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2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醫統大全 癆瘵門 藥方1580】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6 20:3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醫統大全 癆瘵門 藥方1580

 

 

(甲字)十灰散 治癆証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大薊 小薊 荷葉 扁柏葉 茅根 茜根 山梔 大黃 牡丹皮 棕櫚皮(各等分)上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宿,出火毒。

 

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食後下。

 

如病勢輕,用此立效。

 

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後藥止之。

 

(乙字)花蕊石散 五臟崩損,涌噴血出斗升,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 存性,研為粉)上用童便一鐘,煎溫調末三錢,甚者五錢,食後服。

 

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與小便和藥服,使瘀血化為黃水。

 

服此訖,以後藥補之。

 

(丙字)獨參湯 止血後虛弱,無動作者,此藥補之。

 

大揀人參(一兩) 上咀,水二盞,棗五枚煎,不拘時,細細服之。

 

服後宜熟睡一覺,後服藥除根。

 

(丁字)保和湯 治癆嗽,肺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 貝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款冬花(各二錢)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 五味子 甘草(炙)馬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膠(炒) 當歸 生地 紫蘇 薄荷(各五分)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化服之。

 

每日三服,食後進,加減於後。

 

一方有百部。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實、栝蔞仁。

 

喘甚,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蘇子。

 

熱甚,加山梔子(炒)、黃連、黃芩、黃柏、連翹。

 

風,加荊芥、防風、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子。

 

寒,加人參、肉桂、桂枝、五味子、蠟片。

 

(戊字)保真湯 治癆証虛弱骨蒸,服此最效。

 

當歸 生地黃 白朮 黃耆 人參 (各一錢) 蓮心 赤茯苓 白茯苓(各五分) 天門冬 麥門冬 陳皮 白芍藥 知母 黃柏(炒)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黃(各四分) 赤芍藥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薑三片、棗一枚,食後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淋濁,加萆,天台烏藥、豬苓、澤瀉。

 

便濁,加石韋、 蓄、木通。

 

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須、蓮子。

 

熱燥,加石膏、滑石、鱉甲。

 

盜汗,加浮小麥、炒牡蠣、黃耆、麻黃根。

 

(己字)太平丸 治癆証久嗽,肺痿,肺癰,並皆噙服。

 

天門冬 麥門冬 知母 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兩) 當歸 生熟地黃 黃連 阿膠(各兩半)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葉(各一兩) 白蜜(四兩)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和勻,用銀石器,先下白蜜,煉熟後,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麝,略熬三二沸,丸如彈子大。

 

每日三服,食後細嚼一丸,前薄荷湯,緩緩送下,次噙一丸,臨臥時服。

 

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吞下,卻又噙嚼此丸,使藥流入肺竅,則肺清潤,其嗽退除,七日病痊。

 

凡一切咳嗽,只服此藥立愈。

 

(庚字)沉香消化丸 治癆瘵,熱痰壅盛。

 

青礞石(炒金色) 明礬(飛研細) 豬牙皂角 南星(製) 半夏 白茯苓 陳皮(各一兩)枳殼 枳實(各半兩) 薄荷葉 黃芩(各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薑汁浸神曲攪糊為丸,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

 

臨夜飴糖拌吞,噙嚼太平丸,一藥並服,痰嗽除根。

 

(辛字)潤肺膏 治久嗽,肺燥,肺痿。

 

羊肺(一具) 杏仁(淨研) 柿霜 真酥 真粉(各一兩) 白蜜(二兩)上先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

 

如常服,食前與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壬字)白鳳膏 治一切久怯虛弱,咳嗽吐痰,吐血發熱。

 

黑嘴白鴨一只 大京棗(二升) 參苓平胃散(一升) 陳煮酒(一瓶)上先將鴨縛定腳,量患人飲酒多少,隨量以酒蕩溫,將鴨頂割開,滴血入酒,拌勻飲之。

 

直入肺經,潤補其肺。

 

卻將鴨干 去毛,於肺邊開一小孔,取其腸雜,拭乾。

 

次將棗子去核,每個中實納參苓平胃散末,填滿腸肚中,用麻扎定。

 

以沙瓮一個,置鴨在內、四圍用火慢煨,將陳煮酒,作三次添入,煮乾為度。

 

然後食其棗子。

 

陰乾隨意食用,參湯送下,後服補髓丹,則補隨生情,和血順氣。

 

(癸字)十珍丹(一名補髓丹) 治久虛勞憊,髓干精竭,血枯氣少。

 

服前藥愈後,服此藥。

 

豬脊膂(一條) 羊脊髓(一條) 團魚(一枚) 烏雞(一只)上四味,製淨去骨存肉,用酒一大碗,於砂鍋內煮熟,擂細,與前熟肉一處,再用慢火熬之,卻下明礬(四兩),真黃蠟(三兩),上二味,逐漸下,與前八味和一處,擂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知母,黃柏末各一兩,共十一兩,搜和成劑。

 

如十分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用木槌打如泥,丸梧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不拘時,棗湯下。

 

(《秘方》)七聖神效散 治男子婦人,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喘嗽、血尸勞等疾,諸藥無效,針灸不應,命在須臾,服此神效。

 

鹿茸大補湯(方見諸虛門。)

 

十全大補湯(方見虛門。)

 

黃 益損湯(方見前。)

 

退熱飲(方見積熱門。

 

《直指》誤以退為進,今正之。)

 

清心蓮子飲(方見淋門。)

 

鱉甲散(方見前。)

 

上各取一帖,無灰酒三升,浸瓷器瓶內半月,開時,空心浸一盞。

 

輕者半月,重者一月,必然痊可。

 

當歸膏 治脾胃虛弱,養血和中。

 

當歸(一斤四兩,酒洗) 芍藥(八兩,微炒) 生地黃(半斤,酒洗) 薏仁(一斤,糯米炒去粉) 茯苓(六兩) 白朮(十兩,瀉者黃土微炒) 蓮肉(半斤,去心) 山藥(八兩,炒)陳皮(四兩) 人參(三兩,服得者倍之) 甘草(一兩半,炙半生) 枸杞子(四兩) 上咀,淨稱,用水二十斤,文武火熬成膏,加熱蜜於內。

 

冬用四兩;春用五兩;夏秋用六兩,依法再熬。

 

內外俱熱如蒸者,加青蒿汁(一碗)、銀柴胡(一兩)、胡黃連(五錢)。

 

內熱蒸者,加地骨皮(四兩),牡丹皮(二兩),知母(一兩)。

 

女人加童便浸香附子(一兩),烏藥(二兩),玄胡(二兩)。

 

男女胃脘痛者,加草豆蔻(一兩)。

 

寒加肉桂。

 

虛火陣陣作痛,加炒黑山梔仁(半兩)。

 

頭昏目暈者,加天麻(二兩),鐘乳粉(一兩)。

 

頭虛痛者,加大川芎(二兩)。

 

咳嗽,加貝母(三兩)、紫菀(一兩)、五味子(一兩)。

 

肺熱者,麥門冬(三兩)、天門冬(一兩)、桔梗、百部(各一兩)。

 

足膝軟弱,或酸者,加牛膝(四兩)、石斛(二兩)。

 

腰背痛者,加杜仲(六兩)、橘核仁(一兩)。

 

地黃膏 滋陰降火,養血清肝。

 

鮮地黃(不拘多少,搗汁。

 

以十斤為則,和眾藥汁同熬) 當歸身(一斤) 芍藥(半斤)甘杞子(半斤) 天門冬(六兩) 川芎(二兩) 麥門冬(六兩)蓮肉(四兩) 丹皮(二兩) 知母 地骨皮(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渣淨,用生地黃汁同熬成膏。

 

參朮膏 治虛勞,脾胃虛弱,不能運用,或脹,或瀉,神效。

 

人參 白朮(土炒,各一斤) 薏苡仁(八兩,炒熟) 蓮內(六兩,去心皮) 黃耆(四兩,蜜水炒) 茯苓(四兩) 神曲(炒二兩)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上如前法熬膏,或為細末,飲湯調服二三錢。

 

金櫻膏 治虛勞遺精,白濁最效。

 

金櫻子(經霜後,采紅熟者,不拘若干,撞去剌,切開,去子搗碎煮之,濾渣淨用,復將滓榨汁乾用,熬成膏,法見製門) 枸杞子(四兩) 人參(二兩) 薏苡仁(五兩)山藥(二兩) 杜仲(薑汁炒,四兩) 芡實肉(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益智仁(一兩) 青鹽(三錢)桑螵蛸(二兩,新瓦焙燥) 上咀,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和金櫻膏對半和勻,空心滾白湯下三四匙。

 

河車補陰丸 治酒色過度,血氣俱虛,腎臟羸憊,虛火上炎,咯血,咳痰多嗽,盜汗勞熱,漸成骨蒸,最宜服此。

 

紫河車(一具,製法見總製) 川黃柏(二兩、鹽酒拌,晒乾炒褐色) 知母(鹽酒炒一兩)人參 龜板(一兩,酥炙,去裙) 熟地黃(四兩,酒浸) 枸杞子(二兩) 牡丹皮 茯苓(各一兩) 澤瀉 五味子 青鹽(各五錢)上各製,日乾,為細末,山藥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9 22:16 , Processed in 0.4218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