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父母們還能從科學研究裏獲得什麼新知識呢?
研究人員總結了最常見的8種教育誤區。
1 父母不能制定規矩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承認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理性上我們都清楚如果不給孩子設定一定的行為紀律,絕對不會有好結果,但是一旦面對孩子們的哀求、眼淚、耍 賴和頂撞,不少家長就此放棄了規矩。
弗蒙特大學的心理學家弗漢德在自己的著作中將“證據基礎教養學”簡單化,以提綱的方式列給家長們看,這些提綱中制定家 裏的規矩是最重要的。
他說:“在目前的大多數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變得有限,父母們希望在這些有限的時光中儘量滿足孩子,讓它們成為愉快美好的回 憶,這種想法很正常,但是結果往往是過分溺愛孩子。”
研究結果已經證實,那些生活在散漫家庭裏,沒有限制、約定、規矩約束的孩子,在青春期前後會變得比其 他孩子更反叛、更傲慢。
原因是父母沒有給孩子制定規矩,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反而失去了安全感,也就是他們在潛意識裏認為父母並不重視他們,因此對於錯誤的 容忍度高,於是他們希望進一步做出不當舉動,用來試探父母的反應或者是父母的承受極限。
根據上個世紀60年代的相關研究,如果父母在管教方面相對被動,那 麼孩子在童年時期會在學校裏遇到更多問題,青春期以後沾染毒品和酗酒的可能性也更高。
教育專家認為現在的父母相對一代人或者兩代人以前更加寬容、溫和,這 是文明進步嗎?又或者對孩子的成長未見得是好事。
珍·溫格(JeanTwenge)是聖地牙哥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教養學著作《青春不快樂物 語》(GenerationMe)的作者,她說:“現在的父母會問自己1歲的孩子晚餐想要吃什麼,這在上一代或者上兩代父母身上是不可能發生的。”
但是父 母更尊重孩子的背後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對比上個世紀30年代的統計資料,溫格發現現在的十幾歲的孩子出現抑鬱症和焦慮的情況比上一代孩子要多得多。
蘇妮 婭·盧瑟(SuniyaLuthar)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在2003年的報告中她指出,儘管當代孩子比起上一代擁有太多優勢,但是條件越優越的孩 子越多地經歷抑鬱和焦躁,接觸毒品和酒精的幾率也越大。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因為條件優越,這些孩子潛意識裏相信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也更高,因此在學校裏承受更 大壓力。
總體來說這些孩子感覺與父母關係疏離。
建立規矩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給出簡單、明確的指令,同時在還沒有和孩子產生衝突之前就 公開討論家庭規矩,這是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的精神病學教授羅伯特·亨德(RobertHendren)的建議,他同時也是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會的主席。
通常父母在為孩子制定規矩時總有這樣的忌諱,擔心在孩子眼中自己變成斤斤計較的刻薄鬼,亨德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在兩個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選 擇,這樣的選擇之後成為不會隨意改變的規矩,當然這兩種可能性都是家長能夠接受的。
例如放學之後先玩半個小時的電子遊戲然後開始做功課,或者是完成所有功 課後玩40分鐘電子遊戲。
始終堅持規矩是關鍵所在。
蘿拉·約旦是個家庭婦女,照顧有自閉症的大兒子和4歲的小兒子彼得,她說:“每次 我都要狠下心走到彼得面前,告訴他規矩是怎樣的,然後轉身走開。”
彼得非常頑皮,他會朝父母尖叫,會打他們,如果被關禁閉就會用腳踢牆。在認為兒子的舉止 已經接近失控後,蘿拉與弗蒙特行為治療與心理治療中心簽訂了為期5周的治療合同。
在第一周的時間裏,醫生只是觀察彼得,觀察他如何玩,然後在一邊發表評論 但並不命令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結果彼得非常喜歡有人在身邊,蘿拉意識到也許自己為大兒子付出太多,反而經常忽略了小兒子,她說:“那一刻我意 識到,原來他需要的是一對一的照顧。”
隨後蘿拉開始學習忽略彼得的諸多小毛病,例如媽媽在講電話的時候尖叫干擾,她也克制自己不要一發現問題就對孩子加以 責備。
她說:“一直堅持是關鍵但也是最困難的,不過現在家裏的氣氛比以前好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