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病論篇】
奇病論篇
《奇病論》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妊者也。
喑,謂不言語也,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胎)。
胞之絡脈絕也。
(絕,謂脈斷絕不流通,而不能言,非天真之氣斷絕也)。
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少陰腎脈也。
氣不營養,故舌不能言)。
無治也。
當十月復。
(十月胎去,胞絡復通,腎脈上營。
故復舊而言也)。
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疹,謂久病反法而治,則胎死不去,遂成久固之疹病)。
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頭痛之病,不當逾月數年不愈,故怪而問之)。
當月所犯大寒,內至骨髓。
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腦為髓主,齒是骨余,腦逆犯寒。
骨亦寒故,令頭痛齒亦痛)。
病名曰厥逆。
(人先生腦,有腦則有骨髓者,齒者,骨之本也)。
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癉,熱也。
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臟上溢也。
甘因脾熱故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脾熱內滲,津液在脾,胃穀化余,精氣隨溢,口通脾氣,故口甘。
津液在脾,是脾之津濕)。
此肥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食肥則腠理密,陽氣不得外泄。
故肥令人內熱。
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令人中滿。
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干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也)。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蘭,蘭草也。
言蘭除陳久甘肥,不能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也)。
有病口苦,取陽陵泉。
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病名曰膽癉,(亦謂熱也。
膽汁味苦故口苦)。
夫肝者,中之將也。
取決於膽,咽為之使,(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
咽膽相應,故咽為膽使也)。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胃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寸,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
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
(是陽氣太盛於外,陰氣不足故有餘也)。
太陰脈細微如發者,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名為何病?(癃,小便不得也。
溲,小便也。
頸膺如格,言頸與胸膺如相格拒,不順應也。
人迎躁盛,謂結節喉兩旁脈動盛滿急數非常躁速也。
胃脈也。
太陰脈細縷如發者,謂手大指後同身寸之一寸,骨高脈動處,脈則肺脈也。
此正手太陰脈氣之所流,可以候五臟也)。
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病隆數溲,身熱如炭,頸膺如格,息氣逆者,皆手太陰脈當洪大而數,今太陰脈反微細如發者,是病與脈相反也。
何以致之?
肺氣逆陵於胃,上使人迎躁盛,故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也。
以喘息氣逆,故云頗亦在肺也。
病因氣逆,證不相應,故病名曰厥死不治也)。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
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也。
此其身不表不裡,以正死明矣。
(外五有用余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
內二不足者,一病癃,日數十溲,三太陰脈微細如發,在表則內有二不足,在裡則外得五有餘,表裡既不可憑補瀉,固難為法。
故曰此其身不表不裡亦正死明矣)。
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百病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然始生未犯邪氣,已有癲疾,豈邪素傷。
癲,謂上癲,則頭首也)。
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精氣,謂陽之精氣也,言人初生有頂癲之疾者,胎中之病也。
在腹之時,母有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於上,令子發為癲疾)。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