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得集 】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5:41: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19 編輯

暑熱症誤服溫燥藥致劇治驗

 

寧波提標湖南弁勇 。


患暑熱症 。 初微惡寒 。 旋即發熱 。 彼地醫士 。 喜用溫藥 。

以桂枝、吳萸、蒼朮、厚朴等燥熱之藥服之 。


身熱如熾 。 口大渴 。 喜飲涼水 。 小便涓滴俱無 。 邀余診之 。


脈洪大而數 。


曰 。


此暑熱症 。 誤服溫燥之所致也 。


乃用白虎湯加蘆根、花粉、麥冬、銀花、鮮石斛、鮮竹葉、金汁水、滑石 。


大劑煎成 。 候冷飲之 。

一劑即瘥 。


次日扶行至寓 。 診之熱勢甚微 。


小便已通 。 脈象已和 。 口舌濡潤 。 諸恙均瘥 。 乃照前方增減之 。


去金汁、知母、鮮斛 。 加西洋參、荷葉、川斛 。


服兩劑而愈 。 蓋省分雖分南北 。 而六淫之邪 。 感人則一 。

總須審體質之強弱 。
辨脈症之寒熱 。 不可固執成見以施治耳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5:43: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21 編輯

詳論俞姓咳嗽誤治致劇原因

 

武林豐樂橋華光巷俞姓者 。 年五十餘 。


患濕邪內蘊 。 初冬微感風寒 。 咳嗽氣逆 。 延湖南醫士治之 。


重用麻黃、乾薑、石膏三味 。


連服六七劑 。


而腹脹甚 。


改用商陸、甘遂 。 戟、牽牛硬下 。


初服似稍寬快 。 久之其脹愈甚 。


至新正乃邀余診 。 脈已離根 。 面色灰滯 。 氣逆音啞 。 所吐之痰 。 狀如腐肉 。 小便點滴不通 。 化原已絕 。 一誤再誤 。 無藥挽救 。 真所謂殺人不以刃也 。


按是症初起 。 本屬小恙 。


投以杏蘇散一二劑 。 便可奏效 。 乃用辛溫重藥 。 以致風寒濕之邪 。內外湊合 。 結於太陰陽明之分 。 而為 脹 。 病本非水 。 而硬下之 。 使水道反閉 。 而小便不通 。 危迫至此 。 雖神聖亦無所施其技也 。


徐靈胎云 。


不死於病 。 而死於醫 。 非斯之謂而誰謂耶 。


噫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5:46: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26 編輯

霍亂症治驗八條

 

丙戌秋 。 定海霍亂盛行 。 有用雷公散納臍灸者 。 百有一活 。


鮑姓婦年三十許 。


亦患是症 。 瀉五六次 。 即目眶陷而大肉脫 。 大渴索飲 。 頻飲頻吐 。 煩躁反覆 。 肢厥脈伏 。 舌苔微白而燥 。 舌尖有小紅點 。

余曰 。


此暑穢之邪 。 伏於募原 。 乃霍亂之熱者 。 勿誤作寒治 。 而灸以雷公散等藥也 。


蓋暑穢之邪 。 從口鼻吸受 。 直趨中道 。 伏於募原 。 臟腑經絡皆為壅塞 。故上下格拒 。


而上吐下瀉 。 如分兩截 。 此即誤 。 又可所云疫毒伏於募原也 。


夫募原乃人身之脂募 。 內近胃腑 。 外通經脈 。 熱毒之邪 。 壅塞於裡 。 則外之經絡血脈皆為凝塞 。 故肢冷脈伏 。 內真熱而外假寒也 。


當先用針按入法流注之刺法 。 以開其外之關竅 。 其頭面之印堂人中 。 手彎之曲池 。 腳彎之委中 。 及十指少商、商陽、中衝、少衝 。 皆刺出血 。 以宣泄其毒 。


服以芳香通神利竅之湯丸 。


方用黃連、黃芩、藿香、鬱金、石菖蒲、花粉、竹茹、陳皮、枳實、木瓜、木香汁、蠶矢等 。


調服紫雪丹 。


一劑而吐瀉止 。


肢和脈起 。 諸恙皆安 。


又丁姓嫗患是症 。


脈濡數虛大 。


以藿香、芩、連、半夏、竹茹、木瓜、陳皮、薏苡、滑石為劑 。


此乃暑邪挾濕 。 而脈未伏 。 肢未厥 。 故治法略有區別耳 。


又項姓子年十二 。


脈伏肢冷 。 舌白不渴 。 目直神昏 。 此內伏暑邪 。 外感寒涼 。 而本元又虛 。 若驟用芳香開達 。 必至元氣暴脫 。


乃參、附茯苓、白芍、藿香、冬朮 。 九制倭硫黃、木瓜等 。

先為扶脾固元 。吐瀉果止 。 而肢溫脈起 。 次日舌旁及尖現紅點 。


目赤口渴 。 此元陽已復 。 外寒去而內熱乃現 。


改用知母、石膏、竹葉、花粉、木瓜、藿香、鬱金、陳皮、銀花、滑石等 。


服兩劑而脈象漸和 。


惟覺憊甚 。 而胃少納食 。 乃餘熱未清 。 胃絡不和 。 以輕清之劑清養胃陰 。


如西洋參、石斛、竹茹、荷葉、麥冬、茯苓、生扁豆、西瓜皮、烏梅、山梔、木瓜、綠豆衣等 。


出入為方 。


調理數劑而愈 。


又一婦 。


舌苔灰滑 。 肢冷脈伏 。 面色青慘 。 口不渴飲 。 身亦安靜 。 此真太陰中寒 。 用附子理中湯 。 加藿香、半夏、陳皮 。

一劑而愈 。


又一人 。


腹痛如絞 。 上吐下瀉 。 面目俱赤 。 舌苔老黃 。 舌尖赤而起刺 。 肢冷脈伏 。 煩躁如狂 。 飲不解渴 。 吐瀉之物 。 酸臭不可近 。 此暑穢之毒 。 深入於裡 。


仿涼膈散法加石膏、銀花 。


化其在裡之暑毒 。


一劑而吐瀉定 。


舌苔轉為鮮赤 。 略帶紫色 。 脈出洪大 。 此為熱轉血分 。


以竹葉石膏湯加細生地、丹皮、銀花、山梔一劑而愈 。


此等症不概見 。


必須審症明確 。 方可用之 。 一或稍誤 。 禍不旋踵 。


又一婦轉筋四肢厥冷 。 筋抽則足肚堅硬 。 痛苦欲絕 。 診之浮中二部無脈 。 重按至骨 。
細如蛛絲 。 然其往來之勢 。 堅勁搏指 。


先以三稜針刺委中出血 。 血黑不流 。 用力擠之 。 血出甚少 。

再針崑崙、承山 。
針刺畢 。 腿筋覺鬆 。 再用食鹽艾絨炒熱 。 用布包裹 。 熨摩委中及足肚上下 。


方用三稜、莪朮、歸鬚、紅花、桃仁、殭蠶、山甲、地龍、牛膝、薏苡、木瓜 。


服下一時許 。


筋乃不抽 。


而吐瀉亦止 。


次日改用絲瓜絡、萊菔子、桃仁、竹茹、薏苡、滑石、蠶砂、木瓜、刺蒺藜、山梔皮等清暑濕而宣通脈絡 。


後以西洋參、麥冬、石斛、橘皮、竹茹、薏苡、絲瓜絡、茯苓等出入加減 。


調理旬余始痊 。


又一農夫史姓 。


年四十許 。


偶入城患乾霍亂 。 腹痛如絞 。 不吐不瀉 。 倒地欲絕 。 四肢厥冷而脈伏 。 與立生二服不效 。 又急制獨勝散 。


用熱酒沖服 。 仍不效 。


唇面青慘 。 鼻尖寒冷 。 痛益劇 。 其勢甚危 。 不得已與外臺走馬湯 。


巴豆霜用五分 。


服下半時許 。 腹中大鳴而大便乃下 。 臭穢難聞 。 痛乃稍緩 。


扶至城內親戚家將息 。 次日竟能緩行歸家矣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5:48: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28 編輯

霍亂絕症三條

 

定邑狀元橋恆三油坊夥友 。


家在慈谿北鄉 。 相去三百餘里 。 舟楫往返 。 須三日 。


予因其肢厥脈伏 。 舌白苔厚 。 上如膩粉 。 目瞪神昏 。 面色黧黑 。 且多油汗 。 辭不與治 。


他醫以參、附、乾薑、倭硫黃、吳萸、朮、草、茯苓等治之 。


次日肢漸溫 。 目能動轉 。 群以為慶 。


余曰 。


此乃迴光返照 。 餘燼易滅 。 不如急令歸家為是 。 後果如余言 。 而歿於途 。 悲哉 。


西門將軍橋吳姓 。


年逾古稀 。 亦患是症 。 目瞪神昏 。 身強而牙關緊急 。 呼吸之氣 。 有出無入 。舌苔光滑淡紅 。 中心青色 。

余曰 。


此內挾風邪 。 風痰阻竅 。 真元又虛 。 詢之果宿有風痹 。 亦辭不治 。

越二日而逝 。


又一臺州人 。


流寓在定之南門外 。 以挑泥度日 。 延余往診 。


舌苔如宿豬肝 。 面青神昏 。 脅痛煩躁 。 脈伏肢冷 。 亦辭不治 。


至日晡而死 。


此三症者 。 即內經所云大邪入臟 。 必卒死之候 。 錄此以見不治之疾 。 非人力所能為也 。


按是年霍亂甚廣 。 治不得法 。 朝發夕死 。 故俗有子午症之名 。


經余治癒者五十餘人 。


而死者僅此三人又皆不治之症 。


其餘如前鮑姓婦者最多 。 所以不概錄者 。 因彼此有同異耳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5:51: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30 編輯

中風癱瘓治驗

 

楊慎齋年四十許 。


素鳩酒 。 一日正午飲 。 忽杯落於地 。 家人急扶進床 。 急召余診 。


目合神昏 。 面赤如朱 。 牙關緊閉 。 鼻息如雷 。 痰涎上壅 。 脈洪大而數 。 急用針刺百會 。 及眉心 。 頰車 。 挖開牙關 。 連灌以至寶丹三粒 。


方用羚羊角、石菖蒲、膽南星、天竺黃、橘紅、鉤藤、桑葉、殭蠶、菊花、薄荷、鬱金、全蠍等 。


至酉刻而稍蘇 。


次日復診 。


脈仍數大 。 仿資壽解語湯例 。


服三劑而始能言 。


舌本仍硬 。 大便不通 。 脈仍洪大 。


以防風通聖散每服五錢 。


更加大黃三錢 。


百沸湯和服 。


一日三次 。 至次日而便通 。


二足痿軟無力 。 兩手關節皆痛 。


如歷節白虎風症 。 乃遵古法針、灸、熨、摩、熏、蒸、湯、丸、諸法並施 。


調理月餘始痊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02: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31 編輯

丁世兄風熱喉癰治驗

 

武林丁松翁三世兄 。


患風熱喉癰 。 初起覺微寒 。 旋即發熱 。 閱三日喉關之內小舌兩旁 。 如有物梗塞 。至五六日膿成痛甚 。 始患喉內兩旁 。 雙發喉癰 。先延他醫治之 。 處以辛涼疏風輕劑 。


至七八日乃召余診 。


脈之寸關二部浮數 。 兩尺虛軟無力 。 余謂症屬風熱上壅 。


須以清火解毒為主 。 幸前方無誤 。 脈象清爽 。 症雖危而可安 。 但勿求速效 。


走入歧路 。 致增跋涉耳 。 松翁深以為然 。


乃用羚羊角、石膏、知母、銀花、殭蠶、薄荷、竹茹、青黛、山梔等清化上焦之風熱 。


大便閉結 。


則用大黃、芩、連、元明粉等以通利之 。


吹以消腫解毒拔膿之藥 。


至二十餘日 。


膿腐未盡 。


人益困憊 。 舉家惶惑 。 乃用斑蝥等外治之藥 。 欲提其毒從外而出 。


余至急令揭去 。


用甘草湯洗淨 。 誠以腐膿已化斷無外提之理 。 徒使毒氣散漫 。 遷延難愈 。


至念餘日膿腐方盡 。


脈亦平靜 。 而腫痛依然 。


方信余言不謬也 。


乃用生甘草六錢 。 生綠豆一盞 。


煎湯再加化毒清火養陰之藥 。


次日腫痛果瘥 。


後以養胃安神之劑 。


出入加減 。 月餘始痊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04: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36 編輯

詳論金姓喉症症脈相反終歸不治

 

金姓子 。 年二十 。


患時毒喉痹 。 初起微寒 。 繼即壯熱神昏 。 兩手搐搦 。 至六七日 。


醫用普濟消毒飲法 。


不效 。


後聞丁姓喉症 。 為余治癒 。 來延余診 。


脈左右六部俱渾渾然 。 軟而無力 。 至數模糊 。 神識不清 。 喉痹腫連上齶 。 其色鮮赤 。
舌苔赤而起刺 。


余曰 。


此症甚危 。 恐難奏效 。 姑且按病施治 。 然或有變端 。 莫以余言之不預也 。


蓋脈本不治 。 閉脫之象已見 。 乃處大劑清火解毒之方 。


如犀角、羚羊角、連翹、山梔、石膏、銀花、鮮石斛、蘆根、金汁、人中黃、元參、丹皮、紫雪丹、至寶丹之類 。


出入更易 。


服二劑而熱瘥 。


神識稍清 。 痙厥不作 。 群以為慶 。 脈仍躁動模糊 。 兩尺虛軟 。


余曰 。


外象雖瘥 。 脈無轉機 。 慮有變端 。 須得熱淨神清 。 脈象安靜 。 至數清楚 。 雖膚冷困憊 。 不足憂也 。


仍照前法互相出入 。 次日果復壯熱神昏 。 胸間發出白 數點 。


余曰 。


白 發而未透 。 汗出而熱不衰 。 其為危候明矣 。


辭以不治 。 病家力懇疏方 。 余見其堅信不疑 。 只得勉盡人力 。


前方分量加重 。


至第十三日白 渾身發出 。 舌燥唇焦 。 齒縫出血 。 面目俱赤 。 煩躁狂越 。 汗出如浴 。
熱愈熾 。 脈洪大而數 。


余曰 。


生死之機 。 只在今晚 。 倘得熱退 。 便得生機 。 若仍如是 。 恐華扁亦難挽回矣 。


次日熱復不退 。 牙關緊急 。 至第七日而歿 。


或問余曰 。


此症始見尚輕 。 何君便言死候 。


丁姓之症 。 已經危險 。 何君力言無妨 。

余曰 。


見之於脈耳、外症雖險 。而脈尚順 。 可保無虞 。 外症雖輕 。 而脈已逆 。 終歸不治 。


如丁姓之症 。


風火上壅 。 其脈浮數 。 浮則為風 。 數則為火 。 症脈相應 。 至數並分明也 。


此症亦屬風火 。 寸口之脈 。 不鼓至數 。 渾渾不清 。 兩尺虛軟無力 。 是少陰之精血內虛 。 風熱之邪從口鼻吸受 。 伏於募原 。 得少陽陽熱之化 。 三焦遊行之火 。 內外充斥 。
不能從募原達出 。 而成閉脫之症 。 況溫病多死下元虛弱之人 。


少陰不藏 。 精血內虛 。 肝陽素旺 。 痙厥立至 。


葉天士論溫熱甚詳 。


法本內經 。


經云 。


冬不藏精 。 春必病溫 。 溫病之脈 。 最忌渾渾模糊 。

內經云 。


渾渾革至如湧泉 。 病進而色敝 。 是病內經名曰陰陽交 。

素問評熱病論 。


帝曰有病溫汗出而輒復熱 。 而脈躁疾不為汗衰 。 狂言不能食 。


病名為何 。


岐伯曰 。


病名陰陽交 。 交者死也 。


人所以汗出者 。 皆生於穀 。 穀生於精 。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 。


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邪氣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 。 其壽可立而傾也 。


且熱論曰 。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 今脈不與汗相應 。 此不勝其病也 。


其死明矣 。


狂言者 。 是失志 。 失志者死 。 今見三死 。 雖愈必死也 。


是內經有必死之文 。 其能治之以生乎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49:53 | 只看該作者

喉蛾治驗

 

正紅旗滿洲人 。


年三十許 。


患喉蛾腫痛未破 。


三日湯水不能下咽 。


脈洪大而數 。


先刺兩曲池少商穴出血 。


喉間即覺寬鬆 。


吹以開關散 。


稀涎散 。


吐出膠痰碗許 。


食能下咽矣 。


方用皂角、牛蒡、殭蠶、貝母、白芷、薄荷、甘草、桔梗、馬勃、元參、青黛、山梔、條芩 。


投七而瘳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51: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37 編輯

虛爛喉風治驗

 

畢佐廷甲申 。


冬患傷風 。 誤服辛熱表藥 。 遂病咳嗽 。 纏綿不愈 。 至次年二三月 。


燥咳無痰 。 音啞色夭 。 喉中漸爛 。 色白不腫 。 至夏六月 。 不起床矣 。

方延余診 。


歷閱前方 。


寒熱溫燥雜投 。 脈象弦細而數 。 身發潮熱 。 面色時赤時白 。


余曰 。


病本可治 。 但誤於藥太甚耳 。 此症初起 。


本屬傷風小恙、誤服麻、桂、乾薑 。


大辛大熱之品 。


風火益熾 。 肺金受燥 。 至春令發升之際 。 少陽之木火上升 。 是以津枯音啞 。 而更助之以燥藥 。 則火土躁烈 。 夏令火旺而金益受制 。治當金水兩滋 。 以助肺之化原 。 但須久服緩效 。 欲求速愈 。 則余謝不敏矣 。


方用二冬、石斛、桑葉、貝母、蜜炙紫菀、蜜炙款冬花、生地、龜板、青蒿、鱉甲、阿膠、山梔、丹皮、五味子、蒺藜等出入為方 。


服三十餘劑 。


方能起床 。


飲食漸進 。 聲音漸出 。


繼以十味地黃湯加減 。


又二十餘劑而爛孔漸平 。


後以人參養榮湯加阿膠、牡蠣、石斛、百合等 。


前後服百劑而始痊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53: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39 編輯

結毒爛喉治驗

 

寧波一妓 。 年三十餘 。


患黃瘡 。

外科始用升藥 。 瘡雖愈而毒聚於咽喉 。 腐潰綿延 。 小舌爛盡 。 通於鼻孔 。 服寒冷藥數百劑 。 以至面色 白 。 同於枯骨 。 聲啞膚寒 。 連唇舌俱呆白色 。 腹脹便溏 。 脈象沉細 。 虛軟縈縈如蛛絲 。


延余診之 。


余曰 。


寒涼過度 。 脾胃傷敗 。 陽氣消滅 。 將登鬼錄 。 先保命根 。 休議其病 。

遂用附、桂、茯苓、於朮 。 參、耆、薑、草等溫補之 。


服十餘劑 。 漸有起色 。

飲食腹脹便溏悉愈 。
乃以人參養榮湯朝吞五寶丹 。


以化其毒 。 吹以珠黃散 。


始終用溫補藥加化毒之品 。

至月餘而諸恙皆愈 。
爛孔平滿 。 但爛去小舌 。 不復生耳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55: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40 編輯

傷寒太陽症用蒸法取汗治驗

 

一柴客體本強壯 。 隻手能舉百鈞 。

冬月得傷寒太陽症 。
惡寒無汗 。 頭痛項強 。 毛孔痛如針刺 。 氣急脈緊 。

余用麻黃湯治之 。


一劑未汗 。


再劑又未汗 。


乃取彼舟中造飯缸灶 。


左右前後各置其一鍋 。


內盛水納以麻黃、羌、防等氣性雄烈發表之藥燒之 。


令滾 。


去其鍋蓋 。 再燒半時許 。 窗門皆令密閉 。 使病人口鼻皆受其氣 。

蒸之既久 。
始得汗出甚臭 。

病遂霍然 。


蓋其邪入既深 。


腠理固密 。


故湯藥不能發汗 。 必用蒸法始效 。 此古人之巧妙 。


非余之杜撰也 。


觀名醫類案及本事方釋義自知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57: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42 編輯

劉姓子泄瀉危症治驗

 

舟子劉某 。 年十四 。


風餐露宿 。 日以為常 。 夏秋之交 。 食少乏力 。 肌黃腹脹 。

其母以為虛也 。


與食桂圓數日 。


人益困憊 。

胃口愈閉 。
腹痛泄瀉 。 然猶勉力操舟 。


迨至泄瀉無度 。 魄門不禁 。


肢冷脈伏 。 目直神昏 。


始延余診 。


至則其母對余而泣 。 以為無生理也 。


余諦審之 。


舌苔白滑 。 口不渴飲 。 人不躁動 。 確係太陰寒濕 。


即慰之曰 。


病雖危險 。 尚屬可救 。

書附子理中湯與之 。


用生附子三錢 。


持方至藥鋪撮藥 。


而司櫃者 。


謂附子多則不過一錢 。


從未見生附可用三錢 。


囑其再來問余 。


余曰 。


我曾用六七錢而應手取效者 。


三錢尚是中劑 。


何云多也 。


嫌多不服 。 我亦不能相強 。


且必濃煎方效 。


其母以病極危篤 。


姑進一劑 。 以冀萬一 。 於是申刻服藥 。 至酉戌時腹中作響 。 漸能開言識人 。


至亥子時 。 復大瀉一次 。 腹覺暢甚 。

起居自如 。
知飢索食 。 進鍋巴湯半盂 。次日問以病狀 。


囑其原方再服一劑 。


竟不瀉 。


亦不服藥 。


三日即能負物以行 。


群以為奇 。


不知古法轉危為安者甚多 。 何奇之有 。 然是症幸在鄉僻窮民 。


故能速愈 。


若在富貴之家 。 延醫多人 。 各執己見 。 反多阻隔 。 不能愈矣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7:00: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43 編輯

某嫗血痢危症治驗

 

定海東山甲下某嫗 。 前翁姓之鄰居也 。 年四十餘歲 。


患血痢日數十行 。 裡急後重 。 腹如絞痛 。 粒米不入者十餘日矣 。 身大熱 。 口大渴 。 症在垂危 。 呻吟欲絕 。


余因治翁姓子之症 。


乘便邀余診脈 。


兩關尺俱沉弦而數 。


按之摶指 。


余曰 。


症屬暑挾食積 。


遂與大劑黃連、黃芩、荊芥炭、銀花炭、檳榔、木香汁、醋製大黃、歸尾、紅曲、貫眾炭、地榆、槐花、白芷、焦山楂等一劑而病減半 。


乃去大黃 。


加甘草、再劑而十愈七八 。


腹亦不痛 。


稍能進食 。


復去檳榔、貫眾、白芷、槐花 。


而加西洋參、石斛、炒麥冬、鮮荷葉、辰砂、益元散 。


又三劑而全愈 。


其四歲孫亦患是症 。


但稍能食 。


與芍藥湯去桂 。


加荷葉、益元散、焦山楂、五穀蟲之類而愈 。


余治此三症 。


轉危為安 。 群以為神 。


其實不過按症施治耳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7:01: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44 編輯

靜修庵尼濕熱痢治驗

 

郭通圓靜修庵尼 。


秋季患痢如魚腦 。 腹與脅牽引而痛 。 氣時下墮 。 肛門腫痛 。 纏綿月餘 。 面黃肌瘦 。裡急後重 。 脈象虛大 。


余曰 。


濕熱鬱蒸為痢 。 法宜透化 。 香燥耗液 。 反助火邪 。 與病不合 。 故不能愈 。


乃與大豆黃卷、鮮藿香、黃連、黃芩、防風、木香、佛手柑、蘿蔔子、茅朮、車前、薏苡、澤瀉、白芷、荷葉、青蒿腦、滑石等 。


服兩劑而病減半 。


乃去白芷、豆卷、茅朮 。 加石斛、茯苓 。


又四劑而病去其七八 。


後以調胃和中化濕之劑而愈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7:03: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45 編輯

腸癰治驗

 

又靜修庵一老尼 。 年五十許 。


患腹痛 。 自作痧治 。 刺刮不效 。

乃延余治 。


診之右關脈洪大搏指 。 餘部浮數 。


余問腹旁痛處 。


有無微腫 。


腳攣屈否 。


曰腹之右旁一塊 。

堅硬拒按 。
右足屈不能伸 。

余曰 。


此乃大腸生癰 。 非痧症也 。


彼大駭 。

余曰無妨 。


腸癰初起 。 醫治不誤 。 十可痊十 。 大忌外科開刀 。


腐腸穿膜 。 為不治耳 。


乃用銀花、當歸、大黃、桃仁、丹皮、乳香、沒藥、穿山甲、焦楂肉、蒲公英等 。


服兩劑而膿血從大便下 。


臭穢難聞 。 腫消腳伸 。 腹亦不痛 。 但續續下痢膿血 。 復排膿消毒之品 。


如銀花、生甘草、桃仁、歸芍、丹參、丹皮、薏苡、乳香、沒藥、白芷、貝母等數劑而愈 。


凡診脈如一部獨異 。


須當深究根源 。 痛處拒按 。 微腫 。 非損傷血瘀 。 定是內癰 。


須平日留心臨症 。 方能知之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7:04: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47 編輯

陳鉻甫痿症治驗

 

牛羊司巷陳鉻甫世兄 。 年十三 。 身長如二十餘 。


十二歲而陽已發動 。 是以骨力不堅 。


試觀草木易於榮長者 。 而枝幹必嬌嫩 。 其理一也 。


丁亥春患咳嗽痰多食少體倦 。


兩足痿弱 。 不能起立 。 目合則遺精 。 甚至日間心有所思 。 夜則夢寐不安 。


乃延余治 。


診脈左關弦數 。 右關虛大 。 兩寸兩尺 。 俱虛軟無力 。


余曰 。


症屬木強土虛 。 腎氣不堅 。 心火刑剋肺金 。

治當先保肺胃之陰 。
取土金相生之義 。 且胃為後天之本 。 土能生化萬物 。


經云 。


納穀者昌 。 待胃氣漸旺 。 然後可用血肉有情 。 同類相感 。 補精益血 。


病自漸愈 。


於是先用桑葉、沙參、釵斛、炒麥冬、枇杷葉、白蒺藜、仙半夏、橘紅、竹茹、穀芽、茯苓、茯神、紫菀、百合、毛燕屑、女貞子、蓮子、淮山、芡實等清淡之品 。


出入為方 。


服二三十劑 。


而痰漸少 。胃氣開 。 乃用舒養筋脈 。


滋血和肝之藥、如歸芍、金櫻子、釵斛、山藥、山萸、續斷、杜仲、麥冬、西洋參、五味子、阿膠、沙苑蒺藜、參貝、陳皮、人乳蒸茯神、龍骨、牡蠣、芡實、丹參等又三十餘劑 。


遺精夢寐等皆愈 。


但足仍無力 。 後用血肉有情之品 。 收合成膏 。


如吳鞠通天根月窟膏法 。


每服五六錢 。


一日早晚兩次 。


至戊子春 。 步履如常 。 強壯逾於平昔 。


可見補益之藥 。 必久服乃效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7:09: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49 編輯

李封翁痰火症治驗

 

李荔翁年近花甲 。


宿患痰火 。 累年醫治 。 不能除根 。 去歲余用輕清之品 。 治之而愈 。


今春晚膳畢 。 正與諸孫嬉戲 。 忽覺右半身麻木不仁 。 少頃舌本連頭俱麻 。


急來召余診之 。


右三部脈俱洪大而數 。 左關尺脈勁滑利 。 余謂痰火上升 。 阻遏脈絡所致 。


先刺兩手曲池、少商、出血 。


方用羚羊角、桑葉、釣藤、橘紅、川貝、石菖蒲、鬱金、天竺黃、遠志、神砂、茯神、竹茹、竹瀝等一劑而愈 。


次日再診 。


脈平人安 。 乃用寧神和中略佐化痰 。

以善其後 。


乃郎今年北上 。


高捷翰苑 。 諸孫皆眉目清秀 。 俊雅能文 。 其厚福正方興而未艾也 。


先甫與心禪交有年矣 。


每遇急症 。 延師診治 。


無不應手而愈 。 去秋感冒微寒 。

師一下指 。
即有疑難之色 。 予心知為不祥 。至季冬時果遭大變 。 心禪師可謂神明其技 。

而予則永為無父之人矣 。


悲哉 。


(棘人李鵬飛泣血書於苫次 。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7:28: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51 編輯

桑觀察痰火上攻上實下虛治案

 

金衢嚴桑觀察 。


過於勞頓 。 虛陽上冒 。 更挾痰火 。 上阻清空 。 下流足膝 。 年逾古稀 。 體質偏陽 。 頭暈腳弱 。 患此數年 。 退歸靜養 。


醫治罔效 。


召余治之脈浮滑數大 。


溢上魚際正脈法所云高章之脈也 。


余曰高年亢陽為患甚多 。


徐洄溪云 。


凡年高福厚之人 。 必有獨盛之處 。


症似不足 。 其實有餘也 。


夫頭面諸竅 。 乃清空之地 。 六陽經脈之所會聚 。 上竅皆奇 。 尤為陽中之陽 。 厥陰風火內旋 。 蒸騰津液 。 如雲霧之上升 。 清陽不利 。 則為眩暈 。 且痰之為物 。 隨氣升降 。 無處不到 。 氣有餘即是火 。 其衝於上也 。


則為眩暈 。 流於下也 。


則成痿痹 。 入於肢節 。 則如癱瘓 。 藏於胞絡 。 則為癇厥 。 陰不足而陽有餘 。所謂上實下虛是也 。


治以清痰火為先 。 次熄肝風 。

終以養血潛陽 。

 
徐圖奏效 。

方用鮮橄欖數斤 。


敲碎煮汁 。


人乳蒸西洋參、川貝母 。


釵石斛、桑椹子、白蒺藜、麥冬、山梔皮、竹瀝 。


少佐薑汁同熬膏 。


入生礬末 。


每清晨用開水沖服三四錢 。


服之頗安 。


再診改用茯神、人乳蒸西洋參、石斛、山梔皮、桑椹子、蒺藜、生牡蠣、甜杏仁、川貝母、麥冬、石菖蒲、竹瀝、薑汁等 。


調理兩月 。


漸能步履 。 而頭暈終不能瘥 。

總須慎陰為是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7:29: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53 編輯

高太太痰火喘逆治驗

祖廟巷高太太。年三十餘。

平素肝陽極旺。而質瘦弱。患痰火氣逆。每日吐痰一兩碗。喉間咯咯有聲。面赤煩躁。舌苔中心赤陷無苔。脈弦細虛數。乃感受風邪。少陽木火偏旺。風得火而愈橫。風火相扇。肺金受制。陽明所生之津液被火灼而成痰。旋去旋生。是以吐之不盡。痰吐多而腎液立傷。故內熱。素問云。大顴發赤者。其熱內連腎也。痰隨氣以升降。氣升痰亦升。

治當用釜底抽薪法。先以清火降氣為主。火降氣降。而痰自瘥矣。

方書治心肝之火以苦寒。

治肺腎之火以鹹寒。

古有成法。

方用鹹苦寒降法、丹皮、山梔、青黛、竹茹、竹瀝、杏仁、黃連、黃芩、羚羊角、石決明、川貝母、旋覆花、海浮石。

加指迷茯苓丸三錢。

連服三劑。

氣平熱退。痰喘俱瘥。安臥如常。

後用清肺降火化痰之藥。

如沙參、麥冬、石斛、竹茹、青黛、山梔、牡蠣、鱉甲、阿膠、川貝母、海石、茯苓、仙半夏、橘紅、首烏、雪羹等。

出入為方。

調理數劑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22:36: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54 編輯

陳姓子痰癇宿病治驗

 

寧波西郊陳姓子年十七。患癇症三四載矣。


初則數月病作。

後乃漸近。甚至一日數發。口角流涎。


乃求余治。

脈右三部洪滑流利。左關弦而摶指。左寸上溢魚際。

余謂症屬痰火充斥。

上蒙胞絡。閉塞神明之府。

故昏厥卒倒。不省人事。

先以牛黃清心丸用竹瀝一杯。入生薑汁二三滴化服。

復以鮮石菖蒲、鬱金、膽南星、羚羊角、桑葉、鉤藤、橘紅等宣絡道而清疏之。


繼則用寧神安魂。佐以金石。堵其痰火復入之路。

每清晨以橄欖膏入礬末少許。用開水沖服四錢。

服月餘而病不復作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21:23 , Processed in 0.468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