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5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一評傷寒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 17:5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一評傷寒論

 

評傷寒論

 

夫人之有生者,皆精氣神具備而成之也。

 

少年遇事敏捷,老大應物模糊,亦精氣神之強弱殊之。

 

其間盛衰修短,疾病安危,總不外此三者,故魚一刻無水即死,人一刻無氣即亡,試思人之能行能立能坐,及能運用持重,高聲大語,皆賴一氣為之。

 

假氣一弱,則行立坐臥、持重言語者無力矣。

 

設遇外邪,乘虛而襲,正氣愈傷,身益野狼狽,不能起床矣。

 

氣足而神生,氣弱而神困矣。

 

氣化而精生,氣虛而精散矣。

 

《經》曰: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要知外邪之觸,必乘正氣之虛。

 

治之者,乘其表邪初客,急為疏解,使無深入以傷於裡,繼以調和之劑,則表邪散而中氣和,自可相安無恙。

 

若外感少,內傷多,只須溫補,不必發散,正氣得力,自能推出寒邪。

 

蓋元氣極虛之人,雖即微邪,易能感受,惟助正氣一旺而健行,則微邪不攻而自退。

 

若罔顧正氣之虛,而徒以逐邪為事,則元氣轉傷,猶迫良民而為寇,即微邪,反乘虛伏匿而為病矣況有毫無外感,因勞而發熱者,謂之勞發,只須補中,尤忌疏解。

 

即有頭痛、惡風、口渴等症,殊不知頭痛者,非虛火上浮,即血虛作痛也。

 

惡風者,陽虛不能衛表也。

 

口渴者,臟腑津液不足,或腎虛引水自救也。

 

以脈消息,病無遁情,不論浮沉大小,但重按無力,便非實症,奈何泥於上古多歧、傳經支離等語,凡有發熱頭痛,即用古方太陽經藥,重加發散,津液耗亡,欲不口喝發熱其可得乎!復謂陽明經症見矣。

 

忍餓以虛其裡,疏散以虛其表,化源之機既絕,陰道之消爍日深,欲不脅痛、耳聾,其可得乎!復謂少陽經症見矣。

 

芩柴和解之劑一投,引邪深入之害實大,以致脾虛氣弱,欲不腹滿嗌干,其可得乎!復謂太陰經症見矣。

 

重為峻攻其裡,脾陰愈耗,欲不口乾大渴、便秘、煩躁,其可得乎!復謂少陰經症見矣。

 

寒涼峻利之藥一投,肝腎之陰愈槁,欲不煩滿舌卷囊縮,其可得乎!尚謂厥陰經症見矣。

 

不知種種症侯,皆由調治失宜,以令邪氣日深,正氣日消所致,直至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乃認虛寒,方議溫補,已無及矣。

 

故古人傷寒類方,初則麻黃、葛根、柴胡等湯,繼則調胃、大小承氣,未列回陽救急湯、溫經益元等湯,重用參、 、薑、桂、朮、附,以追失散之元陽。

 

殊不知寒涼久進,熱藥難溫,克削久投,補藥難挽,奈何後人不詳此旨,徒遵上古證治真傷寒之舊例,引治今人稟賦虛弱者之類同,凡遇本元虛損,發熱、口乾、煩躁,正氣不足之症,以作外邪深入有餘之治,縱得苟延殘喘,而不至精神消耗殆盡者未之有也。

 

蓋古人傳經等論,不過明為寒邪,自陽及陰,由表入裡,然邪之所湊,豈有定位!況陰陽相關,表裡輸應,表病不解,裡亦隨病,陽病不除,陰亦隨傷,此表裡陰陽本氣為病之必然,豈必待有邪傳處所致乎!故始或因外邪感襲者,亦有之,然繼則累及陰陽本氣自病矣,故名傷寒,夏云病熱。

 

傷寒者,已往之病原,病熱者,現下之實害,寒既為熱,則所傷之寒早已消弭。

 

《經》曰: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原由陰精不足,而致病熱、病溫。

 

今既病而陰精愈消愈竭,此時雖寒邪消散,奈真陰正氣受傷,更熱更損,莫可發生,以制陽光,故久熱不已耳,豈寒邪既出表入裡而為熱,復能變寒,由裡出表再傳而為二候、三候乎,此必無之理也。

 

若能以外邪為始病之因,以陰陽本氣自病,為繼病之實,善為調之適之,則何有久病不解之候也。

 

如始終以寒邪為實跡,傳變為定期,反復攻逐,是猶縛妻子以為賊,指路人以為父,何其冤哉!抑皆未究致熱之所由來,而不達經,所謂「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至理也。

 

況天人一理,相生所以相繼相克,所以相成,故天之火,深藏於水土之中,凡井水氣蒸,上中溫暖,則地表清肅,猶人之丹田,元陽封固,則火不浮游於上,中宮脾元充足,則火不散越於表。

 

蓋火之藏納,不外乎水土之中,故發熱者,即我身內之火,因正氣虛而不能按納,邪乘虛而激出之,乃陰陽本氣反常之變,實非外來之火也。

 

凡遇客邪一退,脾元虛者,調中以斂陽;陰中水虛者,補水以配火;陰中火虛者,補火以藏源,則故物仍歸病斯愈矣。

 

如不知此,竟以火為外邪,重汗以亡其陽,陽無歸源之力矣;重下以耗其陰,陰無配陽之能矣;復加寒涼峻削,脾元益傷,肌表之浮陽,何能斂納,將此身內必妄之火驅滅。

 

必欲其盡,將此有限之精神磨滅,必欲其完,以有形之猛劑,攻無跡之陰陽。

 

況火者,生身之始,而精氣神,亦因之以生者也。

 

試思人與物不熱,則無氣矣。

 

故氣生於火,而火為氣之祖也。

 

人但惡火之為熱而清之,獨不思火去而氣亦絕矣。

 

雖欲不死,其可得乎!此(張)心痛時表,幸慈壽者進思之,務求要領,毋事支離,必詳虛實,勿拘故套。

 

既知百病之來,莫不乘虛而入。

 

則以正虛為本,而外邪為標,保精氣神,以治客病則客病退,而正氣無傷。

 

若傷精氣神,以治客病,則病不退,而正氣徒耗,舍本從末,適足以傷生矣。

 

惟初病正氣尚旺,客病牢固者,急為驅逐,勿致蔓延,若一概瞻顧因循,猶似閉門留寇,豈其治乎?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02:26 , Processed in 0.1875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