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7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二 噎膈66】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8 15:2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二 噎膈66

 

 

朱丹溪曰︰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此小飲食不謹;或外冒六淫;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濃,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

 

氣為之病,或痞或痛,不思飲食,或噫腐氣,或吞酸,或糟雜,或膨滿。

 

不思原本,遂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暫時得快,濃味仍前不節,七情反覆相因,溺液易於攢聚,如此蔓延,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

 

良工未遇,謬藥又行,痰挾淤血,遂為窠囊,此為痞、為痛、嘔吐、為噎、為膈、反胃之次第也。

 

飲食湯液滯泥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求可以溫脾壯胃、消積行氣,以冀一旦之效。

 

不思胃為水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臟,清和則能運,若香燥偏助,氣血沸騰。

 

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

 

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

 

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少,若羊矢然。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消痰,歸、芍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薑以去穢,病邪易伏,其病自安。

 

張雞峰亦曰︰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靜養可以治之。

 

此言深中病情。

 

夫噎病生於血干,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潤傳化合宜,何噎之有?趙養葵曰︰丹溪之論其妙,惜其分別欠明,且以潤血為主,而不直探乎腎中先天之源。

 

故其立方,以四物中牛羊乳之類,加之竹瀝、韭汁,化痰化淤,皆治標而不治本也。

 

《內經》曰︰三陰結,謂之膈。

 

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

 

大腸主津。

 

小腸主液。

 

大腸熱結則津涸,小腸熱結則液燥。

 

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熱結則津液竭。

 

然而三陽何以致結熱,皆腎之病也。

 

腎主五液,又腎主大小便,腎水既干,陽火偏盛,煎熬津液,三陽熱結則前後閉塞。

 

下既不通,必反於上,直犯清道,上沖吸門,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

 

何為水飲可入,食物難下?蓋食入於陰,長氣於陽,反引動胃口之火,故難入;水者陰類也,同氣相投,故可入。

 

口吐白沫者,所飲之水,沸而上騰也。

 

糞如羊矢者,食入者少,渣滓消盡,腸亦干小而不寬也。

 

此症多是年高五十於外,其天真已絕,只有孤陽,治之唯以養陰為主。

 

王太仆曰︰食入即出,是無水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無水者壯水之主,無火者益火之源,褚侍中云:上病療下,直須六味地黃料,大劑煎飲久服,可挽十中之一二。

 

又須遠絕房幃,薄滋味可也。

 

若曰溫胃,胃本不寒;若曰補胃,胃本不虛。

 

若曰開鬱,香燥之品適以助火,無如補陰,光焰自滅。

 

反胃,東垣書謂吐有三症,氣、積、寒也。

 

上焦吐者從氣,中焦吐者從積,下焦吐者從寒。

 

若脈沉遲,暮食朝吐,朝食暮吐,小便利,大便閉,此下焦吐也,法當通其閉,溫其寒。

 

觀此,可見下焦吐乃命門火衰,釜底無薪,不能蒸腐胃中水,腹中脹滿,不得不吐也。

 

王太仆所謂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是矣。

 

須益火之源,先以八味丸補命門火,以救脾土之母,徐以附子理中湯理中焦,萬舉萬全。

 

李士材曰,噎寒大都屬熱,反胃大都屬寒,然亦不可拘也,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

 

色之黃白而枯者為寒虛,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以脈合症,以色合脈,庶乎無誤,此症之所以疑難者。

 

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於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凝於中州。

 

審其陰虛火旺者,當以養血為亟;脾傷陰盛者,當以溫補為先。

 

更有憂恚盤礡,火鬱閉結,神不大衰,脈猶有力,當以倉公。

 

河間之法下之。

 

小小湯丸,累累加用,關扃自透。

 

膈間痰盛,微微涌出,因而治下,藥勢易行。

 

設或不行,蜜鹽下導,始終勾引,自然宣通。

 

此皆虛實陰陽之辨,臨症之權衡也。

 

方約之曰︰丹溪云年高者不治。

 

蓋少年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病不復生;年高氣血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復作。

 

所以然者,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也。

 

丹溪又云此症切不可用香燥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

 

予嘗用霞天膏加於補虛藥中治此症,一人則吐瀉以去積血,一人則吐瀉以去積痰,俱獲病安思食。

 

然二人俱不能節戒,隨啖肥甘,終不能免。

 

殊不知此症挾虛,脾胃尚弱,肥甘難化,故復病也。

 

霞天膏吐瀉後,又宜用人參煉膏補之。

 

劉河間曰︰趺陽脈緊,內燥盛而溫氣衰。

 

又緊而見澀,其血已亡。

 

上脘亡血,膈間乾澀,食不得入;下脘亡血,又並大小腸皆枯,食不得下,故難治也。

 

張仲景反胃脈症,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其發汗,令陽脈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也。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

 

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又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此二條,仲景形容脈証之微妙。

 

凡陽盛則數,陰盛則遲,其人陽氣既微,何得脈反數?脈既數,何得胃反冷?此不可不察,求其故也。

 

陽氣微則榮虛,榮虛則不為陽守而浮為客熱。

 

陽氣微則膈氣虛,膈氣虛則亦不能運陰而為胃冷。

 

況醫不知而反下之,致上下之陽俱損,其脈遂從陰而變為弦。

 

因是上之陽不足,日中已前所食,亦不消化;下之陽不足,日暮已後,陽亦不入於陰,而糟粕亦不輸於大小腸。

 

故曰胃氣無餘,所以反胃而朝食暮吐也。

 

蓋人身之脈法天地,微則陽不健運,數則陰不盡翁,陰陽兩乖其度,榮衛不充而胸中冷。

 

榮衛本生於穀,能復消磨其谷,是榮衛非谷不充,谷非榮衛不化,胸中既冷,胃必不能出納其谷,証成反胃,又何疑乎?東逸改注。

 

喻嘉言曰︰胸中之陽,如天之有日,其關系納穀之道,最為扼要,此條所云是也。

 

蓋胸中下連脾胃,其陽氣虛者,陰血亦必虛,但宜用沖和之劑,以平調臟腑,安養榮衛,舍純粹以精之藥不可用也。

 

腎中之陽如斷鱉立極,其關系命根存亡之機,尤為宏矩,後條四逆湯等是也。

 

蓋腎中內藏真陽,其陽外亡者,陰氣必極盛,惟從事剛猛之劑,以推鋒陷陣。

 

勝陰復陽,非單刀直入之法,不可行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3:35 , Processed in 0.2499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