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二改正內景之圖】
改正內景之圖
改正內景之圖 心系七節,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以腎系十四椎下,由下而上亦七節。
《內經》無命門之名。
命門始於越人《三十六難》,而曰腎有兩,左為腎,右為命門,男子藏精,女子系胞。
夫右腎既藏男子之精,則左腎將藏何物?女子之胞,何獨偏系於右耶?蓋命門居兩腎之中,而不偏於右,即婦人子宮之門戶也。
子宮者,腎臟藏精之府也,當關無氣海之間,男精女血,皆聚於此,為先天真一之氣,所謂坎中之真陽,為一身生化之源,在兩腎中間而不可偏於右。
兩腎屬水,有陰陽之分,命門屬火,在二陰之中。
《脈經》以腎脈配兩尺,但當云左尺主真陰,右尺主真陽,而命門則為陽氣之根,隨三焦相火,以同見於右尺則可耳。
若謂左主於腎,而右為為命門,此千古傳說之偽也。
衝任皆起於胞中,而上行於皆裡,即子宮也,為男子藏精之所,惟女子於此受孕,因名為胞,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且無子宮命門之象,皆誤也。
今改正之。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為生氣之源,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生氣之源,為心之蓋。
是經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二耳,凡八葉,主藏魄。
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巢。
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龠。
寅時氣血注於肺。
肺圖 肺者,市也,百脈朝會之所也。
凡飲食入胃,不敢自專地道,卑而上行,朝於肺,肺乃大道,下濟而光興。
大腸為傳道之官,變易出焉,上受胃腑之糟粕,下輸於廣腸,舊穀出而新穀可進,故字從內。
易,又暢也,通暢水穀之道也。
回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傅脊,以受回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右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大腸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回腸之更大者;直腸,又廣腸之本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
卯時氣血注大腸。
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水穀氣血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徑二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兩滿。
是經常多氣多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辰時氣血注於胃。
大腸圖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胃圖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正諸脈。
胃者,匯也,號為都市,五味 匯聚,何所不容?萬物歸土之義也。
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形如刀錢,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記,開竅於耳,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滑氏曰:掩乎太倉。
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
已時氣血注於脾。
脾圖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脾者,卑也。
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以化穀也。
脾胃屬土,俱從田字,胃俱正中,田字亦中,脾處於右,田亦偏右。
心包絡一經,《難經》言其無形。
一滑伯仁曰:心包絡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膀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此說為是,言無形者非。
又按《靈蘭秘曲論》下,「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段,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上,代君行事,貴臣使也。
此一官即心包無疑矣。
戌時氣血注心包。
心包絡圖 包絡者,護衛心主,不使濁氣干之,正猶君主有當城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
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汗三合,主藏神。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其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旋,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也。
午時氣血注於心。
心圖 心者,惺也。
言心氣旺則惺惺而運其神明也。
卮言曰心,深也,言深居高拱,相火代之行事也。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
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分水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而入大腸。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重二斤十四兩。
未時氣血注小腸。
小腸圖 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 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曰闌門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
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錢,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申時氣血注膀胱。
膀胱圖 下連前陰,尿之所出。
膀胱者,言其橫於前陰之旁,以通水也。
胱者,言其質之薄而明也。
合而言之,以其出虛而實旁通水道,通身虛松,可以蓄水,漸漬而滲入胞中,胞滿而尿出也。
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
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之兩膀,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系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經帶多處,上行春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酉時氣血注於腎。
腎圖 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
《甲乙經》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於骨髓。
危言曰:腎者,神也。
妙萬物而言也。
命處於中,兩腎左右開合,正如門中張闌,故曰命門,一陽處二陰之間,所以成坎也。
靜而合,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火,靜為陽本,陰為陽基也。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二寸,盛精汁三合,水色金精,無出入竅,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淨之腑,受水之氣,與坎同位,悲則淚出者,水得火而煎,陰必從陽也。
是經多血少氣。
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腑,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
子時氣血注於膽。
膽圖 《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者,擔也,猶人之正直無私,有力量,善能擔當者也。
危言曰:膽者,擔也。
清淨之府,無所受輸,淡淡然者也。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居膈下,並胃著脊之九椎。
是經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臟魂,開竅於目,其系上絡心肺,下亦無竅也。
《難經》曰: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藏在左脅左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也。
丑時氣血注於肝。
肝圖 肝者,干也。
其性多動而少靜,好干犯他臟者也。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是經少血多氣。
《中臟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
主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
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宜下,號曰中請之府,莫大於此也。
形色最赤,總護諸陽,非無狀而空有名者也。
亥時氣血注三焦。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