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3:26 編輯
【霍亂症治驗八條】
丙戌秋 。 定海霍亂盛行 。 有用雷公散納臍灸者 。 百有一活 。
鮑姓婦年三十許 。
亦患是症 。 瀉五六次 。 即目眶陷而大肉脫 。 大渴索飲 。 頻飲頻吐 。 煩躁反覆 。 肢厥脈伏 。 舌苔微白而燥 。 舌尖有小紅點 。
余曰 。
此暑穢之邪 。 伏於募原 。 乃霍亂之熱者 。 勿誤作寒治 。 而灸以雷公散等藥也 。
蓋暑穢之邪 。 從口鼻吸受 。 直趨中道 。 伏於募原 。 臟腑經絡皆為壅塞 。故上下格拒 。
而上吐下瀉 。 如分兩截 。 此即誤 。 又可所云疫毒伏於募原也 。
夫募原乃人身之脂募 。 內近胃腑 。 外通經脈 。 熱毒之邪 。 壅塞於裡 。 則外之經絡血脈皆為凝塞 。 故肢冷脈伏 。 內真熱而外假寒也 。
當先用針按入法流注之刺法 。 以開其外之關竅 。 其頭面之印堂人中 。 手彎之曲池 。 腳彎之委中 。 及十指少商、商陽、中衝、少衝 。 皆刺出血 。 以宣泄其毒 。
服以芳香通神利竅之湯丸 。
方用黃連、黃芩、藿香、鬱金、石菖蒲、花粉、竹茹、陳皮、枳實、木瓜、木香汁、蠶矢等 。
調服紫雪丹 。
一劑而吐瀉止 。
肢和脈起 。 諸恙皆安 。
又丁姓嫗患是症 。
脈濡數虛大 。
以藿香、芩、連、半夏、竹茹、木瓜、陳皮、薏苡、滑石為劑 。
此乃暑邪挾濕 。 而脈未伏 。 肢未厥 。 故治法略有區別耳 。
又項姓子年十二 。
脈伏肢冷 。 舌白不渴 。 目直神昏 。 此內伏暑邪 。 外感寒涼 。 而本元又虛 。 若驟用芳香開達 。 必至元氣暴脫 。
乃參、附茯苓、白芍、藿香、冬朮 。 九制倭硫黃、木瓜等 。
先為扶脾固元 。吐瀉果止 。 而肢溫脈起 。 次日舌旁及尖現紅點 。
目赤口渴 。 此元陽已復 。 外寒去而內熱乃現 。
改用知母、石膏、竹葉、花粉、木瓜、藿香、鬱金、陳皮、銀花、滑石等 。
服兩劑而脈象漸和 。
惟覺憊甚 。 而胃少納食 。 乃餘熱未清 。 胃絡不和 。 以輕清之劑清養胃陰 。
如西洋參、石斛、竹茹、荷葉、麥冬、茯苓、生扁豆、西瓜皮、烏梅、山梔、木瓜、綠豆衣等 。
出入為方 。
調理數劑而愈 。
又一婦 。
舌苔灰滑 。 肢冷脈伏 。 面色青慘 。 口不渴飲 。 身亦安靜 。 此真太陰中寒 。 用附子理中湯 。 加藿香、半夏、陳皮 。
一劑而愈 。
又一人 。
腹痛如絞 。 上吐下瀉 。 面目俱赤 。 舌苔老黃 。 舌尖赤而起刺 。 肢冷脈伏 。 煩躁如狂 。 飲不解渴 。 吐瀉之物 。 酸臭不可近 。 此暑穢之毒 。 深入於裡 。
仿涼膈散法加石膏、銀花 。
化其在裡之暑毒 。
一劑而吐瀉定 。
舌苔轉為鮮赤 。 略帶紫色 。 脈出洪大 。 此為熱轉血分 。
以竹葉石膏湯加細生地、丹皮、銀花、山梔一劑而愈 。
此等症不概見 。
必須審症明確 。 方可用之 。 一或稍誤 。 禍不旋踵 。
又一婦轉筋四肢厥冷 。 筋抽則足肚堅硬 。 痛苦欲絕 。 診之浮中二部無脈 。 重按至骨 。 細如蛛絲 。 然其往來之勢 。 堅勁搏指 。
先以三稜針刺委中出血 。 血黑不流 。 用力擠之 。 血出甚少 。
再針崑崙、承山 。 針刺畢 。 腿筋覺鬆 。 再用食鹽艾絨炒熱 。 用布包裹 。 熨摩委中及足肚上下 。
方用三稜、莪朮、歸鬚、紅花、桃仁、殭蠶、山甲、地龍、牛膝、薏苡、木瓜 。
服下一時許 。
筋乃不抽 。
而吐瀉亦止 。
次日改用絲瓜絡、萊菔子、桃仁、竹茹、薏苡、滑石、蠶砂、木瓜、刺蒺藜、山梔皮等清暑濕而宣通脈絡 。
後以西洋參、麥冬、石斛、橘皮、竹茹、薏苡、絲瓜絡、茯苓等出入加減 。
調理旬余始痊 。
又一農夫史姓 。
年四十許 。
偶入城患乾霍亂 。 腹痛如絞 。 不吐不瀉 。 倒地欲絕 。 四肢厥冷而脈伏 。 與立生二服不效 。 又急制獨勝散 。
用熱酒沖服 。 仍不效 。
唇面青慘 。 鼻尖寒冷 。 痛益劇 。 其勢甚危 。 不得已與外臺走馬湯 。
巴豆霜用五分 。
服下半時許 。 腹中大鳴而大便乃下 。 臭穢難聞 。 痛乃稍緩 。
扶至城內親戚家將息 。 次日竟能緩行歸家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