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4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宗金鑑 刺灸心法要訣 周身名位骨度 0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22:05:3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宗金鑑 刺灸心法要訣 周身名位骨度 01

 

 

頭〔註〕:頭者,人之首也。
 

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
 

腦〔註〕:腦者,頭骨之髓也。
 

俗名腦子。
 

顛〔註〕:顛者,頭頂也。
 

顛頂之骨,俗名天靈蓋。
 

囟〔註〕:囟者,顛前之頭骨也。
 

小兒初生未闔,名曰囟門;已闔名曰囟骨;即天靈蓋後合之骨。
 

面〔註〕:凡前曰面,凡後曰背。
 

居頭之前,故曰面也。
 

顏〔註〕:顏者,眉目間名也。
 

額顱〔註〕:額前髮際之下,正眉之上,名曰額。
 

一曰顙者,亦額之謂也。
 

頭角〔註〕:額兩旁棱處之骨也。
 

鬢骨〔註〕:即兩太陽之骨也。
 

目〔註〕:目者,司視之竅也。
 

目胞〔註〕: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
 

即上下兩目外衛之胞也。
 

目綱〔註〕:目綱者,即上下目胞之兩瞼邊。
 

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
 

目內眥〔註〕:目內眥者,乃近鼻之內眼角。
 

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也。
 

目外眥〔註〕:目外眥者,乃近鬢前之眼角也。
 

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銳眥也。
 

目珠〔註〕: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註〕:目系者,目睛入腦之系也。
 

目眶骨〔註〕:目眶者,目窠四圍之骨也。
 

上曰眉棱骨,下即■骨。
 

■骨之外即顴骨。
 

■〔註〕:目之下眶骨。
 

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頞〔註〕:頞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註〕:鼻者,司臭之竅也。
 

兩孔之界骨,名曰鼻柱。
 

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
 

頄〔註〕:頄者,■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顴〔註〕:顴者,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顑〔註〕:顑者,俗呼為腮。
 

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
 

耳〔註〕:耳者,司聽之竅也。
 

蔽〔註〕:蔽者,耳門也。
 

耳郭〔註〕:耳郭者,耳輪也。
 

頰〔註〕: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
 

曲頰〔註〕:曲頰者,頰之骨也。
 

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
 

頰車〔註〕:頰車者,下牙床骨也。
 

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人中〔註〕: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溝。
 

口〔註〕:口者,司言、食之竅也。
 

唇〔註〕:唇者,口端也。
 

吻〔註〕:吻者,口之四周也。
 

頤〔註〕:頤者,口角後,顑之下也。
 

頦〔註〕: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把殼也。
 

頷〔註〕:頷者,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
 

齒〔註〕:齒者,口齦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
 

有門牙。
 

虎牙。
 

槽牙。
 

上、下、盡根牙之別。
 

舌〔註〕:舌者,司味之竅也。
 

舌本〔註〕:舌本者,舌之根也。
 

頏顙〔註〕:頏顙者,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
 

懸雍垂〔註〕:懸雍垂者,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會厭〔註〕:會厭者,覆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發聲則開,嚥食則閉,故為聲音之戶也。
 

咽〔註〕:咽者,飲食之路也。
 

居喉之後。
 

喉〔註〕:喉者,通穀氣之路也。
 

居咽之前。
 

喉嚨〔註〕:喉嚨者,喉也。
 

肺之系也。
 

嗌〔註〕: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結喉〔註〕:結喉者,喉之管頭也。
 

其人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於肉內,多不見也。
 

胸膺〔註〕: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處也。
 

膺者,胸前兩旁高處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骭〔註〕: 骭者,胸之眾骨名也。
 

乳〔註〕:乳者,膺上突起兩肉,有頭,婦人以乳兒者也。
 

鳩尾〔註〕:鳩尾者,即蔽心骨也。
 

其質係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間。
 

膈〔註〕: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內之膜也。
 

俗名羅膈。
 

腹〔註〕:腹者,膈之下曰腹。
 

俗名曰肚。
 

臍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臍〔註〕:臍者,人之初生胞蒂之處也。
 

毛際〔註〕:毛際者,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
 

下橫骨俗名蓋骨。
 

篡〔註〕:篡者,橫骨之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
 

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
 

睪丸〔註〕:睪丸者,男子前陰兩丸也。
 

上橫骨〔註〕:上橫骨,在喉前宛宛中。
 

天突穴之外,小灣橫骨旁,接拄骨之骨也。
 

拄骨〔註〕: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子骨也。
 

內按橫骨,外接肩解也。
 

肩解〔註〕:肩解者,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髃骨〔註〕:髃骨者,肩端之骨也。
 

即肩胛骨頭臼之上棱骨也。
 

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頭。
 

其外曲卷翅骨,肩後之棱骨也。
 

其下棱骨在背肉內。
 

肩胛〔註〕:肩胛者,即■骨之末成片骨也。
 

亦名肩髆,俗名锨板子骨。
 

臂〔註〕:臂者,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
 

一名曰肱,俗名肐髆。
 

肐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名曰肘。
 

肘上之骨曰臑骨,肘下之骨曰臂骨。
 

臂骨有正輔二骨,輔骨在上,短細偏外;正骨居下,長大偏內,俱下接腕骨也。
 

腕〔註〕:腕者,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曲故名也。
 

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脫骨,亦名踝骨。
 

掌骨〔註〕:掌者,手之眾指之本也。
 

掌之眾骨,名壅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魚〔註〕:魚者,在掌外側之上隴起。
 

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手〔註〕: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
 

手心〔註〕: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手背〔註〕:手背者,手之表也。
 

指骨〔註〕:指者,手指之骨也。
 

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節,本節在掌。
 

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
 

第三中指名將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
 

第四指名無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
 

第五指為小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
 

其節節交接處,皆有碎骨、筋膜聯絡。
 

爪甲〔註〕:爪甲者,指之甲也。
 

足趾同。
 

岐骨〔註〕:岐骨者,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臑〔註〕:臑者,肩膊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耎肉也。
 

腋〔註〕:腋者,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肐肢窩。
 

脅肋〔註〕: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
 

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
 

統脅肋之總名又名曰胠。
 

季脅〔註〕:季脅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
 

■〔註〕:■者,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
 

無字圖譜下即■骨  

 

無字圖譜 ■骭■骨之末  

 

無字圖譜名■子骨  

 

無字圖譜 ■脅下無肋骨  

 

 

﹝圖二十二﹞正面名位骨度圖

 

 

 

腦後骨〔註〕:腦後骨者,俗呼腦杓。

 

枕骨〔註〕:枕骨者,腦後骨之下隴起者是也。
 

其骨或棱、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完骨〔註〕:耳後之棱骨,名曰完骨。
 

在枕骨下,兩旁之棱骨也。
 

頸項〔註〕:頸項者,頸之莖也。
 

又曰頸者,莖之側也。
 

項者莖之後也,俗名脖項。
 

頸骨〔註〕:頸者,頭之莖骨。
 

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註〕:項骨者,頭後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背〔註〕:背者,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膂〔註〕:膂者,夾脊骨兩旁肉也。
 

脊骨〔註〕:脊骨者,脊膂骨也。
 

俗名脊樑骨。
 

腰骨〔註〕: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
 

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也。
 

胂〔註〕:胂者,腰下兩旁,髁骨上之肉也。
 

臀〔註〕:臀者。
 

胂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註〕: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
 

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內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閭,一名低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
 

在肛門後。
 

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著兩髁骨上端,俗名骻骨。
 

肛〔註〕:肛者,大腸下口也。
 

下橫骨髁骨楗骨〔註〕: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也。
 

其骨左右二大孔。
 

上兩分出向後之骨,首如張扇。
 

下寸許附著於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
 

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於臀內,名曰楗骨。
 

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之主骨也。
 

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髖,俠髖之臼名曰機,又名髀樞。
 

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骨五名也。
 

股〔註〕:股者,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
 

俗名大腿小腿。
 

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
 

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
 

膝下之骨,曰胻骨,脛之大骨也。
 

髀骨〔註〕:髀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於髀樞。
 

下端如鎚,接於胻骨也。
 

胻骨〔註〕:胻骨者,俗名 臁脛骨也。
 

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
 

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伏兔〔註〕: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註〕:膝解者,膝之節解也。
 

臏骨〔註〕:臏骨者,膝上,蓋骨也。
 

連骸〔註〕:連骸者,膝外側二高骨也。
 

膕〔註〕:膕者,膝後屈處,俗名腿凹也。
 

腨〔註〕: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
 

踝骨〔註〕:踝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
 

在外為外踝。
 

在內為內踝也。
 

足〔註〕:足者,下體所以趨走也。
 

俗名腳。
 

附骨〔註〕: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跌,俗稱腳面。
 

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骨也。
 

足心〔註〕: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註〕:跟,足後根之骨也。
 

趾〔註〕: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
 

名為趾者,別於手也。
 

居內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
 

第三趾名中趾。
 

第四名小趾之次趾。
 

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
 

足之指節,與手指節同。
 

其大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註〕: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
 

毛後橫紋為聚毛。
 

踵〔註〕:踵者,足下面著於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
 

﹝圖二十三﹞背面名位骨度圖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12:05 , Processed in 0.26560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