深。觀機欲說。眾既已集。故先入定。令知說主。二約所表。則前明從相入實。以成正解。此中依體起用。以成正行。故不同也。暜慧問者。稱法界慧。能發行故。一人問者。行獨已成。非如解故。第二正顯問端中。有二百句。其別行度世經。別作六畨問答。畨畨之中。皆先問次答。後動地現瑞。顯益證成。古來諸德。皆依彼文。用科此經以為六叚。初二十句問十信行。二從發暜賢心下二十句。問十住行。三從力持下三十句。問十行之行。四從如寶住下二十九句。問十廻向行。五從身業下五十句。問十地行。六從觀察下五十一句。問因圓果滿行。其第四叚中。句雖三十。以無礙用一句。是總標虛句。故此有五十一句。


鈔 以無礙用者。次下別問眾生無碍用等十問。下文各以十句答之。其無碍用句。即用眾生無碍用等十句釋之。明是虛句。


疏 此經總三徧說六位。此當第二約行說也。以暜賢行。該六位故。故度世經初請云。唯願解說諸菩薩行。從始至終。令無疑故。彼經雖不配於信等。既云從始至終。末後復明成佛。則知決是六位之行。此經所以不問答相間者。意取位中之行。不取位故。如下圓融。若尅定約位。何殊差別因果。此經上下。及本業經等。判於六位。皆以信未入位。十住為首。謂三賢十聖。等玅覺故。今何不開等覺而取信耶。此有深意。彼及此前。意在於位。取位成說。今此意明於行。故十信之行。正居行始。等覺之位。有其三義。或攝屬前。十地勝進。或攝屬後。即名佛故。或別開位。無垢地故。今為說行。攝屬因圓之中。故五十一句。唯後四句屬玅覺位。餘皆等覺。若爾。此中依言。依菩提心等。豈非發心住耶。此難尤非。第二叚初發暜賢心。豈非發心住耶。十信之初。豈無發心耶。故賢首云。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等。正是發心所依。不究斯旨。空張援據。


鈔 言三徧說者。一差別因果是第一徧。下法界品寄位修行為第三徧。故此為第二。既云此約行說。則知前約解說。後約證說也。


*大文第六說。分中二。先總告。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慧等諸菩薩言。


*二佛子下正答。答前門二百問。問一答十。以顯無盡。成其二千暜賢勝行故。英公云。雲興二百問。瓶瀉二千酬。


鈔 英公云者。彼有九會禮讚。第八會云。法門當再席。法雨更滂流。懸河二百問。瓶瀉二千酬。一心窮性海。萬行炳齊修。五位因成滿。八相果圓周。今畧舉二句。復改懸河作雲興字。


*釋此二千。畧為五門。一約因果。二分行位。三顯暜別。四明統收。五辨行相。前問例此。今初有四。一約大位。前五為因。後一為果。或後四門為果。餘皆是因。二約細辨。一一皆徹佛果。故諸文末。皆結得佛。是則二千。竝通因果。三或總屬因。暜賢位行。示成佛果四或皆屬果。下文多云雖得成佛。不斷菩薩行故。二分行位者。亦有四義。一束行成位。分成六分故。二總屬位收。以行竝是位中行故。三總屬行暜賢行體。不依位故。四一行徧六位。位位通修故。如此無礙。方為暜賢行。然文正顯後二。以攬行成位。位虛行實故。故問答併舉。不分六畨。意在此也。三暜別者。謂一行相。必徧一切。然恒不雜。不雜故。別義殊分。必徧故。暜義該攝。猶如錦文。眾色成文。常暜常別。縷縷交徹。非如繡成。行法亦爾。即暜是別。即別成暜。皆無障礙。若爾。此則暜別具足。何以獨名暜賢行耶。非謂守暜而不能別。亦非作別而失於暜。實為能別而不壞暜。故名暜賢行也。四統收攝者。復有四重。一以位收位。六位各各收一切位故。一位即具二千。為萬二千行也。上云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二以門收門。即二百門。一一各收一切門。即成二百二百。為四萬行。三以行收行。一行具一切行。則有二千箇二千行。成四兆行。四以畧攝廣。此二千行。下頌結云。如大地一塵。以此一塵之畧說。不離十方之廣地。是故攝廣。亦無不盡。此乃等無極之法界。越無際之虛空。下頌云。虛空可度量。菩薩德無盡。斯之謂矣。五辨行相。即隨文釋。釋寄相別。即分六叚。今初二百句。答前信行二十句問。文分三別。初九門。明自分行滿。二入諸菩薩下八門。勝進行圓。三差別智下三門。明二行究竟。今初一門一類。即為九叚。首明依者。起行所依故。謂依託菩提心等成萬行故。賢首品云。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等。然二百門。多分五別。一總標。二徵數。三列釋。四結數。五顯修勝益。或闕後二。或闕第五。至文當知。今此依中。文具有五。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何等為十。所謂以菩提心為依。恒不忘失故。以善知識為依。和合如一故。以善根為依。修習增長故。以波羅蜜為依。具足修行故。以一切法為依。究竟出離故。以大願為依。增長菩提故。以諸行為依。普皆成就故。以一切菩薩為依。同一智慧故。以供養諸佛為依。信心清淨故。以一切如來為依。如慈父教誨不斷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為如來無上大智所依處。


疏 初二可知。三所謂下。列釋中十句。各先標名。後釋義。一依菩提心者。十皆名依。已為眾行之首。而菩提心。復是十中之初。以是萬行之本。故貫二千之首。釋云。不忘失者。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則是魔業故。依斯不忘。能成萬行。此句為總。二上雖內有勝心。若外不依善友。行亦無成。故大聖謂善財言。求善知識。是無上菩提最初因緣。釋云。如一者。若不心行符契。豈為我友。三若不增修善根。遇友何益。四隨所修善須到彼岸。五非獨十度。觸境皆通。上四自利。六願。七行。竝通自他。上皆依法。後三依人。八勝侶智同。九十唯佛究竟為所依處故。淨心供養以成福德。長禀慈訓以成智嚴。又前五自分。後五勝進。六廣菩提心。七廣三四五。後三廣第二。四結可知。五若諸菩薩下。顯修勝益者。由依上十。成佛大智。為一切所依。斯為勝益。豈得不修。故亦名勸修。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竒特想。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於一切善根生菩提種子想。於一切眾生生菩提器想。於一切願生自願想。於一切法生出離想。於一切行生自行想。於一切法生佛法想。於一切語言法生語言道想。於一切佛生慈父想。於一切如來生無二想。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善巧想。


疏 第二奇特想者。前依因緣以成諸行。今依勝相以攝善根。翻妄想源。次所依故。竝出常想。受奇特名。即上文中常欲利樂諸眾生等利益之想也。十中。一以他善同己者。隨喜於他。情無彼此故。互為主伴。相資益故。同體性故。即我所行故。自他相即故。四六願行亦然。二一毫微善。皆是佛因。故法蕐中。舉手低頭。皆已成佛。三下至闡提。皆有佛性故。五思益云。知離名為法故。七諸性相法。佛所證故。文殊云。我不見一法非佛法者。皆不可得故。諸軌儀法。皆佛所流。涅槃云。外道之法。亦如來正法之餘故。八因言契理。而理非言。故名言道。九佛以覺他圓滿。故為慈父。十如來即諸法如義。故無有二。益中無想之想。名善巧想。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行。普令成熟故。一切求法行。咸悉修學故。一切善根行。悉使增長故。一切三昧行。一心不亂故。一切智慧行。無不了知故。一切修習行。無不能修故。一切佛剎行。皆悉莊嚴故。一切善友行。恭敬供養故。一切如來行。尊重承事故。一切神通行。變化自在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行。


疏 第三十種行。依勝想之解。造修大行。想唯在心。行通三業。空想不行。亦無成辦。即上文中修學處也。釋中唯九者。準晉本。此脫第三善學一切戒。具十為五對。一下化上求。二止惡進善。三玅止深觀。四修因嚴剎。五敬友事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令解說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於一切劫修行無猒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是為十。


疏 第四善知識者。行起必依善友。故次明之。未知善。令知。未知惡。令識故。凡所順益。皆我善友。故十皆益也。上云即得親近善知識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勤精進。何等為十。所謂教化一切眾生勤精進。深入一切法勤精進。嚴淨一切世界勤精進。修行一切菩薩所學勤精進。滅除一切眾生惡勤精進。止息一切三惡道苦勤精進。摧破一切眾魔勤精進。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勤精進。供養一切諸佛勤精進。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勤精進。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疏 第五精進者。行友既具。必須策勤。於此十事。離身心相而進修不雜故。上云勤修佛功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心得安隱。何等為十。所謂自住菩提心。亦當令他住菩提心。心得安隱。自究竟離忿諍。亦當令他離忿諍。心得安隱。自離凡愚法。亦令他離凡愚法。心得安隱。自勤修善根。亦令他勤修善根。心得安隱。自住波羅蜜道。亦令他住波羅蜜道。心得安隱。自生在佛家。亦當令他生於佛家。心得安隱。自深入無自性真實法。亦令他入無自性真實法。心得安隱。自不誹謗一切佛法。亦令他不誹謗一切佛法。心得安隱。自滿一切智菩提願。亦令他滿一切智菩提願。心得安隱。自深入一切如來無盡智藏。亦令他入一切如來無盡智藏。心得安隱。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安隱。


疏 第六心得安隱。進成二利。故獲心安。自利故智心安。利他故悲心安。即上文增上最勝心。十中初一行本。次二離過。一無諍三昧。離一切諍。二越凡小。凡謂凡夫。愚即愚法小乘。次二進善。次三證入。一入位。二入法。三入益。謂謗有二義。一麤。言此非佛說等。其過彌大。二細。謂說不契實。其過則微。若無細謗。證實方能。後二因圓果滿。得益中。究竟安隱。謂菩提涅槃。


鈔 三入益者。以得證實。方無細謗。即是益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就眾生。何等為十。所謂以布施成就眾生。以色身成就眾生。以說法成就眾生。以同行成就眾生。以無染著成就眾生。以開示菩薩行成就眾生。以熾然示現一切世界成就眾生。以示現佛法大威德成就眾生。以種種神通變現成就眾生。以種種微密善巧方便成就眾生。是為十。菩薩以此成就眾生界。


疏 第七成就眾生者。上通明二利心安。今別明利物成就。故上云。則能慈慜度眾生。然有二義。一以此十。通用成就一切眾生。二各成一類眾生。謂一成就慳貪貧窮眾生。二成恃形色憍慢眾生。三疑法。四狠戾。五貪愛。六樂二乘。七不樂嚴剎。八不欣佛果。九邪歸依。十邪智狡猾。以經中十法。如次成就。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戒。何等為十。所謂不捨菩提心戒。遠離二乘地戒。觀察利益一切眾生戒。令一切眾生住佛法戒。修一切菩薩所學戒。於一切法無所得戒。以一切善根迴向菩提戒。不著一切如來身戒。思惟一切法離取著戒。諸根律儀戒。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戒波羅蜜。


疏 第八戒者。欲成就眾生。須自止惡行善。十中若忘菩提心。乃至諸根犯境。皆名破菩薩戒。故上云。堅固大悲心。則不破也。此十三聚。如應思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受記法。菩薩以此自知受記。何等為十。所謂以殊勝意發菩提心自知受記。永不猒捨諸菩薩行自知受記。住一切劫行菩薩行自知受記。修一切佛法自知受記。於一切佛教一向深信自知受記。修一切善根皆令成就自知受記。置一切眾生於佛菩提自知受記。於一切善知識和合無二自知受記。於一切善知識起如來想自知受記。恒勤守護菩提本願自知受記。是為十。


疏 第九受記法者。既離過德成。自驗已行。必招當果。故自知受記。故上云。若得無生深法忍。則為諸佛所受記。即此中一義。一見理深悲。即發心殊勝。得果無疑。若因他厭苦。則非殊勝。未定得記。二無厭修。三長時修。四無餘修。五契理修。餘五可知。於此十中。隨有其一。即自知得記。此辨得記之行。非顯受記相殊。如瑜伽等。又此約十信橫具。餘約豎位不同。


鈔 又此約下。結成上義則得授記。瑜伽竪說。授記相殊。 上來初九門明自分行竟。


*第二八門明勝進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入諸菩薩。何等為十。所謂入本願。入行。入聚。入諸波羅蜜。入成就。入差別願。入種種解。入莊嚴佛土。入神力自在。入示現受生。是為十。菩薩以此普入三世一切菩薩。


疏 勝進行中。既自分行成。故勝進入諸所入之處等。即為八叚。今初入菩薩。入有二義。一證得義。二觀達義。入因。則通證通達。入果。唯達未證。此下五門。皆是智入。四五二入。亦通身入。今此即是入因。所以入者。即彼所修。是我所修。互相資益。為同行故。故度世經名不相求短。即上文中神通深密用等。四結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入諸如來。何等為十。所謂入無邊成正覺。入無邊轉法輪。入無邊方便法。入無邊差別音聲。入無邊調伏眾生。入無邊神力自在。入無邊種種差別身。入無邊三昧。入無邊力無所畏。入無邊示現涅槃。是為十。菩薩以此普入三世一切如來。


疏 第二入諸如來。是入果。所以入者。必當證入。故上云。則以佛德自莊嚴。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眾生行。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眾生過去行。入一切眾生未來行。入一切眾生現在行。入一切眾生善行。入一切眾生不善行。入一切眾生心行。入一切眾生根行。入一切眾生解行。入一切眾生煩惱習氣行。入一切眾生教化調伏時非時行。是為十。菩薩以此普入一切諸眾生行。


疏 第三入眾生行。前二入能化。此明入所化心行等。上云悉能調伏諸眾生等。問中。脫於心字。行有多種。如文可知。十時非時。謂熟未熟等。不知時者。非大法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世界。何等為十。所謂入染世界。入淨世界。入小世界。入大世界。入微塵中世界。入微細世界。入覆世界。入仰世界。入有佛世界。入無佛世界。是為十。菩薩以此普入十方一切世界。


疏 第四入世界。對佛是依報。對生是化處。上云暜隨諸趣而現身。結云暜入者。不離此十故。一時頓入。非前後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劫。何等為十。所謂入過去劫。入未來劫。入現在劫。入可數劫。入不可數劫。入可數劫即不可數劫。入不可數劫即可數劫。入一切劫即非劫。入非劫即一切劫。入一切劫即一念。是為十。菩薩以此普入一切劫。


疏 第五入劫者。即是化時。此下三門。皆是成上一念悉知無有餘也。十中前五直入。後五約相即入。此相即入有二意。一彼劫相即。智入彼故。二由彼劫相攝相入。故但入能攝。即入彼所攝等。餘如前發心品。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三世。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過去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是為十。菩薩以此普說三世。


疏 第六說三世者。前劫此世。長短有異。通皆時分。竝是十世隔法異成。十中前九別。後一總。別中三世各三故成九世。未來是續起法。故未來未來。名為無盡。過去已起。故過去過去。不名無盡。現在現在。即事可見。例過未之現在。故云平等。過未之現在非可見故。但對前後。立現在名。然此三世。何以成九。古人釋云。義說為九。實唯有五。意云。如五日相望。前三為過去三世。從後取三為未來三世。處中取三為現在三世。若依此釋。進無九世之體。退過三世之數。云何一念得具九耶。今謂若不令九緣起相由。但以三世緣起相由。即九世成矣。謂過去因現未。則過去之中有現未。現未各因二世亦然。是以三世各三。總云一念者。前之九世。相望以立。今攝末歸本。不離一念。即此一念現在。是過去未來。是未來過去。自具三世。三世相由。九十具矣。故以一融九。雖九而常一。以九別一。雖一而常九。九一無礙。沒果絕言。假十圓融。為入門矣。況積念成世。念外無世耶。又無念等故。又法性同故。此有四義。後三通於餘宗。


鈔 即此一念下。成其九十。先成九世。此一念上。雖因前後。而其三世全在一中。一中之三。更互相因。故為九世。本之一念。故為十耳。故以一下。以一對九。互融相成。結成上義。九約於義。一約實體。體用相融。故常九常一。無有障碍。體用相奪。離九一相。故同果海。假十圓下。收前正義。亦是釋疑。疑云。既以絕言而為果海。何要十耶。故今釋云。假之為門。則是說大。同果絕言。即義大也。上即圓教之義。二況積念下。即始教義。三又無念等故。即頓教義。四又法性同故。即終教義。故結云有四。後三通餘宗。謂法相無相大乘等宗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知三世。何等為十。所謂知諸安立。知諸語言。知諸談議。知諸軌則。知諸稱謂。知諸制令。知其假名。知其無盡。知其寂滅。知一切空。是為十。菩薩以此普知一切三世諸法。


疏 第七知三世者。前之二叚。明法上之時。此辨時中之法。即化生之法。隨彼安立而化故。是上所知之法。故晉經名三世間。度世經名入於三處。皆意取其中事也。十中初七知安立諦。次一通二。成上安立。事無有盡。生下非安立。性無可盡。後二句知非安立。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疲猒心。何等為十。所謂供養一切諸佛無疲猒心。親近一切善知識無疲猒心。求一切法無疲猒心。聽聞正法無疲猒心。宣說正法無疲猒心。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無疲猒心。置一切眾生於佛菩提無疲猒心。於一一世界經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無疲猒心。遊行一切世界無疲猒心。觀察思惟一切佛法無疲猒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疲猒無上大智。


疏 第八無疲厭心。既所化無邊。求法化之而無厭怠。由上即知煩惱無所起故。十中初四上求。次四下化。後二通二。謂游剎。近佛化生故。思惟二利行法故。 上來第二八門勝進行竟。


*第三有三門明前二行究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差別智。何等為十。所謂知眾生差別智。知諸根差別智。知業報差別智。知受生差別智。知世界差別智。知法界差別智。知諸佛差別智。知諸法差別智。知三世差別智。知一切語言道差別智。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差別智。


疏 今初一門。明所持差別智究竟。上云。則以智慧辯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陀羅尼。何等為十。所謂聞持陀羅尼。持一切法不忘失故。修行陀羅尼。如實巧觀一切法故。思惟陀羅尼。了知一切諸法性故。法光明陀羅尼。照不思議諸佛法故。三昧陀羅尼。普於現在一切佛所聽聞正法心不亂故。圓音陀羅尼。解了不思議音聲語言故。三世陀羅尼。演說三世不可思議諸佛法故。種種辯才陀羅尼。演說無邊諸佛法故。出生無礙耳陀羅尼。不可說佛所說之法悉能聞故。一切佛法陀羅尼。安住如來力無畏故。是為十。若諸菩薩欲得此法。當勤修學。


疏 第二陀羅尼。即能持究竟。上云修行諸度勝解脫等。十中初一聞持。次四義持。次四廣聞持之用。後一收上義持。又初四如次持教行理果。次二重顯持行。即定慧故。次一持理。不思議故。次二重顯教。後一重顯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說十種佛。何等為十。所謂成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隨樂佛。是為十。


疏 第三說十種佛。上能持所持。皆是佛法主究竟。上云則得灌頂而升位等。十信滿心。便得佛故。然此十佛。與下十種見佛名義全同。與前十身名有同異。而義亦不殊。一示成正覺故。即前菩提身。二願生兜率故。與前全同。三萬行因感故。即前相好莊嚴身。四自身舍利住持故。即力持身。五涅槃佛。化必示滅故。即前化身。六法界佛。真無漏界故。即前法身。七依唯心故。即威勢身。雖光明亦能攝伏。心伏最勝。如慈心降魔等。八常在定故。即福德身。定為福之最故。九了本性故。即前智身。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皆本有故。故下云。明了見。十隨所欲樂無不現故。即意生身。故晉經云。如意佛。然佛就內覺。身多就相。故立名不同。餘廣如別章。畧如八地。 第三三門明二行究竟竟。 上來初二百句。答前信行二十句問竟。


*大文第二發暜賢心下。有二十門。答前二十句問。明十住行法。取順十住經文。二十門。如次明十住行。但與前行。互有廣畧影顯。解中之行。廣無盡故。若依圓融。行行徧通。若不壞相。不妨次第。初四門明初住行。二三各有二門。四五各一。後五皆二門。今初四門。明發心住。初一總明。後三別顯。


鈔 若依圓融下通妨。妨云。既沒位名。意存大行。何須別配。故今釋云。行既有二。意取圓融。即沒於位。約於行布。不妨次第。若無次第。何所圓融。初之四門。正依位科。下文解釋。若有疑者。但觀前經。自當曉了。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普賢心。何等為十。所謂發大慈心。救護一切眾生故。發大悲心。代一切眾生受苦故。發一切施心。悉捨所有故。發念一切智為首心。樂求一切佛法故。發功德莊嚴心。學一切菩薩行故。發如金剛心。一切處受生不忘失故。發如海心。一切白淨法悉流入故。發如大山王心。一切惡言皆忍受故。發安隱心。施一切眾生無怖畏故。發般若波羅蜜究竟心。巧觀一切法無所有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心。疾得成就普賢善巧智。


疏 今初總發。名暜賢心。前十住中。自分之內。即緣佛十力發心。但廣發心之境。今發暜賢心。則廣發心之相。影畧明故。暜賢心者。即菩提心。就果以明。暜賢心約相用說。橫周法界。豎窮未來故。十中初三悲護眾生心。次六起願心。於中一求果智。即前緣佛十力。二求因行。三豎。四廣。四皆上求願。忍施下化願。後一智心。即三心菩提也。又前七護小乘。於中初三護陿心。後四護小心。餘三護煩惱心。故異凡小。是菩提心。又初三。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生無吝。故一切施也。次一佛道無上誓願成。次三法門無盡誓願學。後三煩惱無邊誓願斷。即四弘誓願。觀理發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普賢行法。何等為十。所謂願住未來一切劫普賢行法。願供養恭敬未來一切佛普賢行法。願安置一切眾生於普賢菩薩行普賢行法。願積集一切善根普賢行法。願入一切波羅蜜普賢行法。願滿足一切菩薩行普賢行法。願莊嚴一切世界普賢行法。願生一切佛剎普賢行法。願善觀察一切法普賢行法。願於一切佛國土成無上菩提普賢行法。是為十。若諸菩薩勤修此法。疾得滿足普賢行願。


疏 二別明菩提心。此門即大願心。亦即是前勝進行。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等。文相多同。恐繁不會。


鈔 亦即是下。反舉其二。等於餘八。十者。謂一勤供養佛。二樂住生死。三主導世間。令除惡業。四以勝玅法常行教誨。五歎無上法。六學佛功德。七生諸佛前。恒蒙攝受。八方便演說寂靜三昧。九讚歎遠離生死輪廻。十為苦眾生作歸依處。文旨相同。恐繁不會。今當為會。一即第二。二即第一。其三四五六。如其次第。七即第九。八即第七。九即第八。十成大菩提。方堪為苦眾生依故。其間小有異處。會意皆同。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種觀眾生而起大悲。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性不調順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夜睡眠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沒生死海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嬰疾苦而起大悲。觀察眾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觀察眾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是為十。菩薩恒以此心觀察眾生。


疏 三有十種大悲。即別明悲心。初一總。謂外無善友可依。內無自德可怙故。餘九別。初五欲求眾生。但縱目前之情故。次一有求眾生。故沒生死海。後三邪梵行求眾生。無明邪見之所病故。但欲邪法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何等為十。所謂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為除滅一切眾生苦聚故發菩提心。為與一切眾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心。為斷一切眾生愚癡故發菩提心。為與一切眾生佛智故發菩提心。為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發菩提心。為隨如來教令佛歡喜故發菩提心。為見一切佛色身相好故發菩提心。為入一切佛廣大智慧故發菩提心。為顯現諸佛力無所畏故發菩提心。是為十。


疏 四有十種菩提心因緣。別顯智心。觀境推理。發心別故。此與前自分行中發心因緣。亦互影畧。十中。前五以薩埵(此云有情)為緣。初句總。餘四別。別中。一令滅妄苦。二得真滅。三斷癡集。四證真道。即推無作四諦理。發菩提心。後五以菩提心為緣。初二福智因。後三希福智果。然上二叚。文含二意。一成上發心住中行。二成下治地住中行。謂十種大悲。即廣彼自分中十心之一。菩提因緣。前五即彼自分中初之五心。一利益。二大悲。三安樂。四憐慜。五安住。後五即彼此互闕。


鈔 此與前下。彼經有十。一見佛世尊形貌端嚴。二色相圓滿。三人所樂見。四難可值遇。五有大威力。六或見神足。七或聞記別。八或聽教誡。九或見眾生受諸劇苦。十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今言影畧者。前五下化眾生。即前第九或見眾生受諸劇苦。即正當第二。則彼畧此廣。彼一義含此五。此影取也。後五上求佛道。第六第八。即攝彼前六。則此畧彼廣。第七即前七八記別教誡。九十即彼第十廣大佛法。故云影畧。後之五句下。彼五即攝受。守護。同己。師心。導師心。彼闕此五。可知。


佛子。若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為悟入一切智智故。親近供養善知識時。應起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起給侍心。歡喜心。無違心。隨順心。無異求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願心。如來心。同圓滿行心。是為十。


疏 第二近善知識下二門。正明治地住中行。此門明勝進中近善知識。文中標內。兼是顯意。列中前六事友。後四同修。無異求者。不求名聞利養。及過失故。


鈔 此門即勝進者。彼具十句云。所謂誦習多聞。虛閒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釋曰。後之四句。在後清淨之中。今言近善知識。即彼第三。第三是總。下四五六句。皆是發心之德。即此中別意。其彼初二句。文中畧無。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起如是心。則得十種清淨。何等為十。所謂深心清淨。到於究竟無失壞故。色身清淨。隨其所宜為示現故。音聲清淨。了達一切諸語言故。辯才清淨。善說無邊諸佛法故。智慧清淨。捨離一切愚癡暗故。受生清淨。具足菩薩自在力故。眷屬清淨。成就過去同行眾生諸善根故。果報清淨。除滅一切諸業障故。大願清淨。與諸菩薩性無二故。諸行清淨。以普賢乘而出離故。是為十。


疏 二勝進近友之果。故云起如是心。即得此十。即是前文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梵云波利戌提。此有二義。一徧清淨。即此十種。二極清淨。即下第六十四叚。列中。初六三業淨。前三體淨。後三用淨。次二主伴果報淨。後二願行淨。


鈔 梵云波利戌提者。戌字率音。戌提者。此云清淨。波利。是徧是極。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波羅蜜。何等為十。所謂施波羅蜜。悉捨一切諸所有故。戒波羅蜜。淨佛戒故。忍波羅蜜。住佛忍故。精進波羅蜜。一切所作不退轉故。禪波羅蜜。念一境故。般若波羅蜜。如實觀察一切法故。智波羅蜜。入佛力故。願波羅蜜。滿足普賢諸大願故。神通波羅蜜。示現一切自在用故。法波羅蜜。普入一切諸佛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如來無上大智波羅蜜。


疏 第三波羅密下。有二門。明修行住中行。此門即自分行。彼開一慧。為十觀察。今總顯修。具修十度。十度皆總相而釋。一一多含。故施云。一切皆捨等。智即方便。進趣佛力權智。立以智名。神通即力度。晉名神力。法即是智。從所知名法。


鈔 彼開一慧者。經云。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無作。六無味。七不如名。八無處所。九離分別。十無堅實。皆如初句。有一切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隨覺。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無量差別智隨覺。一切眾生界不可思議智隨覺。一切諸法一入種種種種入一智隨覺。一切法界廣大智隨覺。一切虗空界究竟智隨覺。一切世界入過去世智隨覺。一切世界入未來世智隨覺。一切世界入現在世智隨覺。一切如來無量行願皆於一智而得圓滿智隨覺。三世諸佛皆同一行而得出離智隨覺。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法自在光明所願皆滿。於一念頃悉能解了一切佛法。成等正覺。


疏 二十種智隨覺。由前行成。無倒了達。隨事隨理。善覺知故。即前勝進十法。觀察眾生界等。亦有影畧。恐繁不會。


鈔 言即前勝進者。彼經云。所謂觀察眾生世界。觀察地界。水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影畧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證知。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法一相。知一切法無量相。知一切法在一念。知一切眾生心行無礙。知一切眾生諸根平等。知一切眾生煩惱習氣行。知一切眾生心使行。知一切眾生善不善行。知一切菩薩願行自在住持變化。知一切如來具足十力成等正覺。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法善巧方便。


疏 第四證知一門。明生貴住中行。五即彼自分行。由前了達。故能證知。證故於聖教中生。十中。初三總知一切法。次五廣前知眾生。九菩薩行願。即前業行中攝。後一即知涅槃。對生死故。其勝進但了佛法。無別行相。故畧不明。


鈔 第四證知者。彼自分行云。此菩薩於聖教中生。成就十法。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是為十。疏會異同。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法自性力。入一切法如化力。入一切法如幻力。入一切法皆是佛法力。於一切法無染著力。於一切法甚明解力。於一切善知識恒不捨離尊重心力。令一切善根順至無上智王力。於一切佛法深信不謗力。令一切智心不退善巧力。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具如來無上諸力。


疏 第五十種力。即具足方便住中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平等。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眾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薩平等。一切願平等。一切波羅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平等法。


疏 第六十種平等下二門。明正心住。此門即自分行。由了平等。故聞讚毀。心定不動。然平等之言。通有三義。一事等。謂十類各各相望。如說眾生等有佛性。乃至諸佛同一法身。一心一智等。二者理等。謂此十類。等一真故。三心等。由了前二。即之於心。故於十境。不生高下。十中。一於眾生等。謂無寃親故。二於善惡不生分別故。三見染見淨無高下故。四同一真道而出離故。五無一善根不為佛故。六於諸同行如自己故。七一一大願徹來際故。八不謂般若勝檀等故。九隨一一行。徹事理故。十不謂此佛此最勝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佛法實義句。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但有名。一切法猶如幻。一切法猶如影。一切法但緣起。一切法業清淨。一切法但文字所作。一切法實際。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第一義。一切法法界。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善入一切智智無上真實義。


疏 二十種佛法實義句者。即彼勝進中行。與前雖少前却。而義多同。於中初一約徧計。都無實故。次四約依他。後五約圓成。一無名相中。假名說故。餘四各一義。可知。


鈔 即彼勝進者。彼云。菩薩應勸學十法。所謂一切法無相。二無體。三不可修。四無所有。五無真實。六空。七無性。八如幻。九如夢。十無分別。皆如初句有一切法言。前却可思。


佛子。菩薩摩訶薩說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說甚深法。說廣大法。說種種法。說一切智法。說隨順波羅蜜法。說出生如來力法。說三世相應法。說令菩薩不退法。說讚歎佛功德法。說一切菩薩學一切佛平等一切如來境界相應法。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巧說法。


疏 第七說十種法下。有二門。明不退住中行。於中初一自分。後一勝進。前中由能說深廣法故。聞說心不退轉。所以說業性等。成如來力。隨義演說。令菩薩不退。涅槃二十八中。廣明退不退相。餘文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持。何等為十。所謂持所集一切福德善根。持一切如來所說法。持一切譬喻。持一切法理趣門。持一切出生陀羅尼門。持一切除疑惑法。持成就一切菩薩法。持一切如來所說平等三昧門。持一切法照明門。持一切諸佛神通遊戲力。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住持力。


疏 二十種持。持謂受持奉行。非但宣之於口。十句可知。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辯才。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法無分別辯才。於一切法無所作辯才。於一切法無所著辯才。於一切法了達空辯才。於一切法無疑暗辯才。於一切法佛加被辯才。於一切法自覺悟辯才。於一切法文句差別善巧辯才。於一切法真實說辯才。隨一切眾生心令歡喜辯才。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巧妙辯才。


疏 第八十種辯才下二門。明童真住中行。此門即自分行。由三業無失故。有無著辯。由知眾生欲解故。辯令他喜。


鈔 此門即自分行者。彼具云。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在。何等為十。所謂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自在。普照一切法自在。修一切善根行自在。廣大智自在。無所依戒自在。一切善根迴向菩提自在。精進不退轉自在。智慧摧破一切眾魔自在。隨所樂欲令發菩提心自在。隨所應化現成正覺自在。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自在。


疏 後門即彼勝進。現變化自在身等。皆自在義。


鈔 後門即彼下。彼云。彼菩薩應勸學十法。所謂知一切佛剎。二動一切佛剎。三持。四觀。五詣。六遊。上皆有一切佛剎言。七遊行無數世界。八領受無數佛法。九現變化身出廣大徧滿音。十一剎那中。奉事供養無數諸佛。今疏舉一。以等於餘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著。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世界無著。於一切眾生無著。於一切法無著。於一切所作無著。於一切善根無著。於一切受生處無著。於一切願無著。於一切行無著。於一切菩薩無著。於一切佛無著。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速轉一切眾想。得無上清淨智慧。


疏 第九十種無著下二門。明王子住中行。此門由無著故。能善知十法。


鈔 能善知者。彼經云。此菩薩善知十種法。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二諸煩惱現起。三習氣相續。四所行方便。五無量法。六諸威儀。七世界差別。八前際後際事。九演說世諦。十演說第一義諦。句句皆有善知之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平等心。何等為十。所謂積集一切功德平等心。發一切差別願平等心。於一切眾生身平等心。於一切眾生業報平等心。於一切法平等心。於一切淨穢國土平等心。於一切眾生解平等心。於一切行無所分別平等心。於一切佛力無畏平等心。於一切如來智慧平等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平等心。


疏 後門由平等故。勝進學法王處法。


鈔 後門勝進者。彼云。佛子。菩薩應勸學十法。所謂法王處善巧。二軌度。三宮殿。四趣入。五觀察。六灌頂。七力持。八無畏。九宴寢。十讚歎。皆如初句。後五畧無處字。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出生智慧。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解出生智慧。知一切佛剎種種差別出生智慧。知十方網分齊出生智慧。知覆仰等一切世界出生智慧。知一切法一性種種性廣大住出生智慧。知一切種種身出生智慧。知一切世間顛倒妄想悉無所著出生智慧。知一切法究竟皆以一道出離出生智慧。知如來神力能入一切法界出生智慧。知三世一切眾生佛種不斷出生智慧。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諸法無不了達。


疏 第十十種出生智下二門。明灌頂位中行。此門明成就十智。學佛十智。


鈔 此門明下。彼勝進云。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暜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變化。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變化。一切身變化。一切剎變化。一切供養變化。一切音聲變化。一切行願變化。一切教化調伏眾生變化。一切成正覺變化。一切說法變化。一切加持變化。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一切無上變化法。


疏 後十種變化。故能動剎等。然此變化。即實如化。非要化作。上來數叚。文相竝顯。雖有深旨。類前可知。 第二二十門。答前二十句問。明十住行法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8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00:14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一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大文第三。十種力持下。有三十門。答前十行。三十句問。古德分三。初六門。明大志曠遠行。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門。明定慧業用行。三從十種園林下十五門。明德僃成滿行。然約圓融。此意非無。今不壞次。亦次第顯十行中行。第一行有三門。二三行各一。第四行二門。第五行六門。次四行各二門。第十行有九門。至文當知。所以用門多少者。檀在初。故具三。戒忍通世間。故唯一。定慧尊勝。故有多門。智中既多。故般若中畧。餘次勝故。但用二門。又此十行。雖約十度。而義多含。故文中或就十度明義。或就行名以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持。何等為十。所謂佛力持。法力持。眾生力持。業力持。行力持。願力持。境界力持。時力持。善力持。智力持。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法得無上自在力持。


疏 今初三門明歡喜。行中之行。三中初明力持。此含總別。總者。以是十行之首。依此十事。加持建立。能起諸行。故度世經名十建立。別即歡喜。行中。凡所布施。皆為修習諸佛本所修行等故。是建立行意。十中初三三寶。即境界持。眾生即僧寶。菩薩之僧。即眾生世間故。餘七。行持。悲所作業故。正起行故。願持行故。有悲智境行方成故。時即起行之時。後二福智。上辨陀羅尼。即總持文義。次云受持。即領納受行。今云力持。即加持。任持。故不相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欣慰。何等為十。所謂諸菩薩發如是心。盡未來世所有諸佛出興於世。我當皆得隨逐承事令生歡喜。如是思惟。心大欣慰。復作是念。彼諸如來出興於世。我當悉以無上供具恭敬供養。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疏 第二大欣慰。正辨歡喜行義。彼但見乞者來。倍復歡喜。今則知由施故。見佛供佛等。心大歡喜。初行多同歡喜地故。十中畧為


五對。一事佛供佛對。


復作是念。我於諸佛所興供養時。彼諸如來必示誨我法。我悉以深心恭敬聽受如說修行。於菩薩地必得已生。現生。當生。如是思惟。心大欣慰。復作是念。我當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常與一切諸佛菩薩而得共俱。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疏 二聞法親善對。


復作是念。我於徃昔未發無上大菩提心有諸怖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自一發心悉皆遠離。不驚不恐。不畏不懼。不怯不怖。一切眾魔及諸外道所不能壞。如是思惟。心大欣慰。復作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成無上菩提。成菩提已。我當於彼佛所修菩薩行。盡其形壽。以大信心興所應供佛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及涅槃後。各起無量塔供養舍利。及受持守護所有遺法。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疏 三二利。行成對。又作是念。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我當悉以無上莊嚴而莊嚴之。皆令具足種種竒妙平等清淨。復以種種大神通力。住持震動光明照耀普使周徧。如是思惟。心大欣慰。復作是念。我當斷一切眾生疑惑。淨一切眾生欲樂。啟一切眾生心意。滅一切眾生煩惱。閉一切眾生惡道門。開一切眾生善趣門。破一切眾生黑闇。與一切眾生光明。令一切眾生離眾魔業。使一切眾生至安隱處。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疏 四嚴土化生對。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諸佛如來。如優曇華難可值遇。於無量劫莫能一見。我當於未來世。欲見如來則便得見。諸佛如來常不捨我。恒住我所令我得見。為我說法無有斷絕。既聞法已心意清淨。遠離諂曲質直無偽。於念念中常見諸佛。如是思惟。心大欣慰。復作是念。我於未來當得成佛。以佛神力。於一切世界。為一切眾生各別示現成等正覺清淨無畏大師子吼。以本大願周徧法界。擊大法鼓。雨大法雨。作大法施。於無量劫常演正法。大悲所持。身語意業無有疲猒。如是思惟心大欣慰。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欣慰。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成正覺智慧大欣慰。


疏 五難見能見。難成能成對。文相甚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入佛法。何等為十。所謂入過去世一切世界。入未來世一切世界。入現在世世界數。世界行。世界說。世界清淨。入一切世界種種性。入一切眾生種種業報。入一切菩薩種種行。知過去一切佛次第。知未來一切佛次第。知現在十方虗空法界等一切諸佛國土眾會說法調伏。知世間法。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如來法。雖知諸法皆無分別。而說種種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如其法說。無所取著。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慧甚深性。


疏 三十種深入者。上明預欣當成。此辨現能證了。即前法施之行。故彼云。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眾生說。十中前六有入字。後四以知為初。證入了知。二文影顯。於中初四入器世間。前三別入三世。後一總明。別中現在內。數。謂多少。行。謂剎因。說。謂彼彼果中說法。清淨。謂剎體。此是通體。後總句云。種種性。即染淨等殊。斯即別體。次二入眾生世間。後四入智正覺世間。於中前三入三世佛。後一入法。法中初知差別五乘。後雖知下。明權實雙行。以性不壞相。故雖無分別而說種種。此中分別。即是差別。故晉經云。雖諸法無一無異。而說一異。次言悉入法界無所入故者。釋成上義謂悉入法界故無差別。無所入故而說種種。何者。若別有一入處。則入時失本相。不得說種種。以當法自虛。名入法界。無別可入。則不壞種種矣。言如其下。此上辨知。此下明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既權實雙融。說亦即說無著。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止。菩薩依此行菩薩行。何等為十。所謂依止供養一切諸佛行菩薩行。依止調伏一切眾生行菩薩行。依止親近一切善友行菩薩行。依止積集一切善根行菩薩行。依止嚴淨一切佛土行菩薩行。依止不捨一切眾生行菩薩行。依止深入一切波羅蜜行菩薩行。依止滿足一切菩薩願行菩薩行。依止無量菩提心行菩薩行。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薩行。是為十。菩薩依此行菩薩行。


疏 第二十種依止。明饒益位中行。上明證入。今託良緣。徧依此十。方能饒益。非但依戒。況戒有攝善。何所不具。


鈔 非但依戒者。阿難四問。佛令依戒為師。彼以戒為饒益。即是依止之義。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畏心。何等為十。所謂滅一切障礙業發無畏心。於佛滅後護持正法發無畏心。降伏一切魔發無畏心。不惜身命發無畏心。摧破一切外道邪論發無畏心。令一切眾生歡喜發無畏心。令一切眾會皆悉歡喜發無畏心。調伏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發無畏心。離二乘地入甚深法發無畏心。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厭發無畏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無所畏心。


疏 第三十種無畏。即無違逆位中行。由依菩薩止善。則於十。難作能作。難忍能忍。為發無畏心。一障礙難滅。二遺法難護。三惡魔難降。四身命難捨。五外道難摧。六物心難稱。七大眾難喜。八八部難調。九下乘難離。十上行難修。於此十難。皆無所畏。豈畏眾生相惱害耶。


鈔 豈畏眾者。以無違逆行。多約耐怨害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疑心。於一切佛法心無疑惑。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以布施攝一切眾生。以戒忍精進禪定智慧慈悲喜捨攝一切眾生。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一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未來諸佛出興於世。我當一切承事供養。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二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以種種竒妙光明網。周徧莊嚴一切世界。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三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盡未來劫修菩薩行。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過諸筭數。究竟法界虗空界一切眾生。我當悉以無上教化調伏法而成熟之。發此心時決定無礙。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四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修菩薩行。滿大誓願。具一切智安住其中。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五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世間行菩薩行。為一切法清淨光明。照明一切所有佛法。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六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隨眾生心為其演說悉令開悟。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七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法得無障礙門。知一切障礙不可得故。其心如是無有疑惑。住真實性。乃至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八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知一切法莫不皆是出世間法。遠離一切妄想顛倒。以一莊嚴而自莊嚴而無所莊嚴。於此自了不由他悟。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九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法成最正覺。離一切妄想顛倒故。得一念相應智故。若一若異不可得故。離一切數故。究竟無為故。離一切言說故。住不可說境界際故。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十發無疑心。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佛法心無所疑。


疏 第四發無疑心下二門。明無屈撓位中行。於中此門。由前於難無懼。故於十所作。決志無疑。即被甲精進中行。後門攝善之行。利樂徧在二門。今初十中。一十度攝生。二事佛供佛。三光明嚴剎。四長時調熟。五具一切智。六作世明燈。七說法開悟。八滅障成佛。九離妄自覺。十決成菩提。於此十事。發誓要期。故名被甲。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可思議。何等為十。所謂一切善根不可思議。一切誓願不可思議。知一切法如幻不可思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善根不失。無所分別不可思議。雖深入一切法。亦不取滅度。以一切願未成滿故不可思議。修菩薩道。而示現降神。入胎。誕生。出家。苦行。往詣道場。降伏眾魔。成最正覺。轉正法輪。入般涅槃。神變自在。無有休息。不捨悲願救護眾生不可思議。雖能示現如來十力神變自在。而亦不捨等法界心。教化眾生不可思議。


疏 二。十種不思議。即所攝之善。由決志無疑。故所為難測。十中初三。單約善根。願智。稱性。名不思議。餘七權實雙運。故不思議。於中前四約行。後三約智。智約內明。行就外相。前中四涉有而一道清淨。五悟空而萬行。沸騰。六修因而八相果成。七現果而大用不捨。皆難思也。


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


疏 後三中。八二諦相即。九三事融而不融。十權實即而不即。八中十句五對。一境。二心。三通一切。四約修起。五即名言。亦即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如如。四正智。五名。然各有二意。一直就法體。無相是真。相即是俗。常互相即。下四例然。二約迷悟五對。大同小異。謂一迷如無相以成於相。悟相無相。即是如如。二迷於正智無分別。即成妄想分別。悟妄分別。即正智無分別。三了如非有。真有如如。若執有如。則非如有。有四智若無作。是作正智。若有所作。非作正智。五知名非說。是真說名。謂名有說。非是說名。


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亦不生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不可思議。


疏 九中初融三事。後亦不下。顯離融相。名為不融。三事。即心佛眾生皆無差別。如覺林偈。


鈔 九中初融三事。心佛眾生。三無差故。後離融相。故科云不融就不融中有二。一不壞相。二離融相。離融相。約理無可融。約心無想念故。不壞相。約本自融。不可融故。從三事下。指文引證。


於念念中入滅盡定。盡一切漏而不證實際亦不盡有漏善根。雖知一切法無漏。而知漏盡亦知漏滅。雖知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而不於佛法中分別世間法。不於世間法中分別佛法。一切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知一切法皆無二無變易故。是為第十不可思議。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不可思議。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不可思議法。


疏 十中三句。初明盡而不盡。此約斷時以明體用。二無而不無。此將法性對斷以明體用。二句雖殊。俱是權實雙行。三雖知佛法下。明即而不即。於中初正明。後一切諸法下。釋成上義。悉入法界。故說相即。無所入故。不應世中分別佛法等。謂以當法自虛。故名相即。非世間中佛法可得下重釋云。知一切法皆無二故。不得二中互求。無變易故。亦非世法作彼佛法。思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密語。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佛經中巧密語。於一切受生處巧密語。於一切菩薩神通變現成等正覺巧密語。於一切眾生業報巧密語。於一切眾生所起染淨巧密語。於一切法究竟無障礙門巧密語。於一切虗空界一一方處悉有世界或成或壞間無空處巧密語。於一切法界一切十方。乃至微細處。悉有如來示現初生。乃至成佛。入般涅槃。充滿法界。悉分別見巧密語。見一切眾生平等涅槃無變易故。而不捨大願。以一切智願未得圓滿。令滿足故巧密語。雖知一切法不由他悟。而不捨離諸善知識。於如來所轉加尊敬。與善知識和合無二。於諸善根修習種植。迴向安住。同一所作。同一體性。同一出離。同一成就。巧密語。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善巧微密語。


疏 第五十種巧密語下六門。明無癡亂中行。於中三。初二門。即無癡之行。次二門明無亂之行。後二門雙明二門。引生功德。雖癡亂有通。今從別說。又此三叚。即是三禪。初即饒益有情禪。二即正法樂住禪。三即引生功德禪。今初二門中。初門不愚巧密之言。後門不愚善巧之智。今初。前既明內行。今辨外言彼行文云。以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言說。能持出世諸法言說等。皆言密語者。汎明有五。一說深密法故。如出現品。名如來密藏等。二一言說一切法故。上云。如來於一語言中等。亦如仙陀四實。九義瞿聲等。三近而不聞。如身子在座。遠而無隔。如目連尋聲等。四言近意遠。如說三乘為究竟等。言遠意近。如說寒時得火。名涅槃等。此意亦名隱實說權。五以異言說異法。如覺不堅為堅等。


鈔 亦如仙陀者。謂鹽。水。器。馬。前已廣釋。九義瞿聲。即俱舍論云。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於斯九種事。智者立瞿聲。唯金剛二字一義。餘八各一。如說寒得火等。即涅槃經。


疏 文中十句。初一具五。以是總故。一切教故。次二含二意。謂示而謂實故。即第四意。此二皆是深密之法。即第一意。餘通前二。或竝兼五。可以意得。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分別智。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剎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處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心行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根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業報巧分別智。入一切聲聞行巧分別智。入一切獨覺行巧分別智。入一切菩薩行巧分別智。 入一切世間法巧分別智。入一切佛法巧分別智。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善巧分別諸法智。


疏 二。十種巧分別智。外言既密。內智又巧。故於利生。無有癡闇。故彼文云。菩薩於善知識所。聽聞正法。所謂甚深法等。文義多同。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昧。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世界入三昧。於一切眾生身入三昧。於一切法入三昧。見一切佛入三昧。住一切劫入三昧。從三昧起現不思議身入三昧。於一切佛身入三昧。覺悟一切眾生平等入三昧。一念中入一切菩薩三昧智入三昧。一念中以無礙智成就一切諸菩薩行願無有休息入三昧。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善巧三昧法。


疏 第二二門。明無亂行。皆是定體。於中初門明入三昧。顯處等不同。後明徧入。則觸類皆徧。今初。故彼文云。善入一切諸禪定門。此中明十。皆通一切。十中通辨。緣斯十境。入定不同。別則十門各異。而前五一重之事。餘五涉入圓融。可知。九十皆即一而多。故彼行云。一念中得無數三昧。但從多分。對前後說。判為定體耳。非此無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徧入。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徧入。國土徧入。世間種種相徧入。火災徧入 。水災徧入。佛徧入。莊嚴徧入。如來無邊功德身徧入。一切種種說法徧入。一切如來種種供養徧入。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徧入法。


疏 二十徧入。亦猶小乘。說十徧處。即令三昧漸更增廣。前明一切如眾生身。謂童子身等。雖能一切身入。而不必一時。今此隨入一類。皆徧一切。如海初來。一切皆水等。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門。何等為十。所謂一身周徧一切世界解脫門。於一切世界示現無量種種色相解脫門。以一切世界入一佛剎解脫門。普加持一切眾生界解脫門。以一切佛莊嚴身充滿一切世界解脫門。於自身中見一切世界解脫門。一念中往一切世界解脫門。於一世界示現一切如來出世解脫門。一身充滿一切法界解脫門。一念中示現一切佛遊戲神通解脫門。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解脫門。


疏 三。十解脫下二門。明引生功德禪中。此門明作用無礙。故稱解脫。後門於境無擁。故曰神通。今初解脫。即不思議解脫。梵云毘木叉。此云勝解脫。謂殊勝作用。亦由依禪。成八解脫。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通。何等為十。所謂憶念宿命方便智通。天耳無礙方便智通。知他眾生不思議心行方便智通。天眼觀察無有障礙方便智通。隨眾生心現不思議大神通力方便智通。一身普現無量世界方便智通。一念徧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出生無量莊嚴具莊嚴不思議世界方便智通。示現不可說變化身方便智通。隨不思議眾生心。於不可說世界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便智通。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善巧神通。為一切眾生種種示現令其修學。


疏 二。十種神通。如依四禪引六通用。此十若以六攝。前四可知。次五神境。後一漏盡。成菩提故。約位不同。與十通小異。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業報善巧智明。知一切眾生境界寂滅清淨無諸戲論善巧智明。知一切眾生種種所緣唯是一相。悉不可得。一切諸法皆如金剛善巧智明。能以無量微妙音聲普聞十方一切世界善巧智明。普壞一切心所染著善巧智明。能以方便示現受生或不受生善巧智明。捨離一切想受境界善巧智明。


疏 第六十種明下二門。明善現位中行。此門正顯行體。即是般若。故曰智明。後門明離智障。故稱解脫。今初。然皆權實無礙之智。故稱善巧。非如十度。唯約根本。但約增微。分成五行。十中前七。單約一智。後三雙行。前中初三約所化。次三約能化。各初事次理。後即事歸理。七離能所想。會歸般若。念想觀除。不受境界。為入理善巧故。


鈔 念想觀除者。即智論文。文云。般若波羅密。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如是尊玅人。則能見般若是也。念想觀除。約於內智。則不受外境。見色如盲等。而言善巧者。非涉事善巧。不念不受。是入理善巧耳。


知一切法非相。非無相。一性無性。無所分別。而能了知種種諸法。於無量劫分別演說。住於法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巧智明。


疏 後三雙行中。八明無說之說。無成之成善巧智明。謂雙非照寂離言。而能差別照事有說。非相遣相。非無遣無。一性遣多。無性遣有。即性相俱寂。住於下無成之成。法界之體。實無所成。照斯法界。即說成佛。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生。本無有生。了達受生不可得故。而知因。知緣。知事。知境界。知行。知生。知滅。知言說。知迷惑。知離迷惑,知顛倒。知離顛倒。知雜染知清淨。知生死知涅槃。知可得知不可得。知執著知無執著。知住。知動。知去。知還。知起。知不起。知失壞。知出離。知成熟。知諸根。知調伏。隨其所應種種教化。未曾忘失菩薩所行。何以故。菩薩但為利益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餘所為。是故菩薩常化眾生身無疲倦。不違一切世間所作。是名緣起善巧智明。


疏 九明無生起生智明。文中三。初正明。次何以下。徵釋。三是名下。結名。今初。明無緣之緣。兼顯無化之化。於中二。先明無緣。謂眾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若無緣。 即無所化。而知下。明真心隨緣。不壞緣起。則亦有所化。中二。先知所化。後結成雙行。前中文有三節。初有八句。別知緣相因謂無明等。緣謂業行。事即識名色等。境界即觸受塵境。行即現在愛取有。生即生支。滅即老死。知言說者。總是隨俗緣生。不離三世故。二知迷下。十二句六對。通知染淨迷悟。迷理。則倒惑雜染。悟皆反此。隨俗則俱可得。第一義中。二俱叵得。得非得約理。著非著約智。三知住下。明知心行。住謂本性。動謂客塵。隨客塵。則去而莫歸。見本性。則還源反本。有還有去。皆是起心。還住兩亡。然不起。起則諸善失壞。不起則出離蓋纏觸境寂知。是為成熟。上通物我。後兼知機。約自根。謂六根不為境牽。即是調伏。


鈔 三知住下。明知心。行者即能知性相觀照之心。此中可以寂照虛懷而了。亦為明示心觀處也。


疏 後隨其下。結雙行中。謂智隨曲化。不失無行。二徵釋中。所以爾者。為物發心故。結名可知。


菩薩摩訶薩。於佛無著不起著心。於法無著不起著心。於剎無著不起著心。於眾生無著不起著心。不見有眾生而行教化調伏說法。然亦不捨菩薩諸行。大悲大願。見佛聞法。隨順修行。依於如來。種諸善根。恭敬供養無有休息。能以神力震動十方無量世界。其心廣大等法界故。知種種說法。知眾生數。知眾生差別。知苦生。知苦滅。知一切行皆如影像。行菩薩行永斷一切受生根本。但為救護一切眾生行菩薩行。而無所行。隨順一切諸佛種性。發如大山王心。知一切虗妄顛倒。入一切種智門。智慧廣大不可傾動。當成正覺。於生死海。平等濟度一切眾生善巧智明。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善巧智明。


疏 十平等教化智明中三。初明實不礙權。二知種種下。權不礙實。三於生死下。結名。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何等為十。所謂煩惱解脫。邪見解脫。諸取解脫。蘊處界解脫。超二乘解脫。無生法忍解脫。於一切世間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法離著解脫。無邊住解脫。發起一切菩薩行。入如來無分別地解脫。於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解脫。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施作無上佛事。教化成熟一切眾生。


疏 二十種解脫。脫二障故。梵云毘木底。此云解脫。與前不同。十中初四。脫凡三障。取增為業故。後六脫智障。初一揀劣。餘皆顯勝。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園林。何等為十。所謂生死是菩薩園林。無猒捨故。教化眾生是菩薩園林。不疲倦故。住一切劫是菩薩園林。攝諸大行故。清淨世界是菩薩園林。自所止住故。一切魔宮殿是菩薩園林。降伏彼眾故。思惟所聞法是菩薩園林。如理觀察故。六波羅蜜。四攝事。三十七菩提分法。 是菩薩園林。紹繼慈父境界故。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乃至一切佛法是菩薩園林。不念餘法故。示現一切菩薩威力自在神通是菩薩園林。以大神力轉正法輪調伏眾生無休息故。一念於一切處為一切眾生示成正覺是菩薩園林。法身周徧盡虗空一切世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離憂惱大安樂行。


疏 第七園林下二門。明無著位中行。於中此門。明游處縱情。後門明棲止適悅。皆通二利。權實方便而無所著。今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宮殿。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恒不忘失故。十善業道福德智慧是菩薩宮殿。教化欲界眾生故。四梵住禪定是菩薩宮殿。教化色界眾生故。生淨居天是菩薩宮殿。一切煩惱不染故。生無色界是菩薩宮殿。令諸眾生離難處故。生雜染世界是菩薩宮殿。令一切眾生斷煩惱故。現處內宮妻子眷屬是菩薩宮殿。成就往昔同行眾生故。現居輪王護世釋梵是菩薩宮殿。為調伏自在心眾生故。住一切菩薩行遊戲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薩宮殿。善遊戲諸禪解脫三昧智慧故。一切佛所受無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頂記是菩薩宮殿。住十力莊嚴作一切法王自在事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法灌頂。於一切世間神力自在。


疏 二宮殿十中。四梵住者。即四無量。亦色因故。故度世云。修四梵行。慈悲喜捨。餘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樂。何等為十。所謂樂正念。心不散亂故。樂智慧,分別諸法故。樂往詣一切佛所。聽法無猒故。樂諸佛。充滿十方無邊際故。樂菩薩自在。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故。樂諸三昧門。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故。樂陀羅尼。持法不忘轉受眾生故。樂無礙辯才。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故。樂成正覺。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故。樂轉法輪。摧滅一切異道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疏 第八所。樂下二門。明難得位中行。於中此門內心願樂。願即行體。既處宮殿。則情欣勝。樂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何等為十。所謂力莊嚴。不可壞故。無畏莊嚴。無能伏故。義莊嚴。說不可說義無窮盡故。法莊嚴。八萬四千法聚。觀察演說無忘失故。願莊嚴。一切菩薩所發弘誓無退轉故。行莊嚴。修普賢行。而出離故。剎莊嚴。以一切剎作一剎故。普音莊嚴。周徧一切諸佛世界。雨法雨故。力持莊嚴。於一切劫行無數。行不斷絕故。變化莊嚴。於一眾生身示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令一切眾生悉得知見。求一切智無退轉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無上法莊嚴。


疏 二十莊嚴。即外德莊嚴。具以眾德莊嚴願故。文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不動心。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所有悉皆能捨不動心。思惟觀察一切佛法不動心。憶念供養一切諸佛不動心。於一切眾生誓無惱害不動心。普攝眾生不揀怨親不動心。求一切佛法無有休息不動心。一切眾生數等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不生疲猒亦無退轉不動心。成就有根信。無濁信。清淨信。極清淨信。離垢信。明徹信。恭敬供養一切佛信。不退轉信。不可盡信。無能壞信。大歡喜踊躍信。不動心。成就出生一切智方便道不動心。聞一切菩薩行法信受不謗不動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一切智不動心。


疏 第九不動心下二門。明善法位中行。此門明外緣不動。後門明內心不捨。又此明心堅。後明深入。皆是力義。今初十中。二及第九。是思擇力。餘皆修習力。八中有十一信。一生佛果故。二不雜不信濁故。三淨無煩惱故。無細念故。五離所知垢故。六徹事源故。七向果位故。八自分堅故。九德無盡故。十緣不動故。十一證真如故。餘竝相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捨深大心。何等為十。所謂不捨成滿一切佛菩提深大心。不捨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深大心。不捨不斷一切諸佛種性深大心。不捨親近一切善知識深大心。不捨供養一切諸佛深大心。不捨專求一切大乘功德法深大心。不捨於一切佛所修行梵行護持淨戒深大心。不捨親近一切菩薩深大心。不捨求一切佛法方便護持深大心。不捨滿一切菩薩行願集一切諸佛法深大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能不捨一切佛法。


疏 二不捨深大心者。由不動故。能窮理事。理深事廣。故云深大。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慧觀察。何等為十。所謂善巧分別說一切法智慧觀察。了知三世一切善根智慧觀察。了知一切諸菩薩行自在變化智慧觀察。了知一切諸法義門智慧觀察。了知一切諸佛威力智慧觀察。了知一切陀羅尼門智慧觀察。於一切世界普說正法智慧觀察。入一切法界智慧觀察。知一切十方不可思議智慧觀察。知一切佛法智慧光明無有障礙智慧觀察。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觀察。


疏 第十智慧觀察下九門。明真實位中行。即分為九。一觀察智。二說法智。三離障智。四審決智。五照徹智。六無等智。七無劣智。八高出智。九深廣智。今初。亦由不捨深大。故能觀察。前問但言觀察者。脫智慧言。十句準思。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法。何等為十。所謂說一切法皆從緣起。說一切法皆悉如幻。說一切法無有乖諍。說一切法無有邊際。說一切法無所依止。說一切法猶如金剛。說一切法皆悉如如。說一切法皆悉寂靜。說一切法皆悉出離。說一切法皆住一義本性成就。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能善巧說一切法。


疏 二說法智。由能內觀。故能外說。十中初二說俗。後八說真。一無二可諍。二體德兼廣。三相深遠。四體堅利。五如如不動。六體絕百非。七在纏不染。八體相一味。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何等為十。所謂深心清淨。斷疑清淨。離見清淨。境界清淨。求一切智清淨。辯才清淨。無畏清淨。住一切菩薩智清淨。受一切菩薩律儀清淨。具足成就無上菩提三十二種百福相白淨法一切善根清淨。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如來無上清淨法。


疏 第三十種清淨。即離障智。此離智障。晉名無垢。故雖同清淨。所淨不同。十中與七淨。有開合不同。在文易了。七淨如五地初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印。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知苦苦。壞苦。行苦。專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薩行。無有疲懈。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不捨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一印。


疏 第四十種印者。即決審智。以清淨智。決定印可一切法故。故晉本中。名為智印。後所結益亦是智印。亦猶三法印等。


鈔 亦猶三法印等。等取四印五印。竝如明法品說。


疏 十中一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動。


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愚癡狂亂。或以麤弊惡語而相毀辱。或以刀杖瓦石而加損害。終不以此境界捨菩薩心。但忍辱柔和。專修佛法。住最勝道。入離生位。是為第二印。


疏 二他不饒益。忍行決定。


菩薩摩訶薩。聞說與一切智相應甚深佛法。能以自智深信忍。可解了趣入。是為第三印。


疏 三於佛法深信忍決定。即諦察法忍。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發深心求一切智。我當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流轉五趣受無量苦。亦當令其發菩提心。深信歡喜。勤修精進。堅固不退。是為第四印。


疏 四決定成佛度生。


菩薩摩訶薩。知如來智無有邊際。不以齊限測如來智。菩薩曾於無量佛所。聞如來智無有邊際。故能不以齊限測度。一切世間文字所說皆有齊限。悉不能知如來智慧。是為第五印。


疏 五決定知佛智無邊。


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最勝欲。甚深欲。廣欲。大欲。種種欲。無能勝欲。無上欲。堅固欲。眾魔外道幷其眷屬無能壞欲。求一切智不退轉欲。菩薩住如是等欲。於無上菩提畢竟不退。是為第六印。


疏 六決欲佛果不退。


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不顧身命。無能沮壞。發心趣向一切智故。一切智性常現前故。得一切佛智光明故。終不捨離佛菩提。終不捨離善知識。是為第七印。


疏 七決不顧身命。以親人法。


菩薩摩訶薩。若見善男子善女人趣大乘者。令其增長求佛法心。令其安住一切善根。令其攝取一切智心。令其不退無上菩提。是為第八印。


疏 八決度已入大乘者。


菩薩摩訶薩。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勸令勤修一切智道。以大悲心而為說法。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轉。是為第九印。


疏 九決平等度。


菩薩摩訶薩。與三世諸佛同一善根。不斷一切諸佛種性。究竟得至一切智智。是為第十印。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印。菩薩以此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如來一切法無上智印。


疏 十決同佛體。因圓果滿。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光照。何等為十。所謂知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光照見一切佛智光照。見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智光照。解一切修多羅法門智光照。依善知識發菩提心集諸善根智光照。示現一切諸佛智光照。教化一切眾生悉令安住如來地智光照。演說不可思議廣大法門智光照。善巧了知一切諸佛神通威力智光照。滿足一切諸波羅蜜智光照。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光照。


疏 第五智光照。即照徹智。由印定故。照徹無礙。十句易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等住。一切眾生聲聞獨覺悉無與等。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雖觀實際而不取證。以一切願未成滿故。是為第一無等住。菩薩摩訶薩。種等法界一切善根。而不於中有少執著。是為第二無等住。菩薩摩訶薩修菩薩行。知其如化。以一切法悉寂滅故。而於佛法不生疑惑。是為第三無等住。菩薩摩訶薩雖離世間所有妄想。然能作意於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滿足大願。終不中起疲猒之心。是為第四無等住。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以一切法性寂滅故。而不證涅槃。何以故。一切智道未成滿故。是為第五無等住。菩薩摩訶薩知一切劫皆即非劫。而真實說一切劫數。是為第六無等住。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悉無所作。而不捨作道求諸佛法。是為第七無等住。菩薩摩訶薩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是為第八無等住。菩薩摩訶薩為一眾生。於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欲令安住一切智地。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悉亦如是。而不生疲猒。是為第九無等住。菩薩摩訶薩雖修行圓滿而不證菩提。何以故。菩薩作如是念。我之所作本為眾生。是故我應久處生死方便利益。皆令安住無上佛道。是為第十無等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等住。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無上大智一切佛法無等住。


疏 第六無等住。即無等智。由前照徹。故不偏住著。雙住事理。無與等故。列十中。皆權實雙行。或即寂之用。即用之寂等。竝顯可知。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8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01:13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二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下劣心。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當降伏一切天魔及其眷屬。是為第一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悉破一切外道及其邪法。是為第二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善言開喻皆令歡喜。是為第三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成滿徧法界一切波羅蜜行。是為第四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積集一切福德藏。是為第五無下劣心。又作是念。無上菩提廣大難成。我當修行悉令圓滿。是為第六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以無上教化。無上調伏。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是為第七無下劣心。又作是念。一切世界種種不同。我當以無量身成等正覺。是為第八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修菩薩行時。若有眾生來從我乞。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馬。乃至王位。如是一切悉皆能捨。不生一念憂悔之心。但為利益一切眾生不求果報。以大悲為首。大慈究竟。是為第九無下劣心。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一切佛法。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世界。一切三世。一切虗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語言施設界。一切寂滅涅槃界。如是一切種種諸法。我當以一念相應慧。悉知。悉覺。悉見。悉證。悉修。悉斷。然於其中無分別。離分別。無種種差別。無功德。無境界。非有非無。非一非二。以不二智知一切二。以無相智知一切相。以無分別智知一切分別。以無異智知一切異。以無差別智知一切差別。以無世間智知一切世間。以無世智知一切世。以無眾生智知一切眾生。以無執著智知一切執著。以無住處智知一切住處。以無雜染智知一切雜染。以無盡智知一切盡。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示現身。以離言音智示不可說言音。以一自性智入於無自性。以一境界智現種種境界。知一切法不可說而現大自在言說。證一切智地。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於一切世間示現大神通變化。是為第十無下劣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下劣心。若諸菩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最上無下劣佛法。


疏 第七無下劣心即無劣智。上既望下無等。今望上無劣。於十勝事。皆決作故。名無下劣。所以晉經名無怯弱。十句五對。一降魔制外對。二喜他自滿對。三積福成智對。四下化上成對。上四單辨。五悲智究竟對。即是雙行。於中九是即智之悲。而悲智雙行。雖悲而不求果報。十是即悲之智。而權實雙行。於中四。一列所知。二如是下。辨能知。謂知苦覺妄。見理證滅。修道斷集。三然於下。拂彼知相。能知無分別。故無功德。所知無種種。故無境界。四非有下。會歸中道。廣辨雙行。於中初二句。總辨中道。次以不二下。境智對明。皆以實智知權。顯雙行無礙。於中異約豎論變異。差別約橫辨不同。後以究竟法界下。即體起用。以辨雙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種如山增上心。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常作意勤修一切智法。是為第一如山增上心。


疏 第八如山增上心。辨高出智。由無下劣故。萬行逈出。難仰其高。於勝決作。故直趣菩提。不可傾動。十中。一勤修能證智。


恒觀一切法本性。空無所得。是為第二如山增上心。


疏 二常觀所證理。


願於無量劫行菩薩行。修一切白淨法。以住一切白淨法故。知見如來無量智慧。是為第三如山增上心。


疏 三內修無漏。


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諸善知識。無異希求。無盜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捨。是為第四如山增上心。


疏 四外近善人。為名利為異求。從他聞言已。解為盜法。觀佛三昧經說。此人墮地獄如箭射。後學誡之。


若有眾生罵辱毀謗。打棒屠割。苦其形體。乃至斷命。如是等事悉皆能受。終不因此生動亂心。生瞋害心。亦不退捨大悲弘誓。更令增長無有休息。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法。如實出離。捨成就故。證得一切諸如來法。忍辱柔和已自在故。是為第五如山增上心。


疏 五大忍度生。弘誓更增者。若薪熾於火。


菩薩摩訶薩成就增上大功德。所謂天增上功德。人增上功德。色增上功德。力增上功德。眷屬增上功德。欲增上功德。王位增上功德。自在增上功德。福德增上功德。智慧增上功德。雖復成就如是功德。終不於此而生染著。所謂不著味。不著欲。不著財富。不著眷屬。但深樂法。隨法去。隨法住。隨法趣向。隨法究竟。以法為依。以法為救。以法為歸。以法為舍。守護法。愛樂法。希求法。思惟法。佛子。菩薩摩訶薩雖復具受種種法樂。而常遠離眾魔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世發如是心。我當令一切眾生。皆悉永離眾魔境界。住佛境故。是為第六如山增上心。


疏 六決超魔境。由成勝德而不著。唯法樂以自資。則魔皆為佛境。


菩薩摩訶薩。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無量阿僧祇劫行菩薩道精勤匪懈。猶謂我今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行。亦不驚。亦不怖。亦不畏。雖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為眾生故。於無量劫行菩薩行無有休息。是為第七如山增上心。


疏 七勤勇修行。攝論云。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勤勇謂須臾。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性不和善。難調難度。不能知恩。不能報恩。是故為其發大誓願。欲令皆得心意自在。所行無礙。捨離惡念。不於他所生諸煩惱。是為第八如山增上心。


疏 八不捨惡人。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非他令我發菩提心。亦不待人助我修行。我自發心集諸佛法。誓期自勉。盡未來劫行菩薩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修菩薩行。當淨自心。亦淨他心。當知自境界。亦知他境界。我當悉與三世諸佛境界平等。是為第九如山增上心。


疏 九孤標等佛。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無有一法修菩薩行。無有一法滿菩薩行。無有一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無有一法供養恭敬一切諸佛。無有一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當成。無有一法已說今說當說。說者及法俱不可得。而亦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於法雖無所得。而勤修習增上善業。清淨對治智慧圓滿。念念增長一切具足。其心於此不驚不怖。不作是念。若一切法皆悉寂滅。我有何義求於無上菩提之道。是為第十如山增上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種如山增上心。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疏 十權實雙行。文中四。一正辨雙行。二何以下。徴釋。徴有二意。一云。修須稱理。理既無得。願何不捨。既不捨願。何用觀無。進退有妨。二釋亦二意。一云。若有所得。不得菩提。以無得故。出生菩提。故雖不捨願。須觀無得。二云。無得之法。非在得外。要求一切法。方盡無得之源。故欲證無得。須不捨菩提之願。三是故已下。結成雙行。四不作是下。顯其離過。謂不怖空而不求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無量眾生界。是為第一如海智。入一切世界而不起分別。是為第二如海智。知一切虗空界無量無礙。普入十方一切差別世界網。是為第三如海智。菩薩摩訶薩善入法界。所謂無礙入。不斷入。不常入。無量入。不生入。不滅入。一切入。悉了知故。是為第四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薩法師聲聞獨覺及一切凡夫所集善根。已集。現集。當集。三世諸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當成。所有善根。三世諸佛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已說。今說。當說。所有善根。於彼一切皆悉了知。深信隨喜。願樂修習。無有猒足。是為第五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入過去世不可說劫。於一劫中。或百億佛出世。或千億佛出世。或百千億佛出世。或無數。或無量。或無邊。或無等。或不可數。或不可稱。或不可思。或不可量。或不可說。或不可說不可說。超過筭數諸佛世尊出興於世。及彼諸佛道場眾會。聲聞菩薩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壽命延促。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皆明見。如一劫。一切諸劫皆亦如是。其無佛劫所有眾生。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諸善根。亦悉了知。若有眾生善根熟已。於未來世當得見佛。亦悉了知。如是觀察。過去世不可說不可說劫。心無猒足。是為第六如海智。菩薩摩訶薩入未來世觀察分別。一切諸劫無量無邊。知何劫有佛。何劫無佛。何劫有幾如來出世。一一如來名號何等。住何世界。世界名何。度幾眾生。壽命幾時。如是觀察盡未來際。皆悉了知不可窮盡而無猒足。是為第七如海智。菩薩摩訶薩。入現在世觀察思惟。於念念中。普見十方無邊品類不可說世界。皆有諸佛於無上菩提已成。今成。當成。往詣道場。菩提樹下坐吉祥草。降伏魔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起已。入於城邑。升天宮殿。說微妙法轉大法輪。示現神通調伏眾生。乃至付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捨於壽命入般涅槃。入涅槃已。結集法藏令久住世。莊嚴佛塔種種供養。亦見彼世界所有眾生。值佛聞法受持諷誦。憶念思惟增長慧解。如是觀察普徧十方。而於佛法無有錯謬。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了知諸佛皆悉如夢。而能往詣一切佛所恭敬供養。菩薩爾時不著自身。不著諸佛。不著世界。不著眾會。不著說法。不著劫數。然見佛聞法。觀察世界。入諸劫數。無有厭足。是為第八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一一劫中供養恭敬不可說不可說無量諸佛。示現自身殁此生彼。以出過三界一切供具而為供養。幷及供養菩薩聲聞一切大眾。一一如來般涅槃後。皆以無上供具供養舍利。及廣行惠施滿足眾生。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不可思議心。不求報心。究竟心。饒益心。於不可說不可說劫。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供養諸佛饒益眾生。護持正法開示演說。是為第九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一切佛所。一切菩薩所。一切法師所。一向專求菩薩所說法。菩薩所學法。菩薩所教法。菩薩修行法。菩薩清淨法。菩薩成熟法。菩薩調伏法。菩薩平等法。菩薩出離法。菩薩總持法。得此法已。受持讀誦分別解說。無有厭足。令無量眾生。於佛法中發一切智相應心。入真實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菩薩如是於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厭足。是為第十如海智。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海。


疏 第九如海智。即深廣智。非但求升聳峻。抑亦智體包含故。十中前四。即四無量界。後六竝佛界無量開出。謂五入三世佛善根。六七八入三世佛界。九供多佛。十求多法。竝顯可知。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上來十行位竟。


*大文第四如寶住下。二十九門。答二十九句問廻向位中行。若并無礙總句。有三十門。隨次配十廻向。於中初有四門。明初廻向。二三廻向。各有二門。四五六七。各唯一門。第八廻向。即十無礙。九有三門。十有四門。至文當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種如寶住。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往詣無數世界諸如來所。瞻覲頂禮。承事供養。是為第一如寶住。


疏 今初四門。明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廻向位中之行。即分為四。一明所廻善根。二即大願救護。三即廻向所為。四顯所作成滿。今初所住善根。可貴圓滿故。十中一供事多佛。


於不思議諸如來所聽聞正法。受持憶念不令忘失。分別思惟覺慧增長。如是所作充滿十方。是為第二如寶住。


疏 二聞法受持。


於此剎殁。餘處現生。而於佛法無所迷惑。是為第三如寶住。


疏 三自在受生。


知從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別演說。以一切法種種義。究竟皆是一義故。是為第四如寶住。


疏 四說本末法。於中初說從本起末法。如無量義。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次以一切下。攝末歸本。釋成上義。


知厭離煩惱。知止息煩惱。知防護煩惱。知除斷煩惱。修菩薩行。不證實際。究竟到於實際彼岸。方便善巧善學所學。令往昔願行皆得成滿。身不疲倦。是為第五如寶住。


疏 五知斷自在。資糧道厭息。加行道防護。無間道斷除。而不取解脫道證入。為異二乘。留惑不斷。方能究竟斷證故。云何不證。方便巧學無邊佛法。滿昔弘願故。如箭射空。筈筈相拄故。


知一切眾生心所分別皆無處所。而亦說有種種方處。雖無分別。無所造作。為欲調伏一切眾生。而有修行。而有所作。是為第六如寶住。


疏 六悲智雙行。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種種性。無無量性。無可筭數性。無可稱量性。無色無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決定了知此是諸佛法。此是菩薩法。此是獨覺法。此是聲聞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間法。此是出世間法。此是過失法。此是無過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無漏法。乃至此是有為法。此是無為法。是為第七如寶住。


疏 七知性相無礙。


菩薩摩訶薩求佛不可得。求菩薩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眾生不可得。而亦不捨調伏眾生。令於諸法成正覺願。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巧觀察。知一切眾生分別。知一切眾生境界。方便化導令得涅槃。為欲滿足化眾生願。熾然修行菩薩行故。是為第八如寶住。

疏 八無得之得。


菩薩摩訶薩。知善巧說法。示現涅槃。為度眾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顛倒。亦非虗誑。何以故。菩薩了知一切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動。實際無住。不見有一眾生已受化。今受化。當受化。亦自了知無所修行。無有少法若生若滅而可得者。而依於一切法。令所願不空。是為第九如寶住。


疏 九觀空滿願。


菩薩摩訶薩。於不思議無量諸佛。一一佛所。聞不可說不可說授記法。名號各異。劫數不同。從於一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常如是聞。聞已修行。不驚不怖。不迷不惑。知如來智不思議故。如來授記言無二故。自身行願殊勝力故。隨應受化。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滿等法界一切願故。是為第十如寶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種如寶住。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諸佛無上大智慧寶。


疏 十受行無厭。於中先正顯。後知如來下。釋成。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如金剛大乘誓願心。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諸法。無有邊際不可窮盡。我當以盡三世智。普皆覺了無有遺餘。是為第一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第二十種如金剛心。即大願救護。雖廻向皆願。此在初故。謂於當作事。及現作行。皆無齊限。要心堅固。窮其際故。十中。一法門無盡誓願知。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於一毛端處有無量無邊眾生。何況一切法界。我當皆以無上涅槃而滅度之。是為第二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二眾生無邊誓願度。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無有齊限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嚴莊嚴如是一切世界。所有莊嚴皆悉真實。是為第三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三嚴剎。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無有齊限不可窮盡。我當以一切善根迴向於彼。無上智光照耀於彼。是為第四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四廻向。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無有齊限不可窮盡。我當以所種善根迴向供養。悉令周徧無所闕少。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五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五供佛。上三願成佛果。上五皆約當成。竝橫論無畔。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一切佛聞所說法。生大歡喜。不著自身。不著佛身。解如來身。非實非虗。非有非無。非性非無性。非色非無色。非相非無相。非生非滅。實無所有。亦不壞有。何以故。不可以一切性相而取著故。是為第六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次二約其現作。皆豎說無際。謂六見聞無著。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被眾生訶罵毀呰。撾打楚撻。或截手足。或割耳鼻。或挑其目。或級其頭。如是一切皆能忍受。終不因此生恚害心。於不可說不可說無央數劫修菩薩行。攝受眾生恒無廢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已善觀察一切諸法無有二相。心不動亂。能捨自身忍其苦故。是為第七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七安忍不亂。斬首為級。上二誓斷煩惱。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未來世劫無量無邊。無有齊限不可窮盡。我當盡彼劫。於一世界行菩薩道教化眾生。如一世界。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心不驚。不怖。不畏。何以故。為菩薩道。法應如是。為一切眾生而修行故。是為第八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後三亦約當成。謂八徧於時處。修行二利。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為本。心若清淨。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菩提心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意即成。若欲除斷一切取緣。住一向道。我亦能得而我不斷。為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證無上菩提。何以故。為滿本願。盡一切世界行菩薩行化眾生故。是為第九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疏 九以心要。成無際大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薩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眾生不可得。心不可得。行不可得。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現在不可得。一切世間不可得。有為無為不可得。菩薩如是寂靜住。甚深住。寂滅住。無諍住。無言住。無二住。無等住。自性住。如理住。解脫住。涅槃住。實際住。而亦不捨一切大願。不捨薩婆若心。不捨菩薩行。不捨教化眾生。不捨諸波羅蜜。不捨調伏眾生。不捨承事諸佛。不捨演說諸法。不捨莊嚴世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大願故。雖復了逹一切法相。大慈悲心轉更增長。無量功德皆具修行。於諸眾生心不捨離。何以故。一切諸法皆無所有。凡夫愚迷不知不覺。我當令彼悉得開悟。於諸法性分明照了。何以故。一切諸佛安住寂滅。而以大悲心。於諸世間說法教化曾無休息。我今云何而捨大悲。又我先發廣大誓願心。發決定利益一切眾生心。發積集一切善根心。發安住善巧迴向心。發出生甚深智慧心。發含受一切眾生心。發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作真實語。不虗誑語。願與一切眾生無上大法。願不斷一切諸佛種性。今一切眾生未得解脫。未成正覺。未具佛法。大願未滿。云何而欲捨離大悲。是為第十如金剛大乘誓願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發十種如金剛大乘誓願心。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金剛性無上大神通智。


疏 十即寂起用。於中三。一悟寂。二而亦下。起用。三何以下。釋成。於中有三重徴釋。初畨意云。所以即寂而用者。由本願。智不捨悲故。次畨云。所以智不捨悲者。智亦為物故。後畨徴意云。何以要此雙行者。釋有二義。一諸佛皆爾故。二又我下。我先願然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發起。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當供養恭敬一切諸佛。是為第一大發起。又作是念。我當長養一切菩薩所有善根。是為第二大發起。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如來般涅槃後莊嚴佛塔。以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末香。一切衣。一切蓋。一切幢。一切旛而供養之。受持守護彼佛正法。是為第三大發起。


疏 第三十種發起。即是廻向所為。發起令現前故。十中前六自分。初三福業大。


又作是念。我當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四大發起。又作是念。我當以諸佛國土無上莊嚴而以莊嚴一切世界是為第五大發起。又作是念。我當發大悲心。為一眾生。於一切世界。一一各盡未來際劫行菩薩行。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悉亦如是。皆令得佛無上菩提。乃至不生一念疲懈。是為第六大發起。


疏 次三化業大。嚴土亦為攝生故。


又作是念。彼諸如來無量無邊。我當於一如來所。經不思議劫恭敬供養。如於一如來。於一切如來悉亦如是。是為第七大發起。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彼諸如來滅度之後。我當為一一如來所有舍利。各起寶塔。其量高廣。與不可說諸世界等。造佛形像亦復如是。於不可思議劫。以一切寶幢旛蓋香華衣服而為供養。不生一念猒倦之心。為成就佛法故。為供養諸佛故。為教化眾生故。為護持正法開示演說故。是為第八大發起。


疏 後四勝進。七八勝進攝福。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以此善根。成無上菩提。得入一切諸如來地。與一切如來體性平等。是為第九大發起。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成正覺已。於一切世界不可說劫演說正法。示現不可思議自在神通。身語及意不生疲倦。不離正法。以佛力所持故。為一切眾生勤行大願故。大慈為首故。大悲究竟故。逹無相法故。住真實語故。證一切法皆寂滅故。知一切眾生悉不可得。而亦不違諸業所作故。與三世佛同一體故。周徧法界虗空界故。通逹諸法無相故。成就不生不滅故。具足一切佛法故。以大願力調伏眾生。作大佛事無有休息。是為第十大發起。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發起。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不斷菩薩行。具足如來無上大智。


疏 後二勝進起化。謂九證體。十起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究竟大事。何等為十。所謂恭敬供養一切如來究竟大事。隨所念眾生悉能救護究竟大事。專求一切佛法究竟大事。積集一切善根究竟大事。思惟一切佛法究竟大事。滿足一切誓願究竟大事。成就一切菩薩行究竟大事。奉事一切善和識究竟大事。往詣一切世界諸如來所究竟大事。聞持一切諸佛正法究竟大事。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慧究竟事。


疏 第四究竟大事。即所作成滿。十句可知。 初四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廻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壞信。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佛不壞信。於一切佛法不壞信。於一切聖僧不壞信。於一切菩薩不壞信。於一切善知識不壞信。於一切眾生不壞信。於一切菩薩大願不壞信。於一切菩薩行不壞信。於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不壞信。於菩薩巧密方便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不壞信。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諸佛無上大智慧不壞信。


疏 第二不壞信下二門。明不壞廻向中行。此門正明不壞。十句義如前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得授記。何等為十。所謂內有甚深解得授記。能隨順起菩薩諸善根得授記。修廣大行得授記。現前得授記。不現前得授記。因自心證菩提得授記。成就忍得授記。教化調伏眾生得授記。究竟一切劫數得授記。一切菩薩行自在得授記。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諸佛所而得授記。


疏 二。十種受記。即廻向行成。十中。一解會佛心。二具解脫分善。三大行已修。此三多約三賢。四五約對面不對面。法蕐云。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等。六初地證如。七八地成忍。八九地具調化方。九十地三大劫滿。十等覺。已入重玄。故云自在。如記慈氏等。若約行布。此位但有前五。因便餘來。若約圓融。竝通斯十。 第二兩門明不壞廻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根迴向。菩薩由此能以一切善根悉皆迴向。何等為十。所謂以我善根同善知識願。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心。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行。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善根。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平等。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念。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清淨。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所住。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成滿。如是成就莫別成就。以我善根同善知識不壞。如是成就莫別成就。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善根迴向。


疏 第三十種善根廻向下二門。明等一切佛廻向中行。此門正明等佛。佛為真善知識。同即等義。十中。心即悲智為心。平等契理。餘各一義。皆云同者同一體故。不見二相。故標云。由此能以一切善根皆悉廻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得智慧。何等為十。所謂於施自在得智慧。深解一切佛法得智慧。入如來無邊智得智慧。於一切問答中能斷疑得智慧。入於智者義得智慧。深解一切如來於一切佛法中言音善巧得智慧。深解於諸佛所種少善根。必能滿足一切白淨法。獲如來無量智得智慧。成就菩薩不思議住得智慧。於一念中悉能往詣不可說佛剎得智慧。覺一切佛菩提。入一切法界。聞持一切佛所說法。深入一切如來種種莊嚴言音得智慧。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現證智。


疏 二得智慧。亦廻向行成。故彼文云。住此三昧。入深清淨智慧境界等故。 第三兩門明等一切佛廻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量無邊廣大心。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諸佛所發無量無邊廣大心。觀一切眾生界發無量無邊廣大心。觀一切剎一切世一切法界發無量無邊廣大心。觀察一切法皆如虗空發無量無邊廣大心。觀察一切菩薩廣大行發無量無邊廣大心。正念三世一切諸佛發無量無邊廣大心。觀不思議諸業果報發無量無邊廣大心。嚴淨一切佛剎發無量無邊廣大心。徧入一切諸佛大會發無量無邊廣大心。觀察一切如來妙音發無量無邊廣大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佛法無量無邊廣大智慧海。


疏 第四十種廣大心。明至一切處廻向中行。無量無邊。故無不至。境既無量無邊。心如境而廣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伏藏。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法是起功德行藏。知一切法是正思惟藏。知一切法是陀羅尼照明藏。知一切法是辯才開演藏。知一切法是不可說善覺真實藏。知一切佛自在神通是觀察示現藏。知一切法是善巧出生平等藏。知一切法是常見一切諸佛藏。知一切不思議劫是善了皆如幻住藏。知一切諸佛菩薩是發生歡喜淨信藏。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慧法藏。悉能調伏一切眾生。


疏 第五十種伏藏。即無盡功德藏廻向中行。於一切法。蘊斯十義。故名為藏。即法而觀。惑者不見。故名為伏。一切各十。是無盡功德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律儀。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佛法不生誹謗律儀。於一切佛所信樂心不可壞律儀。於一切菩薩所起尊重恭敬律儀。於一切善知識所終不捨愛樂心律儀。於一切聲聞獨覺不生憶念心律儀。遠離一切退菩薩道律儀。不起一切損害眾生心律儀。修一切善根皆令究竟律儀。於一切魔悉能降伏律儀。於一切波羅蜜皆令滿足律儀。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大智律儀。


疏 第六十種律儀。即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中行。彼約行首。故廣就施以明善根。今約行本。畧辨律儀。善根皆順平等之理。實通一切。故第八云。一切善根。皆令究竟。究竟即順堅固義。通明十句。攝善饒益。無所不具。通一切善。居然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在。何等為十。所謂命自在。於不可說劫住壽命故。心自在。智慧能入阿僧祇諸三昧故。資具自在。能以無量莊嚴。莊嚴一切世界故。業自在。隨時受報故。受生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解自在。於一切世界見佛充滿故。願自在。隨欲隨時於諸剎中成正覺故。神力自在。示現一切大神變故。法自在。示現無邊諸法門故。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如來十力無畏成正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圓滿一切諸佛諸波羅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


疏 第七十自在。即平等隨順一切眾生廻向中行。具十自在。能隨順故。十自在。如八地辨。 已上四五六七廻向。各唯一門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8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02:09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三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四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無礙用。國土無礙用。法無礙用。身無礙用。願無礙用。境界無礙用。智無礙用。神通無礙用。神力無礙用。力無礙用。


疏 第八十無礙用。即真如相廻向中行。如於真如無障礙故。故彼位果云。住於此位。得一切剎平等等。平等即是無礙之因。亦無礙之義。又云。得佛無量圓滿之身。一身充滿一切世界等。即正顯無礙之義。文中四。先總標十章。二佛子云何下。總徵十章。三佛子菩薩下。依章別釋。四佛子如是下。總結成益。今初亦三。謂標。徵。列名。無礙者。前明自在。即作用任運。今明無礙。顯作用無拘。又無礙有二。一智。二事。十中。有通有局。然法智無礙。多唯約智。如身剎等。多唯約事。如眾生等。通於事智。然事無礙。必通於智。智無礙境。未必通事。二皆即體之用。故竝云無礙用也。然十皆通二利。且約化說。初一所化。二是化處。餘皆能化謂化法化身等。可以意得。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眾生等無礙用。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眾生無礙用。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無眾生無礙用。知一切眾生但想所持無礙用。為一切眾生說法未曾失時無礙用。普化現一切眾生界無礙用。置一切眾生於一毛孔中而不迫隘無礙用。為一切眾生示現他方一切世界令其悉見無礙用。為一切眾生示現釋梵護世諸天身無礙用。為一切眾生示現聲聞辟支佛寂靜威儀無礙用。為一切眾生示現菩薩行無礙用。為一切眾生示現諸佛色身相好一切智力成等正覺無礙用。是為十。


疏 第三依章別釋中。即為十叚。文皆有四。謂標。徵。釋。結。今初所化眾生無礙用十句中。前三約智辨無礙。一了性空故。二唯心現故。此二實智。三知時說法。即是權智。餘七約事無礙。四能現眾生故。五近收一毛。六遠示他剎。餘四示上首之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國土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剎作一剎無礙用。一切剎入一毛孔無礙用。知一切剎無有盡無礙用。一身結跏坐充滿一切剎無礙用。一身中現一切剎無礙用。震動一切剎不令眾生恐怖無礙用。以一切剎莊嚴具莊嚴一剎無礙用。以一剎莊嚴具莊嚴一切剎無礙用。以一如來一眾會徧一切佛剎示現眾生無礙用。一切小剎。中剎。大剎。廣剎。深剎。仰剎。覆剎。側剎。正剎。徧諸方網無量差別。以此普示一切眾生無礙用。是為十。


疏 第二剎無礙十中。知剎無盡。通智通事故。晉經云。於一切剎。深入無盡方便。度世云。一切佛界所入無盡。皆通事也。餘九唯事無礙。深即微細剎。餘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法。而亦不違眾生心解無礙用。從般若波羅蜜出生一切法。為他解說悉令開悟無礙用。知一切法離文字而令眾生皆得悟入無礙用。知一切法入一相。而能演說無量法相無礙用。知一切法離言說能為他說無邊法門無礙用。於一切法善轉普門字輪無礙用。以一切法入一法門而不相違。於不可說劫說不窮盡無礙用。以一切法悉入佛法。令諸眾生皆得悟解無礙用。知一切法無有邊際無礙用。知一切法無障礙際。猶如幻網無量差別。於無量劫為眾生說不可窮盡無礙用。是為十。


疏 第三法無礙。謂皆約智。於性相無礙之法。能知說自在故。一一多即入而不壞本。二實智出權。三無文示文。四一說多相。五無說之說。六一言圓僃輪字之義。彌伽處釋。七門門互收。八以真收俗。九橫知無邊。十豎窮其際。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以一切眾生身入己身無礙用。以己身入一切眾生身無礙用。一切佛身入一佛身無礙用。一佛身入一切佛身無礙用。一切剎入己身無礙用。以一身充徧一切三世法示現眾生無礙用。於一身示現無邊身入三昧無礙用。於一身示現眾生數等身成正覺無礙用。於一切眾生身現一眾生身。於一眾生身現一切眾生身無礙用。於一切眾生身示現法身。於法身示現一切眾生身無礙用。是為十。


疏 第四身無礙用。文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願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以一切菩薩願作自願無礙用。以一切佛成菩提願力示現自成正覺無礙用。隨所化眾生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礙用。於一切無邊際劫大願不斷無礙用。遠離識身不著智身。以自在願現一切身無礙用。捨棄自身成滿他願無礙用。普教化一切眾生而不捨大願無礙用。於一切劫行菩薩行而大願不斷無礙用。於一毛孔現成正覺。以願力故。充徧一切諸佛國土。於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為一一眾生如是示現無礙用。說一句法徧一切法界。興大正法雲。耀解脫電光。震實法雷音。雨甘露味雨。以大願力。充洽一切諸眾生界無礙用。是為十。


疏 第五願無礙用。文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境界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在法界境界而不捨眾生境界無礙用。在佛境界而不捨魔境界無礙用。在涅槃境界而不捨生死境界無礙用。入一切智境界而不斷菩薩種性境界無礙用。住寂靜境界而不捨散亂境界無礙用。住無去無來無戲論無相狀無體性無言說如虗空境界。而不捨一切眾生戲論境界無礙用。住諸力解脫境界而不捨一切諸方所境界無礙用。入無眾生際境界而不捨教化一切眾生無礙用。住禪定解脫神通明智寂靜境界。而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無礙用。住如來一切行莊嚴成正覺境界。而現一切聲聞辟支佛寂靜威儀無礙用。是為十。


疏 第六境界無礙。謂於此十種勝劣相違境中。於勝現劣。廻轉無礙。是為菩薩分齊之境。文亦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無盡辯才無礙用。一切總持無有忘失無礙用。能決定知決定說一切眾生諸根無礙用。於一念中以無礙智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無礙用。知一切眾生欲樂隨眠習氣煩惱病。隨應授藥無礙用。一念能入如來十力無礙用。以無礙智知三世一切劫。及其中眾生無礙用。於念念中。現成正覺示現眾生無有斷絕無礙用。於一眾生想知一切眾生業無礙用。於一眾生音。解一切眾生語無礙用。是為十。


疏 第七智無礙。前來雖亦有智。各從本類攝之。今則一向辨其智用。然智無若干。因法顯別。以法從智。前法無礙。以智從法。十中。初二能化智。次三知所化智。六上入佛智。前六皆權智。七八權實無礙智。後二事事無礙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通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於一身示現一切世界身無礙用。於一佛眾會聽受一切佛眾會中所說法無礙用。於一眾生心念中。成就不可說無上菩提。開悟一切眾生心無礙用。以一音現一切世界差別言音。令諸眾生各得解了無礙用。一念中現盡前際一切劫所有業果種種差別。令諸眾生悉得知見無礙用。一微塵出現廣大佛剎無量莊嚴無礙用。令一切世界具足莊嚴無礙用。普入一切三世無礙用。放大法光明。現一切諸佛菩提眾生行願無礙用。善守護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聲聞。獨覺。菩薩。所有如來十力菩薩善根無礙用。是為十。若諸菩薩得此無礙用。則能普入一切佛法。


疏 第八神通無礙。一無數色身通。二天耳。三他心。四分別言辭。五宿住通。故度世經名見前世。六往一切佛剎通。莊嚴乃是其中別義。七未來劫通。前已明過去。故通舉三世。八即一切法智通。故度世云。一切諸佛菩薩所建立行。演法光明而照耀之。即是法光照佛法也。九即天眼。度世云。知見一切等故。謂見有所作而守護之。十準晉本云。佛子。畧說菩薩平等觀一切諸法通自在。此即一切法滅盡三昧通。平等寂滅故。故度世云。菩薩平等。寂諸音響。則以平夷。等御眾生。今文脫此。文中畧舉。故不曲盡。大旨不異。十通品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力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以不可說世界置一塵中無礙用。於一塵中現等法界一切佛剎無礙用。以一切大海水置一毛孔。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而於眾生無所觸嬈無礙用。以不可說世界內自身中。示現一切神通所作無礙用。以一毛繫不可數金剛圍山。持以遊行一切世界。不令眾生生恐怖心無礙用。以不可說劫作一劫。一劫作不可說劫。於中示現成壞差別。不令眾生心有恐怖無礙用。於一切世界現水火風災種種變壞。而不惱眾生無礙用。一切世界三災壞時。悉能護持一切眾生資生之具不令損缺無礙用。以一手持不思議世界擲不可說世界之外。不令眾生有驚怖想無礙用。說一切剎同於虗空。令諸眾生悉得悟解無礙用。是為十。


疏 第九神力無礙。神通多約外用無壅。神力多約內有幹能。故其十中。多約一毛含攝等。此即身力。後是智力。若以通攝力。十種神力。但是一神足通耳。既分通力兩殊。故十通中。少說神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力無礙用。教化調伏不捨離故。剎力無礙用。示現不可說莊嚴而莊嚴故。法力無礙用。令一切身入無身故。劫力無礙用。修行不斷故。佛力無礙用。覺悟睡眠故。行力無礙用。攝取一切菩薩行故。如來力無礙用。度脫一切眾生故。無師力無礙用。自覺一切諸法故。一切智力無礙用。以一切智成正覺故。大悲力無礙用。不捨一切眾生故。是為十。


疏 第十力無礙用。悲智之力。皆無礙故。亦有事用無礙。從多說之。


佛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礙用。若有得此十無礙用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成不成隨意無違。雖成正覺而亦不斷行菩薩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大誓願。入無邊無礙用門善巧示現故。


疏 第四總結成益中。欲成不成。已得無礙。得果不捨因。尤顯無礙。第八廻向即十無礙。一門具十。共百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遊戲。何等為十。所謂以眾生身作剎身而亦不壞眾生身。是菩薩遊戲。以剎身作眾生身而亦不壞於剎身。是菩薩遊戲。於佛身示現聲聞獨覺身而不損減如來身。是菩薩遊戲。於聲聞獨覺身示現如來身而不增長聲聞獨覺身。是菩薩遊戲。於菩薩行身示現成正覺身而亦不斷菩薩行身。是菩薩遊戲。於成正覺身示現修菩薩行身。而亦不減成菩提身。是菩薩遊戲。於涅槃界示現生死身而不著生死。是菩薩遊戲。於生死界示現涅槃亦不究竟入於涅槃。是菩薩遊戲。入於三昧而示現行住坐臥一切業。亦不捨三昧正受。是菩薩遊戲。在一佛所聞法受持其身不動。而以三昧力。於不可說諸佛會中各各現身。亦不分身亦不起定。而聞法受持相續不斷。如是念念。於一一三昧身。各出生不可說不可說三昧身。如是次第一切諸劫猶可窮盡。而菩薩三昧身不可窮盡。是菩薩遊戲。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遊戲。


疏 第九遊戲下三門。明無縛無著解脫廻向中行。彼有百門廣顯。以無縛著解脫。成就暜賢自在智用。今畧其三。此門任志行成。遊賞自在。次門明境界難量。後門明智用幹能。皆由無縛無著故。今初十中。攝為五對。一依正染淨相作。而皆不壞本相正顯遊戲之義。如世縱情遊戲。無損動故。他皆倣此。二大小乘互現。三因果互現。四生死涅槃互現。五定散自在。謂初即定中起用而常定。後即用中入定而常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境界。何等為十。所謂示現無邊法界門令眾生得入。是菩薩境界。示現一切世界無量妙莊嚴令眾生得入。是菩薩境界。化往一切眾生界悉方便開悟。是菩薩境界。於如來身出菩薩身。於菩薩身出如來身。是菩薩境界。於虗空界現世界。於世界現虗空界。是菩薩境界。於生死界現涅槃界。於涅槃界現生死界。是菩薩境界。於一眾生語言中出生一切佛法語言。是菩薩境界。以無邊身現作一身。一身作一切差別身。是菩薩境界。以一身充滿一切法界。是菩薩境界。於一念中。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各現無量身成等正覺。是菩薩境界。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境界。


疏 第二境界難量。通二種境。一即遊戲所行之境。故晉經名為勝行。二即分齊之境。謂出沒無礙。唯菩薩能故。十中前三通所行境。後七皆分齊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何等為十。所謂深心力。不雜一切世情故。增上深心力。不捨一切佛法故。方便力。諸有所作究竟故。智力。了知一切心行故。願力。一切所求令滿故。行力。盡未來際不斷故。乘力。能出生一切乘而不捨大乘故。神變力。於一一毛孔中各各示現一切清淨世界一切如來出興世故。菩提力。令一切眾生發心成佛無斷絕故。轉法輪力。說一句法悉稱一切眾生諸根性欲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諸佛無上一切智十力。


疏 第三十力智能。十中前七自分力。後三勝進力。前中初三自利。一一向深求故。釋以不雜。二深求佛法。佛法即是增上。三所作究竟者。由有善巧。次二利他。後二通二利。餘可知。 已上三門。明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廻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畏。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聞持一切言說。作如是念。設有眾生無量無邊。從十方來。以百千大法而問於我。我於彼問。不見微少難可答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隨其所問。悉能詶對。斷其疑惑無有怯弱。是為菩薩第一無畏。


疏 第十十無畏下四門。明法界無量廻向中行。分之為三。初門明所廻善根。次門明法界行體。後二門明所成之德。今初即是法施善根。無畏即說法之德故。十中。一聞持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來灌頂無礙辯才。到於一切文字言音開示祕密究竟彼岸。作如是念。設有眾生無量無邊。從十方來。以無量法而問於我。我於彼問。不見微少難可答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隨其所問悉能詶對。斷甚疑惑無有恐懼。是為菩薩第二無畏。


疏 二辨才無畏。上二不畏不能答難。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空。離我。離我所。無作。無作者。無知者。無命者。無養育者。無補伽羅。離蘊界處。永出諸見心如虗空。作如是念。不見眾生有微少相能損惱我身語意業。何以故。菩薩遠離我我所故。不見諸法有少性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堅固勇猛不可沮壞。是為菩薩第三無畏。


疏 三二空無畏。了達二空。不畏妄念。


佛子。菩薩摩訶薩佛力所護。佛力所持。住佛威儀。所行真實無有變易。作如是念。我不見有少分威儀令諸眾生生訶責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於大眾中安隱說法。是為菩薩第四無畏。


疏 四威儀無缺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身語意業皆悉清淨。鮮白柔和。遠離眾惡。作如是念。我不自見身語意業而有少分可訶責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能令眾生住於佛法。是為菩薩第五無畏。


疏 五三業無過無畏。上二不畏外譏。


佛子。菩薩摩訶薩。金剛力士。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帝釋。梵王四天王等。常隨侍衞。一切如來護念不捨。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不見有眾魔外道有見眾生。能來障我行菩薩道少分之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發歡喜心行菩薩行。是為菩薩第六無畏。


疏 六外護無畏。不畏眾魔外道。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得成就第一念根。心無忘失。佛所悅可。作如是念。如來所說成菩提道文字句法。我不於中見有少分忘失之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受持一切如來正法。行菩薩行。是為菩薩第七無畏。


疏 七正念無畏。不畏遺忘。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慧方便悉已通達。菩薩諸力皆得究竟。常勤教化一切眾生。恒以願心繫佛菩提。而為悲愍眾生故。成就眾生故。於煩惱濁世示現受生。種族尊貴。眷屬圓滿。所欲從心。歡娛快樂。而作是念。我雖與此眷屬聚會。不見少相而可貪著。廢我修行禪定解脫。及諸三昧總持辯才菩薩道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已得自在到於彼岸。修菩薩行誓不斷絕。不見世間有一境界而能惑亂菩薩道者。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以大願力。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為菩薩第八無畏。


疏 八方便無畏。不畏生死。如善治船。不懼海難。


鈔 如善治船者。即大品經意。七地已引。


佛子。菩薩摩訶薩。恒不忘失薩婆若心。乘於大乘行菩薩行。以一切智大心勢力。示現一切聲聞獨覺寂靜威儀。作如是念。我不自見當於二乘而取出離少分之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到彼無上大無畏岸。普能示現一切乘道。究竟滿足平等大乘。是為菩薩第九無畏。


疏 九一切智心無畏。不畏二乘。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諸白淨法。具足善根圓滿神通。究竟住於諸佛菩提。滿足一切諸菩薩行。於諸佛所。受一切智灌頂之記。而常化眾生行菩薩道。作如是念。我不自見有一眾生應可成熟而不能現諸佛自在而成熟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不斷菩薩行。不捨菩薩願。隨所應化一切眾生現佛境界而化度之。是為菩薩第十無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畏。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諸佛無上大無畏。而亦不捨菩薩無畏。


疏 十具行無畏。不畏不能化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共法。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不由他教。自然修行六波羅蜜。常樂大施不生慳悋。恒持淨戒無所毀犯。具足忍辱心不動搖。有大精進未曾退轉。善入諸禪永無散亂。巧修智慧悉除惡見。是為第一不由他教。隨順波羅蜜道修六度不共法。佛子。菩薩摩訶薩普能攝受一切眾生。所謂以財及法而行惠施。正念現前和顏愛語。其心歡喜示如實義。令得悟解諸佛菩提。無有憎嫌。平等利益。是為第二不由他教。順四攝道勤攝眾生不共法。佛子。菩薩摩訶薩善巧迴向。所謂不求果報迴向。順佛菩提迴向。不著一切世間禪定三昧迴向。為利益一切眾生迴向。為不斷如來智慧迴向。是為第三不由他教。為諸眾生發起善根求佛智慧不共法。


疏 第二不共法。正明法界行體。以稱法界起行。故不共凡小。又悟不由他。亦非他共。十中一自利行。二他化行。三上求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恒顧復一切眾生。不猒世欲凡愚境界。不樂二乘出離之道。不著己樂。唯勤化度。善能入出禪定解脫。於諸三昧悉得自在。往來生死如遊園觀。未曾暫起疲猒之心。或住魔宮。或為釋天梵王世主。一切生處。靡不於中而現其身。或於外道眾中出家。而恒遠離一切邪見。一切世間文詞呪術。字印筭數。乃至遊戲歌舞之法。悉皆示現無不精巧。或時示作端正婦人。智慧才能世中第一。於諸世間出世間法。能問能說。問答斷疑。皆得究竟一切世間出世間事。亦悉通達到於彼岸。一切眾生恒來瞻仰。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失大乘心。雖念念中示成正覺而不斷菩薩行。是為第四不由他教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


疏 四善巧行。於中五。一巧離二乘。二善能下。巧修三昧。三往來下。巧順世間。四雖現下。巧住諸乘。五雖念念下。巧窮因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善知權實雙行道。智慧自在到於究竟。所謂住於涅槃而示現生死。知無眾生而勤行教化。究竟寂滅而現起煩惱。住一堅密智慧法身。而普現無量諸眾生身。常入深禪定。而示受欲樂。常遠離三界而不捨眾生。常樂法樂。而現有婇女歌詠嬉戲。雖以眾相好莊嚴其身。而示受醜陋貧賤之形。常積集眾善無諸過惡。而現生地獄畜生餓鬼。雖已到於佛智彼岸。而亦不捨菩薩智身。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無量智慧。聲聞獨覺尚不能知。何況一切童蒙眾生。是為第五不由他教權實雙行不共法。


疏 五雙行不共行。有標。釋。結。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業。隨智慧行皆悉清淨。所謂具足大慈永離殺心。乃至具足正解無有邪見。是為第六不由他教身口意業隨智慧行不共法。


疏 六三業隨智慧行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大悲不捨眾生。代一切眾生而受諸苦。所謂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為利益故。不生勞倦。唯專度脫一切眾生。未曾耽染五欲境界。常為精勤滅除眾苦。是為第七不由他教常起大悲不共法。


疏 七悲代他苦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之所樂見。梵王帝釋四天王等。一切眾生見無猒足。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久遠世來。行業清淨無有過失。是故眾生見者無猒。是為第八不由他教。一切眾生皆悉樂見不共法。


疏 八大慈攝物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薩婆若大誓莊嚴志樂堅固。雖處凡夫聲聞獨覺險難之處。終不退失一切智心明淨妙寶。佛子。如有寶珠名淨莊嚴。置泥潦中光色不改。能令濁水悉皆澄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在凡愚雜濁等處。終不失壞求一切智清淨寶心。而能令彼諸惡眾生。遠離妄見煩惱穢濁。得求一切智清淨心寶。是為第九不由他教。在眾難處。不失一切智心寶不共法。


疏 九堅淨自他行。涅槃春池。可於中說。


鈔 涅槃春池者。然此經喻。乃有二意。一約教說。二約理說。今引涅槃。乃是約教。即第二名春池喻。經云。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瑠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各各自謂得瑠璃寶。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眾。乃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時眾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遠公釋云。此即對前比丘。歎昔所解無常苦空無我真法。教其甄揀。於中先喻。後約喻教勸。喻中有三。一求真取偽喻。二歡喜下。知偽非真喻。三是時下。捨偽取真喻。上方喻意。下約喻教勸比丘。文別有四。一約初喻。呵其取偽。經云。汝等比丘。不應如是修集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以為實義。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而為寶珠。二約第三喻。教其取真。經云。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我淨想。三約第二喻。勸知昔偽。經云。復應當知。先所修習四法相貌。悉是顛倒。四重約第三喻。勸修今真。經云。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謂我想。常樂淨想。若直就經。宜用心觀。約理以說。經中初法。次喻。後合。以一切智清淨玅法而為寶者。具三德故。明為般若。淨即解脫。玅為法身。即體之智曰明。即照之寂為淨。斯二不二為法身體玅之至也。凡夫如泥。二乘有淺智如潦。光色不改不壞自心。令濁水清即是利他。遠見煩惱。異於凡夫求一切智。異於二乘。故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自覺境界智。無師自悟。究竟自在到於彼岸。離垢法繒以冠其首。而於善友不捨親近。於諸如來常樂尊重。是為第十不由他教得最上法。不離善知識。不捨尊重佛不共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不共法。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廣大不共法。


疏 十位滿常修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業。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業。悉能嚴淨故。一切諸佛業。悉能供養故。一切菩薩業。同種善根故。一切眾生業。悉能教化故。一切未來業。盡未來際攝取故。一切神力業。不離一世界徧至一切世界故。一切光明業。放無邊色光明。一一光中有蓮華座。各有菩薩結跏趺坐而顯現故。一切三寶種不斷業。諸佛滅後守護住持諸佛法故。一切變化業。於一切世界說法教化諸眾生故。一切加持業。於一念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欲皆為示現。令一切願悉成滿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業。


疏 第三十種業下二門。明所成之德中。先明業用。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何等為十。所謂不來身。於一切世間不受生故。不去身。於一切世間求不得故。不實身。一切世間如實得故。不虗身。以如實理示世間故。不盡身。盡未來際無斷絕故。堅固身。一切眾魔不能壞故。不動身。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具相身。示現清淨百福相故。無相身。法相究竟悉無相故。普至身。與三世佛同一身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無盡之身。


疏 後門十身。顯得其體。然若身若業。皆同法界無量。畧舉十耳。此中十身。與第九行十身。大同小異。謂此不來不去。即彼不生不滅。不實不虛。即彼不實不妄。不盡堅固。即彼不遷不壞。不遷則橫無遷變。不盡則豎說無窮。此中不動。即彼一相。故文殊般若云不動法界。法界即一相。由得一相。魔不能動。此具相身。即彼入一切世界諸趣身。無相名同。暜至身。即彼入一切世界非趣身。餘如十行中辨也。 已上四門。明第十法界無量廻向竟。 上來十廻向位竟。


*大文第五十種身業下。有五十門。答五十問。明十地位中行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業。何等為十。所謂一身充滿一切世界身業。於一切眾生前悉能示現身業。於一切趣悉能受生身業。遊行一切世界身業。往詣一切諸佛眾會身業。能以一手普覆一切世界身業。能以一手摩一切世界金剛圍山碎如微塵身業。於自身中現一切佛剎成壞示於眾生身業。以一身容受一切眾生界身業。於自身中普現一切清淨佛剎。一切眾生於中成道身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佛業。悉能覺悟一切眾生。


疏 今依次分配十地。初地十門。次八漸畧。文勢爾故。謂二地六門。三四各五門。五二。六一。七八各三。九地二門。十地十三門。至文當知。今初十門明歡喜地中行。若麤相分。總為三叚。初二約身。次四辨語。後四明意。總顯彼地三業殊勝。若順彼文。且分為二。初九明初住地中行。後一明安住地中行。前中分四。初六門明依何身。次心一門。辨以何因。三發心門。明為何義。四周徧門。顯有何相。今初分二。前二約身辨身。後四就語辨身。語屬身故。皆是深種善根之所攝故。今初分二。此門約色身業用明身。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身。何等為十。所謂諸波羅蜜身。悉正修行故。四攝身。不捨一切眾生故。大悲身。代一切眾生受無量苦無疲猒故。大慈身。救護一切眾生故。福德身。饒益一切眾生故。智慧身。與一切佛身。同一性故。法身。永離諸趣受生故。方便身。於一切處現前故。神力身。示現一切神變故。菩提身。隨樂隨時成正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身。


疏 後十種身。約法門自體明身。故但云身。十中度攝福智等。即前深種善根。集助道等。互有影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語。何等為十。所謂柔輭語。使一切眾生皆安隱故。甘露語。令一切眾生悉清涼故。不誑語。所有言說皆如實故。真實語。乃至夢中無妄語故。廣大語。一切釋梵四天王等皆尊敬故。甚深語。顯示法性故。堅固語。說法無盡故。正直語。發言易了故。種種語。隨時示現故。開悟一切眾生語。隨其欲樂令解了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微妙語。


疏 二就語辨身中四門。皆是所種善根。是知彼文雖無。義已含有。若全異彼。豈為彼行。若全同彼。何須重說。故彼文節節皆云。若廣說者。不可窮盡。小異何疑。四門即分為四。初十種語。明語體用。若約遮釋。十中。初一離惡口。二離兩舌。次二離妄語。一麤。二細。餘六離綺語。若約表釋。十種各顯一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修語業。何等為十。所謂樂聽聞如來音聲淨修語業。樂聞說菩薩功德淨修語業。不說一切眾生不樂聞語淨修語業。真實遠離語四過失淨修語業。歡喜踊躍讚歎如來淨修語業。如來塔所高聲讚佛如實功德淨修語業。以深淨心施眾生法淨修語業。音樂歌頌讚歎如來淨修語業。於諸佛所聽聞正法不惜身命淨修語業。捨身承事一切菩薩及諸法師。而受妙法淨修語業。是為十。


疏 二。十種淨修語。顯語淨因。初二攝法。次二離過。次二攝善。次二法施。後二求法行。由此十事。能令語淨。


若菩薩摩訶薩以此十事淨修語業。則得十種守護。何等為十。所謂天王為首。一切天眾而為守護。龍王為首。一切龍眾而為守護。夜叉王為首。乾闥婆王為首。阿脩羅王為首。迦樓羅王為首。緊那羅王為首。摩睺羅伽王為首。梵王為首。一一皆與自己徒眾而為守護。如來法王為首。一切法師皆悉守護。是為十。


疏 三。十王守護。即淨語之果。發其言善。幽冥應之。況其人乎。然地經中。善知識善護。意通由諸善。不獨由語。故度世經。亦不躡前。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此守護已。則能成辦十種大事。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皆令歡喜。一切世界悉能往詣。一切諸根皆能了知。一切勝解悉令清淨。一切煩惱皆令除斷。一切習氣皆令捨離。一切欲樂皆令明潔。一切深心悉使增長。一切法界悉令周徧。一切涅槃普令明見。是為十。


疏 四。十種大事。按經。即內善外護。故能成所作。然即地經善集白法。善淨深心等。餘句中義。亦不獨躡於語。然皆躡者。以語例餘。於理無爽。十句竝通二利。文相亦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如大地心。能持能長一切眾生諸善根故。如大海心。一切諸佛無量無邊大智法水悉流入故。如須彌山王心。置一切眾生於出世間最上善根處故。如摩尼寶王心。樂欲清淨無雜染故。如金剛心。決定深入一切法故。如金剛圍山心。諸魔外道不能動故。如蓮華心。一切世法不能染故。如優曇鉢華心。一切劫中難值遇故。如淨日心。破暗障故。如虗空心。不可量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清淨心。


疏 第二十種心者。明以何因。以大悲為首。荷負一切等故。十中一荷負心。心如大地。荷四重任故。二深廣心。包含無外故。三勝心。四淨心。五利。六堅。七無染。八希有。九智慧。十無邊。竝語心體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心。何等為十。所謂發我當度脫一切眾生心。發我當令一切眾生除斷煩惱心。發我當令一切眾生消滅習氣心。發我當斷除一切疑惑心。發我當除滅一切眾生苦惱心。發我當除滅一切惡道諸難心。發我當敬順一切如來心。發我當善學一切菩薩所學心。發我當於一切世間一一毛端處現一切佛成正覺心。發我當於一切世界擊無上法鼓。令諸眾生隨其根欲悉得悟解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發起能事心。


疏 第三十種發心者。明為何義。為上求下化。故發起勝用。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周徧心。何等為十。所謂周徧一切虗空心。發意廣大故。周徧一切法界心。深入無邊故。周徧一切三世心。一念悉知故。周徧一切佛出現心。於入胎誕生出家成道轉法輪般涅槃悉明了故。周徧一切眾生心。悉知根欲習氣故。周徧一切智慧心。隨順了知法界故。周徧一切無邊心。知諸幻網差別故。周徧一切無生心。不得諸法自性故。周徧一切無礙心。不住自心他心故。周徧一切自在心。一念普現成佛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無量無上佛法周徧莊嚴。


疏 第四十種周徧心。明有何相。以過凡夫地。入真如法中故。十中。一總明悲廣智大。曠若虛空。二智契深極。餘皆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根。何等為十。所謂歡喜根。見一切佛信不壞故。希望根。所聞佛法皆悟解故。不退根。一切作事皆究竟故。安住根。不斷一切菩薩行故。微細根。入般若波羅蜜微妙理故。不休息根。究竟一切眾生事故。如金剛根。證知一切諸法性故。金剛光燄根。普照一切佛境界故。無差別根。一切如來同一身故。無礙際根。深入如來十種力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圓滿根。


疏 第二十種根。即安住地中行。由前初住之行。令此勝用增上。皆光顯故。名之為根。十中分三。初一信成就。次六修行成就。於中初句樂欲根。即近安樂法。多聞能正觀故。二不退者。即不著名利。於三昧中亦無愛著。及貪求故。三安住者。萬行念念現前故。四五悲智不斷。上皆教道。六即證道之修。後三即廻向成就。一總求一切地智故。即金剛智。照徹法性故。二別求法身。三求功德身。謂十力等。 已上十門明初地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不染一切世間法深心。不雜一切二乘道深心。了達一切佛菩提深心。隨順一切智智道深心。不為一切眾魔外道所動深心。淨修一切如來圓滿智深心。受持一切所聞法深心。不著一切受生處深心。具足一切微細智深心。修一切諸佛法深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智無上清淨深心。


疏 第二十種深心下六門。明第二地中行。於中二。初二門。明發起淨十種深心。後四門。自體淨。今初。前門自分。直明深心。後門勝進。加以增上。今初晉經及論。皆名直心者。然深心有二義。一於法殷重名深。即樂修善行。二契理名深。深入理故。若語直心。但有後義。正念真如法故。今文具二。初由契理。二由修行。次七廣上契理。後一顯前修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增上深心。何等為十。所謂不退轉增上深心。積集一切善根故。離疑惑增上深心。解一切如來密語故。正持增上深心。大願大行所流故。最勝增上深心。深入一切佛法故。為主增上深心。一切佛法自在故。廣大增上深心。普入種種法門故。上首增上深心。一切所作成辦故。自在增上深心。一切三昧神通變化莊嚴故。安住增上深心。攝受本願故。無休息增上深心。成熟一切眾生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增上深心。


疏 二增上深心。即勝進上求。增殷重故。十句亦四。初門樂修善行。二標契理。次三成上離疑。一出所因。二彰所入。三成德自在。後五成上積集善根。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勤修。何等為十。所謂布施勤修。悉捨一切不求報故。持戒勤修。頭陀苦行少欲知足無所欺故。忍辱勤修。離自他想忍一切惡。畢竟不生恚害心故。精進勤修。身語意業未曾散亂。一切所作皆不退轉至究竟故。禪定勤修。解脫三昧出現神通。離一切欲煩惱鬬諍諸眷屬故。智慧勤修。修習積聚一切功德無猒倦故。大慈勤修。知諸眾生無自性故。大悲勤修。知諸法空。普代一切眾生受苦無疲猒故。覺悟如來十力勤修。了達無礙示眾生故。不退法輪勤修。轉至一切眾生心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勤修。


疏 第二十種勤修下四門。明自體淨中行。彼約別地之行。但明於戒。而有三聚。今文分二。初一門通修十度。即攝善法戒。律儀亦在其中。以地相望。是修位之首。故特名勤修。晉經名方便。方便修起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決定解。何等為十。所謂最上決定解。種植尊重善根故。莊嚴決定解。出生種種莊嚴故。廣大決定解。其心未曾狹劣故。寂滅決定解。能入甚深法性故。普徧決定解。發心無所不及故。堪任決定解。能受佛力加持故。堅固決定解。摧破一切魔業故。明斷決定解。了知一切業報故。現前決定解。隨意能現神通故。紹隆決定解。一切佛所得記故。自在決定解。隨意隨時成佛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決定解。


疏 二決定解下三門。明饒益有情戒中行。此門總顯智。於諸善決起勝解。地經約戒。但解十善。晉經名樂修。由有決解。故樂修習。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決定解知諸世界。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一如來身一蓮華座皆悉周徧。知一切世界皆如虗空。知一切世界具佛莊嚴。知一切世界菩薩充滿。知一切世界入一毛孔。知一切世界入一眾生身。知一切世界一佛菩提樹一佛道場皆悉周徧。知一切世界一音普徧。令諸眾生各別了知。心生歡喜。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佛剎廣大決定解。


疏 二解世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決定解知眾生界。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界本性無實。知一切眾生界悉入一眾生身。知一切眾生界悉入菩薩身。知一切眾生界悉入如來藏。知一眾生身普入一切眾生界。知一切眾生界悉堪為諸佛法器。知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欲為現釋梵護世身。知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欲為現聲聞獨覺寂靜威儀。知一切眾生界為現菩薩功德莊嚴身。知一切眾生界為現如來相好寂靜威儀開悟眾生。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威力決定解。


疏 三解眾生。文相竝顯。 已上六門明二地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7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03:06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四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習氣。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習氣。善根習氣。教化眾生習氣。見佛習氣。於清淨世界受生習氣。行習氣。願習氣。波羅蜜習氣。思惟平等法習氣。種種境界差別習氣。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永離一切煩惱習氣。得如來大智習氣非習氣智。


疏 第三十種習氣下五門。明三地中行。分二。前二門。明能起厭行。後三門。即所起厭行。前中。此門明熏習成氣。後門。增盛攝取。今初。由此地厭伏煩惱故。於諸行積習。熏成氣分。方能究竟斷伏煩惱。故名習氣。十中。一行本氣。二成行氣。三下化。四上見。五受生。六大行。七十願。八十度。九理智。十量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取。以此不斷諸菩薩行。何等為十。所謂取一切眾生界。究竟教化故。取一切世界。究竟嚴淨故。取如來修菩薩行。為供養故。取善根。積集諸佛相好功德故。取大悲。滅一切眾生苦故。取大慈。與一切眾生一切智樂故。取波羅蜜。積集菩薩諸莊嚴故。取善巧方便。於一切處皆示現故。取菩提。得無礙智故。略說菩薩取一切法。於一切處悉以明智而現了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取。則能不斷諸菩薩行。得一切如來無上無所取法。


疏 二十種取者。明增盛攝取。故晉經名熾然。由前積習愛樂。得增上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修。何等為十。所謂修諸波羅蜜。修學。修慧。修義。修法。修出離。修示現。修勤行匪懈。修成等正覺。修轉正法輪。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無上修。修一切法。


疏 第二十種修下三門。明所起厭行。即分為三。此門正顯修行。前八修因。後二修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就佛法。何等為十。所謂不離善知識成就佛法。深信佛語成就佛法。不謗正法成就佛法。以無量無盡善根迴向成就佛法。信解如來境界無邊際成就佛法。知一切世界境界成就佛法。不捨法界境界成就佛法。遠離諸魔境界成就佛法。正念一切諸佛境界成就佛法。樂求如來十力境界成就佛法。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成就如來無上大智慧。


疏 第二成就佛法。明修成勝緣。依託此十能成就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退失佛法。應當遠離。何等為十。所謂輕慢善知識退失佛法。畏生死苦退失佛法。猒修菩薩行退失佛法。不樂住世間退失佛法。耽著三昧退失佛法。執取善根退失佛法。誹謗正法退失佛法。斷菩薩行退失佛法。樂二乘道退失佛法。嫌恨諸菩薩退失佛法。是為十。若諸菩薩遠離此法。則入菩薩離生道。


疏 第三十種退失。明修行離過。別舉十過。總令遠離。文竝可知。 已上五門明三地中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離生道。何等為十。所謂出生般若波羅蜜而恒觀察一切眾生。是為一。遠離諸見而度脫一切見縛眾生。是為二。不念一切相而不捨一切著相眾生。是為三。超過三界。而常在一切世界。是為四。永離煩惱。而與一切眾生共居。是為五。得離欲法。而常以大悲哀愍一切著欲眾生。是為六。常樂寂靜。而恒示現一切眷屬。是為七。離世間生而死此生彼起菩薩行。是為八。不染一切世間法而不斷一切世間所作。是為九。諸佛菩提已現其前。而不捨菩薩一切願行 是為十。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離生道。出離世間不與世共。而亦不雜二乘之行。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菩薩決定法。


疏 第四離生道下五門。明四地中行。分三。初此門明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次門明其清淨。後三門。明對治修行增長。


鈔 初門明等。彼有四分。今具其三。但畧無果。果非正地故。然諸門一一皆與彼本分相應。有不曉者。尋前自了。


疏 今初。前三地。寄同世間。有見等惑。猶如生食在腹。四地寄同出世。對治清淨。能離彼生。謂離有為行故。得無生故。顯行純熟。離生澀故。廣如婆沙。今是彼清淨對治之因。故名為道。地經有十法明門。初是觀察眾生。今但廣斯一句。餘畧不具。結云不雜二乘者。以於十句雙行而修。故不同二乘。見道離生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決定法。何等為十。所謂決定於如來種族中生。決定於諸佛境界中住。決定了知菩薩所作事。決定安住諸波羅蜜。決定得預如來眾會。決定能顯如來種性。決定安住如來力。決定深入佛菩提。決定與一切如來同一身。決定與一切如來所住無有二。是為十。


疏 第二決定法者。明其清淨。上明能離。今顯所得。以得出世決定法故。故彼文云。得彼內法。生如來家。十中前五自分。後五勝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出生佛法道。何等為十。所謂隨順善友是出生佛法道。同種善根故。深心信解是出生佛法道。知佛自在故。發大誓願是出生佛法道。其心寬廣故。忍自善根是出生佛法道。知業不失故。一切劫修行無猒足是出生佛法道。盡未來際故。阿僧祇世界皆示現是出生佛法道。成熟眾生故。不斷菩薩行是出生佛法道。增長大悲故。無量心是出生佛法道。一念徧一切虗空界故。殊勝行是出生佛法道。本所修行無失壞故。如來種是出生佛法道。令一切眾生樂發菩提心。以一切善法資持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大丈夫名號。


疏 第三出生佛法下三門。明對治修行增長。於中分二。先二門明修行增長。後一門明修行對治。今初亦二。此門正明增長。後門顯立勝名。今初從緣出生。即增長義。亦猶出息。增長其多。十中。初二順人信法。次二願智不虛。次二時處廣長。次二無間暜徧。後二勝行攝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丈夫名號。何等為十。所謂名為菩提薩埵。菩提智所生故。名為摩訶薩埵。安住大乘故。名為第一薩埵。證第一法故。名為勝薩埵。覺悟勝法故。名為最勝薩埵。智慧最勝故。名為上薩埵。起上精進故。名為無上薩埵。開示無上法故。名為力薩埵。廣知十力故。名為無等薩埵。世間無比故。名為不思議薩埵。一念成佛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得此名號。則成就菩薩道。


疏 二丈夫名號。即立勝名。由德行內增。故嘉名外立。十中。前四從境立名。五六約當體受名。上皆自利。七八利他。九通顯勝。具二利故。上皆自分因名。後一勝進果稱。上皆隨德假名。故瑜伽四十六。明菩薩隨德假名。有十六種。初名菩提薩埵。十六名為法師。顯揚第八。莊嚴論十二。皆同此說。又商主天子經。五義立名。恐繁不會。


鈔 瑜伽四十六者。彼論云。一切菩薩當知復有如是等類。無有差別。隨德假名。所謂名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最勝真子。最勝任持。暜能降伏。最勝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勝。亦名商主。亦名大名稱。亦名憐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師。如是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無邊菩薩。當知乃至內德各別。無量無邊。假立相號。釋曰。下引二論。與此全同。一二小異。義無以別。又商主者。一於菩提分住持入故。故名菩提薩埵。二入大乘故。滿大智故。故名摩訶薩埵。三不可求法。智德入故。故名最勝薩埵。四不與煩惱共住。為諸眾生滅煩惱故。發精進故。故名淨薩埵。五令諸眾生行淨道故。故名極淨薩埵。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道。何等為十。所謂一道是菩薩道。不捨獨一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薩道。出生智慧及方便故。三道是菩薩道。行空無相無願不著三界故。四行是菩薩道。懺除罪障。隨喜福德。恭敬尊重勸請如來。善巧迴向無休息故。五根是菩薩道。安住淨信。堅固不動。起大精進。所作究竟。一向正念。無異攀緣。巧知三昧。入出方便。善能分別智慧境界故。六通是菩薩道。所謂天眼。悉見一切世界所有眾色。知諸眾生死此生彼故。天耳。悉聞諸佛說法。受持憶念。廣為眾生隨根演暢故。他心智。能知他心。自在無礙故。宿命念。憶知過去一切劫數。增長善根故。神足通。隨所應化一切眾生。種種為現。令樂法故。漏盡智。現證實際。起菩薩行。不斷絕故。七念是菩薩道。所謂念佛。於一毛孔見無量佛。開悟一切眾生心故。念法。不離一如來眾會。於一切如來眾會中親承妙法。隨諸眾生根性欲樂而為演說。令悟入故。念僧。恒相續見。無有休息。於一切世間見菩薩故。念捨。了知一切菩薩捨行。增長廣大布施心故。念戒。不捨菩提心。以一切善根迴向眾生故。念天。常憶念兜率陀天宮一生補處菩薩故。念眾生。智慧方便教化調伏。普及一切無間斷故。隨順菩提八聖道是菩薩道。所謂行正見道。遠離一切諸邪見故。起正思惟。捨妄分別心。常隨順一切智故。常行正語。離語四過。順聖言故。恒修正業。教化眾生令調伏故。安住正命。頭陀知足。威儀審正。隨順菩提。行四聖種。一切過失。皆永離故。起正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苦行。入佛十力無罣礙故。心常正念。悉能憶持一切言音。除滅世間散動心故。心常正定。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於一三昧中。出生一切諸三昧故。入九次第定是菩薩道。所謂離欲恚害。而以一切語業說法無礙。滅除覺觀。而以一切智覺觀教化眾生。捨離喜愛而見一切佛心大歡喜。離世間樂。而隨順出世菩薩道樂。從此不動。入無色定而亦不捨欲色受生。雖住滅一切想受定。而亦不息菩薩行故。學佛十力是菩薩道。所謂善知是處非處智。善知一切眾生去來現在業報因果智。善知一切眾生上中下根不同隨宜說法智。善知一切眾生種種無量性智。善知一切眾生輭中上解差別。令入法方便智。徧一切世間。一切剎。一切三世一切劫。普現如來形相威儀。而亦不捨菩薩所行智。善知一切諸禪解脫及諸三昧。若垢若淨。時與非時。方便出生諸菩薩解脫門智。知一切眾生於諸趣中死此生彼差別智。於一念中。知三世一切劫數智。善知一切眾生樂欲諸使惑習滅盡智。而不捨離諸菩薩行。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如來無上巧方便道。


疏 第二有十種道。明修行對治。地經寄位。廣明三十七品。今約實位。故增數顯十。皆為對治。竝是正道。十中前二後一。名義皆不共。三道。則名義俱共。四道至九。名共小乘。義唯實教。前三可知。(言義唯實者故。)四行云。善巧迴向。無休息故。五根。定根知三昧入出。六通。天眼見死此生彼。七六念成七。加念眾生為大悲故。亦是廣七覺中一念覺故。餘例此知。八正思惟。順一切智。九次第定。皆寂用雙行,初禪離欲恚害。而逆化眾生。亦用欲等言說。故云一切語業。二禪雖無覺觀。不壞淨覺以為說因。三禪離喜而生法喜。四禪離樂而受解脫道樂。從此不動下。明四無色定。但總相顯勝。雖住滅下。即滅盡定。此定雖盡滅諸不恒行心心所法。及滅恒行染汙一分。而以厭患想受為先。故名滅想受定。由非想地猶有細想。是捨受故。今實教明。即受等性滅故。不息菩薩行。是以七地云。能念念入。亦念念起等。餘如三地。及七地中辨。十力中六。徧一切下。是一切至處道智。八是天眼。九是宿命。今三世悉知。況乎宿命。餘如初會中辨。 已上五門明四地中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無量道。無量助道。無量修道。無量莊嚴道。


疏 第五無量道下二門。明五地中行。分二。此門明勝慢對治中行。後門明後二分中行。今初分二。先總標四門。以此四門。同顯道義。義皆無量。類例相從。故總標之。約義須分。故後二屬後。


鈔 以此四門下。出經總標所以。約義須分下。出疏別配所以。四中前二。是五地。修道為六地。莊嚴道是七地。故云約義須分。後二屬後。恐是譯人一時標耳。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道。何等為十。所謂虗空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法界無邊故。菩薩道亦無量。眾生界無盡故。菩薩道亦無量。世界無際故。菩薩道亦無量。劫數不可盡故。菩薩道亦無量。一切眾生語言法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如來身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佛音聲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如來力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一切智智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是為十。


疏 二從佛子下。別明初門。謂十平等心。及隨如道行。皆是菩薩正道所游路。故以觸境皆如。道無不在。況虛空等十。一一無量。道豈有涯。十中前四。各一無量。後四皆佛界無量。語言亦屬眾生。亦是調伏界無量。劫數即豎論無量。餘七橫論無量。虛空亦橫亦豎。法界非橫非豎。虛空法界。約無分量。餘八廣多無量。兼無分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助道。所謂如虗空界無量。菩薩集助道亦無量。法界無邊。菩薩集助道亦無邊。如眾生界無盡。菩薩集助道亦無盡。如世界無際。菩薩集助道亦無際。如劫數說不可盡。菩薩集助道亦一切世間說不能盡。如眾生語言法無量。菩薩集助道出生智慧知語言法亦無量。如如來身無量。菩薩集助道徧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世一切劫亦無量。如佛音聲無量。菩薩出一言音周徧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知故。所集助道亦無量。如佛力無量。菩薩承如來力積集助道亦無量。如一切智智無量。菩薩積集助道亦如是無有量。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量智慧。


疏 二無量助道。即不住道行勝。及彼果勝中行。以智契如。是謂正道。萬行資緣。皆為助道。此二合行。名不住道。今以圓融之修。無不契如。竝為正道。皆互相資。竝為助道。故舉虛空等十。不異前章。然正道不隨事轉。同稱無量。助道隨事。故隨所等事。名無邊無盡等。 已上二門明五地中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修道。何等為十。所謂不來不去修。身語意業無動作故。不增不減修。如本性故。非有非無修。無自性故。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鏡中像。如熱時燄。如水中月修。離一切執著故。空無相無願無作修。明見三界而集福德不休息故。不可說無言說離言說修。遠離施設安立法故。不壞法界修。智慧現知一切法故。不壞真如實際修。普入真如實際虗空際故。廣大智慧修。諸有所作力無盡故。住如來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智智平等修。現見一切法無疑惑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智無上善巧修。


疏 第六無量修道一門。明六地中行。般若現前為真修故。無去來等。即十平等等故。十中前四。即勝慢對治中行。攝十平等。後六即彼果勝中行。不住道行勝。十種觀緣。彼已廣故。此畧不明。四中前三約法。後一約喻。法中彼從別義。開成前八。今總明之。一不起心。二稱本性。三遣修相。亦可配三性三無性。如理思之。四舉七喻。通顯無著。亦可配三性者。如初來去。即徧計所執性。以不不之。即相無自性性。下二以依他圓成。對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可以意得。四舉七喻者。七喻全同彼文。論釋云。此明遣我非有相。而有二釋。一者前七句以無破有。七喻以有遣無。令不著無故。二者例同於前。亦以無遣有。故云我非有相。幻夢影像。不壞虛相。取不可得。後六中。五雖證三空。集福德。六不著教法。不可說者。理圓言偏。言不能詮故。無言說者。性無言故。離言說者。忘言方會故。七不壞事法界。八不壞真如理。九總明權實之智。故力無盡。上皆自分修。十即勝進修。 已上一門明六地中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道。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離欲界。入色界無色界禪定解脫。及諸三昧。亦不因此而受彼生。是為第一莊嚴道。智慧現前入聲聞道。不以此道而取出離。是為第二莊嚴道。智慧現前入辟支佛道。而起大悲無有休息。是為第三莊嚴道。雖有人天眷屬圍繞。百千婇女歌舞侍從。未曾暫捨禪定解脫。及諸三昧。是為第四莊嚴道。與一切眾生受諸欲樂。共相娛樂。乃至未曾於一念間捨離菩薩平等三昧。是為第五莊嚴道。


疏 第七莊嚴道下三門。明七地中行。分三。初門明權實雙行。次門明念念進趣。後門取授自在。今初即彼地中。樂無作行對治十種方便智。及雙行果。發起勝行中行。以權實交飾。故曰莊嚴。列中前五自行無染。


已到一切世間彼岸。於諸世法悉無所著。而亦不捨度眾生行。是為第六莊嚴道。安住正道正智正見。而能示入一切邪道。不取為實。不執為淨。令彼眾生遠離邪法。是為第七莊嚴道。常善護持如來淨戒。身語意業無諸過失。為欲教化犯戒眾生示行一切凡愚之行。雖已具足清淨福德住菩薩趣。而示生於一切地獄畜生餓鬼及諸險難貧窮等處。令彼眾生皆得解脫。而實菩薩不生彼趣。是為第八莊嚴道。不由他教。得無礙辯。智慧光明。普能照了一切佛法。為一切如來神力所持。與一切諸佛同一法身。成就一切堅固大人明淨密法。安住一切平等諸乘諸佛境界皆現其前。具足一切世智光明。照見一切諸眾生界。能為眾生作知法師。而示求正法未曾休息。雖實與眾生作無上師。而示行尊敬闍黎和尚。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住菩薩道。隨其所應。皆為示現。是為第九莊嚴道。


疏 次四隨有攝化。一無染而化。二處正入邪。三持犯權實。四人法權實。


善根具足。諸行究竟。一切如來所共灌頂。到一切法自在彼岸。無礙法繒以冠其首。身徧至一切世界。普現如來無礙之身。於法自在最上究竟。轉於無礙清淨法輪。一切菩薩自在之法皆已成就。而為眾生故。於一切國土示現受生。與三世諸佛同一境界。而不廢菩薩行。不捨菩薩法。不懈菩薩業。不離菩薩道。不弛菩薩儀。不斷菩薩取。不息菩薩巧方便。不絕菩薩所作事。不猒菩薩生成用。不止菩薩住持力。何以故。菩薩欲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智門。修菩薩行無休息故。是為第十莊嚴道。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莊嚴道。亦不捨菩薩道。


疏 十總顯因果權實。於中三。初因圓示缺。示現受生。是因未滿故。次與三世下。同果境界而不捨因。因有十句。行通二利。法即教法。業謂利他。道謂正智。儀謂制聽。取即願求。巧謂權變。上皆所作事。總語因體。生成用者。即因成大用。住持力者。長用不絕。後何以下。徵釋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足。何等為十。所謂持戒足。殊勝大願悉成滿故。精進足。集一切菩提分法不退轉故。神通足。隨眾生欲。令歡喜故。神力足。不離一佛剎往一切佛剎故。深心足。願求一切殊勝法故。堅誓足。一切所作咸究竟故。隨順足。不違一切尊者教故。樂法足。聞持一切佛所說法不疲懈故。法雨足。為眾生演說無怯弱故。修行足。一切諸惡悉遠離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最勝足。若一舉步。悉能徧至一切世界。


疏 二十足。明念念進趣行。即彼障對治中。修行無量種。及雙行分中。菩提分差別等。十中。初二約行,一戒。二進。次二約通。一總。二別。次二約心。一願。二誓。次二約法。一順。二持。後二約德。一演。二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手。何等為十。所謂深信手。於佛所說。一向忍可。究竟受持故。布施手。有來求者。隨其所欲。皆令充滿故。先意問訊手。舒展右掌。相迎引故。供養諸佛手。集眾福德無疲猒故。多聞善巧手。悉斷一切眾生疑故。令超三界手。授與眾生拔出欲泥故。置於彼岸手。四暴流中救溺眾生故。不悋正法手。所有妙法悉以開示故。善用眾論手。以智慧藥滅身心病故。恒持智寶手。開法光明破煩惱闇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手。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疏 三十種手。明取授自在行。即雙行分中。能作大義。十中初一約取。謂念念中修習一切佛法。向佛智故。餘九約授。於中前五明四攝。一布施。二愛語。三四皆利行。五即同事。共一手而作拔出故。後四即四家。一苦清淨故。二示諸諦故。三般若力故。四捨煩惱故。 已上三門明七地中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腹。何等為十。所謂離諂曲腹。心清淨故。離幻偽腹。性質直故。不虗假腹。無險詖故。無欺奪腹。於一切物無所貪故。斷煩惱腹。具智慧故。清淨心腹。離諸惡故。觀察飲食腹。念如實法故。觀察無作腹。覺悟緣起故。覺悟一切出離道腹。善成熟深心故。遠離一切邊見垢腹。令一切眾生得入佛腹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腹。悉能容受一切眾生。


疏 第八十腹下三門。明第八地中行。以內證無生故。皆約內事。明內德圓滿。即分為三。出門明含容清淨德。即彼集地分中無住道清淨等故。及淨忍分中得無生故。亦是得勝行分中。離一切貪著等故。世人之腹。多含穢惡。今此十中。前六明惡無不離。七八九三。明善無不積。若能如是。凡即佛腹。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何等為十。所謂不斷佛種是菩薩藏。開示佛法無量威德故。增長法種是菩薩藏。出生智慧廣大光明故。住持僧種是菩薩藏。令其得入不退法輪故。覺悟正定眾生是菩薩藏。善隨其時不踰一念故。究竟成熟不定眾生是菩薩藏。令因相續無有間斷故。為邪定眾生發起大悲是菩薩藏。令未來因悉得成就故。滿佛十力不可壞因是菩薩藏。具降伏魔軍無對善根故。最勝無畏大師子吼是菩薩藏。令一切眾生皆歡喜故。得佛十八不共法是菩薩藏。智慧普入一切處故。普了知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一切佛是菩薩藏。於一念中悉明見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善根不可壞大智慧藏。


疏 二有十藏。前總舉其腹。今別明五藏。由得勝行。諸佛勸起。一念出生。含攝成熟無量德故。十中。初三出生三寶。次三成熟三聚。邪定亦有佛性。為未來因。故起悲為緣。涅槃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由佛性力。未來善根。還得生長。即其義也。後四攝授佛果。最後即一切智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精勤心。一切所作悉究竟故。不懈心。積集相好福德行故。大勇健心。摧破一切諸魔軍故。如理行心。除滅一切諸煩惱故。不退轉心。乃至菩提終不息故。性清淨心。知心不動無所著故。知眾生心。隨其解欲令出離故。令入佛法大梵住心。知諸眾生種種解欲。不以別乘而救護故。空無相無願無作心。見三界相不取著故。卍字相金剛堅固勝藏莊嚴心。一切眾生數等魔來。乃至不能動一毛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光明藏心。


疏 三有十心。即五藏之一。最為勝故。五藏主故。即此地能成諸善無功用心。前初地中明心。梵云質多。即慮知心。對身口故。今此梵云纈唎陀耶。此云肉團心。對餘藏故。十中前六自利。於中初二攝善。一勤。二策。次二破惡。一破緣。二破因。次二成行。一堅。二淨。次二攝生心。一智令悟。二慈拯救。大梵住。即四無量。後二成德。一深。二固。 已上三門明第八地中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被甲。何等為十。所謂被大慈甲。救護一切眾生故。被大悲甲。堪忍一切諸苦故。被大願甲。一切所作究竟故。被迴向甲。建立一切佛莊嚴故。被福德甲。饒益一切諸眾生故。被波羅蜜甲。度脫一切諸含識故。被智慧甲。滅一切眾生煩惱闇故。被善巧方便甲。生普門善根故。被一切智心堅固不散亂甲。不樂餘乘故。被一心決定甲。於一切法離疑惑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被如來無上甲胃。悉能摧伏一切魔軍。


疏 第九被甲下二門。明九地行。法師入有。僃外嚴故。初門明入地十心。如被甲防內。將趣入故。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器仗。何等為十。所謂布施是菩薩器仗。摧破一切慳悋故。持戒是菩薩器仗。棄捨一切毀犯故。平等是菩薩器仗。斷除一切分別故。智慧是菩薩器仗。消滅一切煩惱故。正命是菩薩器仗。遠離一切邪命故。善巧方便是菩薩器仗。於一切處示現故。略說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是菩薩器仗。以煩惱門度眾生故。生死是菩薩器仗。不斷菩薩行教化眾生故。說如實法是菩薩器仗。能破一切執著故。一切智是菩薩器仗。不捨菩薩行門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除滅一切眾生長夜所集煩惱結使。


疏 二十器仗。器仗破外。以住地心。窮十稠林。無不破故。十中。前五順仗破障。次三違仗破障。如令賊破賊故。次一非順非違仗。如以良謀。不用兵仗。無不破故。後一切成立德仗。 已上二門明第九地中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首。何等為十。所謂涅槃首。無能見頂故。尊敬首。一切人天所敬禮故。廣大勝解首。三千界中最為勝故。第一善根首。三界眾生咸供養故。荷戴眾生首。成就頂上肉髻相故。不輕賤他首。於一切處常尊勝故。般若波羅蜜首。長養一切功德法故。方便智相應首。普現一切同類身故。教化一切眾生首。以一切眾生為弟子故。守護諸佛法眼首。能令三寶種不斷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首。


疏 第十十種首下。十三門。明十地行。十地德圓。故寄六根四儀業用明之。且為三。初一總標德首。次六六根勝德。後六四儀成規。今初。居受職位。首出眾聖故。十中初三果首。次三標之以因。釋之以果。後四直明行首。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眼。所謂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故。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智眼。知見諸法故。光明眼。見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無礙眼。所見無障故。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眼。


疏 第二十眼下六門。六根即分為六。初明十眼者。即大盡分中。如實知見一切法故。十中。前五名同諸教。而體用不同。諸宗肉眼見障內色。故智論三十七說。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等。天眼方見遠等。仍有分齊。今肉眼見一切色。已過二眼。然天眼是假和合。不見實相。今明見心。即似同於彼。然心通性相。則亦不同。


鈔 言假和合者。即是出體。以肉天眼。皆是清淨四大。不可見有對色為體。但人天趣別耳。言不見實相者。即是所見境。但翻前見近不見遠等。則前五不見。天眼皆見。而不見實相。實相是慧眼境故。今明見心下。顯此十眼。言似同彼者。心若約相。非實相故。今具性相。故亦不同。


疏 此中慧眼。似彼法眼。此中法眼。似彼慧眼。所以互者。以彼慧眼。不能見眾生盡滅一異。不能度生。今顯實過權。反此明能。彼中法眼。雖知於法。不能徧知眾生方便道。今反此故。明知一切意欲。異權故耳。彼佛眼細無不知。今舉勝況劣。又十力無不該故。後五中。智眼見事。即法眼開出。光明眼通身智光。義兼法慧。出生死眼者。然涅槃不可見。絕見方見。見圓寂故。無礙眼者。總見諸眼境。皆無障故。此即一眼具多。為不壞相故。須列十眼。一切智眼即是暜眼。非但見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為暜門。故知十眼。全以無礙法界而為其體。若辨次第。以肉眼見生受苦。次以天眼了知其心。次別知根境。次引入如實。次令得佛力。次尋光而見。次同歸寂滅。後等同法界。餘如別章。


鈔 佛之三身。化身具五。報身無肉眼。法身無五眼。若約法性之眼。亦得具五。然隨法相宗差別。斯法性宗中。一一圓融。具如上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耳。何等為十。所謂聞讚歎聲。斷除貪愛。聞毀呰聲。斷除瞋恚。聞說二乘。不著不求。聞菩薩道。歡喜踊躍。聞地獄等諸苦難處。起大悲心。發弘誓願。聞說人天勝妙之事。知彼皆是無常之法。聞有讚歎諸佛功德。勤加精進令速圓滿。聞說六度四攝等法。發心修行。願到彼岸。聞十方世界一切音聲悉知如響。入不可說甚深妙義。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常聞正法。未曾暫息。而恒不捨化眾生事。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耳。


疏 二十耳者。然眼等六根。由得解脫神通無上。見聞齅觸等。皆自在故。總就行辨。此門亦即釋名分中。聞持如來大法雨故。初二離順離違。次二棄小欣大。次二愍苦厭樂。次二滿果圓因。後二了俗同真。悲智俱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鼻。何等為十。所謂聞諸臭物不以為臭。聞諸香氣不以為香。香臭俱聞。其心平等。非香非臭。安住於捨。若聞眾生衣服臥具及其支體所有香臭。則能知彼貪恚愚癡等分之行。若聞諸伏藏草木等香。皆如對目前分明辨了。若聞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眾生之香。皆知彼過去所行之行。若聞諸聲聞布施持戒多聞慧香。住一切智心。不令散動。若聞一切菩薩行香。以平等慧。入如來地。聞一切佛智境界香。亦不廢捨諸菩薩行。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無量無邊清淨鼻。


疏 三有十鼻。齅行香故。於中初四聞香體。俱舍有四。總名為香。一好香。謂沈檀等。二惡香。謂葱韮等。三等香。四不等香。謂於前二。增益依身。名為等香。損減依身。名不等香故。亦不離好惡。今此中俱間。聞其上二。更無別體。非香非臭。對前成三。謂如柴炭等。次三聞香表用。瑜伽等中。上二界。既無鼻舌二識。亦無香味二塵。語其無麤聞。此有頂香者。明其聞細。菩薩力故。又有頂言。餘處多明是色究竟。準晉經中。聞非想香。則有頂言。亦是三有之頂。既有通果之色。亦有通果之香。後三聞出世人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舌。何等為十。所謂開示演說無盡眾生行舌。開示演說無盡法門舌。讚諸佛無盡功德舌。演暢詞辯無盡舌。開闡大乘助道舌。徧覆十方虗空舌。普照一切佛剎舌。普使眾生悟解舌。悉令諸佛歡喜舌。降伏一切諸魔外道除滅一切生死煩惱令至涅槃舌。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徧覆一切諸佛國土無上舌。


疏 四有十舌。演法味故。下三為成六根。非顯三業。三業前已有故。十中前五約辨顯德。後五約用。十降四魔。魔即天魔。生即蘊魔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何等為十。所謂人身。為教化一切諸人故。非人身。為教化地獄畜生餓鬼故。天身。為教化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故。學身。示現學地故。無學身。示現阿羅漢地故。獨覺身。教化令入辟支佛地故。菩薩身。令成就大乘故。如來身。智水灌頂故。意生身。善巧出生故。無漏法身。以無功用示現一切眾生身故。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無上之身。


疏 五有十身。隨行成身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意。何等為十。所謂上首意。發起一切善根故。安住意。深信堅固不動故。深入意。隨順佛法而解故。內了意。知諸眾生心樂故。無亂意。一切煩惱不雜故。明淨意。客塵不能染著故。善觀眾生意。無有一念失時故。善擇所作意。未曾一處生過故。密護諸根意。調伏不令馳散故。善入三昧意。深入佛三昧。無我我所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佛無上意。


疏 六有十意。初一總餘九別。文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所謂聞法行。愛樂於法故。說法行。利益眾生故。離貪恚癡怖畏行。調伏自心故。欲界行。教化欲界眾生故。色無色界三昧行。令速轉還故。趣向法義行。速得智慧故。一切生處行。自在教化眾生故。一切佛剎行。禮拜供養諸佛故。涅槃行。不斷生死相續故。成滿一切佛法行。不捨菩薩法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來無去行。


疏 第三六門。明四儀動止行。一行者。動游行法故。於中令轉還者。轉有漏定。還無漏故。不斷生死者。若斷。非真涅槃故。餘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住。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住。曾不忘失故。波羅蜜住。不猒助道故。說法住。增長智慧故。阿蘭若住。證大禪定故。隨順一切智頭陀知足四聖種住。少欲少事故。深信住。荷負正法故。親近如來住。學佛威儀故。出生神通住。圓滿大智故。得忍住。滿足授記故。道場住。具足力無畏一切佛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智無上住。


疏 二十種住者。止息散動故。前七自分住。後三勝進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坐。何等為十。所謂轉輪王坐。興十善道故。四天王坐。於一切世間自在安立佛法故。帝釋坐。與一切眾生為勝主故。梵天坐。於自他心得自在故。師子坐。能說法故。正法坐。以總持辯才力而開示故。堅固坐。誓願究竟故。大慈坐。令惡眾生悉歡喜故。大悲坐。忍一切苦不疲猒故。金剛坐。降伏眾魔及外道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正覺坐。


疏 三坐者。多時安處故。初四世坐以攝物。後六法坐以成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臥。何等為十。所謂寂靜臥。身心憺怕故。禪定臥。如理修行故。三昧臥。身心柔輭故。梵天臥。不惱自他故。善業臥。於後不悔故。正信臥。不可傾動故。正道臥。善友開覺故。妙願臥。善巧迴向故。一切事畢臥。所作成辦故。捨諸功用臥。一切慣習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法臥。悉能開悟一切眾生。


疏 四十臥者。放捨身心。合法體故。十中。初三顯定。一加行調身心。二習修。三得定。餘七定益。亦兼餘善。然其十事。各同臥之一義。初三後二可知。四獨己臥故。五離尸伏故。六離依倚故。七思明相故。互驚覺故。八右脇臥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住處。何等為十。所謂以大慈為所住處。於一切眾生心平等故。以大悲為所住處。不輕未學故。以大喜為所住處。離一切憂惱故。以大捨為所住處。於有為無為平等故。以一切波羅蜜為所住處。菩提心為首故。以一切空為所住處。善巧觀察故。以無相為所住處。不出正位故。以無願為所住處。觀察受生故。以念慧為所住處。忍法成滿故。以一切法平等為所住處。得授記莂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無礙所住處。


疏 五住處者。知有棲止之所故。前明能住。此辨所住。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行處。何等為十。所謂以正念為所行處。滿足念處故。以諸趣為所行處。正覺法趣故。以智慧為所行處。得佛歡喜故。以波羅蜜為所行處。滿足一切智智故。以四攝為所行處。教化眾生故。以生死為所行處。積集善根故。以與一切眾生雜談戲為所行處。隨應教化令永離故。以神通為所行處。知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故。以善巧方便為所行處。般若波羅蜜相應故。以道場為所行處。成一切智而不斷菩薩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所行處。


疏 六所行處。前辨能行。此明所行。於中初四自行。一依四念。阿難四問。佛令依住。今辨依行。餘可思準。 已上十三門明十地行竟。


*大文第六十觀察下五十一門。答上因圓果滿。若克實而論。成如來力下四門。方明果滿。前皆因圓。以八相前五。猶屬因故。為明八相。皆示現故。通入果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觀察。何等為十。所謂知諸業觀察。微細悉見故。知諸趣觀察。不取眾生故。知諸根觀察。了達無根故。知諸法觀察。不壞法界故。見佛法觀察。勤修佛眼故。得智慧觀察。如理說法故。無生忍觀察。決了佛法故。不退地觀察。滅一切煩惱超出三界二乘地故。灌頂地觀察。於一切佛法自在不動故。善覺智三昧觀察。於一切十方施作佛事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觀察智。


疏 分二。初三十二門。明因圓究竟。即等覺位。後十種住兜率下。一十九門。明現果圓滿行。即玅覺位。前中分三。初一十四門。明因行體性。二十種義下八門。明方便造修。三十種魔下十門。明因行除障。初中二。初四門起行方便。二十種施下。十度行體。前中三。初二門意業觀察。次一門身業自在。後一門語業宣暢。前中初觀察者。解方便故。達通塞故。於中初三觀所化。次四觀能化法。謂理果教行。後三觀位。一超劣。二得位。三同果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普觀察。何等為十。所謂普觀一切諸來求者。以無違心滿其意故。普觀一切犯戒眾生。安置如來淨戒中故。普觀一切害心眾生。安置如來忍力中故。普觀一切懈怠眾生。勸令精勤。不捨荷負大乘擔故。普觀一切亂心眾生。令住如來一切智地無散動故。普觀一切惡慧眾生。令除疑惑破有見故。普觀一切平等善友。順其教命住佛法故。普觀一切所聞之法。疾得證見最上義故。普觀一切無邊眾生。常不捨離大悲力故。普觀一切諸佛之法。速得成就一切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普觀察。


疏 二暜觀察者。審慮周徧故。前六以六度治六蔽眾生。後四雙明二利。謂順人證法。下化上成。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奮迅。何等為十。所謂牛王奮迅。暎蔽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等諸大眾故。象王奮迅,心善調柔。荷負一切諸眾生故。龍王奮迅。興大法密雲。耀解脫電光。震如實義雷。降諸根力覺分禪定解脫三昧甘露雨故。大金翅鳥王奮迅。竭貪愛水。破愚癡[穀-禾+卵]。搏撮煩惱諸惡毒龍。令出生死大苦海故。大師子王奮迅。安住無畏平等大智以為器仗。摧伏眾魔及外道故。勇健奮迅。能於生死大戰陣中摧滅一切煩惱冤故。大智奮迅。知蘊界處及諸緣起。自在開示一切法故。陀羅尼奮迅。以念慧力持法不忘。隨眾生根為宣說故。辯才奮迅。無礙迅疾分別一切。咸令受益心歡喜故。如來奮迅。一切智智助道之法皆悉成滿。以一念相應慧。所應得者一切皆得。所應悟者一切皆悟。坐師子座降魔冤敵。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諸佛於一切法無上自在奮迅。


疏 二身業自在中。謂實德內充。威德外溢。如師子王。奮迅威勢。更有異釋。如法界品辨。於中前五寄喻。次四約法。上皆自分。後一勝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師子吼。何等為十。所謂唱言。我當必定成正等覺。菩提心大師子吼。我當令一切眾生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是大悲大師子吼。我當令佛法僧種無有斷絕。是報如來恩大師子吼。我當嚴淨一切佛剎。是究竟堅誓大師子吼。我當除滅一切惡道及諸難處。是自持淨戒大師子吼。我當滿足一切諸佛身語及意相好莊嚴。是求福無猒大師子吼。我當成滿一切諸佛所有智慧。是求智無猒大師子吼。我當除滅一切眾魔及諸魔業。是修正行斷諸煩惱大師子吼。我當了知一切諸法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補伽羅。空。無相。無願。淨如虗空。是無生法忍大師子吼。最後生菩薩震動一切諸佛國土悉令嚴淨。是時一切釋梵四王咸來讚請。唯願菩薩以無生法而現受生。菩薩則以無礙慧眼。普觀世間一切眾生無如我者。即於王宮示現誕生。自行七步。大師子吼。我於世間最勝第一。我當永盡生死邊際。是如說而作大師子吼。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師子吼。


疏 三師子吼者。既勇健無畏。則能決定宣唱。二中令物度苦脫集。安道證滅故。餘竝可知。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7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07:23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施。何等為十。所謂平等施。不揀眾生故。隨意施。滿其所願故。不亂施。令得利益故。隨宜施。知上中下故。不住施。不求果報故。開捨施。心不戀著故。一切施。究竟清淨故。迴向菩提施。遠離有為無為故。教化眾生施。乃至道場不捨故。三輪清淨施。於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觀察如虗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清淨廣大施。


疏 第二十種施下十門。明其行體。於中先明六度。後顯四等。十度之義。已如前釋。皆言清淨者。離蔽障故。不同世間施戒等故。然皆寄十表圓。各為一義。與九三施等。開合不同。若具會釋。恐厭繁文。故隨顯直釋。


鈔 三施者。即財。法。無畏。九施。即一自性。二一切。三難行。四一切門。五善十。六一切種。七遂求。八二世樂。九清淨。乃至六度四攝。皆有此九。十行之初。已廣說竟。


疏 今初十施者。一無向背施。即清淨施中別義。二遂求施。三二世樂施。梵本名應時。及濟難故。餘七皆一切施。


鈔 三二世樂者。二世樂有九。今亦唯二。所以引梵本者。不亂之言。不順二世樂。以應時濟難。順二世樂故。餘七皆一切施者。一切即是三世。然亦九中之一。然一切有二。一內外之二。二有其三。即財法無畏。故下結中。十皆通三。今前三有其別相。後七無餘施別相。故云即一切耳。


疏 四即觀其可不。有損不宜等。極貧下者。應先施等。五不希異熟。亦清淨施。六亦難行施。所愛重物無戀著故。七內外財等。無不捨故。八九與十。皆巧惠施。此迴向巧治二過故。一觀諸行性不堅牢。治於當果有為。見勝功德。二由具大悲。治於二乘。趣證無為故。行不住道。而向菩提。九益生施。常以財法施之。故名不捨。十忘相成度。然其十度。皆有三輪。而義有小異。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戒何等為十。所謂身清淨戒。護身三惡故。語清淨戒。離語四過故。心清淨戒。永離貪瞋邪見故。不破一切學處清淨戒。於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護菩提心清淨戒。不樂小乘故。守護如來所制清淨戒。乃至微細罪生大怖畏故。隱密護持清淨戒。善拔犯戒眾生故。不作一切惡清淨戒。誓修一切善法故。遠離一切有見清淨戒。於戒無著故。守護一切眾生清淨戒。發起大悲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無過失清淨戒。


疏 二十戒者。前三律儀。七十攝生。餘皆攝善。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忍。何等為十。所謂安受呰辱清淨忍。護諸眾生故。安受刀杖清淨忍。善護自他故。不生恚害清淨忍。其心不動故。不責卑賤清淨忍。為上能寬故。有歸咸救清淨忍。捨自身命故。遠離我慢清淨忍。不輕未學故。殘毀不瞋清淨忍。觀察如幻故。有犯無報清淨忍。不見自他故。不隨煩惱清淨忍。離諸境界故。隨順菩薩真實智知一切法無生清淨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不由他悟無上法忍。


疏 三十忍者。初三耐寃害忍。忍他三業惱害故。次三安受苦忍。初後忍不稱情。中一忍身苦以濟物。後二諦察法忍。七八通三忍。又四難行忍。於下能忍。恕不逮故。五亡身濟難。六忍己順他。皆遂求忍。餘如前判。


鈔 又四難行忍下。約三忍。今約九忍。難行有三。今是其一。於下能忍。是一難行。對於上流。生忍則易。童僕子息。生忍則難。彼合敬順。我合責罰故。言恕不逮者。即晉書中意。晉衛洗馬。凡所發言。皆為實錄。時有一人。非理相忤。後有僕使。所為非理。於此二人。竝無慍色。人問其故。彼對之曰。非理相干。可以理遣。人之不逮。可以情恕。故云恕不逮故。以釋經中為上能寬。此亦外典謂居上能寬。為下能敬。君子之行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精進。何等為十。所謂身清淨精進。承事供養諸佛菩薩及諸師長尊重福田不退轉故。語清淨精進。隨所聞法廣為他說。讚佛功德無疲倦故。意清淨精進。善能入出慈悲喜捨禪定解脫及諸三昧無休息故。正直心淨淨精進。無誑無諂無曲無偽一切勤修無退轉故。增勝心清淨精進。志常趣求上上智慧。願具一切白淨法故。不唐捐清淨精進。攝取布施戒忍多聞及不放逸。乃至菩提。無中息故。摧伏一切魔清淨精進。悉能除滅貪欲瞋恚愚癡邪見一切煩惱諸纏蓋故。成滿智慧光清淨精進。有所施為悉善觀察。咸使究竟不令後悔。得一切佛不共法故。無來無去清淨精進。得如實智。入法界門。身語及心皆悉平等。了相非相無所著故。成就法光清淨精進。超過諸地。得佛灌頂。以無漏身而示歿生。出家成道。說法滅度。具足如是普賢事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清淨精進。


疏 四十精進中。二與第十。是饒益有情。五是被甲。餘皆攝善。又初三三業。即精進自體。四離染法。五引白法。上二一切門精進。六無所棄捨。及無所退減。七無下劣。八無顛倒。及勤勇加行。上三即善士精進。九平等相應。即一切種精進。上皆自分。十即勝進迴向菩提清淨精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禪。何等為十。所謂常樂出家清淨禪。捨一切所有故。得真善友清淨禪。示教正道故。住阿蘭若忍風雨等清淨禪。離我我所故。離憒鬧眾生清淨禪。常樂寂靜故。心業調柔清淨禪。守護諸根故。心智寂滅清淨禪。一切音聲諸禪定刺不能亂故。覺道方便清淨禪。觀察一切皆現證故。離於味著清淨禪。不捨欲界故。發起通明清淨禪。知一切眾生根性故。自在遊戲清淨禪。入佛三昧知無我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清淨禪。


疏 五十禪中。初五方便。次一正定堅成。次二發慧斷惑。上八現法樂住禪。九利益眾生禪。十引生功德禪。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慧。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因清淨慧。不壞果報故。知一切緣清淨慧。不違和合故。知不斷不常清淨慧。了達緣起皆如實故。拔一切見清淨慧。於眾生相無取捨故。觀一切眾生心行清淨慧。了知如幻故。廣大辯才清淨慧。分別諸法問答無礙故。一切諸魔外道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清淨慧。深入一切如來智故。見一切佛微妙法身。見一切眾生本性清淨。見一切法皆悉寂滅。見一切剎同於虗空清淨慧。知一切相皆無礙故。一切總持辯才方便波羅蜜清淨慧。令得一切最勝智故。一念相應金剛智了一切法平等清淨慧。得一切法最尊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障礙大智慧。


疏 六有十慧。初三解法。即加行慧。次四攝生。即後得慧。後三證理。即正體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慈。何等為十。所謂等心清淨慈。普攝眾生無所揀擇故。饒益清淨慈。隨有所作皆令歡喜故。攝物同己清淨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不捨世間清淨慈。心常緣念集善根故。能至解脫清淨慈。普使眾生除滅一切諸煩惱故。出生菩提清淨慈。普使眾生發求一切智心故。世間無礙清淨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充滿虗空清淨慈。救護眾生無處不至故。法緣清淨慈。證於如如真實法故。無緣清淨慈。入於菩薩離生性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慈。


疏 第二四門明四等者。六度多明自利。四等多約利他。然四等於境有別。已見十地今文從通但約與樂等。以為顯別。今初明慈。前八眾生緣。九十文顯。然瑜伽四十四。三緣之中。初共外道。次共二乘後方不共。此中三緣。皆不共凡小。如文思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悲。何等為十。所謂無儔伴清淨悲。獨發其心故。無疲猒清淨悲。代一切眾生受苦不以為勞故。難處受生清淨悲。為度眾生故。善趣受生清淨悲。示現無常故。為邪定眾生清淨悲。歷劫不捨弘誓故。不著己樂清淨悲。普與眾生快樂故。不求恩報清淨悲。修潔其心故。能除顛倒清淨悲。說如實法故。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本性清淨。無染著。無熱惱。以客塵煩惱故而受眾苦。如是知已。於諸眾生而起大悲。名本性清淨。為說無垢清淨光明法故。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如空中鳥跡。眾生癡翳不能照了。觀察於彼起大悲心。名真實智。其開示涅槃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悲。


疏 二有十悲。前七眾生緣。次一法緣。後二無緣。於中初傷其真隱。故為顯。後念彼不知。故令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喜。何等為十。所謂發菩提心清淨喜。悉捨所有清淨喜。不嫌棄破戒眾生而教化成就清淨喜。能忍受造惡眾生誓願救度清淨喜。捨身求法不生悔心清淨喜。自捨欲樂常樂法樂清淨喜。令一切眾生捨資生樂。常樂法樂清淨喜。見一切佛恭敬供養無有猒足。法界平等清淨喜。令一切眾生愛樂禪定解脫三昧遊戲入出清淨喜。心樂具行順菩薩道一切苦行證得牟尼寂靜不動無上定慧清淨喜。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喜。


疏 三有十喜。初四眾生緣。次三法緣。後三無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恭敬供養不生愛著清淨捨。一切眾生輕慢毀辱不生瞋恚清淨捨。常行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清淨捨。於法器眾生待時而化。於無法器亦不生嫌清淨捨。不求二乘學無學法清淨捨。心常遠離一切欲樂順煩惱法清淨捨。不歎二乘猒離生死清淨捨。遠離一切世間語。非涅槃語。非離欲語。不順理語。惱亂他語。聲聞獨覺語。略說乃至一切障菩薩道語。皆悉遠離清淨捨。或有眾生根已成熟發生念慧。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時方化清淨捨。或有眾生菩薩往昔已曾教化。至於佛地方可調伏。彼亦待時清淨捨。菩薩摩訶薩於彼二人。無高無下。無取無捨。遠離一切種種分別。恒住正定入如實法。心得堪忍清淨捨。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捨。


疏 四有十捨。文列十一。晉本初二。但合為一。於中初四眾生緣。次六法緣。後一無緣。上明行體竟。


鈔 補註曰。法器眾生者。是有可化之器也。待時而化者。謂器雖可化。亦須待時。苟化不待時而欲其速成。是日中灌瓜。匪徒無益。反戕其生也。凡為人師者。授受之際。可不慎哉。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義。何等為十。所謂多聞義。堅固修行故。法義。善巧思擇故。空義。第一義空故。寂靜義。離諸眾生諠憒故。不可說義。不著一切語言故。如實義。了達三世平等故。法界義。一切諸法一味故。真如義。一切如來順入故。實際義。了知究竟如實故。大般涅槃義。滅一切苦而修菩薩諸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智無上義。


疏 第二十義下八門。明造修方便行。於中前五門。明自分行。後三門明勝進行。前中初二明法義。次二說福智。後一顯圓足。今初以彼法義成行故。若以能詮為法。則以所詮為義。今此不取能詮為法。然法約自體。義是所以。法總義別。餘如九地四無礙中辨。今初十義。一以修行為多聞之義。意在於修。不在聞故。淨名亦云。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二思為法家之義。餘倣此知。法即事法。餘八理法。理法所以。在於證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真實法。如說修行故。離取法。能取所取悉離故。無諍法。無有一切惑諍故。寂滅法。滅除一切熱惱故。離欲法。一切貪欲皆斷故。無分別法。攀緣分別永息故。無生法。猶如虗空不動故。無為法。離生住滅諸相故。本性法。自性無染清淨故。捨一切烏波提涅槃法。能生一切菩薩行修習不斷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法。


疏 二有十法。法有二義。一持自性。二軌生物解。今此前七通二。八九唯自性。後一唯軌生。烏波提者。此云有苦。即二乘涅槃。佛性論第二。說二乘無除。尚有三餘。一無明住地惑。二無漏業。三變易苦。故非真無餘。今以涅槃為安樂義。畧舉有苦。故應捨之。軌令眾生。不應修此。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福德助道具。何等為十。所謂勸眾生起菩提心是菩薩福德助道具。不斷三寶種故。隨順十種迴向是菩薩福德助道具。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故。智慧誘誨是菩薩福德助道具。超過三界福德故。心無疲倦是菩薩福德助道具。究竟度脫一切眾生故。悉捨內外一切所有是菩薩福德助道具。於一切物無所著故。為滿足相好精進不退是菩薩福德助道具。開門大施無所限故。上中下三品善根。悉以迴向無上菩提。心無所輕。是菩薩福德助道具。善巧方便相應故。於邪定下劣不善眾生皆生大悲不懷輕賤。是菩薩福德助道具。常起大人弘誓心故。恭敬供養一切如來。於一切菩薩起如來想。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是菩薩福德助道具。守本志願極堅牢故。菩薩摩訶薩於阿僧祇劫積集善根。自欲取證無上菩提如在掌中。然悉捨與一切眾生。心無憂惱。亦無悔恨。其心廣大等虗空界。此是菩薩福德助道具。起大智慧證大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具足如來無上廣大福德聚。


疏 第二二門明福智者。福智即道。成福智緣。名助道具。如云三寶不斷是福。勸眾生發為緣等。又具二莊嚴。方為正道。偏語皆助。斯則福智。即助道具。又以正道。福智相絕故。故文中說法布施。皆即是福。非福緣故。今初福德中。二順迴向因。七不雜小善。迴向於果。餘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慧助道具。何等為十。所謂親近多聞真善知識。恭敬供養尊重禮拜。種種隨順不違其教。是為一。一切正直無虗矯故。


疏 二智慧具中。一外近善緣。


永離憍慢。常行謙敬。身語意業無有麤獷。柔和善順。不偽不曲。是為二。其身堪作佛法器故。


疏 二內調法器。


念慧隨覺未曾散亂。慙愧柔和心安不動。常憶六念。常行六敬。常隨順住六堅固法。是為三。與十種智為方便故。


疏 三念慧安處。六念自持。六和眾法。竝見上文。六堅順位。本業上卷。以三賢十聖等玅二覺為六。謂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頂堅。覺堅。亦名六忍。謂信。法。修。正。無垢。一切智。復名六慧。謂聞。思。修。無相。照寂。寂照。復名六觀。謂住。行。向。地。無相。一切種智。即亦六性。謂習種性等。一切諸佛。無不入此。故常隨順。十種智者。謂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四諦智。盡智。無生智。


樂法。樂義。以法為樂。常樂聽聞無有猒足。捨離世論。及世言說。專心聽受出世間語。遠離小乘。入大乘慧。是為四。一心憶念無散動故。


疏 四法樂怡神。


六波羅蜜。心專荷負。四種梵住。行已成熟。隨順明法。悉善修行。聰敏智人皆勤請問。遠離惡趣歸向善道。心常愛樂正念觀察。調伏己情。守護他意。是為五。堅固修行真實行故。


疏 五真實修行。常樂出離。不著三有。恒覺自心曾無惡念。三覺已絕三業皆善。決定了知心之自性。是為六。能令自他心清淨故。


疏 六自他雙淨。言三覺者。欲。恚。害也。


觀察五蘊。皆如幻事。界如毒蛇。處如空聚。一切諸法如幻。如燄。如水中月。如夢。如影。如響。如像。如空中畫。如旋火輪。如虹蜺色。如日月光。無相無形。非常非斷。不來不去。亦無所住。如是觀察。知一切法無生無滅是為七。知一切法。性空寂故。


疏 七徧觀法性。界如毒蛇者。淨名涅槃。皆以四大為毒蛇。性違害故。今居蘊入之中。義當十八界。以四大即內界故。俱舍云。大種。謂四界。今取總中別義。亦可十八界。皆不可執取。處如空聚者。中無人故。並如涅槃二十三說。


菩薩摩訶薩。聞一切法。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無補伽羅。無心。無境。無貪瞋癡。無身。無物。無主。無待。無著。無行。如是一切。皆無所有悉歸寂滅。聞巳深信。不疑不謗。是為八。以能成就圓滿解故。


疏 八深解二空。無心已下。明其法空。


菩薩摩訶薩。善調諸根。如理修行。恒住止觀。心意寂靜。一切動念皆悉不生。無我無人。無作無行。無計我想。無計我業。無有瘡疣。無有瘢痕。亦無於此所得之忍。身語意業無來無云。無有精進。亦無勇猛。觀一切眾生一切諸法。心皆平等而無所住。非此岸。非彼岸。此彼性離。無所從來。無所至去。常以智慧如是思惟。是為九。到分別相彼岸處故。


疏 九止觀雙游。於中先總修止觀。後心意下。雙釋二門。先釋止。欲取我相為我想。正計為我業。正損法身為瘡疣。餘過未滅為瘢痕。能所忍寂。故無來去。後觀一切下。釋觀。說雖先後。運在一時。


菩薩摩訶薩。見緣起法故見法清淨。見法清淨故見國土清淨。見國土清淨故見虗空清淨。見虗空清淨故見法界清淨。見法界清淨故見智慧清淨。是為十。修行積集一切智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慧助道具。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法無障礙清淨微妙智慧聚。


疏 十修集種智。謂見法從緣。則知國由心現。國由心現故。有而即空。空為法性。萬法由生。見法性源。是真智慧。皆離妄垢。竝云清淨。五重積集。一切智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足。何等為十。所謂善分別諸法明足。不取著諸法明足。離顛倒見明足。智慧光照諸根明足。巧發起正精進明足。能深入真諦智明足。滅煩惱業。成就盡智無生智明足。天眼智。普觀察明足。宿住念。知前際清淨明足。漏盡神通智。斷眾生諸漏明足。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於一切佛法無上大光明。


疏 第三明足者。總顯圓足。惑闇斯亡。智解斯顯。故稱為明。足有二義。一智圓僃故。二有進趣故。其猶脚足。斯即十號明行足義。果稱圓足。因為脚足。又準涅槃十八。以明為果。所謂菩提。以行為足。謂戒定等。廣如彼說。此居等覺。義通二足。望脚足義。此門亦得名為勝進。十中前七約行。後三別舉三明。自分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求法。何等為十。所謂直心求法。無有諂誑故。精進求法。遠離懈慢故。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求法。不為名利恭敬故。為饒益自他一切眾生求法。不但自利故。為入智慧求法。不樂文字故。為出生死求法。不貪世樂故。為度眾生求法。發菩提心故。為斷一切眾生疑求法。令無猶豫故。為滿足佛法求法。不樂餘乘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不由他教一切佛法大智慧。


疏 第二有十種求法下三門。明勝進行。一更求法要。二得已明了。三如說修行。今初依此成行故。一始心唯直。二中後無懈。三內不顧身。四外亡名利。五雙圓二利。六得意亡言。七果不近求。八因酬所為。九暜決疑惑。十唯滿佛乘。離此十求。皆邪求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了法。何等為十。所謂隨順世俗生長善根。是童蒙凡夫明了法。得無礙不壞信覺法自性。是隨信行人明了法。勤修習法隨順法住。是隨法行人明了法。遠離八邪向八正道。是第八人明了法。除滅眾結。斷生死漏。見真實諦。是須陀洹人明了法。觀味是患。知無往來。是斯陀含人明了法。不樂三界。求盡有漏。於受生法。乃至一念不生愛著。是阿那含人明了法。獲六神通。得八解脫。九定四辯悉皆成就。是阿羅漢人明了法。性樂觀察一味緣起。心常寂靜。知足少事。解因自得。悟不由他。成就種種神通智慧。是辟支佛人明了法。智慧廣大。諸根明利。常樂度脫一切眾生。勤修福智助道之法。如來所有十力無畏一切功德。具足圓滿。是菩薩人明了法。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明了法。


疏 二明了法者。得不照達。求之何用。總以暜賢勝智。了知三乘凡聖差別。


鈔 總以暜賢下。顯能了智則是圓智了法。無法非圓。今但約相。則所了通小耳。


疏 一是凡夫。若童稚蒙昧。未能出世故隨世俗。長四善根。


鈔 長四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法。初地已廣。


疏 二謂鈍根隨信他言而行道故。名隨信行。三是利根。由自披閱契經等法而行道故。名隨法行。然今既云。覺法自性等。則知十中。前九亦兼含大。是以智論。明有三乘其十地法。此上二人。約根分異。


鈔 是以智論下引證。成前通大之義。天台引此。立於通教。通大通小。通淺通深。十地者。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性地。廣如天台。


疏 四第八人者。即初果向。又俱舍賢聖品中疏云。第八人者。謂苦法忍。八忍之中。從後數之。為第八故。五初果法。斷眾結者。謂三正三隨。已如十地。亦可見所斷惑。八十八使。名為眾結。由見諦理。斷無明漏。無明是生死根本。名生死漏。


鈔 三正三隨者。三正即涅槃經。謂身見。戒取。疑。俱舍說斷其六。故加三隨。邊見隨身見。執斷常者。必依身故。見取隨戒取。非因計因。必計勝故。邪見隨疑。疑無之心。斷善根故。


疏 六一來果。觀欲味過患。已斷六品。雖三品惑。能潤一生。故一往來。而知無往來也。七不還果。斷九品盡故。不還欲界。乃至八地惑皆斷故。總云不樂。三界。八無學果。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初二如次依初二禪。三依四禪。次四無色。為四解脫。八即滅受想解脫。餘義已見上文。廣如諸論。九十可知。


鈔 言解脫有八種者。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謂於內身有色想貪。為除此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故名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謂於內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為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為解脫。第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觀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觀淨色者。顯觀轉勝。此淨解脫。身中證得。名身作證。具足圓滿得住。此定名具足住。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四解脫各能棄背下地貪故。名為解脫。後第八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棄背受等。名為解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修行法。何等為十。所謂恭敬尊重諸善知識修行法。常為諸天之所覺悟修行法。於諸佛所常懷慚愧修行法。哀愍眾生不捨生死修行法。事必究竟心無變動修行法。專念隨逐發大乘心諸菩薩眾精勤修學修行法。遠離邪見勤求正道修行法。摧破眾魔及煩惱業修行法。知諸眾生根性勝劣而為說法令住佛地修行法。安住無邊廣大法界。除滅煩惱令身清淨修行法。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修行法。


疏 三修行法者。如說修行。方得佛法故。常為諸天者。為字去聲。故晉經云。覺悟諸天。餘竝可知。 上來造修行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7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12:20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六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何等為十。所謂蘊魔。生諸取故。煩惱魔。恒雜染故。業魔。能障礙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捨生處故。天魔。自憍縱故。善根魔。恒執取故。三昧魔。久耽昧故。善知識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魔。不願捨離故。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作方便速求遠離。


疏 第三有十魔下十門。明離障行。分二。前五門明離障成行。後五門明離障加持。前中分三。初二門明所離障體。次一門明離障方便。後二門顯見佛成行。前中初顯魔體。後辨魔因。今初十魔。能障道故。一蘊魔者。身為道器。體與佛同。豈即是魔。蘊魔之名。特由取著。下九例爾。皆以下句釋成魔義。是知以心分別萬法皆魔。何但此十。故舉菩提法智。以勝況劣。不以心分別。一切皆佛。豈捨魔界求佛界耶。然四魔直就體明。十魔多約執取。十表無盡故與四不同。若欲攝者。除三同外。皆煩惱攝。法即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故名菩提。若不捨於分別菩提之見。即是魔矣。餘文自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惡心布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於甚深法心生慳吝。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是為魔業。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尚涅槃離欲寂靜。是為魔業。於菩薩所起瞋恚心。惡眼視之求其罪釁。說其過惡。斷彼所有財利供養。是為魔業。誹謗正法不樂聽聞。假使得聞便生毀呰。見人說法不生尊重。言自說是。餘說悉非。是為魔業。樂學世論。巧述文詞。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或以妙義授非其人。遠離菩提住於邪道。是為魔業。已得解脫已安隱者。常樂親近而供養之。未得解脫未安隱者。不肯親近。亦不教化。是為魔業。增長我慢無有恭敬。於諸眾生多行惱害。不求正法真實智慧。其心弊惡難可開悟。是為魔業。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勤求佛業。


疏 二有十魔業者。行此十事。皆能訛善。亦招天魔。故為其業。十中。一由忘行本。令所修善。感生死果。不至菩提。故是其業。二於蔽度不平等故。於中初二蔽俱行度。後四嫌棄有蔽之人。文影畧耳。夫真道者。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嫌他不忍。忍度豈成。他皆倣此。又悲化惡故。況惡為善資。不愛其資。是大迷也。餘八易知。然觀此文。難免魔業。願諸後學。審此省躬。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何等為十。所謂近善知識恭敬供養捨離魔業。不自尊舉不自讚歎捨離魔業。於佛深法信解不謗捨離魔業。未曾忘失一切智心捨離魔業。勤修妙行恒不放逸捨離魔業。常求一切菩薩藏法捨離魔業。恒演說法心無疲倦捨離魔業。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捨離魔業。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捨離魔業。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捨離魔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出離一切魔道。


疏 第二捨魔業。即離障方便。對障修治。故云捨離。然此十句敵對反前。但畧而不次耳。一反第五。二反第二。三反第七。四反第一。五反第四。六反第八。七反第三。八反第九。救護彼故。九反第十。若得佛加。弊惡息故。十反第六。同一善根。豈求惡故。然復欲顯隨其一善。總反前十。或以多善。共反前一。令不定執。故不次耳。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見佛。何等為十。所謂於安住世間成正覺佛無著見。願佛出生見。業報佛深信見。住持佛隨順見。涅槃佛深入見。法界佛普至見。心佛安住見。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本性佛明了見。隨樂佛。普受見。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常得見無上如來。


疏 第三二門。顯見佛成行。由障離故。果現行成。於中先見佛。後成行。今初即是果現。此中所見即前十佛。亦是八地十身。十身與此。名小不同。已如前會。然此中明見。皆稱彼佛而見。如云無著。自屬正覺。非謂菩薩於彼不著。若菩薩於此不著。下九豈當著耶。是知皆就所見明見。亦不得半就所見。半約能見。一無著者。安住世間故不著涅槃。成正覺故不著生死。乘無住道示成正覺故名無著。稱此而見是見正覺。他皆準此。又無邪慧而不離。故云無著。無正德而不圓。故云正覺。則佛見影畧。此即總句。下九皆此別義。二乘願出生。故上文云。佛願力故無不現。又乘此願能生一切德故。三報即相好莊嚴身。業即萬行之因。而深信為首。云深信見。故下善財云。一切諸佛從信心起。亦能令見者信故。四隨順眾生住持舍利等故。又隨順眾生。以圓音周徧三世持佛法故。五涅槃即是化身。化身示滅故名涅槃。深入見者。深入涅槃。故能示滅。深入生死故示滅非真。


鈔 深入涅槃者。得無住涅槃。能建大事。深入生死故。示滅非真者。悟生死性。即性淨涅槃。故知示滅非真滅也。稱性常在故。


疏 六法身充滿於法界故。法界為佛體故。七湛然安住真唯識性。是佛心故。八寂然無依。心言路絕即三昧義。觸類皆然。故三昧無量。九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本覺真性。性本了故。十隨自他意無身不受故。依上十見。則真見佛。既知十佛。總別六相圓融。則依十見無有障礙。


鈔 依上十下。六相圓融。總即一佛。別分為十。同帶於佛。異則正覺相好等差。成則攬十共成真佛之義。壞則十身各住自位。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佛業。何等為十。所謂隨時開導是佛業。令正修行故。夢中令見是佛業。覺昔善根故。


疏 二有十種佛業。即是成行。前見佛體。今辨佛因。又行順佛行故名佛業。佛以利生為事業故。十中初總餘別。又總別合為五對。一覺導夢化對。


為他演說所未聞經是佛業。令生智斷疑故。為悔纏所纏者說出離法是佛業。令離疑心故。


疏 二開纏淨戒對。犯戒疑悔。故為彼纏。令其懺除。故名出離。戒有多種。出離亦多。總相言之。不過二種。一事。二理。事隨輕重。篇聚悔除。理觀性空。是真奉律。若具二者。罪無不離。又如瑜伽九十九。有五惡作。即是悔纏。一謂作是思惟。後定自責。二諸天訶責。三大師同行責。四惡名流布。五死墮惡趣。亦有五相。能除此惡作。謂佛許還淨故。由無知等。我已滅故。當來無犯意。我已生故。已於同梵行悔故。佛說悔除為善哉。惡作相續以為葢故。餘如淨名第一。及隨好品辨。


鈔 又瑜伽九十九下。重釋淨戒。先舉所治。後亦有五相下。舉其能治。此五亦可對前五。唯三四不次。一由佛許還淨。故不自責。二由滅無知。不懼天所呵。三已生無犯之意。不懼惡名。四同行悔。不懼同行之責。五佛許悔除。故不懼惡道。而其實義。此五通能治於前五。


若有眾生起慳悋心。乃至惡慧心。二乘心。損害心。疑惑心。散動心。憍慢心。為現如來眾相莊嚴身是佛業。生長過去善根故。於正法難遇時廣為說法。令其聞巳。得陀羅尼智。神通智。普能利益無量眾生是佛業勝解清淨故。


疏 三現相說法對。於現相中。由如來相從六度生。故除六蔽。見此殊勝。不希二乘。覩慈善根。決知尊勝。住心佛境。自失威光。故無害等。


若有魔事起。能以方便現虗空界等聲。說不損惱他法以為對治。令其開悟。眾魔聞已威光歇滅。是佛業。志樂殊勝威德大故。其心無間常自守護。不令證入二乘正位。若有眾生根性未熟。終不為說解脫境界是佛業。本願所作故。


疏 四降魔護小對。


生死結漏一切皆離。修菩薩行相續不斷。以大悲心攝取眾生。令其起行究竟解脫是佛業。不斷修行菩薩行故。菩薩摩訶薩了達自身及以眾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猒足。雖知一切法無有造作。而亦不捨諸法自相。雖於諸境界永離貪欲。而常樂瞻奉諸佛色身。雖知不由他悟入於法。而種種方便求一切智。雖知諸國土皆如虗空。而常樂莊嚴一切佛剎。雖恒觀察無人無我。而教化眾生無有疲猒。雖於法界本來不動。而以神通智力現眾變化。雖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薩行無有休息。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轉淨法輪令眾心喜。雖能示現諸佛神力。而不猒捨菩薩之身。雖現入於大般涅槃。而一切處示現受生。能作如是權實雙行法是佛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不由他教無上無師廣大業。


疏 五悲攝雙行對。雙行中。有十二句。初一總明無作四諦。不驚怖者。妄惑本無今有。故應驚。妄苦逼害身心。故應怖。今皆了本寂。即同滅理。故不驚怖。雖了本寂而修福智。為能治道。餘十一句別中。初一約苦。次一約集。次八約道。後一約滅。文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慢業。何等為十。所謂於師僧父母沙門婆羅門住於正道向正道者。尊重福田所而不恭敬。是慢業。或有法師。獲最勝法乘於大乘。知出要道。得陀羅尼。演說契經廣大之法無有休息。而於其所起高慢心。及於所說法不生恭敬。是慢業。於眾會中聞說妙法。不肯歎美令人信受。是慢業。好起過慢自高陵物。不見己失不知自短。是慢業。好起過過慢。見有德人應讚不讚。見他讚歎不生歡喜。是慢業。見有法師為人說法。知是法是律。是真實。是佛語。為嫌其人。亦嫌其法。自起誹謗。亦令他謗。是慢業。自求高座。自稱法師。應受供給。不應執事。見有耆舊久修行人。不起逢迎。不肯承事。是慢業。見有德人顰蹙不喜。言辭粗獷伺其過失。是慢業。見有聰慧知法之人。不肯親近恭敬供養。不肯諮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作何等業。於長夜中而得種種利益安樂。愚癡頑很。我慢所吞。終不能見出要之道。是慢業。復有眾生慢心所覆。諸佛出世。不能親近恭敬供養。新善不起。舊善消滅。不應說而說。不應諍而諍。未來必墮險難深坑。於百千劫尚不值佛。何況聞法。但以曾發菩提心故。終自醒悟。是慢業。是為十。


疏 第二有十慢下五門。明離障加持行中二。初二門內成離障行。後三門外得加持行。前中初門舉障。後門顯治。今初慢者。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然經論中。說多差別。且明七慢。俱舍十九云。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今文開十。四五與九。具有其名。餘七但有其義。前三即慢。但約有高心故。故彼論中云。一慢者。謂於他劣。謂己勝。於他等。謂己等。雖能稱境。以心高舉。說名為慢。初一輕人。次二慢法。四中自高陵物。是於他等謂己勝。即當過慢。過前慢故。五即慢過慢。今言過過者。過前慢故。有德應讚。即於他勝。見讚不喜。是謂己勝。應合讚我故。六即邪慢。謂於無德。謂己有德。故名邪慢。成就惡行。名為無德。恃惡高舉。名之為慢。自起誹謗。即惡行故。七即卑慢。耆舊有德。即是彼多分勝。不應執事。即謂己小劣。何得事他。八亦邪慢。起惡行故。九即我慢。我慢所吞故。十即增上慢。新善未起。即是未得。不應諍而諍。即是謂得故。其但以曾發下。準梵本。應迴安於百千劫前深坑之下。彼梵本從消滅下云。不應說而說。言多鬬諍。發起怨嫌。數行此法。應墮大坑。然以曾集菩提心力。得受豪貴自在之力。於百千劫尚不見佛。何況聞法。晉及度世。大意皆同梵本。若但依今釋。當墮深坑語其慢過。終自醒悟。明非長沒。若約八慢。前三皆是憍慢。亦名傲慢。皆於尊境不肯禮敬故。餘如別說。


鈔 若約八慢者。即刊定意。涅槃成實。皆有八慢。天台智者引文殊問經釋法蕐八鳥。明有八慢。謂一盛壯慢如。二性慢如梟。三富慢如鵰。四自在慢如鷲。五壽命慢如烏。六聰明慢如鵲。七行慢如鳩。八色慢如鴿。


若諸菩薩離此慢業。則得十種智業。何等為十。所謂信解業報不壞因果。是智業。不捨菩提心常念諸佛。是智業。近善知識恭敬供養。其心尊重終無厭怠。是智業。樂法樂義無有猒足遠離邪念勤修正念。是智業。於一切眾生離於我慢。於諸菩薩起如來想。愛重正法如惜己身。尊奉如來如護己命。於修行者生諸佛想。是智業。身語意業無諸不善。讚美賢聖隨順菩提。是智業。不壞緣起離諸邪見。破暗得明照一切法。是智業。十種迴向隨順修行。於諸波羅蜜起慈母想。於善巧方便起慈父想。以深淨心入菩提舍。是智業。施戒多聞止觀福慧。如是一切助道之法常勤積集無有猒倦是智業。若有一業為佛所讚。能破眾魔煩惱鬬諍。能離一切障蓋纏縛。能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能隨順智慧攝取正法。能嚴淨佛剎。能發起通明。皆勤修習無有懈退。是智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一切善巧方便無上大智業。


疏 二十種智業。顯對治行。謂既識障惑。不令增長。制情從理。敬重法行。故名智業。文中初結前生後。文通兩段。後何等下。正顯。竝是智之作用。故名為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所攝持。何等為十。所謂懈怠心魔所攝持。志樂狹劣魔所攝持。於少行生足魔所攝持。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不發大願魔所攝持。樂處寂滅斷除煩惱魔所攝持。永斷生死魔所攝持。捨菩薩行魔所攝持。不化眾生魔所攝持。疑謗正法魔所攝持。是為十。


疏 第二魔攝持下三門。辨外加持行。分二。此門所離障。後二門能治行。今初。即最障加持。由內行足理。外魔得便。名為攝持。又行乖理。即是魔攝。初二心怠志陿。次二行少解滯。次二捨願趣斷。次二成小捨大。後二捨悲謗法。


若諸菩薩能棄捨此魔所攝持。則得十種佛所攝持。何等為十。所謂初始能發菩提之心佛所攝持。於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佛所攝持。覺諸魔事悉能遠離佛所攝持。聞諸波羅蜜如說修行佛所攝持。知生死苦而不猒惡佛所攝持。觀甚深法得無量果佛所攝持。為諸眾生說二乘法而不證取彼乘解脫佛所攝持。樂觀無為法而不住其中。於有為無為不生二想佛所攝持。至無生處而現受生佛所攝持。雖證得一切智而起菩薩行不斷菩薩種。佛所攝持。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諸佛無上攝持力。


疏 第二佛所攝下二門明能治行。由離於邪。自然合正。於中先佛。後法。今初。先結前生後。後何等下。正說。文顯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所攝持。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行無常法所攝持。知一切行苦法所攝持。知一切行無我法所攝持。知一切法寂滅涅槃法所攝持。知諸法從緣起無緣則不起法所攝持。知不正思惟故起於無明無明起故乃至老死起不正思惟滅故無明滅無明滅故乃至老死滅法所攝持。知三解脫門出生聲聞乘證無諍法出生獨覺乘法所攝持。知六波羅蜜四攝法出生大乘法所攝持。知一切剎一切法一切眾生一切世是佛智境界法所攝持。知斷一切念。捨一切取離前後際。隨順涅槃。法所攝持。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法所攝持。


疏 二法攝中。前四即四法印。次二總別緣生。次二大小。後二智斷。上辨因圓安竟訖。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有十種所作業。何等為十。所謂為欲界諸天子說猒離法。言一切自在皆是無常。一切快樂悉當衰謝。勸彼諸天發菩提心。是為第一所作業。


疏 第二住兜率下十九門。明果用圓滿行。多約八相顯果用者。明是暜賢大川之果。不就淨土實報處說。又顯實報不可說故。又顯八相通因果故。長分為十。初一門住天。次一門示沒。三一門入胎。四一門住胎。五三門初生。六二門在家。七二門出家。八五門成道。九二門轉法輪。十有一門入涅槃。初之二門合屬第三即是八相。今初欲說下生。先明在天所作。一化欲天。


為色界諸天說入出諸禪解脫三昧。若於其中而生愛著。因愛復起身見邪見無明等者。則為其說如實智慧。若於一切色非色法起顛倒想以為清淨。為說不淨。皆是無常。勸其令發菩提之心。是為第二所作業。


疏 二化色天。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入三昧名光明莊嚴身。放光明徧照三千大世界。隨眾生心。以種種音而為說法。眾生聞巳。信心清淨。命終生於兜率天中。勸其令發菩提之心。是為第三所作業。


疏 三化大千。


菩薩摩訶薩在兜率天。以無障礙眼普見十方兜率天中一切菩薩。彼諸菩薩皆亦見此。互相見已。論說妙法。謂降神母胎。初生。出家。往詣道場具大莊嚴。而復示現往昔已來所行之行。以彼行故成此大智。所有功德不離本處。而能示現如是等事。是為第四所作業。


疏 四同類其談。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十方一切兜率天宮諸菩薩眾皆悉來集恭敬圍繞。爾時菩薩摩訶薩。欲令彼諸菩薩皆滿其願生歡喜故。隨彼菩薩所應住地所行所斷所修所證演說法門。彼諸菩薩聞說法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各還本土所住宮殿。是為第五所作業。


疏 五為同類說。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時。欲界主天魔波旬。為欲壞亂菩薩業故。眷屬圍繞詣菩薩所。爾時菩薩為摧伏魔軍故。住金剛道所攝般若波羅蜜方便善巧智慧門。以柔輭麤獷二種語而為說法。令魔波旬不得其便。魔見菩薩自在威力。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第六所作業。


疏 六善巧降摩。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知欲界諸天子不樂聞法。爾時菩薩出大音聲徧告之言。今日菩薩當於宮中現希有事。若欲見者宜速往詣。時諸天子聞是語已。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皆來集會。爾時菩薩見諸天眾皆來集已。為現宮中諸希有事。彼諸天子曾未見聞既得見已。皆大歡喜其心醉沒。又於樂中出聲告言諸仁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一切諸諸行皆悉是苦。一切諸法皆悉無我涅槃寂滅。又復告言。汝等皆應修菩薩行。皆當圓滿一切智智。彼諸天子聞此法音。憂歎咨嗟而生猒離。靡不皆發菩提之心。是為第七所作業。


疏 七樂音說法。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宮。不捨本處。悉能往詣十方無量一切佛所。見諸如來親近禮拜恭敬聽法。爾時諸佛欲令菩薩獲得最上灌頂法故。為說菩薩地名一切神通。以一念相應慧。具足一切最勝功德。入一切智智位。是為第八所作業。


疏 八詣佛聞法。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宮。為欲供養諸如來故。以大神力。興起種種諸供養具。名殊勝可樂。徧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供養諸佛。彼世界中無量眾生見此供養。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第九所作業。


疏 九供養多佛。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出無量無邊如幻如影法門。周徧十方一切世界。示現種種色。種種相。種種形體。種種威儀。種種事業。種種方便。種種譬喻。種種言說。隨眾生心皆令歡喜。是為第十所作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十種所作業。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能於後下生人間。


疏 十多身益生。結益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現十種事。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下生之時。從於足下放大光明名安樂莊嚴。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惡趣諸難眾生觸斯光者。莫不皆得離苦安樂。得安樂已。悉知將有奇特大人出興於世。是為第一所示現事。


疏 第二時至示沒。名將下生。大乘方便經下卷云。菩薩如其本願。處兜率天宮。能得菩提。轉于法輪。非為不能。菩薩思惟。閻浮提人不能至此兜率天上聽受法教。兜率天人能下閻浮。是故下生。一廣拔眾苦。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下生之時。從於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曰覺悟。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照彼宿世一切同行諸菩薩身。彼諸菩薩蒙光照已。咸知菩薩將欲下生。各各出興無量供具。詣菩薩所而為供養。是為第二所示現事。


疏 二徧警有緣。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於右掌中放大光明名清淨境界。悉能嚴淨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其中若有已得無漏諸辟支佛。覺斯光者即捨壽命。若不覺者。光明力故。徙置他方餘世界中。一切諸魔及諸外道有見眾生。皆亦徙置他方世界。唯除諸佛神力所持應化眾生。是為第三所示現事。


疏 三嚴剎揀非。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其兩膝放大光明名清淨莊嚴。普照一切諸天宮殿。下從護世。上至淨居。靡不周徧。彼諸天等。咸知菩薩於兜率天將欲下生。俱懷戀慕。悲歎憂惱。各持種種華鬘衣服。塗香末香。旛蓋妓樂。詣菩薩所恭敬供養。隨逐下生。乃至涅槃。是為第四所示現事。


疏 四覺諸導從。佛子。


菩薩摩訶薩。在兜率天將下生時。於卍字金剛莊嚴心藏中放大光明名無能勝幢。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金剛力士。時有百億金剛力士。皆悉來集隨逐侍衛。始於下生。乃至涅槃。是為第五所示現事。


疏 五密召侍衛。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其身上一切毛孔放大光明名分別眾生。普照一切大千世界。徧觸一切諸菩薩身。復觸一切諸天世人。諸菩薩等咸作是念。我應住此供養如來。教化眾生。是為第六所示現事。


疏 六先告當機。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大摩尼寶藏殿中放大光明名善住觀察。照此菩薩當生之處。所託王宮。其光照已。諸餘菩薩皆共隨逐下閻浮提。若於其家。若其聚落。若其城邑而現受生。為欲教化諸眾生故。是為第七所示現事。


疏 七令輔翼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從天宮殿及大樓閣諸莊嚴中。放大光明名一切宮殿清淨莊嚴。照所生母腹。光明照已。令菩薩母安隱快樂。具足成就一切功德。其母腹中自然而有廣大樓閣。大摩尼寶而為莊嚴。為欲安處菩薩身故。是為第八所示現事。


疏 八淨所生處。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從兩足下放大光明名為善住。若諸天子及諸梵天其命將終。蒙光照觸皆得住壽。供養菩薩從初下生。乃至涅槃。是為第九所示現事。


疏 九長延天壽。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從隨好中放大光明名曰月莊嚴。示現菩薩種種諸業。時諸人天。或見菩薩住兜率天。或見入胎。或見初生。或見出家。或見成道。或見降魔。或見轉法輪。或見入涅槃。是為第十所示現事。


疏 十廣現難思。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身於座於宮殿於樓閣中放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光明。悉現種種諸菩薩業。現是業已。具足一切功德法故。從兜率天下生人間。


疏 結益可知。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7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19:55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七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八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佛子。菩薩摩訶薩。示現處胎有十種事。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為欲成就小心劣解諸眾生故。不欲令彼起如是念。今此菩薩自然化生。智慧善根不從修得。是故菩薩示現處胎。是為第一事。


疏 第三正明入胎十事。如有問言。於四生中。化生為上。佛為最勝。何故胎生。諸經論中。多用初緣以通此問。今明具十。以表無盡。一化劣解。此通凡小。


菩薩摩訶薩。為成熟父母及諸眷屬。宿世同行眾生善根。示現處胎。何以故。彼皆應以見於處胎。成熟所有諸善根故。是為第二事。


疏 二攝眷屬化生。設有父母等。恩養少故。


菩薩摩訶薩入母胎時。正念正知。無有迷惑。住母胎已。心恒正念亦無錯亂。是為第三事。


疏 三三時無亂。出時無亂。在後初生故。俱舍世品。明輪王唯入無亂。緣覺兼住。唯佛三時無亂。以福智俱勝故。瑜伽同此。上之三緣。小教亦說。次下四事。兼於權大。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常演說法。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釋梵四王皆來集會。悉令獲得無量神力無邊智慧。菩薩處胎。成就如是辯才勝用。是為第四事。


疏 四演法益物。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集大眾會。以本願力。教化一切諸菩薩眾。是為第五事。


疏 五乘願化生。


鈔 五乘願化生者。明非沒生也。


菩薩摩訶薩於人中成佛。應具人間最勝受生。以此示現處於母胎。是為第六事。


疏 六破胎生慢。誰能於佛恃種族耶。


鈔 誰能於佛者。瑞應經云。從劫初已來。代代相承作轉輪聖王。近來四代。雖不作轉輪聖王。而作人之王。明是萬代金輪之種。故種族無上。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見菩薩。如明鏡中見其面像。爾時大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詣菩薩恭敬供養。是為第七事。


疏 七胎障不隔。故令大心同覩。後之三緣。唯實教有。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他方世界一切最後生菩薩在母胎者。皆來共會。說大集法門。名廣大智慧藏。是為第八事。


疏 八同類共集。說智慧藏為胎藏故。


鈔 說智慧藏者顯智德生佛。以離垢藏即是斷德。以法界藏。即五藏之一。正是法身。八即般若。九即解脫。乃用三德為胎藏耳。故下疏合為能所證。智之與斷。皆能證也。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時。入離垢藏三昧。以三昧力。於母胎中現大宮殿。種種嚴飾悉皆妙好。兜率天宮不可為比。而令母身安隱無患。是為第九事。


疏 九定力現嚴。以離垢藏為胎藏故。


菩薩摩訶薩住母胎時。以大威力興供養具。名開大福德離垢藏。普徧十方一切世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咸為演說無邊菩薩住處法界藏。是為第十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示現處胎十種事。若諸菩薩了達此法。則能示現甚微細趣。


疏 十興供聞法。以法界藏為胎藏故。此一是總。八九即法界別義。法界寂然是離垢義。寂而常照是智慧義。又前二是能證。後一所證。能所冥合。諸佛生故。又前二不壞小而廣容。後一不動此而暜徧如是自在。是佛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甚微細趣。何等為十。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在母胎中示現初生。在母胎中示現童子地。在母胎中示現處王宮。在母胎中示現出家。在母胎中示現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在母胎中示現轉法輪。在母胎中示現般涅槃。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十種微細趣。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微細趣。


疏 第四微細趣。即明住胎十事。初一通現地位。次八明現七相。以處胎為能現故。童子屬處宮相故。後一總結多門。竝一相中。同時齊現。深密難知。故名微細。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生。何等為十。所謂遠離愚癡正念正知生。放大光明網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住最後有。更不受後身生。不生不起生。知三界如幻生。於十方世界普現身生。證一切智智身生。放一切佛光明普覺悟一切眾生身生。入大智觀察三昧身生。佛子。菩薩生時。震動一切佛剎解脫一切眾生。除滅一切惡道。暎蔽一切諸魔。無量菩薩皆來集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生。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疏 第五十種生下三門。明初生相。今初正辨。即右脇生時。初一即出時無亂。後一動剎益生。中八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現微笑心自誓。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念言。一切世間沒在欲泥。除我一人無能勉濟。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復念言。一切世間煩惱所盲。唯我今者具足智慧。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當得如來充滿三世無上法身。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以無障礙眼。徧觀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眾生皆自謂為有大智力。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觀諸眾生。久種善根今皆退沒。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世間種子。所種雖少。獲果其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一切眾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過去世中同行菩薩。染著餘事。不得佛法廣大功德。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過去世中共同集會諸天人等。至今猶在凡夫之地。不能捨離。亦不疲猒。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為一切如來光明所觸。倍加欣慰。熙怡微笑心自誓。是為十。佛子。菩薩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疏 二現微笑。在行七步時。故瑞應經云。菩薩示生。即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即自誓也。初三自慶。次六慶能徧益羣品。謂四無智自驕。我能摧故。五昔善今退。我能續故。六能為眾生良福田故。七見生聞教。益不虛故。八傷諸同行。不成佛故。九愍諸同會。滯凡地故。後一得佛加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行七步。何等為十。所謂現菩薩力故。示行七步。現施七財故。示行七步。滿地神願故。示行七步。現超三界相故。示行七步。現菩薩最勝行。超過象王。牛王。師子王行故。示行七步。現金剛地相故。示行七步。現欲與眾生勇猛力故。示行七步。現修行七覺寶故。示行七步。現所得法不由他教故。示行七步。現於世間最勝無比故。示行七步。是為十。佛子。菩薩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疏 三行七步。謂初生在地。十方各行七步。顯自在希奇故。七數過三。名過三界。隨所履地。皆現金剛。餘竝可知。


鈔 十方各行七步者。即涅槃第四如來性品云。善男子。此閻浮提毘尼園示現從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東行七步。唱如是言。我於人天阿修羅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見已驚喜。生希有心。而諸人等。謂是嬰兒。而我此身。無量劫來。久離染法。如是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隨順世間眾生法故。示為嬰兒。南行七步。示現欲為無量眾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現生盡。永斷老死。是最後身。北行七步。示已現度諸有生死。東行七步。示為眾生而作導首。四維七步。示為眾生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性。成於如來應正徧知。上行七步。示現不為不淨之物之所染汙。猶如虛空。下行七步。示現法雨。滅地獄火。令彼眾生受安隱樂。毀禁戒者。示作霜雹。顯自在下。總顯大意。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現處童子地。何等為十。所謂為現通達一切世間文字筭計圖書印璽種種業故。處童子地。為現通達一切世間象馬車乘弧矢劔戟種種業故。處童子地。為現通達一切世間文筆談論博弈嬉戲種種事故。處童子地。為現遠離身語意業諸過失故。處童子地。為現入定住涅槃門周徧十方無量世界故。處童子地。為現其力超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人非人等故。處童子地。為現菩薩色相威光超過一切釋梵護世故。處童子地。為令耽著欲樂眾生歡喜樂法故。處童子地。為尊重正法勤供養佛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故。處童子地。為現得佛加被蒙法光明故。處童子地。是為十。


疏 第六童子地下二門。明在家同俗行。竝處王宮相。童子已在王宮。但此門明幼懷德藝。顯是超絕。後門貴極無染。以彰德高。今初八云。令樂法者。幼而梵行。德業殊倫。後見道成。必樂其法。餘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現童子地已。以十事故。現處王宮。何等為十。所謂為令宿世同行眾生善根成熟故。現處王宮。為顯示菩薩善根力故。現處王宮。為諸人天耽著樂具示現菩薩大威德樂具故。現處王宮。順五濁世眾生心故。現處王宮。為現菩薩大威德力能於深宮入三昧故。現處王宮。為令宿世同願眾生滿其意故。現處王宮。欲令父母親戚眷屬滿所願故。現處王宮。欲以妓樂出妙法音供養一切諸如來故。現處王宮。欲於宮內住微妙三昧。始從成佛。乃至涅槃皆示現故。現處王宮。為隨順守護諸佛法故。現處王宮。是為十。最後身菩薩如是示現處王宮已。然後出家。


疏 二正明處宮。十中一化同行。同行處宮故。如瞿波。四濁世欣貴故。餘八可知。


鈔 如瞿波者。七十五中。廣說因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現出家。何等為十。所謂為猒居家故。示現出家。為著家眾生令捨離故。示現出家。為隨順信樂聖人道故。示現出家。為宣揚讚歎出家功德故。示現出家。為顯永離二邊見故。示現出家。為令眾生離欲樂我樂故。示現出家。為先現出三界相故。示現出家。為現自在不屬他故。示現出家。為顯當得如來十力無畏法故。示現出家。最後菩薩法應爾故。示現出家。是為十。菩薩以此調伏眾生。


疏 第七出家下二門。明捨家期道行。初明出家。後顯修行。今初。雖能深宮入道。而出家者。示斯十意。初二令厭捨苦果。次二欣揚勝道。次二令離利鈍集。著常見者。貴常為貴。故不出家。著斷見者。身滅無餘。何須出家。既非常斷。明可修進。云離二邊。又非苦樂等。次二顯界家繫滅。後二顯得果同因。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十種事故示行苦行。何等為十。所謂為成就劣解眾生故。示行苦行。為拔邪見眾生故。示行苦行。為不信業報眾生令見業報故。示行苦行。為隨順雜染世界法應爾故。示行苦行。示能忍劬勞勤修道故。示行苦行。為令眾生樂求法故。示行苦行。為著欲樂我樂眾生故。示行苦行。為顯菩薩起行殊勝。乃至最後生。猶不捨勤精進故。示行苦行。為令眾生樂寂靜法增長善根故。示行苦行。為諸天世人諸根未熟待時成熟故。示行苦行。是為十。菩薩以此方便。調伏一切眾生。


疏 二示苦行者。行有苦樂。而偏苦行。有斯十意。一為小乘。要謂勤苦。方得道故。二示同異道。摧邪見故。謂六年自餓無道。後受乳糜方得。顯餓非眞。三一言罵佛。六載受饑故。緣如大乘方便經第二。四五濁眾生皆有重罪。憂惱覆心。不能得道。令彼念言。謗佛尚得解脫。况我等耶。即悔除故。亦如彼說。五策懈怠眾生故。六令知為法忘饑故。七示著樂非道故。八始未精勤故。九準晉經云。欲令未來眾生發精進故。今精進之言。合在前句。闕斯一句。十苦行待機者。顯悲深故。


鈔 三一言罵佛者。經有三卷。亦編入寶積部中。當第一百六十八。此當一百七經。先總云。善男子。汝今善聽。以何因緣。菩薩苦行六年。善男子。非是菩薩宿業餘報。受此苦也。欲令眾生。於一切惡業報中。生厭患心。歸向菩提。釋曰。下經文廣。今當畧引。復次善男子。昔迦葉佛時。有婆羅門子。名為樹提。有親友五人。久近惡友。失菩提心。奉事外道。不能信解佛語佛法。彼師自言。我是世尊。樹提欲引五人轉其邪心。至瓦師所。作如是言。我今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得菩提道。菩提之道。甚深難得。復經少時。與彼五人。在一屏處。瓦師往彼。讚佛功德。令往見佛。樹提思惟。五人根生。我若讚佛。彼必生疑。自護本願故。般若波羅密報行方便故。作如是言。我不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云般若波羅密報者。菩薩行般若波羅密。無有菩提想。無有佛想。不見佛菩提。不於內外中間見菩提。知菩提空故。行於方便。作如是語。後於一時。與五人在水邊。瓦師承佛神力。即至其所。讚佛難遇。故不肯去。瓦師遂捉其髮。牽至佛所。五人隨往。彼之國法。執人髮者。罪應至死。時人見之。皆言佛有何德。乃令瓦師。忘死引之。既至佛所。五人禮敬發心。呵責樹提。又聞佛德辨才。發菩提心。為說菩薩藏不退轉陀羅尼金剛句無生法忍。五人得無生忍。釋曰。知菩薩為化五人。般若觀空而發於言。即大乘方便。豈有報耶。


佛子。菩薩摩訶薩。往詣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為十。所謂詣道場時。照耀一切世界。詣道場時。震動一切世界。詣道場時。於一切世界普現其身。詣道場時。覺悟一切菩薩。及一切宿世同行眾生。詣道場時。示現道場一切莊嚴。詣道場時。隨諸眾生心之所欲而為現身。種種威儀。及菩提樹一切莊嚴。詣道場時。現見十方一切如來。詣道場時。舉足下足常入三昧。念念成佛無有超隔。詣道場時。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一切諸王各不相知。而興種種上妙供養。詣道場時。以無礙智普觀一切諸佛如來。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而成正覺。是為十。菩薩以此教化眾生。


疏 第八詣道場下五門。道成證入行。即分為五。一明進趣所安。即從苦行。所向於道樹。顯捨邪趣正故。因圓趣果故。行行後邊故。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為十。所謂坐道場時。種種震動一切世界。坐道場時。平等照耀一切世界。坐道場時。除滅一切諸惡趣苦。坐道場時。令一切世界金剛所成。坐道場時。普觀一切諸佛如來師子之座。坐道場時。心如虗空無所分別。坐道場時。隨其所應現身威儀。坐道場時。隨順安住金剛三昧。坐道場時。受一切如來神力所持清淨妙處。坐道場時。自善根力。悉能加被一切眾生。是為十。


疏 二正坐道場。明自力安處。初四嚴處。次三三業現相。觀師子座者。知將說故。晉經云。觀一切佛師子之吼。後三成德。一滿自能證。明智顯惑亡。二受佛所處。將契同法界。三大悲同體。故能徧加。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有十種奇特未曾有事。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方世界一切如來皆現其前。咸舉右手而稱讚言。善哉善哉。無上導師。是為第一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如來皆悉護念與其威力。是為第二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宿世同行諸菩薩眾悉來圍繞。以種種莊嚴具恭敬供養。是為第三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世界草木叢林諸無情物。皆曲身低影歸向道場。是為第四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觀察法界。此三昧力能令菩薩一切諸行悉得圓滿。是為第五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陀羅尼名最上離垢妙光海藏。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雲法雨。是為第六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以威德力興上妙供具。徧一切世界供養諸佛。是為第七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住最勝智。悉現了知一切眾生諸根意行。是為第八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善覺。此三昧力。能令其身。充滿三世盡虗空界一切世界。是為第九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離垢光明無礙大智。令其身業普入三世。是為第十未曾有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種奇特未曾有事。


疏 三有十奇特者。明外感希奇。大果先兆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觀十種義故。示現降魔。何等為十。所謂為濁世眾生樂於鬬戰。欲顯菩薩威德力故。示現降魔。為諸天世人有懷疑者。斷彼疑故。示現降魔。為教化調伏諸魔軍故。示現降魔。為欲令諸天世人樂軍陣者。咸來聚觀。心調伏故。示現降魔。為顯示菩薩所有威力世無能敵故。示現降魔。為欲發起一切眾生勇猛力故。示現降魔。為哀愍末世諸眾生故。示現降魔。為欲顯示乃至道場。猶有魔軍而來觸惱。此後乃得超魔境界故。示現降魔。為顯煩惱業用羸劣。大慈善根勢力強盛故。示現降魔。為欲隨順濁惡世界所行法故。示現降魔。是為十。


疏 四降魔者。正覺將顯。先摧邪故。皆言示者。久已降故。魔王多是大菩薩故。無有惡魔能惱佛故。亦如野干。豈能於師子前以振威勢。大乘方便經下卷云。若非佛力召來。彼等惡魔。豈得近佛。魔為欲界尊勝。勝降餘伏故。十中一示以德諍。二破魔佛誰愈。三波旬兵眾滿三十六由旬圍菩提樹。欲作留難。菩薩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一切散壞。八萬四千八部大眾。皆發大菩提心。故云教化調伏。廣如方便經。及本行集說。六未免魔者。勿懈怠故。七一被降伏。乃至末世。翻護法故。餘五可知。


鈔 一示德諍者。小人力諍故。二魔佛誰愈者。愈猶勝也。經文自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如來力。何等為十。所謂超過一切眾魔煩惱業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行。遊戲一切菩薩三昧門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廣大禪定故。成如來力。圓滿一切白淨助道法故。成如來力。得一切法智慧光明善思惟分別故。成如來力。其身周徧一切世界故。成如來力。所出言音悉與一切眾生心等故。成如來力。能以神力加持一切故。成如來力。與三世諸佛身語意業等無有異。於一念中了三世法故。成如來力。得善覺智三昧。具如來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力故。成如來力。是為十。若諸菩薩具此十力。則名如來應正等覺。


疏 五有十種成如來力。即正覺現前。前之二門。當無間道。此當解脫道。更前二門。即方便道。今此十中。初一障無不寂。次二因無不圓。次二果無不滿。次三德無不暜。後二佛無不同。故結名如來也。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大法輪。有十種事。何等為十。一者具足清淨四無畏智。二者出生四辯隨順音聲。三者善能開闡四真諦相。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脫。五者能令眾生心皆淨信。六者所有言說皆不唐捐。能拔眾生諸苦毒箭。七者大悲願力之所加持。八者隨出音聲普徧十方一切世界。九者於阿僧祇劫說法不斷。十者隨所說法。皆能生起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法。佛子。諸佛如來轉於法輪。有如是等無量種事。


疏 第九轉大法輪下二門。明轉法輪。道成機熟。開甘露門故。於中初門所轉法輪體用。後門明轉法輪因緣。前中流演圓通。目之為輪。自我之彼。名之為轉。小乘以眼智明覺四行繫於四諦。今顯無盡十行。應繫十諦。以成百行。餘如法輪章說。十中初二能轉僃圓。次二所轉深玅。次二生信拔苦。次二因深量廣。後二時遠益高。


鈔 小乘等者。已見出現法輪章中。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時。以十事故。於眾生心中種白淨法。無空過者。何等為十。所謂過去願力故。大悲所持故。不捨眾生故。智慧自在隨其所樂為說法故。必應其時未曾失故。隨其所冝無妄說故。知三世智善了知故。其身最勝無與等故。言辭自在無能測故。智慧自在。隨所發言悉開悟故。是為十。


疏 二種白淨法十事。即法輪因。白淨法者。即所轉輪體。謂佛無漏清淨法界。轉入眾生心中。成聞熏種子。故名為種。說應時機。言不虛發。還生無漏聖智。故無空過。故攝論中。多聞熏習。從最清淨法界等流。生無漏現行。是此義也。亦即前章無礙解脫。所以能種此種者。有十事故。初一宿因。餘皆現因。於中前六德具。後三用勝。前中二三悲具。一內持。二外攝。次四智具。即四悉檀。一為人。所樂不同故。二第一義。應時令悟故。三對治。隨病所宜故。四世界。了世而順故。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作佛事已。觀十種義故。示般涅槃。何等為十。所謂示一切行實無常故。示一切有為非安隱故。示大涅槃是安隱處無怖畏故。以諸人天樂著色身。為現色身是無常法。令其願住淨法身故。示無常力不可轉故。示一切有為不隨心住。不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堅牢不可壞故。示一切法無生無起。而有聚集散壞相故。佛子。諸佛世尊作佛事已。所願滿已。轉法輪已。應化度者皆化度已。有諸菩薩應受尊號成記莂已。法應如是。入於不變大般涅槃。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觀十義故。示般涅槃。


疏 第十涅槃。謂應盡還源。有斯十意。初二明生死過患。一無常故。二無樂故。云非安隱。


鈔 初二下。二別釋。此中即用涅槃第二經。因三修比丘。歎無常等以為上想。佛廣訶之。後為正說云。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無我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顚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顚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顚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顚倒法。如是等四顚倒法。是人不知止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於無常中生於常想。於無我中生於我想。於不淨中生於淨想。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法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顚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顚倒。以顚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顚倒。故知有字有義。若欲遠離四顚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釋曰。上具引經者。以此十句。多分用故。


疏 三明涅槃是樂。翻上無樂。以涅槃寂滅為眞樂故。四翻色身無常。法身為常故。故晉經云。令求常住淨法身故。今闕常字。以法身是三德之一。性出自古。體無變異。偏語其常。今已出纏。故名為淨。次三句明生死無我。不自在故。一。一期無常不自在故。云不可轉。二。別明念念無常不自在。此通變易生死。三。即分叚。不能堅住。亦非自在。八。涅槃是堅。即自在我。亦兼常義。九。翻有為以明淨德。不淨者。即有為法故。言聚散淨者。諸佛菩薩正法。名無生起。然是性淨涅槃。隨緣生死。即相之性。方為正法。然涅槃第二。翻破凡小。四德通諸佛法。故以如來為我。此正顯涅槃。故亦就涅槃明我。餘竝相順。然常等四德。雖徧通佛法。從其別義。各顯不同。上以四榮翻枯。具遣八倒。


鈔 涅槃二十七云。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無常者。所謂生死。常者。謂大涅槃。無我者。所謂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苦者。所謂生死。樂者。謂大涅槃等。則是涅槃即具四德。則如正法。亦具四德。從其義下者。即涅槃第二意也。遠公亦云。常樂我淨。理實徧通一切佛法。然今隱顯。我偏就人。餘三就法。我是佛者。自在名我。自在之用。在於佛人。故說為我。又復我者。人之別稱。故就佛人而說其我。常法身者。法身佛體。顯本法成。性出自古體無變易。順常義顯。故為常樂。云涅槃者。涅槃是滅。滅離眾苦。寂樂義顯。故說為樂。淨是法者。謂三寶中。法寶之體。能治超勝。故說為淨。釋曰。上來疏中。多已用之。就義穩便。小有改易。上以四榮下。結成破倒。廣如四地。畧如上引涅槃偈中之文。


疏 十明法爾。諸佛常規。 上來說分竟。


*大文第七結勸學分。


佛子。此法門名菩薩廣大清淨行。無量諸佛所共宣說。能令智者。了無量義。皆生歡喜。令一切菩薩大願大行皆得相續。佛子。若有眾生得聞此法。聞已信解。解已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如說修行故。佛子。若諸菩薩不如說行。當知是人。於佛菩提。則為永離。是故菩薩。應如說行。


疏 於中二。一結義勸修。二佛子此一切菩薩下。結名勸學。前中亦二。初舉名結義。後佛子若有下。勸信修行。


佛子。此一切菩薩功德行處。決定義華。普入一切法。普生一切智。超諸世間。離二乗道。不與一切諸眾生共。悉能照了一切法門。增長眾生出世善根。離世間法門品。應尊重。應聽受。應誦持。應思惟。應願樂。應修行。若能如是。當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 二結名勸學中。先顯十名。初一約能詮。依此生行。故名為處。前約所詮行體。但云清淨行。餘九約所詮功能立稱。二決彼行義。定能感果故。三證所證故。四能證分明故。五有智超勝故。六悲興萬行故。七一一圓融故。八軌則具足故。九即理涉事故。十即事而眞故。後應尊重下勸學。可知。


*大文第八現瑞分。


說此品時。佛神力故。及此法門法如是故。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大震動。大光普照。


疏 可知。


*大文第九證成分。


爾時十方諸佛。皆現普賢菩薩前。讚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菩薩摩訶薩功德行處決定義華。普入一切佛法出世間法門品。佛子。汝已善學此法。善說此法。汝以威力護持此法。我等諸佛悉皆隨喜。如我等諸佛隨喜於汝。一切諸佛悉亦如是。佛子。我等諸佛。悉共同心護持此經。令現在未來諸菩薩眾未曾聞者。皆當得聞。


疏 於中二。先讚法證。後佛子汝已下。歎人證。


*大文第十偈頌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一切大眾洎於法界而說頌言。


疏 總有二百一十五頌半。分三。初有八偈七言。歎德深廣。明說分齊。二其心下。有一百三十一頌半總示行德。畧顯深廣。上二竝是伽陀。三從依於佛智下。七十六偈。頌前長行。方是祇夜。今初分四。


於無量劫修苦行 從無量佛正法生 令無量眾住菩提 彼無等行聽我說 供無量佛而捨著 廣度羣生不作想 求佛功德心無依 彼勝妙行我今說 離三界魔煩惱業 具聖功德最勝行 滅諸癡惑心寂然 我今說彼所行道 永離世間諸誑幻 種種變化示眾生 心生住滅現眾事 說彼所能令眾喜


疏 初四許說廣深。


見諸眾生生老死 煩惱憂橫所纏迫 欲令解脫教發心 彼功德行應聽受 施戒忍進禪智慧 方便慈悲喜捨等 百千萬劫常修行 彼人功德仁應聽


疏 次二舉德誡聽。


千萬億劫求菩提 所有身命皆無恡 願益羣生不為己 彼慈愍行我今說


疏 次一重總許說。


無量億劫演其德 如海一滴未為少 功德無比不可喻 以佛威神今略說


疏 後一示說分齊。


其心不高下 求道無猒倦 普使諸眾生 住善增淨法 智慧普饒益 如樹如河泉 亦如於大地 一切所依處


疏 第二總示行德中分三。初二頌。畧標法喻。二五十五頌半。託事表法以明深廣。三從菩薩等於佛下。七十四頌。即法明行。以彰廣大。初標可知。


菩薩如蓮華 慈根安隱莖 智慧為眾蘂 戒品為香潔 佛放法光明 令彼得開敷 不著有為水 見者皆欣樂 菩薩妙法樹 生於直心地 信種慈悲根 智慧以為身 方便為枝幹 五度為繁密 定葉神通華 一切智為果 最上力為蔦 垂陰覆三界


疏 二託事表法中。總五十喻。難以區分。今類例相從。且分為十。初四偈半。二喻。明悅物覆蔭行。


菩薩師子王 白淨法為身 四諦為其足 正念以為頸 慈眼智慧首 頂繫解脫繒 勝義空谷中 吼法怖眾魔 菩薩為商主 普見諸羣生 在生死曠野 煩惱險惡處 魔賊之所攝 癡盲失正道 示其正直路 令入無畏城 菩薩見眾生 三毒煩惱病 種種諸苦惱 長夜所煎迫 為發大悲心 廣說對治門 八萬四千種 滅除眾苦患 菩薩為法王 正道化眾生 令遠惡修善 專求佛功德 一切諸佛所 灌頂受尊記 廣施眾聖財 菩提分珍寶 菩薩轉法輪 如佛之所轉 戒轂三昧輞 智莊慧為劔 既破煩惱賊 亦殄眾魔怨 一切諸外道 見之無不散


疏 二師子下十偈。摧邪導迷行。師子吼義。法界初說。


菩薩智慧海 深廣無涯際 正法味盈洽 覺分寶充滿 大心無邊岸 一切智為潮 眾生莫能測 說之不可盡 菩薩須彌山 超出於世間 神通三昧峯 大心安不動 若有親近者 同其智慧色 迥絕眾境界 一切無不覩 菩薩如金剛 志求一切智 信心及苦行 堅固不可動 其心無所畏 饒益諸羣生 眾魔與煩惱 一切悉摧滅 菩薩大慈悲 譬如重密雲 三明發電光 神足震雷音 普以四辯才 雨八功德水 潤洽於一切 令除煩惱熱 菩薩正法城 般若以為牆 慙愧為深壍 智慧為却敵 廣開解脫門 正念恒防守 四諦坦王道 六通集兵仗 復建大法幢 周迴徧其下 三有諸魔眾 一切無能入


疏 三有十一偈。明高深堅密行。


菩薩迦樓羅 如意為堅足 方便勇猛翅 慈悲明淨眼 住一切智樹 觀三有大海 搏撮天人龍 安置涅槃岸 菩薩正法日 出現於世間 戒品圓滿輪 神足速疾行 照以智慧光 長諸根力藥 滅除煩惱闇 消竭愛欲海 菩薩智光月 法界以為輪 遊於畢竟空 世間無不見 三界識心內 隨時有增減 二乘星宿中 一切無儔匹


疏 四迦樓羅下六偈。觀機照益行。


鈔 四迦樓羅下。其中第五偈云。菩薩智光月等者。論經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餘可知也。


菩薩大法王 功德莊嚴身 相好皆具足 人天悉瞻仰 方便清淨目 智慧金剛杵 於法得自在 以道化羣生 菩薩大梵王 自在超三有 業惑悉皆斷 慈捨靡不具 處處示現身 開悟以法音 於彼三界中 拔諸邪見根 菩薩自在天 超過生死地 境界常清淨 智慧無退轉 絕彼下乗道 受諸灌頂法 功德智慧具 名稱靡不聞


疏 五有六偈。自在統御行。


菩薩智慧心 清淨如虗空 無性無依處 一切不可得 有大自在力 能成世間事 自具清淨行 令眾生亦然


疏 六智慧心下二偈。包含無染行。


菩薩方便地 饒益諸眾生 菩薩慈悲水 浣滌諸煩惱 菩薩智慧火 燒諸惑習薪 菩薩無住風 遊行三有空


疏 七二偈。周徧成益行。


菩薩如珍寶 能濟貧窮厄 菩薩如金剛 能摧顚倒見 菩薩如瓔珞 莊嚴三有身 菩薩如摩尼 增長一切行 菩薩德如華 常發菩提分 菩薩願如鬘 恒繫眾生首 菩薩淨戒香 堅持無缺犯 菩薩智塗香 普熏於三界 菩薩力如帳 能遮煩惱塵 菩薩智如幢 能摧我慢敵 妙行為繒綵 莊嚴於智慧 慙愧作衣服 普覆諸羣生


疏 八如珍寶下六偈。檢束修身行。


菩薩無礙乘 巾之出三界 菩薩大力象 其心善調伏 菩薩神足馬 騰步超諸有 菩薩說法龍 普雨眾生心


疏 九二偈。調御運載行。


菩薩優曇華 世間難值遇 菩薩大勇將 眾魔悉降伏 菩薩轉法輪 如佛之所轉 菩薩燈破闇 眾生見正道 菩薩功德河 恒順正道流 菩薩精進橋 廣度諸羣品 大智與弘誓 共作堅牢船 引接諸眾生 安置菩提岸 菩薩遊戲園 眞實樂眾生 菩薩解脫華 莊嚴智宮殿 菩薩如妙藥 滅除煩惱病 菩薩如雪山 出生智慧藥


疏 十優曇蕐下六偈。外用游處行。


菩薩等於佛 覺悟諸羣生 佛心豈有他 正覺覺世間 如佛之所來 菩薩如是來 亦如一切智 以智入普門 菩薩善開導 一切諸羣生 菩薩自然覺 一切智境界


疏 第三即法明行中二。初十偈總明深廣。許說誡聽。後一身能示現下六十四頌。別明深廣。以酬前許。前中三。初三上同佛覺。


菩薩無量力 世間莫能壞 菩薩無畏智 知眾生及法 一切諸世間 色相各差別 音聲及名字 悉能分別知 雖離於名色 而現種種相 一切諸眾生 莫能測其道


疏 次三下超羣品。


如是等功德 菩薩悉成就 了性皆無性 有無無所著 如是一切智 無盡無所依 我今當演說 令眾生歡喜 雖知諸法相 如幻悉空寂 而以悲願心 及佛威神力 現神通變化 種種無量事 如是諸功德 汝等應聽受


疏 後四許說誡聽。


一身能示現 無量差別身 無心無境界 普應一切眾 一音中具演 一切諸言音 眾生語言法 隨類皆能作 永離煩惱身 而現自在身 知法不可說 而作種種說 其心常寂滅 清淨如虗空 而普莊嚴剎 示現一切眾 於身無所著 而能示現身 一切世間中 隨應而受生 雖生一切處 亦不住受生 知身如虗空 種種隨心現


疏 第二別明深廣中。束為十行。初六偈。三業深廣行。


菩薩身無邊 普現一切處 常恭敬供養 最勝兩足尊 香華眾妓樂 幢幡及寶蓋 恒以深淨心 供養於諸佛 不離一佛會 普在諸佛所 於彼大眾中 問難聽受法 聞法入三昧 一一無量門 起定亦復然 示現無窮盡 智慧巧方便 了世皆如幻 而能現世間 無邊諸幻法


疏 二菩薩身下五頌。二嚴無礙行。


示現種種色 亦現心及語 入諸想網中 而恒無所著 或現初發心 利益於世間 或現久修行 廣大無邊際 施戒忍精進 禪定及智慧 四梵四攝等 一切最勝法


疏 三有三頌。逆順成滿行。


或現行成滿 得忍無分別 或現一生繫 諸佛與灌頂 或現聲聞相 或復現緣覺 處處般涅槃 不捨菩提行 或現為帝釋 或現為梵王 或天女圍繞 或時獨宴默 或現為比丘 寂靜調其心 或現自在王 綂理世間法 或現巧術女 或現修苦行 或現受五欲 或現入諸禪 或現初始生 或少或老死 若有思議者 心疑發狂亂 或現在天宮 或現始降神 或入或住胎 成佛轉法輪 或生或涅槃 或現入學堂 或在婇女中 或離俗修禪 或坐菩提樹 自然成正覺 或現轉法輪 或現始求道 或現為佛身 宴坐無量剎 或修不退道 積集菩提具


疏 四或修行成滿下十頌。暜門示現行。


深入無數劫 皆悉到彼岸 無量劫一念 一念無量劫 一切劫非劫 為世示現劫 無來無積集 成就諸劫事 於一微塵中 普見一切佛 十方一切處 無處而不有 國土眾生法 次第悉皆見 經無量劫數 究竟不可盡


疏 五四頌。時處圓融行。


菩薩知眾生 廣大無有邊 彼一眾生身 無量因緣起 如知一無量 一切悉亦然 隨其所通達 教諸未學者 悉知眾生根 上中下不同 亦知根轉移 應化不應化 一根一切根 展轉因緣力 微細各差別 次第無錯亂 又知其欲解 一切煩惱習 亦知去來今 所有諸心行 了達一切行 無來亦無去 既知其行已 為說無上法


疏 六菩薩知下六頌。知根說法行。


雜染清淨行 種種悉了知 一念得菩提 成就一切智 住佛不思議 究竟智慧心 一念悉能知 一切眾生行 菩薩神通智 功力已自在 能於一念中 往詣無邊剎 如是速疾徃 盡於無數劫 無處而不周 莫動毫端分


疏 七四頌。寂用迅疾行。


譬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色 於彼幻中求 無色無非色 菩薩亦如是 以方便智幻 種種皆示現 充滿於世間 譬如淨日月 皎鏡在虗空 影現於眾水 不為水所雜 菩薩淨法輪 當知亦如是 現世間心水 不為世所雜 如人睡夢中 造作種種事 雖經億千歲 一夜未終盡 菩薩住法性 示現一切事 無量劫可極 一念智無盡 譬如山谷中 及以宮殿間 種種皆響應 而實無分別 菩薩住法性 能以自在智 廣出隨類音 亦復無分別 如有見陽燄 想之以為水 馳逐不得飲 展轉更增渴 眾生煩惱心 應知亦如是 菩薩起慈愍 救之令出離


疏 八譬如工幻下十偈。悲不失智行。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熱時燄 諸行如芭蕉 心識猶如幻 示現種種事 如是知諸蘊 智者無所著 諸處悉空寂 如機關動轉 諸界性永離 妄現於世間 菩薩住眞實 寂滅第一義 種種廣宣暢 而心無所依 無來亦無去 亦復無有住 煩惱業苦因 三種恒流轉 緣起非有無 非實亦非虗 如是入中道 說之無所著 能於一念中 普現三世心 欲色無色界 一切種種事 隨順三律儀 演說三解脫 建立三乘道 成就一切智 了達處非處 諸業及諸根 界解與禪定 一切至處道 宿命念天眼 滅除一切惑 知佛十種力 而未能成就 了達諸法空 而常求妙法 不與煩惱合 而亦不盡漏 廣知出離道 而以度眾生 於此得無畏 不捨修諸行 無謬無違道 亦不失正念 精進欲三昧 觀慧無損減 三聚皆清淨 三世悉明達 大慈愍眾生 一切無障礙


疏 九有十四偈。智不失悲行。謂末後二句不失悲。前皆智德圓滿。


由入此法門 得成如是行 我說其少分 功德莊嚴義 窮於無數劫 說彼行無盡 我今說少分 如大地一塵


疏 十有二偈。結德無盡行。


依於佛智住 起於奇特想 修行最勝行 具足大慈悲 精勤自安隱 教化諸含識 安住淨戒中 具諸授記行 能入佛功德 眾生行及剎 劫世悉亦知 無有疲猒想 差別智總持 通達真實義 思惟說無比 寂靜等正覺


疏 第三頌長行中二。初有三十九偈。頌前說分。後雖令下三十七偈。頌結勸修學分。今初頌前六位。即為六叚。初四偈。頌十信位中行。


發於普賢心 及修其行願 慈悲因緣力 趣道意清淨 修行波羅蜜 究竟隨覺智 證知力自在 成無上菩提 成就平等智 演說最勝法 能持具妙辯 逮得法王處 遠離於諸著 演說心平等 出生於智慧 變化得菩提


疏 二有四偈。頌十住行。


住持一切劫 智者大欣慰 深入及依止 無畏無疑惑 了達不思議 巧密善分別 善入諸三昧 普見智境界 究竟諸解脫 遊戲諸通明 纏縛悉永離 園林恣遊處 白法為宮殿 諸行可欣樂 現無量莊嚴 於世心無動 深心善觀察 妙辯能開演 清淨菩提印 智光照一切 所住無等比 其心不下劣 立志如大山 種德若深海


疏 三有六偈頌十行。


如寶安住法 被甲誓願心 發起於大事 究竟無能壞 得授菩提記 安住廣大心 祕藏無窮盡 覺悟一切法 世智皆自在 妙用無障礙 眾生一切剎 及以種種法 身願與境界 智慧神通等 示現於世間 無量百千億 遊戲及境界 自在無能制 力無畏不共 一切業莊嚴


疏 四有五偈。頌廻向行。


諸身及身業 語及淨修語 以得守護故 成辦十種事 菩薩心初發 及以心周徧 諸根無散動 獲得最勝根 深心增勝心 遠離於諂誑 種種決定解 普入於世間 捨彼煩惱習 取玆最勝道 巧修使圓滿 逮成一切智 離退入正位 決定證寂滅 出生佛法道 成就功德號 道及無量道 乃至莊嚴道 次第善安住 悉皆無所著 手足及腹藏 金剛以為心 被以慈哀甲 具足眾器仗 智首明達眼 菩提行為耳 清淨戒為鼻 滅闇無障礙 辯才以為舌 無處不至身 最勝智為心 行住修諸業 道場師子座 梵臥空為住


疏 五九頌半。頌十地行。


所行及觀察 普照如來境 徧觀眾生行 奮迅及哮吼 離貪行淨施 捨慢持淨戒 不瞋常忍辱 不懈恒精進 禪定得自在 智慧無所行 慈濟悲無倦 喜法捨煩惱 於諸境界中 知義亦知法 福德悉成滿 智慧如利劔 普照樂多聞 明了趣向法 知魔及魔道 誓願咸捨離 見佛與佛業 發心皆攝取 離慢修智慧 不為魔力持 為佛所攝持 亦為法所持 現住兜率天 又現彼命終 示現住母胎 亦現微細趣 現生及微笑 亦現行七步 示修眾技術 亦示處深宮 出家修苦行 往詣於道場 端坐放光明 覺悟諸羣生 降魔成正覺 轉無上法輪 所現悉已終 入於大涅槃 疏 六有十頌半。頌因圓果滿行。其初所行二字。義屬前叚。


彼諸菩薩行 無量劫修習 廣大無有邊 我今說少分


疏 第二頌結勸修學中。然小異前勢。分之為四。初一偈結前所說為少。二有三十偈。別顯德用廣深。三有四偈。總結深廣。四有二偈。結勸修行。二中分二前二十一頌半。結約法顯行。後八頌半。結託事顯法。今初分五。


雖令無量眾 安住佛功德 眾生及法中 畢竟無所取 具足如是行 遊戲諸神通 毛端置眾剎 經於億千劫 掌持無量剎 徧往身無倦 還來置本處 眾生不知覺 菩薩以一切 種種莊嚴剎 置於一毛孔 眞實悉令見 復以一毛孔 普納一切海 大海無增減 眾生不嬈害


疏 初五於剎自在行。


無量鐵圍山 手執碎為塵 一塵下一剎 盡此諸塵數 以此諸塵剎 復更末為塵 如是塵可知 菩薩智難量 於一毛孔中 放無量光明 日月星宿光 摩尼珠火光 及以諸天光 一切皆暎蔽 滅諸惡道苦 為說無上法 一切諸世間 種種差別音 菩薩以一音 一切皆能演 決定分別說 一切諸佛法 普使諸羣生 聞之大歡喜


疏 二有六頌。三業自在行。


過去一切劫 安置未來今 未來現在劫 迴置過去世 示現無量剎 燒然及成住 一切諸世間 悉在一毛孔 去來及現在 一切十方佛 靡不於身中 分明而顯現


疏 三過去下三頌。明三世間自在行。


深知變化法 善應眾生心 示現種種身 而皆無所著 或現於六趣 一切眾生身 釋梵護世身 諸天人眾身 聲聞緣覺身 諸佛如來身 或現菩薩身 修行一切智 善入輭中上 眾生諸想網 示現成菩提 及以諸佛剎 了知諸想網 於想得自在 示修菩薩行 一切方便事


疏 四有五頌。明身智自在行。


示現如是等 廣大諸神變 如是諸境界 舉世莫能知 雖現無所現 究竟轉增上 隨順眾生心 令得眞實道 身語及與心 平等如虗空


疏 五有二偈半。總結難測。


淨戒為塗香 眾行為衣服 法繒嚴淨髻 一切智摩尼 功德靡不周 灌頂升王位 波羅蜜為輪 諸通以為象 神足以為馬 智慧為明珠 妙行為婇女 四攝主藏神 方便為主兵 菩薩轉輪王 三昧為城郭 空寂為宮殿 慈甲智慧劔 念弓明利箭 高張神力蓋 逈建智慧幢 忍力不動搖 直破魔王軍 總持為平地 眾行為河水 淨智為涌泉 妙慧作樹林 空為澄淨池 覺分菡萏華 神力自莊嚴 三昧常娛樂 思惟為婇女 甘露為美食 解脫味為漿 遊戲於三乘


疏 後結託事顯法中。或前來所無。或事同義異。竝可意得。


此諸菩薩行 微妙轉增上 無量劫修行 其心不猒足 供養一切佛 嚴淨一切剎 普令一切眾 安住一切智


疏 第三總結深廣中。前二結前已說。一切剎微塵 悉可知其數 一切虗空界 一沙可度量 一切眾生心念念可數知 佛子諸功德 說之不可盡


疏 後二。結未說難窮。


欲具此功德 及諸上妙法 欲使諸眾生 離苦常安樂 欲令身語意 悉與諸佛等 應發金剛心 學此功德行


疏 四結勸修行。可知。


論 其心不高下已下五言頌。直至卷末。有二百七行半頌。以諸譬喻。頌諸菩薩大悲饒益。及所修法門。如經自具。一一分明。但有發菩提心者。皆應頂敬誦持。以用莊嚴身口意業。以成法身大智大悲行願之門。成就佛果暜賢大用。此離世間品。是佛果之後暜賢恒行。暜印十方。無休息也。如善財見慈氏如來。慈氏如來却令見文殊師利。又聞暜賢名。善財起無量十大願雲。方見自身入暜賢身。此品同彼。 離世間品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7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2:04:15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此品分二。先明大意凡三叚。初來意。


疏 來意者。先辨分來。夫行因證立。證藉行深。前分託法行成。故此依人入證。亦為遠答解脫海故。會品來意。不異分來。無別會品故。


鈔 會品來下。此中亦合有三來意。然離世間。雖亦一會。一分。一品。而其所對分會品差。有三來意。此中前無分會別對。故但為一。


*二釋名。


疏 釋名有三。初分名者。謂依佛菩薩諸勝善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證法在己。謂之成德。二會名約處。名逝多林園重閣會。林名戰勝。以表依人。園名給孤。用表悲厚。重閣之義。以顯二智互嚴。悲智竝為能證。亦為重義。若兼取城名聞物。亦表依人約法。如品名釋。三品名者。入通能所。謂悟解證得之名。法界是所入之法謂理事等別。然法含持軌。界有多義。梁論十五云。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故轉名法界。一性義。以無二我為性。一切眾生不過此性故。二因義。一切聖人四念處等法。緣此生故。三藏義。一切虛妄法所隱覆故。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四真實義。過世間法。以世間法。或自然壞。或對治壞。離此二壞故。五甚深義。若與此相應。自性成淨善故。若外不相應。自性成殻故。上之五義。皆理法界。復有持義。族義。及分齊義。然持曲有三。一持自體相。二持諸法差別。三持自種類。不相雜亂。族者種族。即十八界。上二竝通事理。分齊者。緣起事法。不相雜故。於中性通依主持業。因唯依主。後六唯持業。心境合目。名入法界。始則相違。終則持業。入即法界故。


鈔 於中下釋名。然直語一法。則無六釋。故會六釋。唯釋界字。於前五中。除前二兼依主。後六義皆唯持業。心境合目下。即通品名。會六釋耳。


*三宗趣。


疏 宗趣者。分會品同。既入法界為目。即以為宗。於中三門分別。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初中二。先明所入。總唯一真無礙法界。語其性相。不出事理。隨義別顯。畧有五門。一有為法界。二無為法界。三俱是。四俱非。五無障礙。然五各二門。初有為二者。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為法界。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因義。而其界體。不約法身。二三世之法差別邊際。名為法界。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等。此即分齊之義。二無為法界二者。一性淨門。在凡位中。性恒淨故。真空一味。無差別故。二離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深。分十種故。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有二者。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為。此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中。名為法界。二無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雖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然其二位。恒不相雜。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第四廻向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此明事理無礙。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二門者。一形奪門。謂緣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無不緣之理。故非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大品三十九中。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性。無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二無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又非二諦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解深密第一云。一切法者。畧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等。五無障礙法界二門者。一暜攝門。謂於上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是故善財。或覩山海。或見堂宇。皆名入法界。二圓融門。謂以理融事故。令事無分齊。微塵非小。能容十剎。剎海非大。濳入一塵也。以事顯理故。令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或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即諸。諸非諸故即一。乃至重重無盡。是以善財蹔時執手。遂經多劫。纔入樓閣。暜見無邊。皆此類也。上來五門十義。總明所入法界。皆應以六相融之。二明能入。亦有五門。一淨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證得。五圓滿。此五於前所入法界。有其二門。一隨一能入。通五所入。隨一所入。徧五能入。二此五能入。如其次第各入一門。此上心境二義十門。六相圓融。總為一聚無障礙法界。


鈔 無始時末界。已見問明。及五種色并入無為者。五種色即雜集第一云。法界處所攝色者。畧有五種。謂極畧色。極逈色。受所引色。徧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極畧色者。謂極微色。極逈色者。謂離餘礙觸色。受所引色者。謂無表色。徧計所起色者。謂影像色。定自在所生色者。謂解脫靜慮所行境色。前釋逈色云。謂離餘礙觸方所可得。又釋空一顯色云。謂上所見青等顯色。就此二色。析至極少。名極逈色。餘之色義。已見上文。言八無為者。已見十藏。謂六中開真如為三性故。其無碍門。亦見問明。不合不散。即不一不異義也。二無寄門者。然形奪者。要二相假。無寄。則當法自離。故不同也。相及俗諦。皆有為。性及真諦。皆無為。又非二名言所能至者。言語道斷故。表義名言不能至。心行處滅故。顯境名言所不能至。解深密下。引證俱非。一暜攝門者。謂不壞前四門之相而為一致故。故引善財。隨事差別。皆入法界。二圓融門。纔舉一門。即融諸門。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事顯理。令理如事。故云。理非無分。謂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爾。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隨舉一法。即一法界。若舉多法。即多法界。然由一非一故下。復融上一異。一若定一。不能即諸。以一即理。故即非一。以非一故。能即諸也。以非一故。與諸不異。下句翻此。準事顯理。即互相即。則涉入重重。方成無障碍義。引善財證。暫時執手。明時圓融。纔入樓閣。明處圓融。上來五門下。總結圓融。總即法界。別有五種。同即十門皆同法界。異則有為與無為等相望有差。成則五義共成法界。壞則有為自住有為。餘四亦爾。如其次第各入一門者。一有為法界。本有種子差別之法。但在明信。二無為之理。性淨玅絕。皆須明解。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事理有異。必須雙行。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雙遣玄寂。唯證方契。五無障碍。非滿不窮。顯義多門。為此別配。取義圓僃。互徧方周。若無信心。安能見理。況無障碍。無信安窮。


疏 第二法界類別。亦有五門。謂一所入。二能入。三無二。四俱泯。五存亡無礙。初所入中。亦有五重。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俱融。四俱泯。五無障礙。初中有十。一事法界。謂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謂一味湛然等。三境法界。謂所知分齊等。四行法界。謂悲智廣深等。五體法界。謂寂滅無生等。六用法界。謂勝通自在等。七順法界。謂六度正行等。八違法界。謂五熱無厭等。九教法界。謂所聞言說等。十義法界。謂所詮旨趣等。此十法界。同一緣起。無礙鎔融。一具一切。二人法界。亦有十門。謂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此竝緣起相分。參而不雜。善財見已。便入法界。故名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謂前十人十法。同一緣起。隨義相分。融攝無二。四人法俱泯法界者。謂平等果海離於言數。緣起性相俱不可說。五無障礙法界者。謂合前四句。於彼人法。一異無障。存亡不礙。自在圓融。如理思之。


鈔 第二法界類別者。上來雖有五界。通該諸法。今於總法。開從別類。然類開五門。五門各五。初二文顯。後三文隱。五無碍法界。亦有五義。一前四融為一味。二四相歷然。故云一異無障礙。三一異雙存。四一異互奪雙泯絕。故云存亡不碍。五自在圓融。謂欲一則一。欲異則異。欲存則存。欲泯便泯。異不碍一。泯不碍存。方為自在。常一常異。常存常泯。名為圓融。


疏 二明能入。亦有五重。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圓。謂入樓觀而還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也。同暜賢而暜徧。俱證也。身智相即而兩亡。俱泯也。一異存亡而無礙。自在圓融也。餘可準知。三能所渾融無二。際限不分。就義開殊。理仍不雜。此五能所。如次及通可以意得。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如理思之。


鈔 此五能等者。通則隨一能入。徧入五所。隨一所入。皆用五能。斯為正意。言如次者。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無二法界。四身智俱泯。入人法俱泯法界。五人法圓融。入無障碍法界。此為第三能所渾融無二中之五句也。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者。此亦有五。一以所奪能。唯法界。二以能奪所。唯能入。三能所俱存。四能所俱泯。五此四圓融。無有前後。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者。亦有五句。一能所一味。二能所歷然。三一異雙存。四一異雙泯。五上之四句。無碍具足故令如理思之。 已上第二法界類別五門竟。


疏 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有三。一明所入準下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即因與果。於前人法。無不皆是佛果所收。即如來師子頻申三昧所現法界自在是也。又於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攝。即文殊暜賢所現法界法門是也。因中曲有信等五位法界不同。二明能入。準文亦二。對前果位。明諸菩薩頓入法界。對前因位。寄顯善財漸入法界。三因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但以布教成詮。寄斯位別耳。


鈔 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標也。於中有三。初約所入,有因有果。二明能入。唯漸與頓。三無礙圓融。


論 將釋此品。六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如來所居之處。四釋說法之主。五釋所集之眾意。六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為入法界品。明信樂者。從迷創達名之為入。身心境界。性自無依。名之為法。一多通徹。真假是非障亡。名之為界。又純與智俱。非情識境。名之為法界。又達無明識種。純為智用。不屬迷收。是無依智之境界。名為法界。又以智無依。無方不徧。暜見真俗。總不思議。毛孔身塵。參羅眾像。無邊境界。佛剎重重。智凡同體。境像相入。名為法界。又一塵之內。暜含眾剎。無空不徧。無剎不該。不壞報境重重。法無不真。通理徹事。名為法界。又以一玅音。徧聞剎海。以一纖毫。量等無方。以大小見亡。物我同體。識謝情滅。智通無疑。名為入法界。此約智境暜名。勿依肉眼情識所見。二釋品來意者。明前有自己如來出現。又明心無所染。名離世間。此乃純是法界。無虛妄界。以是此品來也。此品是一切諸佛成道之己智之常果。無始無終。亦是前之五位進修。以此為體至此慣習滿故。任智施為。還源本法也。三釋如來所居之處者。問何故前之餘會之首。皆云不離菩提之場。暜光明殿。又三會同居暜光明殿。此之法界一會。何故不同前會。直言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者。何意。答曰。為明前暜光明殿說十信心。以次說十住十行等五位六位升進之門。為菩提體上而有進修。故言不離菩提場。如來成正覺之體。恐失經之本意。故須重敘。三會同在暜光明殿者。明信進五位修行已終。不移暜光明根本不動智體。為智境非妄情故。時亦不遷剎那之際。此法界會。直言在室羅筏國逝多林園。明前約位升進已終。此會明自己成佛果滿。度眾生之行。故在人間國邑園林。又化二乘聲聞緣覺。及淨土菩薩。即純以自在法界為體。不立五位菩提。及行可修。亦無差別智暜賢願行可學。總是佛果已滿。暜賢行已周。恒徧十方利眾生法。不須和會。以此直言逝多園。如眾流入海。諸河名亡。但以法界為名。不同已前五位升進和會行相故。四釋說法之主者。此說法之主。亦是前菩提場毘盧遮那如來。亦是於五位法中諸菩薩自成之佛。亦是當來彌勒如來所成之佛。亦是三世古今一切佛故。以法界中智體。無三世古今延促之情見故。以法界中無新舊成壞佛故。以法界見。見一切眾生初發菩提心。乃至成佛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不移法界一毫一微塵體用時分異故。在凡情妄見異。在法界智。一切三世諸佛成佛。一切眾生成佛。同住一剎那。一微塵。一法身。一智慧。一言音。一解脫。一神通。一不思議。一報境界。一蓮蕐座。重重重重。無礙無礙。此約 智眼實見。不可隨順肉眼妄情所知。若有能如是真實信解者。當知此人。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坐佛道場。得如來智。為能信自他身心。總一法界大智之體用故。五釋所集之眾意者。此會初所集之眾。有一百四十二箇菩薩。暜賢文殊為二之首。自餘一百四十箇菩薩。十十同名。都云五百。經云。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又下文云。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暜賢行。如是五百菩薩。皆以文殊為法身根本智之體。暜賢為差別智之大用。次下有五百聲聞眾。是得聞此法眾。次下有無量世主眾。已下他方所來十方感集之眾。皆是法界本行因果。五百聲聞眾。是示現不聞不見此法界不思議神力眾。如是五眾。隨文釋義分明。且畧言爾。六隨文釋義者。於此品中。長分為兩叚。第一從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已下。至第六十一卷中。一切法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有一卷半餘經。明如來入師子嚬伸三昧。及放睂間光。現法界門。令諸菩薩以五位升進佛果。入法界無進求自在佛果分。


*次正釋文。一品大分為二。初明本會。二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末會。亦前明果法界。後明因法界。又前頓入法界。後明漸入法界。又前總後別。總別圓融。本末無礙。又前即亡修頓證。是正宗之極。後是寄人修入。以辨流通。通正圓融。中後無礙。就本會中。長科十分。一序分。二請分。三三昧現相分。四遠集新眾分。五舉失顯得分。六偈頌讚德分。七暜賢開發分。八毫光示益分。九文殊述德分。十無涯大用分。今初。雖義貫末會。以從處別。獨判在初。文分為三。初智正覺世間圓滿。二器世間圓滿。三眾生世間圓滿。今初。


爾時世尊。


疏 言世尊者。梵云薄伽梵。包含六義。如佛地論。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猛熖智光所燒鍊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六尊貴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間。安樂一切。無懈廢故。今舉後該初。亦是標人取法。具無盡德。故曰世尊。


*二器世間圓滿。


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


疏 有三。一國城。此云聞者。西域記云。昔有古老仙人。住於此處。後有少仙。名為聞者。於彼禀學。老仙沒後。少仙於此建立城郭。故取其名。亦云聞物。以此城多出聰故。博達名聞人物故。即中印度境。二逝多下。明林園。逝多者梵音。蕐言戰勝。即太子之名。給孤獨者。梵云須達多。正言賑濟無依。義云給孤獨也。即長者之稱。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卹老。時美其德。故立斯稱。長者側金買地。太子施樹。同成功業。二人式崇。共立伽藍之號。三明重閣。即說法之所。表所證法界。體無不周曰大。德無不僃曰嚴。依體起用為重閣。


*第三眾生世間。即輔翼圓滿。於中三。一菩薩。二聲聞。三世主。今初。


與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疏 文三。一舉數。二列名。三歎德。今初。此會菩薩。標名乃少。列名乃多者。有所表故。數中欲顯五位同證入故。位各十度。一一相融。成五百故。第六玅覺是所入故。又表解行者多。證者稀故。二列名。分三。初標上首。二列別名。三總結數。今初。以二大聖是助主故。又有所表故。至下當明。


其名曰光燄幢菩薩。須彌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日幢菩薩。妙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


疏 二別列中。有十四位。位各有十。其間亦有增減。成百四十一人。名各一義。皆有深旨。今且寄表。大分為二。前四十一人。通表住等四位。後天冠下十位百人。別表十地十度。今初十幢。表向。行德高出故。


地威力菩薩。寶威力菩薩。大威力菩薩。金剛智威力菩薩。離塵垢威力菩薩。正法日威力菩薩。功德山威力菩薩。智光影威力菩薩。普吉祥威力菩薩。


疏 二有九威力者。表行能進修故。


地藏菩薩。虗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印藏菩薩。光明藏菩薩。臍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


疏 三。十藏表地 。義如前釋。


善眼菩薩。淨眼菩薩。離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見眼菩薩。善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虗空眼菩薩。喜眼菩薩。普眼菩薩。


疏 四有十二眼者。表解。能照法故。所以不次者。欲表圓融之位。無前後故。


天冠菩薩。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薩。道場冠菩薩。普照十方冠菩薩。一切佛藏冠菩薩。超出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不可壞冠菩薩。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虗空冠菩薩。


疏 後十位中。如次別表行布十地十度。一十冠者。初地。冠於諸地之首。檀冠眾行之先故。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度之中。具足十度為莊嚴故。


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薩。道場髻菩薩。一切願海音寶王髻菩薩。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薩。示現一切虗空平等相摩尼王莊嚴髻菩薩。示現一切如來神變摩尼王幢網垂覆髻菩薩。出一切佛轉法輪音髻菩薩。說三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薩。 疏 二。十髻者。持戒無垢。檢束尊高故。


大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燄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自在光菩薩。天光菩薩。


疏 三。十光者。發聞持光。照法忍故。


福德幢菩薩。智慧幢菩薩。法幢菩薩。神通幢菩薩。光幢菩薩。華幢菩薩。摩尼幢菩薩。菩提幢菩薩。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


疏 四。十又名幢者。熖慧精進。超世高出故。又道品伏惑。精進伏慢故。


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大地音菩薩。世主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徧一切法界音菩薩。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薩。降魔音菩薩。大悲方便雲雷音菩薩。息一切世間苦安慰音菩薩。


疏 五。十音者。禪定發生。難勝悅機故。


法上菩薩。勝上菩薩。智上菩薩。福德須彌上菩薩。功德珊瑚上菩薩。名稱上菩薩。普光上菩薩。大慈上菩薩。智海上菩薩。佛種上菩薩。


疏 六。十上者。般若現前。最尊上故。


光勝菩薩。德勝菩薩。上勝菩薩。普明勝菩薩。法勝菩薩。月勝菩薩。虗空勝菩薩。寶勝菩薩。幢勝菩薩。智勝菩薩。


疏 七。十勝者。遠行方便。有中殊勝行故。


娑羅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象自在王菩薩。梵自在王菩薩。山自在王菩薩。眾自在王菩薩。速疾自在王菩薩。寂靜自在王菩薩。不動自在王菩薩。勢力自在王菩薩。最勝自在王菩薩。


疏 八。有十一自在王者。相用不動。大願無礙故。


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地震音菩薩。海震音菩薩。雲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虗空音菩薩。說一切眾生善根音菩薩。示一切大願音菩薩。道場音菩薩。


疏 九。十又名音者。善慧演法。自力生故。


須彌光覺菩薩。虗空覺菩薩。離染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三世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明覺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


疏 十。有九人同名覺者。法雲受職。墮佛數故。智覺諸法。無所遺故。然其幢等。亦有通義。類釋可知。三如是下。結數。


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普賢行願。境界無礙。普徧一切諸佛剎故。現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淨眼無障。見一切佛神變事故。至處無限。一切如來成正覺所恒普詣故。光明無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實法海故。說法無盡。清淨辯才無邊際劫無窮盡故。等虗空界。智慧所行悉清淨故。無所依止隨眾生心現色身故。除滅癡翳。了眾生界無眾生故。等虗空智。以大光網照法界故。


疏 第三歎德。有十一句。初句為總。上名以隨宜別顯。各以一德立名。今德以據實內通。故言皆悉成就暜賢行願。餘十句別。於中前六明智用暜周。後四明智用離障。通為五對。一境徧身多對。窮依近正故。二見用詣實對。十眼離障。不往而見。一念契實。身心暜周。三內照外演對。四智淨色隨對。五悲深智廣對。以即智之悲。故於生除翳。無外之智。故照同虛空。前對虛空。自取淨義。今取廣義。


*第二辨聲聞眾。


及與五百聲聞眾俱。悉覺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住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虗空。於諸佛所永斷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


疏 文二。初標數類。後悉覺下。歎德。文有十句。然此聲聞。皆是菩薩。欲顯深法。託為聲聞。故所歎德。言含本迹。今釋為二門。一就迹約小。十句皆聲聞德。一得現觀。於四真諦善覺了故。二入正性離生。無方便慧。已作證故。三所學已窮。故云深入。法蕐云。我等同入法性。即三獸渡河。理無二故。古人亦將上三。如次配見。修。無學。四生分已盡。由闕大悲。故自永出。五有為無為之德。依佛成故。即逮得己利。六已盡有結。謂九結十使。現行離故。七無煩惱礙。種子亡故。八心善解脫。故寂如虛空。九慧善解脫。故於佛無惑。十明非定性。皆可廻心。故信入佛智。


鈔 一得現觀者。大乘唯識。有六現觀。一思。二信。三戒。四智諦。五為智邊諦。六究竟現觀。十地已辨。小乘俱舍有三現觀。一見現觀。二緣現觀。三事現觀。今此正當見現觀也。義兼後二。二入正性離生者。已見四地。無方便慧。已見七地。若有方便。不證實際。三所學已窮者。謂於自乘所學之法。名為深入。非謂深入甚深法性。故引法蕐。即三乘同入之法性耳。三獸渡河。已見八地。


疏 二約本門。就菩薩歎故。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復有無量百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座。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廣如彼說。明皆是權。故下身子。令海覺等觀文殊德。十中一覺第一義。二方便已具。善能入於無際際故。三二空真理窮其源故。四具足大悲。能入不染。方永出故。五依十力等。離小見故。六不斷不俱。方能離故。七已淨所知。無二礙故。八處亂恒寂。了本空故。九佛不共德。雖未證得。亦無疑故。十一切種智。證信入故。


鈔 然皆反上聲聞之德。類例可知。


*第三諸世主眾。


及與無量諸世主俱。悉曾供養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眾生。為不請友。恒勤守護。誓願不捨。入於世間殊勝智門。從佛教生護佛正法。起於大願。不斷佛種。生如來家。求一切智。


疏 亦先標數類。後悉曾下。歎德。十中。初一歎福。次四歎悲。於中初句總。餘三句別。一無緣暜應。二護念初心。三誓不捨惡。次二句歎智德。一智入權門。二行護理教。正法兼理。護兼行故。上七皆行。八即是願。願行具故。第九入位。上九自分。十即勝進。 上序分竟。


*大文第二請分。眾集本為聞經故。文分為二。初標眾念請。二顯所請法。令初。


時諸菩薩。大德聲聞。世間諸王。幷其眷屬。咸作是念。


疏 聲聞。下如聾等。此能念者。釋有二義。一約本迹。就本能念。就迹不知。二唯就迹說。意法師云。理處不隔。故得同疑。未積大心。故不厠其次。此亦有理。猶葉公好龍。真龍難視。同居法會。同仰法門。所現超倫。故如聾瞽。


鈔 其猶葉公好龍者。事出莊子。葉公姓沈。名諸梁。故春秋注云。葉公子高沈諸梁。食菜於葉。僣以稱公。亦有云。與楚同姓。楚姓芊。即子張見衛君。君不全待。子張云。公之好士。猶葉公之好龍。葉公好龍。并厠之間。皆畫其象。真龍知其好。乃現其庭。葉公絕倒不敢視。葉公之好。好於似龍。非好真龍。今君好士。但好似士。非好真士也。今聲聞之請法。若彼好龍。不覩希奇。若不識真物也。


*二顯所請法。有六十句。初後三十句。是所請法。中三十句。但是請儀其請法多同初會四十句法。以初會為總。此說將終。會同本故。就文分二。前三十句。念德難思。後唯願下三十句。請隨機演。以初十句。明自體圓著。寄顯果海絕言。最後十句。明化用暜周。令寄言顯果。由斯文有影畧。理實兼皆請示。如初會辨。今初。


如來境界。如來智行。如來加持。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所住。如來自在。如來身。如來智。


疏 初念德中。初十句。正明所念果法。次十明玄玅難思。後十明緣會可了。今初十中。前八攝初會最初十句。即內行成滿德。以如來自在。攝彼神通。及無能攝取故。一境界者。即所緣分齊故。如出現等品辨。二智行者。悲智無礙。無功用行。亦如出現品辨。三加持者。謂勝力任持。令有所作。如不思議法品辨。四謂十力等。五即四種十種無畏等。六即師子奮迅等。七所住者。即初會佛地。佛所住地故。若別釋者。即常住大悲等。如不思議品。八謂十自在等及攝二句。如向所辨。廣引諸文釋義。竝如初會。後二句。即攝初會次十句體相顯著德。前有六根三業。今身合六根。及於二業。智即意業。心意俱不可知。但以智知故。所以合者。欲顯身兼十身。故合六根。三業智導。故但云智。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無能通達。無能趣入。無能信解。無能了知。無能忍受。無能觀察。無能揀擇。無能開示。無能宣明。無有能令眾生解了。


疏 二十句。明玄玅難思。人天莫測。


唯除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願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諸善知識攝受之力。深淨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清淨心力。求一切智廣大願力。


疏 三十句。緣會可了中。前四佛力上加為緣。後六自根堪受為因。具此可知。前中初三現緣。後一宿願。後六中。初一宿善。餘五現德。於上十句。分有分知。全有全知。又此十句。通有二意。一成上顯深。二起後請說。


鈔 又此十句。通有二意等者。謂既唯諸佛加等。方知明是顯深。佛加既知。故請佛加而演說也。非器難解。有器可聞也。


*第二請隨機演。 唯顯世尊。隨順我等。及諸眾生。種種欲。種種解。種種智。種種語。種種自在。種種住地。種種根清淨。種種意方便。種種心境界。種種依止如來功德。種種聽受諸所說法。


疏 隨機演中二。初十一句。請隨機宜。後顯示下二十句。請所說法。今初。前云緣會可知。今請以緣隨器。於中初三約內心器殊。次一約外類音異。上四通於凡聖。後七多約菩薩。一財等有殊。二地位優劣。三依根除障。四作業差異。五緣境不同。六曾依何德而修。七曾聽何法為種。又六宜依何德以化。七宜何廣畧而說。種種不同。皆請隨順。


鈔 一財等有殊者。即十自在。一財。二命。三心。四業。五生。六解。七願。八通。九智。十法。廣如八地。離世間品。


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薩大願。往昔所淨諸波羅蜜。往昔所入菩薩諸地。往昔圓滿諸菩薩行。往昔成就方便。往昔修行諸道。往昔所得出離法。往昔所作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緣。


疏 第二請所說法中二。先列所請。後如是等下結請。今初分二。前十句請說往因。後十句。請今果用。今初。此十句中。七與初會。名義全同。諸道即彼助道海。此中方便。即前智海。即名異義同。彼有乘海。無此本事。則名義俱異。以彼通請一切菩薩。故顯乘不同。今約本師為問。故加本事。則乘通諸句。為成十。故畧之。或本事即是乘海。昔所乘故。餘如初會。


及成等正覺。轉妙法輪。淨佛國土。調伏眾生。開一切智法城。示一切眾生道。入一切眾生所住。受一切眾生所施。為一切眾生說布施功德。為一切眾生現諸佛影像。如是等法。願皆為說。


疏 後及成下十句。請果用中。此十望初會第三十句。義即多同。而文多異。欲顯果用無邊。故影畧其文。一因圓果成。即佛海。二成必演法。即演說海。三法詮淨國。即世界海。四皆為調生。即名號海。五雙開菩提涅槃之果。城即涅槃。防非止惡故。即解脫海。六示生行業為至果之因。即眾生海。七徧入機處。隨機立壽。即壽量海。八為眾生田。令得常命。即波羅密海。檀為最初故。九說諸度。為安立世界海之法式故。十三輪變化。猶水月鏡像。即變化海。二結請。可知。 第二請分竟。


*大文第三三昧現相分。酬前念請。示相答故。於中二。先明三昧為能現。二入此三昧下。明所現淨土。今初。無方大用。依體起故。故先入定。即以此義。先明入定。後集眾海。前來諸會。為明從相入實。前集後定。與此不同。佛自入者。表證法界。唯佛窮故。不言答者。表證離言故。又令目擊而自證故。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徧虗空。入師子嚬申三昧。


疏 文分為三。初入定緣。領前念故。二大悲下。明入定因。三入師子下。正明入定。就入因中。有四種悲。以為入定益物之本。各有二義。一身二義者。一是入定所依之身。悲所熏故。二身者體義。依義。欲入深定。全依大悲而為體故。二門二義者。一佛有大智大定大悲等門。今欲益生。唯依悲門。令物入故。二者定為所入。悲為能入故。三首二義者。一者初義。凡所益物。皆以大悲為先導故。二者勝上義。謂非不用智定之門。此增勝故。四方便二義者。一悲智相導。互為方便。今以悲為入定益物之方便故。二者以是即智定之悲。不滯愛見。故名方便。方能令物暜入法界。又此四悲。亦是從佛向機之漸次矣。此上四悲。皆徧虛空。亦有二義。一廣周故。二無緣故。第三正明入定者。以定業用。從喻為名。言嚬申者。有人云。梵音訛畧。具正應云。毘實廪多。此翻為自在無畏。如師子王。羣獸之中。自在無畏故。然舊經翻為師子奮迅。故依古德。用此方言釋之。嚬申奮迅。俱是展舒四體。通暢之狀。總相釋者。即用之體。寂而造極。則差別萬殊。無非法界。即體之用。不為而周。故小大相參。緣起無盡。名曰頻申。自在之義。若別解者。涅槃師子吼品。明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乃至晨朝。出穴而吼。為十一事故。廣有喻合。又離世間品。顯菩薩師子王。白淨法為身等。合首足等。與涅槃復異。此文以大悲為身。故知但取義似。未必揩定。


鈔 涅槃師子吼品。即南經二十五經。若準北經。當二十七。言廣有喻合者。今當具出。此是師子吼菩薩請問如來。如來對眾稱讚。令敬菩薩。即說其得名之由。故云。今於我前。欲師子吼。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四足據地。安住巖穴。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此下即說為十一事。經一時合。今先別合師子。經云。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密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往四禪清淨窟宅。釋曰。此即具有喻合。合師子也。又離世下。二引當經。言為身等者。等取下經。下經云。四諦為其足。正念以為頸。慈眼智慧首。頂髻解脫繒。勝義空谷中。吼法怖羣魔。言未必揩定者。生下喻合。不全依於上二經文。


疏 今會取諸文。先以十義合彼師子。後依涅槃為十一事。今初。謂以同體大悲為身。以增上大悲為首。以即智大慈為眼。純以智慧為牙爪。大悲方便為振尾。悲為方便。居其末故。方便振動義故。總取四悲為足。依此立故。以法界三昧為窟。所入證故。以無緣大悲為窟門。入出由此故。以體用無礙為頻申。舒展自在故。以演法界法門為哮吼。決定宣說。一切眾生本與如來同法界故。如此師子。隨一一毛。皆稱法界。


鈔 如此師子。隨一一毛。皆稱法界者。即金師子章意。如金師子。毛毛盡金。法界師子。何非法界。


疏 次言為十一事而頻申者。一摧破魔軍詐師子故。二示眾神力。十力等力為十力故。三淨法界土。佛住處故。四為邪見凡夫知歸處故。五安撫生死怖羣黨故。六覺悟無明眠眾生故。七為行惡法獸。捨放逸故。八令諸菩薩及邪見諸獸來歸附故。九調諸外道。及二乘香象。令如聾盲。捨憍慢故。十教諸菩薩子息。令頓證故。十一莊嚴正見四部眷屬。俱增威勢。不怖一切邪黨。一切邪黨皆怖畏故。又野干隨逐師子百年。不能作師子吼。二乘安處法會。如聾如盲。五十七中十奮迅義。亦應此說。


鈔 言為十一事下。釋第二章。仍取涅槃之意。以就今經。今先具引涅槃之文。未見彼文。難曉會故。彼經喻云。真師子王。晨朝出穴。頻申欠呿。四向顧望。發聲振吼。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為欲壞實非師子詐師子故。二為欲試自身力故。三為欲令住處淨故。四為諸師子知處所故。五為羣輩無怖心故。六為眠者得覺寤故。七為一切放逸諸獸不放逸故。八為諸獸來依附故。九為欲調大香象故。十為教告諸子息故。十一為欲莊嚴自眷屬故。一切禽獸。聞師子吼。水性之屬。潜沒深泉。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墮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諸善男子。如彼野干。雖逐師子。至於百年。終不能作師子吼。若師子子。始滿三年。則能哮吼。如師子王。釋曰。此下經合喻。先合師子。已如上引。次合十一事云。一為諸眾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二示眾十力。三開佛行處。四為諸邪見作歸依處。五安撫生死怖畏之眾。六覺悟無明睡眠眾生。七行惡法者為作悔心。八開示邪見一切眾生。令知六師非師子故。九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十為令二乘生悔心故。為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故。十一為令正見四部之眾。於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怖畏故。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頻申而出。為欲令諸眾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為令諸眾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為令眾生得四無礙故。四足據地。為令眾生具足安住尸波羅密故。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聲聞緣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無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上兩節引經。喻合一叚義盡。既知彼意。今當正合。以彼經文。對觀今疏。則主客自分。如初摧破詐師子吼故。即是喻文。若云摧破魔軍。即是合文。此全同彼。故無別義。


*第二所現淨土。分三。初結前標後。二嚴此園林。三結通法界。今初。


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疏 所現淨土者。總相即前十一事中淨所住處。別相而論。具前多義。然此現相云何。酬前諸問。令其目擊。可現證故。云何目擊。此淨土分。具答三十句問。且從相顯。此中答初果體十問。所現境界。答境界問。四種大悲為眾生現。即答智行問。令眾證見。即答加持問。知是如來威力。答佛力問。三昧之用。答無畏問。正入三昧。答三昧問。淨法界土。答住處問。令大小融攝。答自在問。見如來身徧於法界。答佛身問。則見如來大悲方便。答智慧問。餘二十句。集眾中答。眾集亦是三昧力故。是知能現所現種種境事。無非教體。又二聖開顯中。廣明無盡之用。亦顯答相。至文當知。


*二嚴此園林有二。先正顯嚴。即器世間嚴。後何以故下。出嚴所因。顯智正覺世間嚴。今初有三。一嚴重閣。二嚴園林。三嚴虛空。從畧之廣。說有此三。表三緣起。謂嚴閣顯自體緣起。嚴林表有為緣起。嚴空表無為緣起。


鈔 謂嚴閣顯自體緣起者。法界體上。緣起萬德。依此自體有為無為中故。三緣起。即光統意。


*今初。


于時此大莊嚴樓閣。忽然廣博無有邊際。金剛為地。寶王覆上。無量寶華。及諸摩尼。普散其中。處處盈滿。璢璃為柱眾寶合成。大光摩尼之所莊嚴。閻浮檀金如意寶王。周置其上以為嚴飾。危樓迴帶。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牕闥交暎。階墀軒檻種種備足。一切皆以妙寶莊嚴。其寶悉作人天形像。堅固妙好世中第一。摩尼寶網彌覆其上。於諸門側悉建幢旛。咸放光明。普周法界。道場之外。階隥欄楯。其數無量不可稱說。靡不咸以摩尼所成。


疏 分二。先明廣處。謂破情顯法。即事會真故。自內而觀。廣博無際。然不壞事故。自外而觀。閣外有園。園外有空。莊嚴各異。斯即事理交徹。十方三際。無不圓融。林空例然。二正顯莊嚴。表緣起萬德無不僃故。其間表法。以意消息。


*第二明園林嚴。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其逝多林忽然廣博。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國土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莊嚴。不可說寶徧布其地。阿僧祇寶以為垣墻。寶多羅樹莊嚴道側。其間復有無量香河。香水盈滿湍激洄澓。一切寶華隨流右轉。自然演出佛法音聲。不思議寶芬陀利華。菡萏芬敷彌布水上。眾寶華樹列植其岸。種種臺榭不可思議。皆於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寶網之所彌覆。阿僧祇寶放大光明。阿僧祇寶莊嚴其地。燒眾妙香香氣氛氳。復建無量種種寶幢。所謂寶香幢。寶衣幢。寶旛幢。寶繒幢。寶華幢。寶瓔珞幢。寶鬘幢。寶鈴幢。摩尼寶蓋幢。大摩尼寶幢。光明徧照摩尼寶幢。出一切如來名號音聲摩尼王幢。師子摩尼王幢。說一切如來本事海摩尼王幢。現一切法界影像摩尼王幢。周徧十方行列莊嚴。


*第三明虛空嚴。竝顯可知。


時逝多林上。虗空之中。有不思議天宮殿雲。無數香樹雲。不可說須彌山雲。不可說妓樂雲。出美妙音歌讚如來。不可說寶蓮華雲。不可說寶座雲。敷以天衣。菩薩坐上歎佛功德。不可說諸天王形像摩尼寶雲。不可說白真珠雲。不可說赤珠樓閣莊嚴具雲。不可說雨金剛堅固珠雲。皆住虗空。周帀徧滿以為嚴飾。


*第二出因。


何以故。如來善根不思議故。如來白法不思議故。如來威力不思議故。如來能以一身自在變化。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以神力令一切佛及佛國莊嚴。皆入其身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微塵內。普現一切法界影像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示現過去一切諸佛不思議故。如來隨放一一光明。悉能徧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變化雲充滿一切諸佛國土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普現一切十方世界成住壞劫不思議故。


疏 出因中。先徵。後釋。釋即智正覺嚴。是前為眾示其身力。佛力上加。文有十句。一慈善根力。二無漏智力。以上二力而加眾故。三福威德力。餘皆自在神通力。


鈔 於中一展。二卷。三橫包。四豎攝。五一切即一。六一即一切。七成壞相即。餘義準思。


*第三結通法界。


如於此逝多林給孤獨園。見佛國土清淨莊嚴。十方一切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所謂見如來身住逝多林。菩薩眾會皆悉徧滿。見普雨一切莊嚴雲。見普雨一切寶光明照曜雲。見普雨一切摩尼寶雲。見普雨一切莊嚴蓋彌覆佛剎雲。見普雨一切天身雲。見普雨一切華樹雲。見普雨一切衣樹雲。見普雨一切寶鬘瓔珞相續不絕周徧一切大地雲。見普雨一切莊嚴具雲。見普雨一切如眾生形種種香雲。見普雨一切微妙寶華網相續不斷雲。見普雨一切諸天女持寶幢旛。於虗空中周旋來去雲。見普雨一切眾寶蓮華。於華葉間自然而出種種樂音雲。見普雨一切師子座。寶網瓔珞而為莊嚴雲。


疏 於中二。先結前標後。二所謂下。正顯嚴相。言見如來身住逝多林者。住彼彼十方界中之林。此明一會徧一切處。如光明覺品。非是彼界。遙見此佛住於園林。下諸嚴事皆爾。 第三三昧現相分竟。


*大文第四明集新眾分。即遠集同證。亦三昧中。令諸菩薩皆來歸附。文中三。初別集十方。二通讚德行。三總結集因。今初十方。即為十叚。叚各有十。今初東方。


爾時東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燈雲幢。佛號毗廬遮那勝德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毗盧遮那願光明。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種種雲。所謂天華雲。天香雲。天末香雲。天鬘雲。天寶雲。天莊嚴具雲。天寶蓋雲。天微妙衣雲。天寶幢旛雲。天一切妙寶諸莊嚴雲。充滿虗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東方化作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如意寶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一來處遠近。然皆遠集者。表證入甚深故。唯初會及此。皆遠集者。初為所信。此為證入。證入於初。一合相故。中間隨位。深淺不同。義似金剛矣。二有世界下。明世界名別。可以義思。三本事佛。號勝德王者。福德有於光明徧照。所以為勝。二嚴無礙。自在稱王。四主菩薩。名願光明者。於徧照光中。主此願光故。上皆帶此佛號者。顯是此佛勝德願力故。五眷屬俱來者。對上成主伴故。六廣興雲供。表因嚴果故。皆云天者。自然成故。七詣佛作禮。表因趣果故。八化座本方。本方者。表參而不雜故。座表法空。閣表空有重顯。九冠網嚴身。以顯勝德。嚴法身故。有髻珠者。表一乘圓旨。居心頂故。十眷屬同坐。表主伴同證故。餘方十叚。倣此可知。其間剎佛菩薩之名。本意難定。但可說者隨宜。初二及六。無珠冠者。葢文畧耳。又此等供具。非唯表法。竝是以人同法。依正因果。無礙法界自在之德耳。


*二南方。


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剛藏。佛號普光明無勝藏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不可壞精進王。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持一切寶香網。持一切寶瓔珞。持一切寶華帶。持一切寶鬘帶。持一切金剛瓔珞。持一切摩尼寶網。持一切寶衣帶。持一切寶瓔珞帶。持一切最勝光明摩尼帶。持一切師子摩尼寶瓔珞。悉以神力。充徧一切諸世界海。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南方。化作徧照世間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華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南方中。供具皆云持者。表修持故。


*三西方。


西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摩尼寶燈須彌山幢。佛號法界智燈。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普勝無上威德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塗香燒香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香水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大地微塵等光明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光燄輪莊嚴幢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金剛藏摩尼王莊嚴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普照一切世界閻浮檀摩尼寶幢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法界摩尼寶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諸佛相好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如來本事因緣說諸菩薩所行之行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佛坐菩提場摩尼寶王須彌山雲。充滿法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方。化作一切香王樓閣。真珠寶網彌覆其上。及化作帝釋影幢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妙色摩尼網羅覆其身。心王寶冠以嚴其首。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西方皆言須彌山雲者。四德玅高。清涼利物故。


*四北方。


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寶衣光明幢。佛號照虗空法界大光明。彼佛眾中有菩薩。名無礙勝藏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一切寶衣雲。所謂黃色寶光明衣雲。種種香所熏衣雲。日幢摩尼王衣雲。金色熾然摩尼衣雲。一切寶光燄衣雲。一切星辰像上妙摩尼衣雲。白玉光摩尼衣雲。光明徧照殊勝赫弈摩尼衣雲。光明徧照威勢熾盛摩尼衣雲。莊嚴海摩尼衣雲。充徧虗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北方化作摩尼寶海莊嚴樓閣。及毗璢璃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師子威德摩尼王網羅覆其身。清淨寶王為髻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北方皆言衣者。寂忍慚愧。嚴法身故。


*五東北方。


東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歡喜清淨光明網。佛號無礙眼。彼佛眾中有菩薩。名化現法界願月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寶樓閣雲。香樓閣雲。燒香樓閣雲。華樓閣雲。栴檀樓閣雲。金剛樓閣雲。摩尼樓閣雲。金樓閣雲。衣樓閣雲。蓮華樓閣雲。彌覆十方一切世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東北方。化作一切法界門大摩尼樓閣。及無等香王蓮華藏師子之座。摩尼華網羅覆其身。著妙寶藏摩尼王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東北方云樓閣者。悲智二利。相因顯故。


*六東南方。


東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香雲莊嚴幢。佛號龍自在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法慧光燄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金色圓滿光明雲。無量寶色圓滿光明雲。如來毫相圓滿光明雲。種種寶色圓滿光明雲。蓮華藏圓滿光明雲。眾寶樹枝圓滿光明雲。如來頂髻圓滿光明雲。閻浮檀金色圓滿光明雲。日色圓滿光明雲。星月色圓滿光明雲。悉徧虗空。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東南方。化作毗盧遮那最上寶光明樓閣。金剛摩尼蓮華藏師子之座。眾寶光燄摩尼王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東南方。云圓滿光者。權實二智。無闕行故。


*七西南方。


西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日光摩尼藏。佛號普照諸法智月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摧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等虗空界華燄雲。香燄雲。寶燄雲。金剛燄雲。燒香燄雲。電光燄雲。毗盧遮那摩尼寶燄雲。一切金光燄雲。勝藏摩尼王光燄雲。等三世如來海光燄雲。一一皆從毛孔中出。徧虗空界。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南方化作普現十方法界光明網大摩尼寶樓閣。及香燈燄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離垢藏摩尼網羅覆其身。著出一切眾生發趣音摩尼王嚴飾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西南方云燄者。以淨智慧。燒惑薪故。亦表皆想所持。不可取故。上之七方。興供表法。通答菩薩神通。下之三叚。兼亦別答前來問中後二十句。


鈔 下之三叚兼亦別答。前來問中後二十句者。上來七方。唯通答二十句中。前十中一句。此下三方。通答二十句中三句。而上下二方。兼別答耳。


*八西北方。


西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毗盧遮那願摩尼王藏。佛號普光明最勝須彌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願智光明幢。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念念中。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皆出三世一切如來形像雲。一切菩薩形像雲。一切如來眾會形像雲。一切如來變化身形像雲。一切如來本生身形像雲。一切聲聞辟支佛形像雲。一切如來菩提場形像雲。一切如來神變形像雲。一切世間主形像雲。一切清淨國土形像雲。充滿虗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北方。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世間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無能勝光明真珠網羅覆其身。著普光明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十句皆答前最後為一切眾生現諸佛影像。若約表者。為顯緣有。似非真故。


*九下方。 下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佛號虗空無礙相智幢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說一切眾生語言海音聲雲。出說一切三世菩薩修行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所起願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成滿清淨波羅蜜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圓滿行徧一切剎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成就自在用音聲雲。出說一切如來往詣道場破魔軍眾成等正覺自在用音聲雲。出說一切如來轉法輪契經門名號海音聲雲。出說一切隨應教化調伏眾生法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隨時隨善根隨願力普令眾生證得智慧方便海音聲雲。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下方化作現一切如來宮殿形像眾寶莊嚴樓閣。及一切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著普現道場影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十句皆言方便海。則通答往昔成就方便。


鈔 九下方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者。以前十中神通一問。前七方答竟。據下釋中。既五句答因五問。四句答果五問。何名答九。以神通問。重別顯故。然則前以廣答。故但云九。


疏 初一句。通顯所隨眾生言音。次五句。答因中五問。謂二答諸行。此句應顯趣求一切智心。以第五明行圓滿。此為行初故。三答所起菩薩大願。四答所淨諸波羅密。五正答圓滿諸菩薩行。六別答所作神通。然問就如來因中。此通一切菩薩。通別之異耳。其助道及出離問。亦是通答。以諸句中。皆是助道。竝即出離故。餘四句答果用中五問。謂七答第一正覺問。八答轉法輪。九答調伏眾生。其國土一種。現淨土分通答。十答開示一切智法城。及示一切眾生道。以能證是道。所證是智故。而皆言音聲者。表無言之法。假言顯故。*十上方。


上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說佛種性無有盡。佛號普智輪光明音。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法界差別願。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發彼道場。來向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於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一切支節。一切莊嚴具。一切衣服中。現毗盧遮那等過去一切諸佛。未來一切諸佛。已得授記。未授記者。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一切諸佛。幷其眾會。亦現過去行檀那波羅蜜。及其一切受布施者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尸羅波羅蜜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羼提波羅蜜。割截支體心無動亂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精進波羅蜜。勇猛不退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求一切如來禪波羅蜜海。而得成就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求一切佛所轉法輪所成就法。發勇猛心一切皆捨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樂見一切佛。樂行一切菩薩道。樂化一切眾生界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所發一切菩薩大願清淨莊嚴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菩薩所成力波羅蜜勇猛清淨諸本事海。亦現過去一切菩薩所修圓滿智波羅蜜諸本事海。如是一切本事海。悉皆徧滿廣大法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上方。化作一切金剛藏莊嚴樓閣。及帝青金剛王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光明摩尼王網羅覆其身。以演說三世如來名摩尼寶王為髻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相好等中十句。通答因問中第十本事因緣。兼答波羅密。及所入諸地。以十度即是別地所行故。別約初句。答入一切眾生所住處。及受一切眾生所施。幷為一切眾生說布施功德。如文思之。


鈔 別約初句。答入一切眾生所住處等者。上辨通答因中二句。此下別答果中三句。前下方有五句問答。此有三句。幷第八問答。第十影像。及現相。答國土故。十問具矣。


疏 其答問中或不次者。以十方齊來。諸供齊現。文不累書。隨方異說。以問次往收。無不次矣。又皆言本事者。表三世之法。體常住故。由得體用非一異智。以用隨體。無不存故。德相業用。皆自在故。密嚴第二云。金剛藏菩薩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乃至云。淨所依止。入於佛地如來蘊界常無變異故。若理事別修。則不得爾故。不同餘處。現法體用俱有。過未體用皆無。況於小乘三世有耶。以彼過未。有體無用故。


鈔 三若理事別修下。揀異他宗。現法體用俱有等。即大乘義。況於小乘。即有宗義。以彼過未有體無用者。出異所以。有宗過去冥伏有。未來性有。故有體也。不同現法事有。故無用也。今以體性融故。體用俱有。斯即有即非有。非有之有耳。 初別集十方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6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2:11:55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九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二通讚德行。


如是十方一切菩薩。并其眷屬。皆從普賢菩薩行願中生。以淨智眼見三世佛。普聞一切諸佛如來所轉法輪修多羅海。已得至於一切菩薩自在彼岸。於念念中現大神變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一身充滿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眾會道場。


疏 德行中二。初總。後以淨智下別。就別讚中三十四句。分三。初五句明上近諸佛德。二於一塵中下十四句。下攝眾生德。三一切菩薩神通下十五句。大用自在德。亦名三種三業。今初一淨眼見佛。即是意業。二聞如來法。即淨修語業。餘三句竝顯身業自在。


鈔 亦名三種三業者。一名近佛三業。二攝化三業。三神通三業。


於一塵中普現一切世間境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未曾失時。一毛孔中出一切如來說法音聲。知一切眾生悉皆如幻。知一切佛悉皆如影。知一切諸趣受生悉皆如夢。知一切業報如鏡中像。知一切諸有生起如熱時燄。知一切世界皆如變化。成就如來十力無畏。勇猛自在能師子吼。深入無盡辯才大海。得一切眾生言辭海諸法智。於虛空法界所行無礙。知一切法無有障礙。


疏 第二下攝眾生德中三。初微細化生。二知一切眾生下七句。明攝眾生之智。故末句結云。十力無畏。前六別明。一緣集非真故。二隨機本質。暎光有勝劣故。三諸趣思所起故。四隨照暎質有妍媸故。五想所持故。六無而忽有。蹔有還無故。三勇猛下五句。明攝生語業。於中初句總顯決定。下四句別明四辨。


鈔 下之四句別明四辯者。初句樂說無碍。二得一切下。詞無碍。三於虛空法界下。義無碍。四知一法下。法無碍。


一切菩薩神通境界悉已清淨。勇猛精進摧伏魔軍。恒以智慧了達三世。知一切法猶如虗空。無有違諍亦無取著。雖勤精進而知一切智終無所來。雖觀境界而知一切有悉不可得。以方便智入一切法界。以平等智入一切國土。以自在力令一切世界展轉相入。於一切世界處處受生。見一切世界種種形相。於微細境現廣大剎。於廣大境現微細剎。於一佛所一念之頃得一切佛威神所加。普見十方無所迷惑於剎那頃悉能往詣。


疏 第三大用自在德中。初句總明所得。餘別明通用。於中三。一三業摧邪。勇進通三故。二恒以智下六句。明意業自在。皆權實雙行故。一智了三世事。慧達三世空。二知法如空。空無可諍。而不壞有。故不著空。三進無進相。故曰無來。四即有而空。五即空而有。故云方便。六智入性土。三以自在力下七句。身業自在。可知。


如是等一切菩薩滿逝多林。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疏 第三總結集因。可知。 第四明集新眾分竟。


論 如是十方一切菩薩已下。至皆是如來威神之力。有二十五行經。歎如上十方諸來菩薩至德用分。又就以報上。加神通所嚴。初陳樓閣莊嚴。次陳寶地徧周莊嚴。次陳虛空莊嚴。次陳十方諸菩薩來集身相莊嚴。一一莊嚴。皆暎徹相入。互體重重。十方諸佛菩薩眾海身土。及莊嚴。一一相入自在無礙者。但約法身根本智為體。差別智報得萬事合然故。設一切如來起一切神通。不離此智起大用故。無不自在。無不相入。無不明淨。如是之智。以如上五位和會進修。乃得成故。獨修一法。不可得也。只可多不離一。不可守一以為自然。此逝多林及一切法界國土莊嚴。不離二法。一約往昔所修行理智大慈大悲大願眾行所成。二以佛菩薩不思議神通所嚴。如經自明。是答前諸菩薩四十問。


*大文第五舉失顯得分。亦名舉劣顯勝。明不共故。於中三。初明不見之人。二明所不見境。三釋不見所由。今初。


于時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離婆多。須菩提。阿樓馱。難陀。劫賓那。迦旃延。富樓那等諸大聲聞。在逝多林。


疏 舍利。此云鶖鷺。其母目睛明利。似彼鳥故。弗者。子也。從母立稱。故標子言。


鈔 今初舍利弗。然諸弟子。古今譯殊。今多依羅什三藏。又舍利亦翻為身。母好身品故。或舍利云珠。母之聰利。相在眼珠故。竝從母之稱。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智論四十一。稱為如來左面弟子。父名優婆提舍。


疏 目犍連。此云采菽氏。上古仙人。山居豆食。尊者母是彼種。從外氏立名。有大神通。揀餘此姓。故復云大。


鈔 智論云。舍利弗以才明見貴。目犍連豪彥最重。智藝相比。德行互同。增一云。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大目連第一。智論四十一。稱為右面弟子。焚得勝之殿。蹴耆域之車。壓調達五百之徒。尋佛聲過恒河沙界。德難稱也。


疏 摩訶迦葉。此云大飲光。本族仙人。及尊者身。竝有光明。飲蔽日月。頭陀第一。揀餘迦葉。故云大也。


鈔 此云飲光者。真諦等。同譯為飲光。上古譯云。龜氏。其先學道。靈龜負圖而應之。因以命族。增一阿含云。羅閱祇大富長者。名迦毘羅。婦名檀那。子名畢鉢羅。婦名婆陀。其家千倍勝缾沙王。十六大國。無與為鄰。畢鉢羅。即迦葉名也。其父禱此樹而生故。付法藏傳云。毘婆尸佛滅後。其塔中像。金色缺壞。時有貧女得金珠。請打為箔。金師歡喜。治瑩佛畢。立誓為夫婦。九十一劫。天上人中。身恒金色。恒受快樂。最後為迦葉夫婦。畏勝王得罪。減一犂。但用九百九十九雙牛金犁。又經云。其家有。最下品者。直百千兩金。以釘釘入地十尺。不穿。如本不異。六十庫金栗。一庫管三百四十斛。又經云。以麥飯供養辟支佛。恒趣忉利。各千返受樂。身三十二相。但論金色耳。剡浮那陀金。在濁水底。光徹水上。在暗暗滅。迦葉身光。勝此金光。照一由旬。增一云。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揀餘迦葉者。即如十力迦葉。優樓頻螺等。


疏 離波多。此云室星。祀之而生故。或云所供養。或云假和合。即智論二鬼食人之事。


鈔 智論二鬼食人之事者。謂此人行涉空亭止宿。見二鬼爭屍。皆言我先持來。二鬼共言。取其分判。此人實見小鬼持來。及被鬼問。竊自思惟。我隨言一持來。彼不得者。必當見害。我寧實語而死。終不虛誑而終。遂如實答。小者持來。被其大鬼拔其手足。隨而食之。得屍之鬼便取其屍。手足隨安。彼鬼食竟拭口而去。及明憂惱。不測誰身。言假和合。初常疑云。若我本身眼見拔去。若是他身。復隨我行住。疑惑猶豫。逢人即問。汝見我身不。眾僧見之。云此人易度。而語之云。汝身本是他人之遺體。非己有也。悟此假合。因即得道。以常問故。亦云常作聲也。


疏 須菩提。此云善現。生而室空。現善相故。


鈔 生而室空者。相師占云。是善相故。亦云善吉。亦曰空生。其義一耳。解空第一。得無諍三昧。有供養者。現與其福。亦曰善吉。


疏 阿樓馱。此云無滅。一食之施。九十一反。天上人間。不沒惡趣故。


鈔 阿[少/兔]樓馱等者。亦云阿泥豆。或阿那律。亦云阿泥嚕多。竝梵音楚夏。皆云無滅。亦曰無貧。言一食之施者。賢愚經說。弗沙佛末。時世饑饉。有辟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鉢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憐。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後更採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得脫。待暗還家。委之於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却還出。取之無盡。惡人告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屍。而其所覩。即是金寶。現報若是。九十一反。即果報也。又其生已。復家業豐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試之。葢空器皿往送。撥看百味具足。而其門。日日常有一萬六千取債。一萬六千還直。出家後。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即世尊之堂弟。斛飯王之次子也。


疏 難陀。此云歡喜。性極聰敏。音聲絕倫故。


鈔 難陀等者。即放牛難陀。


疏 劫賓那。此云黃頭。黃頭仙人之族故。


鈔 劫賓那者。疏釋。即音義中大乘法師。及天台等。舊譯為房宿。然有二義。一以父母禱此星宿。感此子生故。二云與佛同房宿故。謂初出家時。未得見佛。始向佛所。夜復值雨。寄宿陶師家房中。以草為座。晚又一比丘寄宿。即推草座與之。自在地坐。中夜相問。欲何所之。答云覓佛。後比丘即說法辭去。豁然得道。後比丘即佛也。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者。劫賓那第一。則亦從所知為名。


疏 迦旃延。此云翦剃種。


鈔 迦栴延者。即大乘法師釋。謂上古多仙。山中靜處。年歲既久。鬢髮稍長。無人為剃。婆羅門法。要剃髮故。一仙有子。兄弟二人。俱來觀父。小者乃為諸仙剃之。諸仙願護。後成仙道。爾來此種。皆稱剪剃。


疏 富樓那。此云滿。具云滿慈子。其母甚慈。亦從母稱。


鈔 增一云。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願子最第一。


疏 而言等者。等取五百。廣辨古今譯殊。德行緣起。如智論。及音義中說。


*第二明所不見境。


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淨剎。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大會。菩薩普入。菩薩普至。菩薩普詣。菩薩神變。菩薩遊戲。菩薩眷屬。菩薩方所。菩薩莊嚴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住處。菩薩所入三昧自在。菩薩觀察。菩薩嚬申。菩薩勇猛。菩薩供養。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勇健。菩薩法身清淨。菩薩智身圓滿。菩薩願身示現。菩薩色身成就。菩薩諸相具足清淨。菩薩常光眾色莊嚴。菩薩放大光網。菩薩起變化雲。菩薩身徧十方。菩薩諸行圓滿。如是等事。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悉不見。


疏 不見境中三。初不見果。有十句。初總。餘別。多同念請果中初之十句。重閣同空等。即是神變。不壞本相。即是遊戲。餘可準思。次亦復下。明不見因。即諸菩薩。初總明。即分齊境界。次菩薩大會下。別顯。會通新舊。入謂身徧剎塵。智入諸法等。暜至即新來。暜詣即此往。皆言暜者。一橫豎徧故。二一即一切故。餘句準上。諸來菩薩作用中辨。及上離世間品十十所明。後如是等下。總結不見。


*第三不見所由者。然皆廢本從迹。以顯一乘因果。不共深玄。篤諸後學。令習因種。文中二。先徵後釋。徵意云。身廁祇園。目對尊會。而莫覩神變。其故何耶。後釋意云。彼境殊勝。宿因現緣。竝皆闕故。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覩。雷霆震地。聾者不聞。道契則隣。不在身近故。菩薩自遠而至。聲聞在會不知。文自廣釋。分為三別。初法。次喻。後徵以結成。今初分二。先明闕宿因故。後明闕現緣故。今初。


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


疏 分四。初一總標大小善差。二舉劣異勝。三舉勝揀劣。四結不見聞。今初。有小善根。得廁嘉會。大小善異。不覩希奇。


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讚說十方世界一切佛剎清淨功德故。本不稱歎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故。本不於生死流轉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本不攝受諸眾生故。本不勸他修習菩薩波羅蜜故。本在生死流轉之時。不勸眾生求於最勝大智眼故。本不修習生一切智諸善根故。本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故。本不得嚴淨佛剎神通智故。


疏 二本不修下。舉劣異勝。有十八句。前十二句。釋不見佛果之因。後六句。釋不見菩薩之因。前中初句總。餘句別。由不讚等。即是不集見佛自在善根。於中二。初二句不讚果故。後九句不修因故。於中亦二。前五句闕自分行。後四句闕勝進行。亦是前明陿心。後顯劣心。故不能見。


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故。本不求超出世間不共菩提諸善根故。本不發一切菩薩諸大願故。本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故。本不知諸法如幻。菩薩如夢故。本不得諸大菩薩廣大歡喜故。


疏 二釋不見菩薩所因。一不見十眼所見無礙法界。二闕無障礙智之因。若但修真常離念。即共二乘菩提之善。法蕐遊戲神通。即聞而不樂。此中樂而不聞。餘可思之。


鈔 法蕐遊戲神通等者。舉法蕐揀異。亦是通妨。今云揀異者。即法蕐信解品。四大聲聞自敘云。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即聞而不樂也。下偈兼出不樂所以。云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釋曰。既了無生。故不喜樂。是以結云。勿滯寂故。八地云。諸法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也。言通妨者。此何令其不聞。彼何令其得聞。此義至下釋之。


疏 既本因中不修不見。願諸後學。修見佛因。勿滯冥寂。


如是皆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


疏 第三舉勝揀劣。言如是等者。指前佛神通等所不見法。普賢智境。即是舉勝。不共二乘。名為揀劣。


以是因緣。諸大聲聞不能見。不能知。不能聞。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分別。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諸大神變。


疏 第四結不見聞。以前闕因。境勝因緣。故不能見。於中初後總明。中十別顯。謂眼不見。心不知。耳不聞。本有不證。新成不獲。無方便不能念觀。無後得不能籌量淺深。思惟旨趣。分別事理。


*第二明闕現緣故不見中三。初明無勝德行故不見。次明住自乘解脫故不見。後結成不見。今初。


復次諸大聲聞。無如是善根故。無如是智眼故。無如是三昧故。無如是解脫故。無如是神通故。無如是威德故。無如是勢力故。無如是自故。無如是住處故。無如是境界故。是故於此不能知。不能見。不能入。不能證。不能住。不能解。不能觀察。不能忍受。不能趣向。不能遊履。又亦不能廣為他人開闡解說。稱揚示現。引導勸進。令其趣向。令其修習。令其安住。令其證入。


疏 分二。先十句明無勝德行。即是前所不見境。亦即是前宿因不修勝進四句。不修故無。無故不見。初總餘別。勢力即是加持。餘皆同前。後是故於此下十句。顯不能見。入有二義。前文約證。今約了達。餘可知。


*第二明住自乘故不見。


何以故。諸大弟子依聲聞乘而出離故。成就聲聞道。滿足聲聞行。安住聲聞果。於無有諦得決定智。常住實際。究竟寂靜。遠離大悲。捨於眾生。住於自事。於彼智慧不能積集。不能修行。不能安住。不能願求。不能成就。不能清淨。不能趣入。不能通達。不能知見。不能證得。


疏 先釋後徵。以此二段。反覆相成。故徵以釋之。謂何以無如是善根等。由住自乘作證故。亦應徵云。何以作證。由無上善根故。所無在前。故畧不明耳。此段亦同法蕐自釋心不喜樂云。何以故。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故。


鈔 所無在前者。即前無如是善根故。無如是智眼故等。


疏 釋文亦二。先明住自乘作證。後於彼智慧下。結成所無。今初十句。初總餘別。別中一道者。以見修等道。斷惑集故。不同菩薩無住道等。二三行果可知。四觀諦智別。謂我空法有。不能我有法空。名無有諦。以證現觀。名決定智。故無菩薩中道第一義三諦之理。亦如涅槃。聲聞有諦而無真實。五已證理故。六捨事故。下三句成上聲聞行。一內無悲。二外捨物。三但自調。又上十句。總為四失。一初句出麤而不出細。但出分段故。次四句得權失實。次三句滯寂失悲。後二句捨生自度。二結成所無。即由住自乘。故無前智等。亦有十句。但於前一智有十不能。餘三昧等。例此可知。


*三結成不見。


是故雖在逝多林中對於如來。不見如是廣大神變。


疏 可知。 初法釋竟。


*第二喻顯。文有十喻。自古諸德。皆將配前所迷佛果十句。唯第九二天一喻。喻上第二如來嚴好。餘皆如次。此亦有理。今解有二。一者隨一一喻。總喻不見因果等境。以合文中。亦言不見菩薩眾故。又不喻菩薩之德。義不盡故。又合文中多從總合。但言不見如來神變。明通諸句。二者別喻諸德。若全不別。何俟多喻。然雖別喻。亦通因果。而前九約勝境為喻。謂恒河須彌等。喻佛德故。後一就劣法為喻。入滅盡定。喻二乘故。於前九中。配所迷菩薩之德。其義則次。配所迷如來之德。義少不次。所喻義別。至文當知。又第一五十。單喻聲聞不見。第二三四七。雙喻菩薩聲聞見不見別。餘三佛對聲聞論見不見。有此三類者。文影畧耳。又唯約聲聞說者。十喻皆喻彼無德故。就中初一兼喻有障故。後一兼喻住自乘故。且就前九約勝境為喻。顯九種勝德。其後一種總明不共。顯十無盡。前九德中。一一皆具通別二意。今初鬼對恒河喻。


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千億無量餓鬼。裸形飢渴舉體焦然。烏鷲豺狼競來搏撮。為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邊而不見河。設有見者。見其枯竭。何以故。深厚業障之所覆故。彼大聲聞亦復如是。雖復住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捨一切智。無明瞖瞙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地諸善根故。


疏 其恒河清流。通喻佛及菩薩潤益甚深德。別喻佛神力。及菩薩境界德。以此二句為初總故。鬼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見。亦喻不得諸法喜故。言餓鬼等者。生分已盡為鬼。未得無生忍衣為裸形。不得法界。行食為饑。不得真解脫味為渴。由此故稱為餓。此上竝無真道。即是業餘。行苦所遷。為舉體焦然。即是苦餘。空見為烏鷲。有見為豺狼。於斯作決定解為搏撮。內含大機。有真脫分。名為渴所逼。欲求水飲。身在法會。名住河邊。不覩神變。名不見河。雖覩世尊。但見丈六。為見枯竭。無明翳膜。名為業障。即煩惱餘。


鈔 三餘之義。已見上文。


疏 後彼大下合中。先合業障。不曾已下。合裸形等。


鈔 不曾已下。合裸形等者。無生忍衣。法界行食。皆一切智諸善根也。


*第二覺夢相對喻。


譬如有人。於大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住善見大城。宮殿園林種種嚴好。天子天女百千萬億。普散天華徧滿其地。種種衣樹出妙衣服。種種華樹開敷妙華。諸音樂樹奏天音樂。天諸婇女歌詠美音。無量諸天於中戲樂。其人自見著天衣服。普於其處住止周旋。其大會中一切諸人。雖同一處不知不見。何以故。夢中所見。非彼大眾所能見故。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亦復如是。以久積集善根力故。發一切智廣大願故。學習一切佛功德故。修行菩薩莊嚴道故。圓滿一切智智法故。滿足普賢諸行願故。趣入一切菩薩智地故。遊戲一切菩薩所住諸三昧故。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無障礙故。是故悉見如來世尊不可思議自在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不能見。皆不能知。以無菩薩清淨眼故。


疏 夢游天宮。通喻佛及菩薩高顯廣大德。別喻如來游戲神變二句。及菩薩大會已下十一句。喻甚相似。


鈔 及菩薩大會下十一句者。即上文不見因中。謂一菩薩大會。二菩薩暜入。三菩薩暜至。四暜詣。五神變。六遊戲。七眷屬。八方所。九莊嚴師子座。十宮殿。十一菩薩住處。今文夢往須彌山。即暜至暜詣。入善見大城等宮殿。即菩薩宮殿城池園林。即是住處。天子天女。即眷屬。開蕐奏樂。即是神變。歌詠戲樂。即是遊戲。住止周旋。即是座矣。


疏 然此下八喻。約二乘喻。明其無德。亦有通別。通則於一一德不了。皆由前闕因緣故。別則各喻無德不同。此一喻無如是神通故。又不知菩薩如夢故。然合文中。明無如是智眼故者。從通相合。故下數段。皆合無眼。文中先喻。後一切菩薩下合。合中二。先合夢者自見。後一切聲聞下。合大會不見。竝可思也。


*第三愚對雪山喻。


譬如雪山具眾藥草。良醫詣彼悉能分別。其諸捕獵放牧之人。恒住彼山不見其藥。此亦如是。以諸菩薩。入智境界具自在力。能見如來廣大神變。諸大弟子唯求自利。不欲利他。唯求自安。不欲安他。雖在林中。不知不見。


疏 雪山良藥。通喻幽邃難見德。別喻亦喻佛境界。所悲境故。喻菩薩所住處。悲救眾生為所住故。其捕獵等。喻聲聞無大悲救眾生病。亦是無如是境界故。


*第四伏藏難知喻。


譬如地中。有諸寶藏。種種珍異悉皆充滿。有一丈夫聰慧明達。善能分別一切伏藏。其人復有大福德力。能隨所欲。自在而取。奉養父母。賑卹親屬。老病窮乏靡不均贍。其無智慧。無福德人。雖亦至於寶藏之處。不知不見。不得其益。此亦如是。諸大菩薩有淨智眼。能入如來不可思議甚深境界。能見佛神力。能入諸法門。能遊三昧海。能供養諸佛。能以正法開悟眾生。能以四攝攝受眾生。諸大聲聞不能得見如來神力。亦不能見諸菩薩眾。


疏 藏則通喻祕密難知德。別喻如來尊勝。可寶重故。喻菩薩所入三昧。及觀察。頻申。勇猛。供養。如喻思之。薄福喻聲聞。無如是威德故。


鈔 喻菩薩下。如喻思之者。然合文自具。若約喻者。伏藏猶如三昧。聰慧分別。即是觀察。隨欲而取。即是頻申。有大福力。即當勇猛。奉養父母。即供養也。


*第五盲不見寶喻。


譬如盲人至大寶洲。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不能得見一切眾寶。以不見故。不能採取。不得受用。此亦如是。諸大弟子雖在林中親近世尊。不見如來自在神力。亦不得見菩薩大會。何以故。無有菩薩無礙淨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見於如來自在力故。


疏 寶洲通喻迴絕難測德。別喻如來玅行。積行。圓玅故。喻菩薩受記成熟勇猛可知。盲喻二乘無如是善根故。


鈔 喻菩薩受記等者。不能採取。即無勇猛。不得受用。即無授記成就義也。


*第六淨眼無障喻。


譬如有人。得清淨眼。名離垢光明。一切闇色不能為障。爾時彼人於夜闇中。處在無量百千萬億人眾之內。或行或住。或坐或臥。彼諸人眾形相威儀。此明眼人莫不具見。其明眼者威儀進退。彼諸人眾悉不能覩。佛亦如是。成就智眼清淨無礙。悉能明見一切世間。其所示現神通變化。大菩薩眾所共圍繞。諸大弟子悉不能見。


疏 通喻智照難量德。別喻如來威德。菩薩法身已下五句。不覩威儀。喻二乘無如是自在故。


鈔 喻菩薩法身下五句者。即菩薩法身清淨。菩薩智身圓滿。願身示現。色身成就。菩薩諸相具足。釋曰。五句不出菩薩形相威儀故。


*第七徧處定境喻。


譬如比丘。在大眾中入徧處定。所謂地徧處定。水徧處定。火徧處定。風徧處定。青徧處定。黃徧處定。赤徧處定。白徧處定。天徧處定,種種眾生身徧處定。一切語言音聲徧處定。一切所緣徧處定。入此定者見其所緣。其餘大眾悉不能見。唯除有住此三昧者。如來所現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亦復如是。菩薩具見。聲聞莫覩。


疏 通喻周徧難思德。別喻如來淨剎。菩薩常光。眾色莊嚴。菩薩放大光明網。不見定境。喻聲聞無如是三昧故。喻中言徧處者。於一切處周徧觀察。無有間隙。故名徧處。然瑜伽智度俱舍等論。皆說有十。今有十二。前八同彼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彼中九名空徧處。十名識徧處。先觀青等暜徧。次觀青等。為何所依。知由地等。次思所觀。由何廣大。知由於空。次思能觀。知由依識。前八依第四靜慮。觀欲可見色。後二依無色定。今以宗別。合空識二為天徧處。皆容假想。稱性周徧。加於三事。十名種種眾生身徧處者。即眼等根色。十一語言音聲。即前聲塵。十二一切所緣。即六塵境。則收前香味及法塵境。例此天徧處言。亦可通於諸天。


鈔 例此下。以論例經。重釋前天徧處。


疏 次如來所現下。合文可知。


*第八玅藥翳形喻。


譬如有人。以翳形藥自塗其眼。在於眾會。去來坐立無能見者。而能悉覩眾會中事。應知如來。亦復如是。超過於世普見世間。非諸聲聞所能得見。唯除趣向一切智境諸大菩薩。


疏 通喻隱顯超世德。別喻如來住持。喻菩薩起變化雲德。不覩者。喻聲聞無如是解脫故。


*第九二天隨人喻。


如人生已。則有二天。恒相隨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應知如來亦復如是。在諸菩薩大集會中現大神通。諸大聲聞悉不能見。


疏 通喻微玅難壞德。別喻如來嚴好。菩薩身徧十方諸行圓滿德。不覩二天。喻二乘無如是勢力故。亦喻無悲。捨眾生故。


*第十滅定不行喻。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六根作業皆悉不行。一切語言不知不覺。定力持故。不般涅槃。一切聲聞亦復如是。雖復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見。不解不入。如來自在菩薩眾會諸所作事。


疏 唯喻聲聞。安住自乘。證實際故。亦總喻無德。


鈔 第十滅定不行喻者。然滅定之義。六地已畧明。今當更說。薩婆多宗,此定唯依有頂地起。以下諸地。皆名有想。行相粗動。難可止息。此有頂地。名為非想。行相微細。易可止息。故唯有頂有滅盡定。俱舍頌云。滅盡定名體。為淨住有頂。謂滅盡定。以二十二法為體。謂修定前。有二十一心所及心王故。言二十一心所者。謂大地十。大善地十。欣厭隨一。為滅定。故有二十二法。不相應行替處。名為滅定。隨滅爾許心心所法為定體也。若成實論。第十六滅定品云。問曰。若此中意。以泥洹為滅者。是汝先言。九次第定中滅定。心心數滅。是則相違。答曰。滅定有二。一諸煩惱盡。二煩惱未盡。煩惱盡者。在解脫中。煩惱未盡在次第中。一滅煩惱。故名滅定。二滅心心數法。故名滅定。滅煩惱是第八解脫。亦名阿羅漢果。若唯識第七云。滅盡定者。謂有無學。(即羅漢及獨一辟支也。)或有學。(即三果。身證阿那含。)已伏惑障。無所有貪。(謂無所有已下諸貪滅。)上貪不定。(上貪未滅也。)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六識染污。(染污第七。)心心所滅。(令上二識。俱不行故。)令身安和。故亦名定。(謂有心定。令心平等。安帖和悅為安和。今無心定。由定前心力。能令身心平等和悅。如有心定。故亦名定。)由偏厭想受。亦名滅彼定也。(即加行心。)顯揚第一云。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或入非非想處定。或復上進。入無想定。或復上進。由起暫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緣。不恒行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諸心心法滅也。餘文可知。


疏 又上十喻。從後逆次。配前闕因後之十句。謂一喻無法喜。二喻不知菩薩如夢。三喻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等。如理思之。其前十句。但通為不見之因。


鈔 又上十喻。從後逆次配前闕因後之十句者。疏但出三。謂一鬼對恒河喻。喻無法喜。法喜為食故。二夢遊天宮喻。喻不知菩薩如夢幻故。此相甚顯。三愚對雪山喻。喻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故。其合經云。以諸菩薩入智境界。具自在力。得見如來神變自在。即如來加被之力。其捕獵者。即無加被也。四伏藏難知喻。喻本不發一切菩薩諸大願力故。謂無福力。即闕大願。五盲不見寶喻。喻不求超出世間。不共菩薩諸善根故。無眼不見於寶。即闕不共善根。六淨眼無障喻。乃喻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故。此喻更顯諸人不見。喻於二乘不見淨眼境故。七徧處定境喻。喻本不得嚴淨佛剎神通智故。青等徧淨。即淨剎也。八玅藥翳形喻。喻本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故。翳形之藥。即出世善根。九二天隨人喻。喻本不修習生一切智諸善根故。二天見人。即一切智。人不見天。故無此也。十滅定不行喻。喻本在生死流轉之時。不勸眾生求於最勝大智眼故。諸識不行。豈當有眼。故於六境。都不見知。是故十喻。對前十因。文相甚顯。令如理思。 第二喻竟。


*第三徵以結成。


何以故。如來境界甚深。廣大。難見。難知。難測。難量。超諸世間不可思議。無能壞者。非是一切二乘境界。是故如來自在神力。菩薩眾會。及逝多林普徧一切清淨世界。如是等事。諸大聲聞悉不知見。非其器故。


疏 文有十句。結前十喻。唯第七八為順前合。故有前却。餘皆如次。


鈔 餘皆如次者。一如來境界甚深。結鬼對恒河喻。二廣大。結夢遊天宮喻。三難見。結愚對雪山喻。四難知。結伏藏難知喻。五難測。結盲不見寶喻。六難量。結淨眼無障喻。七超諸世間。結徧處定境喻。八不可思議。結玅藥翳形喻。九無能壞者。結二天隨人喻。十非是一切二乘境界。結滅定不行喻。六根作業。皆不行故。其間文意。極相順故。


疏 上來法喻。廣顯聲聞不見聞等。問。般若經。明聲聞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若是其忍。何以上文皆言無菩薩德耶。又文殊巡行經中。五百聲聞。聞而不信。法蕐不輕。亦令其聞。何得此中。不令聞耶。答。為顯不共故。故智論明般若有共不共。指此不思議經。不共二乘說故。


鈔 問般若下。申難也。引於三經。而有二難。一引大品。難無現緣。言若智若斷者。彼經具云。須陀洹若智若斷。皆菩薩無生法忍。斯陀含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阿那含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阿羅漢。辟支佛。皆別之。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下結難可知。又文殊巡行經下。後引二經。不令聞。今此一經。畧以義引耳。若具引者。名文殊師利巡行經。以說文殊徧巡五百比丘房。皆見寂定。因以為名。最後難舍利弗。以顯甚深般若。問舍利弗言。我時見汝獨處一房。結跏趺坐。折伏其身。汝為當坐禪耶。不耶。答云坐。難云。為欲令未斷者斷。故坐禪耶等。因此廣顯性空無得之理。時五百比丘。從座而起。於世尊前。高聲唱言。從今已去。更不須見文殊身。不須聞其名字。如是方處。速應捨離。所有文殊一切住處。亦莫趣向。所以者何。文殊煩惱解脫。一相說故得。舍利弗令文殊為決了。文殊言。實無文殊而可得故。若實無文殊可得者。彼亦不可見等。廣為說法。四百比丘漏盡得果。一百更謗。陷入地獄。後還得道。廣如彼說。故云五百比丘聞而不信。意云。何以此會。不令其聞而不信耶。法蕐不輕。亦令其聞者。引意同前。即第六經。常不輕品。不輕徧禮四眾云。我不輕汝等。汝等行菩薩道。當作佛。即宣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知見平等之理。為令聞也。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復於千劫入阿鼻地獄受大苦惱。從地獄出。還遇常不輕教化。即跋陀婆羅等菩薩。即二經之中。皆令其聞。一時之謗。後皆成益。今何不爾。答。為顯不共下。第三會釋。於中有五。一顯不共般若。不共般若已如前引。若準天台意。前以通教難於圓別。今以圓別。揀異於通。


疏 又大聖化儀。其類不等。或令聞不信以為遠種。如上所引。或以威力令其出會。如法蕐中五千拂席。或令在會使其不聞。即如今經。然法蕐漸教之終。將收敗種。故加令其去。篤勵在會。使其信受。此經頓教之始。為顯深勝。留使不聞。令諸後學。修見聞種。


鈔 法蕐是漸者。化儀漸故。先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故云漸也。非法門為漸。將收敗種者。義如前引。謂二乘結斷。如根敗土。無利五欲。如燋穀子。不能生芽。即昔教意。今至法蕐。三根聲聞。皆得記別。不在此會。亦為宣陳。則燋穀生芽。盲聾視聽。死屍再起。寒灰重熱。而言將收者。當未廣說。先且斥之。使在會者。自欣多幸。故云激勵。是以經云。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故彼疏中云。繁柯既亡。則貞幹存焉。廣說之後。方復收之。故不在會。亦合為說。此經頓教之始者。初成頓說故。未有滯權。不須引斥。直彰不共。顯法難思。在會不聞。由無因種。若修因種。於何不聞。故云。令修見聞種也。


疏 又復大乘該於小乘。則其智斷。皆是菩薩法忍。小智不知大智。故此云。於有無諦。作決定解。不見不聞。


鈔 小乘猶於百川。不攝大海。大乘猶如大海。必攝百川。


疏 又若已開顯。即權為實漸。故法蕐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若權實相對。則如聾盲。非其器故。其猶黎庶以對於王。貴賤懸隔。以王收人。則率土之內。莫非王人。是以若約暜收。即一切眾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況於二乘無漏因果。若挍優劣。則權教久行菩薩。尚不信聞。況於二乘。二乘上首。尚如聾盲。況凡夫外道。既非其器。本不合列。為顯法勝。大權菩薩。示為聾盲。是知聾盲。於勝有力。能顯勝故。勝劣相望。力用交徹。成大緣起。方是深玄。


論 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億無量餓鬼已下。至諸大聲聞悉不知見非其器故。有七十四行半經。有十種喻。比聲聞無有廣大菩提善根。在於會中。不知不見如來自在分。其所有十喻。經文自明。如是聲聞。示同不聞。不見如來變化神力境界。菩薩海眾。令諸實是聲聞迴心。種如來大願大智大慈悲。常處生死。廣利眾生故。 第五舉失顯得分竟。


*大文第六。偈頌讚德分。既至詠德。顯所證故。文中十方菩薩。即為十段。初二讚道場三昧等用。餘八通讚佛德。今初東方。總讚一會。


爾時毗盧遮那願光明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汝等應觀察 佛道不思議 於此逝多林 示現神通力


疏 十頌分二。初總餘別。


善逝威神力 所現無央數 一切諸世間 迷惑不能了 法王深妙法 無量難思議 所現諸神通 舉世莫能測 以了法無相 是故名為佛 而具相莊嚴 稱揚不可盡 今於此林內 示現大神力 甚深無有邊 言辭莫能辯


疏 別中亦二。前四歎佛。於中初二歎內德。一廣。二深。次一歎內外無礙。後一結成今用。


汝觀大威德 無量菩薩眾 十方諸國土 而來見世尊 所願皆具足 所行無障礙 一切諸世間 無能測量者 一切諸緣覺 及彼大聲聞 皆悉不能知 菩薩行境界 菩薩大智慧 諸地悉究竟 高建勇猛幢 難摧難可動 諸大名稱士 無量三昧力 所現諸神變 法界悉充滿


疏 後五歎菩薩。一總顯雲集。二願行深。三超下位。四智地高。五定用廣。


*第二南方。唯歎菩薩。然既結歸佛力。亦為歎佛。


爾時不可壞精進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汝觀諸佛子 智慧功德藏 究竟菩提行 安隱諸世間 其心本明達 善入諸三昧 智慧無邊際 境界不可量


疏 十頌分五。初二令觀內德。於中初偈二嚴究竟。後偈定智廣深。


今此逝多林 種種皆嚴飾 菩薩眾雲集 親近如來住 汝觀無所著 無量大眾海 十方來詣此 坐寶蓮華座


疏 次二示其集處。


無來亦無住 無依無戲論 離垢心無礙 究竟於法界 建立智慧幢 堅固不動搖 知無變化法 而現變化事 十方無量剎 一切諸佛所 同時悉往詣 而亦不分身


疏 次三明寂用無礙。初一偈半即寂。後一偈半起用。


汝觀釋師子 自在神通力 能令菩薩眾 一切俱來集


疏 次一結歸佛力。


一切諸佛法 法界悉平等 言說故不同 此眾咸通達 諸佛常安住 法界平等際 演說差別法 言辭無有盡


疏 後二結其德廣。同諸佛故。


*第三西方下。唯歎佛德。然雖通諸德。隨多顯名。今此歎智用應時德。


爾時普勝無上威德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汝觀無上土 廣大智圓滿 善達時非時 為眾演說法 摧伏眾外道 一切諸異論 普隨眾生心 為現神通力 正覺非有量 亦復非無量 若量若無量 牟尼悉超越


疏 十頌分二。初三法說。一內德。二外用。三總結離言。


如日在虗空 照臨一切處 佛智亦如是 了達三世法 譬如十五夜 月輪無減缺 如來亦復然 白法悉圓滿 譬如空中日 運行無暫已 如來亦如是 神變恒相續 譬如十方剎 於空無所礙 世燈現變化 於世亦復然 譬如世間地 羣生之所依 照世燈法輪 為依亦如是 譬如猛疾風 所行無障礙 佛法亦如是 速徧於世間 譬如大水輪 世界所依住 智慧輪亦爾 三世佛所依


疏 後七喻顯。一喻前廣大。二喻圓滿。三四喻現通。一長時。二無礙。五喻演法。六喻摧邪。七總喻前德。諸佛同依。


*第四北方十偈九喻。歎三德深廣。


爾時無礙勝藏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大寶山 饒益諸含識 佛山亦如是 普益於世間 譬如大海水 澄淨無垢濁 見佛亦如是 能除諸渴愛 譬如須彌山 出於大海中 世間燈亦爾 從於法海出 如海具眾寶 求者皆滿足 無師智亦然 見者悉開悟 如來甚深智 無量無有數 是故神通力 示現難思議


疏 於中二。前五偈四喻。內德。一恩。二斷。次三喻喻智。前一高遠。次二深廣。


譬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事 佛智亦如是 現諸自在力 譬如如意寶 能滿一切欲 最勝亦復然 滿諸清淨願 譬如明淨寶 普照一切物 佛智亦如是 普照羣生心 譬如八面寶 等鑒於諸方 無礙燈亦然 普照於法界 譬如水清珠 能清諸濁水 見佛亦如是 諸根悉清淨


疏 後五喻大用。一巧示。二隨欲。三照機。四合理。五結益。


*第五東北方法界願月王。十頌。歎暜益眾生德。


爾時化現法界願月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帝青寶 能青一切色 見佛者亦然 悉發菩提行


疏 分四。初偈總喻見無不益。


一一微塵內 佛現神通力 令無量無邊 菩薩皆清淨 甚深微妙力 無邊不可知 菩薩之境界 世間莫能測 如來所現身 清淨相莊嚴 普入於法界 成就諸菩薩


疏 次三別明益菩薩。初一淨二障。後二成玅力。


難思佛國土 於中成正覺 一切諸菩薩 世主皆充滿 釋迦無上尊 於法悉自在 示現神通力 無邊不可量 菩薩種種行 無量無有盡 如來自在力 為之悉示現 佛子善修學 甚深諸法界 成就無礙智 明了一切法 善逝威神力 為眾轉法輪 神變普充滿 令世皆清淨


疏 三有五頌明益徧。一成道徧。二神通徧。三示行徧。四了法徧。五轉法徧。


如來智圓滿 境界亦清淨 譬如大龍王 普濟諸羣生


疏 四有一偈。結益周暜。


*第六東南方十頌。歎大用難思德。


爾時法慧光燄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三世諸如來 聲聞大弟子 悉不能知佛 舉足下足事 去來現在世 一切諸緣覺 亦不知如來 舉足下足事 況復諸凡夫 結使所纏縛 無明覆心識 而能知導師


疏 分三。初三明凡小難思。


正覺無礙智 超過語言道 其量不可測 孰有能知見 譬如明月光 無能測邊際 佛神通亦爾 莫見其終盡 一一諸方便 念念所變化 盡於無量劫 思惟不能了 思惟一切智 不可思議法 一一方便門 邊際不可得


疏 次四出難思之法。


若有於此法 而興廣大願 彼於此境界 知見不為難 勇猛勤修習 難思大法海 其心無障礙 入此方便門 心意已調伏 志願亦寬廣 當獲大菩提 最勝之境界


疏 後三顯能知之人。


*第七西南方十頌。歎智身難思德。


爾時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智身非是身 無礙難思議 設有思議者 一切無能及


疏 分四。初一總顯難思。


從不思議業 起此清淨身 殊特妙莊嚴 不著於三界


疏 次一舉因顯果。


光明照一切 法界悉清淨 開佛菩提門 出生眾智慧 譬如世間日 普放慧光明 遠離諸塵垢 滅除一切障 普淨三有處 永絕生死流 成就菩薩道 出生無上覺 示現無邊色 此色無依處 所現雖無量 一切不思議 菩薩一念頃 能覺一切法 云何欲測量 如來智邊際 一念悉明達 一切三世法 故說佛智慧 無盡無能壞


疏 次三別示難思之相。於中三。初三智照淨障。次一示現深廣。後二念智圓融。


智者應如是 專思佛菩提 此思難思議 思之不可得 菩提不可說 超過語言路 諸佛從此生 是法難思議


疏 四有二頌結勸。謂從不思議生佛智身。令絕思議之念。是思佛矣。


*第八西北方十頌。歎佛成就菩薩德。


爾時願智光明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若能善觀察 菩提無盡海 則得離癡念 決定受持法


疏 分二。初總標觀成決定。


若得決定心 則能修妙行 禪寂自思慮 永斷諸疑惑 其心不疲倦 亦復無懈怠 展轉增進修 究竟諸佛法 信智已成就 念念令增長 常樂常觀察 無得無依法 無量億千劫 所修功德行 一切悉迴向 諸佛所求道 雖在於生死 而心無染著 安住諸佛法 常樂如來行 世間之所有 蘊界等諸法 一切皆捨離 專求佛功德 凡夫嬰妄惑 於世常流轉 菩薩心無礙 救之令解脫


疏 餘九展轉成益。於中前七偈各一行。


菩薩行難稱 舉世莫能思 徧除一切苦 普與羣生樂 已獲菩提智 復愍諸羣生 光明照世間 度脫一切眾


疏 後二總結深廣。


*第九下方菩薩。歎佛難見聞德。


爾時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無量億千劫 佛名難可聞 況復得親近 永斷諸疑惑 如來世間燈 通達一切法 普生三世福 令眾悉清淨 如來妙色身 一切所欽歎 億劫常瞻仰 其心無猒足 若有諸佛子 觀佛妙色身 必捨諸有著 迴向菩提道 如來妙色身 恒演廣大音 辯才無障礙 開佛菩提門 曉悟諸眾生 無量不思議 令入智慧門 授以菩提記 如來出世間 為世大福田 普導諸含識 令其集福行 若有供養佛 永除惡道畏 消滅一切苦 成就智慧身 若見兩足尊 能發廣大心 是人恒值佛 增長智慧力 若見人中勝 決意向菩提 是人能自知 必當成正覺


疏 分二。初一標名難聞。近必斷疑。餘別顯益物之相。於中初一生福益。次二向菩提益。次三成智益。餘四就人結益。


*第十上方菩薩。歎佛恩深德重德。


爾時法界差別願智神通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釋迦無上尊 具一切功德 見者心清淨 迴向大智慧 如來大慈悲 出現於世間 普為諸羣生 轉無上法輪


疏 分四。初二總舉佛德。意在於恩。


如來無數劫 勤苦為眾生 云何諸世間 能報大師恩


疏 次一恩深難報。


寧於無量劫 受諸惡道苦 終不捨如來 而求於出離 寧代諸眾生 備受一切苦 終不捨於佛 而求得安樂 寧在諸惡趣 恒得聞佛名 不願生善道 暫時不聞佛 寧生諸地獄 一一無數劫 終不遠離佛 而求出惡趣


疏 次四發荷恩之心。


何故願久住 一切諸惡道 以得見如來 增長智慧故 若得見於佛 除滅一切苦 能入諸如來 大智之境界 若得見於佛 捨離一切障 長養無盡福 成就菩提道 如來能永斷 一切眾生疑 隨其心所樂 普皆令滿足


疏 後四釋成荷恩之意。


鈔 大文第六偈頌分可知。


論 明毘盧遮那菩薩等十菩薩說頌分。已下有十菩薩。竝是十方來者。各說一頌。各隨自名。各歎自法。是一切諸佛諸菩薩行。皆隨菩薩名下義。其頌意可見。如初毘盧遮那願光明菩薩。是種種光明。直是佛果願光者。是佛果菩薩中行。從初總歎。令諸觀察逝多林如來境界。次下九箇。是總中別。各隨菩薩名下義。取所頌之法也。如不可壞精進王者。還頌不可壞精進義。王者自在義。已下倣此准知。 第六偈頌讚德分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6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2:19:44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一百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大文第七暜賢開發分。現土顯於法界。暜賢主此。方能開故。於中長行與偈。前中三。初明開發意。二能開方便。三正明開顯。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觀一切菩薩眾會。


疏 觀眾會者。上佛入定現相。令眾覩親證。今假言開顯。使尋言契實。


*二明能開方便。


以等法界方便。等虗空界方便。等眾生界方便。等三世。等一切劫。等一切眾生業。等一切眾生欲。等一切眾生解。等一切眾生根。等一切眾生成熟時。等一切法光影方便。


疏 有十一句。初句總。以含事理深廣故。句初以字。貫下十句。謂頻申三昧。業用深廣。要以此十無分齊之方便。方能開顯。況十復表無盡。餘句別。虛空明其廣無際限。餘八顯其多無分齊。光影一種。兼顯深義。如光影清淨故。又暎光之影。隨機別故。揀異水鏡。似本質故。


*三正明開顯。


為諸菩薩。以十種法句。開發顯示照明演說此師子嚬申三昧。何等為十。所謂演說能示現等法界一切佛剎微塵中諸佛出興次第。諸剎成壞次第法句。演說能示現等虗空界一切佛剎中盡未來劫讚歎如來功德音聲法句。演說能示現等虗空界一切佛剎中如來出世無量無邊成正覺門法句。演說能示現等虗空界一切佛剎中佛坐道場菩薩眾會法句。演說於一切毛孔念念出現等三世一切佛變化身充滿法界法句。演說能令一身充滿十方一切剎海平等顯現法句。演說能令一切諸境界中普現三世諸佛神變法句。演說能令一切佛剎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微塵數佛種種神變經無量劫法句。演說能令一切毛孔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大願海音盡未來劫開發化導一切菩薩法句。演說能令佛師子座量同法界菩薩眾會道場莊嚴等無差別盡未來劫轉於種種微妙法輪法句。佛子。此十為首。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句。皆是如來智慧境界。


疏 分三。初總標。次徵釋。後總結。今初以十法句者。此法望前方便。即是所用。望三昧境界。即是能開。


鈔 此法句望前方便即是所用者。此有三重能所。一暜賢是能有。方便是所有。二方便是能用。法句是所用。三法句是能開。三昧境為所開。


疏 二何等下。徵釋。釋中一一法句。皆用前來十種方便。一一方便。皆能演斯十句。然此十句所開。即前所現。亦念請中果用十句。文少開合不次。而義無闕。初二即淨佛國土。一依正淨。二法流布淨。剎成壞即土。佛於中興。明是佛土。前念欲知佛土之相。今明一切佛剎塵中皆有佛土。土無邊矣。皆佛所淨。下諸句例然。皆一毛一塵。即含攝無盡故。次二即成等正覺。一主一伴。五即為一切眾生現諸佛影像。六即入一切眾生所住處。七八二句。通顯能現神通。即開智城。而境麤塵細為別。九即含前調伏眾生等四句。十即轉法輪。三佛子下。總結。


*第二偈頌中二。先說儀意。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此義。承佛神力。觀察如來。觀察眾會。觀察諸佛難思境界。觀察諸佛無邊三昧。觀察不可思議諸世界海。觀察不可思議如幻法智。觀察不可思議三世諸佛悉皆平等。觀察一切無量無邊諸言辭法而說頌言。


疏 有十句。初四句說儀。後六觀其所說。然多同前念請果德難思。餘如前辨。


*二正偈。


一一毛孔中 微塵數剎海 悉有如來坐 皆具菩薩眾 一一毛孔中 無量諸剎海 佛處菩提座 如是徧法界 一一毛孔中 一切剎塵佛 菩薩眾圍繞 為說普賢行 佛坐一國土 充滿十方界 無量菩薩雲 咸來集其所 億剎微塵數 菩薩功德海 俱從會中起 徧滿十方界 悉住普賢行 皆遊法界海 普現一切剎 等入諸佛會 安坐一切剎 聽聞一切法 一一國土中 億劫修諸行 菩薩所修行 普明法海行 入於大願海 住佛境界地 了逹普賢行 出生諸佛法 具佛功德海 廣現神通事 身雲等塵數 充徧一切剎 普雨甘露法 令眾住佛道


疏 偈中頌十法句。而開合不次。初偈頌初句。二頌第三。三頌第二。四頌第四。五頌第五。其六七二頌。同頌第六。八頌第九句。九却合頌第七八句。十頌第十。文竝可知。


論 於此十行頌中。重頌前十無盡句法。意明法界體性無礙。一多互叅。大小相入。毛孔微塵。悉含一切諸佛剎海。一一境界。皆互容無礙。頌云。一一毛孔中。微塵數剎海。悉有如來坐。皆具菩薩眾。如經具明。已上二十一段。且會法界中暜賢差別智無礙行滿。還令暜賢說頌歎法。已下放睂間光。即明已法身根本暜光明智。與法界中無礙自在。差別同異。暜賢行門。理智體用。一時同會。即令文殊說頌歎法。以文殊暜賢二體。成真俗二智。法界平等恒然法門。此法界中體用二門。若無暜賢。即差別智不行。即就寂無悲行。無文殊。即暜賢行是有為。是無常故。以此二人之法門。成一法界之體用。一切諸佛。法總如是。言佛者。但於此二人體用中無所住。名之為佛。言住佛所住者。佛住無住。但於此文殊暜賢理智萬行體用中而無所住之智。而得佛名。是故前暜賢。是以行彰理門。後文殊。是以理顯行門。為言詮立教。即名有前後。約其法界。二法同資。元一體用故。且以如來。舉緣表法。即師子嚬伸三昧。屬暜賢門。睂間毫相光明。即屬文殊門。以光明是法身玅慧所顯。根本智所起。師子嚬伸三昧。是差別智中行故。二人同體。方成法界自在之門。表根本智自性無作用言說。是暜賢所收。若也三法別行。即是人天生死。設得道者。名為眇目矬陋。或止宿草菴。不入法界大宅門故。以前二十一段經。是以行會理無著門。即暜賢為主。文殊為伴。已下如來放睂間光。名暜照三世法界門。即是以理會行圓融自在無礙門。即以文殊為主。暜賢為伴。如是主伴叅融。方名法界自在。從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嚬伸廣大三昧故已下。直至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名以理會行圓融自在無礙門。 第七普賢開發分竟。


*大文第八毫光示益分。令尋智光為能證故。文中四。初毫光暜示。二依光見法。三顯見證因緣。四明其得益。今初。


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嚬申廣大三昧故。從眉間白毫相。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諸佛國土。


疏 有四。一標光意。二從睂間下。主光體用。表即法界中道無漏正智。方能證前所現之法界故。三世是相。相即法界。法界體用。互為其門。又通皆為門。若見法界之性相。即入三昧之體用故。三以不可下。光攝眷屬。差別之智。皆入法界故。四暜照下。明光分齊。


*第二依光見法中二。先明此眾暜見。後類通十方。今初。


時逝多林菩薩大眾。悉見一切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佛剎一一微塵中。各有一切佛剎微塵數諸佛國土。種種名。種種色。種種清淨。種種住處。種種形相。如是一切諸國土中。皆有大菩薩坐於道場師子座上成等正覺。菩薩大眾前後圍繞。諸世間主而為供養。或見於不可說佛剎量大眾會中。出妙音聲。充滿法界轉正法輪。或見在天宮殿。龍宮殿。夜叉宮殿。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諸宮殿中。或在人間。村邑聚落王都大處。現種種姓。種種名。種種身。種種相。種種光明。住種種威儀。入種種三昧。現種種神變。或時自以種種言音。或令種種諸菩薩等。在於種種大眾會中。種種言辭。說種種法。


疏 文二。先能見人。通新舊眾。後悉見下。明見法。亦二。先見此會徧法界之塵剎。後或見於不可說下。多類攝化。徧周法界。於中分三。初明廣大會徧。二或見在天宮下。明徧處不同。竝在前塵剎之內。三現種種姓下。別彰所現。亦通答前諸所念請。故云種種。


*第二類顯十方。則十方眾會同見。


如此會中菩薩大眾。見於如是諸佛如來其深三昧大神通力。如是盡法界。虗空界。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一切方海中。依於眾生心想而住。始從前際。至今現在。一切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虗空道。其中一一毛端量處。一一各有微塵數剎種種業起次第而住。悉有道場菩薩眾會。皆亦如是見佛神力。不壞三世。不壞世間。於一切眾生心中現其影像。隨一切眾生心樂。出妙言音。普入一切眾會中。普現一切眾生前。色相有別。智慧無異。隨其所應開示佛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未曾休息。


疏 於中二。先舉此顯彼。後如是盡下。以彼類此。於中亦二。先舉能見分齊。謂彼十方微細大會。竝同此會之見。後皆亦如是下。明其所見自在。謂雖廣現。而不壞本相故。


*第三明見證因緣。


其有見此佛神力者。皆是毗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善根攝受。若昔曾以四攝所攝。或是見聞憶念親近之所成熟。或是往昔教其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是往昔於諸佛所同種善根。或是過去以一切智善巧方便教化成熟。


疏 因緣。謂頓爾證見。非無宿因。然成前為見因。順下為證因。皆是如來所攝受故。可知。


*第四明其得益中二。初明因見得法。二荷恩興供。前中二。先畧明。後廣顯。今初。


是故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虗空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就行。或入圓滿諸波羅蜜。或入莊嚴清淨行輪。或入菩薩諸地。或入成正覺力。或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或入如來力無畏智。或入佛無礙辯才海。彼諸菩薩以種種解。種種道。種種門。種種入。種種理趣。種種隨順。種種智慧。種種助道。種種方便。種種三昧。入如是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神變海方便門。


疏 畧中三。一明所入。初句為總。言是故者。是前宿因之故。或入下。別列十名。以顯無盡。二彼諸菩薩下。顯前能入。亦列十門。一解者。鑒達分明。種種不同。如發心品。二道。謂一道二道。乃至無量正道。三門。謂無常門。夢境界門等。四入。謂所證差別。五理趣。謂意旨不同。六機法萬差。竝皆隨順。餘四可知。即此能入。亦是所益。


鈔 即此能入亦是所益者。此有兩重能所。一遮那光照是其能益。得解等十。即是所益。二此解三昧等。是其能入。法身色身等。即是所入。不因佛光。不得能入。不得能入。安得所入。故能所入。皆是成益也。


疏 三入如是等下。結其所入。謂用前解等。入前法身等。前畧列十。實有不可說塵數等。


論 從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已下。至佛神變海方便門。有四十四行經。明諸菩薩蒙佛光照。得無量神變海方便門分。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師子嚬伸三昧。放睂間白毫相光明。名暜照三世法界門者。以此光是法性身中根本暜光明智。此智現前時。即見三世久遠。如今一體。無盡劫生死。亦不移現前。總無體性。成大智海。眾法清涼。便以眾生起差別智。知根利生。暜周剎海。無有休息。名為暜賢行。即經已下文中。獲不可說諸三昧門。教化無限諸眾生門。具如經說。如文自具。


*後廣明得法。分二。先廣能入。後廣其所入。前中但廣三昧一門。例餘九句。


云何種種三昧。所謂普莊嚴法界三昧。普照一切三世無礙境界三昧。法界無差別智光明三昧。入如來境界不動轉三昧。普照無邊虗空三昧。入如來力三昧。佛無畏勇猛奮迅莊嚴三昧。一切法界旋轉藏三昧。如月普現一切法界以無礙音大開演三昧。普清淨法光明三昧。無礙繒法王幢三昧。一一境界中悉見一切諸佛海三昧。於一切世間悉現身三昧。入如來無差別身境界三昧。隨一切世間轉大悲藏三昧。知一切法無有跡三昧。知一切法究竟寂滅三昧。雖無所得而能變化普現世間三昧。普入一切剎三昧。莊嚴一切佛剎成正覺三昧。觀一切世間主色相差別三昧。觀一切眾生境界無障礙三昧。能出生一切如來母三昧。能修行入一切佛海功德道三昧。一一境界中出現神變盡未來際三昧。入一切如來本事海三昧。盡未來際護持一切如來種性三昧。以決定解力令現在十方一切佛剎海皆清淨三昧。一念中普照一切佛所住三昧。入一切境界無礙際三昧。令一切世界為一佛剎三昧。出一切佛變化身三昧。以金剛王智知一切諸根海三昧。知一切如來同一身三昧。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際三昧。於一切法界廣大國土中示現涅槃三昧。令住最上處三昧。於一切佛剎現種種眾生差別身三昧。普入一切佛智慧三昧。知一切法性相三昧。一念普知三世法三昧。念念中普現法界身三昧。以師子勇猛智知一切如來出興次第三昧。於一切法界境界慧眼圓滿三昧。勇猛趣向十力三昧。放一切功德圓滿光明普照世間三昧。不動藏三昧。說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於一法以一切言音差別訓釋三昧。演說一切佛無二法三昧。知三世無礙際三昧。知一切劫無差別三昧。入十力微細方便三昧。於一切劫成就一切菩薩行不斷絕三昧。十方普現身三昧。於法界自在成正覺三昧。生一切安隱受三昧。出一切莊嚴具莊嚴虗空界三昧。念念中出等眾生數變化身雲三昧。如來淨空月光明三昧。常見一切如來住虗空三昧。開示一切佛莊嚴三昧。照明一切法義燈三昧。照十力境界三昧。三世一切佛幢相三昧。一切佛一密藏三昧。念念中所作皆究竟三昧。無盡福德藏三昧。見無邊佛境界三昧。堅住一切法三昧。現一切如來變化悉令知見三昧。念念中佛日常出現三昧。一日中悉知三世所有法三昧。普音演說一切法性寂滅三昧。見一切佛自在力三昧。法界開敷蓮華三昧。觀諸法如虗空無住處三昧。十方海普入一方三昧。入一切法界無源底三昧。一切法海三昧。以寂靜身放一切光明三昧。一念中現一切神通大願三昧。一切時一切處成正覺三昧。以一莊嚴入一切法界三昧。普現一切諸佛身三昧。知一切眾生廣大殊勝神通智三昧。一念中其身徧法界三昧。現一乘淨法界三昧。入普門法界示現大莊嚴三昧。住持一切佛法輪三昧。以一切法門莊嚴一法門三昧。以因陀羅網願行攝一切眾生界三昧。分別一切世界門三昧。乘蓮華自在遊步三昧。知一切眾生種種差別神通智三昧。令其身恒現一切眾生前三昧。知一切眾生差別音聲言辭海三昧。知一切眾生差別智神通三昧。大悲平等藏三昧。一切佛入如來際三昧。觀察一切如來解脫處師子嚬申三昧。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神變海。


疏 文中三。初句徵起。次所謂下。別列一百一門。皆從業用受名。竝以法性真如為三昧本。隨一一事。皆能契實。正受現前故。於中前一百門。別別業用。後一總相同果。初言暜莊嚴法界三昧者。入此三昧。能令法界暜玅嚴飾故。斯即頻申現淨土之一義。下諸三昧。皆是頻申大用別義。故以多別入佛之總。諸門別義。說者隨宜。後師子頻申者。若不總相分同。無以能究佛境故。三菩薩如是下。總結能所。上畧列百門。如是之例。有多塵數。方能入佛神變之海。三昧既爾。解等九門亦然。文畧不結。


*二廣所入中二。先別列。後其諸菩薩具如是下。總結。前中有其十德。廣前十門別句。而小不次。總句即前三昧結中。


鈔 總句即前三昧結中者。前總明所入。有十一句。初一是總。今不別廣。即前三昧結中。是廣上總。上總云。是故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大神通力。今廣中三昧結云。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入毘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神變海。是故三昧結。即前總句。此下但廣前別十句耳。而言不次者。此一即前六。二即前五。三即前四。四即前九。五即前三。六即前一。七即前二。八即前十。九即前八。十即前七。文竝可知。


其諸菩薩。皆悉具足大智神通。明利自在住於諸地。以廣大智普觀一切。從諸智慧種性而生。一切智智常現在前。得離癡翳清淨智眼。


疏 別列中。一智位高深德。即前諸地。


為諸眾生作調御師。住佛平等。於一切法無有分別。了達境界。知諸世間性皆寂滅無有依處。普詣一切諸佛國土而無所著。悉能觀察一切諸法而無所住。徧入一切妙法宮殿而無所來。教化調伏一切世間。普為眾生現安隱處。


疏 二調生無染德。即三輪嚴淨。


智慧解脫為其所行。恒以智身住離貪際。超諸有海示真實際。智光圓滿普見諸法。住於三昧堅固不動。於諸眾生恒起大悲。知諸法門悉皆如幻。一切眾生悉皆如夢。一切如來悉皆如影。一切言音悉皆如響。一切諸法悉皆如化。善能積集殊勝行願。智慧圓滿清淨善巧。心極寂靜。善入一切總持境界。具三昧力。勇猛無怯。獲明智眼住法界際。到一切法無所得處。修習無涯智慧大海。到智波羅蜜究竟彼岸。為般若波羅蜜之所攝持。以神通波羅蜜普入世間。依三昧波羅蜜得心自在。


疏 三成滿諸度德。


以不顛倒智知一切義。以巧分別智開示法藏。以現了智訓釋文辭。以大願力說法無盡。以無所畏大師子吼。常樂觀察無依處法。以淨法眼普觀一切。以淨智月照世成壞。以智慧光照真實諦。福德智慧如金剛山。一切譬喻所不能及。善觀諸法慧根增長。勇猛精進摧伏眾魔。無量智慧威光熾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間。得一切法無礙智慧。善能悟解盡無盡際。住於普際入真實際。無相觀智常現在前。


疏 四智力無畏德。雖有四辨。意在於智。


善巧成就諸菩薩行。以無二智知諸境界。普見一切世間諸趣。徧往一切諸佛國土。智燈圓滿於一切法無諸闇障。放淨法光照十方界。為諸世間真實福田。若見若聞所願皆滿。福德高大超諸世間。勇猛無畏摧諸外道。演微妙音徧一切剎。


疏 五成就昔行德。


普見諸佛心無厭足。於佛法身已得自在。隨所應化而為現身。一身充滿一切佛剎。


疏 六法身圓滿德。


已得自在清淨神通。乘大智舟所往無礙。智慧圓滿周徧法界。譬如日出普照世間。隨眾生心現其色像。知諸眾生根性欲樂。入一切法無諍境界。知諸法性無生無起。能令小大自在相入。


疏 七色身自在德。


決了佛地甚深之趣。以無盡句說甚深義。於一句中演說一切修多羅海。獲大智慧陀羅尼身。凡所受持永無忘失。一念能憶無量劫事。一念悉知三世一切諸眾生智。恒以一切陀羅尼門。演說無邊諸佛法海。常轉不退清淨法輪。令諸眾生皆生智慧。


疏 八辨才自在德。


得佛境界智慧光明。入於善見甚深三昧。入一切法無障礙際。於一切法勝智自在。一切境界清淨莊嚴。普入十方一切法界。隨其方所靡不咸至。


疏 九三昧神變德。


一一塵中現成正覺。於無色性現一切色。以一切方普入一方。


疏 十成等正覺德。


*第二總結。


其諸菩薩。具如是等無邊福智功德之藏。常為諸佛之所稱歎。種種言辭。說其功德不能令盡。靡不咸在逝多林中。深入如來功德大海。悉見於佛光明所照。


疏 可知。


*第二荷恩興供。


爾時諸菩薩。得不思議正法光明。心大歡喜。各於其身及以樓閣諸莊嚴具。并其所坐師子之座。徧逝多林一切物中。化現種種大莊嚴雲。充滿一切十方法界。所謂於念念中放大光明雲充滿十方。悉能開悟一切眾生。出一切摩尼寶鈴雲充滿十方。出微妙音稱揚讚歎三世諸佛一切功德。出一切音樂雲充滿十方。音中演說一切眾生諸業果報。出一切菩薩種種願行色相雲充滿十方。說諸菩薩所有大願。出一切如來自在變化雲充滿十方。演出一切諸佛如來語言音聲。出一切菩薩相好莊嚴身雲充滿十方。說諸如來於一切國土出興次第。出三世如來道場雲充滿十方。現一切如來成等正覺功德莊嚴。出一切龍王雲充滿十方。雨一切諸香。出一切世主身雲充滿十方。演說普賢菩薩之行。出一切寶莊嚴清淨佛剎雲充滿十方。現一切如來轉正法輪。是諸菩薩以得不思議法光明故。法應如是出興此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大神變莊嚴雲。


疏 興供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後是諸菩薩下結。結其所因。由得前十種德故。 第八毫光示益分竟。


*大文第九文殊述德分。文殊主智。故光後述德。光本令證三昧。智本為顯法界。尋智得理。故述歎林中。又前暜賢門以行顯理。此則以解顯理。解行無二。方能入故。通明即以文殊權實無二之大智。暜賢體用之理行。此二無二。共顯如來三昧之果德。文中二。先述意。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承佛神力。欲重宣此逝多林中諸神變事。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二正頌。


汝應觀此逝多林 以佛威神廣無際 一切莊嚴皆示現 十方法界悉充滿 十方一切諸國土 無邊品類大莊嚴 於其座等境界中 色像分明皆顯現


疏 頌中十三偈。通讚一會三種世間自在之用。分之為六。初二總歎。初一暜徧。後一廣容。


從諸佛子毛孔出 種種莊嚴寶燄雲 及發如來微妙音 徧滿十方一切剎


疏 次一偈讚眾生世間。即通前諸來。及向得益菩薩興供之事。


寶樹華中現妙身 其身色相等梵王 從禪定起而遊步 進止威儀恒寂靜 如來一一毛孔內 常現難思變化身 皆如普賢大菩薩 種種諸相為嚴好


疏 次二偈讚依正互在。初偈依中有正。後偈正中有正。


逝多林上虗空中 所有莊嚴發妙音 普說三世諸菩薩 成就一切功德海 逝多林中諸寶樹 亦出無量妙音聲 演說一切諸羣生 種種業海各差別 林中所有眾境界 悉現三世諸如來 一一皆起大神通 十方剎海微塵數


疏 四三偈。述上林空。


十方所有諸國土 一切剎海微塵數 悉入如來毛孔中 次第莊嚴皆現覩 所有莊嚴皆現佛 數等眾生徧世間 一一咸放大光明 種種隨冝化羣品 香燄眾華及寶藏 一切莊嚴殊妙雲 靡不廣大等虗空 徧滿十方諸國土


疏 五有三偈。述於正覺依正無盡。


十方三世一切佛 所有莊嚴妙道場 於此園林境界中 一一色像皆明現 一切普賢諸佛子 百千劫海莊嚴剎 其數無量等眾生 莫不於此林中見


疏 六末後二偈。總顯暜收。 第九文殊述德分竟。


*大文第十無涯大用分。開必得益。益必利生。於中二。先總顯用因。


爾時彼諸菩薩。以佛三昧光明照故。即時得入如是三昧。一一皆得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大悲門。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疏 謂由佛三昧。得前三昧。成此悲門。故能有用。


*後依體起用中二。初別明毛孔世主化。後佛子此逝多林下。通顯分身多類化。今初分二。一總明。


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出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皆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其身形相如世諸主。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周帀徧滿十方法界。種種方便教化調伏。


*二別顯。於中四。一明能化法。二所化處。三能化心。四明所化益。今初。


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天宮殿無常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眾生受生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菩薩修行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夢境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大願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震動世界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分別世界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生世界門。


疏 初總有二十五門。分二。初八門。雜明欣厭等門化。


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檀波羅蜜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如來修諸功德種種苦行尸波羅蜜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割截支體羼提波羅蜜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勤修毗棃耶波羅蜜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菩薩修諸三昧禪定解脫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道圓滿智光明門。


疏 餘門明十度門化。於中前六門各一度。可知。


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勤求佛法。為一文一句故。信無數身命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親近一切佛諮問一切法心無疲猒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隨諸眾生時節欲樂往詣其所方便成熟令住一切智海光明門。


疏 次三門明方便度。


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降伏眾魔制諸外道。顯現菩薩福智力門。


疏 次降魔一門。是力度。


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工巧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眾生差別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法差別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眾生心樂差別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眾生根行煩惱習氣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眾生種種業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開悟一切眾生門。


疏 餘七門皆智度。前欣厭中。已明於願。故此畧無。


*第二所化處。


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方便門。往詣一切眾生住處而成熟之。所謂或往天宮。或往龍宮。或往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宮。或往梵王宮。或往人王宮。或往閻羅王宮。或往畜生餓鬼地獄之所住處。


疏 化處中二。先結前生後。後所謂下。別明所在。


*第三化心。及第四化益。


以平等大悲。平等大願。平等智慧。平等方便。攝諸眾生。或有見已而調伏者。或有聞已而調伏者。或有憶念而調伏者。或聞音聲而調伏者。或聞名號而調伏者。或見圓光而調伏者。或見光網而調伏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詣其所。令其獲益。


疏 文竝可知。


*第二通顯多類化中二。先明住處化異。


佛子。此逝多林一切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或時現處種種嚴飾諸宮殿中。或時示現住自樓閣寶師子座。道場眾會所共圍繞。周徧十方皆令得見。然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疏 結不離逝多林者。明不動而暜徧。繁興而恒靜。末不離本。故下文殊游行。亦不離於本會。本末事理。非即離故。


*二明現身化異。


佛子。此諸菩薩。或時示現無量化身雲。或現其身獨一無侶。所謂或現沙門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苦行身。或現充盛身。或現醫王身。或現商主身。或現淨命身。或現妓樂身。或現奉事諸天身。或現工巧技術身。往詣一切村營城邑。王都聚落諸眾生所。隨其所應。以種種形相。種種威儀。種種音聲。種種言論。種種住處。於一切世間。猶如帝網行菩薩行。或說一切世間工巧事業。或說一切智慧照世明燈。或說一切眾生業力所莊嚴。或說十方國土建立諸乘位。或說智燈所照一切法境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疏 於中五。一能化身異。有十二種。初二總。餘十別。此中多同善才所見。故知善才諸友。即此會之菩薩。二往詣下。化處異。三隨其下。化類異。四或說下。化法異。五教化下。總結末不離本。


鈔 故知善財諸友即此本會之菩薩者。如獨一無侶。即德雲等。二沙門。即海雲善住等。三婆羅門。即最寂靜等。四苦行。即勝熱等。五充盛。即善見休捨等。六醫王。即暜眼彌伽等。七商主。即無上勝等。八淨命。亦婆羅門義。當不動具足等。八伎樂者。義當婆須等。九奉事天身。即大天等。十工巧伎術。即自在主童子等。故皆同也。 第十大用無涯分竟。


論 從爾時彼諸菩薩已下。至不離逝多林如來之所。有六十三行經。總明答前菩薩大眾前後所問四十法門竟。此法界法門。明智體自在。以智力自現。不藉如來口言。又令文殊暜賢二人。本位自宣本果之行。令易解故。不迷教之體用。已上是一部經之始終圓滿。總以法界體收。第二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直至經末已來。為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南行。就根利生。成行表法。令後發心者不迷其行。令易開解分。自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名為就俗利生成行門。已前教中但云。文殊師利。不云童子。明此已下。入俗化蒙。以行立名。便名童子。明已前總約佛果暜光明智中。起十方賢聖。以立化儀。即覺首目首等五位諸菩薩是。皆通化無方。潛顯自在。文殊為信首。不名童子。自此已下。以法界體中入俗。草創化蒙。約行所行立名。即號文殊師利童子。以玅智慧。化童蒙入佛智慧。生佛家故。此是三世諸佛始發菩提心初法身現根本智無性之理玅慧故。一切三世諸佛。從此而初生佛家。從此而成就暜賢大願行故。何故名為就俗利生成行門者。已前但云升天。表行成就諸天。未往人間俗中化利。此法界品已前一卷半餘經。但有菩薩聲聞世主已得道者。未有處俗凡夫。入此法門。自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已下。是入人間。就根接俗。化利凡夫。令其得此法界道理。又令善財童子。徧求善知識五十三人。以表五位三種因果。法身中根本智。暜賢差別智中行。於此二中無所住智。名之為佛。以此三法具足。名之為佛。以此三法。徧與五位終始而作因果。名為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亦名乘法界乘。以法界還以此三種因果為體用故。前後五位因果例然。總以此三法為因果。此佛。文殊師利。暜賢菩薩。與五十箇善知識行而作因果。而自無因果。為自佛果位中。無所修。無所行故。但與五位中修行者。作治染淨二障習氣生熟處。說名因果。然法身理智萬行。自無因果。但以五位中加行。治惑習氣。而立如來因果之名。以文殊師利往詣覺城人間。就根教化。令善財起加行位。求五十三善知識。成一百一十因果法門。令學者不迷其五位之行。使易解故。與後發菩提心者修行之樣式。故名為就俗利生成行門。 已上十科明本會竟。


*大文第二末會起。亦即一部流通。畧啟十門。一總顯會意。二會數開合。三會主多少。四定會名義。五二位統收。六五相分別。七圓攝始終。八會主類別。九法界事義。十隨文解釋。今初。


疏 夫圓滿教海。攝法無遺。漸頓該羅。本末交暎。人法融會。貴在弘通。故非頓無以顯圓。非漸無以階進。非本無以垂末。非末無以顯本。非人無以證法。非法無以成人。故前明不異漸之頓。多門而眾人同契。此明不異頓之漸。一人而歷位圓修。前則不異末之本。雖卷而恒舒。此即不異本之末。雖舒而恒卷。本末無礙。同入法界。今託人進修。以軌後徒。使大教弘通。即斯本意。


鈔 若無頓證法界。豈顯此經圓玅。若無善財漸進。眾生如何趣入。若無本會佛為其主。何有末會皆得成經。若無末會善財成益。豈顯本會頓證之實。


*二會數開合。


疏 會數開合者。若約所攝之機。唯有三會。一比丘。二諸乘人。三善財會。若約能所通辨。有五十五會。善財自有五十三故。雖人有五十四。文殊一人。四會說故。德生有德。同一問答。徧友無答。不成會故。若以徧友承前指後。得名會者。善財則有五十四會。是以唯就能化。不足定會。若約主伴。 成百一十會。至下當辨。若約散說。則佛剎塵數會。尚順三乘。若約暜賢德。則無盡會。如暜賢結通處說。


鈔 二諸乘人會者。即初至福城東會也。


*三會主多少。


疏 會主多少者。若以人尅定。唯五十四。若以會顯人。則五十七。文殊分四故。或剎塵數。或無盡無盡。思之。


*四定會名義。


疏 定會名義者。此下諸會。雖無佛說。以本收末。亦得名經。謂文殊濫觴出此會故。諸友皆本會得益菩薩。不離而周故。若爾。下文善財應收歸重閣。何乃見在菩提場耶。以菩提為諸會本故。所為既終。攝末歸本。況諸眾會。不動覺場。


鈔 四定會名義者。謂無佛說而稱經會者。以本統末故。濫。泛也。觴。桮也。謂江出岷山。初出之源。但可泛一桮而已。所出雖少。源在於此。故雖千里萬里。而云江出岷山。故雖散在諸方。而云經會。若爾下。解妨可知。


*五二位統收。


疏 二位統收者。此中諸會。不出文殊暜賢。畧有二門。一相對明表。二互融顯圓。今初畧明三對。一以能所相對。暜賢表所依法界。即在纏如來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暜賢菩薩自體徧故。初會即入藏身三昧故。文殊表能信之心故。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故。善財始見。發大心故。二以解行相對。暜賢表所起萬行。上下諸經。皆說暜賢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理事故。慈氏云。汝見善友。皆文殊力等故。三以理智相對。暜賢即所證法界。善財入身故。又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暜賢身相如虛空故。文殊即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見後文殊。方見暜賢故。又理開體用。智分因果。二互融顯圓者。亦二。先以二門各自圓融。謂解由前信。方離邪見。信解真正。成極智故。依體起行。行必稱體。由行證理。理行不殊。故隨一證。即一切證。二以二聖法門互融。謂始信必信於理。故能所不二。稱解起行。行解不二。智與理冥。則理智無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即是暜賢三事涉入重重。由此故能入遮那頻申之境。故前本會。明二聖開顯。序分之中。標為上首。餘如別說。


鈔 五二位統收者。別有三聖圓融觀。大意此已盡矣。但暜賢所信所證。雖是一理。約生約佛。位分染淨異故。分之成二。又理開體用等者。此即三聖觀中。會歸經題。理開體用。即大方廣。大即體性包含。方廣業用周徧故。智分因果。即佛蕐嚴。佛是果智。蕐即因智。先以二門各自圓融者。初融文殊。信解智三。依體起行下。後融暜賢。所信及行。并所證三。是以文殊三事下。總結上三。雖開兩段。義有三重。一二聖三事。各自圓融。二二聖三事。各對圓融。三總融二聖。謂初三事既自圓融。次以三事。各對圓融。故其六法。但成一味。而言文殊三事融通隱隱者。信智圓融。不壞相故。暜賢三事涉入重重者。以理融事。事不泯故。若二不二。成毘盧遮那。則文殊是蕐嚴。暜賢是大方廣。冥合為佛。為佛已竟。更無二味。故前本會下。引文證成。非情見故。


*六分五相。


疏 分五相者。若意法師。及臺山論。但隨文散釋。更無別配。光統等師。皆配地位。二皆有理。謂隨一一位具多法門。豈容凡心。不得習求善友之法。故不配有理。然無次位中。不碍次位。顯位是常規。配亦無失。橫豎無礙。且依古德。配為五相。謂初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寄四十一人。依人求解。顯修行故。二從摩耶下九會十一人。明會緣入實相。即會前住等。成暜別兩行。契證法界故。初得幻智。後得幻住。該於中間如幻之緣。入一實故。三慈氏一人。名攝德成因相會前二門之德。竝為證入之因故。故法門名三世不忘念。則攝法無遺。四後文殊名智照無二相。謂行圓究竟。朗悟在懷。照前行等。唯一圓智。更無前後明昧等殊故。五暜賢一人。名顯因廣大相。始覺同本。圓覺現前。稱周法界。無不包含故。其後四相。亦得稱為寄位。前三義同等覺故摩耶慈氏。竝入重玄門。文殊表菩薩地盡。心無初相暜賢義同玅覺纔見暜賢。便等佛故。今從別義。且為五相。此五亦是菩薩五種行相。一高行。二大行。三勝行。四深行。五廣行。


鈔 此五下。別義料揀。言五行者。一歷位上升。故云高行。二同入一實。故為大行。三具上高大。成補處因。故名勝行。四般若絕相。故稱為深。五一一稱性。故云廣也。


*七圓攝始終。


疏 圓攝始終者。上寄法顯異。布之前後。據實圓融。一位即一切位。乃至無盡。故所歷差別。竝一中之多。一多同時無有障礙。


*八法界人類。


疏 法界人類者。於中有二。先明類別。謂知識雖多。不出二十類。一菩薩。二比丘。三尼。四優婆塞。五優婆夷。六童男。七童女。八天。九天女。十外道。十一婆羅門。十二長者。十三先生。十四醫人。十五船師。十六國王。十七仙人。十八佛母。十九佛妃。二十諸神。二顯義相。有四。一約果攝化。竝是如來海印所現。二約因成行。皆是菩薩隨力現形。三約義顯法。總是緣起法界之人法。四約相辨異。不出菩薩五生所收。一息苦生。如良醫等。二隨類生。如外道等。三勝生。如善見比丘等。四增上生。如無厭足王等。五最後生。如慈氏等。通即前四各具五生。可知。於中菩薩有六。三處現身。一初文殊。信位劣故。唯顯一人。二中間漸進。現於二人。謂大悲。正趣。三位後成滿。顯於三人。謂彌勒等。


鈔 不出二十類者。此二十類。攝五十四人。一菩薩有五。一文殊。二觀自在。三正趣。四彌勒。五暜賢。二比丘攝五。一德雲。二海雲。三善住。四海幢。五善見。三尼唯一。即師子頻申。四優婆塞唯一。即明智居土。五優婆夷攝五。一休捨。二具足。三不動。四婆須密。五賢勝。六童男攝三。一自在主。二善知眾藝。三德生。七童女攝二。一慈行。二有德。八天唯一。即大天。九天女亦一。即天主光。十外道亦一。即是徧行。十一婆羅門攝二。一勝熱。二最寂靜。十二長者攝九。一解脫。二法寶髻。三暜眼。四優鉢羅花。五無上勝。六鞞瑟胝羅。七堅固解脫。八玅月。九無勝軍。十三先生唯一。即徧友。十四醫人亦一。即彌伽。十五船師婆施羅。十六國王攝二。一無厭足。二大光。十七仙人唯一。謂毘目瞿沙。十八佛母。唯摩耶夫人。十九佛妃。唯瞿波。二十諸神攝其十。一安住地神。二婆珊婆演底夜神。三暜德淨光夜神。四喜目觀察夜神。五暜救眾生玅德夜神。六寂靜音海夜神。七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夜神。八開敷一切樹花夜神。九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十嵐毘尼林神。即圓滿光故。二十類攝五十四。四者約相辨異。不出菩薩五生者。即瑜伽四十八品中辨。一息苦生。亦名除災。如為大魚等。即饑世救苦。海中救苦等。二隨類者。一切類故。三勝生。亦名大勢生。謂形色族姓富貴等。四增上生。從初地至十地。為諸王等。五最後生。即最後身菩薩。今小不同者。意將彼義。攝此友故。彌勒等者。等取文殊及暜賢也。


*九法界事義。


疏 法界事義者。通下諸位。總有十門。一正報法界。二依報法界。三現相。四表義。五言說。六義理。七業用。八說往因。九結自分。十推勝進。此十門法界。同一緣起。互融無礙。


鈔 三現相者如大天等。四表義者。如山表位。如海表悲等。


*十隨文釋依五相中。今當第一寄位修行相。分五。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信未成位。故但一人。餘四十人。寄十住等。位各有十。謂二從德雲至慈行。寄十住位。三善見至徧行寄十行。四鬻香長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向。五婆珊夜神至瞿波寄十地。今初信中分二。先明能化發起。二爾時尊者舍利弗下。成彼化事。前中分三。初標主出閣。二別明伴從。三總顯出儀。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


疏 文殊菩薩本是童子。而前列菩薩。此彰童子者。表創入佛法故。亦顯非童真行。不能入故。權實相依。悲智無住。名善住閣。從此利生為出。非離此矣。


*二別明伴從。


與無量同行菩薩。及常隨侍衞諸金剛神。普為眾生供養諸佛諸身眾神。久發堅誓願常隨。從諸足行神。樂聞妙法主地神。常修大悲主水神。智光照耀主火神。摩尼為冠主風神。明練十方一切儀式主方神。專勤除滅無明黑闇主夜神。一心匪懈闡明佛日主晝神。莊嚴法界一切虗空主空神。普度眾生超諸有海主海神。常勤積集趣一切智助道善根高大如山主山神。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菩提心城主城神。常勤守護一切智智無上法城諸大龍王。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諸夜叉王。常令眾生增長歡喜乾闥婆王。常勤除滅諸餓鬼趣鳩槃茶王。恒願拔濟一切眾生出諸有海迦樓羅王。願得成就諸如來身高出世間阿脩羅王。見佛歡喜曲躬恭敬摩睺羅伽王。常猒生死恒樂見佛諸大天王。尊重於佛讚歎供養諸大梵王。


疏 伴從中。初一同生。餘皆異生。竝約通稱表法之名。以明般若導萬行故。隨一一類。各有眾多。故云諸足行等。或闕諸言。蓋文畧耳。餘如初會。


*三總顯出儀。


文殊師利。與如是等。功德莊嚴諸菩薩眾。出自住處來詣佛所。右繞世尊經無量帀。以諸供具種種供養。供養畢已。辤退南行往於人間。


疏 出儀中。前約無住化生。名善住閣出。今約依自利而利他。云出自住處。又前依佛法界流。此依自所證出。二文影畧。


鈔 又前依佛法界流者。約表說法也。


*第二成彼化事中。通有三會。一比丘會。顯廻小入大故。二諸乘人會。顯通收諸權入一實故。三善財會。顯純一乘機。一生成辦故。又前二會。表居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財信終可入證故。今初有二。一明助化攝機。二正明化益。今初小乘之智。亦助大故。文中亦二。先明覩緣興念。


爾時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見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眾會莊嚴。出逝多林。往於南方遊行人間。作如是念。我今當與文殊師利俱往南方。


*二攝眾同游。


時尊者舍利弗。與六千比丘。前後圍繞。出自住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具白世尊。世尊聽許。右繞三帀辤退而去。往文殊師利所。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自所同住。出家未久。所謂海覺比丘。善生比丘。福光比丘。大童子比丘。電生比丘。淨行比丘。天德比丘。君慧比丘。梵勝比丘。寂慧比丘。如是等。其數六千。悉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根。解力廣大信眼明徹。其心寬博。觀佛境界。了法本性。饒益眾生。常樂勤求諸佛功德。皆是文殊師利說法教化之所成就。


疏 於中亦二。先總辨攝儀。捨小趣大。為出自住處。向文殊所。後此六千下。別明所化。於中三。初指數辨位。比丘義如常。六千者。表六根性淨。可入法界故。自所同住者。同居權小故。同住法界故。出家未久者。未證實際。易可廻故。信心尚微。須誘化故。二所謂下。列名。三悉曾下。歎德。文有十句。初二歎宿因。次七明現德。後一結德屬緣。既皆約大乘以歎。明本大器。託迹比丘。顯收諸類。非小乘矣。結屬文殊。今成其善。非無因矣。


鈔 比丘義如常者。古有五義。一曰怖魔初出家時。魔宮動故。二言乞士。下從居士乞食以資身。上從諸佛乞法以練神故。三名淨戒。持戒。漸入僧數。應持戒故。四云淨命。既受戒已。所起三業。以無貪故。不依於貪邪活命故。五曰破惡。漸依聖道滅煩惱故。新云苾蒭。苾蒭草名。具五德故。


*第二正明化益。於中二。先以身儀攝益。則令根熟起欲。二語業攝益。正授法門。前中四。一示勝境。二得勝益。三詣勝人。四蒙勝攝。今初。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行道中。觀諸比丘。告海覺言。海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思議。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暎徹。令無量眾生發歡喜心。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光網莊嚴。除滅眾生無量苦惱。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眾會具足。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迴十方常有道場隨逐而轉。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大伏藏。種種珍寶自然而出。汝可觀察文殊師曾供養佛善根所流。一切樹間出莊嚴藏。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雨供具雲。頂禮恭敬以為供養。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爾時尊者舍利弗。為諸比丘。稱揚讚歎開示演說文殊師利童子。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疏 有三。初標告。二海覺汝可下。正教觀察。有十勝德。一身相勝。二常光勝。三放光勝。四眾會勝。五行路勝。表常依八正故。六住處勝。舉足下足。無非道場。隨心轉故。七福嚴勝。常觀空有二邊心地之下。具如來藏恒沙萬德。無心忘照。任運寂知而顯現故。八林樹勝。樹立萬行。嚴法體故。九自在勝。於我無我得不二解。自在主中為最尊故。十上攝勝。此有二意。一約事。心常上攝諸佛法故。二約表。諸佛顯揚。皆依般若。究竟至於一切智故。


鈔 於我無我得不二解等者。即釋經諸世間主雨供具雲等。以主即自在義。既我無我不二。方為自在。此即淨名迦旃延章。五非常義。前三地已引。即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無我法中有真我故。二約表者。文殊表般若。若無般若。不能說故。究竟下。又表所說。雖復千差。究竟至於一切種智。故放光還入智頂。後句即法蕐意。


疏 三爾時下。結畧顯廣。可知。


*二得勝益。


彼諸比丘。聞是說已。心意清淨。信解堅固。喜不自持。舉身踊躍。形體柔輭諸根悅豫。憂苦悉除。垢障咸盡。常見諸佛深求正法。具菩薩根。得菩薩力。大悲大願皆自出生。入於諸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常現在前。於一切智深生信樂。


疏 得勝益中。上既勸觀。義兼修觀。益相可知。


*三明詣勝人。


即白尊者舍利弗言。唯願大師。將引我等。往詣於彼勝人之所。時舍利弗即與俱行。至其所已。白言仁者。此諸比丘。願得奉覲。


疏 可知。


*四蒙勝攝。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無量自在菩薩圍繞。并其大眾。如象王迴觀諸比丘。時諸比丘頂禮其足。合掌恭敬。作如是言。我今奉見恭敬禮拜。及餘所有一切善根。唯願仁者文殊師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釋迦牟尼。皆悉證知。如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音聲。如是相好。如是目在。願我一切悉當具得。


疏 於中二。先示攝相。以廻觀法器故。如象王廻者。身首俱轉。無輕舉故。後時諸比丘下。設敬興願。為後正說之由。


*第二語業攝益中二。先授自分法。後爾時文殊下。授勝進法。前中亦二。先授法。後時諸比丘下。得益。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則能速入如來之地。況菩薩地。何者為十。所謂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無疲猒。求一切佛法。心無疲猒。行一切波羅蜜。心無疲猒。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無疲猒。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無疲猒。普嚴淨十方佛剎。心無疲猒。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無疲猒。於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無疲猒。為成就一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猒。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猒心。則能長養一切善根。捨離一切諸生死趣。超過一切世間種性。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生一切如來家。具一切菩薩願。學習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得如來力。摧伏眾魔及諸外道。亦能除滅一切煩惱。入菩薩地。近如來地。


疏 文三。初舉益標告。二何者下。別示行法。皆言無疲厭者。法門無盡。眾生無邊。取相而修。多生疲厭。厭則退墮二乘。若無愛見而修。則無疲矣。無疲則佛果非遠。況我身耶。十句攝為五對。一內因外緣。二求法成行。三深定玅智。智入三世故。四嚴剎調生。五長時廣大。廣大亦勝進修也。


鈔 若無愛見而修。則無疲矣。即淨名問疾品意。前文已引。


疏 三比丘若善男子下。舉益勸修中。亦為五對。一長善離生。二超凡越小。三生家具業。四習果修因。五摧邪入證。


*第二得益。


時諸比丘。聞此法已。則得三昧名無礙眼。見一切佛境界。得此三昧故。悉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眾會。亦悉見彼十方世界一切諸趣所有眾生。亦悉見彼一切世界種種差別。亦悉見彼一切世界所有微塵。亦悉見彼諸世界中一切眾生所住宮殿。以種種寶而為莊嚴。及亦聞彼諸佛如來種種言音演說諸法。文辭訓釋悉皆解了。亦能觀察彼世界中一切眾生諸根心欲。亦能憶念彼世界中一切眾生前後十生。亦能憶念彼世界中過去未來各十劫事。亦能憶念彼諸如來十本生事。十成正覺。十轉法輪。十種神通。十種說法。十種教誡。十種辯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羅蜜悉皆清淨。得大智慧圓滿光明。得菩薩十神通柔輭微妙。住菩薩心堅固不動。


疏 得益中二。先別明一定。後又即成下。通顯多門。前中亦二。先明所得定體。言無礙者。畧有三義。一能見離障故。二所見無擁故。故云見一切佛境。三一具多用故。雖具此能而無見相。故名三昧。二得此三昧下。別明定用有四。一正明天眼用。二及亦聞下。天耳用。三亦能觀下。他心用。四亦能憶下。宿住用。一眼具斯四用。故稱無礙。二通顯多門者。上一定之用既爾。多門無盡例然。此顯圓教攝機。創立大心。乃得十地之後十通之用。以始攝終故。如發心功德品等辨。


*第二授勝進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住普賢行。住普賢行已。入大願海。入大願海已。成就大願海。以成就大願海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身清淨故身輕利。身清淨輕利故。得大神通無有退轉。得此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佛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疏 勝進法中亦二。先教勸。上但明大心無疲。今令廣住行願。進趣暜修。後以成就下明轉獲益。


論 初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此一段經。名為創始就根。入俗游歷門。於此門中分為兩段。一從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至辭退南行往於人間。有二十行半經明與同行菩薩。及常隨侍衛之眾。辭佛南行。往於人間分。二爾時尊者舍利弗已下。至成就一切佛法。有八十六行半經。明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隨逐文殊師利南行。在路發心。得此一乘法門分。隨文釋義者。第一從初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者。明以自法身現根本智樓閣中。起差別智以利眾生。故名為出。無量同行菩薩者。成助道翼從。共教化眾生故。是萬行主伴。常隨侍衛諸金剛神者。都舉諸侍衛之神。此神之中。約有二義。一以諸神所行。約自德立名。二約文殊師利之德差別行上以標其德。以為侍衛守護之義。此一段并菩薩神天。有三十二眾。通後六千比丘眾。以為四十二眾。以為四十二種方便行。成就眾生大智慧解脫之海。二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隨逐文殊南行段中。復分為七段。一爾時尊者舍利弗已下。至皆是文殊師利說法教化之所成就。有十三行半經。明舍利弗。及六千比丘。隨文殊師利南行分。二爾時尊者舍利弗已下。至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有十六行經。明舍利弗勸諸比丘觀察文殊師利隨路行時十種福相嚴身及道路分。三爾時尊者舍利弗已下。至此諸比丘願得奉覲。有十行半經。明舍利弗讚歎文殊師利十無量德。諸比丘眾咸欲願見文殊師利。舍利弗為白文殊師利分。四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已下。至願我一切悉當具得。有六行半經。明六千比丘頂禮文殊師利自發大願請佛證知分。五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已下。至入如來地。有十八行經。明文殊師利菩薩。為諸比丘說十種無疲厭法行。不墮二乘地入如來地分。六諸比丘聞此法已已下。至住菩薩心堅固不動。有十六行經。明六千比丘聞文殊師利說法得無礙眼三昧。於一切法。各得十十法解脫門分。七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已下。至卷末。有六行經。明文殊師利重勸比丘住暜賢行。便得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暜於十方佛所。悉現身具足一切佛法分。隨文釋義者。六千比丘表信心。亦入位故。以十信心。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十一地。路上一時總得故。故云六千。前後圍遶。以舍利弗為主。自餘為伴。主伴同行。明升進。進求正法故。出自住處者。出自聲聞。及諸權見故。趣求法界大菩提故。遶佛三帀者。順佛正教故。遶佛三帀。皆是右遶。自南。向東向北。向西至南。如是三帀。以為右遶成法。今人返左行。如是六千比丘。舍利弗同住。出家未久。非是羅漢宿世有種。皆易發心。經云。六千比丘。悉曾供養無量諸佛 深植善根。解力廣大。信根明徹者。明往昔曾種信根。今生信種已熟。舍利弗勸諸比丘令觀察文殊師利菩薩福德圓光暎徹者。是心淨之常光。能令見者歡喜。光網者。是法網圓滿。明其教光嚴身。見者滅苦故。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者。明身心常與八正道俱故。周遍十方皆有道場者。化行常滿十方。十方諸佛說法之時。放睂間光灌文殊頂者。明文殊師利。是十方佛創蒙發心法身無相智慧之頂。一切諸佛初發心時。入此智慧而生佛家故。一切眾生初發菩提心。皆以此法身無相智慧為體。一切眾生皆自有之。皆須方便三昧。方能明現故。樹皆寶嚴。明因行報生。六千比丘觀察文殊師利及所聞十種無疲厭法。便獲得無礙眼三昧者。得法身中無相智眼明淨。以執亡見謝。智眼圓通。非肉眼故。身邊等五見亡。法自明矣。即十方礙盡。初一切法中。各明十法。以明三昧力創始初明。後勸暜賢願行加進。一切諸明悉達。此已上明六千比丘發心竟。後明覺城發緣利物。如舍利弗是示現聲聞。前已述訖。已上餘義。可解之意。如文自具。 上來初比丘會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26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 11:14 , Processed in 0.29687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