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幼幼匯集(上) 養子十法2480】
經云︰背脊三椎下節之兩旁是肺之俞也。
若風寒傷於肺俞,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熱,其証或咳嗽,或喘,或嘔噦,或吐逆及胸滿,憎寒壯熱,皆肺經著寒而得之也,故要背暖。
俗云︰肚無熱肚。
肚者,胃也,為水穀之海。
若冷則物不腐化,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疾生焉。
經云︰胃熱而能消穀,必能飲食,故要肚暖。
經曰︰足為陽明胃經所司,寒從下起,故要足暖。
經曰︰頭者,六陽之會,諸陽所湊也。
頭為髓之海,若大熱則髓溢汗泄,或顱囟腫起,或頭縫開解,或頭瘡目疾。
俗云︰頭無涼頭,故頭宜涼。
心屬丙火,若外受客熱,內接心火,則內外俱熱也。
其証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跳,故心宜涼。
小兒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人,或聞雞鳴犬吠,忽見牛馬等畜,或嬉戲驚駭,或忽聞大聲,因而作搐者,緣心氣乘虛而精神離散故也。
當用補心益氣藥治之。
如用鎮心牛黃、朱砂、琥珀、金銀、腦、麝、水銀等藥,則成慢驚風搐,以致腹脹足冷,不能療也。
經曰︰脾為黃婆,胃為金公,主養五臟六腑。
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氣血流暢,表裡沖和,一身康健。
蓋脾胃屬土而惡濕。
小兒變蒸,上唇腫而頭熱,或上氣身熱,父母不曉,妄作傷寒傷食治之,或以解藥出汗,或以通藥宣泄,或以涼藥鎮心,或以帛湯振繳,致令冷熱不調,內傷脾胃,搏於大腸,故糞便清色。
久不已者,必吐,吐不已者作搐。
搐作又言熱則生風,轉用涼藥治之,愈覺敗傷真氣,漸不救者多矣。
經云︰脾土虛弱,肝木乘之,故筋攣而作搐,宜用補脾溫胃暢氣之藥治之,庶可得其生也。
小兒在胎之時,其母取涼過度,冷氣入於胞胎之中,兒生之後,因悲啼未定,便與乳食,使氣與食蓄結於中,久而不散,致傷脾胃。
輕則嘔奶糞青,重則腹中氣鳴,氣逆,涎潮流溢,以致難治。
水銀輕粉俱有毒,雖云下痰,性冷損心氣。
辰砂雖云鎮墜,性寒損神。
小兒服之易傷,每每被其誤也多矣。
小兒一周之內不可輕易頻洗,肌膚脆嫩,腠理不密,洗之恐濕熱之氣鬱蒸不散,變生赤游丹毒。
片片如胭脂,身發壯熱,若毒瓦斯入腹者死。
又有因浴傷寒,咳嗽上氣外感之疾,多由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