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9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幼幼集成 - 卷三傷食証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8 17:29: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幼幼集成 - 卷三傷食証治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東垣云︰飲者,無形之氣也;食者,有形之血也。

 

由此推之,乳為血液,飲之類也;谷有糟粕,食之類也。

 

乳之與食,原非同類,豈可不辨乎哉?凡小兒飲食傷脾之証,非可一例而論。

 

有寒傷、有熱傷;有暫病、有久病;有虛証、有實証。

 

但熱者、暫者、實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虛者,人多不識。

 

如今之小兒,以生冷瓜果,致傷胃氣而為腹痛瀉利者,人猶以為火熱,而治以寒涼,是不識寒証也。

 

有偶因停滯而為脹痛,人皆知其實也,然脾胃之素強者,即滯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則恆有脹滿之証。

 

又或有不食亦知飢,少食即作脹,或有無飢無飽,全不思食,或因病有傷胃氣,久不思食,本非有餘之証。

 

時醫遇此,無論有餘不足,鮮有不用開胃消導之劑者,是不知虛証也。

 

蓋脾胃原有運化之功用,今既不能化食,則運用之職已失其權,而尚可專意克削,以益其困乎﹗故凡欲治病,必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

 

若胃氣強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之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以胃氣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行,胃愈傷病亦愈甚矣。

 

若乃體質貴賤,尤有不同。

 

凡藜藿之兒,壯健之質,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如以弱質弱病,而罔顧虛實,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則無有不危矣。

 

凡素喜冷食者,內必多熱;素喜熱食者,內必多寒。

 

故內寒者,不喜寒;內熱者,不喜熱。

 

然熱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喜熱,多生內熱。

 

《內經》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凡治病者,又當於素稟中察其嗜好偏勝之弊。

 

凡飲食致病,傷於熱者多為火証,而停滯者少;傷於寒者多為停滯,而全非火証。

 

大都飲食之傷,必因於寒物者居多,而溫平者次之。

 

蓋熱則易於腐化流通,所以停滯者少。

 

馮楚瞻曰︰凡小兒傷食,皆由胃氣怯弱。

 

今時之醫,以平胃散為脾胃之準繩,孰知平胃者,胃中有高阜,則能使平之,使一平即止,不可過劑,過則平地反成坎矣。

 

又不若枳實丸為勝,方為潔古老人所製,用枳實一兩、白朮二兩,補多於消,先補而後消也。

 

但此丸原為傷食者設,今若專以為補脾藥,又誤矣。

 

夫枳實有推牆倒壁之功,用之不當,能無克削?即如山楂、神曲、麥芽,舉世所常用者,然山楂能化肉積,凡多年母豬肉之不爛,但入山楂一撮,登時皮肉即糜;又產婦兒枕痛,以山楂煎服,兒枕立化,可見其破滯之功,豈可輕用﹗曲、麥者,以米飯在瓷缸中,必藉曲以釀酒,必藉 以成糖。

 

脾胃在人身中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功,今食不化,因其所司者病也,只補其運用之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藥哉?大凡小兒原氣完固,脾胃素強者,多食不傷,過時不飢。

 

若兒先因本氣不足,脾胃素虧者,多食易傷,如攻伐一用,飲食雖消,而脾氣複經此一番消伐,愈虛其虛;後日食複不化,猶謂前藥已效,湯丸疊進,展轉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矣﹗故醫有貧賤之醫,有富貴之醫,膏粱子弟與藜藿不同,太平之民與瘡痍自別。

 

鄉村裡巷,頑夫壯士,暴有所傷,攻伐之劑,一投可愈;倘膏粱幼稚,稟受怯弱,嬌養柔脆,一例施之,貽害不小矣。

 

楚瞻曰︰人之脾胃雖能化食,實由於水火二氣運用其間,非脾胃之所專能也。

 

內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健運,乃生諸病。

 

如消渴証,火偏盛而水不能製;水腫証,水偏盛而火不能化。

 

惟製其偏而使之平,則善矣。

 

製者,非謂去水去火之意。

 

人身水火,本自均平,偏者病也。

 

火偏多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補火配水,不必去水。

 

譬之天平,此重則彼輕,一邊重者,只補足輕之一邊,決不鑿去馬子,蓋馬子一定之數。

 

今人見水利水,見火瀉火,是鑿馬子者也。

 

小兒之病,傷食最多,故乳食停滯,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必發熱惡食,或噫氣作酸,或惡聞食氣,或欲吐不吐,或吐出酸水,或氣短痞悶,或腹痛啼叫。

 

此皆傷食之候也,便宜損之。

 

損之者,謂姑止之,勿與食也,使其自運。

 

經謂傷之輕者,損谷則愈矣。

 

損之不減,則用胃苓丸以調之;調之不減,則用保和丸以導之;導之不去,則攻下之。

 

輕則木香檳榔丸,重則消積丸。

 

傷食一証,最關利害。

 

如遷延不治,則成積成癖;治之不當,則成疳成癆。

 

故小兒之強壯者,脾胃素實,恃其能食,父母縱之,以致太過,停留不化。

 

此食傷脾胃,真傷食也,可用前法治之。

 

如小兒之怯弱者,脾胃素虛,所食原少,或因略加,即停滯而不化。

 

此乃脾虛不能消穀,轉運遲耳,非真傷食,作傷食治則誤矣。

 

惟宜六君子湯,助其健運,多服自愈。

 

凡小兒脾胃實者,倘縱其口腹,不知節製,則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而實者必致為虛矣。

 

其體之虛怯者,能節其飲食,則腸胃不傷,穀氣漸長,而虛者終變為實矣。

 

凡傷食吐瀉後,則其所傷之物俱去,只與和其胃氣,或異功散,或六神丸。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16:46 , Processed in 0.0937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