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三護持調治諸法】
護持調治諸法(兒科)
凡兒在胎,口有穢惡。
若生下速乘,啼聲未出,用棉包指,拭去口中惡汁。
若一作啼聲,惡即入腹,伏之於心。
若遇天行時氣,則熱乘心,出而為斑,伏之於胃,出為瘡疹;伏之於肝,則出水泡;伏之在肺,則出膿泡。
一或感冒,其毒隨發,故有用甘草、朱砂、牛黃,以下胎毒。
然不若初生拭云穢汁,尤為有益無損也。
初誕之時,有於頭額之前,發際中間灸之,益取其能截風路也。
故諸風篤症,昏迷沉絕,藥力所不及者,於此灼艾,每有扶危之功。
更有百會一穴,在項中旋毛之間,陷者是穴。
若驚癇等候。
灸之亦濟危困,然書曰夫灸者,本因河洛地土多寒,故兒生三日,灸囟以防驚。
有東南濕土多溫,新生芽兒無病,萬萬勿宜逆灸。
凡浴時,須調和湯水,探看冷熱。
若不得所,令兒水驚,況冬久浴則傷風,夏久浴則傷熱,其浴時當護兒背,蓋風寒皆自此而入,成癇、成風。
然浴水而煮以金銀丹砂虎頭骨之類,則除驚癇客忤;煮以銅鐵等器,則辟惡氣;煮以李楮桃根、黃連,則不生瘡丹毒;煮以麥門冬子、荊芥、鉛錫,則安心氣。
至第三日,用桃、柳、梅、桑、槐樹等根,煎湯沼之,亦除惡氣瘡毒之患,兼辟不祥。
凡小兒平常無病,忌服藥餌,否則遇疾無效。
古人有忌客一臘者,蓋恐外客所觸,致有客忤、發熱等候。
忌入廟堂者,恐神情閃爍,致生怖畏。
更有令兒佩真降香者,蓋以最能辟諸邪惡也。
凡一周之內,遍處嬌嫩,筋血未因,謂之芽兒,切忌洗浴,以致濕熱之氣,鬱聚不散,身生赤游丹毒,如胭脂塗染,腫而壯熱,毒一入腹,則腹脹哽氣,以致殺兒。
更有洗後包裹失護,風邪所傷,以致身生白流腫而壯熱增寒,鼻塞腦間,痰喘咳逆,故兒切忌頻浴。
凡浣衣不可露於星月之下,易惹邪祟。
如偶失收,當用醋炭熏過,方可衣之。
《心鑒》曰:有鳥名天地女,又名隱飛鳥,最喜陰雨夜過飛鳴徘徊,其鳥純雌無雄,若落羽人家庭檐置兒衣中,令兒作癇,必死,化為其兒,故小兒生至十歲,浣衣不可夜露,(亦古書相傳之一說也。
) 凡當春夏月間,宜令地臥,使之不逆生長之氣。
如遇秋冬,宜就溫和,使之不逆收藏之令,有以甘菊為枕者,以其能清頭目也。
書又曰:拔劍倚門,令兒不驚者,以小兒神氣未全也。
凡乳母每日須令摸兒項後風池,若壯熱者,當即熨之,便微汗出即愈。
凡在春天,勿與護頂裹足,以致陽氣不舒,因多發熱,即至長年,下體勿令過暖,蓋十六歲前血氣方盛,如日方升,惟陰常不足耳,蓋下體主陰,得寒涼則陰易長,過溫暖則陰暗消,故曲禮云,童子不衣裘裳。
小兒不可就瓢及瓶中飲水,否則令兒言語多訥。
凡生下遍身無皮,但是紅肉者,速以白早米粉干撲,候生皮方止。
若遍身如魚泡,碎則成水流滲者,用蜜陀僧研細干摻,仍服蘇合香丸。
若遍身黃腫加膽,眼閉呻吟腹脹者,緣母懷胎之時,服寒涼克削之藥太過也。
嬰孩周歲以前,須驗顱囟與症兼看,則補瀉自得,吉凶易彰。
訣曰:顱囟青筋,脈虛不榮:顱囟常陷,滑泄便便;顱囟腫起,風痰不止;顱囟久冷,吐痢青春;顱囟虛軟,癲癇不免:顱囟扁闊,暴泄易脫:顱囟歪長,風作即亡;顱囟連額,驚風易傷;顱囟未充,怕熱怯寒;顱囟緩收,胎氣不周;顱囟動數,神氣昏弱:顱囟寬大,受疾恐害;顱囟未合,筋骨柔弱。
小兒面紅色蒼者,乃為童顏,外實也。
大便色黃稠膩者,為內實也。
並不須服藥。
兒生三日,未乳之前,用牛黃一小豆大,蜜調成膏,乳汁化服,以下胎毒最妙。
蓋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悸,除百病。
若胎熱者尤宜。
形色不實者少服。
更有用淡豆豉濃煎下胎毒者,其毒即下,又能助養脾氣,消化乳食。
有月內以豬乳哺兒,可解痘毒驚癇,且無撮口、臍風之患。
凡毒妊娠,必須飲食有節,寒熱得調,起居有度,則胎受長養,氣和神適。
生子必偉,兼須忌食熱毒諸物,生兒免有臍突瘡癰之患,及生之後,又須養血和氣,使乳汁安乎,則兒自受其益。
兒生六十日後,則瞳子成而能笑認人,切忌生人懷抱,及見非常。
百日則任脈成,能自反復。
一百八十日,則尻骨成,母當令兒學坐。
二百四十日則掌骨成,母當扶教匍匐。
三百日則髕骨成,母當扶教兒立。
三百六十日則膝骨成,母當扶教兒行,此皆育兒一定之法。
若日捧懷抱,重襲棉裘,不令出見風日,不令著其地氣,以致筋骨緩弱,數歲不行,一少失護,疾病乃生,此皆保育太過之罪也。
更凡戲謔之語,不可恣藥,刀劍凶具,勿使摸捉。
莫近猿猴,近則傷意;莫抱鴉雀,抱恐傷眼。
兒方學語,勿令揮霍,會坐勿久令腰似折。
行莫令早,筋骨柔弱,雷鳴擊鼓,莫令掩耳,睡臥得節,須令早起,飲食休過,衣勿重襲,常食羹蔬,休哺美味,甘肥酸冷,薑蒜瓜果,油膩生茄,切勿過食。
夜莫停燈,晝莫說鬼,睡莫當風,坐莫近水。
笑極與和,哭極與喜,笑哭之後,莫即與乳。
心之有病,忌食鹽鹵;肺之有病,忌食焦苦;肝之有病,忌食辛疏:脾之有病,忌食酸味;腎之有病,忌食甘甜。
助其他氣,胎害於我。
芡實、蓮子,能通心氣。
石榴與柑大澀湯胃。
干柿煮蔗,尤能益肺。
蒸藕炊豆,於肝有利。
五味淮棗,脾家可意,肥膩鵝鴨,魚蝦油醋,腥膻並鹽,肺病切忌。
生冷甘甜, 煎氣之味,籠炊等物,若犯脾病,亦所宜忌。
心血髓腎,雞羊熏炙,並凡煎炒,心病亦忌。
至如濕面,肺頭油膩,肝家有病,忌之亦急。
食甜成疳,食飽傷氣,食酸損志,食冷成積,食苦耗神,食鹹閉氣,食辣肺傷,食肥痰益,總食以淡薄滋味,則脾胃克消,百脈得潤,臟腑氣清,病從何生?故凡小兒切忌食肉太早者耳,否則脾胃乃傷。
若再甘甜面食不禁,則令瘠蟲痢積。
若食腰子心血腦髓之類,則令走馬疳候。
若食蔥韭薤蒜,則令心氣鬱結,水竇不通,三焦虛熱神情昏昧。
若食飛禽瓦雀,則生瘡癬 (疥,燥渴煩悶。
若食螺螄螃蜆鰻鱉蝦蟹等類,則令腸胃不禁,或泄或痢,至於雞肉過食,則生蛔蟲,尤宜切忌,凡好酸者,其病在肝,好苦者在心,好甘者在脾,好辛者在肺,好鹹者在腎,好熱者內必寒。
好寒者內必熱,如乍欲寒而乍欲熱者,此必有虛火升降耳。
) 凡足脛冷,腹虛脹,糞色青,吐乳食,眼珠青,面青白。
脈沉微者,此內症已虛,忌投涼藥。
若足脛熱,兩腮紅,大便閉,小便赤,渴不止,上氣急。
脈緊數者,此乃熱症,忌投熱藥。
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而後服藥;病在四肢以下者,宜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病在裡者,不以時候。
藥性溫熱者。
乳食前服;藥性寒涼者,乳食後服;和平之劑,隨意不拘。
凡老人之病,藥宜助火,謂共陰長而陽虛;小兒之病藥宜瀉火,謂其陽多而陰少。
然亦有老而實,少而虛者,故亦不可執一。
況小兒難任非常之熱,亦難任非常之冷,稍有所偏,風症立見,故治冷當熱,冷去而不熱,治熱當冷,熱去而不冷,不為熱過,不為冷誤,斯謂良醫。
大概小兒諸病,肝脾二經居多,肝只有餘,余者,是病氣也,似重而易治,脾只不足,不足者,是元氣也。
似輕而難治。
醫者妄行攻克,滯雖暫消,脾胃轉薄,平肝清熱,肝未平而元氣愈傷,薛氏諄諄補脾,萬世嬰兒之司命也。
有兒在胎之時,其母取冷過度,冷氣入於胞胎,及生之後,又因悲啼未定便即乳兒,使與冷氣蘊蓄腹內,久而不散,脾胃乃傷,輕則嘔乳糞青,重則腹中氣響,逆氣涎潮,以致難愈。
須令燥濕和中,切不可誤加削伐。
若經吐瀉津液自亡,雖有口渴唇焦,不可寒涼誤用。
及世有用朱砂等味,以墜胎毒,輕粉等品以墜痰涎,損心損神,胎毒雖去,根本有傷,一生虛損,痰涎縱墜,脾弱成風,可不慎乎。
《經》曰:脾為黃婆,胃為金翁,臟腑氣血鹹賴之。
有因變蒸唇腫頭熱。
誤以為傷食而克伐宣泄,以為胃驚,而涼藥鎮心,以致有傷脾胃,大便青色,吐利不已,脾土愈虛,肝盛胃冷,筋攣作搐,尚謂熱極生風,復加涼藥,不可挽回矣。
凡每抱兒,切勿哭泣,淚入兒眼,令兒眼枯。
(凡夏中盛熱,乳母浴後,不可乳兒,能使兒成胃毒,秋成赤白色痢,或濕熱之氣流入心脾,輕則乃生瘡疥。
更凡啼後,不可便乳,蓋氣逆不順,乳則聚而為隧,能致變成驚風。
更不可乳兒太過,過飽則溢,溢則導虛胃氣,變為嘔吐。
故凡嘔逆,先宜清乳,自然吐痊。
然此因飽溢,勿作胃寒,更凡宿乳,須令捏去,棄乳須沃東壁之上為佳。
若投於地,蟲蟻食之,令乳勿汁,故乳母最宜得節,慎勿有乖。
如以喜乳與兒,令兒痰喘成驚,又令顛狂上氣。
以怒乳與兒,則令小兒症氣,女子腹脹。
以寒乳與兒,則令便青而啼,奶片不化,亦食咳乳,以熱乳與兒,則令叩吐,面黃不食,又能傷損肺氣。
令成龜胸。
以氣乳與兒,令兒面色黃白,泄瀉腹脹,乳哺減少,夜啼) 乳。
以病乳與兒,令兒能生諸疾,黃瘦骨蒸, 煎夜哭,盜汗虛羸。
若壅乳不節令成痰涎,涎壅生驚,更有吐逆。
以魃乳與兒,則令腹急臟冷,而泄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如一積塊。
以醉乳與兒,則令恍惚多驚,腹急而痛,兼令身熱。
若母方吐即乳,則令兒虛羸。
若乳母醉飽乳兒,則煩悶之毒,流入乳中,令兒邪熱傷心,驚悸抽掣而成天 。
若母淫 情亂即乳,則令吐瀉身熱啼叫,必發驚癇,如鴉聲者,不治。
更有出胎而下吮乳者,其症有三,一因產婦取冷過度,胎中受寒,令兒腹痛,故不吮乳者;一因胎受熱毒,令兒生下體體俱黃,小便赤色,身熱便閉,多啼而不吮乳者;有因兒初出胎,惡穢入腹,以致腹滿氣短,不能吮乳者,此皆乳子之宜忌,為父母者,之所當熟諳也。
凡剃頭之日,須就溫暖處避風,及剃之後,用薄荷三葉,杏仁三枚,去皮尖同搗爛,入生麻油三四滴,膩粉拌和,在兒頭上擦之,可避風邪,及一切疥瘡。
剃頭日期,宜於丑寅日吉,丁未日凶。
五月、七月剃之,令兒短命。
夫人以脾胃為主,故乳哺須節,節則調脾養胃,否則損胃傷脾,百疳 生。
夏忌熱乳,乳則令兒嘔逆;冬忌冷乳,乳則令兒咳痢,皆宜捏去而後與之。
食後不可與乳,乳後不可與食。
小兒腸胃怯弱,乳食並進,難於消化,初得成積,久則成癖成疳。
故曰: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用少洗澡。
吃熱吃軟吃少則不涌,吃冷吃硬吃多則生病。
凡寒則加衣,熱則除帛,過寒則氣滯而血凝泣,過熱則汗出而腠裡泄,以致風邪易入,疾病乃生。
更忌解脫,不可當風,然無風日暖,又當抱出游戲。
如陰地草木不見風日,未有堅持者。
又不可日置地間,令肚著地,以致脾宮受寒,腹痛泄瀉。
且五臟俞穴,皆系於背,肺臟尤嬌,風寒一感,是以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咳嗽喘嘔,壯熱憎寒,故兒最要背暖肚者,脾胃處也。
胃為水穀之海,脾為健運之司,冷則物不腐化,多致腸鳴腹痛,嘔吐泄瀉,故兒更要肚暖,足系陽明,胃脈所絡,故曰:寒從下起。
故兒更要足暖。
頭者,六陽之所會,諸陽所輳也。
況腦為髓海,涼則堅凝,熱則流泄,或囟顱腫起,頭縫開解,目疾頭瘡,故頭宜涼,心屬離火,若外有客熱,則內動心火,表裡合熱,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掣,多燥渴煩,故心胸宜涼。
凡兒初生,而上多變顏色者,號惺惺候,主一月內死。
不治。
若印堂黑魚者,主臍風,死。
若囟門下陷,並赤腫熱極而黑色者,死。
若七日之內,面上赤點如麻子者,是懷胎受毒,須急早治。
若面紅忽紫者,主傷風,傷寒之候。
若變黑色者,死。
滿面紫黑者,主慢驚,七日死。
而目青色,主發搐半身。
若七日之內,兩瞼赤如大豆片者,是胎受熱,主一月死。
若兩瞼如土色者,主七日內死。
若腹有青筋者,不滿百日而亡。
若七日之內,眼上眩下生黑點如麻子者,是主天 ,青紫色者,主浴被風,若眼上眉下,白如線者,主咳嗽。
若耳尖黑,耳後骨黑,耳穴中黑,鼻孔如煤,甲黑翻指,吼叫數聲,或作鴉聲,及尋父娘衣者,俱為不救。
若人中黑者,主九日內必死。
並口吐白沫而面黑者,死。
並口四角煤黑者,死。
凡小兒胎衣,藏時須用清水洗之,勿染諸垢,次以清酒淨之,乃納錢一文於衣內,盛於新瓶,青帛裹之,密密緊蓋,且置隱處待滿三日,然後依月吉地向陽高燥之處,入地埋之三尺,瓶上土濃一尺七寸,切須牢築,令兒長壽智者。
若藏衣不謹,為豬狗所食者,令兒顛狂。
蟲蟻所食者,令兒病患瘡。
犬鳥食之。
令兒兵死。
若近廟社,令兒見鬼。
若近深水 池,令兒溺死。
近故灶旁,令兒驚惕。
近井旁者,令兒聾。
有棄道路街巷者,令兒絕嗣。
當門戶者,令兒聲不出而耳聾。
著水流下者,令兒青盲。
棄於火裡者,令兒生爛瘡。
著林木頭者,令兒自絞。
如此等忌。
並宜知諳。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