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養生餘錄(上) 總論養生篇3110】
凡生之長也,順之也。
使生不順者,欲也。
故聖人必先適欲。
(適,節也。)
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
多陰則蹶,多陽則痿。
蹶者,逆寒疾也,痿 不能行,刈陰陽不適之患也。
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台,味不眾珍,衣不 熱, 熱則理塞,(脈則閉結。)
理塞則氣不達。
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則氣不達。
以此求長生者其可得乎?天生陰陽寒暑,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
聖人察之以便生,故精安乎形,而年壽長焉。
長也者,非短而續之者也,畢其數也。
畢數之務,在去乎害。
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霧,六者動精,則生害矣。
(諸言大者,皆謂過製。)
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勞者,勞於神氣;傷者,傷於形容。
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
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內。
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
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為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遷於五,五復返一。
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大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
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生也。
夫人稟天地陰陽而生者,蓋天有六氣,人有三陰三陽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臟六腑而下應之。
於是資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脈、四肢九竅、毛髮齒牙唇舌,總而成體。
外則氣血循環,流注經絡,喜傷六淫;內則精神魂魄志意思,喜傷七情。
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七情者,喜怒悲思驚。
若持護得宜,怡然安太;役冒非理,百 生焉。
物之最靈,唯其人也。
身者乃神化之本。
精於人也,若水浮航;氣於人也,如風楊塵;神於人也,似野馬聚空。
水涸則航止,風息則塵靜,野馬散而火空。
長有精能固,無氣能盛物。
精氣神三者,心可不動。
其變化也,外忘其形,內養其神,是謂登真之路。
嗜欲縱乎心,孰能久去?哀樂傷乎志,孰能久忘?思慮役乎神,孰能久無?利祿勞乎身,孰能久舍?五味敗乎精,孰能久節?酒醴亂乎情,孰能久絕?食佳肴,飲旨酒,顧以姝麗,聽以淫聲,雖精強而反禍於身,耳目快而致亂於神,有百端之敗道。
夫一介而希真,安有養身之驗耳?夫學道者,外則意不逐物移,內則意不隨心亂,湛然保於虛寂造化清淨之域。
譬如起屋之勞,假一息之形氣尚蘇,神歸其清,而況契於道保真丹所哉?彭祖曰︰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
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美色淑姿,幽閑娛樂,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車服威儀,知足無甚,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悅視聽,所以導心也。
凡此皆以養壽。
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
古之至人,恐下才之子不識事宜,流遁不還,故絕其源。
故有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
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苟能節宣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不減年算而得益。
凡此之類,譬猶水火,用之過當,不為害也?不知其經脈損傷,血氣不足,內裡空疏,髓腦不實,體已先病,故為外物犯,風寒酒色以發之耳。
若本充實,豈有病也?夫遠思強記傷人,憂愁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
有所傷者甚眾,而獨戒於房中,豈不惑哉?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以導養神氣,使人不失其和。
天地得交接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殘傷之期。
能避眾傷之事,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
天地晝分而夜合。
一歲三百六十日而精氣和合,故能生產萬物而不窮。
人能則之,可以長存。
次有服氣得其道,則邪氣不得入,治身之本要。
餘吐納導引之術,及念體中萬神有含影守形之事,皆非真道。
人能愛精養體,服氣煉形,則萬神自守其真。
不然者,則榮衛枯悴,萬神日逝,非思念所留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