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三十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
01-03-032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十面第四行:
◎【四、廣顯持名所被】序【此則理之一心,全歸上智,亦復通乎事相,曲為鈍根。】
這一科是第二大段「別讚」,有四個中段,這是末後一段,說出持名念佛所包括的根性。
淨土法門裡面常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一段主要是為我們說出這個事理。
前面我們曾經讀過,念佛功夫有三種不同,也就是有三種不同的成就:
理一心,這是最高的成就,所謂是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與《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無二無別;
其次是事一心不亂,生凡聖同居土,相當於二乘權教菩薩;
再次一等就是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這裡面也有三輩九品。
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其殊勝還不止於此,最特別的是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居然也有實報土、寂光土的那種享受,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你要問:
究竟是什麼道理?
什麼因緣?
蓮池大師在這部《疏鈔》裡面會給我們詳細的說明。
演【此則理之一心者,以一心念佛有事有理,上文所指乃理一心也。】
『上文』就是前面一段所講的,完全是講『理一心』的境界。
學佛,諸位要曉得,這是一定要記住的,學佛簡單的講就是學「會用心」,佛菩薩他用真心,凡夫是用妄心,用妄心就是不會用心。
不會用心才叫凡夫,才叫眾生;
會用心的人,就叫佛、菩薩。
其實佛菩薩跟凡夫眾生沒有兩樣,無二無別!
這個會用心不是個容易事情。
首先要認識心,我們現在不認識,迷失了心性。
你要是不相信這個話,你看看《楞嚴經》,一天到晚口裡頭講的,我們有個心,佛問阿難:
「心在哪裡?
」真心、妄心且不談,先問問你心在哪裡?
這一下把阿難尊者給問倒,到處找也找不到,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阿難居然想了七處,七處皆不是。
我們沒阿難那麼聰明,恐怕還想不到七處。
所以首先要認得心,然後再修心,修心之後才會用心,整個佛法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古大德常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這是講認識心,為什麼這個人認識心就大地無寸土?
這個話是什麼意思?
心是真如本性,土是相。
心好比是金,土好比是器,如果你認識金,器器皆金,全體是金,你這心目當中就沒有器了,意思是在此地。
先要認識,而後自己要修,從哪裡修起?
從真心的理體修起。
真心的本體是什麼?
本體就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也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
說到誠心,我們自己都覺得:
我的心很誠。
其實你的心早已迷惑,你沒有誠心。
誠這個字怎麼講法?
曾國藩在《求闕齋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定義,「一念不生謂之誠」。
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哪有誠心!
誠心是真心,真心裡頭當然沒有妄念;
有了妄念,這個心就不誠。
有了妄念,誠心就變成妄心;
誠心裡面不生妄念,妄心裡面當然起妄念。
所以,心就變成了妄心,也就是從真如本性一變而為阿賴耶,再變為末那,三變為前六識,唯識裡面所講的「三能變」,這是從真起妄,是這麼個道理。
首先要我們認識真心,認識之後再修心。
心要怎麼修?
要在境界裡面去鍛鍊,歷事鍊心。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乃至意知法,在這裡頭去鍊,鍊清淨。
就像《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給須菩提尊者的教導,其實他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鍊什麼?
鍊「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鍊這個。
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不動心、不起念,這就是修心,這是修自己的清淨心,也是自己的真實受用。
自己心地清淨了,這才能夠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就是大悲心,要幫助眾生,成就一切眾生。
如果自心不清淨,你要是學那些大菩薩去普度一切眾生,往往是眾生沒度了,自己也被拖下水去了。
這個我們見到太多了,自己在境界裡面把持不住。
所以修學一定是有層次、有順序。
到了地上菩薩,這才真正會用心,成就無上菩提。
理一心不亂,從別教來說,都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演【全歸上智者。】
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
演【以理一心,無方所,無形相,不可湊泊,無容擬議,非宿具般若靈根,單刀直入者,鮮能悟入。】
這是高層的境界,真正到一心了,當然沒有方所。
『方所』就是界限,就是彼此之分,像《金剛經》裡面所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就是方所。
四相沒有了,這個四相不是說外面境界上的四相沒有了,境界還是有!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是佛,也有他的學生,學生當中有菩薩僧、聲聞僧,也有一般四眾弟子,怎麼會沒有?
心裡頭不執著、不分別,完全用清淨心、平等心來待人接物,『無方所,無形相』是指這些事情。
方所、形相是世間法,無方所、無形相是出世間法相,出世間跟世間不二,所謂即世間而出世間,要懂這個道理,也就是所謂佛法不壞世間法。
你自己清淨心,無方所、無形相,這是佛法;
世間確實有方所、有形相,不壞!
不壞世間法。
所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世間法是緣,隨順,不變是什麼?
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絕無分別執著。
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什麼都可以,天堂、地獄、佛境、魔境都可以,事事無礙,這是見性菩薩的境界。
像《華嚴經》裡面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什麼人?
法身大士,統統是理一心不亂的。
我們現前有很多事情還是要分別執著,為什麼?
不是為我自己,是為一切眾生。
我們護法是護持正法,對自己正法的護持是沒有任何界限,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護持自己的正法。
護持眾生正法,眾生接觸外面境界往往先入為主,如果接受一些邪法,他把這邪當真的,以後遇到正法,他認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觸的不一樣,他排斥,這是斷眾生法身慧命!
所以為了護持一切眾生,尤其護持一切初學,不得不分別執著,這個分別執著就是大慈大悲,是為一切眾生作擇法眼。
我們講堂是公開的,任何人我們都歡迎他到這裡來講經,可是他一定要講《彌陀經》、要講淨土法門,縱然講其他的經論,一定要指歸淨土,為什麼?
我們大家都學淨土。
如果來了一個佛弟子,是正法,不錯!
他是來講禪的,勸大家都學禪,不要學淨土,那也是佛法,到我們這道場來把我們的心都搞亂,把我們的法都破壞了。
他雖然是正法、是佛法,值得讚揚,但是我們修行的方法不一樣,門徑不相同,那就請你到別的地方去講,不能到這裡來講。
如果我們這個地方念佛人都念到理一心不亂,我歡迎你來講,那不怕了,為什麼?
我們個個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行!
沒問題。
禪教密律淨統統可以聽,甚至於講基督教、天主教都能聽,對我只有利益沒有害處,那是要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行!
真正聽了之後不動心,聽的了了分明是增長智慧,如如不動是增長你的一心不亂,有這個本事可以;
沒有這個本事,一聽心就動搖、一聽就生煩惱,這還是不聽的好!
所以這個道場為什麼哪些人來講歡迎,哪些人來講不歡迎?
有它道理在。
台中李老師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那個地方是專修淨土的道場,他不請外面法師去講經,為什麼?
就是跟他在一起修行接觸佛法的,絕大多數都是初學的人,他是好不容易教大家信了淨土,教大家念了佛。
如果請高僧大德去講幾天道理,這心都動搖了,莫知所云了。
他這一番辛苦豈不是白費?
這決不是謗法,這是門庭施設不相同,就好像你們在學校讀書,老師都是一流的,學習的科系不相同!
我這個地方是中文系,研究中國文學,他那邊是另外一個科系,數學系,與我們這裡完全不相同。
請數學系博士到文學系講數學,學生聽了迷迷糊糊,一竅不通,不是說老師不好,不是說法不正。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佛經稱之為契經,就是上契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要適合眾生的程度,適合他的需要,適合他的法門,對他真正有幫助,這叫佛法。
所以這個對上智來說,那是無往而不利,他可以沒有界限。
《華嚴經》五十三參顯示這個例子,擺給我們看的,我們明瞭,我們能夠信得過。
最近我們在《華嚴經》讀到一段經文,那就是大聲王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他有一位護法是一個轉輪聖王,佛滅度之後不久,這個世間就呈現一個衰亂之相。
這種現象很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佛門裡面出家人那種敗壞的形象,邪知邪見,再加上邪惡的行為,把佛法形象全破壞了,眾生當然劫難也就現前,五濁惡世,濁惡之相現前了。
這位轉輪聖王非常慈悲,他看到佛法的衰滅,自己很難過,所以他就發心捨王位出家,出家的目的就是要護持正法,而護持正法裡面最重要的,當然他是要講經說法。
經上說,他把這些眾生種種惡相都給我們說出來,說出來之後非常之感嘆,自己這個身體升到虛空,有七貝多羅樹這麼高,這是示現神通。
我們讀經讀到這個,佛從地面上升到空中,這什麼意思?
你要是這樣去看佛經,這是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
升空是什麼意思?
不染地面,地面是塵土,這個意思就是心地清淨。
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就叫做升空。
七貝多羅樹,七是個圓滿的數字,就是五欲六塵、世出世間法樣樣都不染,表這個意思。
唯有一塵不染來弘揚正法,人家才相信,才能接受。
今天佛法之衰,佛法之敗,雖然有弘法的人,但是他染污,換句話說,這個弘法的法師決沒有離開地面,跟大家沒有兩樣,還是被五欲六塵染污了。
我們看古來這些高僧大德,他所以令人敬仰,就是他不染。
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一塵不染。
台中李炳南老師也一塵不染,學生供養他的錢,他都拿出來做慈善事業,拿出來弘法利生。
他自己待遇也不薄,他是奉祀官府的秘書長,簡任官的待遇,在學校裡面他是教授的身分,也兼了不少課。
他自己,我那個時候跟他在一塊的時候,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六十塊,過最清苦的生活,一天吃一餐,一餐兩塊錢,他沒有享受,一生都是這個樣子的。
你去看他穿的那一套中山裝,大概穿了五十年,他沒有添一件新衣服,不必要!
我衣服沒破沒壞,還能穿!
人家看到他的衣服很舊,送他新衣服,他收了,過兩天他送給別人。
過最簡單的生活,最清苦的生活,你們到台中去看,他住的那個小房子才十幾坪。
所以他說的話,大家才能相信、才肯聽。
如果他要名又要利,什麼都要,諸位想想,誰去聽他的?
必須有這樣的人,肯捨五欲六塵之人來續佛慧命,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
這位國王比丘很了不起,他連轉輪聖王的王位都能捨掉,出家,去過出家人的生活,三衣一缽,教化眾生,所以大聲王佛的佛法,在末法時期又逐漸興盛起來了。
由此可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到今天也可以說衰到極處,將來會不會有復興的時候?
決定有復興的時候,為什麼?
只要有這樣的人,有二、三個,佛法就復興了。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建立佛法,他自己一個再加上五比丘,六個人創教!
如果在現在這個時代,有真正六個人能夠把世出世間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一定能夠興教,將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重新再建立在世間。
所以要捨,要捨得乾乾淨淨,這是上智。
真能捨盡,在一切環境裡面都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上智。
上智是不是有些特殊的人呢?
不是的,人人都是上智。
你現在這個上智是被五欲六塵染污了,把上智變成下智、變成無知,是被無明煩惱、五欲六塵纏縛了。
所以佛法常常跟你講要解脫,把這些纏縛解開,把這些煩惱擺脫,恢復你的上智。
理一心,也是從功夫成片、事一心逐漸修成的。
成佛一定要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能成佛,理一心才是分證佛。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要不是多生多世修得的『般若靈根』,就是般若智慧,『單刀直入』,那很少能悟入的。
我們聽了這幾句話有什感想?
是不是想到這個,這不行,這個大概我沒分!
你要是有這種念頭,那你錯了。
如果你今天讀到這部《疏鈔》,你能參與這個法會,你就是多生多劫具足了般若靈根,否則的話,這種殊勝的因緣你遇不到。
單刀直入是什麼?
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是單刀直入。
一心稱念,不間斷、不懷疑,這是真正單刀直入。
直念下去,不問一心不一心,不問三昧不三昧,什麼妄念都沒有,只是一心念下去,到時候一心自然現前,這就是悟入。
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貴專一,就怕分心。
古大德常常教人,實際上連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他講的經那麼多,他不是為一個人講的。
你們去看看一切經的當機者,不是一個人!
來請法的人,他提出問題,當然他有困難、有疑惑,佛給他一說,他就大徹大悟,他就能悟入,就能證果。
他的開悟、他的證果是從一個法門得到的,是從一種方法而成就的,不是許多法門、許多方法成就的,沒有!
這樁事情,在《四十華嚴》裡面我們看得很清楚,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都說自己得的是一個法門,一個解脫門。
這就是證明,他之所以能得理一心不亂,能成無上道,是一門深入。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惑,就是把門路搞多了,一看這個不錯,那個也很好!
都想學,都想修,結果怎麼樣?
不得其門而入。
門太多了,好像我們有個講堂,四面八方有十幾個門,這個門也不錯,那個門也很好,想從幾個門同時進來,結果怎樣?
還是待在門外,進不來!
凡是不得其門而入的,統統犯了這個毛病。
再看中國的古大德,諸位看《高僧傳》、《居士傳》,或者看語錄,你們要特別留意一樁事情,注意他怎麼入門的,怎麼開悟的。
雖然過去他學了很多,拉拉雜雜的,到最後必定統統捨棄,學一門,他才能入得了門。
他要不把所學的,所見、所聞、所修的統統放下,他決定不能入門。
這種現象,是在我們中國古大德,無論是出家、在家,我們所看到的。
你要是看出這個門道,那就有受用,自己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入道要一門深入,這才真正發現成佛之道,發現開悟的門徑。
我們這個講堂也講其他的經論,為什麼?
接引初機。
因為初機的人,他心不定,還不懂什麼叫一門,他還沒這個念頭,講一些拉拉雜雜的,他聽了歡喜,這個不錯、那個很好,接引他來的。
到機緣成熟,你是不是想真正悟入?
是不是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你想真的悟入,真的受用,那好,一切拉雜東西統統捨掉,專修一門。
所以我自己這個經,為了幫助大家對佛法的研修,我在錄影室打算講幾部經,在道場裡面專講一部《彌陀經》,其他的不講。
經論很多,希望大家發心一個人弘揚一種,個個人都第一,沒有第二,也不要嫉妒,也不要相爭,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經的確是要從一門深入,搞多了決定沒有好處。
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極其危險的時代,今天不曉得明天事情的時代,還不放下,那真是迷惑顛倒之極。
所以世間事得過且過,念佛要緊!
不一定哪一天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個戰爭一爆發,這地球就毀滅,所有的生物要從地球上消失。
這個戰爭會不會爆發?
大概是不可能,為什麼?
這個戰爭是同歸於盡的戰爭,沒有勝負的戰爭。
如果說是不可能,為什麼天天在那裡發展核子武器?
一天都不休息,天天在那裡發展,天天在那裡研究,發展這些做什麼?
準備打戰的。
現代這些科學武器用電腦控制,一旦電腦故障,這個戰爭打起來,大家也莫名其妙死了,毀滅了,這是什麼?
眾生惡業的感召,業力所使。
世間法裡面沒法子想到的,沒有理由的,佛法裡面有道理,佛法講的是業力,眾生有這個共業,大家都造惡不造善了,即使有一點善法,也都摻雜,不是純善。
所以佛在經上講: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講的是佛經,印行流通的也是佛經,可是怎麼樣?
不是佛的意思,那就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我們要問,什麼叫佛的意思?
叫你一心不亂,叫你離開一切分別妄想,捨離一切五欲六塵,以大慈悲心服務一切眾生,這是佛的意思,這是佛的教誡。
你們《彌陀經》也聽不少遍了,《要解》也剛剛讀過,整個《大藏經》都比不上這一部《彌陀經》。
《彌陀經》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經典,這個經題原來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你們想想,這是什麼題目?
你們查一查,哪部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漏掉。
《華嚴》稱為經中之王,《彌陀經》是王上之王,《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我常說,《彌陀經》是第一經,這句阿彌陀佛是第一法門。
奈何大家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
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單刀直入,入什麼?
入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我在此地宣告,我印經專印《彌陀經》,其他經不印。
我們專修這個法門,弘揚推廣這個法門。
全心全力就流通一種經,一心一意就在西方極樂世界,除這個念頭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
《梵網經》、《四十華嚴》供給我們做參考,主修的就是《彌陀經》這部經。
我們如果有這個信念、有這個認識,這就是般若靈根,這一生當中必定能夠悟入,悟是現前的受用,大徹大悟,能夠把一切法門都捨下、都捨掉,專修這個法門,這是大徹大悟。
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他做不到!
入,決定往生淨土,一點懷疑都沒有。
底下一段解釋『亦復通乎事相,曲為鈍根』,前面講的是上根利智,是大徹大悟之人,那麼對於初學的人,中下根性的人,如何呢?
也行!
修這個法門也能成就,就是這一段所說的:
演【不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但以妄念念佛,離此生彼,是則生佛宛然,淨穢歷然,以我之生,求彼之佛,厭此五濁,欣彼樂邦,與彼理性,全無交涉,此則鈍根所行也。】
這一段就是一般講的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因為這兩土的眾生都沒有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都是用意識心念佛,意識心是妄心。
『但以妄念念佛』,這個妄念就是第六意識,意識心,我們今天所用的是這個心。
雖然用的這個心,我總是勸勉
諸位同修,要把自己功夫向上提升。
你要問,什麼叫做理一心?
能把妄念捨掉,就是理一心,就是真心;
決不是妄念之外別有真心,不是的。
妄心跟真心是一體,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個心就是真心,就是理一心,為什麼?
與理相應的一心,理就是心,心就是理,是一不是二。
這個境界不是我們不能達到的,我們能達到。
譬如,我們今天相信這個法門,在一切經書裡面,確確實實明瞭這個法門,我們把所有法門統統捨下,專修這部經,專持這一句名號,這就不是用的妄心,妄心做不到。
妄心念這句佛號,我有病,趕快念藥師佛,藥師佛能治病;
我有災了,趕快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好消災。
三心二意,他多求!
我常常有魔障,趕緊得去念楞嚴咒,楞嚴咒可以除魔障,這就叫迷惑顛倒。
他不是一心,不是上智,上智沒有這些念頭,什麼念頭也沒有。
他把所有的妄想執著統統捨掉,吉也捨掉,凶也捨掉,佛也捨掉,魔也捨掉,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他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一定要念到心開意解,大徹大悟。
這個是上智的方向!
我們一定要曉得,這才是自家的真正大事。
對於初學,他達不到這麼高的境界,那就叫他在事相上念佛,這佛號念得愈多愈好。
但是要告訴他:
這句佛號也是個妄念,拿這個妄念止一切拉拉雜雜的妄念,以妄止妄,他能夠降伏其心、能夠伏住煩惱,這樣才能帶業往生。
所以這個地方不能錯會了意思,不是說我一面念佛一面還可以打妄想、造罪業,將來也能往生,那你就就錯了。
帶業只帶舊業,不帶新業;
舊業是指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種子,現前不能造惡業。
如果現在造惡業都能往生,那麼只要念佛的人統統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為什麼現前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這是我們錯會了意思,以為帶業往生可以帶現在罪業,現在造罪業不要緊,造愈多也沒關係,到時候我還是可以往生的,這個真的把人害慘了。
淨土裡面說,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這是有條件的,最起碼的條件是你不造惡業,不帶現前的這個業,帶著習氣種子,這個決定能往生。
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的例子非常多,我們一定要注意。
那麼你現在捨得愈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愈高,這個東西好像熱汽球升空一樣,底下那個籃子裝得重,它升的就不高;
裝得很輕,裡面東西都丟掉,它就升的高,愈升愈高!
十法界升沉在於業力、種子,罪業太多就往下墜。
所以,惡業太深就墮落到地獄,業障消除他就從地獄又超升,就往上升了。
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就像這樣。
等覺菩薩還帶一分生相無明,那是最輕的業,如果把那一點也捨掉,他就圓滿菩提。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跟《心經》最後所講的「無智亦無得」,是一個境界,那是最高的,那是究竟圓滿。
這些道理我們要懂得。
我們做不到,不怕,慢慢的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捨多少就要捨多少,一定要捨,一定要放下。
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決定沒有好處,應當要捨。
捨的程度達不到標準,就是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的現象是淨土穢土清清楚楚,娑婆穢惡,極樂清淨。
『離此生彼』,我們捨離娑婆世界,求生極樂世界。
『生佛宛然』,眾生與阿彌陀佛這個界限很清楚,眾生不是佛,佛不是眾生,『淨穢歷然』,淨土、穢土也清清楚楚,的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要想生到那個世界去,一定要讀經,一定要修心,現行的煩惱習氣決定不能帶。
假如你帶著現行煩惱習氣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到那個地方把習氣又現行,那你不是把西方極樂秩序搞亂了嗎?
你有瞋恚心,到了蓮池海會,看這個不順眼,那個你還要恨他,這種心態是極樂世界不能相容的。
不能相容,換句話說,就是說明你入不進去,你沒有資格參加他們的團體,你是不受歡迎的。
你所有的習氣,貪瞋痴慢,我見、身見、邊見這些邪見統統伏住,雖然根沒有斷,絕對不起現行,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定能壓得住,極樂世界歡迎這種人。
只要你達到這個功夫,你能夠伏住煩惱,你有意思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佛必定來接引,為什麼?
你是他們所歡迎的人,他一定來接引你。
你有這個條件,你不願意生,佛不會來接你。
你很願意去,你不夠條件,佛看到你是有這個意思,但是不行,你到我這裡會把秩序擾亂。
雖然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歡迎你去,但是裡面大眾不能容你,你去了跟大眾處不來。
這是基本條件!
所以我們要想想,我們現前跟大眾能不能相處?
能不能容忍?
我們要能容忍、能相處。
什麼事情心裡不高興了,「阿彌陀佛」,就把它化解了;
心裡很歡喜,一句阿彌陀佛,也不要叫這個歡喜心增長。
總而言之,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一個心清淨、平等、慈悲,這樣才是西方極樂世界所歡迎的人物,你有願往生,佛才能夠來接引你。
一點小小不如意就放在心裡好幾天,你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不敢來接引你,為什麼?
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發脾氣,怕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看這個人也不順眼,那個不順眼,你把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又搞污穢了,又搞亂了。
所以,不受歡迎!
這是我們要記住。
所以淨土必須的條件,第一個是要放下,就是要布施、要捨。
第二個要忍辱、要能忍。
你具足這兩個條件,一個能捨,一個能忍,沒有不能往生的。
如果你六度都具足,那你是事一心不亂,那是上智之人。
所以最起碼的,六波羅蜜具足這兩條,能放得下、能忍辱,什麼都能受得了,這樣才能帶業往生,才是往生西方基本的條件。
『以我之生』,我這個眾生。
『求彼之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厭此五濁』,這個五濁惡世,我們不願意在這個國土裡頭久住,不願意在這個世間生死輪迴,我們希求趕快去往生。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當年韋提希尊者,就是阿闍世王的母親,她遭到家庭變故,她的兒子要奪他的父親的王位,拿現在話來說就是政變,國家、家庭發生很大的變故,非常痛苦。
於是就求佛:
諸佛世界有沒有清淨的世界?
我想離開這個穢惡的國土,求生清淨的世界。
佛就給她示現諸佛國土。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特別推薦介紹,把十方諸佛國土都示現出來,你自己看,你自己選擇。
結果她看了以後,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求釋迦牟尼佛教給她怎麼樣修行,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十六觀經》裡面所說的。
《十六觀經》對於淨土法門理論說得很多,我們雖然不修十六觀,不用這個方法,那個道理要懂。
那個道理可以用在念佛法門上,這部《疏鈔》蓮池大師就引用了不少。
在道理裡面,「淨業三福」第一條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我們一天到晚念佛,我們有沒有做到?
這一條是福德。
《彌陀經》上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你沒有福報!
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常常還有瞋恨心,造十惡業,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
三福的第二、第三條是修善根。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持戒,這是第二個條件。
我告訴諸位,第一個條件是凡聖同居土的條件,第二個條件是方便有餘土的條件。
換句話說,第一個條件是成就你功夫成片,第二個條件是成就你事一心不亂。
第三個條件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勸進行者就是弘法利生,就是講經說法勸人家學佛,那是理一心不亂。
這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光念佛、不照做,那怎麼行!
孝養父母裡面,最重要的是勸父母念佛,勸父母求生西方淨土,這是真孝,大孝。
疏【理事一心,詳見後文。】
蓮池大師的《疏鈔》一共是四卷,其中半卷,也就是八分之一的文字解釋一心不亂,講解得最詳細、最透徹。
詳見後文。
疏【今謂自性唯心,正指經中理一心不亂言耳。】
這一節文字所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指經中所講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是專講理一心的。
疏【上智乃克承當。】
極聰明的人,極有智慧的人,他一聽就能直下承當。
換句話說,他一聽,這是有道理,馬上就能照做,馬上就能放下,這是上根利智。
疏【鈍根未能領荷。】
『領』是理解,就是根性鈍的人,中下之人,他聽了沒有能夠完全領悟。
『荷』是承當,他也不敢承當。
譬如聽到這個念佛法門好,不錯!
我聽那個人講禪也不錯,好像比這個還高明一點;
又聽說那個上師講密,說即身成佛,念佛沒有講到即身成佛,聽了之後半信半疑,不能完全相信。
甚至於還有人存一個僥倖的心理,我要多學幾樣,萬一這樣不能成功,還有那一樣。
所以拜佛菩薩多拜幾尊,到時候萬一觀世音菩薩靠不住,還有大勢至,你說這個有什麼法子!
甚至還去拜耶穌、拜天主,又拜觀音菩薩,到臨命終時,大概耶穌不來,觀世音菩薩會來;
觀世音菩薩靠不住,那還有上帝,認識人多,總會有個幫忙的。
如果單單抱著這一個人,萬一他不來怎麼辦?
還存這些僥倖心理,其實都錯了。
你要專求一個人,急難的時候他一定來幫忙,因為他曉得沒有別人幫你,他非來不可。
你搞的人太多,到有急難,不要緊!
我不去還有他,他說沒有關係,我不去還有他,結果到最後落空了,一個也沒有了。
存這樣僥倖心理的人很多,這都是障礙,都是自己妄想造成的,不能專一!
所以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就是在一心不亂。
心太雜、太亂了,與諸佛與鬼神都沒有辦法起感應的作用。
所以這講鈍根他不懂,他也不能承當。
疏【故此一心,不專主理,而亦通事。】
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也有事一心。
疏【以事一心,人皆可行。】
人人能做得到。
疏【所謂夫婦之愚不肖,而與知與能者也。】
男子、女人、賢愚不肖,他都能夠知道,都能夠明瞭,也都能夠做得到,這正是所謂: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這個法門如果從上面來講,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他們也修這個法門,諸位在《華嚴經》裡面看到過。
從下面來講,六道凡夫。
不單是人,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見到畜生道念佛生淨土的也不少!
可見得這個法門真正廣大,從四土三輩九品裡面能夠看得出來,但是最起碼的條件都是要能伏煩惱。
帶業往生,要能伏煩惱、絕對不帶現行,這是我們特別要記住。
現行煩惱特別重的人要留意,這是往生的大障礙,害自己,與別人不相干,吃虧的是自己,傷害的是自己,把這一生大好的機會又錯過,這就太可惜了。
底下是個比喻:
疏【如天普蓋,似地普擎。】
沒有任何分別。
疏【大造之中,無棄物故。】
『大造』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大自然,大自然界裡面,沒有一樣東西被遺棄的,全都在大自然之中,它一樣都不捨棄。
這是比喻淨土法門什麼樣的根性統統能往生。
可是基本的條件,伏煩惱,絕不帶現行。
我們要認真的拿這一句佛號伏住現行煩惱,什麼時候伏住,什麼時候西方極樂世界消息你就得到了。
所以,能夠預知時至,自己的前途是一片光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生活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只要你能伏煩惱,這個消息就得到了。
這是「讚經」的這一大科,就是第二個大段,我們到這個地方講完。
回上集第32集續第33集
轉自:http://www.ourartnet.com/bud/0103/0103032.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