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一先天根本論】
先天根本論
夫玄黃未兆,天一之水先生,胚體未成。
兩腎之元先立。
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直起,形如蓮蕊。
一莖,即臍帶。
蓮蕊,即兩腎也。
而氤氳一點元陽之為命者,寓於中焉。
水生木而後肝成,木生火而後心成,火生土而後脾成,土生金而後肺成,五臟既成,六腑隨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
《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
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始者也。
故曰:腎水者,先天之根本也。
一點元陽,則寓於兩腎之間,是為命門。
蓋一陽居二陰之間,所以位乎北,而成乎坎也。
人非此火,無以營運三焦,腐熟水穀。
《內經》曰:少火生氣。
《仙經》曰:兩腎中間一點明,逆為丹母順為人。
夫龍潛海底,龍起而火隨之。
元陽藏於坎腑,運用應於離宮,此生人之命根也,乃知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火之源,本於天上,故曰:水出高源;又曰:火在水中。
夫水火者,陰陽之征兆,天地之別名。
獨陽不生,獨陰不長。
天之用在於地下,地之用在於天上,則天地交通,水火混合而萬物生焉。
古之神聖,察腎為先天根本,故其論脈者曰: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傷寒危篤,寸口難稽,猶診太谿,以下腎氣。
夫精也者,水之華也。
神倚之,如魚得水,氣依之,如霧覆淵。
神必依物,方有附麗,精竭神散,勢之自然,方其為嬰孩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勃然作,精之至也。
純純全全,合於天方,溟溟清清,合於無淪,年十六而真精滿,始能生子,精泄之後乾破而為離,真體已虧,不知節嗇,則百脈空虛,不危何待!
世有以固精采補者,是大不然,男女交接,必擾其腎,外雖不泄,精已離宮,必有真精數點,隨陽之痿而溢出,如火之有煙焰,豈能復返於薪哉!
是故貴寡欲。
然損精傷腎,是非一端。
若目勞於視,精以視耗:耳勞於聽,精以德耗:心勞於思,精以思耗:體勞於力,精以力耗,隨事節之,則精與日俱積矣,是故貴節勞,腎司閉藏,肝主疏泄,二臟皆有相火,其系皆上屬於心。
心,君火也。
怒傷肝。
而相火動,則疏泄者用事,而閉藏者不得其職,雖不交合,精已暗耗矣,是故貴息怒。
酒能動血,飲酒則身面俱赤,是擾其血也。
數月不近色,精已凝濃,一夜大醉,精隨薄矣,是故宜戒酒。
《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然膏粱之味,未必生精,恬澹之味,最能益精。
《洪范》論味,而曰嫁穡作甘。
世間之物,惟五穀得味之正,澹食五穀,大能養精。
吳子野云:芡實本溫平,不能大補,人謂之水中丹者,何也?人之食芡也,必枚嚙而細嚼之,未有多嘬而急咽者也。
舌類齒唇,終日囁嚅而欠無五味,腴而不膩,是以致玉池之水,轉相灌注積其功,雖過乳石可也,以此知人,能淡食而徐飽者,大有益於脾腎。
《經》曰:胃為水穀氣血之海,化榮衛而潤宗筋;又曰:陰陽總宗筋之會,而陽明為之長,故胃強則腎充而精氣旺,胃病則精傷而陽事衰也。
《靈樞》曰:生之來謂之精。
此先天元生之精也,《素問》曰:食氣入胃,散精於五臟。
此水穀日生之精也。
然日生之精,皆從元精所化,而後分布其臟,盈溢則輸之於腎,故曰:五臟盛乃能瀉。
若飲食之精,遇一臟有邪,則一臟之食味,化之不全,不得與元精俱藏而時自下矣。
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
若陰邪客於竅,與所強之陽相感,則精脫而外淫矣。
陽強者,非真陽之強,乃肝之相火強耳。
夫五臟俱有火,惟相火之寄於肝者,善則發生,惡則為害,獨甚於他火,其陰器既宗筋之所聚,凡人入房,強於作用者,皆相火充其力也。
若遇接內,與陰氣合,則三焦上下內外之火,翕然下從,百體玄府悉開,其滋生之精盡會於陰器以躍出,豈止腎所藏者而已哉!
有年老彌健,或問其故,曰曾讀《文選》,石慍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湄,於斯二語,悟得葆精之道。
故足於精者,百疾不生;窮於精者,萬邪蜂起。
先哲洞窺根本,力勉圖全,遇症之虛者,亟保北方,以培生命之本。
水不足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丸是也;火不足者,益火之元,以消陰翳,八味丸是也。
只於年力方剛,尺脈獨實者,微加炒枯知柏,抑其亢炎。
奈昧者,遂為滋陰上劑,救水神方,不問虛實而概投之,不知知母多則腸胃滑,黃柏久則腸胃寒,陽明受賊,何以化榮衛而潤宗筋?
髓竭精枯,上嘔下泄,而幽潛沉冤,此皆守河間「有熱無寒」之論,丹溪「陽常有餘」之說,貽禍如此其烈耳!
致《求正錄》云:朱劉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誠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運也。
雖其言未免過激,然亦補偏救弊之一片苦心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